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详细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

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跟,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争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9.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

“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1.原子与虚空

原子论者针对爱利亚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以此,原子论者的理论分的步骤:首先,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变动的,第二,原子论者确定了最小单位,以此来确定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12.精神助产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方法的比喻,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话者发现真理,接近真理。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意指: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他自己并不生育,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13.理念(柏拉图)

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14.回忆说

即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向往着身体,在未堕入身体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说”主要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知识。

15.通种论(柏拉图)

“通种”即最普遍的型相,通种有三对六种:“是者”与“非是者”、“运动”与“静止”、“相同”与“相异”。柏拉图由阐明“是”的意义入手,证明了这些通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普遍概念的表述功能说明了“分有”的实际意义。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逻辑关系,并且个体所分有的型相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众多型相,所以通种论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

16.实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第一实体有不同意义,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第一实体到底是事物的存在呢还是本质呢?由于本质由定义表达,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

17.四因说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原因而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18.中道(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的环境和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性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的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智慧”。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

20.智者

“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的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的观念中,文雅的举止和合宜的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是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但“智者”并非思辨家,他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

21.皮罗(皮浪)主义

皮罗主义是希腊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

22.流溢说(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23.世界公民(斯多亚)

“世界公民”是早期斯多亚学派伦理学中一种“世界主义”的政治理想,根据是:人的本性就是宇宙本性的一部分,是神圣之火的火花,无论在王座上,还是在枷锁中,从自由到平等,整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具有完善德性的,与宇宙秩序相一致的大家庭,应该有财富、种族、门第等级的差别。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简答题)

详细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2.米利都学派是如何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的。

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哲人都以朴素的思想来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生化万物而且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在“无定”和万物生成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3.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4.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

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

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5.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6.简述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与自然观向吻合。按照他的自然观,一切都遵循必然性而发生,遵照必然性的生活才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他称之为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幸福,下面是他的一些建议: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人的善恶秉性所在,追求灵魂才是神圣的目标。追求智慧,因为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智慧使人善于思想,善于说活,善于行动。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做超越自己的事情,只关心力所能及的事情。过节制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财富,把精力放在幸福必须的事情上面。做正义和合法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不要内心的谴责。不过,知错而改悔的人能重新获得愉快,这等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7.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8、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9.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10.简述智者运动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智者打破以往狭隘的学派界限,让哲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产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他们的学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同他们的教育实践有直接关联的修辞、论辩和语言的学说;其次是他们的论辩和教学必然涉及的有关经验、法律、人神关系、城邦奴隶制等社会学说和人生哲理;第三是观察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历史观;第四是指导他们言行的哲学准则。

智者学派终结了希腊哲学传统的以宇宙生成论为主体的自然哲学,开阔了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的新的哲学领域。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与怀疑论助长了社会的破坏和堕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智者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不过他们以人的普遍理性取代了人的感觉和体验。

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经过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以后,到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哲学中又重新出现。

11.简述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比例,这里就孕育着规律的思想,为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数论中也包含有某些自然辩证法的因素。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一”中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提出了十组对立的范畴,这对于辩证法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把数加以绝对化、神圣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以至近代的唯理论和康德黑格尔的唯心论。

12.简析希腊哲学中“神”的含义。

希腊哲学中“神”的概念集中体现在“理性神”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宗教神话是古希腊哲学的温床。

希腊哲学家总是在哲学之知识与宗教之隐秘智慧的诱惑之间犹豫不决,在对传统多神论及神人同形同性观念进行了抨击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性神的萌芽。继苏格拉底试图建立理性的一神宗教之后,柏拉图指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中间有巨大的鸿沟。除了“迷狂体验”,一般人的理解力是达不到它的。宗教意识和哲学思维、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这里获得了一致的形式。柏拉图学说中的太阳之喻、迷狂说,也可以在后来的否定神学和神秘主义者那里看到影子,成为西方具有经典和特殊意义的宗教语言。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学、本体论、神学三位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这里的神并非是人格神,而是最高的实体、最后的原因和目的、最后的智慧,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差无几。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斯多雅派、犹太-基督哲学家斐洛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对理性神概念有所发展。

理性神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从泰勒开始的对本原的探讨,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神,

已经显示了西方哲学演进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希腊哲学使人摆脱传统宗教,引发了人们的理性,与此同时,又诱导着一种新的信仰,为一神论的犹太-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13.简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神。

14.简述伊壁鸠鲁思想。

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偏离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

