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2674737.html,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作者:赵兰君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9期

摘要:所谓心理贫困,这里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

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主要的心理反映是:自卑与依赖、自我封闭与孤独、焦虑、自大与虚荣、妒忌等。心理贫困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对策

近年来,高校招生实行并轨,开始收费后,落后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考生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贫困,甚至学业难以维系,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教育部和各高校已经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和保障体系,为贫困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保障。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忽视了这批大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另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心理贫困”。由于经济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不良的心理问题,极端的还会出现心理扭曲和犯罪行为,如“马家爵事件”。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清楚地认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导致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我国现阶段的贫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社会原因。从经济增长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来分析,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企业、居民的收入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大学生贫困问题而言,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贫困是暂时的,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调查表明,当前贫困生之所以出现自卑、自闭、嫉妒、虚荣和对社会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源于自卑心理。短暂的自卑,毫无大碍,但不及时解决,必将形成心理贫困。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差异使其对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往往是见多识广,而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则是经济落后,人们相对孤陋寡闻。这种城乡差异往往使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电话卡等都不会用,起初心理上会有较大的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暂时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贫困生能正确面对,积极适应,但有些人却长期不能适应,造成心理自卑,不可自拔。

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案例

由一名贫困生旷课兼职引发的思考 xxxx 一、案例背景 A同学是我院12级会计某班的一名女生,自幼父母离异,由于其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母亲一直在外打工,该生从小到大由其奶奶抚养,家庭教育基本缺失。该生考入大学后,家庭已经无力供其大学期间的费用,故该生在大学期间的一切费用都需要自己筹措。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筹齐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可谓非常困难,故该生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学杂费,导致无心学习,有时甚至于整天旷课去兼职上班。 了解到该生情况,作为辅导员,我首先尽我能力给她帮助。虽然有过旷课行为,但是通过向学院和系部特殊申请,通过各类奖助学金措施对她进行帮助,给该生发放了国家助学金,通过积极协助其办理了大学生助学贷款解决了该生的学费筹集问题。按照常理推断,该生的经济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那么应该安心学习了。但是等到大二开学一段时间后,该生开始又经常性的迟到旷课,甚至有时会出现整天要求请假不来上课的现象,询问其去向,总是借口为了赚钱兼职上两个班次。 二、解决方法 针对学生A同学的情况,我与其进行了几次深入的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到该同学目前确实处于父母双方都基本不管状态,也核实了目前所在在外打工的单位其上班的情况基本属实。但是通过与该生的交流,我发现该生存在着一

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她认为打工兼职可以让自己认识到很多社会上的人,而这些社会人让她看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甚至很少会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再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只是理论只是的学习,在社会要找到对口的会计工作很困难。对于期末考试,即使平时不上课,只要考前突击一下,也照样能过关。与其花费这么多时间在学校里浪费,倒不如多到社会上学点东西。 通过沟通交流,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自强自立,有孝心,能主动为家庭分忧的思想。进入社会锻炼,提升自身素质的想法的正确性,对她早意识到一些社会问题表示赞同。但是我同时也告诉她“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是错误的。读书获取知识仍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在社会上是很难获取成功的。拿该同学自身的经济观点帮助分析其旷课打工的经济得失,目前在外打工靠的是体力劳动赚钱,每月能够赚到的收入也不足2000元,而且在职业前途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发展空间,而等到自己安心读完读大学后靠脑力劳动赚钱,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拿社会上成功创业的案例给该生分析其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创业成功是基本没有可能的。让该生认识到学校学习的必要性,不要顾此失彼。 由于该生经常外出打工,一个女生安全问题比较令人担忧,于是我就经常给她发个短信询问她的情况,提醒她注意安全,要按时返校,以一个朋友、亲人的角度去关心她,同时我还经常与她母亲打电话沟通联系,要她母亲在工作之余多打打电话了解其女儿的情况,对她多加关心。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给她的温暖。在班级有各类活动的时候,也打电话要求A同学一定要参加,让她参与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间来,体会班集体的温暖。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张颖(1975—),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 张 颖 (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以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被试,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PQ 评分表明两组神经质(N )和精神质(P )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显示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相关性;(4)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贫困生差,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对预防和解除贫困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32—03 当前,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多,群体 规模有扩大趋势。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往往引发“心理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质量和未来就业发展。本研究探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因素,分析“心理贫困”的成因与对策,为预防和消除 贫困生心理障碍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专业、年龄、 年级、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EPQ )进行研究。SCL -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 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不同心理因子;采用无、轻度、 中度、偏重、严重等五级评分,各因子的平均值范围则为1 5分。EPQ 采用陈仲庚教授修订的版本,共85个题目,以“是”或“否”作答,然后按内外向(E )、神经质(N )、精神质(P )、掩饰性(L )四个量表计分。两个量表均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指导语,限时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统一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t 检验和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 研究表明,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更为 明显(见表1)。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表现出焦虑、不安、懒散、谨慎、内疚、忧郁、失望、性格内向、胆小、自卑、多疑、不善社交和应变能力差等。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比较 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贫困生1.61?0.301.92?0.611.86?0.591.75?0.651.69?0.601.72?0.641.56?0.571.54?0.441.48?0.50非贫困生1.16?0.251.45?0.361.32?0.291.31?0.351.22?0.241.22?0.261.16?0.261.21?0.231.23?0.26 t 值 2.442.502.511.802.371.920.853.232.03P 值0.0030.0030.0030.0800.0020.0600.5600.0040.030 2 3

