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论

1、传播的含义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2、传播学主要考察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3、传播的内涵

4、传播的类型

一、人对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5、传播的功能

1、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流动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3、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4、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本书: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5、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一、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

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二、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三、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

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1、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概念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

2、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3、教育传播学与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电化教育是一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它要探讨的是怎样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以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是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数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它在研究中,对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第一、在研究和应用中,电化教育学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重视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

第二、教育传播学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急哦啊与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是:

教育传播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传播过程的特点

2、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想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3、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一、编码和译码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二、噪声、效果和反馈

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九要素构成的教育传播过程,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了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4、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三、通道传送阶段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五、评价与反馈阶段

六、调整再传送阶段

5、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我国学者将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归纳型、演绎型、发现型、示范型。

二、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一)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二)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

三、教育媒体的设计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问题/项目的设计

(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三)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2.情景观察的引导者

3.问题的设计者

4.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1、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2、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模式虽然列举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拉斯韦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开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过于简单。首先,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其次,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香农—韦弗模式,虽然是从特殊的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的,但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系统考虑了“信息”“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分析了噪音。

1、信息的三种含义

(一)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二)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信息与消息、信号的关系

3、信息的特征

(一)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二)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三)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储存

(四)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4、信息的产生和形态

(一)信息的产生:1 信息是在物质作用中产生的 2 相互作用的方式(物质直接作用方式物质场的作用方式发射与接收方式)3作用的痕迹——信息

(二)信息的形态(信息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体,呈现出信息的几种不同形态):1 自然信息 2 机器信息3人类感知信息4人类思维信息

5、狭义信息的含义:

6、狭义信息论的局限:形式化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也是它的应用受到局限的根源;回避了信息的语义问题是主要原因;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方法去建立信息度量问题。

7、教育信息的含义

狭义的角度: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广义的角度: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管理信息(上课铃声规章制度),评价性信息(学习成绩教学评估),干扰信息(电视影像抖动教师语速过快)等。

8、教育信息的来源

(一)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 直接与事物接触获取信息 2 从信息体间接认识事物

(二)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 1 教师 2 客观事物 3 教学信息体

9、教育信息的特性:1 科学性2 目的性3 系统性4 共享性5 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符号

1、符号的分类

非语言符号

人工语言

符号口头语言

语言符号

自然语言

书面语言

2、符号的本质:1 符号代表事物2 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 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4 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3、语言的特性:1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 语言具有多层次结构3 语言是线性的4 语言的社会性

4、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1 要有明天却的教育教学目的2 要有针对性3 要有适当的强化

5 要有整体性

5、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1 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2 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 类语言2 其他声音符号

6、非语言符号功能:1 传播态度与情绪2 补充强化词语3 代替词语

7、非语言符号的特性:1 普遍性(艾伯特·梅热比提出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言7%+语调38%+表情55%)2 形象性3 多维性4 整体性

8、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1 辅助性2 准确性3 适宜性4 稳定性5 情感性

9、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的特性:1 多符号性2 整体性3 互补性

10、多符号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应用:电子教材系统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

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一、教育传播通道

1、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包括编码译码信道)

2、编码的含义: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信息转化为符号叫做信源编码,符号转换为信号叫做信道编码)

3、译码的含义:1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的符号转换为符号2 信宿译码,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4、教育传播通道的特点:1 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2 新宿端是学生3 信源端主要对象是教师,此外还有教育传播媒体,社会真实事物等

5、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来自信源编码信道译码

6、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途径:1 首要条件:让校园充满信息2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育传播媒体

1、媒体的概念: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育传播媒体的含义:两个要素1 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以称为教育传播媒体;2 媒体能用于教学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育传播媒体。

3、麦克鲁汉的媒体观:1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 媒体就是信息3 媒体有“冷”“热”之分(P102)4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4、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功能:1 传递信息2 存储信息3 控制学习作用:1 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 2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3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4 优化教学教育过程

5、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1 呈现力2 重现力3 传送能力4 可控性5 参与性

6、克拉克的教育媒体观: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手段,无论是电视、书本,还是面授,传递信息的内容没什么不同,其教学效果也没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传递方式。

7、贝茨的教育媒体观

(一)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关键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

(二)每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能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三)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