伊壁鸠鲁是无神论,反对灵魂不死说,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东西,是由极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应该自由地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快乐本身就是善,就是生活以追求的目的。伊壁鸠鲁主张的快乐并非专门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受,而首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快。伊壁鸠鲁还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说。他以为国家起源于人们在自愿基础上的“共同协定”,其目的在于相互保证不损害他人,也不受他人损害,以达到个人幸福。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论述题)

详细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论古希腊自然哲学始基学说的演化过程。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本原(始基)学说是宇宙论形成、兴盛继而衰落的过程。

宇宙论(始基学说)的形成是以这样的追问开端的:“超越时间变化的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如何变成了万物始基”,对这个问题首先试图解答的是纪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自然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源;阿那克西曼德把始基引导到了经验之外,设想出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即“无限”;阿那克西尼用无规定性和“气”来充当世界的本原。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说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且火本身在运动的过程中也要受一定的原则限制和支配,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可以说赫拉克利特的“火”第一次把世界的本原规定为一种辩证性的运动,对后世辩证法影响深远。

与前自然哲学相反,在西南部的意大利一带则出现了较为思辨的元形体本原和强调规定性的“始基”说,主要体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与伊奥尼亚学派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在然万物的统一性。但还是没有彻底的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可见他们的思想具有某种过渡性。

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说”“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这是以前有形本质元说是无法比拟的,因而能够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是希腊自然哲学的转折点。他确立了

存在本体论思想基础。

于是巴门德尼摒弃了自然哲学的道路,以“存在”为哲学研究对象,从而迫使其后的自然哲学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始基”也就到此有了一个终点。以后的自然哲学只是从动力本质层面去探讨万物运动和存在的根据。

2.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述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 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逻辑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

3.柏拉图认识论述评。

柏拉图认识论主要有灵魂回忆说和辩证法组成。

关于回忆说,柏拉图以这样的公式来表示:哲学知识就是回忆。在尘世生活之前,灵魂在非物质之中局就早已看见了实在的纯形式。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便回忆起了在物质的尘世生活中被忘怀了的那些形式。因此苏格拉底在他的概念形成学说中认定为归纳法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转变成凭借回忆而进行的直观,转变成对更高,更纯的知觉的反省。

“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能知道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回忆说”的创造在于肯定一个人能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回忆”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既有知识的再认识。学习的知识则是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模仿就是回忆,在此意义上,回忆是“死亡联系”。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在降落肉体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污染,才能进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进化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苏格拉底方法相当于由低到高的集合辩证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在灵魂内部诱导出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起既有的知识,在于灵魂与理念的相通。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从回忆的逐步推进方法是柏拉图辩证法的一个范例。这种方法从苏格拉底的否定性的、破坏性的问打法发展为一种获得肯定性的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理念与理念之间以及理念相互从属关系。

4.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观述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智慧是一种有理性的选择,基此必然具有选择符合德性行为的标准。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就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中道”,伦理上的“中道”不是“数值”上的“中值”,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由于中道不是

程度上的适中,多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是邪恶。

5.苏格拉底思想述评。

与前自然哲学家追问世界本原不同,苏格拉底把研究转向现实人世问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以此,他转向道德实践领域的研究。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这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认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作出的,即“无人主动作恶”。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苏格拉底承认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只提出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使对话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正如助产术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的真理。苏格拉底方法有朝向真理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含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

6.试论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

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倾向主要是对这个时期的新学派而言的,如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所谓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和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他们借助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是城邦制的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二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仰侵入希腊哲学内部;三是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无畏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

伊壁鸠鲁派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的相互蕴合。但伊壁鸠鲁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并区分了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所以“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是最高的善。

斯多亚派认为德性是生活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的善。德性被等同于幸福,他们提出了“德性就是自足”的观点,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德性是不依赖于肉体的灵魂状态;第二,德性是不谋求任何外在目的和利益的行为特征。

怀疑主义的伦理观主要是“不动心”,这主要建立在皮罗“悬搁”的基础之上。皮罗认为,生活的目标是灵魂的安宁,要达到这种安宁,就要取“不动心”状态,这样就可以摆脱烦恼和困扰。

新柏拉图主义者注重个人灵魂的净化。普罗提诺提出三种德性,即观照、净化和公德,三者关系依次下降。德性的特征是自有和幸福。幸福是生命的强度和充实,而观照是最高德性,这种德性使人迷狂。这种迷狂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状态,所以,神人合一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高道德理想。从以上多种学派的伦理观可以看出,希腊晚期哲学体现出一种伦理化倾向,并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追求上,尽管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同时这种伦理倾向也成为希腊哲学趋向衰落的一个标志。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父

