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传

李斯传
李斯传

功过参半的李斯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唐·胡曾《上蔡》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在助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并制定制度、统一文化。然而,秦统一中国后迅速灭亡,李斯又有着不可推卸的罪责。李斯虽成了赵高谋权的牺牲品,但无异于咎由自取。李斯的历史功过与后世对李斯的毁誉都可谓参半,李斯的人生悲剧更令人深思。

一、始叹仓鼠,终叹黄犬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年轻时做郡小吏,一次入厕时,见到厕中老鼠正吃着不洁之物,瞥见人来,立即仓惶而逃。又一次,他进入谷仓,却见仓中老鼠饱食着谷物,虽见人来,也镇定自若。李斯于是长叹:“人的贤能与不贤能,正像仓鼠与厕鼠之分啊,而关键就在于能否选择一个好处境啊!”李斯叹鼠似乎只是微不足道之事,但却很能透露他的人生理想,即对良好处境与待遇的无限艳羡,也预示着他将为追求良好处境与待遇而得时无殆以至不择手段。

正是抱着这样的人生理想,李斯于是来到齐国稷下(战国著名的学宫所在),向著名大儒荀况学习帝王之术,与韩非成了同窗。李斯自觉学成之后,度量东方六国皆如日薄西山,于是果断决定入关赴秦。他辞别老师荀子说:“学生听说面对机遇不可疏忽懈怠,如今只有秦王正想吞并天下,统一海内,这正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耻辱莫大于终生卑贱,悲哀莫大于一世贫穷。长久处于卑贱与贫穷之中而无所作为,这绝非一个读书人所能忍受。请允许我西行去为秦王效力!”

李斯来到秦国,正赶上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李斯立即拜见丞相吕不韦,求为吕不韦舍人。不久,李斯才能即受丞相赏识,被任为郎官。李斯又终于得以拜见秦王政,面陈灭诸侯、成帝业大计。秦王即任李斯为长史,并遣其以金玉游说东方,离间诸侯君臣。因李斯的出色举动,秦王随即又加拜他为客卿。然而就在此时,秦国却发生了著名的间谍事件,早已对六国客卿不满秦国宗室大臣纷纷建言秦王,要求一概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遂立即上书,秦王被打动并恢复李斯官职。秦王此后对李斯更加重用,李斯也为秦王统一天下出谋献策。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终于消灭了东方最后一个诸侯齐国,海内实现了统一。

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李斯不久也取代王绾,成为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因其助秦统一之功而位极人臣。其后,李斯更为秦奠定制度、统一文化,李斯实际成为秦始皇统治政策的主要决策者。秦始皇对李斯同样回报极丰,李斯之子皆娶始皇之女,李斯之女皆嫁始皇之子,可谓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观。

然而,就在李斯富贵已极之时,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暴病死于出游途中,时李斯、赵高随行,始皇少子胡亥因为始皇所宠而亦得以随行。始皇死前遗诏,命掌管玺书的中车府令赵高送达长子扶苏,令其由北方边境返回咸阳,继承皇位。诏书未发,始皇已死。赵高立即与胡亥合谋,软硬兼施使李斯同意伪造始皇诏书赐死扶苏,而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深知胡亥昏庸无能,其扶立胡亥显然包藏祸心。一方面,二世听信赵高,荒淫无道,另一方面,赵高则大权独揽,势倾朝野。而此时,被其拉上贼船的李斯却成了影响赵高谋权的最大的绊脚石。在赵高的设计下,不久,李斯即被秦二世完全疏远。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父子以“谋反罪”被腰斩,并且被诛灭三族。咸阳刑场上的李斯仿佛翻然悔悟,回首注视其次子,长叹一声:“如果能让我们不再为官,而在家乡上蔡东门牵着黄犬,追逐狡兔,那该是怎样的享受啊,可惜一切都悔之晚矣!”

