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核医学复习重点(CQMU)

实验核医学复习重点(CQMU)
实验核医学复习重点(CQMU)

第一章、核医学概论

1、放射性相关基本概念

元素: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属于同一种元素。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即称为核素。即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所处的能级状态也相同。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又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时,不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不稳定原子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改变,并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子补入,两电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转换成子核的特征X射线释放。或传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种电子被称为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s)

内转换电子(internal conversion electron)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称为内转换电子。

半衰期:指某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有效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e表示。

2、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

核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β+衰变、EC(电子俘获)和γ跃迁。

射线:αβ- β+ γ

1)α衰变

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2He。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238U → 234Th + 4He + Q α粒子的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能量单一,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2)β-衰变

中子过剩的原子核。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释出一个负电子(来自核的负电子称β-粒子)及一个反中微子。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32P → 32S + β- + Ue + Q 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弱、电离能力较强。

3)β+衰变

中子数相对不足。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释出一个正电子(β+粒子)和一个中微子(υ)。子核原子序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 即发生湮灭辐射 13N → 13C + β+ + υ + Q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EC(电子俘获)

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原子核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5)γ跃迁

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通常是在

其他衰变发生之后形成。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穿透力强,射程长,电离能力弱。

3、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αβ-β+

电离(ionizations)指带电粒子使物质的中性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离子的过程。电离作用的强弱是以带电粒子在每厘米路径上产生的离子对数量来度量。激发(excitations)指带电粒子使受作用原子轨道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的过程,而该电子从高能级回复到低能级时,能量以光子或热能形式释出。→散射(scattering)→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湮灭辐射

2)中性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 γ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经过物质时,把全部能量交给轨道电子而释出形成光电子的过程。

康普顿效应(compton scattering)

γ光子经过物质时,与一个核外电子发生碰撞,γ光子将部分能量传给该电子,使之以θ角度释出,而本身的运动方向也发生θ角度偏转的过程。

→电子对生成(pair production)

3)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弹性碰撞→中子俘获

第二章、放射性样品测量与辐射剂量单位

1、固体荧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是将伽马射线和X射线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由闪烁体、光收集系统、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和外周屏蔽组成。它具有较好的探测效率,适用范围光,既可探测射线强度,又可测定射线的能量。

闪烁体:是指能够吸收射线的能量而激发,并且在退激时将能量转化为荧光光子的物质。固体闪烁体包含无机闪烁体、有机闪烁体和塑料闪烁体。最常用的固体闪烁体为碘化钠(NaI)。对射线的吸收性能好,自身透明度好,探测效率高?光电倍增管(PMT):由光阴极、聚焦极、次阴极、光阳极组成;能够接收荧光光子,转化成光电子;经逐级的聚焦放大,打在光阳极上,形成可以记录的脉冲。 PMT 的响应光谱

2、液体闪烁测量的特点与淬灭校正

1)液体闪烁测量(简称液闪)的特点:①放射性样品溶解于闪烁液中测量;②形成4π或接近4π几何测量条件;③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样品的自吸收;④采用双光电倍增管,通过符合电路筛选样品计数。缺点样品制备较困难。

2)淬灭校正:外标准源法——H数法。康普顿电子谱因淬灭而在特定坐标系里的位移距离

3、与放射性测量有关的基本概念

淬灭(quenching) :在能量从溶剂传递到光电倍增管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存在着一定的能量损失,统称为淬灭。

放射性测量:是能够将电离辐射的辐射能转换为便于测量的电能、光能等信号,测定放射性核素活度、能量、分布的过程。

闪烁体:是指能够吸收射线的能量而激发,并且在退激时将能量转化为荧光光子的物质。

光电倍增管(PMT):由光阴极、聚焦极、次阴极、光阳极组成,能够接收荧光光子,转化成光电子,经逐级的聚焦放大,打在光阳极上,形成可以记录的脉冲,

PMT的响应光谱。

衰变率: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实际次数。是表示放射性活度的绝对物理量。单位:衰变次数/秒DPS、DPM

