综合性高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探讨

综合性高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探讨
综合性高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探讨

救护知识普及教学大纲(新)

关注健康敬仰生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5号)文件精神“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当前社会灾害频发、紧急事故不断,各种意外伤害——地震、火灾、车祸、溺水、触电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灾害发生时,如何有效的在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紧急救护,从而提高伤者的生存几率正是应急救护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打个比方,人在心脏停止跳动的4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其成活率在50%(溺水、触电的心肺复苏成活率已达到70%以上),6分钟后降低到4%,8分钟之后几乎失去了救援意义。成都市救护车到达的时间,一般为12分钟,因此当有人员伤亡情况发生时,在最佳的急救时间内,现场主要的处理人即“第一目击者”也就是能够第一时间对伤者提供现场救护的人,这种现场

救护称为院前救护又叫院外救护。再比如,意外伤害中,骨折,尤其时颈椎、腰椎骨折后若搬运不当,将造成终身瘫痪;人体出血量超过800—1600毫升时,生命就有危险,同样的,利用“第一目击者”在事发现场对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是挽救生命的最佳途径。 据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3000万人次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需要现场救护和转送,如果只依靠医院和医生,当救护车到来时,往往会使处在生死边缘的伤病员在等待中错失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因此,现代救护理论认为,在事发现场,利用广泛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第一目击者”对伤病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可以有效的减轻伤残,挽救生命。而事实上,学习救护技能,学会自救互救,只需要16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部分基本知识普及仅需要120—150分钟)。 学会和掌握现代救护技能,可以为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单位和企业撑起一把生命的保护伞。 请,关爱健康,敬仰生命。 教学内容 项目一:了解红十字会的宗旨、理念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患者中, 95%来不及到

普及医学急救知识

普及医学急救知识,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 是当前医务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打造“健康镇江”三大工程之一。现介绍常用“十大急救”。 一心肺复苏(CPR) 【病例介绍】李某,男31岁,某学校电工,工作中不慎遭电击倒地后心跳呼吸骤停,该校老师立即对其就地进行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并随即送本院救治,经抢救12分钟心跳呼吸恢复,5小时后神志清醒,治疗两周痊愈出院。 该病人因电击伤后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表现为“假死状态”。急救的关键是应立即进行就地抢救,不能等待专业人员。该病人之所以抢救成功,是由于事故发生后,该校老师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立即进行了人工呼吸、心脏挤压,为医院进一步抢救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关于心肺复苏的方法。 1、如何判断心跳呼吸已停止?任何一种原因(常见原因有:心脏疾病、各种中毒、意外伤害等)导致突然意识丧失,没有呼吸,面色苍白等就是心跳呼吸已停止的征象。 2、如何进行心脏挤压?立即将病人就地仰卧,解开衣领。 操作步骤:急救者用左手紧贴病人胸骨(胸前正中一块骨)中下1/3处,右手重叠交叉左手手背上,用上半身重力垂直下压5cm。要求:肘关节不能屈曲,用力勿过猛,防止肋骨骨折。每分钟100次。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 面色改善视为有效。 3、如何进行人工呼吸?首先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后仰,同时必须用手予以清除口腔、咽喉部有呕吐物、血液、痰液等后,方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操作步骤:急救者用左手捏住病人鼻,深吸一口气后迅速吹入病人口内,此时应见病人胸部抬高,视为有效,吹气完毕,放松左手,反复进行。 (具体见图解) 通过上述方法可迅速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因为心跳呼吸停止在4分钟内抢救时成功率可达30-50%,4---6分钟抢救成功率为10%;6--10分钟存活率仅1%;10分钟以上存活率几乎为0。所以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必须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第一部分常见急救知识 一、出血与止血 损伤部位紧急止血是自救互救重要而常用的急救措施,若未能及时止血,可危及伤员生命。根据出血的特点,可迅速判断出血的类型和部位。 一般将出血分为三类:⑴动脉出血,出血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出血速度快且量大。 ⑵静脉出血,出血呈涌出状,颜色暗红,速度稍慢,但量也大。⑶毛细血管出血,从伤口向外渗血,色鲜红。 应根据出血类型及部位,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一)指压止血 指压止血适用于头、面、颈、四肢动脉出血的急救,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将动脉压向骨骼,中断血流,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⑴颞浅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顶部和颞部出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的前方、下颌关节附近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力压向颞骨达到止血目的。 ⑵面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面部出血 在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处前方3厘米附近摸到面动脉搏动后,用力将其压于下颌骨上。 ⑶颈总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部和颈部大出血