由少时的叹仓鼠到临终的叹黄犬,似乎只是短暂的一瞬,却画出了李斯辉煌而凄凉的一生。

二、上书谏秦,意鄙调高

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就在李斯得到赏识之时,秦国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间谍事件。早在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为消耗秦之国力,使其难以攻己,遂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说动秦王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此事真相被发觉后,早已对六国客卿不满秦国宗室大臣纷纷建言秦王,要求一概驱逐客卿。李斯虽得秦王重用,也在被逐之列。李斯随即上书谏止逐客,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上书的直接用意,不过是为避免自己被逐,以保住其在秦的既得利益而已。但为成功说服秦王放弃逐客之令,必须能真正触动秦王心弦,而要如此,又必须围绕秦王最关心的制诸侯、并天下之事展开。因此,李斯上书中全然没有为一己利益着想,也没有为全体被逐客卿说话,而是处处体现了对秦统一天下大业和秦国安危的高度关心,真所谓“通体专为秦谋”(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文章语言又婉转得体,整饬优美,意思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接近实质,将客卿对秦国霸业的重要渲染至极,自然能够打动野心勃勃的秦王。秦王读后,果然立即撤销逐客之令,不但恢复李斯官职,而且对他信任有加。

李斯的《谏逐客书》写作用意并不高尚,甚至可以说很卑下,但给人感觉格调却是很高的,这完全在于他能揣摩秦王的心理,掌握致胜的法宝。无论如何,它确是一篇出色而优美的散文,其写法常为后世文人所借鉴。李斯因此也成为秦代文学唯一的亮点,鲁迅先生于《汉文学史纲要》中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可谓不刊之论。

三、不念旧情,残害同窗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因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而极力要把韩非纳入秦国。

韩非为韩国宗室公子,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著名的法家

学者,学问比李斯大得多。韩非说话口吃,不善辩论,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形势微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得到秦王的极度赞赏,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不久,秦国紧急攻韩,志在得到韩非。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欣赏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使用。李斯深知韩非的才能远胜于己,担心秦王重用他,将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大王如果不用韩非,却把他放走,会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囚禁起来。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人赶跑,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秦国法令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更加诉求无门,只好吞下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天下,也为自己更大的富贵而奋斗了。

四、助秦一统,功垂千秋

在李斯等人积极协助之下,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统一全国。

助秦统一之后,如何制定合理的政治制度,统一纷乱的思想文化,以帮助始皇稳定海内,李斯更展现了杰出的才华。首先,李斯积极协助始皇废除周王朝实行数百年之久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全国设立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针对丞相王绾要求始皇分封诸子的奏言,廷尉李斯则提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深表赞同,可见郡县制的确立李斯堪称首功。

其次,同样在李斯的建议下,秦王朝很快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以及度量衡等的统一,又修订律令,申明法度,使文化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斯又建言:“当今天下一统,而私学仍然十分盛行。朝廷政令传达下去,各地私学议论纷纷,导致人心扰扰,甚至以下谤上。如此而不加禁止,必然导致朝廷权力降低,而各地结党营私。建议各地私藏《诗》、《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著作的,应当一律废弃。如有愿意学习者,可以吏为师。”李斯为统一思想的这一提议,直接导致了影响深远的焚书事件。我们在论及秦始皇时曾说过,“焚书”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破坏,但始皇、李斯当时只想统一人的思想,并非一味要毁灭文化遗产。

李斯的种种举措总体显示了他相当卓越的历史眼光与非同一般的气魄。尤其是对郡县制的建言,诚可谓功垂千古,嗣后中国历代无不承续此项制度,而历史也确切无疑的证明了郡县制远胜于分封制。更进一步说,秦的统治虽然残暴不仁并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前车之鉴,但秦的多数制度却为后世直接继承,而秦朝制度的主要奠基人则非李斯莫属。

五、患得患失,致秦速亡

秦始皇一统六合,李斯功冠当世。然而,始皇却于三十七年(前210)的巡游途中突然发病,当时随同出游的除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掌玺书的赵高,另有颇得始皇宠爱的少子胡亥。始皇自知将崩,遂立下遗诏,命赵高传达尚在北方前线的长子扶苏返回咸阳,继承皇位。但诏书尚未发送,始皇已崩。

胡亥曾以赵高为师学习法律,赵高也早有扶立胡亥的图谋。此时,始皇已死而诏书又在赵高之手,机会千载难逢,赵高立即着手篡改遗诏,废长立少。但李斯作为秦第一功臣,也是赵高、胡亥唯一无法绕开的一关。赵高深知李斯致命的弱点,软硬兼施之下,李斯仰天长叹:“我李斯既不能选择死,还能怎么办啊!”终于选择了与赵高同上贼船。赵高于是假传诏书赐死扶苏,胡亥则被扶上皇位,是为秦二世。

