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_赵玉灵

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_赵玉灵
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_赵玉灵

 第38卷 第2期2002年3月 地质与勘探G EO LOG Y AN D PROSPECT ING

Vol .38 No .2M arch ,2002技术·方法

[收稿日期]2001-01-20;[修订日期]2001-02-01;[责任编辑]曲丽莉。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KZCX1-Y -03)资助。[第一作者简介]赵玉灵(1971年-),女,199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7年在长春科技大学获遥感地质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

赵玉灵1

,杨金中

1,2

,沈远超

2

(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详细分析了当前同位素年代学的常用定年方法,如K -Ar 法、U -Pb 法、Rb -Sr 法和Sm -N d 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讨论了地质事件定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准确定年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同位素地质学 定年方法 适用性和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P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2)02-0063-05

地质过程时间维的确定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研究任务。准确标定某一地质体的年代是区域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区域地史演化规律的研究和找矿方向

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

地质体的定年主要采用的是K -Ar 法、40Ar -39

Ar

法、U -Pb 法、Rb -Sr 法、Sm -Nd 法等,已经获得了非常丰富的资料。然而,由于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多期性和测年方法及测试对象的局限性,对已经获得的年龄数据,不同的学者往往有不同的地质解释。因此,开展同位素定年方法学中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评价和应用已有的资料,而且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同位素定年方法的改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常用的定年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初步讨论了当前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K -Ar 法和40Ar -39

Ar 法评述

常规的K -Ar 法定年主要建立在两个基本的

假设条件之上。①矿物或岩石形成以后,对钾和氩保持封闭体系,既没有钾和氩的加入,也没有钾和氩的逃逸。②矿物或岩石中不含有大气氩;如果含有氩,则只能由大气混染造成,可以进行常规法定年的大气混染校正(穆治国,1990)。然而,随着超高真空技术、高频辐射加热技术和高精度质谱计的使用,在K -Ar 法定年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与上述假设相矛盾的现象。在后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热扰

动事件的影响下,矿物中不仅可以出现氩的丢失,而且可以出现氩的过剩(Aldrich 等,1948;王松山,1974;Jeager 等,1985;陈文寄等,1992;李大明等,

1999)。因此,对于曾经历过多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改造的地质体,常规K —Ar 法已经不是一种可靠的定年方法。目前,被称为现代K -Ar 法的分步

升温释氩法,即40Ar -39Ar 法,由于克服了常规K -

Ar 法的许多缺点(Mitchell ,1968;Dalry mple 等,1971),正在被广泛利用。但要获得一条极其平坦的40Ar -39Ar 并不容易。即使对那些未受热扰动的矿物而言,由于样品临近脉岩侵入、轻微蚀变部位,或者在矿物结构中存在空穴、边缘错位和晶格空位,均会在反应堆照射过程中产生核反冲,引起氩同位素的迁移,从而影响年龄谱,特别是低温段年龄谱的平坦性。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判别非扰动体系的年龄谱准则(Dalry mple 等,1974;Fleck 等,1977;Berger 等,1981),可概括为:(1)具有3个以上相连的一致年龄坪,并具有超过50%的39

Ar 释放量;(2)39

Ar 析出量超过50%时,能获得好的高温坪;(3)与坪对应的氩同位素可以构成良好的等时线,其等时线年龄与坪年龄基本一致,其截距值与大气氩比值相差不大。满足所有这些条件的样品,一般可以认为它所代表的岩体具有简单地质热历史,40

Ar /39

Ar 保持着一个非扰动的封闭体系。

从原则上讲,含钾矿物均可以作为钾氩定年的测定对象。因此,适合于测定的对象很多,如云母

63

类、长石类、闪石类、辉石族、海绿石、伊利石等。但是,由于后期地质作用的复杂性,一些含钾矿物形成以后,钾和氩的封闭体系往往被破坏,不适宜用于定年。同时,由于封闭温度的限制,如长石类、云母类矿物的Ar封闭温度远远低于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使K-Ar法和40Ar-39Ar法通常不能给出花岗岩的“结晶年龄”(Harrison等,1979;李献华等,1990)。因此,必须根据地质背景和不同的测年目的,考虑氩的存在状态,谨慎地选取测试对象。

