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探测器DR的成像示意图doc

CCD探测器DR的成像示意图doc

CCD

探测器DR的成像示意图

射线数字成像专业书籍

射线数字成像专业书籍

射线数字成像专业书籍《实时射线成像检测》王建华李树轩编著 目录: 前言 第1章射线成像的物理基础 1.1物质构成 1.1.1元素 1.1.2原子 1.2同位素 1.2.1核素 1.2.2同位素 1.2.3核素分类 1.2.4原子能级 1.3原子核结构 1.3.1核力 1.3.2核稳定性 1.3.3放射性衰变

1.4射线种类和性质 1.4.1射线分类 1.4.2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 1.4.3X射线和γ射线的不同点 1.4.4射线胶片照相中使用的射线 1.5射线的产生 1.5.1X射线的产生 1.5.2γ射线的产生 1.5.3高能X射线 1.5.4中子射线 1.6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1光电效应 1.6.2康普顿效应 1.6.3电子对效应 1.6.4瑞利散射 1.6.5各种效应相互作用发生相对的几率 1.7射线的衰减规律 1.7.1吸收、散射与衰减 1.7.2射线的色和束 1.7.3单色窄束射线的衰减规律 1.7.4宽束、多色射线的衰减规律(包括连续X射线)

测试题(是非题) 第2章实时成像 2.1实时成像的基础 2.1.1简述 2.1.2实时成像的原理 2.1.3射线成像的特点 2.1.4射线成像的应用 2.1.5实时成像局限性 2.2实时成像技术 2.2.1实时成像系统 2.2.2射线成像设备 2.2.3成像系统的构成 2.2.4成像转换装置(成像器) 2.3射线辐射转换器 2.3.1X射线荧光检验屏 2.3.2X射线图像增强器 2.4射线数字化成像技术 2.4.1计算机射线照相技术 2.4.2线阵列扫描成像技术 2.4.3光纤CCD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简称光纤CCD系统) 2.4.4数字平板直接成像技术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 在管道建设工程中,射线检测是确保焊接质量的主要无损检测手段,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健康环境、施工效率、建设成本以及管线的安全运行。长期以来,射线检测主要采用X射线或γ射线的胶片成像技术,检测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较低,常常影响施工进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数字平板射线探测技术的发展,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正逐渐运用于容器制造和管道建设工程中。数字图像便于储存,检索、统计快速方便,易于实现远程图像传输、专家评审,结合GPS系统可对每道焊口进行精确定位,便于工程质量监督。同时,由于没有了底片暗室处理环节,消除了化学药剂对环境以及人员健康的影响。 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与应用,对管道焊缝射线数字化检测与评估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探索。 1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众多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及检测技术的进步。 目前,在管道建设工程中,管道焊接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而与之配套的射线检测主要采用胶片成像技