(四)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

8、施拉姆的教育媒体观

(一)我们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

(二)我们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场

(三)我们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

(四)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

(五)有一种或一组媒体与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

(六)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

(七)混合使用媒体比只使用一种教学媒体的学习效果好

(八)混合使用媒体来配合教学工作。这种配合十分复杂,很难做到理想

(九)将媒体与教学次序作最适当的配合,实际上困难很大,即使能加以克服,也不知应如何进行。

9、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和利用(P109)

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师生

一、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一)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二)教师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也是教师。他们在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可以起着把关人的作用

(三)特定条件下,教学机器也可以扮演教师(具有提示作用具有传输机制具有反馈机能)

2、教师的性格类型:理智型意志型情感型组织型

3、教师的传播行为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

(二)教育信息的加工

(三)教育信心的传递

4、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1 政治法律因素2 社会文化因素3 其他因素(信息价值组织受传者技术传播者个人)

5、教师的素质要求:

1 热爱教育传播事业,搞好教育传播工作的前提

2 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包括所学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传播科学的知识、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3 掌握教育传播技术,主要是媒体传播教学法和教学设计、进行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技术等

4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表现在对人公平、正直、热诚、耐心、有责任感、仪表端庄等

二、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1、教育传播中的学生角色:教育信息的受传者反馈信息的传播者

2、学生的传播行为:1 接受传播信号2 进行译码3 输出与反馈信息

3、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目标性主动性选择性

4、学生的素质要求(P127)

三、师生的传播心理

1、教师的传播心理:动机与兴趣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教师威信

2、学生的传播心理:选择性心理遵从性心理

3、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假相倚型非对称相倚型反应性相倚型彼此相倚型(P134)

第六章教育传播环境

1、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2、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1校园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社会心理环境2教室环境3

社会信息

3、教室环境布置和设计的原则:教室布置原则目标性整体性时效性自主性原则

4、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特点: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式开放性

5、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扩展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增强功能

6、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一)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 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3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优势

(二)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1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2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能力3注重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

(三)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1 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2 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妒忌等心理障碍 3 较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

1、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子弹论、贝罗)

“子弹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的观点、观念的强大威力。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使用与满足)

前者提出大众媒体效力受到社会因素限制的同时,指出媒体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社会声望和地位。

(2)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规范

(3)用作社会麻醉剂

后者指出受众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各种不同的需要,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1)经过一定的传播教育过程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反面所发生的变化。

(2)完成教育传播过程所用的时间。

(3)教育传播规模效益。

4、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一)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特定的教学对象

(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5、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二)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效果

6、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软件的:各种教学材料、资料

硬件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

无形的:理论、理论、态度、技能

7、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8、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一、明确目标

二、系统分析

三、科学运用

四、量体裁衣

五、最大优化

第1章教育传播学概论

传播教育系统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学与教育传播学的区别: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教育过程的优化”:

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这里所说的“优”,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具体条件相联系的,是在某一条件下的优,在另一条件下未必是优。优化观点很重视整体的优化,而不能要求每一个部分都优,个个、处处、事事都优。那是办不到的。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编码: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译码: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信源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

信道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

信宿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先行组织者策略: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知识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内容之前呈现的,故又称“先行组织者”。

教育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1.事实性情境

2.意境性情境

3.示范性情境

4.原理性情境

5.探究性情境

2.拉斯韦尔模式:

3. 香农--韦弗模式:

5. 贝罗的S-M-C-R模式: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即信息3.冷热媒体

4.媒体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的层次: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特点:

(1)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3)教育教学不能止步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得学习更具体,从而形成更好的抽象;

(5)位于“塔”中的那些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间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中的不足。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特性:呈现力:时、空、运动、颜色、声音;

重现力:记录、保存、重放;

传送能力:超时空;

可控性:媒体操控有难有易;

参与性:交互性与情感性;

克拉克观点:

教学媒体只是信息发送的一种手段,无论是电视、书本、还是面授,传递信息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其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信息的传递方式。“能带来稳定且再三复现高质量教学的,与其说是所使用的媒体,不如说是软件的设计。”

安东尼·贝茨观点:

1.媒体一般是灵活和可替换的,关键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

2.每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能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3.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4.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四个阶段:

“子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强效果”

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

“子弹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观点、观念的强大威力。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媒体具有的三方面社会效果:提高社会声望和地位;增强社会规范;用作社会麻醉剂;教育传播效果表征:

