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经典教育(自己搜集汇总)

日本幼儿经典教育(自己搜集汇总)
日本幼儿经典教育(自己搜集汇总)

令人惊叹的日本幼儿教育(图)

(2010-08-09 14:52:14)

日本幼儿园不论是公立的(由政府办的,教师可以享受公务员的待遇),还是私立的(由教会寺庙办的),他们的课室都极为简朴,看不到一点“豪华”和“现代化”的影子,除了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手提式的收录机,是显得稍微“高级”一点,其硬件均比起国内要求的“五机一幕”相差较远。至于幼儿的玩具,则是一些硬纸皮、大小各异的包装箱、报纸、尼龙绳、木或竹制筷子、还有大量的图书,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玩弄,只见幼儿乐在其中。

1、简朴的幼儿园

日本幼儿园找不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琳琅满目的高档玩具,这与日本先进发达的科技社会似乎形成强烈的反差。殊不知,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形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营造“适者生存”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受益终生。

简朴却整洁的教室

2、用包包锻炼条理性

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要妈妈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等,而且对于包的大小也有规定,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常此以往从小开始锻炼做事的条理性,我想日本人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也与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关。

3、小孩拿包,大人空手

日本家长在接孩子下幼儿园的时候,手里一律空着,各种包都是由小孩子拿着,这在中国家长眼里简直难以接受,如果孩子累坏了怎么办?拿不动怎么办?由家长代劳拿东西倒是普遍现象。而日本家长认为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而锻炼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

日本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与皇太子德仁陪同小公主爱子参加幼儿园入园仪式。

4、脱穿衣服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每天早上,都要重复一套换衣程序,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帖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5、冬天穿短裤锻炼毅力

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很多孩子没多久就冻感冒了。而日本妈妈们对此的看法是“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久而久之,孩子们都锻炼出了抗寒的能力,很少再有发烧感冒的情况出现。

6、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笑”和“感谢”

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孩子们学会笑眯

眯和说谢谢!”虽然没有多少知识性教育,但是孩子通过综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音乐、美术、阅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这的确很令人出乎意料。

7、佛教思想传递“感恩的心”

寺院的周围通常建有幼儿园,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儿园的园长,这在日本各地都是非常常见的。幼儿园每个月都要到寺庙里受一次教诲,园里

最重要的节日一定要拜佛,佛诞日、涅磐日都有活动。日本人相信,从小对孩子进行佛教思想的浸透,会使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8、了解生命的由来

孩子生日前,老师预先与他的父母联系,询问名字的由来,还借来孩子自出生以来的照片在班上展览,并请孩子的母亲写信谈谈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并在班里读给孩子们听。与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操办的大吃大喝大买礼物的生日会不同,这一系列生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艰辛,喜悦和感恩。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而在幼儿期,通过为孩子们过生日、教他们培育动植物等活动,都可以让他们在朴素的惊奇和感动中了解生命,是培养生命尊重的绝佳机会。

9、从幼儿开始的礼仪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毕业时也会经历一次像大学毕业一样庄重的仪式,园长、老师、家长以及孩子们都会穿戴正式且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而且各种仪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相伴到终生。可见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礼仪的灌输,对孩子的修养的打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礼仪之邦”的确名副其实。

对比日本的幼儿教育,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们能成为未来人群中的佼佼者,家长们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而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却连面试也需要父母陪,一杯水也不会倒,椅子不能放齐,离开时电灯不会关,受不了工作压力,浮躁而轻易跳槽,眼高手低……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教育就是社会化成人与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协和对抗过程,通过寓教于乐与严格培训的方式,将更为优秀的制度、品德和性格传递给孩子,铸就孩子完善的社会性格和整个民族的个性。记得有人曾说过:未来企业的竞争,包括国家的竞争,不再是一个(伟)人与另一个(伟)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竞争。当我们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的祖国花朵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一点:教育就是最廉价的国防,从小抓好教育,就等于抓住了强国之本。

日本儿童教育点滴

应邀赴日本参加内藤国际育儿奖金颁奖活动,发现那里的孩子生活虽娇贵,但并不娇气。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录下来,供我们的父母参考。

耐寒力

大阪市冬天的气候比北京暖和一些,但我穿了件毛衣早晚出门还是感到有几分凉意,宾馆附近的树木,受到关爱,树干都用布包裹了起来,而在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却穿着及膝短裙。我问日本人:“这里的树木都穿上了…裤子?,怎么孩子们还穿短裙??友人告知:“大阪人视树木为绿色生命,冬天要保护树木不受冻。这里的父母却主张孩子从小锻炼耐寒力,以免以长大后成为…暖房花草?。儿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们患呼吸道疾病的并不多。”

下厨

日本家长主张小孩随妈妈下厨房。有的娃娃才三岁就下厨房看妈妈烧饭做菜,听妈妈讲烧饭做菜的故事。帮妈妈拣菜、洗菜,这些劳动在孩子眼里是在做游戏,但从中增长知识,从小培养了爱劳动的习惯。

让座

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车,乘客让座,有的家长并不欢迎,主张让孩子站着。这些家长认为站着乘车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于养成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

一天,一个中国小孩和一个日本孩子外出很晚才回家,公共汽车上有一排很矮的座位空着,中国小孩想也没想地坐了上去。日本孩子吓了一跳,赶忙叫她起来,用责怪的语气说:“这是老弱病残专座,你怎么坐了啊?”“可是现在没人啊!”“那也不能坐啊。”日本孩子说。

阿普丽佳童车

在大饭或是在东京,凡是在婴幼儿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看到阿普丽佳童车。阿普丽佳童车厂设在奈良。第二天,当我们进入奈良时,顿感空气清新,满目翠绿。汽车在郁郁葱葱的绿色大道上迂回了好些弯,才见一座白色建筑,这就是阿普丽佳厂部。

我开门见山问:“为什么厂部要远离大皈,坐落在这个山村里?”总经理藤本嘉一说:“奈良是座绿色古都。我们企业生产的是育儿机械用品,只有在这样空气清新、宁静和谐的绿色环境里,职工才能心情舒畅,怀着一颗对儿童的爱心,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他陪我们走进产品陈列室。这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童车世界,适合婴幼儿24小时使用的室内、室外、坐卧各种款式的童车不下几十种。有四面敞开、彩色的室内外两用车,有集小

床、摇篮、座椅于一体而且还能升降的餐椅车,有配有保险带和汽车垫浑然一体的儿童乘汽车座椅……阿普丽佳童车以其轻便、舒适、安全、美观,方便家长与孩子眼睛对眼睛交流感情,因而受到市场青睐。目前,已占日本童车市场80%的份额。除童车外他们还开拓生产儿童玩具和文具书等儿童用品。