2 U-Pb法评述

U-Pb体系定年较其它体系的优越性在于,铀有2个放射性同位素238U和235U,分别衰变成2个铅同位素子体206Pb和207Pb。通过这两个衰变系列,可

以获得3个年龄值(206Pb/207Pb、207Pb/235U和 206Pb/238U)。这些年龄值的差异可以指示在同位素平衡以后,该体系受到干扰的程度(陆松年等, 1995;陆松年,1995)。目前的研究表明,确定锆石的U-Pb法年龄值有如下几种选择:①当各锆石样品206Pb/207Pb、207Pb/235U和206Pb/238U3组年龄值比

较一致,且均分布在一致曲线附近,它们的206Pb/ 207Pb年龄在±10Ma内相当时,可以简单地采取各组分的206Pb/207Pb模式年龄的平均值。②当一组样品的207Pb/204Pb—206Pb/204Pb年龄作图线性关系很好时,应直接选取铅—铅等时年龄。③根据不一致线与一致线的上、下交点确定年龄值。如数据在不一致线上较均匀分布、相关性好时,上、下交点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应同时具有意义;当数据集中于上交点(或下交点)附近时,只有上交点(或下交点)年龄有意义;通过零点附近的不一致线,下交点的年龄一般没有地质意义。④放射成因铅较低的锆石或其它副矿物样品(206Pb/204Pb<500)应采用三阶段模式回归计算普通铅扣除量和年龄(朱炳泉,1975)。

U-Pb法的测定对象主要是含铀矿物,如锆石、榍石、金红石、独居石、褐帘石、磷灰石和锐钛矿等。其中,常用矿物为锆石。然而,锆石在岩石中的含量较少,每千克样品中仅含有1~5粒锆石。由于分选的困难将使锆石U-Pb法难以推广。同时,锆石群很少是单一成因的。研究发现,在某些锆石群中,继承锆石与岩浆锆石、热液锆石一样,均是以单个透明的自形晶出现的,除定年外很难区分;而且一些锆石的内部微观结构十分复杂,有的锆石是由内部具环带的核和外部透明的、无环带的变质重结晶生长边组成的,如胶东地区的一些锆石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内部为继承锆石,外围为岩浆锆石(Bostock 等,1994;罗镇宽等,1997)。任一岩石中的锆石均存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的不均一性,即便具有简单热历史的锆石也具有这类现象;锆石晶体表面的铀含量成百倍地高于中心部位,在一个晶粒的不同部位, U和Pb的含量是不同的,形成了单颗粒锆石的年龄梯度。上述问题不仅为利用锆石U-Pb法定年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为锆石U-Pb定年法指明了发展方向。