术,检测周期长、效率低下。“十二五”期间,将有更多的油气管道建设工程相继启动,如何将一种可靠的、快速的、“绿色”的射线数字检测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以替代传统射线胶片检测技术已成为目前管道焊缝射线检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国内外管道焊缝数字化检测的现状 2.1 几种主要的射线数字检测技术 1)CCD型射线成像(影像增强器) 2)光激励磷光体型射线成像(CR) 3)线阵探测器(LDA)成像系统 4)平板探测器(FPD)成像系统 几种技术各有特点,目前适用于管道工程检测的是CR 和FPD,但CR不能实时出具检测结果,且操作环节较繁琐、成本较高,因此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成为射线数字检测的主要发展方向。 2.2 国内研发情况 国内目前从事管道焊缝射线数字化检测系统研发的机构主要有几家射线仪器公司,但其产品主要用于钢管生产厂的螺旋焊缝检测。通过实践应用比较,研究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发的基于平板探测器的管道焊接射线数字化检测与评估系统已能够满足管道工程检测需要,并通过了科技成果鉴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 韩焱 (华北工学院现代元损检测技术工程中心,太原030051) 摘要:介绍多种射线数字成像(DR)系统的组成及成像机理,分析其性能指标、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光子放大的DR系统(如图像增强器DR系统)实时性好,但适应的射线能量低,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其它系统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但成像时间较长。DR系统成像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射线探测器,除射线转换方式外,影响系统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散射噪声和量子噪声;可采用加准直器和光量子积分降噪的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 关键词:射线检验;数字成像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TGll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56(2003109-0468-04 DIGITAL RADIOGRAPHIC TECHNOLOGY HAN Yan (Center of Modern NDT &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imaging principle of digital radiographic (DR) systems are introduced. And the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ystems are analyzed. The DR sys-tern with photon amplification such as the DR system with intensifier can get real-time imaging, but it fits for lowerenergy and its inspection sensitivity is lower. The systems working with high energy can obtain higher sensitivity,while is time-eonsurning. The imaging way of a DR system depends on the detector used,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inspection sensitivity are the quantum noise from ray source and scatter noise besides the transform way of rays.Quantum integration noise reducer and collimator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inspection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Keywords:Radiography; Digital imaging system; Survey 射线检测技术作为产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经过百年的历史,已由简单的胶片和荧屏射线照相发展到了数字成像检测。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等的发展,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的射线数字成像方法不断涌现,给射线探伤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同时也使利用先进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评片和诊断成为可能。 目前工业中使用的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射线数字直接成像检测技术(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DR)和射线数字重建成像检测技术,如工业CT(Industr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ICT)。以下将在介绍DR检测系统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系统的成像原理、特点、特性及应用场合。 1 DR检测系统简介 DR检测系统组成见图1。按照图像的成像方式分为线扫描成像和面扫描成像;根据成像过程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式DR系统。以下重点介绍直接DR系统。 图1 DR检测系统组成框图 1.1 直接式DR系统 直接DR成像系统主要分为图像增强器成像系统、平板型成像系统和线阵扫描成像系统等。 图2为图像增强器式DR系统,主要通过射线视频系统与数字图像处理系统集成实现。系统采用射线--可见光--电子--电子放大--可见光的光放大技术,是将射线光子由转换效率较高的主射线转换屏转换为可见光图像,可见光光子经光电转换变为电子,而后对电子进行放大,放大后的电子聚集在小屏上再次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郑金泉.doc

实用标准文档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目录 一、目的意义 (3) 二、系统介绍 (3) 2.1 CR 技术与 DR技术的共同点 (4) 2.2 CR 技术与 DR技术的不同点 (4) 2.3 对比分析 (5) 2.4 系统组成 (5) 2.5 X 射线数字平板探测器 (6) 2.6 X 射线源 (7) 2.7 图像处理系统 (8) 2.8 成像板扫描仪 (9) 2.9IP 成像板 (9) 三、 DR检测案例 (10) 3.1 广西 220kV 振林变 (10) 3.2 广西 220kV 水南变 (11) 3.3 温州 220kV 白沙变 (13) 3.4 广西 110kV 城东变 (15) 3.5 广西乐滩水电站 (16) 四、 CR检测案例 (18) 4.1 百色茗雅 220kV变电站 (18)

一、目的意义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设备结构复杂,由断路器、隔离开关、接 地开关、互感器、避雷器、母线、连接件和出线终端等组成,内部充有SF6绝缘气体,给解体检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且检修工作技术含量高,耗时长,停电 所造成的损失大。通过对 GIS 设备事故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严重事故,未能通过现有的检测手段在缺陷发展初期被发现,导致击穿、烧损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通过 GIS 设备局放监测,结合专家数据库和现场经验,可大致判断 GIS 设备局放类型,进行大致的定位,但无法明确GIS 设备内部的具体故障。结合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对 GIS 设备进行多方位透视成像,配合专用的图像处理与 判读技术,实现其内部结构的“可视化”与质量状态快速诊断,极大地提高 GIS 设备故障定位与判别的准确性,提高故障诊断效率,为整个设备的运行安全与质量监控提供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对 GIS 设备局放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相应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介绍 按照读出方式(即X 射线曝光到图像显示过程)不同,可分为: 数字射线成像( DR-Digital Radiography) 计算机射线成像( CR-Computed Radiography) 图 1-1 检测原理图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内容提要 ?CT发展概述 ?CT扫描仪的主要结构 ?CT成像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CT图像特点 ?影响CT图像的因素(重点) ?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难点) ?CT诊断方法 ?CT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CT的新进展 CT发展概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 ?发明人: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 ?发明时间: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 ?突出特点: ?就是X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就是横断面图像显示,没有重叠或重叠很少。 ?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诊断准确。 ?CT问世的意义:大大扩展了影像检查的范围,就是影像诊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Hounsfield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奖。 CT的发展历程 2004年64层的螺旋CT问世(3D) ?2002年16层的螺旋CT问世 ?2000年8层的螺旋CT问世 ?1998年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93年双排CT研制成功 ?1989年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83年电子束CT(EBCT)研制成功 ?1978年国内开始引进CT ?1974年全身CT应用于临床 ?1972年CT正式应用于临床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 4-5分/层头颅 ?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 18秒/层头腹

