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无法超越中国

印度为什么无法超越中国
印度为什么无法超越中国

印度为什么无法超越中国

一、教育水平差距。印度只有一两亿高种姓能接受较好的教育,低种姓接受不到基本的教育,造成印度的文盲比较多。

二、阶层固化。印度社会整体分为四大种姓,细分的话种姓更多,种姓就是阶级,低种姓不能从事高等级的工作。这种先行造成人员流动小,人民从思想上普遍不思进取,工作生活没有积极性,得过且过。

三、基础设施落后。印度大部分基础设施主要是靠英国殖民时留下的遗产,增长很少。也有印度的民主制度造成的,经常以环保、民主的名义拒绝征地,然后项目就进行不下去了。外国的投资项目经常因为这些原因而流产。基建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工人不专业不努力,都让其他国家的投资望而却步。

四、工业基础差,尤其是重工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大规模从苏联引进工业,为中国打下了基础,以后的各界领导也都重视,再加上中国的外部环境,禁运什么的,都需要中国搞好工业。现在中国的工业虽然不先进,但是该有的都有,门类比较齐全。重工业投入大、见效慢,私人公司很难发展起来,必须有国家的扶助。只有欧美等国从工业革命开始就搞,才能私人搞起来,那也是从全世界掠夺资源才行,像日本的三菱等都是明治维新国家帮忙

搞起来的。印度本来就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也拜印度从一开始就搞民主制度,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怎么参与。印度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什么都能买到,自己造就没什么动力,所以重工业基础就比较差。

综上所述,印度无法超越中国。我觉得最主要原因是前两条,思想上的原因才是主要,除非印度现在发生革命,彻底破除种性制度,至于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等只要努力,差的只是时间而已。思想上的差距才是根本的差距。为什么欧美国家那么重视甚至敌视中国,因为中国有超越欧美国家,改变他们制定秩序的实力。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实力,不光是中国够大,人够多,因为印度也有这些条件,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有重回巅峰的想法,有拼搏的精神,差的只是时间而已。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在未来竞争中,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姓名:班级:学号: 一、中国主要优势 1、庞大外汇储备和稳定的货币体系,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地方财政体系; 2、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3、城市建设兴旺,农村居民生活整体在改善; 4、吸引外资居世界首位,对外开放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 5、在航天、计算机、医药等领域取得快速进步;6对外贸易相对稳定成长,国际合作不断深化;7、西部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能资源、北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8、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逐步向经济政治、军事联盟方向发展。 二、中国主要劣势 1、中国受到台湾、西藏、新疆分裂势力的威胁和西方的牵制; 2、贫富分化显著,局部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3、集成技术和超大规模制造业集成技术体系薄弱; 4、航空工业、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5、房地产泡沫威胁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向科技和制造业的投资; 6、一党执政缺乏监督,政务缺乏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造成贪污受贿、公款挥霍; 7、中国缺乏对南海、东海、印度洋的制海权,海军仍薄弱,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实力都在显著增长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三、印度主要优势 1、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2、钢铁、汽车、IT、软件、化学工业已成规模有国际竞争力; 3、距离欧洲和波斯湾比中国日本近,有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前景; 4、在航天、软件、计算机科技领域有突出的成果和产业集群; 5、通用英语的人口众多,与西方经济技术融合有显著优势; 6、是民主国家,不存在严重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对抗; 7、没有邻国构成重大军事威胁,对邻国有比较多的威胁; 8、与阿拉伯国家、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强国和重要经济体都有良好合作关系。 四、印度主要劣势 1、部族宗教种姓势力过强,文化一致性差,通用语言过多过杂; 2、 地主阶级仍存在,束缚劳动力的解放,,农村人口贫困;3、缺乏推进现代化的政党和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4、现代制造业薄弱重工业基础差,装备制造业落后;9、西部地区严重的干旱缺水,贫困人口多;11、国民教育基础差,儿童入学率低,成人识字率也低;12、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民间缺医少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过高,人均寿命过低。