计数率:单位时间内核辐射仪器记录到的脉冲数,是表示放射性活度的相对物理量。单位:计数/秒 CPS、CPM

探测效率:单位时间内仪器记录的脉冲数占实际衰变次数的比率,是衡量核辐射探测仪器工作品质的指标。探测效率E=cpm/dpm x 100%

本底(Background):在没有放射性样品存在的时候仪器所记录到的脉冲。来源:天然本底辐射、放射性污染、仪器附近的强辐射源、仪器内部的放射性。

4、辐射剂量单位

放射性活度(A):是描述核素放射量特征的一个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表示。单位是衰变次数/秒。国际单位贝可(Bq)即为1次衰变/秒。常用单位为居里Ci,1Ci=3.7×1010 Bq 。

放射性比活度:是指单位质量样品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g(Ci/g) 放射性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单位用Bq/ml(Ci/ml)表示。

第三章、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与放射性药物

1、关于标记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带有放射性核素的分子称为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2、标记化合物的纯度

包括放射性核素纯度和放射化学纯度以及化学纯度

放射性核素纯度

指标记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不同种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含量多少。以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表示。主要针对的是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核素部分。

放射化学纯度

指特定结构的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既要考虑放射性核素部分,又要考虑化合物部分。

3、碘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基本原理:氧化:离子碘I-氧化成单质碘I2,与酪氨酸、组氨酸或色氨酸残基上的苯环或咪唑环反应,取代上面的氢原子。

方法:

直接法:直接标记到蛋白质分子的酪氨酸残基的苯环上,形成单碘酪氨酸或双碘酪氨酸。单碘化——双碘化——多碘化。如:氯胺T法、乳过氧化酶法(LPO)、Iodogen法(固相法)

间接法:将碘离子先结合到小分子载体上,再将载体与蛋白质结合的方法。

其他:放射性锝标记、放射性3H标记

4、放射性药物的定义

含有放射性核素、符合药典要求,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5、标记化合物的分解方式

初级内分解:由于标记原子的放射性衰变产生子核而导致原标记化合物组成改变。

初级外分解:由于射线作用于标记化合物分子,使其化合键断裂而引起的分解。次级分解、化学分解

6、标记化合物的储存:低温、降低比活度、清除氧自由基、选择适当的溶剂、纯化

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放射性核素显像

1、放射性示踪技术的定义、原理和特点

定义: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tracer),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来的射线,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踪迹。用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原理:1)同一性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2)可区别性(可测量性)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与可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能够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特点:1)灵敏度高,最低检出水平为10-18mol或g。2)检测方便,实验误差小。

3)合乎生理条件。引入量小,不破坏体内的生理平衡。4)可以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2、放射性示踪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

放射性含量:指单位组织中的放射性活度。反映了不同的组织对该示踪物的浓集能力。单位:dpm/mg组织或dpm/ml体液。

放射性比值:两种组织中同一化合物放射性含量之比。多用于分布实验。

放射性核素显像: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取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核医学技术。

第五章、体外分析技术

以放射核素标记(或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应用面广、方法简便等优点。

1、放射免疫分析(RIA)的原理

在体外条件下, 利用Ag与定量的*Ag对限量的特异性Ab的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Ag 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

RIA小结: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精确的定量、方法操作简便

2、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

(一)基本试剂

1.抗体1)高亲和力2)高特异性3)高滴度

2.标记抗原1)比活度和放化纯度足够高2)半衰期足够长3)保持原有抗原的特性:大分子:125I、小分子:3H or 125I

3.非标记标准抗原(标准品)高纯度、化学结构、免疫活性与被测抗原相同(二)B和F分离

第一类:双抗体沉淀法;PEG沉淀法。第二类:固相第二抗体法。

分离方法的要求:

分离完全、快速。不影响免疫反应的平衡,即是要求在分离过程中不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或形成新的复合物。受环境因素(温度、PH值等)的影响小。操作简便,分离剂来源丰富、价廉。

3、放免法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1、精密度.变异系数( CV )7%~10%

2、准确度.回收率=测定值/真实值×100% 90%~110%

3、灵敏度.方法的最小可测量

4、特异性.交叉反应率

5、可靠性.平

行性试验6、稳定性.