?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 2-4秒/层全身 ?第四代:旋转/固定几千个大扇形 1-4秒/层全身 ?第五代: 电子束CT ?第六代: 螺旋CT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 4-5分/层头颅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 18秒/层头腹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 2-4秒/层全身 CT发展史 ——传统CT 小结:X线成像与常规CT成像的异同点 相同点:X线、灰阶图像 不同点 X照片:X线穿透人体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经显定影处理后得到X线图像。 CT成像:安装于扫描机架上的X线管发射X线,X线管与探测器环绕患者做机械性往复运动,X线穿透扫描层面后被探测器检测并转化为电流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实现横断面图像重建。 CT发展史 ——电子束CT 的概念 ?1982年设计成功。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经偏转线圈偏转,形成4束电子束同时打击钨靶,产生X线,并用于成像。其显著特点就是扫描速度快(可短到40ms/层),密度与空间分辨率高。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病变检查。设备非常昂贵,国内装机量少。 CT发展史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XYG-3205/2型) 一、设备基本说明 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主要是由高频移动式(固定式)X射线探伤机、数字平板成像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机械电气系统、射线防护系统等几部分组成的高科技产品。它主要是依靠X射线可以穿透物体,并可以储存影像的特性,进而对物体内部进行无损评价,是进行产品研究、失效分析、高可靠筛选、质量评价、改进工艺等工作的有效手段。 探伤机中高压部分采用高频高压发生器,主机频率40KHz为国际先进的技术指标。连续工作的高可靠性,透照清晰度高,穿透能力强,寿命长,故障率低等特点。X光机通过恒功率控制持续输出稳定的X射线,波动小,保证了优质的图像质量。高频技术缩短了开关机时间,有助于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平板成像采用美国VEREX公司生产的Paxscan2530 HE型平板探测器,成像效果清晰。该产品已经在我公司生产的多套实时成像产品中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是我公司独立自主研制开发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同行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同类产品。主要特点是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编程不同的应用界面及图像处理程序,利用高性能的编程技术,使操作界面简单易懂,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步骤,最快速度的达到操作人员的最终需求。 机械传动采用电动控制、无极变速,电气控制采用国际上流行的钢琴式多功能操作台,将本系统中的X射线机控制、工业电视监视、机械操作等集中到一起,操作简单、方便。 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 检测速度快,极大地提高了射线探伤的效率,降低了检验成本,检测数据易于保存和查询等优点,其实时动态效果更是传统拍片法所无法实现的,多年来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兵器工业、石油化工、压力容器、汽车工业、造船工业、锅炉制造、制管行业、耐火材料、低压铸造、陶瓷行业、环氧树脂材料等诸多行业的无损检测中。