完整word版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 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左1/5 和1/3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立方米1130.1人和/立方米2072.4资源量分别为 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条件,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均石油储量是印度的4倍,天然气为3.3倍,煤炭为3.5倍,铁矿石为2.8倍,且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印度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耕地资源,2013年印度总耕地面积1.570亿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则为1.057亿公顷。 (三)中国人口条件更具优势 中印两国人口众多,2015年中国总人口为13.74亿,印度总人口为13.11亿,分列世界前两位。中国汉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被其他少数民族广泛转用或兼用,民族融合程度高于印度。而印度全国民族多样,印度斯坦族仅占其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主要官方语言就有18种,造成了民族间的孤立与分离。从人口素质看,中国2010年识字率达到95.1%,居于世界前列;印度人口识字率仅为69.3%。从宗教看,中国是典型的世俗国家,印度独立后虽确立了世俗主义原则,但宗教氛围浓厚,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深刻影响着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历史发展对比:同为文明古国,先后进行市场化改革 (一)中华文明保存较为完整,印度文明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古代史看,中国相对封闭隔绝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中华文明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并为其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自然地理环境的割裂造成了其历史上的长期分裂,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位置更致使其屡遭外族入侵、占领与殖民统治,多种文明的交替统治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语种的环境。 (二)公元以来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表现较为一致 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印始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然而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印两国均遭受了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两国经济规模急剧缩小。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印度和中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分析 朱林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关键词:古代华夏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文明;文化;科学发展观。 提要:中国和印度拥有极为相仿的历史,在历史上都拥有极为耀眼的文明,都曾引领过世界文明前进的方向。现在两国同样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两国都走在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但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两国历史上和目前改革途中异同点的分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两国的发展。曾经文明灿烂耀眼、文化影响深远的两个古老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都走向了衰落。两个同样地处大河流域的国家,两个同样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策略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灿烂闪耀的古代文明。 1、古代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在长江黄河流域缔造了异常灿烂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礼仪道德,华夏文明自炎黄二帝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制。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发展独树一帜,自甲骨文开始,便走上了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道路。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石器时代,通过粗浅冶炼得到的铜器见证了第二次人类文明的大发展的独特文明。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过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古代华夏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为我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思想文化中著名的有“五行说”、“八卦”、“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这些思想现在仍受很多人的追捧。古代华夏文明的绚丽灿烂充分展现出了古老华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古代印度文明: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文明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吸收发展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古代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印度河流域发展的古印度文明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古代华夏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都是异常灿烂的,但两者并不相同。华夏文明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对于外界文明的融合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印度文明本身就是从多种文化里整合出的,印度文化缺少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在全面遭受外族文化的入侵同化中,都是外族文

中国与印度法律比较

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印度于2005年6月21日正式颁布了《信息权利法》并于当年实施,中国于2007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两国政府颁布信息公开法律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即公众对知情权的要求和反腐败的压力。两国信息公开法律在信息公开范围、信息公开程序方面有很多大致相同的规定,但在法律本身的地位、法律适用范围、信息公开例外的范围、信息公开保障制度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 就法律本身地位而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位阶低于印度的《信息权利法》。印度的《信息权利法》是国会制定的正式法律。中国的属于“条例”,即国务院作为行政机关颁布的行政法规,其级别低于中国的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通常是立法条件不够成熟、国家立法机关没有制定法律但社会又需要相关规范的时候,由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 就法律适用范围而言,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适用范围小于印度的《信息权利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纵观整个条例,其适用范围只是“人民政府”,即狭义的政府,国家权力中的行政分支部分,不包括人大、司法以及执政党等公共管理机构。印度的《信息权利法》适用范围是所有的公共管理机构,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政府授权的管理组织以及党派、社会团体等。 就信息公开范围而言,中印有大致相同的规定,也有很多差异。比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关系公民切身利益的政府行为等等,中印都有规定。但中印就政府不公开的信息范围规定方式不一样。印度法律采用列举的方式公布了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其公开可能影响到国家主权、安全、战略、科技和经济利益等或导致国防安全的信息;被任何法院和法庭限制发表的信息或者轻蔑法庭的信息;其公开将会破坏议会或者邦立法机构的利益的信息;包含商业机密、交易秘密或知识产权的信息,其公开会损害第三方权益的信息;现有的关于个人信用的信息(除非由政府机构提供担保);从国外政府秘密获取的信息;对个人生命或者生理安全造成危险的、用来帮助安全执法的信息;妨碍对犯罪行为进行调查、逮捕或起诉的信息;内阁公文,包括部长级会议的记录以及政府机构及其部长提出或为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 中国法律没有详细列举不予公开的信息,而是用一句话规定了信息公开的例外——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同时规定了“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关于国家秘密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分别会同外交、

中国与印度投资情况比较

中国与印度投资情况比较 导读:本文中国与印度投资情况比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FDI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5%。1989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不足9%,到2002年其份额已占到一半。在某些高科技产业,2000年外资企业占电子电路产品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1%,占手机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6%。2000-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大约有2/3投到了制造业部门。 相反,在印度,FDI推动印度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除信息产业外)。流入印度制造业的FDI主要是寻求市场型投资。90年代由FDI产生的出口只占印度总出口的3%,即使到现在,FDI占印度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估计也不足10%。 2000-2001年,中国大部分FDI都流入了大范围的制造业。而在印度,多数FDI流向了服务业、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以及工程和计算机行业。 表中国和印度部分FDI指标比较,1990,2000-2002年 项目 国家 1990 2000

2002 FDI流入量(100万美元)中国 3,487 40,772 46,846 52,700 印度 379 4,029 6,131 5,518 FDI储量 中国 24762 348346 395192 447892 印度 1,961 29,876

41,525 FDI流入增长率(年度%)中国 2.8 1.1 14.9 12.5 印度 -6.1 16.1 52.2 -10 FDI储量占GDP比重(%)中国 7 32.3 33.2 36.2 印度 0.6 6.5