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教规的制定者和教会的组织者。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遵循正统的学院、过圣洁的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基督教早期。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两类教父各有四大博士,他们是:希腊教父纳西奥德格

列高里、巴兹尔、约翰、克利素斯顿和阿塔纳休斯;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大格利高里。

2.自由意志(波依修斯)

在波依休斯那里,自由意志是做出判断的理性功能。波依休斯是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有理性的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神的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绝对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可以拒绝的理想,因此,在理性世界里,留给人的自由意志一定的选择的可能性。人的精神越多,自由也就越多。

3.唯名论

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主要代表是极端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和温和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

4.唯实论

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存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另一种温和的是在把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阿奎纳)。

5.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兴起,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由于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复兴和宗教政策。

6、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

7.启示的真理

即由上帝直接的启示,并且有《圣经》记载下来的教义。这种真理有两个渠道:一种是自然启示,通过自然规律显示他的高妙,二是超然启示,上帝通过语言与人类交流。

8.自然的真理

指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以认识神的高妙。凭借思辨理性直接获得关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思想。

9.奥康的剃刀

奥康区别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这种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理论有直接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则,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分别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要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勿用浪费较多的东西去用做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同样做好的事情。”这句话后来被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就是“奥康德剃刀”的来由。

10.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神学世界观所涉及到的神学理念之一,他说:“父、子、圣灵,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三重。”奥古斯丁特别强调,这种神性的三位一体与感性事物是截然不同的。在现实事物中,一件事物并不像三件事物一样多,而二件事比一件事物多;但在至高的三位一体中,一位等于三位,而且他们本身是无限的,因此,各位在各位里面,大家在各位里面,各位在大家里面,大家在大家里面,并且大家合而为一。这样,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的三位的合一性和平等性。合一性和平等性说明了神的唯一性,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

11.圣史与圣域/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在基督教内部引起沮丧、恐慌的情绪,以及在异教徒中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斯丁写下《上帝之城》,对历史作出了圣史与信史的区别。圣史是《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启示于人的事件,分成三个阶段与创世六天相对应。《旧约》描述的以色列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新约》记载的耶稣基督活动是圣史的最后阶段,圣史结束与耶稣为人类献身之时。信史即历史学家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圣史平行,在圣史结束以后仍然持续。圣史结束了耶稣之死的观点意味着圣史之后的俗史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的恩典与拯救。

与之相对的是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组成上帝之城。”上帝保证“天上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

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了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于罗马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简答题)

详细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

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小。

2.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第三个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3.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1)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不同环节。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动。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需要智慧与知识。所以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4.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5.简评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路德改革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剥削了罗马教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路德认为“因信称义”主要是个人内在精神转变,获救的思想主要在于因信仰和启示获得的确定的获救感。精神的转变带来的外在生活的改变,第一,它们由信仰带来的生活态度的转变而引起;第二,它们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加尔文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理论成果,严格地推导出“先定论”的结论。加尔文区分了“因信称义”的精神状态和“由义至圣”的生活过程。获救感只能在信仰中产生,对上帝全能、神圣的信仰必须会引起对上帝的慈爱,作为神圣爱化身的基督教人格的信仰,这也是对自身获救的确信。加尔文进一步指出,“称义”不是一个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善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上帝将慈爱、公正和恕罪转归在一个人身上而产生的结果。加尔文从路德关于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明确的先定结论,即然获救所需要的完全成义超出了人的能力所及的限度,人只有依赖上帝才能获救。上帝不能无区别地宽恕全部人类的罪恶,他只能拣选一部分获救的人而放弃另一部分人与罪恶之中。人类因此被分为选

民和弃民。选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实现上帝意愿,弃民只是消极地社会机体和历史命运的不自觉地承受者。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新教教义并没有超出基督教信仰,时而新教精神对哲学的影响却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它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范围。首先,新教主义自我确信为真理的内在标准和直接证据,在不同意见的论辩中确定真理的认知模式。第二新教主义的先定论是对人命运的决定论的解释,它被推广到自然哲学领域,引起新教徒对自然规律的机械决定论的推测,但这种决定论却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自然界的因果决定论归根到底诉诸对上帝自由意志的非决定论解释。这个矛盾导致了哲学中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

