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第29卷第8期2010年08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No.8Aug.,2010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5.

基金项目:

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20030103)。作者简介:俞孔坚(1963-),男,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学与遗产保护。

E-mail :KJ@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

975-986页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俞孔坚,奚雪松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871)

要: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

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关键词:遗产廊道;大运河;构成;发生学

1引言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美国针对本国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强调的是一种呈线性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是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的综合保护措施与多目标的保护体系。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还是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遗产廊道不仅强调了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整合了生态价值和经济性[1-8]。自21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围绕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生态与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6-19]。

确定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是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对大运河价值的

全面认识,从发生学的角度构建反映大运河相关要素历史演进的历史模型,从而明确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与特征。

2研究方法

发生学方法是一种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主要特征是: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考察;有分析地注重考察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因素[20]。从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21-22]创立发生认识论开始,发生学方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方法[23-26],广泛应用于哲学发生学、艺术发生学、审美发生学、文化发生学等学科[27-33]。

文化学者指出,一个地区出现新文化现象的时候,旧文化现象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以消亡和破产为特征,而是经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依然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对于由传播途径而来的异地文化,也是通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于是形成了“新”、“旧”、“异”化时空层叠整合的“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状态。用“发生学还原”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的方法,将共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材料还原到历时态中去,从而展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30-32]。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约1800km,贯通了京、津、冀、鲁、苏、浙6个省或直辖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历经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并将在未来的后工业社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构成要素都会在当时主导文化现象的驱动下形成独特的功能关系。最后呈现“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状态。因此,利用发生学的方法科学界定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将运河的发生发展展现为一个动态的结构,从历史过程的梳理中阐释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其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可以弥补现阶段运河遗产保护中重“最后结果”而轻“建构原因与过程”,重“单体状态”而轻“整体结构”等现象,全面揭示运河诸构成要素在不同时空状态中的发生发展规律与特征价值。其次,利用发生学跨学科、综合性的性质,应用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民俗学、遗产保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剖析,是我们全面把握运河发生发展动态结构、各构成要素发生发展规律与特征价值的重要途径。再次,发生学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深入理解现存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科学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建构科学的解释模型[21-22,30-33]。

从事物的原型出发,通过对原型条件的抽象、简化、类比等方法,把原型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实物或概念的体系,这一过程称之为模型建构过程[34]。对于大运河这样一个结构复杂、各要素呈现“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状态的复杂巨系统而言,模型的建构将运河发展历史过程中复杂的功能要素加以抽象与简化。反过来,又通过模型对原型时期运河发展中最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进行解释。从而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运河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以确定运河廊道构成(图1)。本研究中各图均为概念图,采用历史模型的方法展现运河发生发展各历史时期所处的状态。所反映的信息并不代表运河具体河段或具体年代,而是运河所有相关历史信息的概括与抽象。

3发生学视角下的遗产廊道构成

3.1模型建构

3.1.1农业时代

中国东部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雨量不均。在大运河开通以前,与之相关的华北平原地区属于自然地理区划中的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自然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湿地相当发育,冲积扇镶嵌交叠,海拔多在50m以下,地貌起伏变化较小。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35-36]。城镇建设、渔猎农业、水运交通等人类活动多沿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流展开。自然河流、湖泊湿地、林地、农田等自然系统与聚落、建筑、石刻、遗址等人工系统共同构成区域格局(图2-3)。

图1基于发生学原理的研究框架

Fig.1Research framework based on genesis principles

图2大运河开通前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作为运河发生背景的自然系统

Fig.2The natural system as a background before navig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976

8期俞孔坚等: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运河开通以后,如何有效地解决“漕粮进京”的问题是历代运河治河的核心。以山东运河济宁段为例,自元至清以来,采用了开凿会通河、南阳新河、泇河作为主要运道,引汶水、泗水等五水济运,引各地山泉济运,修筑进水、减水功能的闸、坝、堰、浅等水利工程设施调节水量,设置北五湖、南四湖水柜储蓄水源,修筑河湖堤防等方法以解决翻越运河水脊,黄河泛滥冲击运河,泥沙淤积、运河水源不足等重大技术难题。体现了古人在水资源利用、水文规律的认识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高超的智慧。并于主河道设置大量船闸、桥梁、码头、纤道等航运工程设施以保证运河的顺利通航[37-38]。

这一时期,运河水利工程体系由以下要素构成(图4):

(1)河道除运河正河河道之外,还有沟通距离较远聚落或街区的月河河道,用于汛期分洪的减河河道以及为解决运河水源问题开挖的引河河道等。部分自然河道,如元至清康熙时期的徐州至淮安段黄河也被利用作为运河的组成部分。

(2)水源工程主要是泉、水柜,解决水源问题。

(3)水利工程设施由闸、坝、堰、堤防、引水涵洞等水利工程设施组成,在河道与水源上大量修筑以调节水量,防止黄河决入。

(4)航运工程设施通过船闸、桥梁、码头、纤道等航运工程设施保障运河顺利通航。

同时,为维护运河河道运输的顺利运行,运河管理体系出现。清代对山东运河的管理分为漕运管理与河道管理两套管理体系。漕运管理主要负责漕粮征收、起运等漕务管理;河道管理主要负责河道疏浚、守汛、防险等河务管理[37]。运河管理体系由以下要素构成(图4):

(1)漕运管理体系由衙署、仓库等漕运管理机构组成,负责漕粮征收、起运等漕务;

(2)河道管理体系由衙署、钞关、浅铺等河道管理机构组成,负责河道疏浚、守汛、防险等河务。

运河的通畅,促进了城镇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蓬勃发展。山东济宁就是元代因济州河开挖置府筑城,因运河而发展繁荣城市的代表。元明清三代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均设于此地。济宁商贸业兴盛发展的同时,文化与宗教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清代后期,已经成为了鲁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寺庙园林、商会会馆、衙门府邸以及名人胜迹等星罗棋布,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七十二衙门,被誉为“江北小苏州”。