1.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达标程度、教学时间、教学规模

2.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1.共同经验原理:2.抽象层次原理:3.重复作用原理:4.信息来源原理:5.最小代价律/媒体选择原理: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5-1-1教育传播中的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中提出“把关人”一说)也是教育信息发送者、控制者。

教师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有四种性格类型:

1、理智型教师;

2、意志型教师;

3、情感型教师;

4、组织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传播系统中最关键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2.明确目标和内容3.选择信息源4.考虑收集方法:文献检索法,调查访问法,测验量表法,仪器记录法

教育信息的加工:1.去粗取精、去伪成真,选择性整理2.变无序为有序,有序化加工3.转换与再组织,优化编码

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其它因素:信息、传者、受传者、技术等5-2-1教育传播中的学生的角色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传播者。

5-2-2 学生的传播行为

学生的传播行为主要表现:接收传播信息(通过不同渠道途径)、进行译码、输出与反馈信息等。

学生的传播行为特征:目标性、主动性、选择性

5-2-3 学生的素质要求

1.生理素质;

2.心理素质;

3.知识能力素质;

4.思想品德素质

5-3-1 教师的传播心理

1、动机与兴趣;

2、情绪与情感;

3、意志;

4、能力;

5、教师威信

5-3-2 学生的传播心理

1.选择性心理:选择性注意:眼前一亮

选择性理解:智者见智

选择性记忆

2.遵从性心理:群体因素:一窝蜂

个体因素:个体威信、个体心理特征、个体性别特征

5-3-3 师生互动的传播机制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1.假相倚型——各自我行我素

2.非对称性相倚型——一方投入,另一方不投入

3.反应性相倚型——初级互动

4.彼此相倚型——充分理解、深度参与、高效互动

师生互动机制的特点:1、依存性:需要听众与需要导引2、差异性:学历、阅历、心理、角色3、互补性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6-1-1 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是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1.校园环境

2.教室环境:是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

3.社会信息

4.人际关系:协作学习、同沉同浮;竞争学习,你沉我浮;个别学习,沉浮无关。

5.校风班风;

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6-1-2网络传播环境

“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在1964出版的《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提出的一个概念;“全球化”是布热津斯在1969年《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

6-2-1 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扩展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增强功能

6-2-2 教育传播环境对师生的作用

对教师作用:扩大教育信息范围;提供必要物质条件;采用灵活教学方式;提供交往接触机遇

对学生作用:激发学习动机热情;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道德品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6-2-3 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风校风;

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第8章教育传播效果

8-1-1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8-1-2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和方法:

归纳理论、演绎理论、机能理论、模型

8—1—3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1.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

2.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8-2-1调查研究法的含义和特点

特点:1.强调实地考察 2.范围广 3.手段灵活

8—2—2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1.提出研究假设

2.确定调查对象

3.设计调查问卷

4.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8-3-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征

特征:1.客观性 2.系统性 3.定量性

8-3-2 内容分析法的程序

1.分析对象的确定

2.制定类目与分析单元表

3.评判记录

4.量化表示

8-4-1控制实验法(三方面控制)

1.控制实验环境

2.控制研究变量

3.控制实验对象

8-4-1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1.选择课题,确立研究假设

2.选择实验对象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测试

5.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形成实验报告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4.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二、填空题: 1.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种信号传送; 2.同种信号可以传送不同的信息。 三、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2.教育信息的特征: 3.符号的本质: 4.语言的特性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6.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四、选择题 1. 1.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人工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人工语言和()。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非语言符号 3.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 A、人工语言 B、机器语言 C、书面语言 D、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人工语言的为()。 A、图画 B、手势 C、文字 D、F=Ma 5.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A、程序语言 B、F=Ma C、手势 D、CO 6.买西瓜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听一下它的声音、尝一口它的味道、捏一下它的软硬来判 别好坏。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7.老师在讲课讲到大时,往往会双手摆成一个大圆的样子,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8.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的高度时,手从某一高度往桌面下落,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9.教师的手向某位同学指过去(邀请该同学回答问题),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0.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微笑(表示关心),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1.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五、多选题: 1.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3.自然语言分为()。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机器语言 D、人工语言 4.非语言符号分为()。 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C、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D、人工语言 5.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6.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7.以下属于象征符号的是()。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