6.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7.简述唯名论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奥康的唯名论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体。传统的世界十多类事物按照内在本质的完满性程度高低构成一个等级系统,上帝处于等级顶端,在上帝以下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个体,不但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指接的、偶然的,上帝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偶然的。从这一原则出发,他提出一系列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观点。(1)神学与哲学的分离和意志主义神学奥康认为上帝的存在不能被哲学证明。关于上帝的属性的概念只是对“上帝”这一名称的指代。上帝存在和属性的神学命题是信仰的对象,却不是知识的对象。神学命题以信仰为依据,知识的命题以经验证据和自明证据为依据。两者不可混淆:神学命题不要求证明和证据,知识也不以权威意见为证据和原则。(2)伦理观奥康把意志主义运用于伦理学领域,得出了人的普遍活动被上帝意志直接地、偶然地决定的结论。他否认有发自人的内在本质的普遍道德观。意志是完全自由的,那么服从理智的判断,也不受欲望的支配。意志的终极目标是上帝,然而,即便上帝可以最终满足人的意志,个人也不必然地朝向上帝,因为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选择目标。(3)社会政治思想真正的社会、政治关也与唯名论思想相一致,他意识到理论和政治的联系,他认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和“谁是世界之王”的问题相似的。他反对教会拥有财产,反对教皇专制,他送往政治观强调个人权利是集体权利的基础,反映他以个体为集体基础的一贯立场。可以看到,14世纪下半叶,经验哲学的主流是奥康首创的唯名论思潮,这股思潮以“现代路线”相标榜,以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精神为主要特征。唯名论思潮的发展从内部瓦解了经院哲学,此后的哲学步入了中世纪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时期。

8.简评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托马斯通过存在与本质的区分,证明和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存在”的意义来自动词“是”,

“是”本身的意义并不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它首先表示被感知的现实性的绝对状态。因为“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因而才表现出动词形态。“是”的动词主要意义表示的现实性是任何形式的共同现实性,不管它们是本质的,还是偶然的。托马斯所说的现实性即纯粹活动,“存在”的本来意义指活动本身,它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并不指某一个或一类事物。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关系的学说运用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他进一步说明,任何事物,形式或本质在未获得存在之前都只是一种潜在,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按照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高于、优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他批判了把存在与本质属性的观点和本质关于并决定存在的观点,说:“我在这里把存在理解为最高的完善性,因为活动总比潜在更完美,形式若无具体存在。将不会被理解为任何现实的东西——显然,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存在是一切活动的现实性,因此是一切完善的完善性。”托马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说。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论述题)

详细内容:

三、论述题

1.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争鸣述评。

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早期经院哲学的典型形态,二者辨的论题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一般”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这场辩论从十一世纪开始,延续了好几个世纪。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次或概念。极端的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只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琳。另一种唯名论叫“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等。

唯实论认为,一般在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区别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统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念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翻版。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其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把一般说或是“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无论唯名论者,还是实在论者,都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唯名论一方面是“英国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等利用。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其次,唯名论的观念意味着教条或教义是不真实的。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去教会具有的通向天堂钥匙的可能性。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产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成为了反对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的理论武器。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是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是,实在论的观点特别适合于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述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文化。

“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两个词语可以通用。人文主义是与教会人士所研究的经院哲学、神学和以神学为依据的哲学相对立的一种世俗学问。人道主义者用“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个人

幸福”,反对封建束缚与宗教的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伟大”,肯定人能够充分发展其智慧、知识和力量,肯定个人的努力能够揭露宇宙的秘密,并为人类谋取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从古代文化找到依据,主张恢复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思想文化,用它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思想文化。

总体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人性论。人性论是人文主义一切思想意识的基础。人文主义把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说成是“普遍人性”,否认人的阶级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对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要作具体分析,它有进步的一面,促进人对当时社会腐朽黑暗面的批判,这种进步作用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最为显著,在革命后还存在,不过其消极面也逐步显露,因此要批判的对待。

3.论述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差异及融合的可能性。

基督教的主要特征是信仰、启示,与之相对的希腊哲学以理性为特征。始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神”传统,既使在希腊哲学走了希腊传统的宗教,又为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希腊哲学末期的斐洛已经开始对“逻格斯”进行神秘主义解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大规模融合是中世纪哲学完成的:理性的信仰。奥古斯丁借用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创立了教父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阿奎那则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说明,达到了基督教和希腊哲学融合的顶峰。

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终于启蒙运动的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分离,则是理性与信仰不和谐的一段历程。

