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练习题范文

物联网体系结构练 习题

物联网体系结构练习题 一、填空题 1.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2.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3. 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4.在云计算平台中,PaaS平台即服务。 5.云计算平台是负责对物联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决策的后台计算处理平台。 6.RFID卡的读取方式是无线通信。 7.ZigBee MAC层负责设备间无线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和结束。 8.光敏传感器接受光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9.ZigBee物理层是协议的最底层,承付着和外界直接作用的任务。 10.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 11.力敏传感器接受力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12.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3.在云计算平台中,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14.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物联网。

15.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 16.物联网行业服务一般是面向行业自身特有的需求由行业系统内企业提供的服务。如智能交通,智能环境等。 17.物联网感知层的作用是感知和采集信息。 18.在云计算平台中,SaaS软件即服务。 19.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 二、判断题 1.在云存储中每个存储节点与控制节点不多于两片网卡。( X ) 2、物联网当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能够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 X ) 3.能源需求侧物联网不能使用户经过无线网络对家庭白色家电及能源消耗进行监控。( X ) 4.物联网网络层主要从业方向包括RFID、传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统芯片。( X ) 5、感知层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6.物联网的建设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 7.物联网应用市场能够不需要集聚社会信息资源市场与政府统筹规划的支撑。( X ) 8.网络层的任务是接收网络层的数据进行传输。( X ) 9.UD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地通信协议。( X ) 10.多智能体系统使基于体域网的智慧医疗系统具有分布式处理能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第三章知识题目解析

第3 章习题答案 2(4)高级语言中的运算和机器语言(即指令)中的运算是什么关系?假定某一个高级语言源程序P中有乘、除运算,但机器M中不提供乘、除运算指令,则程序P能否在机器M上运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略) 3.考虑以下C语言程序代码: int func1(unsigned word) { return (int) (( word <<24) >> 24); } int func2(unsigned word) { return ( (int) word <<24 ) >> 24; } 假设在一个32位机器上执行这些函数,该机器使用二进制补码表示带符号整数。无符号数采用逻辑移位,带符号整数采用算术移位。请填写下表,并说明函数func1和func2的功能。 函数func1的功能是把无符号数高24位清零(左移24位再逻辑右移24位),结果一定是正的有符号数;而函数func2的功能是把无符号数的高24位都变成和第25位一样,因为左移24位后进行算术右移,高24位补符号位(即第25位)。

4.填写下表,注意对比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的乘法结果,以及截断操作前、后的结果。 5.以下是两段C语言代码,函数arith( )是直接用C语言写的,而optarith( )是对arith( )函数以某个确定的M和N编译生成的机器代码反编译生成的。根据optarith( ),可以推断函数arith( ) 中M和N 的值各是多少? #define M #define N int arith (int x, int y) { int result = 0 ; result = x*M + y/N; return result; } int optarith ( int x, int y) { i nt t = x; x << = 4; x - = t; i f ( y < 0 ) y += 3; y>>2; r eturn x+y; 参考答案: 可以看出x*M和“int t = x; x << = 4; x-=t;”三句对应,这些语句实现了x乘15的功能(左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115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授课单位:通信工程系 学时:80 编写执笔人:李玲 一、课程定位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是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必须的物联网系统集成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联网以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技术分析; (2)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3)能够制定及规划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4)能设计并实现物联网应用系统。 2.知识目标 (1)理解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数据通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理解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和物联网的应用方式; (4)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制定、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5)掌握信息系统集成设计标准和规范; (6)掌握网络设备调试技术、服务器调试技术和基础应用平台调试技术等。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物联网系统集成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继续学习以及就业打下基础,遴选课程内容。 基于紧密围绕工作岗位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化构建的课程教学体系。紧紧围绕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的重点是物联网系统设计规范,系统设计文档编写,系统施工图绘制等。 课程的难点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五、教学内容

