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失业人口经济保障应急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失业人口经济保障应急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失业人口经济保障应急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失业人口

经济保障应急政策研究3

○ 李 珍 王海东

[摘要]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冲击巨大,失业人口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这部分人鲜有失业保险保护;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积重难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就业保障政策和措施,社会团体及NG O也积极帮助就业,成效颇为明显,但监管不足和政策漏洞也是显而易见。相关政策建议为:注重应急就业政策规范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并扩大覆盖面、重视儒家传统文化下的非制度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业;经济保障;应急政策;非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6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9)—06—0153(05)

[作者]李 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北京 100872王海东,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北京 100872

一、研究背景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深远的影响。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仅发生在中国毗邻的亚洲国家),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于世界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并迅速影响各主要发达国家,并通过对外贸易、资金流的影响波及全球。[1]而中国是外贸依存度高达近80%、全球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头等大事。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紧密联系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同时,无疑将中国经济暴露于全球经济动荡风险之中,进而对就业形势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不仅要解“内忧”,还要防“外患”。

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加深,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保增长与促就业的任务异常艰巨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我们的失业人员经济保障制度,尤其是我国直到1999年才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乃正视过去、启发未来之道。

二、2007~2008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冲击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总体影响

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外贸依存度高达近80%,产业结构低。低端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他们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农村,即所谓“农民工”。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商务部数据显示,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而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我国的出口将受到极大影响。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12%,截至2009年初,全国已有61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2009年前3季度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比

351

3本文是2009年10月笔者在中国台北举行的“金融海啸下两岸社会福利与劳动保障之展望研讨会”所作的发言稿。

上年同期下降2019%。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9)》称: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导致非农就业减少2350万人,其中,制造业1285万人,农民工受影响最大。

(二)失业人口的特征

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而这部分人口鲜有失业保险保护。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在

2125亿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在1141亿左右。金融危机导致

订单减少、工厂倒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3]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1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

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4]

例如,广东在2008年1~9月期间倒闭了115万户中小型企业。[5]

同时,农

民工就业年龄构成基本完成向第二代农民工转型,主张利益

诉求的愿望更为强烈。[6]而绝大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失业保险保

障,2008年底农民工参保人数为1549万,仅占农民工总数

(以22542万计)的6187%。

①另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本已积重难返,又遭“雪上加霜”。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54万,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比过去要更大(尹蔚民,

2009)。

三、金融危机下政府及NG O 的应急就业保障就业是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工作不仅是经济上的保障,更是个人情感的寄托。失业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还会由于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个人焦虑和不安,不利于情绪安定和社会稳定。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冲击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迅速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社会团体NG O 也都快速反应,积极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优势,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果。

同时,正因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低,特别是没有“兜底”受冲击最大的农民工,因此这种促进就业保障生活的应急政策措施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政策措施

第一,及时出台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冲击,把保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中央政府(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在2008至2009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保就业、促就业的政策规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就出台了8个重要的相关政策文件)。

国务院还要求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

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第二,巨额投资保增长保就业。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十项经济刺激计划。据中国社科院绿皮书称,4万亿元投资计划将拉动9239万人就业,其中,农业就业数量最多,为3805万人,建筑业为1674万人,制造业为1176万人。王德文(2009)认为:4万亿元投资方案可以拉动819万亿元的G DP,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业的就业拉动系数最高。

第三,多部门联合实施。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简称人社部)首先联合其他部门重点推出了“五缓四减三补

两协商”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允许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在岗培训补贴等等。这些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了上千万个岗位;还针对性地制定了包括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挖掘旅游业的就业机会等应急政策;另外,还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试点,比如“以创业带动就业实验”,鼓励国有企业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尽量减少裁员,要求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的重要内容,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财政部

2009年元旦前夕紧急预拨促进就业补助资金165亿元,促进

了就业政策的及时、有效落实,另外还临时设立了专项资金,包括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财政部还积极开展实施以工代赈,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在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下就业。对于企业安置富余职工,给予相应税费减免,对自谋职业者申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与贴息。

(二)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及应急措施

地方政府作为具体落实和执行者,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责任重大。总体来看,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密切配合形成了显著的合力效应,体现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要求。同时,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给地方政府在创新制度和具体操作等方面留有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各项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保增长保障就业

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是当下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中央下拨投资资金的情况下,各省市也都积极安排配套资金,起到了较强的“乘数效益”,促进了就业。