U-Pb法本身有多种测定方法,包括微量矿物法、颗粒矿物U-Pb化学法、Pb-Pb蒸发法和高精度离子探针方法。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U-Pb法的发展趋势是向微区分析技术发展。而单颗粒锆石定年技术的推出(Lancelo t,1976),以及酸浸蚀实验、提高磁化体系强度、空气磨蚀技术的发展与高净化实验流程的建立(Krogh,1973, 1982),无疑是U-Pb定年法向微区分析技术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一突破修正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年龄数据,如西格陵兰靠近格特霍布地区阿米索克片麻岩的年龄从3630M a修正到3822Ma(Kinny, 1986)、乌克兰地盾超镁铁质包体锆石年龄为3633 M a和3640Ma(Bibikov a,1990)和我国发现早于3600Ma的早太古代岩石(Liu等,1990)。单颗粒矿物U-Pb法的优点在于:①样品用量少,可以分开不同年龄的矿物颗粒;②使用空气磨损技术去除锆石表层放射性铅丢失部分,使测点更接近一致线,从而提高年龄的测定精度和可靠性(Krogh,1982;孙大中,1990)。然而,与其它U-Pb定年法相似的是,该方法亦可能由于所测定的锆石颗粒遭受了不同地质事件的改造,而给出错误的年龄信息。为了获得可靠的年龄数据,必须对矿物微区进行原位测定,即必须借助于高精度离子探针技术,部分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Compston等,1982,1986; Froude等,1983;Williams等,1984;Kober等,1989; M ass等,1991)。而新开发的澳大利亚SHRIMP RG离子探针和法国CAM ECA公司的ims1270二次离子探针均能直接进行矿物原位(in situs)微区分析,精度可达10μm数量级,可以区分相差10Ma 的地质事件,从而使高精度锆石U-Pb年龄的获得成为可能。

3 Rb-Sr法评述

70年代以来,铷—锶法得到了迅速发展,铷—

64

地质与勘探 2002年

锶等时线方法已经成为地质年代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Faure(1976)对铷—锶全岩等时线和矿物内部等时线年龄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随着铷—锶年龄资料的积累和铷—锶同位素体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铷—锶等时线定年的理论和基本前提提出了疑问,并进行了方法的讨论(覃振蔚,1987;张玉泉等,1989;李献华等,1990)。本文拟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例,探讨铷—锶等时线定年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对花岗岩的铷—锶定年,除必须满足同位素定年的理论和一般前提外,还必须满足:①所测定的样品必须是同源的,即样品的(87S r/86Sr)i比值相同。由于测试精度的限制,对大多数花岗岩而言,所分析的一组样品的(87Sr/86Sr)i比值如果能在n×10-4数量级上一致,就可以认为满足“初始锶均一”的等时线条件。由此类样品的实验数据回归获得的等时线,可以得出真实的年龄(图1a)。然而,地壳的同位素组成是极不均一的,由地壳岩石重熔产生的花岗岩将或多或少地继承这一特点,从而产生花岗岩(87Sr/86Sr)i的不均一性。如果所有样品的(87Sr/86Sr)i 比值在一个“平均值”范围内随机变化,与Rb/Sr值无关,在铷—锶等时线图上表现出(87Sr/86Sr)i值沿坐标轴的水平“带状”分布,则可以获得一条有一定误差但接近花岗岩形成年龄的铷—锶等时线年龄(图1b)。如果样品的(87Sr/86Sr)i比值与Rb/Sr值有关,则会构成一条“假等时线”,不能反映正确的花岗岩形成年龄(图1c、d)。②岩浆结晶作用时间短,所有样品均具有接近的年龄。M aCarthy等(1980)认为,如果岩浆结晶时间短,Rb/Sr值变化范围适中,则有助于铷—锶等时线的构筑,并能提高等时线斜率与年龄计算的精度;如果结晶时间长,Rb/Sr值变化过大,则放射成因的87Sr积累将快速增加,导致早期和晚期结晶固相的(87Sr/86Sr)i值发生较大变化,并和Rb/Sr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而使铷—锶等时线定年前提不能满足。③一组样品具有适当变化范围的87Rb/86Sr值(或Rb/Sr值),以便构筑一条等时线,获得可靠的等时线斜率。由于上述前提条件的限制,可以认为由结晶分异—同化混染、混合成因形成的岩浆岩样品不适合于铷—锶等时线方法测定。