免疫放射分析(IRMA)的原理

在体外, 利用Ag与过量的*Ab的非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Ag 量。标记抗体,抗体是过量的。

4、免疫放射分析和放射免疫分析的异同

RIA IRMA

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非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采用标记抗原采用标记抗体

三种主要反应试剂二种主要反应试剂

所用抗体是限量的所用抗体是过量的

*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负

相关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正

相关

反应到达平衡慢反应到达平衡快

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高剂量区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低剂量区

低剂量区有不确定因素低剂量区无不确定因素

5、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

在体外, 利用Ag与过量的*Ab的非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Ag 量。标记抗体,抗体是过量的。

第六章、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RBA

1、受体的现代概念

①本质: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特定构型的蛋白质。②分布:每一种受体在细胞上都有特定的宏观分布和微观分布。③功能:接受细胞外的特定信号,通过受体后特定的信号传递系统,引起特定的生物效应。④意义:受体及其信号传递系统参与了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2、RBA的基本原理

RBA的基本原理与IRMA基本相同,应用放射性标记配体,在一定条件下与受体(R)结合成配体与受体复合物(R-*L),分离并测定R-*L的放射性,然后经数据处理,可测得受体的亲和力和受体的数量。

3、单位点系统

是指在我们研究的对象中,所有的受体具有完全相同的结合特异性和生理效应,且所有受体都只有一个结合位点,以1:1的关系结合。是一种理想化的受体研究模式。

4、NSB的定义和去除方法

放射性标记配基还可以与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如蛋白质、反应容器、分离剂等结合,这种结合即没有结构特异性,又和生理效应无关,称非特异性结合(non-specific binding, NSB) 特点:1)亲和力小,但容量大;2)与生物效应无关;

除去NSB的方法:

1、设置无受体或失活受体的待测样品,通过整个反应过程后测得的放射性测量值来作为NSB

TB管(总结合管):*L+R+A←→*LR+*LA+*L(吸附)

NSB:*L+A←→*LA+*L(吸附)

SB=TB-NSB

2、在反应系统中加入比标记配基量更多、与受体亲和力更大的非标记配体,反应后测得的放射性作为NSB。

TB管:*L+R+A←→*LR+*LA+*L(吸附)

NSB管:*L+R+A+L←→*LA+*L(吸附)+LR+LA+ L(吸附)

5、单点饱和法RBA

主要是将复合物放射性测量得到的cpm换算成受体的密度RT (fmol/mg蛋白)。公式:RT = 标本的SB / 探测效率×配基比活度×标本蛋白量

数据处理步骤:

①测量放射性(CPM)。包括TB和NSB

②测得总放射性TB-非特异结合NSB=标本的特异结合SB

③标本的特异结合/仪器的探测效率=复合物的DPM

④复合物DPM/配基的比活度=复合物的mol数

⑤复合物的mol数/标本的蛋白量=RT(fmol/mg或fmol/106细胞)

标记配基的选择

1.比活度要高:一般要求比活度在3.71011 Bq (10Ci)/mmol以上。

2.亲和力要高

3.特异性要高:与其它种类的受体交叉反应要尽量少。

4.放射化学纯度要高:一般要求放化纯度在95%以上。

5、高稳定性标记存储受体分析方法的稳定性

第七章、放射自显影ARG

1、放射自显影的定义

利用射线使感光材料感光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后形成图像;判断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部位和数量(半定量)的技术。

2、放射自显影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法

(一)主要类型:

宏观自显影:整体水平

常用肉眼、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用灰度或黑度对比来判断示踪剂的部位和数量。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各脏器、组织中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多用于小动物的整体标本,大动物的脏器或肢体,以及各种电泳谱、色谱和免疫沉淀板等的示踪研究

光镜自显影:细胞水平

以光学显微镜为工具进行观察,以镜下的银颗粒分布及数量来判断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部位和数量。镜下的银颗粒为黑色或深棕色的小圆点。适用于冰冻组织切片、石蜡组织切片,血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等标本的示踪研究。

电镜自显影:亚细胞水平

以电子显微镜观察,以电镜下银颗粒的分布及数量来判断。电镜下电子轨迹为蛇样扭曲。适用于细胞超微结构上的精确定位和定量

(二)

1)示踪:向实验动物体内或离体标本上引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2)标本制备:取生物标本并制备成含放射性核素的切片、涂片3)自显影制备:暗室中在制备的标本上敷加感光材料。4)曝射:避光条件下核射线作用于感光乳胶。