MRU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的

MRU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 John R. Leyendecker, MD; Craig E. Barnes, MD; Ronald J. Zagoria, MD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是一组成像技术,可无创性的评价尿路的病变。临床上,MRU用于评价可疑的尿路梗阻、血尿和先天畸形,以及术后解剖的改变,特别在儿童、怀孕患者,及需要避免辐射的情况。最常用的MRU技术可分为两类:静态液体MRU(简称静态MRU)和动态排泄期MRU (简称排泄MRU)。静态MRU采用重T2加权技术获得静态下的尿路影像,能够连续的重复使用(电影MRU)来更好显示尿路的全貌从而发现狭窄的部位,这项技术在集合系统扩张或梗阻的患者中应用得非常成功。排泄MRU用于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获得增强的排泄期影像。但要求患者肾功能良好,能够正常排泄和分泌造影剂。做排泄性MRU前的尿路准备也很重要,这能更好显示无扩张的集合系统。临床上,一般将静态和排泄MRU与传统的MRI一起应用来综合评价尿路情况。对MRU检查影像的观察要求医师对此项技术的缺点和伪影要非常熟悉。 概述 已经发展的尿路成像的技术有多种,其中只有CTU和MRU能够全面的综合评价尿路集合系统、肾实质和周围结构。虽然CTU在空间分辨率、组织分辨率和肾脏解剖的显示方面已接近极致,但MRU是一项更新的技术。MRU是一组能够无创性提供全面和特异的尿路检查的影像技术,而且无辐射。但同时,MRU的局限性和缺点是对钙化不敏感,成像时间长,对移动敏感,(与CT和X线比较)空间分辨率低。在本文中,我们回顾最常用的MR尿路成像技术,并讨论与MRU有关的特殊情况(如儿童患者、怀孕患者,肾功能不全、3T成像)。此外,我们还讨论MRU的临床应用范例,关于尿路结石性和非结石性的尿路梗阻、血尿、先天畸形,以及手术前后的评价。我们也讨论这项技术的局限性和常见伪影。 MRU技术 最常用的MRU技术可分为两类:(a)静态液体MRU(也称为静态MRU、T2加权MRU,或MR水成像);(b)动态排泄期MRU(也称为增强T1加权MRU)。 静态液体MRU T2加权技术是最先采用的MR尿路成像方法。静态MRU将尿路当作一个装有静态液体的容器,采用T2加权技术利用液体长T2驰豫时间的特性来显像。因此,静态MRU尿路成像技术类似MRCP,屏气T2加权MRU可用于厚层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技术或类似的薄层技术(如驰豫增强半傅立叶快速采集、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单激发双回波)。背景组织的信号强度可通过回波时间和脂肪抑制来调节。三维呼吸门控序列应用于获得薄层数据,经后处理获得尿路的容积显示(V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重T2加权静态MRU类似传统的排泄性尿路造影,用于快速确定尿路梗阻。可是,确定梗阻原因常常需要额外的序列(图1)。静态MRU不需要对比剂,因此可用于显示肾功能不齐的尿路梗阻。 图1 53岁,男性,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a)冠状位静态MRU显示右侧输尿管远端梗阻(箭头)。(b)冠状位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图像显示增大的前列腺和转移的淋巴结(箭头)是导致输尿管梗阻的原因。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发展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发展 摘要:射线数字成像是一种先进辐射成像技术,是辐射成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利用射线观察物体内部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物体的情况下获得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密度等信息,并且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判定。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国民经济、科学究等领域。 关键词:辐射成像射线数字成像 1引言 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以来,射线无损探伤作为一种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人们一直使用胶片记录X(γ)射线穿过被检物件后的影像,其中60多年来,则一直使用增感屏配合胶片来获取高品质的影像,曝光过后的胶片经过化学处理,产生可视的影像后,在观片灯上显示出来以供读取、分析及判断。胶片-增感屏系统可使射线检测人员实现对影像的采集、显示和存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异,功能效用全面,因此该技术在包括核工业在内的工业、医疗领域一直被广泛使用。 胶片照相法的不足在于检测周期长,因为需要暗室处理,检测周期在3~20个小时不等;大量底片造成保存上的困难,查阅不便;胶片成本高;曝光时间长;在大量的检测工作面前,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底片难以共享,某些焊缝底片在需要专家共同研讨评定时,该弊端特别明显;不利于环境保护等。无法满足目前工业化生产和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的进步,例如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器的诞生;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海量存储、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字成像技术挑战传统胶片成像方式在技术上形成可能。 以射线DR、CR和CT为代表的数字射线成像技术,结合远程评定技术将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图像保存方便,容易实现远程分析和判断,是未来射线检测发展的方向[1]。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与原理