4.论述宗教改革对近代哲学与近代科学的影响。

15世纪,西方人通过大量新发掘和整理出来的古典文献,重新接触了希腊文化,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种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世俗学问渐渐成长起来。16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在这种人本、世俗化的气氛下展开的,教会的权威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教会之外无救赎”的观念逐渐淡化,在信仰的前提下,个人可以运用理性探究教义,在《圣经》中寻找救赎的信息,信仰的主体性开始确立;教会的中介纯属多余,国家机构和公共生活因而从教会的权势下脱离出来,这实际上是对世俗世界的维护——近代社会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

人们从末世的天国转向现实的自然,科学被认定是真正能满足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的东西,实验的方法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都挑战着宗教的权威: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上帝被迫从自然中退隐——自然界也世俗化了。

哲学与自然科学结盟,从神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这时的哲学家不再是神职人员,而是自由职业者,怀着对知识的信仰开始了自己的探索。理性作为判别一切的尺度,赋予哲学以批判和建构的力量。

第三章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

一、名词解释

1.种族假相

培根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针对经院哲学而提出的一些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并概括为四种。种族假象指的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思维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

指的是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这就好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3.市场假相

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

指的是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心中而造成的偏见。从各种教条以及从错误的证明法则移到人心中的假相。

5.实体(笛卡尔)

所谓实体,笛卡尔指的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其实,按照笛卡尔的看法,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实体。自我和物体的存在都依赖上帝。不过,除了上帝以外,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而其他东西的存在倒是依赖它们。

笛卡尔把自我、上帝和物质世界这三种实体的确立,看作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部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他论证了这三种东西的存在,他的哲学的建立和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就有了可靠的根基。

6.实体(斯宾诺莎)

实体的定义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在的东西,也无须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由定义演绎出实体的种种特征,自因性指实体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而无须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在;唯一性,即物体只能有一个;无限性,即实体是无限的;永恒性,即实体是永恒的,它的存在没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

7.属性(斯宾诺莎)

在斯宾诺莎看来,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征。无限的实体必然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尽管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属性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维。这两个属性依赖于实体,而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广延和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一种心物平行论的观点,即谁也不能决定谁。

8.样态(斯宾诺莎)

样态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学说。斯宾诺莎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实体的思维属性派生出的各种特殊的观念或意义,即表现各种具体的精神活动。认为具体的样式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构、全套与部分、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绝对与抽象以及永恒不变和运动变化等联系与区别。斯宾诺莎在这里触及到了哲学上许多的对立范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关系。又由于他片面强调实体对样式的决定性的一面,就只看到一方决定另一方,而忽略了对立面的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把对立的双方割裂开来了。

9.心灵是一张白纸

这句话是洛克的“白板说”中提到的,“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洛克认为认识开始与经验,并对天赋观念论加以驳斥,洛克认为心灵的作用就在于知觉心中的观念与天赋观念说中,提到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二者相矛盾;如果运用理性发现,就说明这些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10.两种经验(洛克)

洛克在对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时,提出了“二重经验论”。他认为,根据观念的来源,可以把经验分为两大类: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谓外部经验,指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觉,如色、声、香味、硬、软等。洛克认为外部经验即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巨大源泉,换言之,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经验。所

谓内部经验,是指心灵自己的反省自身内部活动时得到的各种观念,也叫反省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等。感觉和反省是我们获得全部知识的两个源泉。

11.两种性质

洛克指出,要发现观念的本质,研究观念和事物性质的关系,必须从观念和物体的性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分为两类:第一性质,指物体的原始性质(广延、形状、大小、动静、数目);第二性质,指由感官不能觉察到的物质微粒的体积、形状、运动及其结合形成的一种能力(色、香、味等)。洛克认为,物质的两种性质都是客观的,是我们感觉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12.单子

单子指构成万物的基础或单元,是一种不具有广延性,只具有一定质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单子具有单纯性(不可分割,没有部分,是最小的单位,无广延,不能借以自然的方式产生,通过组合而产生,分解而消灭)、独立性(单子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和作用,彼此孤立,自行封闭的实体)、多样性(事物由不同质的单子组成)、能动性(单子作为精神实体有欲求和知觉,决定它运动变化,单子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3.预定和谐

人们在解释单子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内在的矛盾,单子独立性认为单子不能相互影响和作用,彼此孤立,但世界是联系的一个整体,既然不能相互影响,又怎么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和谐论”,认为虽然每个单子都是孤立的,但每个单子的发展又和其他单子的发展协调一致,形成了和谐的宇宙秩序,这是因为,上帝在创世之初,已把每个单子的全部发展过程都预先安排好了。