5)照相处理: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染色、封固。6)阅读分析。

3、放射自显影的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

1、组成:由银盐和明胶组成。银盐多为卤化银,如溴化银。明胶主要起支持作用;吸水膨胀后具有通透性。

2、分类:(1)原子核乳胶:溴化银和明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制备而成;

①液体核乳胶②核乳胶干板③揭膜核乳胶(2)氚片(3)X线片

第八章、放射性核素显像概论

1、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定义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取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核医学技术。

2、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基础---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同一性和可区别性。

基本原理:

①具有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和病变的示踪剂,使该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②利用核医学显像装置可探测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并以一定的方式显示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主要分类

1)根据影像获取的状态分为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或病变内部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图像清晰、适合详细观察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多帧连续影像。可以反映脏器血流灌注和功能情况。

2)根据影像获取部位分为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3)据影像获取时间分为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早期显像:显像剂引入后2H以内延迟显像:显像剂引入2H以后。

4)根据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

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5)根据显像时机体的状态分为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3、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1、不仅显示解剖结构,同时提供血流、功能、代谢和引流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用于定量分析。

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显像

4、基本上皆为静脉注射显像剂,属无创性检查。

缺点:成像的信息量不是很充分,使影像的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精确显示。

第九章、放射防护

1、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

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②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2、外照射防护的一般原则

①放射实践的正当化②放射防护的最优化③个人剂量限值

3、内照射防护的措施

1、时间防护:缩短操作时间。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4、个人剂量限值

5年为一个周期。

针对随机效应:

5年内平均每年为20mSv(5年为100mSv),在任一年不得超过50mSv。

针对确定性效应:

任一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500mSv,眼晶体不得超过150mSv。

公众的个人剂量限值一般是放射性从业人员的1/10。

育龄妇女和孕妇的职业照射:ICRP规定只要妇女宣告怀孕,在孕期余下的时间对腹部表面(下躯干)的剂量不得超过2mSv

胚胎和胎儿:在孕期内胚胎和胎儿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1mSv。

第十章、辐射源

1、相关基本概念

天然辐射源:指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线。

又称为天然本底辐射。特点:人类不能避免、长期以来剂量比较固定、各地水平不尽相同。

2、系列衰变核素:必须经过2代或2代以上的衰变才能转变为稳定核素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是地球辐射的主要来源。

特点:①起始的母体放射性核素具有与地球年龄相当的半衰期,能长时间稳定的形成系列衰变。②系列衰变元素的每一条衰变线都会产生222Rn(氡)。③最后都形成稳定核素---铅(Pb)

共有三大系列:铀系23892U 钍系23890Th 锕系22789Ac

3、放射防护中的相关辐射剂量单位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

国际单位是戈瑞(gray、Gy)。1Gy=1J/Kg

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等于吸收剂量乘以射线的品质因素Q。单位是希沃特(sievert,Sv)。当量剂量是衡量辐射生物效应危险度的剂量单位。

第十一章、辐射生物效应

1、辐射生物效应的定义

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注意:①放射生物效应往往是在超剂量辐射的情况下产生的;

②生物机体对射线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①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s)

对象:主要针对个体受照者量效关系: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

阈值: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②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s):

对象:是群体,大的人群

量效关系: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

阈值:不存在具体的阈值。主要有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3、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氧效应和传能线密度

①氧效应:是指生物组织或分子的辐射效应随组织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缺氧条件下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产生同样效应的剂量的比值,即氧增强比(oxygen enhancement ratio, OER)来表示。

②传能线密度:(线性能量传递)表示带电粒子在某一长度径迹上消耗的能量与该径迹长度之比。与射线的运动速度和电荷量有关。电荷较高而移动较慢的粒子具有较高的LET。

4、辐射损伤的生化基础

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射线的能量或粒子直接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激发或断裂,引起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间接作用:射线作用于生物分子周围的组织液产生的自由基等化学性质活波的基团反过来作用于生物分子,引起生物分子的损伤。一般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

5、造血系统的辐射损伤:造血组织增殖快,不断更新,对射线高度敏感。外周血血细胞对射线不敏感,辐射损伤不明显。

造血组织损伤的特点:①造血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或丧失。②造血组织受损程度可以反映受照剂量的大小。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多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有极高的辐射敏感性。HSCs及其造血微环境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自我更新能力下降、增殖能力丧失。