例如,在2008年第4季度中央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

4

51R EFO RM O F ECONOM IC S Y S TEM

NO.6.2009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安排贵州48145亿元,大大超过贵州往年安排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据测算,按照1:3的带动效应,可拉动总投资145亿元,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17个百分点,带动贵州劳动力就业约15万人;山东省更是以“快拳”创造就业,山东新泰(劳务输出地)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底推出了民生安居等15个拉动内需的大项目,已创造就业、再就业岗位2万多个,安置返乡农民工6000余人;而宁波作为农民工输入大户,大约有350万外来劳动力,在就业压力面前,紧急投入800亿元投资扩大内需,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还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发放稳定就业补贴等。

2.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

危机首先冲击那些非正规就业,因此通过为企业减负来稳定就业对于不稳定、非正规的就业群体-农民工来说,意义突出,因为他们往往是最先被裁减的“灵活”、“临时”就业群体。此次应急之处表现在:允许企业缓缴甚至少缴各类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税费。

例如,江苏省对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降低费率后基金当期收支仍有结余的统筹地区,可申请在1至2年内将企业缴纳部分的费率一次性从2%降到1%。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在2009年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医保、工伤和生育的保险费率,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

3.政策扶持鼓励创业

相对于其他应急措施,鼓励创业是最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这不仅是一项临时应急措施,更是长久之计。无论是对于城镇下岗职工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对有条件的农民工,都有积极意义。事实上,国家一直鼓励创业,然而,面对金融危机的突然冲击,本次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贵州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按规定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各地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可为其提供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担保,还将对创业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4.农民工输出地应急措施创造就业

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给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各地重点在职业培训(研究表明,无技能的农民工受到的冲击远远高于技能型农民工,后者甚至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鼓励创业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尽量安置返乡人员,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止2009年1月,返乡农民工达到149万(当然,这里也有正常回乡过年的因素)。面对这一复杂形势,省财政提前安排1000万元资金启动了培训计划,采取21条具体措施,加强失业调控,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免费强化技能培训。另外,从2009年1月4日起,成都市政府拨出了7500万元款项,一次性向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人员每人发放500元就业培训券,其中市外返乡农民工是培训券的主要发放对象,约为10万人,还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计划。另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截止2009年9月份,返乡农民工达到950万人。省里实施“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培训返乡农民工92万人,为8400多名创业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67亿元。

5.政府提供公益岗位、购买岗位等方式帮助就业

在企业减裁员工、新增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各地利用公共财政增加提供公益岗位(或购买岗位),以及加大贷款与贴息。这些措施类似于政府“兜底”,特别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帮助较大。

如广州市由财政出资提供公益性岗位,2008年底登记失业的7万多就业困难群体首先受益;2009年,辽宁在累计购买40万个公益性岗位基础上,再购买3万个实名制管理的公益性岗位,援助12类困难群体再就业。

(三)NG O积极采取措施帮扶就业

面对突如其来的就业危机,政府的紧急调控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NG O(或社会团体)纷纷设法帮助缓解就业压力,他们往往更了解一线情况、操作更灵活,是政府的有力补充。这些组织包括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

例如:2009年6月总工会发起“家政服务促就业工程”,协调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北京五个省(市)总工会以及家政服务公司,组织1000名外省家政服务员进京安置就业;河南团省委拟建家电下乡指定维修服务站1万个,免费培训创业农村青年1万名,安排农村维修行业就业人员4万名以上;福建省妇联拨出专项经费,已举办家政、月嫂、钟点工等培训班89期,培训妇女4546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以上;沈阳市残联实施了“千人创业就业工程”,打造“盲人按摩”就业品牌。这些措施既帮助了就业,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四)应急政策措施的效果评估

首先,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就业压力有了一定的缓解。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009年9月份表示:中国就业的局势基本上是稳定的。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09年1~8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7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00万的84%。第二,企业岗位流失的速度在趋缓,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8月,企业岗位增减相抵是净减,但近3个月的企业岗位已经出现净增,说明企业用工的形势在好转。第三,农

551

2009年第6期

经济体制改革

民工外出人数目前已经恢复到2008年8月底95%左右的比例,回到城里的农民工97%已经找到工作。困难群体的就业任务已经完成了全年的107%。另据商业机构发布的2009第4季度雇佣前景调查显示:与第3季度相比,全国12个城市的

企业招聘意向出现显著回升。

①其次,应急中显现监管不足和政策漏洞。部分地区在获得中央资金后,没有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审计署2009年3月底对335个新增投资项目抽查显示,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但是有的项目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为