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本文结合我校贫困生工作实践,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完成,而且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贫困大学生现状 1.1 经济贫困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为特困生,年收入3000元以下为贫困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从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后,高校学生上学不给钱或少给钱的时代随之而去,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大量的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涌现出来。通常一个普通家庭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约为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最少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有的来自城市父母双下岗职工家庭;有的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的是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是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据调查[2],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优秀贫困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和政府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贫困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不足250元,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造成经济贫困。 1.2 心理贫困 一般地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走出农村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心理负担较其他人要重很多,他们的学费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对贫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1.2.1 自卑心理 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差异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就业“资本”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个别同学的言行使他们产生的自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幸福感。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关心,尤其需要老师的帮助,进而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自身的困境。对贫困生的帮助,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乐观、开朗 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人格特点。他们乐观、开朗、积极,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贫困问题,不会盲目自卑,不会一味地抱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同时也会主动寻找兼职机会,以改善自身的条件。对于外界的帮助,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敏感或自卑,能够坦然接受,同时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自尊心强、敏感 通过对贫困生心理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自身的问题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把很多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贫困问题,在做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特别放不开、敏感。贫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会导致出现这样的

情况,如做任何事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一般不会轻易去做。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做不好。这一现象在他们评为“特困生”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关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大家会责怪自己,怕被别人瞧不起,也因为这样,他们一般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3.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较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 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积极寻找兼职,锻炼的机会较多,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显得比较成熟,映对各种问题、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应对很多问题时会显得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就幸福感而言,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并且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贫困生,对生活比较有掌控感,成就感强,幸福感相对也比较强。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贫困生这一学校内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对高校工作者而言,不仅需要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起因,更应注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并且帮助他们建立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常怀感恩之心,并且勿忘回报社会。 随着当今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比例增加,贫困学生的比例同样也在增加。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500人,贫困学生人数为237人,所占比例约为15.8%。 一、贫困生界定 根据学院学生手册规定,贫困生分为特殊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及一般困难学生。 1、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70分以上(量化测评分(M)=家庭经济测评分(X)×60%+民主评议测评分(Y)×30%+院系综合测评分(Z)×10%),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父母双亡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及无直接经济来源,仅靠政府救济的;(2)父母双残丧失劳动力;(3)父母病重或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4)有残疾人证的学生;(5)突发性变故造成家人及财产损失;(6)边远少数民族困难学生;(7)低保。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60分以上,且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家在边远贫困地区且以务农为主,遇突发灾害导致收入减少;(2)父母下岗且未再就业或一方丧失劳动力;(3)单亲或父母离异未再婚,且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保障;(4)多子女上学;(5)纯农户。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10%。 3、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量化测评分大于50分,一般贫困学生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城镇家庭父母一方无工作或下岗;(2)家中突然变故导致收入减少;(3)其他情况导致困难。 二、贫困生心理现状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高等教育学论文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张宁杨楠黄海洋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贫困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界定贫困生在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进一步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必要支撑,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和社会文化的连续进步促进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摆脱贫困,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贫困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进入到20世界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由免费开始向缴费过度,贫困生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事关社会民生的社会问题。关注贫困生问题,尤其是贫困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当前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人认为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有资料指出,根据我国高校的不完全统计,在读大学生中大概有20%属于贫困大学生。因此,在进行贫困生界定的过程中,参照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育部文件解释,认为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为家庭收入少,支付