14.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这一命题是肯定外物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按照这个命题,根本不存在任何独立于感觉观念的事物,所谓事物无非是被“心灵”实体感知的一组观念,事物和观念是同一个东西,它们的存在只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夸大经验中的观念,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15.印象与观念(休谟)

休谟提出一个命题:“除了知觉,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在论证这一命题时,休谟把感觉经验叫做知觉,认为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进入心灵时,最强烈、最活泼的知觉是印象,包括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则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印象又可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种,而感觉是观念和反省印象的基础,观念则是感觉印象的精神的表象。观念可分为复合观念和简单观念,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的集合或复合。

16.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于是,也就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看作是绝对可靠、牢不可破的真理,甚至认为连怀疑派的任何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他把“这条真理”当作整个哲学的基石。

17.观念联想(休谟)

休谟把感觉经验统称为知觉,然后又把“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观念区别于印象,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程度的“生动性和强烈性”。又因为一些观念以某种未经解释的方式,带着印象的生动性与强烈再现,或者,“产生”了他所谓的“反省印象”的“新印象”。因此,反省是从感觉派生的。一切事实(知觉)都从感觉派生,而感觉印象来源于不知道的原因。简单观念之区别于简单印象仅仅是由于它们比较缺乏生动性和强烈性。通过这种“观念联想”就形成了关系、情状和实体的复杂观念。

18.认识论

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标准等。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论关系十分密切,是研究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由于对这一前提和出发点解决不一样,形成了各派认识论的根本对立和分歧,由此,引出了不同的认识论结论。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这个前提出发,主张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柏拉图),是对“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是主观自生的“感觉和经验”(贝克莱)等等,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感觉、经验和观念本身。唯物主义从物质,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这一前提出发,并把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哲学史上还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提出怀疑,否定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的不可知论。此外,就认识方法而言,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章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简答题)

详细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方法。

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辨别真假的能力。那么如何排除障碍,发挥理性的权威,笛卡尔用普遍怀疑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他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只是为了消除成见和谬误以获得真理。在笛卡尔看来,通过普遍怀疑,人们可以摆脱一切成见,以便运用理性弄清楚理性,为整个知识大厦建立可靠的基础。笛卡尔的这种普遍怀疑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2.简述斯宾诺莎对实体本性的分析。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他的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实体也无需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而是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对实体的特征作了分析:

(1)、实体是“自因”。实体本身就是存在的原因,而无需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排除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可以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说明,反对神学论。

(2)、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看来,如果存在多个实体,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实体依赖于另一个实体,一个实体只能借助于另一个实体才能得到说明,而这就违背了定义,因此,实体只能有一个。

(3)、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么实体就必须依赖于别的事物,受到别的事物的限制,并通过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这就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4)、实体是永恒的。因为实体既然独立自存,是自因,那它就不可能是被产生的东西,它的存在不可能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因为必定是永恒的。

3.简析斯宾诺莎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证。

斯宾诺莎伦理学上的一个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的努力、本

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中的其它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自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要杜绝人们的情欲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认为,一个完全为情欲所支配的人,必定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行为使没有自主权只能服从命运的宰割,因而不符合人的“自由的”、“主动的”本性。斯宾诺莎肯定自由的存在,但否定唯心主义的自由意志。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与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遵守理性的指导。斯宾诺莎倡导面向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其目的就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4.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5.简述霍布斯的运动观。

霍布斯指出,运动是物体可有可无的特性,它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灭。“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在这里,霍布斯把力学中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到哲学。不过,霍布斯仍承认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按霍布斯的观点,机械的运动是唯一的普遍的运动形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是一部大机器,其中每一个物体是它的一个部件,都按照机械运动的法则不停地运动。

6.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7.简述霍布斯的自然法权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8.简要评述洛克两种性质学说的认识论意义。

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以认识论为主题,他明确宣布,他的哲学目的就是研究人类理智,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以及信仰、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他的认识论也就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9.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洛克也用社会契约说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和霍布斯一样,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存在所谓“自然状态”。那时从平等、各人拥有私有财产,人人受自然法的控制,任何人不得危害别人的自然权利,但是由于人性利己,这种和平状态无法保障,随时可能转化为战争状态,因此人们共同约定,订立契约,并推选出公共裁判者,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政府。他和霍布斯不同,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并没有把全部的权力转化给君主,而还保留了一些,如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统治者如果不能保障人们的天赋权利,人们有权推翻它。洛克认为,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立法权最高,应归资产阶级和贵族共同掌握。他的分权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产阶级限制君权,扩大议会权力的要求。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说违反了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历史事实,完全掩盖了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本质。洛克“三权分立”是为资产阶级政权辩护的,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具有实际致用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