节俭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里多有钱,也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脚。日本孩子不随便买东西,除了给朋友买礼物,尽量避免给自己买什么。一次一个日本孩子为了省下大约7元人民币的日元,不顾劝阻,竟然跑了很远到自动贩卖机那里买回来所需物品。

皮卡丘

电脑游戏“皮卡丘”在日本上市后,在中小学生间掀起狂热。不久,《皮卡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各种“皮卡丘”玩具和图卡也都成为畅销商品。随着电影《皮卡丘》的上映,小学生身上穿的是皮卡丘图样的衣服,手上拿的是皮卡丘布偶,连上学都是为了要去交换皮卡丘图卡。

环保意识

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有时他们会把拉圾装进自己的提兜,带回家处理。甚至在累人的爬山过程中,有的孩子也不忘拣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招呼大家别乱扔垃圾。日本孩子知道要少开空调,宁愿用扇子驱暑。不是因日本人吝啬,而是他们几乎人人知道开空调会造成“热岛现象”,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给日本给地球带来危机。

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故日本人普遍十分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前不久,日本一家妇女报社特意邀请了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讨论、总结了种种培养毅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毅力

从幼儿时就抓起培养毅力开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要求尽可能发清楚每个单词的发音,直至字正腔圆。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也应该鼓励每次须走完规定长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个大跟斗也不要心疼。

许多日本家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挤公交车而不坐小轿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泳等等。

注意培养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这是因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础”。这包括废除体罚谩骂、多多夸奖、鼓励孩子在某一领域拔尖、让孩子拥有众多朋友等等。

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家们发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而且还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泳、登山等)。

家长作出表率如果家长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很难想象一个冬练时因怕寒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带出一个不屈不挠地练长跑的儿子。

多多鼓励打气对尚未见过世面的孩子来说,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意志消沉往往在所难免。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打气至关重要。

日本幼儿教育

2011-03-16 14:43:37

日本的幼儿教育受美国教育的深刻影响,其核心是强调多样化。为了做一个世界性的日本人,他们把幼儿园教育功能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社会化教育能力,培养个人溶入社会的技巧、态度和价值观上。上述想法出于以下理由:对幼儿的早期训练应是社会化,以后的训练才可以专注于课业;早期学习对学习的技巧有负面的影响;幼儿园可运用团体的力量来影响幼儿,当幼儿行为不被高度控制时,他们能最有效地学习社会技巧。

为了达到社会化的培养目标,他们采取以下方式:

教师的人数很少。大班一般是1:30。他们认为师生比密了,老师就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师生比疏了,会影响孩子间的互动,减少孩子做小领袖的机会;

他们还认为,可以允许教室秩序混乱,允许孩子极积热情地沟通,帮助幼儿认识毁坏性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自已澄清,自己改进。所以,当幼儿产生一般争论或行为问题时,主张教师不要介入,靠孩子自已解决。在争吵解决过程中,孩子的社会化能力得到了发展,并培养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他们又认为要经常用音乐来暗示幼儿,避免教师的直接指示与控制。教师要采取下面的教学策略。

1、分工合作,增加互动:进行分组学习。教师按照孩子的友谊关系、能力、男女平衡来分组,让幼儿在组内充分互助。

2、倾听。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情感倾向和互相帮助。(一个好的小组是合力工作得很好的小组而不是安静的小组)。

3、合作使用玩具:使用大型的木质结构玩具。如大积木只能二人搬,无法单独操作(即需要合作)。又如:老师存心拿掉积木,掉了积木怎么办,让幼儿在玩具不够后合作使用。

4、生活自治、自理,让孩子面对冲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小领导,当孩子发生争执时教师不直接介入,而是请另一个孩子去解决,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

5、允许孩子发泄、争执、打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了解别人的想法,学习宽容、自制以及自我肯定。

日本幼儿教育形式的两个特点

一、设定教育与自由教育互相配合

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一般上午10:O0以前进行自由教育,10:00~11:O0进行设定教育,之后是午饭、午休和午点,下午3:30以后再进行自由教育。

所谓设定教育,是指保教人员根据一定的目标或活动意图设计的幼儿教育活动。设定教育虽然也可根据每个幼儿的爱好设计不同的活动,但一般是全班幼儿在保教人员的指导下从事集体活动,如讲故事、画画、唱歌等。在设定教育中,重要的是保教人员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了解有关的是非善恶和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

与设定教育不同,自由教育是指保教人员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幼儿各自的兴趣、欲望为前提,让幼儿自发地开展活动。在自由教育中,保教人员根据新大纲和新指南的目标、内容,设置一定的环境,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保教人员要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自由教育并非意味着保教人员可以放任幼儿自由活动,什么都不管。

自由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保教人员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包括户外和户内),让幼儿自由选择。这种形式在某些幼儿园或保育所又称自由游戏。另一种是保教人员为幼儿准备5~10种可供选择的活动场所,让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

这种形式虽然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但是选择的范围有所限制。一是有时是分班活动,有时是分年龄组活动,有时又是全园或全所幼儿一起活动;二是有时是全国有共同的目标,有时是各班有各班的目标,有时又是各年级有各年级的目标。

第一种形式中保教人员的指导只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第二种形式中保教人员的指导不仅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而且还体现在目标和分组形式的选择上。

设定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互相配合体现了日本幼儿教育界在注重幼儿的主体性、个性和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并不忽略幼儿的共性、集体教育及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观。在日本幼教界,关于设定教育和自由教育哪一种更适合幼儿的争论也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目前倾向于两者都不可缺少,在什么时候采取哪一种进行教育,要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欲望、而定。

二、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

在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中,有采用横向教育形式的,也有采用纵向教育形式的,还有以横向教育形式为主、纵向教育形式为辅或以纵向教育形式为主、横向教育形式为辅的。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和保育所已开始采用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横向教育是指将年龄大致相同的幼儿组合成一个班而进行的教育,如将5岁幼儿分在一个班。纵向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成一个班而进行的教育,如将3、4、5岁的幼儿分在一个班。由于开展纵向教育的难度较大,一般只在对3岁以上的幼儿进行教育时才采用。

横向教育的优点是幼儿的年龄接近,保教人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幼儿年龄相仿,认知发展水平相当,容易交往并建立起较深厚的友谊。

纵向教育的优点是通过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年长的幼儿可以获得自信并懂得如何帮助年幼的幼儿,年幼的幼儿可以从年长的幼儿那里学到从同龄幼儿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此外,无论是年长的幼儿还是年幼的幼儿都可以学会如何与自己年龄不同的幼儿交往,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发展人际关系。对保教人员来说,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或保育所教育的整体性,从而站在更好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教育。