图3大运河开通前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与运河无发生学关联的人工系统

Fig.3The man-made system as a background before navig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图4大运河开通后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运河水利工程体系与管理体系

Fig.4Th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ystem during the ancient navig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977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同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还蕴育出打排斧、拉粮船、

湖上端鼓腔、济宁八角鼓、微山唢呐等运河相关的戏

曲歌舞形式以及南阳夜市、长沟大集等“因运而生”

并“因运而兴”的民间文化生活[39-40]。与济宁相同的是

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徐州、淮安、扬

州、镇江、无锡、常州、苏州、嘉兴、杭州等一批沿运城

市,因大运河交通运输的繁盛,成为区域的经济文化

中心[41]。这一时期,运河城镇聚落体系由那些建成、发

展或变迁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

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城镇与村落组成,其中包括

因运河而形成的街区、建筑、遗址、墓葬、石刻5大类

要素(图5)。

在古代以“漕运”为主导功能的农业时代,河道、

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以及管理与运行

机构是保障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基本要素。大运河漕

运功能的通畅使得沿运地区城镇与乡村发展繁荣,

大量商市街区、建筑园林、石刻墓葬以及戏曲歌舞、

民俗传说等因运而生,并与运河发生之前形成的人

工系统重叠整合。以运河为主体的人工系统尽管对于原有的自然系统产生了扰动。但整体而言,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仍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图6-7)。

图5大运河开通后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运河自然系统

Fig.5The natural system during the ancient navig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图6大运河开通后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运河城镇聚落体系

Fig.6The cities and towns during the ancient navig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图7大运河开通后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与运河无发生学关联的人工系统

Fig.7The man-made system without any relations with ancient navig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eriod 978

8期俞孔坚等: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图9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现代运河城镇聚落体系

Fig.9The cities and towns during the contemporary

navigation in the industrial period

3.1.2工业时代

清代咸丰年间以后,因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转变,大运河航运日渐衰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与公路交通的兴起致使大运河传统的交通运输功能丧失殆尽,从而结束了作为中国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历史。并导致了沿运城市临清、济宁、淮安、宿迁、扬州等的迅速衰落[41]。195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对大运河部分区段进行全面整治。主要通过原河道扩建与异地新建两种方式进行。如自

1958-1988年陆续完成的苏北段运河、苏南段运河及其系列相关水利与航运工程改造及1958年代山

东梁济运河的开凿等,使大运河部分区段仍然在国家北煤南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2]。而部分区段因新运河改线新建得以保存,或成为城市与区域的防洪排涝河道,或已废弃干涸湮灭于乡村田野之间[17]。

2001年重新修订颁布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中,提出了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的要求。新时期大运河对东部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3]。但是,在东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沿运地区已成为中国国

土上受人类影响最为剧烈的地域之一。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人文景观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斑块一直在不断缩减,河道污染加剧,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东部可持续发展前景和国土生态安全正面临着严重危机[7-8,14]。

这一时期,运河水利工程体系的类型没有变化,大多根据现代功能要求进行新建或扩建。城镇聚落不断地向外扩展,“新”型现代建筑因运而生,例如沿运产业建筑的发展等,与之前“旧”的人工系统再次重叠整合(图8-9)。

在以“建设发展”为主体的工业时代,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转变使得原来农业时代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发生了转变。漕运的废止使得原来保障运河通漕的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以及管理与运行机构等相继废止。沿运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也因而停滞。运河河道被疏浚扩宽或异地新建,新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建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运河城镇不断扩展,因运而生“新”型街区与现代建筑,同时与运河无发生学关联的人工系统亦大幅增加。在快速发展背景下,河道水系与土地

图8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现代运河水利工程体系与管理体系

Fig.8Th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ystem during the contemporary navigation in the industrial

period 979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格局破碎化、河道污染、湿地丧失、人与运河关系逐渐疏远等情况层出不穷,原处于平衡状态的运河景观格局被打破,“新”的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人工系统不仅对“旧”的人工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与破坏,且大大超越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图10-11)。

3.1.3后工业时代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GDP达到3000~ 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预计“十一五”期末将接近4000美元,已触及了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低线,进入后工业时代。国家旅游局着手的“国民休闲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长远眼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44-45]。

因此,以保护遗产为基础,以建设输水通道为契机,借鉴有关国家的成熟经验,通过区域协作,建设集生态与文化保护、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遗产廊道是大运河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时期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了区域格局的主体。大运河遗产廊道将大运河遗产价值与生态价值放在首位,并将运河的生产生活价值与游憩教育价值加以整合。不仅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托,而且可以成为推动国家游憩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带动沿运区域与城市的复兴[7-8,15,18]。

在未来后工业时代,“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统筹兼顾是根本要求。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及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廊道建设无疑是实现大运河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纽带。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大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河道、水源、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等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运河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与大运河有“空间”距离关联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重要的文化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是

图10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现代运河自然系统

Fig.10The natural system during the contemporary navigation

in the industrial period

图11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与运河无发生学关联的现代人工系统Fig.11The man-made system without any relations with contemporary navigation in the industrial

period 980

8期俞孔坚等: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游憩道是以

满足居民户外游憩与教育需求为导向,采用徒步、自

行车等慢速交通方式通行的线性通道。具有安全可

达、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46]。解说系统由解

说主题、解说项目与解说设施组成,具有主题的多元

性、叙事连续性与功能的整体性等特点[47]。公共服务

设施由博物馆、艺术馆、信息中心、自行车修理点、公

厕、饮用水设施、旅馆、商铺、餐馆、露营区等组成,为

游客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这一时期,运河区域是一个集各历史时期物质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湿地、林地、农田等自然要素,游

憩道、解说系统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支持系统为一体,

点状、线状、面状要素相互拼贴、叠加整合形成的线

性“绿色”镶嵌体。运河各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

系得以重塑,新型的“运河遗产廊道”人工系统将与

自然系统再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图12-15)。

3.2构成确定

综上所述,大运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构

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共时态下形成“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状态。根据与运河