10.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11.简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奥古斯丁“我怀疑故我在”命题的区别。

奥古斯丁断言,在一个我的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定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在。奥古斯丁在这里从思维出发推出存在,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这个思想给后世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以很大影响。

除了受奥古斯丁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更多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尽管奥古斯丁、笛卡尔从怀疑出发确定“我思存在”有其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二者的指向不同。

奥古斯丁通过“我怀疑我存在”指向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笛卡尔恰恰相反,“我思故我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冲破经院哲学的笼罩,确立人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黑格尔才称笛卡尔为近代哲学之父。

12.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近代哲学分三个时期:一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21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1年西方哲学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兄弟院校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考研真题及详解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西方哲学史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 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 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 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 (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3)哲学,它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理性,但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观,则哲学就是理性的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问题的特点 (1)哲学问题有历史性的特点,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 (2)哲学问题有时代性特点,由于小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 (3)哲学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它不仅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理想。 三、哲学史 1哲学的基本特征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题

简析(50):启蒙运动,唯理论,经院哲学,“存在即被感知”,《精神现象学》 论述(60): 1,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2,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结合你对康德思想的了解,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与评价。 原著分析(40)具体要求:1,论述作者论证要点2,评论作者的思想3,简要说明作者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简析(60):启蒙运动的精神,唯名论,唯理论,绝对精神(黑格尔),苏格拉底辩证法,实体(亚里士多德) 分析(90):以下文字出自现代德国哲人之手,试结合欧洲哲学史的演化过程,单单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评价。 简述(70):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与康德的批判,洛克两种性质学说,休谟的怀疑哲学,黑格尔:“理性的狡计”说,胡塞尔意向理论 论述(80): 1,以笛卡尔为例,阐发哲学运思的基本特征。 2,试论述康德的实践理性论。 简答(60):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曲,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世纪信仰与理性关系说举要,启蒙运动的主题。 论述(90): 1,试评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论问题上的分歧 2,试评述康德的宗教哲学 3,试评述西方哲学中的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理论 一、简答题(80分,每小题16分) 1、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观 2、列举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几个主题 3、洛克两种性质说 4、列举西方哲学史中的几种身心观 5、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二、论述题(70分,每小题35分) 1、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针对康德的 “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观,席勒(schi11er)曾撰诗嘲讽:“我愿意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曼尼德) “存在”被巴曼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始基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

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制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忽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9、“四假象”说:培根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象”。其中“种族假象”指人性的缺陷;“洞穴假象”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剧场假象”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10、三表法:培根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完全充足的材料,然后再整理材料,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最后,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11、心物二元论:由笛卡儿最早正式提出的哲学命题。笛卡儿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心物二元论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却难以解释人的行为,它留下了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绵延不绝的哲学争论。

西方哲学史近几年考题

复旦大学 2010西方哲学史题 一、简答题(9选6,每题15分,共90分)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继承和区别。(大致是这样的) 3、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分歧。 4、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 5、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6、休谟的因果观。 7、洛克的两种性质。 8、笛卡尔的真理论。 9、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共60分) 1、康德认识论对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2、黑格尔的辩证的否定论。 3、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2011西方哲学史题 一、名词解释()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人是万物的尺度 3.物是观念的集合 4.人是机器 5.单子论 6.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7.解释学循环 8.天赋观念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 1.唯名论和唯识论的分歧 2.休谟的因果关系 3.尼采的权力意志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 1.黑格尔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2.解构主义的特点 2013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8*5 灵魂转向说(柏拉图) 因果观(休谟) 感觉确定性(黑格尔) 摹状词理论(罗素) 本体论承诺(奎因) 二、简答题 20*2

1.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2. 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及其影响,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35*2 1. 说说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之间的比较和你的看法。 2. 康德说,理性的全部兴趣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是哪三个问题?介绍一下,并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2014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8*5 1、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智慧” 2、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3、拉康的“镜像理论” 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二、简答 20*2 1、托马斯五路 2、费希特的自我三原则 三、问答 35*2 1、唯名论与实在论争论及其影响。 2、笛卡尔二元论及其影响 3、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4、论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及其对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 2015 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5×8) 1、柏拉图分有说 2、霍布斯主权者 3、谢林的绝对同一 4、孔德的实证主义 5、蒯因批判现代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二、简答(2×20) 1、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法则与宗教的关系 2、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 三、论述(2×35) 1、“承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一段话,记不太清了)说明出处,作者,表达的含义以及你的评价。 2、“真理只是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实体即主体”的出处,作者,表达含义以及评价。 2016 外国哲学史 一、简述题15?6 1、亚里士多德运动说 2、唯名论与实在论 3、本原行动 4、近代哲学家自然状态 5、黑格尔历史哲学”他人即地狱”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精品资料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详细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

