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与社会角色

浅谈大学生与社会角色
浅谈大学生与社会角色

浅谈大学生与社会角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对社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和学习的黄金时期。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地域,大学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社会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的角色选择。

关键词:社会角色大学教育社会环境

人在世界中生活,就必须与他人、社会发生种种关系,这就是人的社会性之所在。人是以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的,这就是社会角色。作为大学生,我们处于独立进入社会的边缘地带,怎样确立我们的社会角色,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有一句名言:“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因为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这句话社科的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以一定的角色出现在社会中,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然而人们的社会角色却不是单一的,如果我们把人的活动划分为家庭生活、学习生活、职业生活、社团生活、休闲生活和隐私生活这些领域,那么人会在不同的领域中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学习角色、职业角色等等。而由于人的活动是处于社会影响下的,所以人们还会承担公民角色以及各种临时角色。可以说,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中具有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精彩。

一、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从获取角色方式上

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上的社会角色。后者是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在传统社会中,先赋角色往往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人们的阶级性很强,官员的子女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向仕途,除去皇室成员的内部斗争,皇亲国戚的地位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容改变的社会角色。而反观底层人民,如果不通过科举制度来获取官位,可能很难摆脱被统治的社会角色。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角色,自致角色从此成为主导。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也告诉我们,先赋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爸李双江”,社会中“拼爹”的富二代们无疑是现代社会中的皇太子。他们从父辈的身上获得了“资本”,但是却没有用这样的资本来完善他们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反而以此来危害社会。

(二)从是否获取经济效益上

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前

者指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的的角色,而后者指不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表现社会制度和秩序等为目的的角色。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以官为尊,轻视商贾。而如今,更多的人们把财富的积累当做一种人生的成功,这样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角色的选择。

(三)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

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自觉角色是指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做的角色表演,而后者则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是单纯的按照习惯方式去做。

(四)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上

分为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前者指对权力、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后者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的自由和发挥余地。

二、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正确定位是成功扮演的前提,正确定位有利于大学生清楚所处的社会地位、明确社会角色、有利于增强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行为的目的性。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同时,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锻炼交际能力,明确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二)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和领悟

大学生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包括个体对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对社会角色扮演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第一点,对于社会角色的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各种社会角色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遵从的社会角色准则。第二是对于社会角色的技能的培养,这里包括多余相应的权利的使用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的明确。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来研习这些准则,更应通过各种机会,观察他人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行为特点。在点滴中积累经验,尽早适应这种身份的变换,融入新的社会角色中。另外,除去个人的发展方向导致的社会角色外,当代大学生都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要求我们时刻以自己为国家之栋梁,国家复兴之寄托。我们应时刻心系国家,认清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坚定的意志。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失调和调适

所谓社会角色的失调,包含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没能正常遵守学校制度,在大学期间自我堕落,出现各种违纪情况,甚至心理问题。产生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后,管理机制和以往发生很大的改变,部分学生没能很好的把握自己,而造成了定位的错误,从而在大学中慢慢迷失,最终出现这类现象。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的对自己重新定位,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自暴自弃,更好的接纳别人,与他人进行互动,提高受挫能力,更好的适应、掌控大学生活。

三、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是一个有些特殊的社会角色,因为它既是一个角色,也是一个决定一个社会群体未来社会角色的角色。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主要只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领悟社会和国家赋予的社会

期望,肩负历史使命。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时具有规定性,二是具有可变性。

所谓规定性,是指在大学生教育的框架内,规定着大学生这个角色本身的角色权力、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等。相应的规章制度等,都是对该角色的限制。这些限制与规定,明确了大学生的具体发展要求做出了规定。所谓可变性,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各自对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同一社会角色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会出现各种变化,其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可变性。

作为这一社会角色的聚集场所,大学无疑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敞亮,提升学生的道德和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感情,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如此,这也不代表教师是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决定者。因为人并不能有别人来改造。人的改造是一种自我改造,无论外界施加多大的影响,无论改造对人自身是有利还是无利的,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认得改造都是自我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非像中小学那样,由老师作为各项制度规定的监督者,而是作为一个学生自我改造的引路人。