采用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的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扩大幼儿的人际交往范围,使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可以使保教人员更加充分地了解本园或本所幼儿的情况,熟悉幼儿教育的不同形式,从而更好地教育幼儿。

幼儿教育不仅采用横向教育形式,而且采用纵向教育形式,这反映了日本幼儿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度重视。但对保教人员来说,采用纵向教育形式比采用横向教育形式要困难得多。因此,在采用纵向教育形式时,保教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有清楚的认识,尽量按幼儿的总体水平进行教育。与此同时,要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2.要促进不同年龄幼儿的相互交往,发展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鼓励年长的幼儿帮助年幼的幼儿,年幼的幼儿敢于大胆地向年长的幼儿请教。

3.保教人员之间要经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对混合年龄幼儿的教育问题。

中国和日本幼儿教育的比较

の唯①嘚↑嗳′(老师) 2011-02-23

我们都知道日本和中国作为东亚国家,对教育都格外重视,两国家长从小就希望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本文作者对中日两国幼儿教育的比较,给予我们一定启发。相信也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对教育的重视。

一、幼儿教育的机构

日本幼儿教育机构有:(1)日托中心,招收刚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每天在中心约8小时,侧重于保育。每个中心平均75名儿童,师生比平均为1:10。(2)幼儿园,招收3岁以上的学前儿童,每天在园约4小时,侧重于教育。

每个园平均135名幼儿,师幼比平均为1:20。其中在私立幼教机构中的幼儿占79%。中国幼儿教育的机构有:(1)托儿所,招收0~3岁儿童,儿童每天在所时间为8~24小时,偏重于保育。(2)幼儿园,招收3~5、6岁儿童,儿童每天在园时间一般为8小时,偏重于教育。(3)学前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6、7岁学前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教育。

中日两国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为了保证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两国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日本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今后为了支援育子而进行施策的基本方向》《推进目前紧急保育对策的基本思路》,又于1995年制定了《儿童育成计划制定指针》等纲领性文件,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支援幼教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我国于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正式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7年又颁布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使幼儿教育真正走上了以法治教,以法兴教的健康道路。

二、幼儿教育的目标

中日两国都提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日本在此基础上比我国更早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198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日、美、欧幼儿教育与保育会议”,强调要将幼儿教育的重心从智育转向个性的培养,这次大会对日本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则于1996年在上海召开了海峡两岸婴幼儿人格建构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幼教工作者已把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提到重要的地位。

日本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使幼儿的身心能健康成长;(2)培养幼儿基本的信任感、同情心、自立精神、合作能力;(3)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4)萌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中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

比较而言,就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来说,我国更重视幼儿身体的成长,日本更重视幼儿心理的发展;就幼儿体、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来看,我国更关注幼儿的美育,日本更关注幼儿的德育;就幼儿能力的发展来论,两国都重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对环境的认识能力,但我国更注重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日本则更注重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

1990年日本文部省对1964年颁布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和“绘画与手工”6个方面的幼儿教育内容改为现在的“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5个方面。1981年,中国教育部就制定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都较重视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音乐和美术教育,所不同的是,我国更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计算教育,而日本则更重视幼儿的人际关系教育和环境教育。

四、幼儿教育的策略

日本强调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通过环境来进行教育;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综合指导;把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中国强调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人施教;以教师指导、安排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教育活动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多种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相结合。最近几年,两国都很重视挖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幼儿发展服务。

五、幼儿教育的师资

两国都很重视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日本幼儿教师的学历以大学为主,幼儿教师在大学或初级学院接受训练,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原理》《儿童福利》《早期教育和保育》《儿童健康》《儿童心理学》《早期教育内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音乐、律动、绘画、手工等)》,并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有证书,分为定期证书(终身有效,全国通用)和临时证书(只有教师短缺时发放,仅在一定的地区生效,有效期为3年)两种。幼儿教师在职进修有园内培训及“公开保育”活动、园际间研修交流、假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则以中专为主,大专、本科为辅,幼儿教师在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接受过培训,学习的课程主要有:《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数学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等,此外还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幼儿教师通过自学、函授、三结合等形式来进行在职进修,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

幼教师资队伍中男女两性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日本的这一认识先于我国许多年。我国幼教师资队伍基本上是女性一统天下,男教师总数百余人,不足教师总体的1%。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有6138名男教师,占6.3%,其中任园长的占园长总数的48.6%,任副园长的占其总数的10.5%。

日本幼儿园的性教育方法

学会清洁身体

地点:东京千代田区立饭田桥托儿所

“太棒了,真让人高兴!”保育员柔声鼓励着跨在冲水便器上小便的女孩。

在这间托儿所,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进行使用便器的训练。在孩子专用的厕所,放着一大排冲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过保育员人盯人的训练,学习正确使用厕所的方法。幼儿的性教育也就伴随着清洁身体开始了。

清洁身体包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否则会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刚玩过玩具的手去摸小鸡鸡,以免“伤害”这个“最重要的地方”;保育员还常提醒父母要为孩子勤换内衣,特别是为那些男孩子,因为不干净的内衣有可能诱发他们将来的性功能障碍。

了解生命的由来

地点:东京新宿区立淀桥第一幼儿园

“今天给大家谈一下麻子小朋友的名字。你们知道‘麻’这种植物吗?……“

“这是幼儿园在给当月的小朋友过生日时的一个镜头。老师预先与孩子的父母联系,询问名字的由来,还借来孩子自出生以来的照片在班上展览,并请孩子的母亲写信谈谈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在班里当众朗读:“在生孩子时痛极了,当时想要是死可能都比这个受罪少些……”

与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操办的大吃大喝大买礼物的生日会不同,这一系列生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而在幼儿期,通过为孩子们过生日、教他们培育动植物等活动,都可以让他们在朴素的惊奇和感动中了解生命,是培养生命尊重的绝佳机会。

认知性别角色

地点:东京新宿区立四谷第六幼儿园

“看见了,看见了,XXX的小鸡鸡露出来了。”

孩子们在幼儿园上第一节游泳课。桥浦清子老师把每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让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用这种方法使孩子对内生殖器加以理解。

“女孩子有小奶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奶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老师乘机引进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着妈妈的奶长大的。”

……

类似这样的讨论时常会有,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幼儿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性知识从小学教到高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教科书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和性器官图。小学每年有1-2个小时的特别讲座,内容是男女之间身体的区别、月经和怀孕的原理等;初中每年也有1—2小时的特别讲座,呼吁学生不要进行危险的性行为,学生还可以学到避孕和性病知识;高中的体育保健课和家庭生活课里有性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避孕、流产、性病和伦理道德方面。日本每所初、高中都有专门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协助者协会”,负责向学生提供各种性咨询、性教育,并编写性教育指导手册。虽然家长也会向孩子讲一些相关知识,但日本学生的性知识主要从学校获得。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 ”。