图12后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古代与现

代运河水利工程体系“叠合体”

Fig.12The overlap of the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hydraulic engineering systems in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图13后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古代与现代运河城镇聚落体系“叠合体”

Fig.13Overlay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system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navigation during Post-industrial period

图14后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

—运河遗产廊道自然系统

Fig.14The natural system within the heritage corridor

in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981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将其与划分为功能相关、历史相关与空间相关3种类型。基于发生学角度相关性的划分将为遗产廊道构成要素的属性特征,功能作用及价值分级等提供依据(表1、图16)。

3.2.1功能相关

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以及管理机构是大运河运输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保障。在古代农业文明时期,“漕运”功能是运河的主体。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时期,航运、输水等功能仍然是运河的主要功能。在历史或现今时期对运河通航起到过重要作用、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以及管理机构均属于运河文化遗产,是运河遗产保护的主体。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是沿运区域生态功能得以维护的重要依托,在各个时期都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属于运河自然资产,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游憩道、解说系统与公共服务设施是未来大运河遗产廊道的重要构成,具有安全、便捷、可达等特点,为大运河遗产廊道游憩与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支持。通过最小化的空间代价换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是与大运河空间相关的重要支撑系统以及大运河遗产廊道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3.2.2历史相关

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在漕运功能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沿运地区城镇与乡村发展繁荣,大量商市

街区、建筑园林、石刻墓葬以及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因运而生。这些要素与漕运功能的维护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因运河发生发展的历史而得以形成。在

图15后工业文明时期运河区域格局与要素

———运河遗产廊道社会服务体系

Fig.15The supporting system within the heritage corridor in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图16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体系时空演变

Fig.16Evolvement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982

8期俞孔坚等: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历史或现今时期在运河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城镇村落、商市街区、建筑园林、石刻墓葬等属于运河相关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属于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均是大运河遗产本体构成要素,是运河遗产保护主体。

3.2.3空间相关

除上述两种类型之外,那些在空间距离上与运河邻近,但并未与运河有着发生学上必然联系的要素,例如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产,元代运河通漕之前或清末运河废弃之后沿线形成的建筑、遗址、石刻、墓葬等等。属于非运河遗产类型的其他文化遗产。这类要素或在运河发生之前即已经存在,或在工业文明时期又有所增加,总体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大约可以占到大运河所有文化遗产总数的68%[17]。无疑是大运河遗产廊道中遗产保护方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3特征阐述

3.3.1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整合

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遗产,凭借自春秋时期至今,跨越2500余年的久远历史,包括水利工程遗产、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多样的遗产类型与众多的遗产数量。其“世界级”的遗产价值无疑是最为核心和基本的价值。近些年来受到了国际与国内遗产保护领域的极大关注[49-50]。与此同时,大运河作为一个由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林地、城镇、农田等构成的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其作为沿运地区区域与城市发展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价值同样十分重要[8]。大运河遗产廊道是整合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在其构成体系中清晰地反映出兼顾人文与生态的重要特征。

3.3.2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结合

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通过大运河遗产廊道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理想的经济价值,带动沿运区域与城市走向复兴是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构成体系中,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

表1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要素

Tab.1Composing elements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á

! "#$%&

’ ()(* (+,- ./012

3 4 5 67 (89(: ;<%& =(+ >$? ;@A

B3 CD E FG H ;<%& = >$? ;@A

IJK L IJK M NO PQ RBS I J

K

T $IJ0 >K

UVWX aa

(: ;YX

Z [Z \]^ _‘@A

abcdefgYZh

^YZ i j >kl $ m0n opYZ qr s !tuv ^vw i j >kl $vw

x y dez{ |}~

b fg {

\] O

y a

^no i j >kl $^no!no

c i j >kl $

?¢£¤ ¥|‘§ ¤ p ¤ K Z ?¢£¤

|¨T

£? n

o

i 0 ¤ ¥|‘§ p $nop @AaTi

j >kl $?¢£ ? ?-?ˉ UV°±

23′μ ? ·c_‘h?¢£¤ nop

m ?1 o1 ?n ??!??0 $n@ ? ?ˉ IJ

~μà0μXàá?? $ m0?1 ¥|

UVWX aa

p?UVYX

??0~?èé ê?ìí ~? è# ?h Dp?

UV

? òó???è×?$0 μ ù$Dp?U

VYX

¥|

UVWX aa

Dp?UVYX

?ú0 ??μ ü$ p?!Dp?YX YTi 0 ?à?μ Y$á ü"a???J??è? X

μ?é ü$(: ;YXa^no ^YZ ^vw

hUVYX

ê?

UVWX aa?ú

p?0Dp?UV

YX

?? ? ì? í?

? T?? ??μe"#?ò $%&óठ?

?$!?¢÷ T?? ??? ?ùú?$ü?

WX aa

yt

? é"# ?ò@A

"#

?YX ? ? ठ$ > ·a é

0 é@Aa p ? > J

(@A ?O ?h

WX aa

"#

注:B自然河道专指历史上曾今作为运道或对运河水量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自然河道。

资料来源:根据[6,11-12,38,48]等相关资料整理

983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大运河遗产廊道整合保护的主体。由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支持系统是维护廊道顺利运行、以“最小的空间代价换取最大经济收益”的保障,在保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3“图景”与“图底”关系的建构

作为世界遗产的大运河以及其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文化资产,是未来遗产廊道旅游面向世人展示的重要“图景”;而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景观和环境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则是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沿运地区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大运河遗产“图景”得以完美呈现的重要“图底”。二者关联藕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集遗产保护、生态维护、游憩、审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

4结论

本文基于对大运河价值的全面认识,从大运河遗产廊道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出发,利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其特征。研究表明:

(1)利用发生学的方法,将大运河的发生看作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对运河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逐层”梳理,阐释各构成要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科学界定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的重要途径。对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大运河而言,每当新文化现象出现的时候,旧的文化现象并不是以消亡和破产为基本特征,而是经过转换之后,依然被整合在新的文化结构之中。在未来的后工业时代,大运河不同时期的构成要素将在空间上叠合成为一个自然、文化、社会等多系统复合,生态维护、遗产保护、教育与游憩多功能整合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2)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个部分构成。根据与运河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划分为功能相关、历史相关与空间相关3种类型。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大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河道、水源、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等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运河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与“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重要的遗产系统;面向未来与大运河教育与游憩功能相关的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重要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5讨论

在古代以“漕运”为主导功能的农业时代,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以及管理与运行机构是保障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基本要素。大运河漕运功能的通畅使得沿运地区城镇与乡村发展繁荣,大量商市街区、建筑园林、石刻墓葬以及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因运而生。以运河为主体的人工系统尽管对于原有的自然系统产生了扰动。但整体而言,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仍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现代工业社会“建设发展”的背景下,河道水系与土地格局破碎化、河道污染、湿地丧失、人与运河关系逐渐疏远等情况层出不穷,原处于平衡状态的运河景观格局被打破,“新”的人工系统对“旧”的人工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与破坏,大大超越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在未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统筹兼顾的后工业时代,运河遗产廊道区域是一个集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支持系统为一体,点状、线状、面状要素相互拼贴、叠加整合形成的线性“绿色”镶嵌体。运河各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得以重塑,新型的“运河遗产廊道”人工系统将与自然系统再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Diamant R.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s:Redefining the

Conservation Agenda of the90s.George Wright Forum, 1991,8(2):13-16.

[2]Flink C A,Searns R M.Greenways:A Guide to Plann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Island Press,

1993:1-337.

984

8期俞孔坚等: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3]Lanning D M.Regional History and Public Planning

Potential In Delaware Navigatio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4:1-717.

[4]Ligibel T J.The MauMee Valley Heritage Corridor as a

Model of the Cultural Morphology of the Historic Preservation Movement[D].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1995:1-186.

[5]Eugster J G.Evolution of the Heritage Areas Movement.

George Wright Forum,2003,20(2):50-59.

[6]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中

国园林,2001(5):85-88.

[7]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

护的理论框架.城市问题,2004(1):28-31,54.

[8]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

略和实施途径.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1-12.

[9]俞孔坚,张蕾,周菁.新苏州园林:运河工业文化景观廊

道: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宝带桥-觅渡桥段).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2005:5.

[10]李春波,朱强.基于遗产分布的运河遗产廊道宽度研究:

以天津段运河为例.城市问题,2007(9):12-15.

[11]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设想及原理(上篇).建设科技,2007,6(11):28-31. [12]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设想及原理(下篇).建设科技,2007,6(11):39-41. [13]朱强,俞孔坚,李迪华,等.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

层次.城市环境设计,2007(5):16-20.

[14]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地理

科学进展,2008,27(2):1-9.

[15]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

络构建.人文地理,2009(3):11-16,116.

[16]奚雪松,俞孔坚,李海龙.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

评述.国际城市规划,2009(4):91-98.

[17]俞孔坚,等.《为整体保护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报

告》.国家文物局课题,2007.

[18]奚雪松.实现整体保护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以大运

河山东省济宁段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10.

[19]周威.中国运河遗产廊道开发与保护:以扬州至杭州段

运河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0]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001:317-319.

[21]Piaget J.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84:1-103.

[2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1:1-113.

[23]楼培敏.发生学方法.社会科学,1986(10):68-69.

[24]瞿铁鹏.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1-266.

[25]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9:1-330.

[26]冯平.发生学的方法、功能性的定义.求是学刊,1987(1):

7-13.[27]俞吾金.论哲学发生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55-66.

[28]张扬.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8(3):49-54.

[29]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3:1-212.

[30]朱炳祥.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9:1-213.

[31]朱炳祥.“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6):2-7.

[32]朱炳祥.“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5):630-635. [33]张乃和.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史学集刊,2007(5):

43-50.

[34]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1-656.

[3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

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62. [3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

(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413.

[37]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1-578.

[38]姚汉源.京杭运河史.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767.

[39]刘玉平,贾传宇,等.中国运河之都.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1-245.

[40]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运河文化研

究.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521.

[41]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四川: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2007:367-379.

[42]欧阳洪.京杭运河工程史考.江苏省航海学会出版,

1988:346-350.

[43]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京杭运河航运综合治理发展建设规

划研究,2008:10-19.

[44]国家旅游局官员详解“国民休闲计划”[N/OL].新华网,

2009-03-16[2009-10-25].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 politics/2009-03/16/content_11016626.htm.

[45]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齐鲁

学刊,2002,167(2):19-26.

[46]陈琳,奚雪松.美国慢行道系统评述与启示.国际城市

规划,2010(4):50-55.

[47]彭文洁.遗产廊道解说系统构建途径.北京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48]国家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

试用版,2008.

[49]ICOMOS,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anal Monuments

List[M/OL].ICOMOS and TICCIH,1996[2009-10-25].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studies/canals.pdf.

[50]单霁翔.要成功保护和成功“申遗”必须摸清家底[EB/

OL].新华网,2007-3-11[2009—10—25].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zhibo/20070311d/zhibo.htm.

985

986

地理科学进展29卷

The Defini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Based on the Genesis Perspectives

YU Kongjian,XI Xuesong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 heritage corridor approach is a regional methodology for heritage protection of large scale cultural 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bining the regional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the greenway approach,the heritage corridor approach places emphasis on the historical values,in conjunction wi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values.The Grand Can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 dating back more than2500years to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Grand Canal is the longest and oldest man-made canal in the world with a total length of over1700kilometers.Many heterogeneous components overlap forming an intricate system.There-fore,identify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heritage corridor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Grand Canal.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istinct space-time background,the genesis method focuses on dynamic modeling analyses of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illustrating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to the complex system,so that we can identify the components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nd Canal.Genesis analysis visual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and the fun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its various components.