将拇指或其他4指并拢置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在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后,用力将该动脉向下压于椎骨上。 注意事项:决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 ⑷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腋窝、肩部和上肢大出血 在锁骨上窝内触摸到动脉搏动处,用拇指将锁骨下动脉压向肋骨。 ⑸肱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上臂下段、前臂和手大出血。 在上臂上1/3段内侧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拇指将动脉压向肱骨。 ⑹股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大腿、小腿和足部大出血。 将两手拇指重叠置于大腿前面上部最明显的搏动点,并用力将股动脉向后压向股骨;由他人救助时,救助者双掌交叉叠放于动脉搏动处,用力向后压向股骨。 指压止血应注意:⑴选择正确的指压止血部位。⑵压迫应向骨骼方向,压力大小适度。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用于四肢止血, ⑴先用无菌或干净的纱布、敷料等盖住伤口,再用纱布卷或毛巾折成垫,压住伤口。 ⑵用三角巾、绷带等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1、无急救包时可用手边的清洁布类织物。2、加压包扎压力适度,以保证肢体远端能扪及动脉搏动为原则。3、包扎后抬高肢体,以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4、伤口内有粉碎性骨折块突出时要慎用。 (三)屈肢加垫止血 适用于:没有骨关节损伤的前臂或小腿出血。

公众应急管理知识与急救常识

公众应急管理知识问答与急救常识 1.普及应急知识有何意义?应对突发公共事?公众应急管理知识问答与急救常识? 件的行为主体是什么? 掌握应急知识是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应急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人类在与自然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应急知识和经验,普及应急知识,帮助广大公众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广大公众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为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坚持依靠群众。要引导群众掌握应急知识,学会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灾害损失。 2.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公众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的案件时,怎么办??发现斗殴、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刑事、治安案件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若情况紧急,无法及时报警,则应在制服犯罪嫌疑人或脱离险情后,迅速报警。发现溺水、坠楼、自杀,老人、儿童或智障人员、精神病患者走失,公众遇到危难孤立无援,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均可拨打110报警。拨打110报警时,要讲清楚案发的时间、方位,您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如对案发地不熟悉,可提供现场附近具有明显标志的建筑物、大型场所、公交车站、单位名称等。报警后,要保护现场,以便民警到场后提取物证、痕迹。未成年人遇到刑事案件时,应首先保护好自身安全。 3.发现火情,怎么办??发现火情应及时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拨打119报警时,必须准确报出失火方位。如果不知道失火地点名称,应尽可能说清楚周围明显的标志,如建筑物等。尽量讲清楚起火部位、着火物资、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等情况,同时应派人在主要路口等待消防车。在消防车到达现场前应设法扑灭初起火灾,以免火势扩大蔓延。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使用时,先打开保险销,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源,另一手拉动拉环,即可灭火。手提式泡沫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及一般物质的初起火灾,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机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横拿,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即可灭火。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适宜扑灭精密仪器、电子设备以及600伏以下的电器初起火灾,使用时,一手握住喷筒把手,另一手撕掉铅封,将手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打开开关,二氧化碳气体即会喷出。 4.发生交通事故或交通纠纷,怎么办??发生交通事故或交通纠纷,可拨打122或 110报警电话。双方认为可以自行解决的事故,应把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协商处理; 其他事故,需变动现场的,必须标明事故现场位置,把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等候交通警察处理。遇到交通事故逃逸车辆,应记住肇事车辆的车牌号,如未看清楚肇事车辆车牌号,应记下肇事车辆车型、颜色等主要特征。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求助电话,同时不要破坏现场和随意移动伤员。拨打122报警时,必须准确报出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人员、车辆伤损情况。找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交通警察 5.需要医疗急救服务时,怎么办??发现人员伤到达现场前,应注意保护现场。?

