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新闻线索

如何挖掘新闻线索
如何挖掘新闻线索

如何挖掘新闻线索

最为一名记者,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当然是做出好新闻,得到受众的承认和好评,并且还可以有机会参评获奖。那么做出好新闻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要先有好的选题,有人甚至这样说:有了好选题基本就相当于好新闻成功了一半。好的选题需要有好的新闻线索,发现、挖掘新闻线索是一名称职的记者必须要下的功夫。如何挖掘新闻线索?在从业过程中,笔者形成了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切磋:

一、从各种会议材料中捕捉新闻线索。有的记者不愿意参加会议,认为会议枯燥无味,只能平铺直叙的报道,出彩很难。那么会议材料中真的没有好的新闻线索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关键是记者要学会用眼睛采访,留心会议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练出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出受众欢迎的新闻。例如在2008年召开的山东省东营市残联工作会议上,记者在会议材料上注意到有这样一句话:2007年,全市成立各类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6家,其中民办非营利性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1处。民办、非营利性、自闭症这几个字眼极大的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后来通过市残联工作人员,联系上了这家康复中心的创办人常桂亮,在与之交谈中,得知创办自闭症康复中心的初衷,原来他自己就有个患自闭症的儿子,为给儿子治病,他和对象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尝尽辛酸,但是最终效果不大,自闭症孩子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常桂亮便有了一个念头:办一所康复中心,为自己,更为其他的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解除痛苦,历经波折、不懈努力,中心终于办了起来,然而在运营过程中也是困难不断,他都一个个挺了过来……记者越听越兴奋,这是个不错的选题!经过采访挖掘,把它做成一期访谈专题节目——《天使的翅膀》,这个节目在后来的省市残联好新闻评比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

二、从与群众的交流中获得线索。2012年,记者带着预先定好的题目,到山东省利津县刁口乡采访,在刁口乡的渔民村,准备结束采访时,村民谈起了他们村里的一个医生,这名医生腿部残疾,在村里一干就是几十年,说起他的医德医术,群众无不伸大拇指。听了村民的谈话,记者感觉到这应是个不错的选题,后来专门又来到这个村,对这个乡村医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终于挖掘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不为名利、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典型。乡里的宣传委员对记者说,这么近,这么多年,我们都没发现这个典型,一下子让你给发现了,眼光真毒。这个新闻东营电视台播出后,省里的电视、报纸记者又随后多次采访了这名乡村医生。

三、从事件的不同角度来发现新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黄河断流,山东省东营市持续大旱,不但造成庄稼浇水难,连有些村庄群众的饮水都成了问题,这时新闻部门的报道不是旱情就是抗旱。这期间,有一次,记者随团市委组织的送水队伍给缺水的村庄群众送饮用水,在回来的路上,记者发现有些稻田里水分充足,水稻长势良好,大脑里不禁起了问号:为什么这里水源这么充足?于是到稻田所在村里询问,经了解得知,这个村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建了三处水库,平时水库里都蓄满水,结果遇上大旱,这些水库便派上了大用场。记者马上把这个情况做成一条新闻——《大旱之年这里不缺水》,当晚就播出了。没想到市里的主要领导看到这条新闻后,第二天就到这个村里去调研,后来东营市大兴水利工程,恐怕与此也不无联系。

四、从报道过的新闻里寻找新闻。有的人认为别人报道过的新闻再去做,就像别人嚼过的馒头你再去嚼,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一条新闻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2013年4月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晚间新闻》栏目中,播出了一条新闻——《冷漠背后的真相》,记者看后深受启发。这条新闻是针对前几天网上热议一条报道,从

另一侧面进行采访的。网上报道的新闻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今年4月5日,吉林长春的一家菜市场,一名老人突然摔倒,177名行人漠然从老人身边走过,只有一名过路女子出手相助,直到医护人员赶到,老人才得以救治。此新闻一出,网民哗然,纷纷谴责那177名行人的冷漠。但是央视记者经过现场采访多位当事人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老人倒地后,因为不明老人的病情,行人不敢贸然出手相助,但是很多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一名略懂医疗知识的女子对老人进行了护理,记者对医院医生的采访证明,老人得的是突发性脑梗塞,确实不宜贸然施救,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篇新闻之后还加了短评,“浮躁和冷漠一样有害,只顾眼球、不计后果的报道,会让更多的人依照残缺的信息,做出误判……”,央视报道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新闻线索处处有,关键要做有心人,记者只有增强新闻敏感性,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从中发现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