8.3 FDI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中国 3.5 10.3 10.5 .. 印度 0.5 4 5.8 .. 人均FDI流入量(美元) 中国 3 32 36.5 40.7 印度 0.4 4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洲,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印比较热”,但是一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确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以制造业为核心,印度标、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经济战略等发面进行了比较,进而加深对我国经济与印度经济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1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的原因 概括来说,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进行比较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作为发展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是最具有可比性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度都属于现代化国家,中国一直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自己比较和追赶的对象,“赶英超美”是中国早就确定的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某些西方人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他们造成威胁,因而频频在“中印比较热”上制造新热点、新话题,借以分散中国紧盯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力。尽管借中印比较,抬高印度,唱衰中国,难以破坏中国的崛起,但至少会分散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此外,一些热衷于“中印比比较,找出差距,然后奋力追赶。”《印度时报》在前不久印度独立60周年纪念日发表文章称:印度绝大部分人认为,“印度在亚洲是不能只做配角的,印度未来不仅要在亚洲舞台上充当主角,也要在全球舞台上说一不二。” 2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 在过去较。 2.1.1 GDP及人均GDP方面 在GDP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印度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6%左右。在增长速度的持久性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可以像中国一样,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相比,印度有优势也有劣势。印度的IT产业非常发达,并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系统和制度基础都比较稳健,这是优势。劣势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 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目前中印铁路总里程对比为:7.5万公里:6.4万公里。同样,印度在这方面的潜力也很大。而我们的状况并不足以高枕无忧,很多地方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还亟待改进,而且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印度费劲,丝毫不能懈怠。 同时在软件领域里对中国有较强的优势。软件业是印度能拿出手的少数几个拳头产业之一,印度政府在这方面也高度关注。把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了,软件研发、推广才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我们问问自己: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位了吗?印度的金融体系比我们更加开放、更有效率。金融系统的开放度、透明度高,其好处大家都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如果金融系统出问题,后果十分严重。中国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列世界第三,而且发展势头仍然迅猛。印度近些年,经济发展大有起色,这也得到人们的公认。 二十一世纪的龙象之争将是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谈了印度的五大优势,是为了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自己的缺点,找出对手的优势,以不断地调整激励自己大步前进。“虚心使人进度,骄傲使人落后”——望我们常记起这句警言,共勉共进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印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中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印度经济直追中国,发展后劲巨大,其中有很多优势是我们所不具备的。第一、印度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悠久,水平较高。早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就有很多民营企业,印度独立后,政府继续鼓励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印度政府允许民营经济进入除基础设施之外的所有领域,在印度拔尖的软件行业里,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大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中小公司年度排名中,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国内地一家也没有。与印度相比,中国民营

比较中国与印度经济地理特征

比较中国与印度经济地理特征 王涛(27号) 成都工业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性10731班中国.成都(611730) 摘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人口、资源、国土面积、经济发展起点和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可比性,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印度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上的杰出表现,两国的变化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模式比较 近年来,随著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关中印比较的学问已成爲国际显学,印度科技部长不久前访华时也对中印经济做了全面分析和比较。其实,中印比较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谁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谁更具有发展潜力。如果能清楚地认识两国各自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幷在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中印完全可以在交流和学习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合作潜能。 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 中印经过长期摸索,分别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著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而印度的发展模式较爲独特,它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産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劫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産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不过,印度经济模式中的问题也同样十分明显。例如,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産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劫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硬件强印度软件强 经济增长取决于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所谓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公路、机场、港口等;软件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金融体系等。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中国很明显走在了印度前面,如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大概是印度的7倍,在个人计算机拥有量、移动电话、互联网上网人数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文化比较

“中国和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展览 组员:凌梦圆,邓艳芳,李碧霞,张莹,陈梓菲,李晓思,张宵钰,周均耀,范铠韬 时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古代中国皇帝“家天下”制度、中央集权制 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以及 “多民族”与“大一统”。其中前三 个即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 “家天下”制度的特点包括皇权至 高无上、皇位世袭制度和皇族特权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中央机构、地 方机构和厉行监察制度。官僚制度中 的选官制度也是保障中央集权的重 要方面,即分三个发展阶段,即西汉 以“察举”、“征辟”制选官;魏晋 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选官;隋唐 至明清以科举制选官。1.秦朝:① 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 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 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 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 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 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 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 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 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 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 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 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 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 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 济。(2)所有制结构:以“地 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 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经 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 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7) 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 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 明的地域特征。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历 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 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 非。(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 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 式长期并存。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 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 成,各期发展不平衡。(2)古 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 西欧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 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 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4)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 跃,形成地域性商帮。(5)商 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 在。(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 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 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 的主导地位。的 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 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 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 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 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 思无邪!统治阶级为了巩固 其地位,在宣传“天赋神权” 的基础上,发扬科学文化。 从隋朝开始,通过科举制选 拔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