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经常重复。在孩子学说话时,又教他们学说“I am a boy ”或“I am a girl”。如果你故意对一个小男孩说:“You are a girl.”尽管他还不满两岁,他还是会很生气地大喊:“No!I am a boy !”(不!我是男孩!)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们分门进出。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所设,只是比例缩小而已。幼儿入园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男女厕所的门上,分别贴着男女标志。这个标志与公共场所的比较接近。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长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一次,一位母亲送两岁多的儿子上幼儿园,那孩子哭着粘着妈妈不肯走,这位妈妈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不能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强忍着泪。还有一次,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等电梯,电梯门一开,那位女士让孩子们先进,他们却不进,其中一个示意说,“Ladies first”。

中日父母在养育观念上的大不同

本文Tag标签:中日父母/养育观念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成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

很显然,中日两国成人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的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全地成长则需加强锻炼,以便习惯具备适应外界的体魄和性格。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能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已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经历艰险的不同态度放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目标的不同。

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避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进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顺安说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一希望自己的孩子只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人既不忍心也不敢于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坚韧不拔的性格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是通过具体的养育方式和过程将其逐渐注入到儿童的“血脉”与“骨髓”里。

日本教育家依田明教授指出惩罚孩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不当的行为发生时立即予以批评

明确地指出孩子被惩罚的是什么行为

不要采用“比较式”的责罚方式,如“小强比你好”等等

不要责备孩子做他不会做的事情

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责骂孩子

责骂的言辞要扼要,一语中的,不罗嗦。

日本的营养配餐与食育活动

本文Tag标签:儿童饮食在日本福风县三潴郡大木町小学,与师生们一起吃过的一顿午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特大型”餐厅里(撤去桌凳即是全校师生集会的礼堂),餐桌一列列排开,六人一桌,每天的午餐都在这儿摆上,好象三百多名师生在举行“校宴”一般。在校长简短的欢迎词后,小学生向我和代表团成员献上鲜花;在我们致答谢词后,即被邀至一张张桌前就餐。

师生们吃的是同一种日本传统和食:主食为米饭,两种菜(一荤一素),一碗豆腐酱汤,外加一小盒牛奶,一份水果。快餐盘中,颜色鲜艳,搭配和谐。红的是生鱼片,绿的是生菜,白的是米饭和牛奶,黄的是酱汤,橙色的是柑桔,见了使人食欲大开,又十分富有营养。原来这是学校开展“食育教育”,即指教会孩子们如何选择食物与文明用餐的教育。

第四节课一下,值日的学生便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厨师帽,从“膳食车”上抬来全校师生的午餐。餐后,学生们不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把用过的牛奶纸盒一个个展开铺平,连用过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膳食车”。

据校长介绍,完整的“食育教育”将培养孩子们具有五方面能力,包括选择食物的能力,了解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的能力,培养味觉的能力,了解食物生长方式的能力和烹调营养食品的能力。瞧!在烹饪专用教室里,学生们正尝试着做豆腐和豆豉……

日本幼儿园新生入园仪式

目的

记住老师和班级名字,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

准备

·写上班级、幼儿姓名的一览表。

·剪成樱花状的班级标记牌,各班的颜色不同。

·沙包、指偶。

活动

·幼儿入园

幼儿状态:有的幼儿拉着家长的手,高高兴兴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有的幼儿则胆怯地紧跟在家长的后面。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在大门口迎接幼儿的老师要以亲切的口吻不断地说“早上好”,以消除家长和幼儿的紧张感。

·看一览表,了解所在班级的名字

幼儿状态:幼儿从家长那里知道自己的班级后,有的很高兴:“我在红色樱花班。”有的则不安地看着家长,小声地嘀咕着:“我在黄色樱花班。”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可以询问幼儿在哪个班,告诉该班的标志性颜色,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向下一个场所走。

·领标记牌

幼儿状态:在保育室(即各班的活动室)前,家长从本班老师那儿领到了写有幼儿姓名、班级的标记牌,绝大多数幼儿笑眯眯地从家长手中接过了标记牌。进入保育室后,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自己的衣帽柜等。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班级老师一边看着幼儿手中的标记牌,一边与幼儿亲切对话:“XX君,早上好,你是XX色的XX班噢。”让幼儿安心。

·进入游戏室(幼儿园里面积最大的可集会的场所,类似于我国幼儿园的多功能室、小礼堂)幼儿状态:有的幼儿哭着找家长。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让情绪不安的幼儿坐在后部靠近家长座位的小椅子上。

·听园长讲话

幼儿状态:听园长介绍自己班级的名字和老师的名字,有的幼儿小声地议论:“这是我哥哥的老师。”“这是小勇的老师。”也有的幼儿一脸的不安。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当园长介绍到某班的某位老师时,该老师要指着胸前的标记牌亲切地说:“我也有一个和你们同样颜色的标记牌。我是XX班的XX老师,从明天开始我们一块儿做游戏吧!”

·回到保育室听老师讲话幼儿状态:幼儿有的大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有的哭着寻找家长。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老师可以允许幼儿边玩指偶、沙包;边听老师讲话。老师将幼儿的标记牌集中到一起,将自己的标记牌也放进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记住班级和老师的名字。

·与老师一道拍手、唱歌。

幼儿状态:有的幼儿模仿老师积极地拍手唱歌,也有的幼儿望着老师一声不吭。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可走到一声不吭的幼儿身边,拉着他的小手边拍边唱。

·离园

幼儿状态:少数几个幼儿紧紧地拉着家长,大多数幼儿愉快地向老师挥手说“再见”。

老师指导上的注意事项:老师与每一位幼儿道“再见”,同时用鼓励的语气提醒幼儿明天快快乐乐地来上幼儿园。

参考事项

·入园式当天,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很多,如班级的名字、保育室的位置、放书包的地方等都需要家长告诉幼儿,以上这些仅靠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醒家长不断地反复指导。