Based on genesis analysis,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is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systems:natural system,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The natural system includes regional landscape features such as wetlands,forests,and farmlands to constitute the physical settings of the corridor.The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includes traditional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services such as water courses,water sources,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utilities related to the corridor’s hydraulic functions.The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includes both tangible heritages such as ancient buildings,sites,canal settlement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s such as folklore, poems and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art.The supporting system consists of trails,interpretive systems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These three systems are integrated to form the natural,cul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the Grand Canal,and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area.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is a living system that provides diverse services of production,regulation,life support,recreation,educ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heritage corridor;the grand canal;composition;genesis method

本文引用格式: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75-986.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2007-04-21 农学论文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5T11:33:13.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卢美婷赵楠 [导读]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宜居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510030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视域;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界不断有借鉴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相关产业的研究。《观光拔尖领航方案》特别强调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与观光旅游的关联性,力求达到以文化创意充实旅游内涵的目的。当前,某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转型展现了新的途径,但对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研究较少。创意现代陶瓷业是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产业之一,陶瓷创意工业旅游被认为是工业旅游的典范,本文旨在以其为例,分析和探究某城市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二、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1历史沿革 区位于某城市新北市,其陶瓷艺术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当时以生活生产类陶瓷为主,成为全某城市最大的陶瓷制品输出地。近现代以来,不断引进新式窑炉和先进生产设备,以盛产日用、建筑、卫生、工业及艺术等各类陶器著名,陶瓷业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品牌,有“某城市景德镇”“某城市陶都”“陶瓷之乡”之称。近年来,竞争日益加剧,陶瓷产业逐渐衰微,但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业者不断探索,逐渐将以使用为主的产品,转为以日用与艺术陶瓷并重的观光产业发展方向,开创了文化创新和旅游复兴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今,陶瓷驰名中外,是某城市著名景点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成为兼具体验性、教育性、休闲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 2.2发展现状 方圆仅21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有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园区、陶瓷老街和观光工厂等互动性强的景点,并不断通过陶瓷嘉年华、主题展览等大型节庆活动带动陶瓷旅游业。当地居民几乎都从事与陶瓷有关的工作,超过千家陶瓷相关的工厂、大小商店琳琅满目,形成开放式、参与性强的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社区生态博物馆。 三、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借鉴 3.1政府扶持,行业主导 陶瓷工业旅游发展初期,陶瓷工会举办小型节庆和展示活动,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效果甚微。此后,政府开始介入陶瓷嘉年华活动,使之发展成为长达一个月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老街再造计划”,建成陶瓷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的规模和影响力。政府和当地组织相互配合,政府为地区发展提供政策、资源支持,当地从业者自发组成的陶瓷艺术发展协会、陶瓷文化观光发展协会,整合政府资源平台,负责活动执行、营销宣传、环境改造等事宜,共同推动了陶瓷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非常注重陶瓷产品的创新,完成地方文史、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陶瓷产品进行分类,结合生活、时代审美的变化和游客需求,将传统的陶瓷制品转向艺术创作和陶瓷生活功能结合的精致艺术品。从业者不断增加创意性陶瓷产品及陶瓷文化衍生品,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和游客,构建陶瓷文化商品品牌,出现中国风创意陶瓷艺术品、创意陶瓷餐具、耳钉等类型多样的创意产品。 3.3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注重通过长期的体验活动培养忠诚度高的游客,针对不同游客设计相应的陶艺研习课程,如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师研习教室、研习课程及教学信息;训练中小学生担任导览员课程等。同时,通过持续的陶瓷技术研习班、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逐步成为陶艺爱好者、学者和从业者研究、创作交流的场地,促进陶瓷文化体验活动的不断创新。 3.4精致创意景观设计 人造景观以陶瓷创意文化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陶瓷产品、装饰品、景观小品和空间设计上。作为商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陶瓷产品随处可见,陶瓷元素的装饰品和景观小品分布在区的各个角落,如博物馆寄存柜上的陶片装饰、老街休闲座椅上的陶瓷花纹装饰、桥体上的陶瓷构件、陶瓷制成的伞筒、大型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品摆件等。空间设计方面,民众也会借鉴老街不同风格店铺、“生活好美丽”商品店及其分店的摆设方式和空间设计。 四、经验与启示 4.1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社区营造贴近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重视当地陶瓷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强烈历史感、文化认同感的特色文化空间。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是创意工业旅游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了社区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社区居民、店主、厂商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人和参与者,使创意旅游融入更多民众的陶瓷故事、地方特色等生活元素,提高了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及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的使命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化与生活的传承中发展创意旅游,让整个充满人文情怀,长久地保持了吸引力。 4.2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遗产旅游廊道 旅游地资源独特性越突出、构成种类越多、综合性程度越高,开发后的游客生活越丰富多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从仅有的陶瓷工厂和商店,到当前的综合性工业旅游目的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主题文化内涵,围绕工业遗产主题,以文化创意