由于铷、锶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进变质或退变质时,锶可以在1cm的小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退变质加剪切作用时,锶活动范围可以扩大到几十米。铷则更为活动,可以在露头范围内发生迁移;在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铷会大量丢失,K/Rb值可达1000~4000,而退变质时铷又会增加。因此,对任何类型的变质岩,如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流体的加入使铷、锶发生变化,这些岩石均不适宜于用铷—锶等时线法进行年龄测定。受强烈的后期地壳改造作用的影响,我国关于变质岩的铷—锶等时线定年法成功率不高。至今尚未获得过3500~3800Ma的铷—锶等时年龄,2500Ma以上的结果也不多,所获年龄多集中在2300Ma、2100 M a、1800Ma左右的三组年龄值范围内(伍勤生, 1985;高励,1985),反映的是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时间。因此,利用铷—锶等时线法确定变质岩的年龄时应谨慎,在地质上要选择那些受后期热扰动事件改造少的中级以上变质岩和深成岩,才有希望获得满意的结果

4 Sm-Nd法评述

Sm、Nd同属稀土元素,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主要富集在榍石、磷灰石、褐帘石、锆石、石榴子石、角闪石和辉石等矿物中。在多数情况下,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特别是Sm/Nd比值不易发生改变,钕的热扩散系数比锶低一个数量级。这使得Sm-Nd同位素体系可以保持良好的封闭状态,从而可以获得古老岩石的成岩年龄(Hamilton等,1972;Ha milton等,1979;John等, 1984;Othman等,1984;McCulloch等,1984;M cCul-loch等,1987;Depaolo等,1991;乔广生等,1987;胡雄健,1991;杨杰东等,1993)。自Depaolo等(1976)

65

第2期 赵玉灵等: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

Sm-Nd模式年龄以来,Sm-Nd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古老岩石的定年。高精度的单矿物Sm-Nd同位素分析和矿物内部等时线方法已经将Sm-Nd法开拓到显生代花岗岩形成年龄、中生代基性-超基性岩形成年龄和矿脉年龄的测定(李曙光等,1989;李志昌等,1987;李献华等,1990)。

Sm-Nd法的优点在于Sm、Nd均为相对稳定的元素,适宜于对铁镁质岩石定年。然而由于这两个元素在矿物/玄武岩浆中的分配系数较低,甚至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在同一地幔源衍生的部分熔融体中,或在由连续分异作用而形成的派生岩浆中(同源),即使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分馏,也不能使Sm/Nd比值产生重要的不同。岩石中Sm、Nd含量低和Sm-Nd同位素体系变化范围小,必然影响等时线的回归及回归精度。这正是Sm-Nd定年法的缺点。

与其它等时线法一样,用Sm-Nd定年法测试的样品必须具有同源性、同时性和不受后期事件的干扰等3个基本条件。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同类岩石Sm/Nd比值变化较小,而使等时线无法拉开,因此常常将不同岩性的岩石组合在一起。如在高级变质岩区将基性麻粒岩与中、酸性麻粒岩,或者麻粒岩相与角闪岩相岩石组合在一起;在绿岩带与蛇绿岩套中进行科马提岩和玄武岩的组合,以及其他长英质、基性、超基性岩的组合。如此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石分别来自亏损源和富集源,由于这些来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初始比值,其在原始等时线图上就已经存在一个初始斜率,即已经存在一个年龄值,则必然导致后来生长的同位素年龄偏老。同样。如果岩石组合中有强亏损的岩石,由于其143Nd/144Nd增长快,也会使所得年龄偏大。由于从地质上和地球化学上均难以正确地回答这种岩石组合能否保证它们的同源性和同时性,因此,目前许多Sm-Nd等时年龄的地质意义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Claoue-Long等,1988;江博明,1989;Wilson等,1989;Gruau 等,1990)。以张宣地区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例,张宣地区的Sm-Nd等时线样品明显地可以分成两组,即中性麻粒岩组和基性麻粒岩组,分别构成等时线的两个端元。两组一起回归计算的等时年龄为(2868±110)M a,如果以中性麻粒岩单独回归,给出的年龄为1.55Ga(涂湘林,1990)。因此,混合等时线的年龄是值得慎重考虑的。