物联网的六域模型架构

物联网的六域模型架构 目前,包括ISO/IEC JTC1/WG10、ITU SG20、IEEE P2413、IIC、IoT-A、OneM2M等在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或联盟都在研究物联网的参考体系结构。这些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基本一致,主要与描述物联网的视角有关。 从系统组成角度看,物联网是由用户域、目标对象域、感知控制域、服务提供域、运维管控域和资源交换域等六个域组成,即简称“物联网六域模型”。 图1 物联网六域模型的原理图 物联网六域模型是依据由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ISO/IEC 30141-IoT Reference Architecture)提出。 该ISO/IEC 30141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准草案(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DIS)投票,2018年1月进入发布阶段的审议。 物联网六域模型的主要内容有: (1)用户域 用户域是不同类型物联网用户和用户系统的实体集合。具体是指物联网用户可通过用户系统及其它域的实体获取物理世界对象的感知和操控服务。 物联网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源头是用户需求。设计物联网系统,首先要通过定义用户域来识别用户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控制需求。 (2)目标对象域 通过用户域定义了用户需求,该需求便映射了物理对象以及所需的信息参数。目标对象域是用户期望获取相关信息或执行相关操控的对象实体集合,包括感知对象和控制对象。 ●感知对象:是用户期望获取信息的对象; ●控制对象:是用户期望执行操控的对象。 感知对象和控制对象可与感知控制域中的实体(如传感网系统、标签识别系统、智能设备接口系统等)以非数据通信类接口或数据通信类接口的方式进行关联,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接口绑定。 (3)感知控制域 感知控制域是各类获取感知对象信息与操控控制对象的软硬件系统的实体集合。感知控制域类似层级架构中的感知控制层,但该域完整地定义了前端实际场景中获得对象信息的感知控制系统,可实现针对物理世界对象的本地化感知、协同和操控,并为其它域提供远程管理和服务的接口。 (4)服务提供域 服务提供域是实现物联网基础服务和业务服务的软硬件系统的实体集合。该域可对感知数据、控制数据及服务关联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协同,为用户提供对物理世界对象的感知和操控服务的接口。 (5)运维管控域 运维管控域是实现物联网运行维护和法规符合性监管的软硬件系统的实体集合。该域可保障物联网的设备和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保障物联网系统中实体及其行为与相关法律规则等的符合性。 (6)资源交换域 资源交换域是实现物联网系统与外部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以及实现物联网系统信息和服务集中交易的软硬件系统的实体集合。该域可获取物联网服务所需外部信息资源,也可为外部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Internet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高歌猛进的 同时,物联网背后隐藏的安全危机正日渐显现。同TCP/IP网络一样,物联网同样面临网络的可管、可控以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网络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更何况分布随机的传感网络、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更是为各种网络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安全隐患更加严峻,如果处理不好,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将面临威胁。 物联网的“网” 物联网是TCP/IP网络的延续和扩展,将网络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形态,物联网时代又称为后IP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大规模信息系统”,其核心结构主要包括:感知层,如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等,其主要作用是采集各种信息;网络层,如三网融合的计算机、Internet、无线网络、固网等,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信息交换和通信;应用层,主要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控制决策,以便实现用户定制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从而最 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相联,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网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的技术基础。网络及管理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4G技术、SOA等。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智能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传送信息,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而言,物联网体现的是融合,而不论它的基础架构是采用无线传感网络还是什么别的网络基础设施。 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因为在于网,所以复杂。目前物联网感知层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各行各业已有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如果感知的信息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整合,就谈不上深入的应用,这样的网络就没有意义。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堪称复杂巨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业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的融合析取及分门别类、数据的有指导性的传输和交互等等,它的复杂性、艰难性是可想而知的。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面临哪些重要的安全威胁?与传统互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以感知层是传感网、RFID为例进行展开。 首先,传感网络是一个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广泛存在的传感智能节点本质上就是监测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它们监测网络的不同内容、提供各种不同格式的事件数据来表征网络系统当前的状态。然而,这些传感智能节点又是一个外来入侵的最佳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非常复杂,数据间存在着频繁的冲突与合作,具有很强的冗余性和互补性,且是海量数据。它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特征,同时又是多源异构型数据。因此,相对于传统的TCP/IP 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更复杂结构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面前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其次,当物联网感知层主要采用RFID技术时,嵌入了RFID芯片的物品不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时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特别是当这种被感知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输时,信息的安全性相当脆弱。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提供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障,是一个难题。