李斯的选择不能说没有被逼的成分,但更多还属于自愿。因为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像仓鼠一样选择好的处境,以享受富贵功名。只要能保住既得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为了不使既得利益受损,则又可以放弃一切道义与原则。赵高正是觑准了李斯为私利患得患失这一致命弱点,所以才会胜券在握。再说,以扶苏不满始皇的诸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首谋往往正是李斯,所以一旦扶苏继位,则难免会一改旧制,他还能否保住相位,甚至是否要被追究罪责,李斯内心恐怕也是反复掂量过的。因此,正如明代屠龙所说:“李斯诈立胡亥,阴弑扶苏,虽由赵高之奸,实其私心之肯也。盖焚书坑儒,斯议也,扶苏谏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为师,斯议也,胡亥傅之以高,学习法事数年,斯必深欲之。则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苏,亦彰明较著也。”

正是李斯对一己私利的患得患失,使其与赵高终于沆瀣一气,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一次大政变。这次政变表面上似乎流血不多(只逼死了扶苏与蒙恬),但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却甚大,对秦王朝命运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的。试想如果扶苏得以继位,以其素有的品行与能力,及时纠正始皇的暴虐政策,极有可能使秦朝走上拨乱反正之路,而绝不会仅存十六年、二世而亡。然而历史无法回转,也绝无假设。赵高、李斯共立了胡亥这一傀儡般的帝王,赵高的野心更加勃发,君臣上下倒行逆施,秦王朝很快走上风雨飘摇、不可收拾的绝境。

秦王朝的速亡,李斯无疑要负重要的责任。

六、身死族灭,祸由己致

赵高立胡亥,可谓心怀鬼胎,其目的就是要操控胡亥而自己大权独揽,左右朝廷。因此他极力蛊惑二世追求淫逸生活,并对人民更加残暴。秦二世变本加厉的统治导致他继位仅九个月,就爆发了陈涉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且一发而不可收,似乎一夕之间,虎狼之威的秦王朝就变得不堪一击。而此时,赵高正专擅朝政,狼子野心也更加暴露。李斯打算给二世建言,但言路已经被赵高阻断。而且此时赵高已将曾与他合谋的李斯视作他擅政路上最大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赵高于是设好圈套,假意对李斯说,一等二世有空,立即通知他入宫面见。但实际却偏偏挑二世淫乐之时通知李斯进宫奏事。几番下来,秦二世勃然大怒,而赵高则又乘机挑唆说李斯因为心怀怨恨才屡屡如此,并捏造李斯长子李由做地方官与陈涉暗中通气,有谋反迹象。二世一怒之下完全将祸乱罪责推给李斯,而将李斯父子下狱,并交由赵高审理。

赵高为进一步置李斯于死地,又安排手下扮作二世使者探望李斯。李斯不明实情,申说自己冤屈,却一连几次饱受皮肉之苦。而后来,二世果真派使者来了解情况,李斯因为畏惧再次受刑,根本不敢再说实话,而只是承认自己有罪。这

样,秦二世也就相信李斯果真有罪,且更加信任赵高。秦二世派人调查李由,此时李由已被起义军杀死。赵高于是加紧捏造罪名,坐实李斯父子所谓谋反之事。二世下令腰斩李斯父子,并将李斯家族三世全部处死。秦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在咸阳闹市悲惨地结束了生命,只留下了一声让人深思的悲叹。

李斯身死,家族夷灭,一方面因为赵高的阴险毒辣和秦二世的昏聩,另一方面也是其咎由自取。假如李斯不一味贪求富贵,假如他不为一己私利而与赵高谋立胡亥,假如……。可以说,正是因为李斯心中始终填满私欲,所以才会处处游移不定、惶惑昏乱以至进退失据,如此,又怎能不受制于阴狠的赵高,并最终酿成身死族灭的结局?

李斯由一介布衣到位极人臣再到欲做布衣而不得,遍尝了人生的辉煌与凄凉。其功其过千载昭然,其悲剧人生不仅令人感慨,而且足以垂鉴百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