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除了导员之外,师生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的学生人数骤增,师资力量没办法满足培养学生的全部需求。很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这个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困难。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导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对我们的影响,而是整个一群共同发展方向的人对我们的引导。作为导师,可以在学术上给我们指导,更可以通过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们能尽早的认识这个社会,从而渐渐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很多学校只是名义上的大学,教育上却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缺少了导师的学生,固然也可以从各类社团以及院系活动中逐渐成长,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然而这样的过程由于缺少经验丰富者的指导,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收获。

大学教育有别与基础教育,它更该考虑学生的独立思索和职业引导,更该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国家的角色需求的关系。

四、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影响

说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专家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强调是由于大学的盲目扩招导致的。诚然大学扩招降低了教育水平,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细致的角色定位帮助。但是社会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过分关注,“精英”、“人才”等等的修饰会让大学生增加许多心里压力,导致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社会舆论不应对大学生特殊化,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找到适合的职业。

其次,是社会的功利主义误导了大学生的定位选择。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不深,对于要从事的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过高,结果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角色定位过于飘渺。反而没法真正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上的选秀节目和投机暴富的例子也让大学生妄想一夜暴富。许多大学生因此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没有利用

这段时间熟悉社会,了解适合自己的角色职责,而是好高骛远,做一些虚无飘渺的事。不得不说,这也是社会浮躁之风对大学生的误导。

除此之外,前文提到的“拼爹”也是一种不良的影响,很多富二代、官二代没有经过大学的历练,直接走入社会,他们对于社会角色的认识是片

面且模糊的,他们的思维意识中对于家庭的依赖性往往比其他同龄人要更强,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甚至是直接由家人安排妥当了的。这样的选择方式,违背了自我改造的原则,也注定了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拼爹”现象出现,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了醒,无论怎样,学生的路都该自己选择,自己改造,切不可一时心软,替他们选择了道路。大学生有义务独立思考,独立选择,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新的社会角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江畅,论人的社会角色,襄樊学院学报,2000,21(7)

[2]黄学勇,试论社会角色转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4)[3]杨鑫,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前沿,2009,(9)

[4]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1)[5]刘金勇,从社会角色定位解构大学生就业难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责任感的有无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密不可分,对国家及社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必须承担的教育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反思大学生责任感的产生的源头和缺失的缘由,分析大学生出现没有担当,不敢面对自身责任等现象,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水平、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但是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对大学生责任感形成提出了挑战。以金钱和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使他们在责任感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缺失。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1.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产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对人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对责任感的理解、认同,并身体力行开始。 多数学者将责任进行两层面的解读:首先,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即份内之事;其次,责任是指导致未能做好份内之事的过错或过失。这两种解释的实质是责任即是人的义务。而责任感则是人对这种义务的精神趋向,变被动的义务为主动承担的内心希望与追求。因此,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并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1] 既然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的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贡献的问题,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正是通过不断满足自我和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人生的两种价值。同时,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越是能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2]。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公共责任意识,是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的关怀。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缘由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新的内容。但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社会存在诸多质疑,包括对责任感的质疑。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过分追求个人

浅谈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 ?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安全维稳教育工作等 ?特困生资助工作; ?负责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工作; ?学生评优、奖及惩处工作; ?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全球化时代的出现,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不再是只拥有精湛的技能,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显得日趋重要。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和人心发展是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我们作为学生工作者,不仅要交给他们生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交往,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的基本定位: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沟通技能;二要善于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三要具备组织和实施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当然,教师自身也应当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善于处理自我成长的问题。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更要懂得如何去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顺利开展。 1、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同时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使用和网络等,为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辅导员应熟悉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完善自我意识。应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再次,对于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青年学生,直接的沟通方法仍然不可缺少,特别是面对面的谈话方式。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诙谐幽默、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是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能使学生信心倍增、干劲更足;一句语重心长的告诫可使学生猛然自醒、急起直追。而言辞粗暴、语言过激往往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 2、做学生的“贴心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做真心朋友,真心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因为孩子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发扬学生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取得的成绩;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姑息、不护短、耐心地教育、帮助他们;更重要是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3、工作要有创新精神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重在创新;因此,辅导员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不拘泥于老经验、老做法、不墨守成规,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