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

从广州城到珠江口65km的水岸沿线曾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分布有大清帝国数十座古炮台(含古寨堡)群、554樽炮位的遗址、遗物。这些炮台大都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牵动了中华大地的中枢神经和脊梁,起到了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风云变幻,在国人及世人的心目中,早已构成了一道具有悲剧色彩的景观廊道——“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图1)。 但是,这条生动壮美的景观廊道,多年来却很少有人问津。残存的炮台遗址,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亟待科学的保护发掘。探讨其景观资源分布规律、军工技术、美学特征、旅游市场、游览线路、景观设计、保护手法,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特色鲜明的专题性珠江旅游大项目,并带动周边城镇的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为文化兴省、文化兴国作出重大贡献。 1 古炮台遗产廊道的系统工程特质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一种“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 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 Systemat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 View Corridor of Ancient Forts alongside the Pearl River 摘 要:广州至珠江口古炮台遗址遗产廊道具有水陆旅游系统工程特质,其历史文化深厚、山水格局鲜明、区域地位重要,可用以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忠实文化遗产的理性观念进行保护开发,配置前瞻性的绿道生态基础设施,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营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大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粤港澳地区最有魅力的国际性旅游绿道项目、促进遗产廊道沿线城镇群及珠江沿岸文化景观的科学协调发展,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伟业。关 键 词:风景园林;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绿道旅游景观;系统工程;保护开发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7-0058-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6-26; 修回日期:2011-08-06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编号09SKLWY03)资助 Abstract: The ancient fort sites alongside the Pearl River from Guangzhou to Bocca Tigris, featu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land and water tourism, are a multifunctional tourist project which has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 unique scenery and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It can be used to carry out patriotic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and worthwhile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sites with rational concepts, to equip the sites with greenway facilities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NGOs in building a great heritage park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The park can apply for world culture heritage as an attractive greenway tourist spot influenci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 It also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arby towns and cultural sceneries along the Pearl River.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earl River; the ancient fort sites historic corridor; greenway tourist attractions; systematic projec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杨宏烈 / YANG Hong-lie 夏建国 / XIA Jian-guo 景观”,也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思想和方法。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型廊道[1]。 由古代军事设施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的典例有长城模式、幽谷壕堑模式、栈道模式,有沿海海防设施模式,有国防边境线综合模式、远征路线模式等。本文研究对象乃清以来沿珠江分布的军事炮台及配套设施,由岸线、林带、山脉、水系、滩涂及道路等构成,以炮台建(构)筑物为主题景观要素,以炮台群落遗址公园为节点特色的水陆遗产廊道旅游景观项目。其系统工程特质有如下几点。1.1 文物古迹的大遗址特质 据初步调查,广州—珠江口古炮台有:广州四方(永康、永宁)炮台、广州鱼珠炮台、广州牛山炮台(7座)、广州蟹山炮台、广州长洲炮台(含白虎、白鹤、大坡地、四缝、旧西、新西和蝴蝶岗炮台)、广州车歪炮台, 番禺横挡月台、番禺焦门炮台、番禺大虎山炮台、番禺大角山炮台(7炮池)、番禺永安炮台、番禺巩固炮台、番禺上横挡东西炮台(8处)、番禺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以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为例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兴的领域。它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是绿色通道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就其概念来讲.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它的保护隶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The National ParkSystem,整个指定、规划及管理过程都有法律保障并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1984年美国议会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截至2001年美国国会已经指定和认可了23个类似的项目。加上州立的遗产区域以及其他朝着正规的指定和承认的方向努力的项目.数已达到100多个(附录11。在这23个项目中黑石河峡谷美国国家遗产廊道是其中做得比较成熟的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以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为例来探讨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措施.希望通过对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研究能够对今天我国遗产廊道的建设和保护有一定的启

发。 1.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概况 概况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全长74km (46英里).起始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市.终止于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市.途经黑石河、密尔维尔、尤斯桥、北桥、格拉弗顿、萨顿,密尔巴瑞和马萨诸塞等24个城镇和地区>这条遗产廊道对于美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 ·它是美国工业革命的诞生地 ·它是首先在美国广泛运用水力于工业方面的地区 ·它是美国罗德岛州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地方; ·它是新英格兰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广泛的区域; ·它的工业和运输系统对新英格兰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 自19世纪中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且内容不断深化。遗产廊道是美国在保护本国历史文化时采用的一种范围较大的保护措施。相对来说,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其历史文化遗存远不能同欧洲和中国相比,但它对历史的重视及适当的运用,使得短暂的历史焕发很多生机。另外,美国是一个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其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成体系。遗产廊道的概念在欧洲虽未明文提出,但许多遗产的处理手法与美国的遗产廊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我国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遗产廊道的内涵 遗产的形式和内容是很多样的,其中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线性廊道。它们多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早先的人类只能利用河流进行运输,其后随技术的逐步发展开始修建运河、公路及铁路等。时至今日,许多这样的线性景观仍存有早先重要事件和早期人们居住模式的痕迹。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丧失以及城市的持续扩张,许多这种线性文化资源受到威胁,人们正在寻求保护它们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green way)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green代表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1]。顾名思义,绿色通道就是绿色的、中至大尺度的线性开放空间。另外,美国历史文化保护本身也向区域化发展,开始有了遗产区域保护的概念。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 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1 遗产廊道的概念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由此可以看出,遗产廊道具有以下特点: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吴其付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藏彝走廊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 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景观。