·家长及幼儿初到一个新的集体中,既有喜悦又有不安,老师要面对每一个幼儿细致入微地做好迎接工作。

美国幼儿园办园理念及其实践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UIC )附属幼儿园(UIC Children ’ s Center )位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开办时隶属于该大学教育学院,现归属于大学董事会,由校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学生事务和招生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日常工作。幼儿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家长所交的费用,缴费标准视家庭收入申报情况灵活制定,缺额部分由美国国内或州内儿童和成人食品关怀项目补助金以及其他项目资金来补足。园长和教师均需经过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训练,园长必须有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教师要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助理教师一般由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有志于儿童教育的学生担任。1998 年,UIC 幼儿园作为芝加哥公立学校的代表参与了联邦幼儿教育整体改革项目,此项目的宗旨是保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早期儿童社区教育以及公立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有效链接。 一、明确办园目标 明确的办园目标是正常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大学附属幼儿园,UIC 幼儿园有明确的办园目标:为学习和工作于该大学的学生、教师和职工的3~6 岁子女提供全日制早期儿童教育服务;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和实习见习的基地;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基地,确保科研活动让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受益。 这一办园目标不仅确立了为家长服务、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提出了为教师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行动纲领。作为教育科学改革与实验的基地,该幼儿园有条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凭借大学教育学院的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研究人员的学术优势,该幼儿园得以立足于理论,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提高办园水平。 二、建构幼儿园课程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中,UIC 幼儿园选择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办园指导思想,并把它落实在幼儿园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康斯坦斯·凯米和瑞塔·德瑞兹都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著名教授,他们对皮亚杰课程理论的发展使UIC 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面对现代家庭,怎样做才能是个好幼儿教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神”,无形之中产生各种竞争。面对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幼儿园肩负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奠基任务,每一位幼儿教师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起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作为幼儿园教师要时刻更新教育观念,若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懈地追求。 一、要有三心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这一生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热爱儿童。”“亲其师、信其道”、“情通则理达”,情感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作为我们幼儿园教师,首先从爱心出发,以爱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孩子,这样他们才能在爱的雨露

中茁壮地健康成长。同时在爱心中要做到耐心照顾孩子,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对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要多关注、多份爱,抓住契机多激励,对每位孩子要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是最棒的。 二、要敬业我认为,敬业首先应该是爱业、乐业。“工作着是美丽的”那句名言是那么根深蒂固、那么清晰地印在脑子里。确实,当我每天早晨充满朝气地走进教室,觉得自己是美丽而神圣的;当我备好课准备得非常充分,我是那么希望走近孩子的神奇世界,为我的孩子讲述故事,我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其乐融融,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三、要奉献教师的人生是辉煌的,教师的人格因此而闪光。爱就意味着奉献,奉献使我活得实实在在。十几年来,我从不因病因事请假,一天的工作很难以八小时来计算。我爱家,爱孩子,但我更是一位老师,我更爱班里的几十位孩子。实话说,我没有惊人的成绩,我所做的都是十分平常,但我得到了很多,孩子的喜欢,家长的赞许,同事的认可,领导的肯定。 四、要诚心家园联系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与家长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班级经营的成效。与家长沟通,讲究“诚心”。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她们愉快地

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

三、主观分析题(20分) 了解了这许多的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你一定很感慨。你对美国教育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请你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分析其利弊,即将这种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后果,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并说说哪些做法可以为我所用,为什么? 答:我对“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教学理念,及“美国教育为什么能赢在终点”等内容很感兴趣。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不管你在心理或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你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美国教育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而非整体性的发展。中国可能通过老师的教获得一致的答案,而在美国大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参与甚至争吵获得个性化发展。每个人强调自己的不同,而且以标新立异于他人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服装,发型。老师会鼓励他们的选择并且会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选择,学生非常乐意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也许是美国发展很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冒险、创新、尝试一切新鲜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在美国,不是老师决定要教什么,而是决定于学生要学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静静地听,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老师也是最不好教师的表现,好的教师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找不到,也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知道努力的方向。中国教育教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资料的能力等。他们对学生比较放任,不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如今,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也是我国教育要向美国教育借鉴的。 总之,努力发展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有机地整合中美教育教学取向,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是我教育工作者之责任。以上仅为我个人见解,希望得到赞同。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8篇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8篇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1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我在政治思想上,一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遵守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并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幼儿园中的教育形式,关注每一个幼儿和幼儿的每一个细节,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幼儿应对。 在日常教学中,我能根据主题目标、幼儿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活动,制订周计划及日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活动中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并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和因素,总结教师在实践中,促进孩子自主学习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从而切切实实地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小组教学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让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非常宠爱,养成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为此,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在数学教学方面, 了解到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数字表示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加减计算法,根据本学期的课程要求,主要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多少,再进一步学习下数的加减,以及添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课题,根据这些课题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索在

前讲解在后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2 午睡前,孩子们换完拖鞋后,发现多了两双拖鞋,当我刚想请小朋友把多余的拖鞋放回鞋架时,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个机会,看看孩子们的推理能力到底怎么样?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我接过多余的两双拖鞋,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们的拖鞋都换好了吗? 小朋友低头检查了一遍自己的鞋子,回答我都换好了。 (2)这两双多余的拖鞋会是谁的呢? 小朋友开始讨论起来,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得出了两个可能性: A:拖鞋可能是董晓菡的,因为她提前进入了午睡室。 B:拖鞋可能是王懿蓉的,因为她今天生病了,没有来上幼儿园。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请刘星雨小朋友将这两双拖鞋拿到午睡室,询问其中一双是不是王懿蓉的。孩子们急切的等待着她的验证,果然,其中一双真是董晓菡的。 (3)还有一双拖鞋是不是王懿蓉的呢?为什么? 我的问题刚提出来,小朋友都抢着回答:“是王懿蓉的!因为她今天没来,所以多了一双拖鞋。而且王懿蓉的拖鞋上有一只小狗的,这双多余的拖鞋上正好也有一只小狗。”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真是太惊讶了,感叹他们的观察力,班上30双拖鞋,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最后,两双拖鞋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孩子们欢叫起来,仿佛自