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控制设备和指示设备相互联接系统,其目的是能够实现远程感知和控制,形成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以互联网为核心,但又更加智慧的,服务于生产及生活系统。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于1999年提出,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技术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领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物联网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越来普及。对物联网产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63.3%。从产业规模上,至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培育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10家以上。从创新能力上,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专利与标准。有专家预计,在今后的数年内,全国物联网产业会大规模普及,会产生一个数万亿元规模的物联网技术市场。 二、物联网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急需大量的相关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我国制订了物联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 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1〕1 号)批准了11 个省市自治区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129)。 物联网专业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也越来越多的开设。全国700余所高校申报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且已有100多所高校获批通过。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急需大量的相关研究人才,高等学校争相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大都是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为企业培养物联网技术系统设计,系统及设备的硬件设计制造及软件代码编写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等,还需要大量中低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这类工程技术类人才。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在工程技术领域,还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设备的规范和统一,为中职学生成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一线技术人才创造了可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也成了当务之急的事。 实际上,已有中职学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内就有6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物联网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定位 具初步调研,现在中职校开办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电子技术类专业或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的物联网专业方向,其培养方案中所设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较大性较大,层次和方向定位不准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也都是在原有的电子技术类专业或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两门物联网方面的相关课程,其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远远达不到行业企业的要求。 我们认为,中职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依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中职的办学层次,应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具体的,

物联网题库20171224

物联网技术试题库 题型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从以下题目中变形而来。 1)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 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 2)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互联网、识别与通信、智能化。 3)物联网的产业特征:感知识别普适化、异构设备互联化、联网终端规模化、管理调控智 能化、应用服务链条化、经济发展跨越化。 4)“E”社会,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即“三A 通信”(Anyone,Anytime,Anywhere),其衡量标准主要有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以及计算机普及率。 5)“U”社会,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任何人和任何东西(对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 地点的通信与联系,即“四A通信”(Anyone,Anytime,Anywhere, Anything)。其是一个“人-机-物”组成的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即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组成的三元世界。 6)物联网的演进路径分为电信网主导和传感网主导两种模式,发展的初期由传感网络主 导,但是当传感网技术成熟后,将以电信网为主导,实现信息的可控可管、安全高效。 7)2010年成立的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以便处理好各个标准组织之间的横向沟通,旨 在整合中国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8)物联网技术驱动的特征:低功耗设备、互联设备、计算和分布式处理能力、高级传感器、 先进的驱动器。 9)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协同化发展、智能化发展。 10)物联网参考架构是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关系到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之间兼容 性、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11)目前针对物联网体系架构,IEEE、ISO/IEC JTC1、ITU-T、ETSI、GSI等组织均在进 行研究。 12)传感器网络的参考体系架构分为三层即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3)在全球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global,EPCglobal)里,国际物品编码协 会(Globe Standard 1,GS1)EPCglobal架构框架为其相关标准集合体,包括软件、硬件、资料标准以及核心服务等,由EPCglobal 及其代表共同经营运作,目标是推进EPC 编码的使用,促进商业圈和电脑应用的结合,达成有效供应链管理。 14)物联网的形态结构分为开环式物联网结构、闭环式物联网结构、融合式物联网结构。 15)物联网知识体系:科技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或信息利用,这四部分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完整信息链。检测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获得,通信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传输,计算机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处理,自动化技术的重点则在信息的应用。而物联网技术包含信息技术的所有组成部分。 16)物联网知识结构架构分为系统知识层、测控知识层、基础知识层。 17)物联网相关产业是指实现物联网功能所必需的相关产业集合,从产业结构上主要包括服 务业和制造业两大范畴。 18)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包含规模化发展、协同化发展、智能化发展。