核医学上岗证考试真题

1、可作为甲状旁腺显像剂的是 A."Tc - ECDB^c - HMPADCTb - MIBID. "Th - MDPETb-PYP 2、9TbO-甲状腺断层显像应在注射后多久进行。20--30min A. 5min B.IOmin C.20min D.30min E.60min 3、以下方法中,可用于脑血管储备量的是。 C A. SPEC脑血流灌注显像 B.SPECT闹葡萄糖代谢显像 C.SPECT脑血流显像结合介入试验 D.SPECT脑脊液显像 E.PET神经受体显像 4、食管通过时间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 了解食管运动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 B.显像剂为99TC 硫胶体 C. 一次弹丸式吞咽的同时启动连续动态显像 D.的通过时间和通过率作为评 E.作为食管狭窄和食管癌的首选检查 5、不适合用18F-FDGPE脑显像的是。B A.痴呆的诊断(包括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评价)及鉴别诊断 B.脑脊液漏的 检测与定位C.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判断术前脑功能及及预后评价 D.脑感染性 病变(AIDS弓形体病等)药物成瘾及滥用、酗酒等有关脑功能的评价 E.椎体 外系统疾病如Parkinson病、Huntington病等诊断与病情评价 6、在组织间隙内注入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够进行淋巴显像,应 满足的条件是。A A.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而主要经毛细淋巴管吸收 B.不能透过淋巴管主要 经毛细血管吸收C.离心性引流过程中部分为引流淋巴结窦内皮细胞所摄取 D. 主要经静脉回流E.颈动脉回流 7、经a衰变后,原子核发生的变化是。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2018年《核医学与技术》考前复习(九)

2018年《核医学与技术》考前复习(九) 单选题-1/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目前常用Tc标记白细胞的放射性药物是 A.Tc-ECD B.Tc-DTPA C.Tc-HMPAO D.Tc-EHIDA E.Tc-MAG 单选题-2/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滤泡型甲状腺癌患者下列哪种方法检查更好 A. F-FDG PET/CT B. I-MIBG SPECT C. I SPECT D.CT E.MRI 单选题-3/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放射自显影的用途

A.脏器显像研究 B.细胞动力学研究 C.药物的定位分布及代谢研究 D.受体的定位研究 E.毒物的定位与分布研究 单选题-4/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影响血清TBG升高的主要因素 A.妊娠 B.新生儿期 C.高雌激素血症 D.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E.以上都对 单选题-5/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膀胱尿反流显像方法,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直接法和间接法都采用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 B.直接法和间接法都采用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C.直接法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间接法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D.间接法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直接法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E.属于静态显像方法 单选题-6/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下列关于重建断层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迭代法适合解决具有严格数学分析答案的计算问题 B.迭代法较早用于图像重建,现已逐渐淘汰 C.迭代的次数越多,图像重建的越精确 D.MEML算法基于傅立叶变换,逐渐取代了迭代法 E.OSEM算法基于傅立叶变换,逐渐取代了迭代法 单选题-7/知识点:试题 肺栓塞在肺显像中的典型表现为 A.灌注显像有缺损区,通气显像正常 B.灌注显像正常,通气显像有缺损 C.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有缺损区 D.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无缺损区 E.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正常 单选题-8/知识点:试题 新型SPECT(有定位CT的)是通过下列哪项技术获得功能解剖图像的 A.定量显像技术 B.半定量显像技术 C.平面显像 D.体外分析 E.图像融合技术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名词解释】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2013年核医学上岗证考试真题