日本学前教育 借鉴

日本学前教育 ——取其精华 11学前本B 杨佩芸11550106044 日本是位于亚州东部,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狭长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物质资源匮乏。同时,也是亚洲最早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形态,但从历史文化的形成来看,日本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保留着东方文化的印记。可见,在历史进程中,日本在传承的同时也汲取了新鲜血液,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形态。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岛国,能在19C通过体质转型跻身列强行列;又在二战惨败后,短期内迅速崛起,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些无不令人刮目相看、大为震惊。其中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包括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学前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以下内容将一一揭晓。 1、学前教育体制 关于日本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两类——幼儿园和保育所。其中幼儿园由文部省领导,属于规范的学校体系,招收3-6岁的儿童。日本的幼儿园大部分属于私立,在健全的学前教育法规的保障下,与国立、公立幼儿园并存且同步发展。日本政府还会给私立幼儿园提供资金拨款支持。保育所属于社会福利,招收0-6岁的儿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属于学校体系,在创办宗旨、服务对象、招生年龄、作息时间等方面都却别与幼儿园。它的任务仅仅是保育,不属于教育设施,而是为了给无法照看孩子的家长提供的一种福利设施,但入所需要父母出示在职证明。收费标准是根据幼儿年龄和家庭收入来决定的。这一点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公平,但在中国几乎是不能实现的。 在体制上,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借鉴的方面在于幼儿园和保育所明了的区分,幼儿园的任务是教育,而保育所的任务主要是保育,且保育所的年龄并非局限在婴幼儿,且并非所有幼儿皆能入所。日本对于儿童入园或入所的要求较为严格,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因而幼儿园的在校时间设定为半日制,而保育所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设定为全日制,但不会有我国出现的全托的情况。日本的父母无论再忙也会将孩子带回家照顾。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的学前教育同时注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两方面。 2、学前教育课程 日本最新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及幼儿园所在地区特点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课程,将它划分成五大领域分别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中国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与之相对应。其中日本的健康领域注重身心健康和强调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方面不仅仅教育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保持心理健康,如积极愉快地与人相处和参与活动。此外,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所以在五大领域第一点就强调了“珍惜生命,体贴关心他人”,由此可见,日本学前教育重视忧患意识,并从小培养保护自己的观念,并且还在学校开展实操演练。而中国父母在这一方面缺失较严重,他们会认为在孩童时期进行安全教育尚早,他们不一定能领悟,而且有爸妈的保护,也不需要灌输。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Montessori 蒙台梭利-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1.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2.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 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4. 语文教育: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5. 自然人文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中国一些教育人士对蒙台梭利的评价: 有专家提出:“蒙氏教育中的自立和独立价值,强调的是个体而非团体,儿童可能会因为缺乏相互协作降低其社会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适应传统学校。” 蒙台梭利通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北师大霍立岩教授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程度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来看,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 一、重在习惯、贵在坚持 其实现在的孩子由于优生优育,智力不会相差很多,关键是习惯。平时我就和孩子说过做任何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坚持而且要尽力做好,即使是玩某项玩具或学骑自行车、学溜旱冰、踏板车、下棋等。其实这就在培养孩子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做事要有上进心。要么不学,要学就应该有责任心尽力学好,至于达到什么程度,那是能力问题,而现代优生优育的孩子中习惯远远比资质重要。 二、家长应帮助孩子共度难关 孩子在学任何一样内容时如钢琴、书法、画画、棋类等都会有一定时期的困难期,家长应该有耐心并鼓励、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比如说:他在学写字时,我发现他写得不好,我就帮他擦了,可是不小心多擦了一笔,他就大哭。我就耐心地告诉孩子:这个内容是很难,不过你比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强,已经在慢慢克服了,并且比前面进步都很大,要是爸爸妈妈练得话,说不定还是你好呢…..这一遍你更会动脑筋了,凭这一点就应该给你多加两颗“爱动脑筋星”等等 三、家长潜移默化重于严肃说教 有些知识我们都是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的,从来没有严严肃的像老师上课式的教孩子学什么。比如和孩子出去散步时发现孩子对小树特别感兴趣,我就和他做过这样的游戏:每隔三米种一棵树,15米内可以中几棵树?一棵树据一次可以将树据成几段?据三次可以据成几段?早上吃牛奶时他不愿喝罐装奶粉,我就说这个奶粉营养很丰富,由铁、钙、很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小朋友喝了会很聪明的。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于是他就会乐意地喝了。在喝的过程中,我就和他弯了另一个游戏:一罐奶粉398元,两罐是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在思考,掰手指,自立还发出叽里咕噜的声音,我看他眉头紧锁,我就笑着和他说:宝贝,妈妈叫你一个玩这种游戏的方法:妈妈:398接近哪一个大一点的整数?儿子:400。妈妈:那么按照400算的话你多算了几块?,两罐你又多算了几元,再减去多算的不就得了……。他得知还有这种聪明的算法可乐坏了,一个劲的教我再出几道。 两岁时带他出去玩,快到家的时候,他问:妈妈还有多长时间才能到家?妈妈:大概100秒。儿子:100秒到底是多少啊?妈妈:就是你从100、99、98…这样倒着书,数到0时就到家了。他坐到我的自行车上很专注的在数,,做妈妈的根据孩子数的情况可以加快或减慢汽车的速度,以达到100秒的目的。 四、家长应严格把握孩子的兴趣关 家长肯定会发现孩子一个阶段的喜好。就在他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注重引导,效果特别好,其实这也验应了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很小时我就给他讲睡前故事,不管他听懂听不懂。重复多了,他竟然记得了,还装

日本幼儿教育

幼儿园发展速度快是日本幼儿教育的突出特点。在60年代,3~6岁幼儿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3.5%,可以说是翻了一番多。到1981年,4~5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100%。日本幼儿园比英、美晚创办半个世纪,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他们。日本幼儿教育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政府和幼教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的努力。 为幼儿教育单独立法,确立它在教育系统中应有的地位 20世纪初,日本幼儿园在教育系统中是不受重视的,因此发展缓慢。20年代以前幼儿入园率一直低于3%。主要原因是:①当时日本政府重视义务教育,相对轻视属于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②社会上守旧人士认为办幼儿园会削弱家庭教育,有损亲子之情,一时“幼儿园无用论”甚嚣尘上。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幼教工作者作了很多努力。1911年,日本全国保育工作者大会做出决议,敦请当局改变一向在小学教育法中附带提及幼儿园的做法,而制定并颁布单独的幼儿园令,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26年4月22日,文部省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儿园令》。这部法令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规定,如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幼儿而设的保教机构。其招生对象为劳动者子女,而非富裕家庭子女;放宽入园年龄的限制,不满三岁的儿童也可以入园,等等。这部法令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颁布后因为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规定也并未得到实施,但它毕竟是为幼儿教育单独制定的法律,它的出台使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了一席之地。 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二战”后最重要的两部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三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招收对象。在《学校教育法》中,幼儿园是作为和小学、中学、大学平行的立法对象出现的,有专门条款论述。《学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它本身的立法体系使幼儿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上了一个台阶。从此,幼儿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校教育法》还为日本幼儿园的发展制定了基本框架。以后颁布的《保育大纲》(1948年)和《幼儿园教育大纲》(1956年)都是根据它的基本精神制定的。 三次制定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幼儿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962年,文部省根据政府新提出的“培养人才”政策,制定了《幼儿教育七年计划》(从1964年开始)。目标是使一万人以上的市、镇、村幼儿入园(所)率达到60%以上。