最新物联网体系架构中应用层相当于人体的资料

[标签:标题] 篇一:物联网练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基础与实践单项选择题 1. (A )针对下一代信息浪潮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 A.IBM B.NEC C.NASA D.EDTD 2.日本在(C )年提出了U-JAPAN战略。 A.2002 B.2003 C.2004 D.2005 3.韩国在(C )年提出了U-KOREA战略。 A.2004 B.2005 C.2006 D.2007 4. 2009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地震灾区重建的比重占到(B )。 A.20% B.25% C.28% D.30% 5.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D )的发展战略。 A.智慧中国 B.和谐社会 C.感动中国 D.感知中国 6.《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发表于(B )年。 A.2008 B.2009 C.2010 D.2011 7.近百年来,人类社会总共经历了(B )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A.二 B.三 C.四 D.五 8.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A )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A.电子信息 B.生物转基因 C.空间技术 D.超级浮点计算 9.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形势可能提前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也称(D )。 A.计算时代 B.信息时代 C.互联时代 D.物连时代 10.射频识别技术属于物联网产业链的(A )环节。 A.标识 B.感知 C.处理 D.信息传送 11.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A )技术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 A.射频识别 B.传感器 C.智能芯片 D.无线传输网络 12. (D )被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 A.射频识别 B.智能芯片 C.软件服务 D.物联网 13.除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求之外,(C )也推动了物联网快速发展。 A.金融危机蔓延 B.其他领域发展乏力 C.技术逐步成熟 D.风投资金关注 14.条形码诞生于20世纪(B )年代。 A.10 B.20 C.30 D.40 15.条形码只能够适用于(A)领域。 A.流通 B.透明跟踪 C.性能描述 D.智能选择 16. (B )将取代传统条形码,成为物品标识的最有效手段。 A.智能条码 B.电子标签 C.RFID D.智能标签 17.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C )完成的。 A.YALE B.HARV ARD C.MIT https://www.360docs.net/doc/d34047333.html,BRIDGE 18.1995年,(D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 A.沃伦.巴菲特 B.乔布斯 C.保罗.艾伦 D.比尔.盖茨 19.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A )。 A.《未来之路》 B.《信息高速公路》 C.《扁平世界》 D.《天生偏执狂》 20.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英文简称是(A )。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 性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

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范本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 础研究

二、预期目标 3.1总体目标 面向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现代服务等领域重大需求,以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共性问题为目标,围绕物联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探索物联网的基本规律,建立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子网互连模型,提出物联网网络融合与自治机理,提供网络度量与评测的方法,解决局部动态自治和高效网络融合中面临的大规模异质网元的互连互通问题;建立对物联网感知信息进行融合计算的模型和方法,提出网元之间信息交互中信息表示、效能平衡和权限保护的机理与方法,解决不确定性感知信息的整合适配问题;提出系统环境动态问题域建模、软件平台对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和理解、自适应求解的方法,形成动态环境中服务提供机理,解决动态系统环境中的服务适应适用问题。 本项目将在大规模异质网元数据交换、不确定信息整合以及动态系统环境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在林区生态保护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验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大规模、实用的物联网设计和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推动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三年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三年预期目标分四个方面: (1) 基础理论方面 在物联网系统模型、设计原理和实现机理的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创立物联网体系架构模型、异构网络互连模型、性能评价体系与度量模型、信息表示模型、服务模型,形成物联网网络融合与自治机理、数据交换机理、隐私保护机理、服务提供机理,建立信息融合计算理论、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大规模异质网元的高效互连、不确定信息的有效利用、动态系统环境的服务提供等关键问题的解决。 (2) 关键技术方面 在非IP数据交换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技术、自治区域动态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为物联网中大规模异质网元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支撑;在信息融合计算技术、隐私确保的安全计算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物联网内不确定信息整合提供技术支撑;在环境适变的软件设计技术、服务动态构建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物联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 验证平台和示范应用方面 研制物联网综合验证平台实现对物联网体系结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的验证,提供物联网系统环境的性能检测及诊断工具;突破林区生态保护示范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一套林区生态保护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