1、可作为甲状旁腺显像剂的是。 A.99T m c –ECD B. 99T m c –HMPAD C. 99T m c –MIBI D. 99T m c –MDP E.99T m c-PYP 2、99T m cO4- 甲状腺断层显像应在注射后多久进行。20--30min A.5min B.10min C .20min D .30min E .60min 3、以下方法中,可用于脑血管储备量的是。C A.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 B.SPECT闹葡萄糖代谢显像C.SPECT脑血流显像结合介入试验D.SPECT脑脊液显像 E.PET神经受体显像 4、食管通过时间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了解食管运动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 B.显像剂为99T m c 硫胶体 C.一次弹丸式吞咽的同时启动连续动态显像 D.的通过时间和通过率作为评 E. 作为食管狭窄和食管癌的首选检查 5、不适合用18F-FDG PET脑显像的是。B A.痴呆的诊断(包括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评价)及鉴别诊断 B.脑脊液漏的检测与定位 C.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判断术前脑功能及及预后评价 D.脑感染性病变(AIDS、弓形体病等)药物成瘾及滥用、酗酒等有关脑功能的评价 E.椎体外系统疾病如Parkinson病、Huntington病等诊断与病情评价 6、在组织间隙内注入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够进行淋巴显像,应满足的条件是。A A.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而主要经毛细淋巴管吸收 B.不能透过淋巴管主要经毛细血管吸收 C.离心性引流过程中部分为引流淋巴结窦

内皮细胞所摄取D.主要经静脉回流E.颈动脉回流 7、经α衰变后,原子核发生的变化是。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8、关于甲状腺亲肿瘤显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201Tl 99Tc –MIBI在肿瘤内的集聚与清除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B. 99T m c –DMSA可被肿瘤细胞摄取,但确切机制有待阐明 C.99T m c –DMSA特别在甲状腺髓样癌和一些软组织肿瘤有较高浓聚 D.受检者无需特殊准备 E.根据目测放射性分布判断,病灶区浓聚放射性等于对应正常组织为阳性。 9、描记法测定肾图时,最常用的显像药物是。131I-OIH。 10、看图题。肺性肥大性骨髂关节病。 11、灌注/通气显像呈“不匹配”性异常表现属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 C.肺动脉炎肺动脉型 D.胸腔积液 E.肺纤维化 12、光子与物质发生康普顿效应时。光子能量减低,同时发射出一个电子 13、对心肌灌注显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次显像,同时获得左室心肌灌注与功能信息 B、能提高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C、可对衰减伪影作出鉴别 D、同时观察左室室壁运动E可准确获得右室EF值。 14、对ERPF值有明显影响的疾病是 A、ATN B、急性神域肾炎 C、肾囊肿 D、肾动脉狭窄 E、尿路梗阻 15、运动负荷心结显像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常采用的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点

1.医师职责: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 2.中专1年→助理5年→执医,大专1年→助理2年→执医,本科1年→执医。 3.医师执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30日内准予注册。30日内变更注册。刑法完毕或决定吊照起不满2年不予注册。中止执业满2年注销注册。重新注册:3~6个月的培训,并考核合格。15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申请个体行医须执业满五年。 4.对急危患者应当立即抢救,及时转诊。 5.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组织对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定期考核,不合格者暂停执业3~6个月,再不合格注销注册。 6.违反规定一般暂停执业6个月以上1年以下,情节严重吊照,犯罪刑事。 7.非法行医:取缔,没收,罚款,吊照,造成损害赔偿,犯罪刑事。 8.阻碍医师执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犯罪刑事。 9.医疗机构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收费标准悬挂明显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加强医德教育。佩戴载有姓名、职务或职称的胸牌。 10.无法取得患者或家属意见,须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 11.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非法行医不属于。 12.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四级:一级:死亡、重度残疾;二级:中度残疾、严重功能障碍;三级:轻度残疾、一般功能障碍;四级:明显人身损害。 13.抢救病历可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 14.病历复印:客观可复印,主观不复印。

15.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现医疗事故向科室负责人报告,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在12h内)。 16.尸检:48h内,最多7日。尸体火化后:让院方拿出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无过错。 17.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15日内再次申请鉴定。 18.鉴定的回避原则: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近亲属;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19.紧急抢救和特殊体质不属于医疗事故。 20.残疾生活补助费:最长赔偿30年,60周岁以上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不超过5年。 21.婚前保健:卫生指导,卫生咨询,医学检查。 22.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传染病(艾滋、淋病、梅毒、麻风),精神病。 23.孕产期保健:母婴,孕妇、产妇,胎儿,新生儿。 24.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按规定终止妊娠或结扎手术免费服务。 25.技术鉴定:对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 26.医疗保健机构须经许可,保健工作人员须经考核。 27.法律责任:有证:行政处分,严重吊照;无证:刑事责任。 28.传染病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29.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艾滋,病毒性肝炎,禽流感,肺结核,甲流等。 丙类:手足口病等。 乙类甲制:非典,禽流感,甲流,肺炭疽。 30.预防接种制度:免费,相互配合。