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初探

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初探 发表时间:2013-08-21T09:48:06.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敬鹏1 黄绍栋2 徐帝3 [导读] 统筹协调,在提高普及率的同时重点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规范化,努力实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张敬鹏1 黄绍栋2 徐帝3 (1 72517部队 250022;2青岛第二疗养院 370200;3济南军区总医院 250031)【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76-02 一、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济南市年突发事件平均数量高达2600余次,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围观群众常常无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拨打120急救电话,无助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因而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还有相当多的伤亡是因为没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所致。 为进一步了解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2013年3月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在济南市区随机抽查6个普通社区,被调查人员共计1367人,通过对6个社区普通群众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社区普通群众对院前急救知识的知晓率仅为14%,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佳。 据济南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截止2013年初,全市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6200余名,尚不足全市人口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急需补课。 二、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急救知识普及的参与热情不高,急救知识普及存在瓶颈。通过调查89%的普通群众认为急救知识很有必要学习,68%的普通群众认为没有时间参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普及,56%的人认为急救知识专业性太强自己学不会,仅有32%的人有意愿参与学习急救知识。可以看出现在济南市的公众对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众的急救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体系建设力度存在差距,没有真正完善起来。目前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 (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推陈出新不够,培训方式不够灵活。现在济南市公众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较少涉及其它如中毒、中暑、溺水及常见急症发作时的家庭急救等方面知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片面,没有将最新的医疗成果和技术进行及时有效地普及,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脱产培训,培训方式创新明显落后。 (四)培训效果不理想,后续培训匮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急救员经过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后由于实际操作少,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实施院前急救,有的急救员在培训结束后,虽然经历过抢救但知识掌握并不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遗忘。 三、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7%的公众认为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体改善急救知识普及的宣传途径,开展广泛的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普及的认可度。如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定期传授群众性自救互救常识;连续刊播现场医疗急救基本技法的专题讲座和公益性广告;每个月都有急救知识的普及内容出现在宣传媒体上;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设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专题网站等。 (二)、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 把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列入科普工作计划,把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作为科普知识进行推广,把提高普及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把急救知识普及纳入岗前培训。卫生系统主管部门牵头与红十字会等组织密切配合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发动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等。通过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三)、精心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单位具体情况,区分层次,体现个体会培训理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符合实际、经济实用的急救培训,使受训人员容易接受并积极欢迎,取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 1.确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重点培训对象。警察、消防员、教师和出租车司机、民航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服务人员,鉴于这几个群体的工作性质,在现场遇到突发的危重伤病员机会多,所以要对这些群体实施基础救护培训。 2.遵循科学、规范、实用、简明的原则,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安排急救知识培训内容。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10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常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的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也可以根据不同单位的工作特点或特殊要求,专门安排一些易发工伤及意外情况急救处理的学习培训内容。 3.力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体化。培训方式力求多样化,丰富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大课讲授、专题讲座、小班培训、考核发证等多种方式,多快好省、有效、高效地展开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在培训方式的个体化方面,可以具体到每个受训人员的不同需求,每次培训时间可以2~4个小时,也可以用1~2天或更长时间的短期脱产学习。 4.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方式,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1~2天或更长时间的短期脱产学习班,安排一半的学时用于课堂讲授,另一半时间观摩教学示范并在人体模型上实际操作。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将书本讲课、观摩学习与模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参训着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保证培训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统筹协调,在提高普及率的同时重点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规范化,努力实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在济南市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全面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必须统筹协调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遍布全市的医疗、教育、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利用市区、社区急救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等一些列活动,使广大公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规范地实施急救行为,实现规模化培训,促进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迅速提高。

基于全民教育的紧急救护知识推广

基于全民教育的紧急救护知识推广 目前民众对紧急救护工作认知不足,普通民众对救护技能掌握有限,而社会上免费学习资源匮乏,教学品质无法保障;另外紧急救护风险高也影响救护者的急救意愿。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伤病患者面前,民众往往不知所措,使伤病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急救时机。本文提出建设专业开放实训场地,广泛接受社会参观学习;利用媒体正面社会影响,唤起大众救护意识觉悟;推广非正式移动化学习,实现实时有效趣味学习;重点推广特殊人群培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模式,在全民教育的视角下有效推广紧急救护知识与技能。 标签:全民教育;紧急救护;推广 1.现状分析 普通大众在医疗方面的相关救护知识相当薄弱,加上目前急救宣传的大部分只限于止血、包扎等基础医疗救护训练,而对其他例如骨折或是中毒、心脏骤停等相关急救知识的宣传还相当缺乏。社会上除了相关医疗人员,一般民众少有接触医疗救护等相关知识;每当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不知所措而延误了救治的黄金时机,或对于救护观念错误而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缺血性心脏病、卒中、COPD、下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癌、HIV/AIDS、腹泻病、糖尿病、道路交通损伤、高血压性心脏病成为十大死因,而上述疾病患者除了恶性肿瘤外,常需要紧急医疗照顾,及时且适当的紧急救护更有助于提升救活几率。 救护时间延迟一分钟,生存几率减少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例如,有突发性心脏骤停的情况发生时,旁边的人施行心肺复苏术(CPR),则随着心脏停止和除颤电击之间的时间间隔延迟一分钟,生存存活的几率减少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在大部分心脏停止和除颤电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中,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两倍至三倍的心室颤动突发性心脏停止的生存存活的概率。为了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开展救护行动,必须发展完整的紧急救护系统,普遍推广急救常识,最大范围实施急救技能的普及。 2.存在问题分析 (1)普通民众对急救工作认知不足。一份名为《关于开展公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的提案》的文件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突发事件高达上百万次,而相当多的伤亡是因为没有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根据调查,一般民众普遍认为紧急救护工作主要是专业人士的职责,而民众最大的义务是尽所能帮助患者远离危险源,或拨打救护电话。殊不知,在等待专业人士到达前的时间是救助的关键;首先发现事件的人掌握了生命救护的黄金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被救者的生存几率。 (2)普通民众掌握的急救能力有限。普通民众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无从下