此外,岩石遭受后期改造作用时稀土元素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已经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Hamilto n等,1978;)。变质作用过程中,新矿物组合的形成以及变质流体的迁移确实对Sm-Nd同位素体系存在某种潜在的扰动作用。以石榴子石为例,由于石榴子石具有很高的Sm/Nd比值(接近或大于1),在深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此类新矿物必然会使Sm-Nd同位素体系产生强烈的分异。此外,随着流体/矿物分配系数的改变,不同矿物中的Sm/Nd比值和钕同位素的组成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在5kbar和1200℃条件下,Sm在富CO2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系数比富H2O硅酸盐熔体中高1000倍(Wendlandt等,1979)。因此,在野外取样时,应尽量采取不受或少受后期改造作用影响的样品。

此外,Sm-Nd同位素体系还在地球演化、大陆生长和化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Depaolo等,1981,1988)。

5 讨论

通过上述测年方法的评述可以看出,由于元素的活动性、同位素封闭温度、后期构造—热事件以及方法本身的精度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测年结果的正确性是不一致的。在测定或选用一个地质年龄时,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注意样品的采集工作。在采集样品之前,应尽可能地了解研究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严格按照测试目的和要求选样和采样。采样时,一定要注意样品的同源性和同时性,切忌采集混合样。在选取单矿物进行年龄测试时,要根据矿物的封闭温度,选取合适的矿物;一定要将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分开,避免获得没有意义的混合年龄。

其次,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有自己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国际著名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家Wasserburg曾说过,没有哪种方法不好,应该清楚哪种材料适用哪种方法。我们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工作前,应根据地质事件及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以便更准确地测定地质年龄。

第三,不同的地质测年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对各种测年方法如何扬长避短,配合使用,特别是结合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应是地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为了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并在阐明复杂的地质事件时取得最满意的结果,最佳的选择是

66

地质与勘探 2002年

,相互验证。利用多元同位素体系综合测年是地质年代学应大力推广的研究方向。同时,地质年龄的解释必须与地质事实相结合;只有地质与测试的紧密结合或配合,才能取得正确的结果与结论。

此外,有关同位素年龄数据的统计学工作迄今尚未完整的进行,对于全球范围或全国范围的某种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分布及其意义的研究,尚未有人涉足;有关同位素年龄的数据库尚未建立。从总体上看,有关同位素年代学和方法学的研究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大量的工作还有待开展。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更新、地质年代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结合,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必将展开新的一页。

本文引用了大量前人的文献,因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列出;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王鸿祯院士、张世红教授的指导,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Dalrymple G B and Lanphere M A. 40Ar-39Ar technigue of K/

Ar dati ng:A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 rs,1971,12:300~308.

[2] 李献华,桂训唐.花岗岩的定年方法学初论[J].地球化学,

1990,(4):303~311.

[3] 戴潼谟,李正华,洪阿实,等.长石类矿物40Ar/39Ar坪年龄谱

图及地质意义研究[J].地球化学,1991,(4):313~320.[4] 朱炳泉.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8,1~312.

[5] 戴潼谟,洪阿实. 40Ar/39Ar计时及西藏南部喜马拉雅期几个

黑云母年龄的测定[J].地球化学,1982,(1):48~55.

[6] 陆松年,李惠民,李怀坤,等.成矿过程多元同位素体系的时代

信息[J].地质找矿论丛,1995,10(3):14~23.

[7] 陆松年.大陆地壳演化时间维的确定及存在问题[J].新疆地

质,1995,(1):13~19.

[8] 朱炳泉.U-Pb同位素体系的三阶段模式研究[J].地球化

学,1975,(2):123~134.

[9] 罗镇宽,关 康,苗来成,等.胶东招掖地区与金矿化有关的花

岗岩类继承锆石年龄及其意义[J].地球学报,1997,18(增

刊):138~141.