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1)

核医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25题1分/题) B1关于核医学内容不正确的是: ASPECT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B核医学不能进行体外检测 C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D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 E99m Tc是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B2 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 A 动态分布原理 B 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 C 稀释法原理 D 物质转化原理E示踪技术的原理 E3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 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 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 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 提高病灶的分辨率 E 帮助病灶的定位 C4 体内射线测量通常测量 A α粒子 B β粒子 C γ粒子Dβ+粒子 E 中子 C5 核医学射线测量探头中通常包括 A 射线探测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B 自动控制和显示系统C、射线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D前置放大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E 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数率 D6 1uci表示 A、每秒3.7×1010次核衰变 B、每秒3.7×107次核衰变 C、每秒3.7×105次核衰变 D 、每秒3.7×104次核衰变E、每秒3.7×103次核衰变 B7 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因素是 A 粒子的射程 B 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 C 淋洗时间间隔 D 断层重建方式 E 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 A8 甲状腺I显像时用那种准直器: A高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B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 C低能通用高分辨率准直器D、针孔准直器E任意 B9 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 A清洁口腔B 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 空腹过夜 D 隔夜灌肠E 术前饮水 E10 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 A 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 Tc(Ⅲ)二羟丁二酸 B DMSA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分钟肾摄取达高峰 C 在1h肾摄取血中DMSA的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 D 静脉注射1h后,12%DMSA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排出体外 E 注药后3-4h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 B11 肾图a段描述正确的是 A a段为聚集段,即静脉注射示踪剂后急剧上升段Ba段为出现段,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外血床,8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它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血流灌注量 C、a段为排泄段 D、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内血床 E、1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 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 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

核医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元素:凡是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称为一组元素。 同位素(isotope):凡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如: 1H、2H、3H。 同质异能素:凡是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叫同质异能素。 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例如:1H、2H、3H、12C、14C 198Au 、99m Tc、99Tc 1.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 稳定性核素是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变化的核素,它们的质子和中子处于平衡状态,目前稳定性核素仅有274种, 2.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 放射性核素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变为其它原子核的核素。 核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αdecay): 2.-衰变(- decay): 3.+衰变: 4.γ衰变: 核衰变规律 1.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示,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物理半衰期是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所特有的。数学公式T1/2 =0.693/λ 2.生物半衰期(T b):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之。 3.有效半衰期(T e):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Te、Tb、T1/2三者的关系为:Te= T1/2·Tb / (T1/2+ Tb)。 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每秒衰变次数。其国际制单位的专用名称为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为Bq。数十年来,活度沿用单位为居里(Ci)1Ci=3.7×1010/每秒。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电离(charged particles):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轴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称电离。 2.激发:如果原子的电子所获得能量还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而只能从内内层轴道跳到外层轴道。这时,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 2.散射:射线由于质量小,进行途中易受介质原子核电场力的作用而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3.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质辐射。 4.湮没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成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自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称湮没辐射。5.吸收(absorption):射线在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作吸收。吸收前所经的路程称为射程。吸收的最终结果是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6.光电效应: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K、L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二)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 核医学的英文是___________。 2. 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与Yalow建立了___________,并首次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在此基础上后来人们逐步发展到能够测定人体各种激素和微量物质。因此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三. 选择题 1.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生____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2.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答案:一. 填空题:1. Nuclear medicine 2.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结晶,是理工科与医科相结合的典范。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有效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______和_______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类

型。 3.当快速运动的入射粒子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运动速度突然_______,这时入射粒子能量的一部分以_______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 4.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的原子。 5.母体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α粒子后转变为质子数______,原子序数______的子体核素。 二. 选择题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伴随电子浮获和内转换而作为跃迁的结果放出的电子称为___ A.β粒子 B.Auger电子 C.光子 D.K层电子 5.β-衰变是指母核发出β_粒子而转变为______的子核过程。 A.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B.质量数减1,原子序数不变 C.原子序数加1,质量数不变 D.质量数加1,原子序数不变 6.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Ⅰ.散射Ⅱ.激发Ⅲ.光电效应Ⅳ.弹性碰撞Ⅴ.康普顿效应 A.ⅠⅡ B.ⅢⅣ C. ⅣⅤ D.ⅢⅤ 7.1Kg受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称为或等于_____。 A.Gy B.rad C.Sv D.rem 8.1Kg被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即等于100______。 A.rad B.Bq C.Gy D.rem 9.带电粒子通过物质介质时,单位路径形成的离子对数目称______。 A.电离 B.激发 C.电离本领 D.电离密度 10.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131 I B.32 P C.198 Au D.99m Tc