浅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浅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摘要:近年,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民众伤亡人数每年都在递增。本文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等,对提高大学生急救能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现场急救意外事故 近年,地震、海啸、火灾、洪水、甲流等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出现,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层出不穷,现场施救在社会发展纷繁复杂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为了维持受害者生命、稳定伤情、防止继发性损伤就必须对伤者实施现场急救,但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内,严重创伤病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内,故意外伤害现场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掌握紧急救助技能对自救或对他人实施救助非常重要,如果施救及时准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经常会手足无措,从而错失很多自救或施救于人的良机,而使事故向恶性方向延展下去,其后果也是令人悲痛不已。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意外事故频率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急救意识淡薄。 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均不够,在急救知识宣传上形式单一单调,普及工作不到位。大学里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宣传展板形式,宣传没有成为常态化。偶有大

型的宣传都是在“大难”来临时或之后(非典、甲流、地震、火灾、意外伤害等)才开始陆陆续续映入人们的眼帘。各高校现普遍以冬日防火等为契机搞一些讲座、演练等形式的宣传活动,或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传授一些意外身体伤害的急救措施为主要的急救知识宣传渠道,但均涉及范围狭隘,学习知识有限,缺乏专业、正规指导和训练,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急救知识相当匮乏,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实施自救和施救于他人,在施救现场,大家多以旁观者的身份处之,急救意识相当淡薄。 2、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出现“想学无门”局面。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比较高,他们非常希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自救或对他人进行施救。但是,当前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体,大学里面很少有相关知识的教学,专业的指导老师也少之甚少,更不要谈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器械,使大学生想去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因为缺乏这样的渠道而无处可学。 二、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措施 1、通过校园网络电视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并且内容定期更换,组织学生和教职工观看学习,并在观看完成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2、通过学校开设网站设立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网页,网页内附有急救措施及技术的操作短片。短片主要包括全面、系统地介绍疾病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知识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设相应的网上对话栏目,为大学生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听了医师的关于“应用急救知识”的讲座后,我意识到了人人都与"急救"有关,因为谁都难免发生一些危急情况,甚至意外伤害。即使自己未受到病痛伤害,但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可能会遇到紧张突发的场面,需要自己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尽可能的让别人脱离危险。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时代,我们大家需要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实在是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次的讲座,我学到了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急救 技能和日常简单的护理方法。我希望在万一发生意外时,能够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实行有效的急救方法,帮助自己和别人脱离危险。 从医学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内,严重创伤伤员抢救黄金时间是30分钟内。这也就意味着在发病的现场,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都是抢救危重病人最重要的时刻,是救命的“黄金时刻”。以前,大家总是将抢救危重病人及意外伤害者的希望完全寄托与医院和医生。由于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可实施性以及相关知识与技能认识不足,往往使处于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有能力合理利用这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 当我们遇到病人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有:1.判断意识:先在病人耳边呼叫病人:“喂,同志,你怎么了?”然后再轻拍其面颊或肩部。如无反应,可判断无意识,也可用刺激的方法如用手指甲掐压患者的