本文运用遗产廊道的理念,对藏彝走廊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藏彝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的多赢。 关键词:藏彝走廊;遗产廊道;文化线路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4-0048-06 Tibetan -Yi -Corridor and Construction of H eritage Corridor WU Qi -f u (School of T ourism ,S 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 ichuan 610064,China ) Abstract :T ibetan -Y i -C orridor is not only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ancient ethnic migration ,but als o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and g oods trade.Along with the history devel 2oped ,T ibetan -Y i -C orridor gestates the particular 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eritage corridor is regional linearity cultural landscape 1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its significance.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combin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by the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T ibetan -Y i -C orridor. K ey w ords :T ibetan -Y i -C orridor ;Heritage C orridor ;Cultural R outes 中国民族学先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族群流动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三大走廊(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岭北走廊),揭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的普遍现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三大走廊中,藏彝走廊被誉为民族学的黄金地带,最为学者们关注,研究成果也格外突出。近年来,藏彝走廊研究热潮再度兴起,突出体现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两期组织学者们对藏彝走廊进行了专题研究。虽然学者们运用了新的理论方法对藏彝走廊进行深入研究,但仍旧难以突破原有的藩篱。本文试图借用遗产廊道这种新的遗产保护方法,来探讨藏彝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收稿日期:2007-05-03。 [作者] 吴其付(1976— ),男,四川资中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 2007年第4期(第27卷总第116期) 贵州民族研究G uizhou Ethnic Studies N o 14,2007(V ol 1271G eneral 1N o.116)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 ?作者:王志芳孙鹏来源:《中国园林》2001(05):85-89 浏览: 9000 ?自19世纪中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且内容不断深化。遗产廊道是美国在保护本国历史文化时采用的一种范围较大的保护措施。相对来说,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其历史文化遗存远不能同欧洲和中国相比,但它对历史的重视及适当的运用,使得短暂的历史焕发很多生机。另外,美国是一个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其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成体系。遗产廊道的概念在欧洲虽未明文提出,但许多遗产的处理手法与美国的遗产廊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我国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遗产廊道的内涵 遗产的形式和内容是很多样的,其中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线性廊道。它们多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早先的人类只能利用河流进行运输,其后随技术的逐步发展开始修建运河、公路及铁路等。时至今日,许多这样的线性景观仍存有早先重要事件和早期人们居住模式的痕迹。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丧失以及城市的持续扩张,许多这种线性文化资源受到威胁,人们正在寻求保护它们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green way)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green代表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1]。顾名思义,绿色通道就是绿色的、中至大尺度的线性开放空间。另外,美国历史文化保护本身也向区域化发展,开始有了遗产区域保护的概念。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 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1 遗产廊道的概念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由此可以看出,遗产廊道具有以下特点: (1)是线性景观这决定了遗产廊道同遗产区域的区别。一处风景名胜区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可称之为是一个遗产区域,但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是长达几英里(1公里=0.6214英里)以上的线性区域。 (2)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这点同绿色廊道很相似。它既可指某一城市中一条水系,也可大到跨几个城市的一条水系的部分流域或某条道路或铁路。宾夕法尼亚州“历史路径(The Historic Pathway)”是一条长1.5英里的遗产廊道,而Los Cominos del Rio HeritageCorridor则有210英里长。 (3)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这体现了遗产廊道同绿色廊道的区别。绿色廊道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它可以不具文化特性。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Los Cominos del RioHeritage Corridor廊道包括2个州立公园、3个不同的生态系统、30个博物馆、1个动物园、1处国家海滨公园、2个野生生物保护地以及许多具历史或建筑重要性的构筑物[3]。 1.2 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遗产廊道的概念和特点决定了在选择遗产廊道及其保护对象时,首先应在线性景观中进行选择。其次,应遵循以下4个标准[4]: (1)历史重要性历史重要性指的是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州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评价历史重要性要了解当地景观的社会、宗教和民族重要性以及一地的居住模式或社会结构是否影响着当地社区或社会。 (2)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指的是廊道内的建筑具有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或是特殊的工程运用措施。要考虑哪些工人构筑或建筑具有地方重要性,哪些建筑是社区所独有的,哪些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形式。 (3)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廊道内的自然要素应是人类居住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影响整个廊道。评价廊道内的自然重要性要了解以下几点:当地自然景观在生态、地理或水文学上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区域是否具有完全、基本未被破坏的自然历史;场地是否由于人类活动和开发而受到改变;哪些自然要素是景观的主体,决定着区域的独特性。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已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2~5]。此外,绿色通道(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等概念的出现,更为生态廊道设计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生态廊道的设计包含诸多关键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多宽的廊道通常是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通常使得廊道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在介绍生态廊道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就廊道宽度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1 生态廊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生态廊道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线状生态廊道(linear corridor)、带状生态廊道(strip corridor)和河流廊道(stream corridor)[1]。线状生态廊道是指全部由边缘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带状生态廊道是指有较丰富内部种的较宽条带;河流廊道是指河流两侧与环境基质相区别的带状植被,又称滨水植被带或缓冲带(buffer strip)。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本底、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 生态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6~8]。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规划的景观功能来确定。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本底 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本底(context)也极其重要[9,10]。对本底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由生态廊道联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