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比较 【摘要】目的:对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各种成像技术的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结果:CR、DR和CT都是利用X线成像,超声用超声波成像,MRI则用人体中的氢核成像,其中CR与DR成像转换方式各自不同。结论:X线在骨肌系统和胸部多是首选;CT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及大血管疾病腹部及盆腔部疾病的诊断价值高;超声在各部位软组织器官、妇产科有重要应用;MRI对脑和脊髓及诊断乳腺疾病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CR、DR、CT、超声、MRI、临床应用 1引言 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体疾病检查,形成X线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的基础成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显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核闪烁显像。2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有相继出现了CT、MRI等新的成像技术。各种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了解并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有助于在临床上面对不用的疾病时用选用适合的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诊断疾病更有利。 2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 2.1 CR影像特点. (1)高灵敏度:即使密集很弱的信号也不会被噪声所掩盖而显示出来。 (2)较高的空间分辨率(3.3 Lp/,mn):能分辨影像中较小的细节。 (3)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在影像系统中,整个光谱范围内得到的信号与真实影像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4)大动态范围:系统能同时检测到极强和极弱的信号.使影像显示出更丰富的层次。 (5)识别性能优越:系统能准确地扫描出影像信息。显示最理想、高质量的图像。 (6)宽容度大:可最大限度地减少X线照射量从而获得较佳的影像图像。 2.2 DR的影像特点 (1)图像质量高:空间分辨率3.6LP/mm,DQE、MTF高,图像层次丰富。 (2)时间分辨力高:成像速度快,曝光后几秒即可显示图像,优化改善了工作流程。 (3)曝光宽容度大:成功率达100%,可修正后处理调节。 (4)后处理功能强大:有对比度、亮度、边缘处理、增强、黑自、反转、放大、缩小、测量等。 (5)无胶片化:图像在计算机中存储、转输、调阅,节省了存储空间及胶片和冲片费用。 (6)可与PACS融合131:可直接与PACS系统联网,实现远程会诊。 2.3超声成像的影像特点 (1)超声检查是无创性、无痛苦、无电离辐射的检查,对人体无损害,简便易行,对治疗后的病灶可重复检查,动态随访。 (2)超声图像层次清楚,接近人体解剖真实结构,能清晰显示脏器大小、边缘形态、毗临关系和内部回声。 (3)超声分辨力强,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1~2mm的占位病变能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和测量大小。 2.4 MRI的影像特点 (1)MRI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 (2)MRI的流空效应使血管腔不注入对比剂就可以显影

无损检测中数字射线照相成像技术的应用

无损检测中数字射线照相成像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工业胶片射线照相技术正在逐步的衰落,甚至面临着淘汰;这是因为在无损探伤检测中,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文章简要分析了无损检测中数字摄像照相技术成像技术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标签:无损检测;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技术 1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工业射线无损检测中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胶片照相技术,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 一是可以長期的重复使用CR和DR成像,不管是CR成像系统用IP成像板,还是DR成像系统用CCD、CMOS等检测器,都可以长期重复的使用;依据相关的研究表明,IP成像板最高可以使用10000次,CMOS、CCD以及非晶硅等检测器也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 二是射线有着很好的感光灵敏度,并且有着很大的宽容度,相较于传统胶片照相技术来讲,数字射线照相的射线感光灵敏度要更高,甚至会高出十几倍,这样只需要较少的曝光量即可,并且还可以有效的缩减曝光时间,辐射防护方面也较好。此外,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十分大的动态范围,并且有着较大的曝光宽容度,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些曝光过度等问题。如果工件材料厚度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一次曝光,就能够将厚薄区域的细节给同时显示出来。 三是更利于环境保护,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不需要任何化学加工药液的,这样废液和废水就不会出现,就不会破坏到环境。 四是使用起来比较的方便,数字射线照相技术的自动化操作水平比较高,人们学起来也比较的简单,这样就可以让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五是摄像处理比较的便捷,影像质量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有效的处理数字影像,比如对影像的密度、对比度等进行改变,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数学增强处理,比如提高影像清晰度等等,从而利于成像质量的提高。 2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在通常情况下,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有着很多的成像系统和成像方法,本文抽取了几种进行介绍。 底片扫描法:底片扫描法指的是采用较高的分辨率来扫描射线照相底片,然