人中。2.立即呼救:判断病人意识丧失后,应求助他人帮助。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救命啊”,并拨打急救电话。拨打电话时注意应该将患者的基本病情以及事故发生地点的详细地址告诉医护人员,以便于他们的准备和救治。3.救护体位:依现场实际情况将伤员置于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复员卧位(侧卧位),救护人采用救护人体位(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或立于病人肩、腰部)。注意不要随意移动病人,以免造成伤4、打开气道:用最短的时间,先解开病人衣领等,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物,然后打开气道,方法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颈外伤者除外)、双下颌上提法,而后钩出异物。 5.判断呼吸:救护人将病人气道打开后,在5秒种时间内,判断病人有无呼吸,①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②听:患者口鼻有无出气声;③感觉:抢救者面颊部有无气体吹拂感。整个过程要求在3~5s内完成。如断定患者有呼吸,则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置患者于昏迷体位。如无呼吸,立即行人工呼吸。6.判断心跳、脉搏:选择大动脉,手的食指、中指轻置患者喉结处,然后滑向气管旁软组织处,进行触摸颈动脉搏动,扪摸有无搏动,如判断病人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宜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应在现场紧急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通过对这些急救知识的学习,相信以后遇到突发的医疗情况时,可以更好的处理,更好的帮助别人。

带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项目策划书

策划书 项目基本情况表 项目 名称防灾避灾自救互救人人参与 主体地 点 南充 市顺 庆区 活动起止时 间 2011年7月6日—2011 年7月13日 参与人数20 预算3964.00元

2011年南充山地救援队川北医学院分队 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策划书 划书

一、活动主题:防灾避灾自救互救人人参与 二、活动背景: 1、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 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和死亡潜在寿命损失率高, 后遗残疾率高。我国每年伤害死亡约70万人,是居民的第4 位或第5位死亡原因,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意外 伤害也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意外伤害的主要危害如 下: (1)意外伤害是一种多发常见、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事件意 外伤害中最常见的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而且引起的后果也很严 重,死亡率高,事故伤及脑部、脊柱和四肢等重要部位,导致 严重的残疾;淹溺(溺水)和自杀的发生率也较高,其主要的 后果是导致死亡。跌落在老年人和小孩中常见,可引起不同程 度的伤害,严重的也可导致残疾。 (2)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劳动生产力我国监测资料结果显 示,35岁以下人群死亡51%归因于意外伤害死亡,PYLL标化率 意外伤害排第1位。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损伤和中毒的DALY 为2861.05人年,疾病负担仅次于肿瘤而列第2位;我国交通 事故受伤害的年龄高峰为21-45岁的青壮年,对社会劳动生产 力的损失较大,因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家庭和 社会的负担。 (3)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的负担疾病的经济负担是指由