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旅游空间的影响_以关中汉唐帝陵带为例_王兴

文化与探索西部皮革2016年8月 144 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旅游空间的影响 ———以关中汉唐帝陵带为例 王兴,席鹏轩,唐蓓佩,史茹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遗产廊道起源于美国,这种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重点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而又兼得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已被 除美国以外的一些欧洲国家大范围采用,近几年在我国也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陕西省关中汉唐帝陵带,其分布满足遗产廊道的标准划定,并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但其现有的开发利用方式并不合理,也不统一,无法实现有效保护以及彰显其重要价值。为此,本文基于遗产廊道的视角,以汉唐帝陵带为研究对象,探究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旅游空间的影响。 关键词:遗产廊道;汉唐帝陵带;旅游空间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6-0144-01 1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概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廊道(green way),顾名思义,即绿色的,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线性开放空间。美国历史文化保护本身进而向区域化发展,开始有了遗产区域保护的概念。将绿色通道与遗产区域相结合,形成了遗产廊道这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 通过遗产廊道可以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整体与统一,将遗产文化保护与经济性、生态性、休闲、教育等多功能融为一体。通过集聚效益,将同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保护发展整体。相对于孤立的点状遗产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利于自身保护与发展[2]。 2汉唐帝陵带现状 本文以关中汉唐帝陵带作为研究对象,其包括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蒲城县、西咸新区等地的唐代十八帝陵和西汉九帝陵。 由于帝陵带中陵墓多依山而建,千百年来因为自然因素不断遭到破坏,并且由于内藏文物丰富,除过乾陵作为唯一一座未被盗过的墓之外,其他帝陵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掠夺、毁坏,有的甚至已经残败不堪。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各地区兴起发展采石业,从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到私人爆破,对帝陵进行了疯狂掠夺。“因山成陵”的帝陵无一幸免,“堆土成陵”的帝陵虽逃过此截,但由于农田耕作,也不同程度遭到了毁坏。后虽禁止了开山采石,但帝陵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3]。 对于帝陵的开发,截至目前,汉唐帝陵带中只有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帝后合葬墓乾陵这四座帝陵得以发展开发,有与之相应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其中,汉景帝阳陵博物馆是省级旅游局直属单位),但综合收入总体偏低,对其他帝陵未形成辐射作用,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全面的开发策略。 3研究意义 本文以关中汉唐帝陵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旅游空间的影响,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有效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 汉唐帝陵带中,唐代有十八座帝陵,汉代有九座帝陵,安葬的均为两个朝代历届帝王,对各个帝陵的探查,可以了解到两大王朝的兴盛衰退、社会发展,因此,各个帝陵之间的文化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只从一处帝陵是无法还原整个朝代的,而现有保护和开发仅仅针对某一处,是分散的,从而导致整体开发不平衡,不利于有效的保护。而遗产廊道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整合起区域内的所有文化资源,形成主题统一、目的性明确的遗产保护体系,对唐、汉两朝帝陵整体探查,准确而又完整的还原历史风貌。 3.2有利于保护与开发兼顾 不合理的开发意味着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提高而文化传统消失的悲剧发生,失去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初衷,这一情况在一些地区陵墓开发时已有发生。而遗产廊道在重点强调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会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到和谐统一,避免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发生。 3.3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由于帝陵建设方式不同,有“依山成陵”,也有“堆土城陵”,根据帝陵现有保存状况,有适宜开发的,也有适宜完全性保护的,所以必须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而遗产廊道讲求统一、整体性,未符合发展的部分将不属于廊道空间内,以此避免不恰当的开发,对帝陵遗产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3.4有利于为其他遇到类似发展问题的陵墓保护开发提供思路借鉴 中国历史久远,历经朝代更替多,遗留下来的帝陵不仅是一处旅游资源,更是丰富的中国古代史,有必要受到保护。构建遗产廊道的帝陵保护思路可以为其他遇到类似问题的陵墓保护提供发展思路,也可以为不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3.5有利于将汉唐帝陵带遗产廊道成为中国国家线性遗产网络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也孕育了一类集合了特殊文化资源的线性和带状空间,这些线性或带状空间将原本不关联的区域、城镇、村庄等联系以来,涵盖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4结束语 汉唐帝陵带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可开发潜力大,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能够成为关中乃至陕西省旅游发展新标志。因此,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突出遗产旅游的重点和特色,寻求差异定位、主次有别、分步推进、整体联动的开发手段,进而总结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新型遗产型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Charles A.Flink,Rober 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2]梁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构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颜永杰,徐卫民.渭北西汉帝陵的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A]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 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 《内罗比建议》、 《马丘比丘宪章》、 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 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 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 (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empirenews.page--](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 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 于海燕 作者简介:于海燕(1981-),女,河南开封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古运河扬州段文化廊道旅游空间组织与开发”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SJD79005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苏教[2012]23号)。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近年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概念,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旅游价值评估,旅游发展合作,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影响等。同时在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在欧洲,1993年,圣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西班牙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文化线路”概念,并在1998年成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技委员会(CIIC),召开一系列会议对文化线路进行系统研究。在美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是美国对于本土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提出的保护理念,198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

俞孔坚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第25卷第9期 2005年9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9Sep.,2005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朱 强,俞孔坚,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资助项目(20030100);浙江省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暨开放空间系统研究资助项目(2004)收稿日期:2005-03-16;修订日期:2005-07-04 作者简介:朱强(1978~),男,湖北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景观生态学、GIS 应用研究.E-mail:qiang zhulaphd @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 致谢:张蕾、李海龙、李伟、刘柯、姬婷等参加资料收集和讨论工作,深表谢意 Foundation item :T he research of the Gran d Canal heritage corr idor funded by National Bureau of Cu ltural Relics (No.20030100);Th e resear ch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 re an d open space s ystem ,T aizh ou,Zhejian g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05-03-16;Accepted date :2005-07-04 Biography :ZHU Qiang ,Ph.D.can didate,Research ass istant,mainly ean gaged in lan dscape planning an d urban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GIS ap plication.E-mail:qiangzh ulaphd@s oh https://www.360docs.net/doc/d43789808.html, 摘要: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3种类型。生态廊道设计包括的关键问题有廊道数目、本底、宽度、联接度、构成要素、关键点(区)等。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廊道的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的讲,生态廊道的宽度由保护目标、植被情况、廊道功能、周围土地利用,廊道长度等多个因素决定。合适的廊道宽度应该根据对廊道主要生态过程的研究来确定。从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出发,分别从生物保护廊道和河流廊道两方面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得出两种类型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值范围。最后提出确定宽度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生态;生态廊道;宽度;河流廊道 文章编号:1000-0933(2005)09-2406-07 中图分类号:Q149,T U984 文献标识码:A The width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landscape planning ZHU Qiang,YU Kong -Jian,LI Di-Hua (T he Grad uate Sch ool of L andscap e A rc hitec ture ,P eking Univ ersity ,Beij ing 100871,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9):2406~2412.Abstract :Ecolo gical co rr idor s hav e many functio ns such as bio diver sity co nser vation ,contaminatio n filtr atio n ,ero sion prev ent ion a nd floo d contr ol .As a n impor tant element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 ical cor rido rs ca n be used to reduce the negtat ive im pact of landscape fr agmentat ion .A ccor ding t o their differ ent str uctures and functio ns ,eco lo gical cor rido 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linear ,strip ,and str eam co rr idor s .T he planning and design o f ecolog ical co r ridor s ar e mainly composed of sever al key elements including number ,co nt ex t ,widt h ,connect ivity ,co mponent ,key po ints and ar eas .T he w idt h of eco lo gical cor r idor s is usually an uncer tain par ameter depending o n the complexity of the str 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ecolo gical cor r ido r s themselv es,and it is the function o f a number of par ameter s such as tar get species,veg etation,functions o f cor rido rs,sur ro unding land uses and lengt h of cor rido rs.Scientific and appro pria te w idth o f ecolog ical cor rido rs should be deter mined ba sed on the r esea rch of defferent eco lo gical pro cesses w ithin the cor rido r.Star ting fro m the analy sis of the str uct ur e and funct ion of landscape,this r eview analy zed the w idth o f ecolo gical co rr idor s and its deter minants fro m the perspect ive o f biodiv ersit y conserv atio n;appro pr iate r anges o f width w er e summar ized fro m sev era l case st udies.P rinciples to define width w ere also pr oposed.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 lo gy ;ecolog ical cor rido r;width;stream co rr idor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 r ido r )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co lo gical cor r ido r )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