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比较 专业:层次:学号:姓名: 【摘要】目的:对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各种成像技术的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结果:CR、DR和CT都是利用X线成像,超声用超声波成像,MRI则用人体中的氢核成像,其中CR与DR成像转换方式各自不同。结论:X线在骨肌系统和胸部多是首选;CT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及大血管疾病腹部及盆腔部疾病的诊断价值高;超声在各部位软组织器官、妇产科有重要应用;MRI对脑和脊髓及诊断乳腺疾病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CR、DR、CT、超声、MRI、临床应用 1、引言 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体疾病检查,形成X线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的基础成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显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核闪烁显像。2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有相继出现了CT、MRI等新的成像技术。各种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了解并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有助于在临床上面对不用的疾病时用选用适合的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诊断疾病更有利。 2、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 2.1 CR影像特点. (1)高灵敏度:即使密集很弱的信号也不会被噪声所掩盖而显示出来。 (2)较高的空间分辨率(3.3 Lp/,mn):能分辨影像中较小的细节。 (3)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在影像系统中,整个光谱范围内得到的信号与真实影像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4)大动态范围:系统能同时检测到极强和极弱的信号.使影像显示出更丰富的层次。 (5)识别性能优越:系统能准确地扫描出影像信息。显示最理想、高质量的图像。 (6)宽容度大:可最大限度地减少X线照射量从而获得较佳的影像图像。 2.2 DR的影像特点 (1)图像质量高:空间分辨率3.6LP/mm,DQE、MTF高,图像层次丰富。 (2)时间分辨力高:成像速度快,曝光后几秒即可显示图像,优化改善了工作流程。 (3)曝光宽容度大:成功率达100%,可修正后处理调节。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郑金泉)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目录 一、目的意义 (3) 二、系统介绍 (3) 2.1 CR技术与DR技术的共同点 (4) 2.2 CR技术与DR技术的不同点 (4) 2.3对比分析 (5) 2.4 系统组成 (5) 2.5 X射线数字平板探测器 (6) 2.6 X射线源 (7) 2.7 图像处理系统 (8) 2.8成像板扫描仪 (9) 2.9IP成像板 (9) 三、DR检测案例 (10) 3.1 广西220kV振林变 (10) 3.2 广西220kV水南变 (11) 3.3 温州220kV白沙变 (13) 3.4 广西110kV城东变 (15) 3.5 广西乐滩水电站 (16) 四、CR检测案例 (18) 4.1百色茗雅220kV变电站 (18)

一、目的意义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设备结构复杂,由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互感器、避雷器、母线、连接件和出线终端等组成,内部充有SF6绝缘气体,给解体检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且检修工作技术含量高,耗时长,停电所造成的损失大。通过对GIS设备事故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严重事故,未能通过现有的检测手段在缺陷发展初期被发现,导致击穿、烧损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通过GIS设备局放监测,结合专家数据库和现场经验,可大致判断GIS设备局放类型,进行大致的定位,但无法明确GIS设备内部的具体故障。结合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对GIS设备进行多方位透视成像,配合专用的图像处理与判读技术,实现其内部结构的“可视化”与质量状态快速诊断,极大地提高GIS 设备故障定位与判别的准确性,提高故障诊断效率,为整个设备的运行安全与质量监控提供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对GIS设备局放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相应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介绍 按照读出方式(即X射线曝光到图像显示过程)不同,可分为: ◆数字射线成像(DR-Digital Radiography ) ◆计算机射线成像(CR-Computed Radiography) 图1-1检测原理图

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在电力电缆现场检测中的应用

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在电力电缆现场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电力电缆已成为城市输配电网络的主要载体。造成电力电缆故障及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不到位、设计不当、设备老化等,其中外部原因已成为威胁电力电缆安全稳定运行的最主要原因。而在施工现场,电力电缆一旦受到外力破坏,缺乏一种现场快速检测评价方法来准确评估电缆缺陷对电缆安全运行的影响。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实时成像的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在GIS、套管、复合绝缘子缺陷检测方面得到了一些应用,亦可对电缆缺陷进行直观地可视化分析,快速准确地评估电缆缺陷程度,从而排除因外力破坏造成的电缆缺陷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更换电缆造成的额外经济损失。 1电缆外力破坏X射线检测技术 1.1 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介绍 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胶片式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便携性强、检测灵敏度高、检测结果易于管理、现场辐射量小等优点。X射线透过检测对象后经射线探测器将X射线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为计算机所接收,形成数字图像,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通过观察检测图像,根据工作经验和有关标准进行缺陷评定,可达到缺陷状态评价的目的。 电缆外力破坏X射线检测技术也是利用该原理,通过检测得到电缆某个截面结构信息,从而判断外力破坏程度,并结合其他电缆制造、运行、检验等相关知识,