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业答案第三章(张晨曦)

3.1 -3.3为术语解释等解答题。 3.4 设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分为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3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时间分别为ΔT, ΔT, 2ΔT,分别求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连续执行N条指令所需的时间。 (1) 顺序执行方式 (2) 只有“取指令”与“执行指令”重叠 (3) “取指令”,“分析指令”与“执行指令”重叠 解: (1) 4NΔT (2) (3N+1) ΔT (3) 2(N+1) ΔT 3.6 解决流水线瓶颈问题有哪两种常用方法? 解: (1) 细分瓶颈段 将瓶颈段细分为若干个子瓶颈段 (2) 重复设置瓶颈段 重复设置瓶颈段,使之并行工作,以此错开处理任务 3.9 列举下面循环中的所有相关,包括输出相关,反相关,真数据相关。 for(i = 2; i < 100; i=i+1) { a[i] = b[i] + a[i]; -----(1) c[i+1] = a[i] + d[i]; -----(2) a[i-1] = 2*b[i]; -----(3) b[i+1] = 2*b[i]; -----(4) } 解: 输出相关:第k次循环时(1)与第k+1轮时(3) 反相关:第k次循环时(1)和(2)与第k-1轮时(3) 真数据相关:每次循环(1)与(2),第k次循环(4)与k+1次循环(1),(3),(4) 3.12 有一指令流水线如下所示 50ns 50ns 100ns 200ns (1)求连续如入10条指令的情况下,该流水线的实际吞吐率和效率 (2)该流水线的“瓶颈”在哪一段?请采用两种不同的措施消除此“瓶颈”。对于你所给出 的两种新的流水线连续输入10条指令时,其实际吞吐率和效率各是多少? 解:(1)(m表示流水线级数,n 表示任务数)

物联网导论习题与答案

物联网导论习题 第一章物联网概论 一、术语辨析 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 H ARPANET 2、 J 泛在计算 3、 B ITU 4、 G 智能家居 5、 K CPS 6、 N VPN 7、 O 网关 8、 E 智能环保 9、 Q 应用层协议 10、 A Auto-ID实验室 11、 Y 公共服务平台 12、 L 物联网 13、 I NII 14、 T 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产业 15、 Z 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W 信息处理技术 17、 M 承载网 18、 R 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 19、 D 欧盟委员会 20、 P TCP/IP协议 A、提供利用射频标签(RFID、,互联网,构建物联网的概念与解决方案的研究机构。 B、在2005年发布《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的国际组织。 C、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IT企业。 D、2009年提出加强物联网管理,保护隐私等十项建议与十二项行动计划的组织。 E、包括污染源控制,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的一类物联网应用。 F、提出通过IPv6协议将智能手机,RFID标签,传感器等互联组成泛在网的国家。 G、包括家庭网络,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的一类物联网应用。 H、对奠定互联网发展基础起到重大作用的网络。 I、对推动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建设计划。 J、“普适计算”或“无处不在的计算”术语的另一种表达。 K、将计算和通信能力嵌入到物理系统,形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技术。 L、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M、为分布式进程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传输网的另一种名称。 N、术语“虚拟专用网络”或“虚拟专网络”的英文缩写。 O、实现IP网与非IP网互联的网络设备。 P、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Q、规定了物联网应用系统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互过程的协议。 R 、物联网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S、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上游产业。 T、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中游产业。 U、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 V、对网络拓扑,设备与链路状态,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数据的管理。 W、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 X、无线传感器网络,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Y、公共技术平台,应用推广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 Z、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编号:AQ-Lw-02554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security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