[10] Kober B.Single-zircon evaporation combined with Pb+emit-

ter bedding for 206Pb/207Pb age investigations using thermal ion

mass s pectrometry a nd impl ication to zirconol ogy[J].Contrib.

M ineral.Petrol.,1987,96,63~71.

[11] 孙大中.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问题的探讨[J].中国区域地

质,1990,(4):289~300.

[12] 江博明.太古代岩石的定年—方法学和局限性的讨论[J].地

球化学,1989,103~116.

[13] 王义文.金矿床定年方法进展及研究现状[J].地质与勘探,

1997,33(2):24~29.

[14] 沈远超,杨金中,刘铁兵,等.新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上三叠

统火山岩的年代及构造环境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0,36

(3):32~35.

S TUDY ON DAT I NG M E T HODSOF I S OT OP I C C HR ONOL OGY

ZHAO Yu-ling1,YA NG Jin-zhong1,2,SHEN Yuan-chao2

(1.C h i n aA e r o G e o p h y s i c a l S u r v e ya n d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C e n t e r,B e i j i n g 100083;

2.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G e o p h y s i c s,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B e i j i n g 100029)

A b s t r a c 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or dating of geological events in isotopic chronology like sample choos ing,dating methods and man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 es the suita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K-Ar,U-Pb,Rb-S r and Sm-Nd methods,and points out some w ays to date the geologi-cal events actually.

K e yw o r d s:isotopic chronology,dating method,suitability and limitations

《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介绍

本书系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策划、选编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学50年发展历程的历史性文献和学术成果。其中有创业开拓的艰难历程和奋斗精神;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结合中国地域特色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中国工程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此书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以及对水利、铁路、矿山、城市等工程建设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本书由地震出版社出版(IS-BN7-5028-1829-4/P·1059),每本定价28元,邮购每本另加收包装费和邮费10元,合计每本38元。需要者可来函编辑部。

67

第2期 赵玉灵等: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地质学试题库及答案

①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 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 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 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 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 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 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

1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2012年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_(1)

石家庄经济学院2004/2005学年第2学期考试 《水文地质勘查》试题 A 卷共6 页 系:专业:班:学号:姓名: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多孔抽水试验: 答: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 2.结晶性侵蚀: 答:又称硫酸盐侵蚀,是指水中的SO42-进入混凝土空隙,形成石膏和硫酸铝盐晶体 3.静储存量: 答: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 答: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5.点源(污染): 答:"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指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二、是非题(是打√,非打×;每小题2分,共10分)(红色部分为更正)

1.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时期),调查手段:以水 文地质测绘为主,配合少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 2.水文地质测绘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是整个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4.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同时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评价。(√) 5.稳定流(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只要求水位和流量其中一个稳定,用稳定流理论和公式来分析计算。(×) 三、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水文地质勘查,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主要勘探线应沿着冲洪积扇的 主轴方向布置;在河谷地区,主要勘探线应垂直河谷布置。 2.用于供水的钻孔,一般要求孔身斜度每100m小于 1 度。3.正式的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要求进行 3 次不同水位降深(落程)的抽水,以确定Q–s间的关系。 4.为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动态监测工作,主要的监测线应沿着区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考研必备 Hydrogeologic terminology 3 水文地质学原理 3.1 水文地质学科分类 3.1.1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3.1.2 水文地质学原理(普通水文地质学)principles of hydrogeology(general hydrogeology) 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 3.1.3 地下水动力学groundwater dynamics 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中运动规律的学科。 3.1.4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3.1.5 专门水文地质学applied hydrogeology 为各种应用而进行的地下水调查、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的学科。 3.1.5.1 供水水文地质学water supply hydrogeology 为各种目的供水,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勘查方法、水质、水量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3.1.5.2 矿床水文地质学mine hydrogeology 研究矿床水文地质学理论、勘探方法及开采中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3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reclamation hydrogeology 研究土壤盐渍化及沼泽化等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4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3.1.5.5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 应用同位素方法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6 区域水文地质学regional 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埋藏、分布、形成条件及含水层的区域性规律的学科。 3.1.7 古水文地质学pa1eohydrogeology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演变的学科。 3.2 自然界的水循环 3.2.1 水循环water cycle 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体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 3.2.2 大气圈aerosphere 包围地球表壳的气层。 3.2.3 水圈hydrosphere 连续包围地球表层的水体和地壳岩石中的水的总称。 3.2.4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第一个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2. 4.1 包气带aeration zone 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3.2. 4.2 毛细带capillary zone 由于岩层毛细管力的作用,在潜水面以上形成的一个与饱水带有直接水力联系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开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地 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 )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英语