48%);还有些地方企业在获得政府贷款、贴息后,违背承诺

减少培训人次或变相裁员。

最后,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调动各种资源可持续地促就业。政府的投资毕竟是有限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政府提供或购买岗位也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市场资源。总之,政府的应急介入应尽量不破坏市场规则,更不能代替市场,即便是临时性突击措施也应统筹考虑其对市场的长远影响。

四、我国的失业保险及其应急保障

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经济波动与失业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多年来各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失业保障制度,其中尤以失业保险为重(若以1905年法国建立任意性失业保险制度算起,失业保险已有100多年历史)。中国虽晚,却不例外。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沿革及失业情况1.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简介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基本由国家统包统销,工作岗位基本由国家统一分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失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直到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才第一次使用“失业保险”,这是中国失业保险事业中的标志性事件。

2.近年来失业登记状况

近年来,在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2000~2007平均增长

9198%左右)中,中国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从统计数据来

看,未有较大的波动。近年来的就业情况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参见图

1:

图1 近年来城市失业与失业登记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失业率总体上表现稳定,甚至2009年1~8月的失业率也基本与前些年持平,但“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包括大量的失业农民工和部分未并轨的下岗职工,②这是当前失业登记制度的一大缺陷。

(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与保障水平1.受覆盖群体

覆盖面窄。现行制度规定,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涵盖所有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然而现实中,往往只有那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人才被覆盖,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游离在失业保险范围之外。

失业保险金水平较低。失业保险金通常仅为最低工资的

60%~80%,在我国低工资的现实情况下,不能较好地保障

失业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个人失业保险金往往需

要养活一家人(吕学静,2009)。

[7]

2.未覆盖群体

大量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2亿多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失业保险,而他们恰恰是失业风险较大的群体,金融海啸已经卷走了2000多万个农民工岗位。张车伟等(2009)认为:金融危机对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影响较大,

而对城镇正规部门就业的影响有限。[8]

而农民工就业具有城镇

非正规就业的特点,流动性高,企业用工流失率接近50%,[9]其增长对G DP 增长的弹性(就业增长率与G DP 增长率之比)比正规就业的弹性要大,而且波动更加剧烈,前者为0192,后者为1106(王德文,蔡 ,2009)。因此,农民工更需要失业保险的保障。

如前所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底农民工参保人数仅为1549万,仅占农民工总数(以22542万计)的

6187%。另外,按照规定,对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在满足条件

的情况下给予一次性补助,但标准较低。天津规定对满足条件(如本单位已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1年等)的农民合同工,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金,补助标准为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的60%,最长为12个月。

(三)危机下失业保险制度的应急反应

失业保险制度在紧急应对失业风险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集中体现在:为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相对于平常失业保险基金只能用于失业保险金支付、职业介绍和培训而言,体现了特殊时期的灵活变通。但是,总体而言,这部分应急措施还显不足,作用范围太窄。

6

51R EFO RM O F ECONOM IC S Y S TEM

NO.6.2009

①②据报道,由于经济回暖,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再次出现“民工荒”。

虽然人社部已于2008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业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

(四)失业保险制度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第一,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待遇低。2008年城镇就业人口参保率仅为41%。大量的农民工未参保。有限的失业保险金待遇水平对于一家人的生计而言更显微不足道。应在提高覆盖面的同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同时,要完善登记制度,按照人保部的规定将失业农民工纳入登记范畴。

第二,应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的计发办法。例如借鉴国外做法,由工资全替代改为比例替代,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就业积极性。[10]另外,应加强待遇与贡献的联系,比如将待遇水平与失业前的工资挂钩(当然,要设定上、下限),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第三,失业保险基金的灵活使用须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失业保险在应急中的反应和措施还显不足,仍需进一步优化基金的用途,在促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儒家传统文化下的非制度保障

儒家传统文化下的中国人特别重视亲情、友情,在一方遭遇困难时,家人、亲戚和朋友往往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帮助。

一是家庭、家族内部的转移支付和帮助。困难的下岗职工多少能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经济或实物援助。未就业的成年大学生往往还靠父母继续供养甚至帮助支付房款。

二是邻居、朋友的帮助。许多农民工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可依靠“老乡”或朋友暂时解决住宿甚至吃饭问题。朋友之间也往往会在特殊节日通过塞“红包”的喜庆方式给予有困难的人以接济。

三是心灵上的慰籍。他人的帮助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更给予了心灵上的慰籍,给人以温暖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笔者认为,我们在学习西方较为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这种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传统,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中国失业人口经济保障制度框架和客观情势的分析,我们可简要总结几点:

第一,政府动作及时有力,效果明显。当然,政府的调控终有限度,公共投资亦不可能大规模持续,而经济的周期波动却是常态。因此,还需开拓其他就业渠道。

第二,应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可将本次应急措施中收效显著的好做法制度化。比如建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并带动就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发展了经济,又有利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第三,需重视儒家传统文化下的非制度保障。家庭、亲戚、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对社会起到较好的“稳定器”的作用。这不仅给人以经济上的援助,更给人以精神上的慰籍,给人以信心和勇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政府主导的制度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应珍视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最后,对于些许回暖气息,我们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整个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11];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逐渐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我们应该有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参考文献:

[1][5]王德文,蔡 .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冲击[J].宏观经济研究,2009,(02):16.

[2]陈芳红.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09,(07,下):6.

[3]张艳萍.金融危机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影响及其策略[J].学术交流,2009,(06):157.

[4]陈锡文.金融危机致2000万农民工失业[R].CSR 月度报告,2009,(03):18.

[6]张绍平,曾 煜.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及解决路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07):99.

[7]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面临大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9,(01):30.

[8]张车伟,王智勇.透视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失业[J].中国社会保障,2009,(01):18.

[9]周 琬.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04):48.

[10]丁 煜.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 (02):40.

[11]焦 利.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就业———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2):13.

责任编辑:王丽娟

751

2009年第6期

经济体制改革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金融保险)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施思张凯青周诗慧邓明清林恩如许薇婷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可是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较好。早在7年前,西方媒体仍称“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2003年初,标准普尔更是将中国内地银行全部定位为“垃圾”等级,那是什么让我们商业银行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国有84家,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7,中国银行排名14,中国建设银行排名15,中国农业银行排名28,交通银行排名49。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仍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其职能。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壹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壹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目前,壹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危机,使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保持“双降”,风险抵补能力进壹步加强,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下降,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速度加快。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论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房地产经济 陈宇 (A4纸,正文小4 行距22磅字数2000 在最终的打印稿上的左上角写上一号) 众所周知,在2008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房地美、房利美申请破产,美联储注资等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宣告了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进而对世界的经济领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并逐步危及其他领域。而在中国,提到08年,人们不禁想到了很多很多令国人感动与自豪的事件,同时,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地变化。当时,国内的猪肉及蔬菜价格,还有粮油价格开始上涨,经济出现通膨现象。而耕地及商品房价格在小幅度的下挫后,也开始了上涨。在国外,有08年代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国际事件,北非如埃及等国家频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政权摇摇欲坠,而在阿拉伯世界里也不平静,利比亚的战火,叙利亚的抗议等等,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难道这些事件它们之间就没有联系。虽然目前,国外局势紧张,但国内的形势仍可以算得上是稳定的,但是我们仍不可以不未雨绸缪,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并相应地调整策略。 不得不注意的是,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大量的国外热钱涌入中国,并最终流向了房地产,房地产行业兴起,房市价格一路走高,每年都有较大的涨幅,有形成房地产泡沫的趋势。为防止泡沫的做大及破裂,我们必须一预防为主,主动借鉴日本房地产破灭的经验教训。日本房地产泡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日元的升值与日本房地产泡沫有直接联系。1985年,迫于美、英等其他G5国家的压力,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加速了升值的步伐。国际上许多资金流入日本并最终流入房地产市场,为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准备了资金基础。 2.长期低利率政策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并长期实行了低利率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基准利率。日本国内资本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导致出现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 3.日本民众对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的经济预期。日本是岛国,土地资源少而人口相对较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人们认为地价和房价一定会不断上涨。 4.政府监管和调控行为的缺失。在房地产泡沫产生和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泡沫的发展。首先,在泡沫形成之前至泡沫形成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政府认为不应该干预地价和房地产价格,对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也不加调控。其次,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加速了金融的自由化,政府对金融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下降,致使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大大增强,综上所述,日元的被迫升值和日本国内长时间低利率政策,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资金,此时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只是具有了可能性。日本国内对地价和房价上涨的预期,助长了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日本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不力,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和资金环境。最终,在各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房地产泡沫形成,对日本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仍然没见底,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和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逻辑,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严重过利、资本的逐利本性引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造成投机过度从而失控、爆发危机。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下文中本人将重点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并就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是必然趋势。—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造成美周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中美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最大比重,美国人不消费对我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1)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进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强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贩之地。(2)扩大内需。要加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疏通内需渠道,为农村人民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6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一、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