澳大利亚幼教理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启示(2)完整篇.doc

程中,形成不同的人生体验,养成良好的人格 与个性。 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儿童只有体验到良好的“存在感”,才能产生归属感与安全感。儿童感受、体验到此时此刻的“我”,是产生归属感的基础,儿童有了归属感,反过来又能促进儿童更好地体验“存在感”,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归属”与“存在”同时又是儿童“形成”的基础,儿童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一定人生体验,而形成现在的“我”,也指向将来的“我”。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关键是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精神保障。当儿童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就会更有自信和能力去探索周围世界。在童年早期环境中,儿童觉得有安全感时,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并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澳大利亚幼教课程框架对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的启示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Birthto5years(0—5岁早期教育)和FormalSchooling(正式学校教育),其中,0—5岁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Longdaycare(全日托)和Familydaycare(家庭日托)两种形式。莫林妲老师给我们介绍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国家课程大纲中的五大教学目标之中,即Identity本体感),connections(联系),wellbeing(幸福感),involvedlearners(参与式学习者),communicators(交流者)。这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儿童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本体感 在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引领之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本体感,就是让感到安全、受保护和有依靠,帮助幼儿建立自主、自信、了解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学会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 拥有良好本体感的儿童,他们则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是充实生活的基础。然而,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倾向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知识与信息的获得,而相对忽略对儿童本体感的建立。 儿童因与家庭、社会、文化和地方的关系而产生归属感,关系在本体感与归属感的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儿童园教师,应亲切地对待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的成人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感受到家庭和儿童园是温暖的。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儿童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本体感。 (二)儿童园教育应重视儿童当下生活的意义 澳大利亚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儿童要有强烈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含身心两方面,即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周围和自身感到幸福满意和自信,能够自由探索,具有主人翁意识。 澳大利亚0—5岁儿童国家课程框中强调儿童幸福感,应该引起我国儿童园教师的思考。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幸福是我们的人生财富,拥有幸福感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

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4篇 通过这学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和讲授,让我懂得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新一代人的成长和 发展离不开教育。也许一个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母 亲或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如悦耳或刺耳的声音,母亲安详或焦虑 不安的情绪、动作和心跳。孩子出生以后,逐撕从一个娇弱无能、 感觉混沌、无知无识的小婴儿,成长发展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掌握 了知识技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和结果。在这个 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没有教育,人类社会就 难以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教育是一个很宽 泛的概念,家长养育孩子是教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也是教育,广 播电视向社会宣传也可称为教育,还有其他的如社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罪犯改造教育,等等。为了区分这些教育的含义, 学者们就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其弱小的生命就开始受到周围成人的呵护、关照和期待。在家里,父母精心哺育、言传身教;在社 会上,各种环境设施、大众媒介、人际关系使其耳濡目染;在学较里,教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向其施加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以将 其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难看到,家庭的养育寄托着父母的 希望,周围文化的熏陶渗透着社会的要求,学校的培养更是承负着 国家的使命。这种带着希望、要求、使命而进行的实践是一种自觉 的行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是使入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的 活动。这就是教育。由此可以说,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 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第一章总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宗旨 根据幼儿期的特点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为此,教师应建立起和幼儿充分的信赖关系,和幼儿一道,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点,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让幼儿在安定的情绪状态下充分展现自己,才能获得促进发展的必要体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主体活动,开展与幼儿特点相适应的生活。 2、作为幼儿自发活动的游戏,是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因此要以游戏为中心进行指导,综合实现第二章规定的各项培养目标。 3、幼儿的发展,是身心各方面相互关连通过各种经历实现的。另外,幼儿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指导。 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是幼儿期乃至整个一生人格形成的基础时期,为此,应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宗旨,通过幼儿园的生活,使幼儿园教育达到如下目标。 1、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态度,打好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2、培养对他人的友爱和信赖,以启迪自主协同的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对自然界以及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心,以启迪丰富的情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兴趣和关心,以养成幼儿积极听说的态度和对语言的感受力。 5、通过多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性知识,丰富创造性。 三、教育课程的编制 幼儿园必须依据法令及此教育要领的要求,制定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适合地区和本园实际的课程。

l、通过幼儿园生活的全部,综合达成第二章要求的各项目标,因此必须考虑教育时间、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发展的过程等,制定具体目标和组织内容。同时,在组织和编制教育课程时,还应考虑从入园到小学的总体性培养计划,使孩子拥有充实的幼儿园生活。 2、幼儿园的教学周数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少于39周。 3、幼儿园一天的教学时数以4小时为准。但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及季节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章教学目标及内容 本章所示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幼儿期成人所期望的情感、意志、态度,内容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指导事项.这些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综合起来看,有与身心健康有关的领域“健康”,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领域“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有关的领域“环境”,有关语言获得的领域“语言”以及有关感性知识的和表现有关的领域“表现”等五方面。 各领域的要求,必须让幼儿通过幼儿园的生活,积累各种体验,保持各领域相互联系的情况下逐步达到。内容则应通过具体活动,综合指导。必要时,可以根据各领域的要求增加切实而具体的教育内容,但要慎重行事,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 健康 此领域主要着眼于培养健康的身心,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能力。 1、目标 (1)让幼儿在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感。 (2)让幼儿的身体充分活动,并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3)掌握健康、安全地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态度。 2、内容 (l)加强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接触,使之在活动中有安全感。 (2)通过各种游戏,充分活动身体。 (3)让幼儿主动参加户外游戏。 (4)让幼儿积极、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发展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孕育阶段(远古—17世纪初) (一)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学前教育思想 1.主张胎教。 2.主张为幼儿设立国家养育院。 3.主张对幼儿实施音乐、文学、故事、体育、游戏等方面的教育。 (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学前教育思想 1.提出年龄分期,并指出了每个年龄段的教育重点。 2.主张教育儿童以正当的快乐作为自身的快乐,学会节制。 (三)昆体良(约35-114)的学前教育思想 1.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2.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儿童的知识学习应尽早开始,主张教儿童识字、书写和阅读,以及双语教育。 3.幼儿教师应多鼓励儿童、赞扬儿童。 4.要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反对体罚,根据儿童天赋因材施教。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阶段(17世纪初—19世纪中期) (一)夸美纽斯(1592—1670)的学前教育思想 1.首次将“母育学校”纳入他所构想的学制中。 2.为“母育学校”制定了一套教育计划,编写了《世界图解》的幼儿教材。 3.就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提出具体意见。 就体育方面,主张让孩子愉快并有规律地生活,给孩子活动的自由。 在德育方面,提倡让孩子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并养成好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在智育方面,认为智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训练孩子的感觉。 在劳动方面,他要求训练孩子从事最基本的手工艺劳动。 (二)洛克(1632—1704)的学前教育思想 1.在绅士教育体系中,德育最重要。在德行的培养方面,他反对父母溺爱、放纵子女,主张对儿童慎用体罚与训斥,正确地运用奖励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2.“白板说”。他认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观念,人生来就如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从经验中来。 (三)卢梭(1712—1778)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要顺其自然。儿童的天性是善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2.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应亲自教养孩子,努力提高孩子的体质,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训练孩子的感官和语言。 3.首次提出“发现法”。主张进行直观教学,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然成长。(四)欧文(1771—1858)的学前教育思想 1.重视人的性格形成和性格教育。 2.提出用科学而非宗教或迷信来教育儿童。 3.重视幼儿教育,主张设立幼儿学校。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一)福禄贝尔(1782—1852)的学前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