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感知层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为网络能够识别的信息后就传到了

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答案 三、流水线技术(80空) 1、对阶尾数相加 2、求阶差规格化 3、时间流水线的各段 4、尽量相等流水线的瓶颈 5、通过时间大量重复的时序输入端能连续地提供任务 6、静态动态 7、部件级处理机级 8、标量流水处理机向量流水处理机 9、线性流水线非线性流水线 10、执行/有效地址计算周期存储器访问/分支完成周期 11、译码读寄存器 12、ALUoutput←A op B ALUoutput←NPC + Imm 13、分支 STORE指令 14、ALU指令 LOAD指令 15、单周期多周期 16、重复设置指令执行功能部件流水 17、吞吐率等功能非流水线 18、通过时间排空时间 19、流水线寄存器的延迟时钟扭曲 20、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21、结构相关数据相关 22、结构数据 23、硬件开销功能单元的延迟 24、写后读读后写写后读 25、写后读读后写 26、PC值改变为分支转移的目标地址PC值保持正常(等于当前值加4) 27、目标地址分支转移条件不成立 28、8 存储器 29、多功能线性8 30、水平处理方式垂直处理方式 31、纵向处理方式纵横处理方式 32、存储器向量寄存器 33、访问存储器的次数对存储器带宽的要求 34、每秒执行多少指令(MIPS)每秒取得多少个浮点运算结果(MFLOPS) 35、512 8 36、链接技术向量循环或分段开采技术 37、源向量结果向量 38、向量功能部件标量寄存器向量寄存器块 39、向量寄存器向量功能部件 3.1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1、流水线:将一个重复的时序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而每一个子过程都可有效地在

其专用功能段上与其他子过程同时执行。 2、单功能流水线:只能完成一种固定功能的流水线。 3、多功能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可以进行不同的连接,从而使流水线在不同的时间,或者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功能。 4、静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流水线的各段只能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 5、动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当某些段正在实现某种运算时,另一些段却在实现另一种运算。 6、部件级流水线:(运算操作流水线)把处理机的算术逻辑部件分段,以便为各种数据类型进行流水操作。 7、处理机级流水线:(指令流水线)把解释指令的过程按照流水方式处理。 8、线性流水线:指流水线的各段串行连接,没有反馈回路。 9、非线性流水线:指流水线中除有串行连接的通路外,还有反馈回路。 10、标量流水处理机:处理机不具有向量数据表示,仅对标量数据进行流水处理。 11、向量流水处理机:处理机具有向量数据表示,并通过向量指令对向量的各元素进行处理。 3.2 DLX 的基本流水线 12、固定字段译码:在DLX指令多周期实现中,由于DLX指令格式中操作码在固定位置,且都是6位编码,在指令执行的第二个时钟周期,指令译码和读寄存器并行进行,这种技术称为固定字段译码。 13、吞吐率:吞吐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流水线所完成的任务数或输出结果的数量。 14、最大吞吐率:最大吞吐率是指流水线在连续流动达到稳定状态后所得到的吞吐率。 15、流水线效率:由于流水线有通过时间和排空时间,所以流水线的各段并不是一直满负荷地工作。效率是指流水线的设备利用率。 3.3流水线中的相关 16、结构相关:某些指令组合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发生资源冲突,则称该流水线有结构相关。 17、数据相关:当指令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流水线有可能改变指令读/写操作的顺序,使得读/写操作顺序不同于它们非流水实现时的顺序,将导致数据相关。 18、定向:将计算结果从其产生的地方直接送到其他指令需要它的地方,或所有需要它的功能单元,避免暂停。 19、Load互锁:由Load指令引起的RAW相关,当检测到相关后,控制部件必须在流水线中插入暂停周期,并使IF和ID段中的指令停止前进。 20、写后读相关:两条指令i,j,i在j前进入流水线,j执行要用到i的结果,但当其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j可能在i写入其结果之前就先行对保存该结果的寄存器进行读操作,得到错误值。 21、读后写相关:两条指令i,j,i在j前进入流水线,j可能在i读某个寄存器之前对该寄存器进行写操作,导致i读出数据错误。 22、写后写相关:两条指令i,j,i在j前进入流水线,j、i的操作数一样,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j可能在i写入其结果之前就先行对保存该结果的寄存器进行写操作,导致写错误。 3.4MIPS R4000 流水线计算机 3.5向量处理机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pdf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 最初的物联网概念,国内普遍认为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当时还被称之为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初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到今天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的概念经过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扶持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其含义为: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的等等的“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有限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计算机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互联网的环境下,采用时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系统课程设计