教育费用困难或者不能支持教育费用的学生。教育费用主要指学杂费和生活费。贫困生的一般分为三个层级:一般贫困、贫困和特殊贫困,其中一般贫困是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家庭发生突发事故致使暂时性经济紧张,需要借钱缴费,面临暂时困难;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少,只能缴纳一部分学费,其基本生活费低于基本生活保障;特殊困难学生是指没有家庭经济来源,靠借债上学的学生,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为研究方便,本文界定“贫困生”“特殊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 2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就业岗位增加的有限性与日益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遭遇着激烈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贫困生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高校弱势群体,就业越发困难,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目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相对弱势,主要表现如下:2.1选择相对单一,贫困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毛入率增加,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贫困生作为高校“弱势群体”,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和广范的社会资源,在就业选择上既保守又相对单一,贫困毕业生考研的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考研的比例,他们更愿意直接就业。贫困毕业生选择倾向于比较稳定的机关和单位,希望通过毕业择业求得一份相对固定或者所谓的“好工作”。在求职途径选择上,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学校推荐来获得机会,而对于参加地人才市场和依靠朋友介绍的择业途径很少。所以,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更多实际困难,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与对策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祝玥夏树强 【摘要】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学习和精神压力。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大提升,但他们心理问题却被一直被忽视。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作为测试工具,通过测试数据,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作者单位】祝玥,夏树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而是要达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在新时期,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学校的安定和保持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贫困生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从1998年的600多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4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量中贫困生比例接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 15%,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偏远山区、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或者单亲家庭。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学习的压力,许多贫困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学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但不能否认的是,贫困生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高校学习和生活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缺陷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凸显。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许多贫困大学生进了大学校门后感觉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宽广马路、高楼大厦和校园依山傍水、建筑物起伏有致与他们未进大学时的所见所闻有天壤之别,但是,经济上的拮据,文化上的差异,环境的熏陶终究导致了一些高校贫困生无所适从的一种不平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跳出“农门”的一系列梦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撞击得支离破碎,前所未有过的失落与迷茫越来越浓,最终导致各种消极的心理特点。 (一)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1.研究工具。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被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2.研究对象。本课题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量表)作为测试工具,在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指导下随即抽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校范围内1 4年级内特别困难学生300人为主要测试数据,同时选取非困难学生30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测验。根据学生作出的结果,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由被测试者自填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时间在20分钟左右,测试前告诉被试讲明注意事项,告之该测试为匿名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测试后,收集好所有问卷,将有效问卷的结果录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贫困大学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的比较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贫困生SCL-90各因子的平 · 241 ·

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文章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通过对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症状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跟踪回访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接纳自我、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探讨贫困学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同时“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约请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导致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二)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摆脱心理贫困。辅导采取全封闭的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整天连续八个小时,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三)团体辅导的实施 应邀前来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举手投足间还有几分腼腆,但随着“名字接龙”、“个性胸卡设计”、“快乐家庭”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当分组游戏“同心圆”和“解开心结”的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爱心午餐”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心灵的玻璃罩”引导同学们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贫困也可以是人生财富”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随着“感恩的心”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在一张张粉红色的心型卡片上,留下赞美和祝福,每个人都用心感受了真诚和美好,感受了心灵的成长。 (四)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摘要: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做好贫困生相关工作的基础。本文提出了贫困生档案的 建立程序和主要内容,并对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原则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资助工作 贫困生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产生在高校日益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中,相对于普通档案,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客观了解和分析高 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 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由于高校贫困学生身份的流动性和家庭情况的变化性,使得贫困生档案的变 动性比较强。鉴于贫困生档案的这种特殊性,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程序应与 普通档案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由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审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贫 困生档案的建立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学生提出申请 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学生入学后,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 交申请材料时,应同时出具此表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班级民主评议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班级贫 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收集好《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组织申请学生 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 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 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 学生,最后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 审核。 (三)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 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四)公示 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持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名单在本院系范围 内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 到异议材料的3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 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 个 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 (五)特殊程序 学生由于家庭突发变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贫困生档案时,辅导员 可在了解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后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审批。 (六)建立贫困生档案

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

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 然而,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针对这一新问题,长期关注贫困生现象的专家指出,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双困生”悄然浮现 梁二平来自广西一个农村家庭,现就读于某大学的信息科学系。曾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的他,上大学之前,头脑中编织了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画面。然而,在进了大学之后,他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本成绩优异的他,现在常常无故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期末考试也频频亮红灯。老师了解到他家境比较贫寒,就建议他申请特困生补助,竟被他断然拒绝。 在宿舍里,他常常因满口的家乡话,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土里土气,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被认为没见过世面。他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有意跟同学争执不休。由于经济窘迫,他很少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有些同学又讥讽他“小家子气”、“不够潇洒”。现在他整天意志消沉,神情恍惚,连学习的劲头也没了。 和梁二平的情况很类似,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特困生在进入大学不久后也发生了心理危机,并最终因人际交往中的严重障碍而被迫休学。他在休学后写给学校的一份材料中写到:

“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 在对贫困学生的调查采访中,笔者发现,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此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在一些高校的有关调查中发现,产生此类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针对这类情况,心理专家指出,如果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贫困”成因透视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原因何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16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彭 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摘 要:高校贫困生工作对于贫困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此项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来完成。只有把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 作者简介:彭容(1968- ),四川眉山,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16-2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当前高校贫困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尽管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程度资助,但他们的贫困状况,因贫困而引发的思想及心理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如何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切实做好贫困生工作,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贫困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贫困生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具有独立性强、学习勤奋、生活简朴、吃苦耐劳等优点。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与同学生活上、能力上的差距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原有的学习优势不复存在,思想和心理问题便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自卑,自信心不足。与同学诸多的差距,使他们背上自卑包袱,自信心不足,不愿抛头露面。2、自尊心强烈。贫困生多为内倾型气质,不擅言谈,有强烈的自尊。3、性格孤僻、不善交往,遇到问题喜欢独自解决。4、精神压力大,有焦虑、抑郁倾向。经济、就业等压力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倍感焦虑。5、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挫折和困难,消极地对待人生。有的贫困生心理失衡、价值观扭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概括起来,贫困生主要存在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俗称“双困生”。 二、贫困生工作存在的不足 贫困生工作存在重经济帮扶,轻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道德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工作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制约了工作实效。 (一)贫困生工作缺乏机制保障 第一、缺乏对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落实及相关考核。贫困生工作主要涉及学工部、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处和辅导员等部门,但条块分割,没形成合力,造成有事就处理,没事无人过问的被动局面。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落在辅导员身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高校在贫困生的资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贫困生的生活暂时得到改善,但目前对贫困生资助额度不大,资助形式单一,还不能根本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二)侧重经济资助,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但是,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与非贫困生同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对贫困生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生活上,忽视了他们的思想缺陷和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需求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当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不到位,贫困生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三、加强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贫困生工作机制 做好贫困生工作,高校责无旁贷。强化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应建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领导,学工部、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资助中心、就业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队伍。让贫困生工作有领导、有职责、有落实、有考核,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制定规范的贫困生工作流程,流程大致包括建立贫困生档案、定性分析与分类、主要困难、帮扶措施、责任部门及完成情况等步骤。切实为贫困生经济解困、思想解惑、心理解压、就业解难,让所有贫困生能上学、能毕业、能就业。健全贫困生工作机制,旨在实现贫困生工作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拓宽资助渠道 落实经济帮扶是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鉴于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来源单一,力度不大,单靠现有的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还不能根本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要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需要国家、社会、高校、贫困生本人及家庭共同努力。既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输血”力度,又要不断增强贫困生的“造血”功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他助和自助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探索新型助学模式。高校应当借助自身的优势和影响,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成立助学金。学校对大力捐资助学的单位、热心教育慈善个人要给予荣誉奖励,对其需要毕业生的给予优先选拔和推荐。鼓励定向培养,即通过合同约定,由企业承担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贫困生毕业后为资助企业工作一定年限。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鼓励贫困生工学结合,引导贫困生利用个人的专业优势和 特长服务社会,让更多的贫困生能拥有智力型勤工助学的机会。高校则要为贫困生做兼职、打短工和有偿实习牵线 搭桥,既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使贫困生受到锻炼和提高。一句话,多方努力力求最大限度缓解贫困生的经济 困难。 (三)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特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62674737.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95.html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板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oor Undergraduate 【中文摘要】贫困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数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淘汰,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成才方式。改革开放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高校学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新的要求,更加主动地做出调整和适应,更加注重对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成才的条件,不仅仅需要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坚强的意志,创新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同时,更加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是具备优良素质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那些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学生,每一步都是一个新起点,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阻碍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的,认识到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分弱点,就会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多一分阻碍和损失。因而,主动地使贫困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要求。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也要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要增加激励措施,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缓、补、减、免、保”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使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贫困生以关爱,开拓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他们一般学习都很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显得呆板。我们在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

浅析如何开展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2674737.html, 浅析如何开展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 作者:宋轶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 摘要: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是习近平總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如今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再加上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并轨,以及高校的扩招等,种种因素导致目前高等院校贫困生人数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高校的帮扶体系构建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高校贫困学生帮扶体系的现状,已出现的问题以及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帮扶;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构成了涵盖“奖、勤、助、贷、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奖学金主要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优秀学生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一般分为一、二、三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励志奖学金,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指银行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的一种低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部全额补贴,毕业后由学生自付利息。除了可以申请贷款,再加上少量学生的生源地贷款,这些已基本解决了广大高校贫困生最基本的学费及住宿费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勤工助学是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一些有偿工作岗位,学生从事一些如助管、值班,协助老师做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等项目,学校按照每个学生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学生在校外进行兼职,比如家教、发传单、协助大型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的适应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报酬也比较可观。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发放,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8%左右,助学金是继国家助学贷款之后困难学生主要的受助方式之一。[1]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2、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3、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4、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5、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