从而判断其危害性。 1.2 X射线成像检测工艺 采用数字射线成像系统对电力电缆进行检测时,和一般射线探伤有所区别,其检测工艺以能够清晰区分电缆各层结构为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型号或类型的数字射线成像板对射线敏感程度有所差异,故工艺参数需结合焦距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如采用美国Golden Engineering公司的XRS-3型便携式脉冲射线机和特别的非晶硅成像板对110kV电缆进行检测时,一般采用10个脉冲左右(焦距800mm时)。 为保证关注部位的图像能正确反映电力电缆各结构层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先通过肉眼观察电力电缆外力破坏或变形方向,粗略选定受损最严重的截面,保证射线束中心、电缆缺陷位置外缘连线和成像板垂直,同时保证射线束与缺陷深度方向垂直,成像板尽量贴近电缆。 2两起电缆外破事故的X射线检测分析 2.1事故一 2.1.1事故概况 2012年,一施工现场电缆沟发生塌方,造成该处110kV接头井间电缆弯曲扭折。事故区域为南北走向,采用排管敷设方式,外围采用混凝土浇注结构,电缆型号为YJLW03-64/110kV-1×400,为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套聚乙烯外护套电力电缆,电缆绝缘标称厚度17.5mm。

X射线数字成像--射线通用工艺规程

X数字成像检测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1.2本规程依据标准GB/T17925-2011及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 2.5~8mm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满足《GB/T17925-2011气瓶对接焊缝X数字成像检测》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GB151 的要求。 1.3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 2.引用标准、法规 GB/T17925-2011《气瓶对接焊缝X数字成像检测》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Z 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7902《线型象质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一般要求 3.1射线检测RTⅡ级人员,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400mm 距离处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有关规定。 3.3象质计

3.3.1 图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 3.3.2图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3.3 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 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 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图片側 (AB级) 表2象质计型号选用 3.4 象质计的使用 象质计一般应放在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图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象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焊缝处。 3.4.1 透照外径≤100mm小径管焊缝时可选用通用线型象质计或JB/T4730-2005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 3.4.2象质计置于图片侧时,应在象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标记。 3.5散射线屏蔽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样本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 在管道建设工程中, 射线检测是确保焊接质量的主要无损检测手段, 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健康环境、施工效率、建设成本以及管线的安全运行。长期以来, 射线检测主要采用X射线或γ射线的胶片成像技术, 检测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较低, 常常影响施工进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数字平板射线探测技术的发展,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正逐渐运用于容器制造和管道建设工程中。数字图像便于储存, 检索、统计快速方便, 易于实现远程图像传输、专家评审, 结合GPS系统可对每道焊口进行精确定位, 便于工程质量监督。同时, 由于没有了底片暗室处理环节, 消除了化学药剂对环境以及人员健康的影响。 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与应用, 对管道焊缝射线数字化检测与评估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探索。 1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 众多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及检测技术的进步。 当前, 在管道建设工程中, 管道焊接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而与之配套的射线检测主要采用胶片成像技术, 检测周期长、效率低下。”十二五”期间, 将有更多的油气管道建设工程相继启动, 如何将一种可靠的、快速的、”绿色”的射线数字检测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以替代传统射线胶片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管道焊缝射线检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国内外管道焊缝数字化检测的现状 2.1 几种主要的射线数字检测技术 1) CCD型射线成像( 影像增强器) 2) 光激励磷光体型射线成像( CR)

3) 线阵探测器( LDA) 成像系统 4) 平板探测器( FPD) 成像系统 几种技术各有特点, 当前适用于管道工程检测的是CR和FPD, 但CR不能实时出具检测结果, 且操作环节较繁琐、成本较高, 因此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成为射线数字检测的主要发展方向。 2.2 国内研发情况 国内当前从事管道焊缝射线数字化检测系统研发的机构主要有几家射线仪器公司, 但其产品主要用于钢管生产厂的螺旋焊缝检测。经过实践应用比较, 研究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发的基于平板探测器的管道焊接射线数字化检测与评估系统已能够满足管道工程检测需要, 并经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2.3 国外研发情况 国外对数字化射线图像信息获取和无损检测方面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开展较早, 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文献对数字X射线平板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典型结构、参数优化、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有少量的公开资料报道, 其中美国、日本等国对该技术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有些技术还申请了专利保护, 并已有实用产品用于实际领域的报道, 但关键制造技术则未见详细报道。 3 数字成像系统的的工程应用可行性 3.1 系统主要组成 RDEES系统主要由数字平板探测器( FPD) 、 X射线源( 或爬行器) 、工装夹具、系统软件、便携式计算机、 GPS定位器等部分组成。 3.2 检测布置 根据不同管道环焊缝特点可选择源在外的双壁透照方式或源在内的中心透照方式。