于疾病、失能(残疾)和早死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的经济 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和伤害而消耗的资源。据估计,我国每 年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约为1355亿至2275亿元人民 币,每年老年人跌倒的社会代价为160亿至800亿元人民币。 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4)严重的伤害还会导致政治或经济上的混乱 2001年9月 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厦,造成楼房跨塌,人 员重大伤亡,给美国人民的生命和经济带来灾难性损失,给人 们的心理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给世界和平和政治稳定以巨大 冲击。 2、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以内,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 黄金时间是30min以内。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 害事故往往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等,如果现 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可 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 率。 3、我国社区居民的现场急救培训活动少,急救知识缺乏,不能满 足极为重伤病员出现时现场急救的需要。我国公众亟待进行院前急救培训,全民急救的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4、“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 识、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来源:[ 11-09-13 09:42:00 ]作者:唐玉娟庞卫勤编辑:studa090420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的,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农村地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现状及前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2282767.html, 农村地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现状及前景分析作者:王宇杰李俊达陈阳刘艺舟徐韶松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8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和知识储备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农村中小学生儿童和广大农村居民可以接受到的应急救护知识非常有限。农村地区在知识技能普及的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集中表现为多发的安全事故、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单一、农村医疗体系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针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应立足个人和集体,突出政府在急救知识普及中的领导性作用;转变农村居民的传统观念,树立自我安全意识;高校和社会组织向农村居民和青少年儿童传递急救安全知识。 [关键词]农村;急救知识普及;农村医疗体系;医疗卫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是传承文化,科学,政治,经济知识的必要手段。团中央文件中写到“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做好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通过公益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发挥青年团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偏远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越来越明显。教育差距是中国教育发展方面最主要和最显著的差距,这造成城乡学生在发展道路上的严重不协调。因此,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既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救助资源的局限性,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小学很难实现驻校医院的全部覆盖,也很难实现医疗知识的全面普及。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得知,截至2016年底,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医疗救助宣讲和知识普及程度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可以接受到的医疗救助知识微乎其微,在目前来看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根据上述现实基础,本团队将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城乡急救能力发展水平、我团队现有资源这三个方面阐明本次支教活动的背景。 1 农村地区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居民由于意外伤害和不同种类的急性、慢性病造成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但我国在应急事件的处置方法和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虽然目前我国急救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急救培训虽已受到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发展,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对比我国各年龄段公民情况,发现我国公民对于应急救护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普遍较高,认为政府、学校或社区应开展急救知识宣传的比例高达62%。而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渴望程度,高校学生群体的比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资料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第一部分常见急救知识 一、出血与止血 损伤部位紧急止血是自救互救重要而常用的急救措施,若未能及时止血,可危及伤员生命。根据出血的特点,可迅速判断出血的类型和部位。 一般将出血分为三类:⑴动脉出血,出血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出血速度快且量大。⑵静脉出血,出血呈涌出状,颜色暗红,速度稍慢,但量也大。⑶毛细血管出血,从伤口向外渗血,色鲜红。 应根据出血类型及部位,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一)指压止血 指压止血适用于头、面、颈、四肢动脉出血的急救,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将动脉压向骨骼,中断血流,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⑴颞浅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顶部和颞部出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的前方、下颌关节附近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力压向颞骨达到止血目的。 ⑵面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面部出血 在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处前方3厘米附近摸到面动脉搏动后,用力将其压于下颌骨上。 ⑶颈总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部和颈部大出血 将拇指或其他4指并拢置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在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后,用力将该动脉向下压于椎骨上。 注意事项:决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 ⑷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腋窝、肩部和上肢大出血 在锁骨上窝内触摸到动脉搏动处,用拇指将锁骨下动脉压向肋骨。 ⑸肱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上臂下段、前臂和手大出血。 在上臂上1/3段内侧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拇指将动脉压向肱骨。 ⑹股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大腿、小腿和足部大出血。 将两手拇指重叠置于大腿前面上部最明显的搏动点,并用力将股动脉向后压向股骨;由他人救助时,救助者双掌交叉叠放于动脉搏动处,用力向后压向股骨。 指压止血应注意:⑴选择正确的指压止血部位。⑵压迫应向骨骼方向,压力大小适度。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用于四肢止血, ⑴先用无菌或干净的纱布、敷料等盖住伤口,再用纱布卷或毛巾折成垫,压住伤口。⑵用三角巾、绷带等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1、无急救包时可用手边的清洁布类织物。2、加压包扎压力适度,以保证肢体远端能扪及动脉搏动为原则。3、包扎后抬高肢体,以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4、伤口内有粉碎性骨折块突出时要慎用。 (三)屈肢加垫止血 适用于:没有骨关节损伤的前臂或小腿出血。

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

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 合肥市红十字会 救护培训部王仰扩 合肥市红十字会开展现场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法定职责,普及现场救护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需要大家积极参与。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维护全体公民健康,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旺,国家已把健康看做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为此,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66条)。在66条中,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外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害的救助中,也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多需要掌握健康知识和现场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培训和社会群众接受培训的重要性。 在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66条)中,现场救护知识是公民健康素养重要内容。第20条指出,遇到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第25条指出,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止血、包扎、固定骨折,慎重搬动。第48条指出,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第60条指出,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是一种基本技能。第65条指出,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第66条指出,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助现场,救助人员在紧急救助时,需要规范的救护技能,北京宣武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教授,依据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要求编了脍炙人口的现场救护知识常识口诀: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饮水快补液;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式原则;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伤口出血靠压迫,夹板木棍定骨折;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这易记易懂的救护知识口诀,必将在大地震中现场救护中发挥重要的救人并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作用。可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突发灾害事件时,人们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合肥市红十字会在上级红十字会领导下,致力于卫生救护培训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现代救护基础理论 一、救护新概念 1、新概念: ?现代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模式结构更新; ?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现场,与医疗机构存在距离;

医学常识普及的重要性

医学常识普及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急救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也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文《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北京市政府也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使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60,而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而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和队伍,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规范。 综上所述,由于急救措施有待规范以及普及不够,我国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而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州更是已经高达74%.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而且法律规定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救,急救知识灌输到了公众。”为此,提高公众的急救普及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急救培训,从而提高我国第一目击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