日本幼儿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幼儿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幼儿教育为什么在世界上能有明显的优势,其特点是什么?本文想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一、举国上下重视幼儿教育 在日本,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留给子女最富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教育”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座右铬,许多妇女一结婚就放弃工作,开始为将要降生的孩子作精心准备。她们纷纷进短期大学、母亲训练班等,学习如何实施幼儿家庭教育。社会上各个方面也都很重视培养下一代,许多工厂向幼儿园开放,设立专门的接待日。如面包工厂让幼儿参观生产面包的简单过程,并讲解简单的道理。日本土地最为紧张,但他们尽量给幼儿园盖平房,为的是把幼儿园的危险系数减到最小。 二战后,日本文部省就发布了<<保育纲要>>。1954年到1972年,又两次提出<<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可见,文部省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着足够的认识,给予极大的重视,把它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来抓。 日本国内从上到下,为何如此重视幼儿教育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它的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因此十分重视教育。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在日本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三个特点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日本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因。二是受早期智力开发研究成果的推动。60年代以来,大学教授伏见猛弥的英才研究所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此外,日本不仅在大学和研究所加强了对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研究,而且幼儿园也普遍开展科学研究。幼儿教育的科研成果也使家长和社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巨大作用,因而更加重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二、幼儿园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幼儿园发展速度快是日本幼儿教育的突出特点。在60年代,3-6 岁幼儿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的幼儿的入园率达到63. 5% ,可以说是翻了一番多。到1981年,4-5岁的幼儿的入园率达到100%。日本幼儿园比英、美晚创办半个世纪,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他们。为什么其入园率上升得如此之快呢?除了举国上下高度重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卢梭 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忏悔录》、《爱弥儿》等书,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卢梭是西方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开一代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教育。他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 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2、感官教育。他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 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3、性教育。他反对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骗儿童的做法,强调应使儿童对“性”的自然发展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有发泄的出路。 4、德育。他是一位性善论者,提出“天赋良心说”,主张“博爱”,认为道德教育应经历“自 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三个情感阶段。 5、“自然后果律”。他主张用“自然后果”去教育儿童,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 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 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 福禄培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基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的和任务,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 1、体育卫生。他既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 的卫生习惯。 2、游戏活动。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 3、恩物。这是他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为 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 4、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 5、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 6、绘画和颜色辨别。他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作画,而颜色主要用 来训练儿童的视觉与和谐感。 7、自然科学常识。他重视对儿童进行自然常识方面的教育,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 触中学到自然知识、科学常识等等。 在课程教学中,他主要强调了三种教育方法:

关于幼儿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幼儿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一) 通过这学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和讲授,让我懂得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也许一个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母亲或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如悦耳或刺耳的声音,母亲安详或焦虑不安的情绪、动作和心跳。孩子出生以后,逐撕从一个娇弱无能、感觉混沌、无知无识的小婴儿,成长发展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掌握了知识技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和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没有教育,人类社会就难以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家长养育孩子是教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也是教育,广播电视向社会宣传也可称为教育,还有其他的如社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罪犯改造教育,等等。为了区分这些教育的含义,学者们就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其弱小的生命就开始受到周围成人的呵护、关照和期待。在家里,父母精心哺育、言传身教;在社会上,各种环境设施、大众媒介、人际关系使其耳濡目染;在学较里,教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向其施加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以将其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难看到,家庭的养育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周围文化的熏陶渗透着社会的要求,学校的培养更是承负着国家的使命。这种带着希望、要求、使命而进行的实践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是使入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这就是教育。由此可以说,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

外国名著幼儿教育思想的异同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是学前教育史上两位鼻祖式的人物,福禄贝尔创立了以“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创立了一整套的幼儿教育理论,推动了德国以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被后世称之为“幼儿教育之父”。而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成为继福禄贝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幼教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着重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具体教育方法和教师观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 一、教育目的方面 福禄贝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幼儿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包含了生物和社会两个方面,通过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来帮助个体自然的发展,健全个体的人格,使个体对社会这个环境做好准备,进而达到创造和平社会的最终理想。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幼儿内部具有某种天生的特质或精神,而区别比较的细微。福禄贝尔认为教育就是唤起幼儿身心深处的本源教育就是不要对幼儿的这种自我发展进行阻碍,儿童自然地就会追随自己的天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幼儿本身已经具备了需要教育的内容。而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创造环境来帮助个体发展,个体本身具有的仅仅是吸收性的心智,教育就是去满足幼儿惊人的吸收力。如果打个比方来说,福禄贝尔眼中的儿童就像是泉眼,教育者要做的就是拨开被阻塞的泉眼,不去阻碍泉水的涌出,泉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而蒙台梭利眼中的儿童却像是一块具有超强吸收力的海绵,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把准备好的教育内容让海绵吸收进去,儿童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内容,具备的仅仅是很强的吸收教育内容的能力。 二、教育原则方面 1. 连续性和阶段性结合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把儿童看作处于一个不断连续发展的过程之中的,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福禄贝尔特别强调幼儿发展各个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反对把各个发展阶段孤立起来看待,而主张应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但蒙台梭利更强调儿童发展阶段之间的独立性,从她的敏感期思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主张。 2. 适应自然,自我发展 从表面上看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提出教育应当适应自然,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但二者的思想根源是不同的。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体内潜藏着力量和才能,所以教育只需追随儿童的天性即可。他的这种思想明显带着复演说的印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甚广,当时在生物学上已经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就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复演。霍尔把这种生物学观点引入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心理学的复演说。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强调的是个体的生物因素通过遗传决定性地控制和引导着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而环境的作用非常小,个体成熟以后,其行为将不可避免地随着遗传物质记载的方式而改变。 而蒙台梭利的思想是建立在心理胚胎期理论之上的,她认为心里胚胎期是儿童无意识的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心理活动的时期,最初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生理。 二者都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从以上两者理论基础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所说的“自我发展”其实含义并不一样,福禄贝尔的“自我发展”指的是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