核医学知识点整理

核医学整理 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的PET、SPECT显像侧重于显示功能、血流、代谢、受体、配体等的改变,能早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用的信息。 1.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如SPECT)对选择性聚集在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 射出的具一定穿透力的射线进行探测后以一定的方式在体外成像,借以判断脏器或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代谢及其功能变化,从而对疾病实现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 2.基本条件:用于示踪的放射性核素能够在靶组织或器官中与邻近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3.用于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称为显像剂(imaging agent),显像剂在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 显像的主要机制 4.诊断和治疗用(含正电子)体内放射性药品浓集原理 1)合成代谢 2)细胞吞噬 3)循环通路:血管、蛛网膜下腔或消化道,暂时性嵌顿。 4)选择性浓聚 5)选择性排泄 6)通透弥散 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 8)被动扩散 9)生物转化 10)特异性结合 11)竞争性结合 12)途径和容积指示 5.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 探头、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甄别器、定标电路、数字显示器 常用显像仪器:γ照相机、SPECT、PET等。 二、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和示踪剂)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品。

γ射线能量为:141KeV 三、SPECT显像方法: 1.每例检查均需使用显像剂 2.给药方式:iv,po,吸入,灌肠,皮下注射等 3.仪器:SPECT 4.给药后等待检查时间:即刻,20--30min, 1h, 2--3h 5.每次机器检查时间:1—20min 6.检查次数:1—10次 (一)显像的方式和种类 1、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和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可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成像,影像清晰可靠,可详细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脏器的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计算出一些定量参数, 如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参数影像或称功能影像). 2、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即电影显示;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提取每帧影像中同一个感兴趣区域内的放射性计数,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 3、局部显像:信息量大,图像清晰,临床最为常用。 4、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匀速移动,注射一次显像剂即可全身显像,常用于全身骨显像、探寻肿瘤或炎性病灶等。 5、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一定位置,是脏器或组织某一方位在放射性探测器的投影即放射性叠加构成。 6、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探测器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可检出较小的病变,并可进行较为精确的定量分析,研究脏器局部血流量和代谢率。 7、早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后2h内,主要反映脏器血流灌注、血管床和早期功能状况。 8、延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2h后,或在常规显像时间之后延迟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一些病变细胞吸收功能差,早期显像血液本底较高,图像显示不清,延迟显像可降低本底,给病灶足够时间吸收显像剂。或由于显像剂被靶组织摄取缓慢,周围的非靶组织的清除也较慢,需足够时间让显像剂从非靶组织洗脱。 9、阳性显像/热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病灶呈“热区”改变,如心肌梗死灶显像、亲肿瘤显像、放射性免疫显像等。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这种显像的敏感性较阴性显像为高。 10、阴性显像/冷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病变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如心肌灌注显像、肝胶体显像、甲状腺显像等。 11、静息显像:受检者无生理刺激或药物干扰的安静状态下。 12、负荷显像/介入显像: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以增加脏器的功能或负荷,观察其应激能力,可判断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灌注储备功能,增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13、单光子显像:如γ照相机、SPECT,临床最常用。 14、正电子显像:如PET、符合线路SPECT。探测的是正电子产生湮没辐射时发出的一对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光子。用于代谢、受体和神经递质显像。 【PET和SPECT比较】 ?PET使用正电子核素显像,多是组成人体的固有元素,半衰期超短,可以进行SPECT所不能进行的代谢显像,在短时间内多次显像,更真实、更直接反应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灵敏度、分辨率高,能准确进行各种定量分析。 ?SPECT结构较简单,价格低,所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半衰期相对较长,使用方便,放射性药物的来源较广,不需要配置加速器,容易推广普及。但空间分辨率不高。 ?PET只能进行正电子核素显像,中、低能核素显像只能用SPECT仪进行。 四、SPECT检查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