水文地质术语 Hydrogeologic terminology 3 水文地质学原理 3.1 水文地质学科分类 3.1.1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3.1.2 水文地质学原理(普通水文地质学)principles of hydrogeology(general hydrogeology) 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 3.1.3 地下水动力学groundwater dynamics 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中运动规律的学科。 3.1.4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3.1.5 专门水文地质学applied hydrogeology 为各种应用而进行的地下水调查、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的学科。 3.1.5.1 供水水文地质学water supply hydrogeology 为各种目的供水,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勘查方法、水质、水量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3.1.5.2 矿床水文地质学mine hydrogeology 研究矿床水文地质学理论、勘探方法及开采中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3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reclamation hydrogeology 研究土壤盐渍化及沼泽化等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4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3.1.5.5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 应用同位素方法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6 区域水文地质学regional 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埋藏、分布、形成条件及含水层的区域性规律的学科。 3.1.7 古水文地质学pa1eohydrogeology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演变的学科。 3.2 自然界的水循环 3.2.1 水循环water cycle 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体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 3.2.2 大气圈aerosphere 包围地球表壳的气层。 3.2.3 水圈hydrosphere 连续包围地球表层的水体和地壳岩石中的水的总称。 3.2.4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第一个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2. 4.1 包气带aeration zone 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3.2. 4.2 毛细带capillary zone 由于岩层毛细管力的作用,在潜水面以上形成的一个与饱水带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接近饱和的地带。

专门水文地质学试卷

名词解释 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允许开采量——也称为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指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层系统或取水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取水量。 4、越流系数——表示臭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臭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即?=K'/b'。 5、储水系数——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示法(或储存)的水量。. 6、越流因素——也称为阻越系数,为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倒数乘积的平方根, 7、地下水水质——指地下水水体中所含的物理成分、化学成分和生物成分的总和特征。 8、地下水资源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相关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协调地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制订和执行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条例和法规,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尽可能地谋求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9、地下水保护——为防止水资源因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釆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的总和。 10、矿床充水——矿体尤其是围岩中赋存地下水,这种现象称矿床充水。 11、充水通道——地下水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水源,在开采状态下造成矿坑的持续涌水。把水源进入矿坑的途径称充水通道 一填空题 1、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 2、水文地质钻孔的基本类型有勘探孔试验孔观测孔开采孔 3、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放水试验注水试验 4、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 5矿井水灾害按水源划分类型有:地表水害、松散含水层水害、煤系砂岩水害灰岩水害 6、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弱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0.21L/m.s 则该含水层为中等含水层若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q=21L/m.s 则该含水层为强含水层 7、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开采 8、地下水资源分类(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为: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 9、矿井水灾害按突水机理划分类型有煤层顶板水害类煤层底板水害类 老空、老窑水害类其他水害类 10矿井主要导水通道有导水断层岩溶陷落柱导水钻孔采动破坏形成的裂隙和岩溶塌陷 二简答题 1、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答:(1)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 (2)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 (3)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 (4)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 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岀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 (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 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岀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 ?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 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 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 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径流带、岩脉含水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 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 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蓄三节:地下水的运动(饱水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既有重力水乂有结合水。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乙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 ,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匸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