西方哲学史历年真题

2015 中哲方向 一、名词解释(5×8=40) 1.德性即知识 2.流溢说 3.能动得自然与被动得自然, 4.波菲利问题 5.上帝就是人得本质 二、简答题(20×4=80) 1.分有说得困难 2.贝克莱得“物质观” 3、能动得自然与被动得自然 4、笛卡尔得“我思”与亚里士多德得灵魂观比较 三、论述题(30) 康德得一段论述材料,对其进行分析。(其内容就是通过对“自在之物”<物自体>、“时间”与“空间”等范畴得论述,表明她先验唯心主义得立场。这个立场不同与以莱布尼茨为代表得先验实在论,也不同与以贝克莱为代表得唯心主义经验论) 2015西哲方向 1、逻各斯 2、数本原 4、库萨得尼古拉 5、习惯(休谟) 6、自因 7、单子 两个分析题 1、分析巴门尼德一段话,关于存在得 2、分析休谟得一段话,说得关于习惯,大意就是没有习惯就不能行动 论述 1,柏拉图洞穴论说明得理论 2、笛卡尔方法论得特点 3、洛克第一性得质与第二性得质 4,康德得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如何存在得 2014 849西哲一题目(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或者命题(50分) 1、米利都学派 2、智者 3、流溢说 4、知识就就是力量 5、唯名论 6、《社会契约论》 7、自然法8、习惯就是人生得伟大指南(休谟)9、物自体 10、主奴意识 二、论述(100分) 1、写出您对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得理解(至少三个人) 2、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得论证逻辑 3、莱布尼兹得单子论 4、分析康德得一段话:您得行动,要把您自己人身中得人性,与其她人身中得人性,在任何时候都瞧作就是目得,永远不能只瞧作就是手段。 2014西方哲学史二(850)这里感谢一下QQ考研群里面得二戒同学提供得详细试题,有很多考题我都没记住全部 简答(10*5分) 1、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2、四因说 3、上帝存在得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 4、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因为一切用以认识与领会蜡得本性或别得物体得本性得理由都更加容易、更加明显地证明我得精神得本性”(笛卡尔) 5、《利维坦》 6、真观念(斯宾诺莎) 7、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普遍同意这个论据本来就是被利用证明天赋原则得,在我瞧来却正好证明了没有什么天赋原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1997—1998年第一学期“西方哲学史”试卷 (全校公选课)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西方的“哲学之父”是(),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 2.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叫做();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的著名命题是();而第一个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家是()。 3.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代表分别是()和()。 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解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时,提出了()与()的理论。 5.在中世纪,提出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而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则是()。 6.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是围绕着()与()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7.近代西欧经验论的创始人是(),他在()一书中系统地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和创立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学说;近代西欧唯理论的创始人是(),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说。 8.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说。 9.斯宾诺莎认为唯一的实体就是(),他同时又把它等同于神,他的这种世界观通常被称为()。 10.莱布尼兹创立了()的世界观理论体系,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矛盾,他又提出了()的学说。 11.贝克莱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的结论。 12.卢梭的主要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 1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笛卡尔“物理学”中的(),一是洛克的()。 14.康德的认识论思想集中表述在()一书中,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是()与()的二元对立,前者提供形式,后者提供内容,共同构成作为认识对象的()。 15.费希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谢林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是()。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它内部所包含的(),而绝对精神运动发展的形式则是()。 17.黑格尔“逻辑学”的起点是(),终点是()。 18.费尔巴哈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基础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转化为“人”,他的哲学因此而被叫作()。 (说明:以下各题的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二、辨析题(每题判断正误1分,说明3分,三题共12分): 1.柏拉图认为,理念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反映。 2.洛克认为,我们的所有知识或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 3.黑格尔哲学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就是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回忆说 我思故我在 自然神论 绝对命令

西方哲学考研邓晓芒《西方哲学史》2021考研真题

西方哲学考研邓晓芒《西方哲学史》2021考研真题 一、一、名词解释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研] 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 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研] 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

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4唯名论[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5实体[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6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共14页

2019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9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9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2019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2.试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3.试述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并列举两个批判并分析其关系2019年北京大学858西方哲学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