物联网系统课程设计 学系名称:物联网工程 班级名称:物联网工程 2 班 学生姓名:朱泓锦 20136239 指导教师:肖迎元助教: 二零一六年十月

摘要 智能车辆是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军事、民用、太空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运用于智能家居中的产品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以arduino程序和蓝牙模组,app为基础,是蓝牙模组,arduino 小车和手机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本课题所研究的物联网应用系统以arduino程序为核心,利用蓝牙模组,arduino小车和app等实现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利用蓝牙模组和app之间的信息交互,控制小车的移动,从而达到无线控制的效果 注:仅能实现小车的基本操作 关键词:arduino程序,arduino小车,app,蓝牙模组

1 绪论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越来越体现出机电一体化的特征。无论是在金属加工、汽车技术、工业生产等等方面,机器设备表现了所谓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高精度化的发展趋势。 1.1 选题背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汽车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全国电子大赛和省内电子大赛几乎每次都有智能小车这方面的题目,全国各高校也都很重视该题目的研究。可见其研究意义很大。本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指导教师已经有充分的准备。本题目是结合科研项目而确定的设计类课题。设计的智能电动小车应该能够实现适应能力,能自动避障,可以智能规划路径。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同遥控小车不同,遥控小车需要人为控制转向、启停和进退,比较先进的遥控车还能控制器速度。常见的模型小车,都属于这类遥控车;智能小车,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其对行驶方向、启停以及速度的控制,无需人工干预。操作员可以通过修改智能小车的计算机程序来改变它的行驶方向。因此,智能小车具有再编程的特性,是机器人的一种。 中国自1978年把“智能模拟”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开始着力研究智能化。从概念的引进到实验室研究的实现,再到现在高端领域(航

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经典定义 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2.透明性 在计算机技术中,把这种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又好像不存在的概念称为透明性。 3.系列机 由同一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系统结构、但具有不同组成和实现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计算机。 4.常见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分类法有两种:Flynn分类法、冯氏分类法Flynn分类法把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分为4类: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5. 改进后程序的总执行时间

系统加速比为改进前与改进后总执行时间之比 6.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每条指令执行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CPI = 执行程序所需的时钟周期数/IC 7.存储程序原理的基本点:指令驱动 8.冯·诺依曼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以运算器为中心。 2.在存储器中,指令和数据同等对待。 指令和数据一样可以进行运算,即由指令组成的程序是可以修改的。 3.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按顺序线性编址的一维结构,每个单元的位数是固定的。 4.指令的执行是顺序的 5.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6.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表示,采用二进制运算。 9.软件的可移植性 一个软件可以不经修改或者只需少量修改就可以由一台计算机移植到另一台计算机上正确地运行。差别只是执行时间的不同。我们称这两台计算机是软件兼容的。 实现可移植性的常用方法:采用系列机、模拟与仿真、统一高级语言。 软件兼容: 向上(下)兼容:按某档机器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就能运行于比它高(低)档的机器。 向前(后)兼容:按某个时期投入市场的某种型号机器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地就能运行于在它之前(后)投入市场的机器。 向后兼容是系列机的根本特征。 兼容机:由不同公司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系统结构的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