医学成像技术

医学成像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医学成像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几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在医学诊断中应用。 关键词:成像技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paper mostly introduces methods of medical imaging .It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ristics of some methods and appliacations of these method in diagnoses. Key Words: imaging technology,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magnetic rexonance imaging, 1 引言 医学图像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显微镜的发明对医学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推动。因为它使人们以图像的形式观察到了直接由眼睛所不能看到的微观世界。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X射线,促使医学图像第二次得到重大发展。由于X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能观察到过去看不到的人体内部的形态结构。1972年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X-CT)的问世,使医学成像技术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它可以给出无重叠的、清晰度相对比度有很大提高的断层图像,这是发现x线以来医学图像的又一次重大发展。100多年来放医学影像设备迅速发展.条件日臻完善,医学成像技术日新月异。特别近些年来,医学影像设备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第一动向是,技术的发展充实与完善了设备的硬件与软件功能;第二个动向是高档设备的技术指标主要用于临床研究与功能的开发,代表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实力,低档设备则在努力充实与不断提高硬件的性能,并且迅速把高、中档设备较成熟的功能与软件移植过来,从而显著改善了低档设备的性能指标,拓宽了低档设备的适用范围。 2 医学成像的方法 用于观察人体信息为目的的各种成像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各自的观察特征。现在常用的医学成像方法有X射线成像,核素成像(RI),超声成像(USI),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磁共振成像(MRI)。 2.1 X射线成像 它是借助X射线通过人体时,各部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同产生不同的 阴影所形成的图像。这种图像是三维的人体的X线吸收分布投射在二维的成像媒质(如胶片)上形成的。所以它是把三维(立体的)实体信息压缩或堆积重棱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的图像,是具有重叠特点的二维图像。 20世纪80年代初,CR在把传统的X线摄影数字化,DR是计算机数字化能力与常规X线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所不同的是数字化方式不一样,但究其原理和成像过程仍属间接数字影像技术,不是最终发展方向。DDR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的直接数字成像技术,它是采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直接数字化,不存在任何的中间过程。数字图像不仅可以方便的将图像“冻结”在荧光屏上,而且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图像后处理。 2.2核素成像(R1)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

(XYG-3205/2型) 一、设备基本说明 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主要是由高频移动式(固定式)X射线探伤机、数字平板成像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机械电气系统、射线防护系统等几部分组成的高科技产品。它主要是依靠X射线可以穿透物体,并可以储存影像的特性,进而对物体内部进行无损评价,是进行产品研究、失效分析、高可靠筛选、质量评价、改进工艺等工作的有效手段。 探伤机中高压部分采用高频高压发生器,主机频率40KHz为国际先进的技术指标。连续工作的高可靠性,透照清晰度高,穿透能力强,寿命长,故障率低等特点。X光机通过恒功率控制持续输出稳定的X射线,波动小,保证了优质的图像质量。高频技术缩短了开关机时间,有助于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平板成像采用美国VEREX公司生产的Paxscan2530 HE型平板探测器,成像效果清晰。该产品已经在我公司生产的多套实时成像产品中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是我公司独立自主研制开发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同行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同类产品。主要特点是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编程不同的应用界面及图像处理程序,利用高性能的编程技术,使操作界面简单易懂,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步骤,最快速度的达到操作人员的最终需求。 机械传动采用电动控制、无极变速,电气控制采用国际上流行的钢琴式多功能操作台,将本系统中的X射线机控制、工业电视监视、机械操作等集中到一起,操作简单、方便。 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 检测速度快,极大地提高了射线探伤的效率,降低了检验成本,检测数据易于保存和查询等优点,其实时动态效果更是传统拍片法所无法实现的,多年来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兵器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