浅谈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一)

浅谈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一)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在强调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学生个体自身的就业能力上着手,通过社会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竞争力 就业,无疑是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唯一可控的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个体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市场能力取决于个体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当前各个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条件,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确保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1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第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社会实践是完善和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和知识能力的有效平台 第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可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可以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在实践的困难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大学生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二、社会实践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提出了文理交叉,学科交叉,增设选修课等措施。这些措施实施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教学改革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社会教育,让大学生到社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大学生是要把在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运用到社会,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社会需要。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到课堂得不到第一手材料,在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的过程中检验和升华课堂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社会实践是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生成才的心灵保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能够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克服盲目和轻信;能够提高判断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 一、一个标志性的形象班主任是集体的一份子,并且应该努力成为众心的归依。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自己作为他们心目中的集体形象的代言人,是最初的成功的关键。学生,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更新快,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是挑剔却善意的一群,他们有时无法完善自我,却苛刻地要求老师是一个完人。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在求知的道路上,他们把老师看得比父母更重要。所以,为着这一个单纯而执着的期望,他们的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复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作为一个个体,班主任可以有很多缺点或弱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很正常,但是却不足以被学生接受,不足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是谁也无法引以为傲的。规范自己的言行,赢得学生的认同,并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德行之列。为人师者,本也应以此为先。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认知上的"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称为"首因效应",为以后的交往打造着一种"心理定势"。然而,这一印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并且用自己最美好的德行不断填充这一印象。从仪表到谈吐举止到人品素养,都是不容忽视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漂亮或帅气,但至少可以从容大方,让人赏心悦目。不是每一个人都伶牙俐齿,但至少可以严谨而掷地有声,让人心服口服。然而,即使原有的印象很好,相处时间久了,仍然会呈现一些问题或出现疏漏。这时,敢于面对问题承认错误也同样会赢得尊敬与认可。有一次自习,我在教室内巡堂,由于疏忽忘了关手机,结果在安静的教室内响起了不安分的铃声。我手忙脚乱地冲出教室,身后是还未反应过来的惊愕的目光。在第二天的课前,我又一次提起了这件难堪的事。因为在集体之中,任何一个因私而影响他人的人都是损害集体利益的,所以我诚挚地向每一个人道歉。本来我是很不好意思的,但看到那些微笑,听到那些掌声,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班主任期望是很高的,也是很宽容的,所以我不应该让这些宽容的学生们失望。其实,之所以要全力塑造好这个标志性的形象,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将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最在乎的赞赏与批评必定是来自他钦佩或欣赏的人。当班主任被学生们认同为心目中标志着美好和高尚的形象时,许多时候便可以不怒而自威,许多道德观念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深入人心。 二、一个严厉的尊长老师这一形象向来以和蔼、平易而深得人心。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是应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将得不偿失。过于淡化距离,容易导致这一不良的后果。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严肃外衣早已不再有效。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若时时以这样的讲情面去换取学生的近距离,最终只能陷入班级工作的恶性循环。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也许会一时感激一个心软的老师,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说话的老师可以轻松蒙混过关,然而,他却会一辈子埋怨一个不够严厉的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身上所承担的重大的教育任务,绝大部分将转化为他以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做人的方法与准则。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不是一种乞讨,而是用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去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处罚就不是一种关爱?试问为人父母者,有谁从未呵斥、告诫、处罚过自己的孩子?一贯严格的要求和偶尔严厉的处理,又有谁会怀疑不是为了孩子好呢?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心软是没用的,拉不下脸面也是没用的,这样只能教得学生也同样不能明辨是非。必须遵循一条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该管则必管。我非常喜欢学生送给我的这一句赠言"您是一位船长,把好了船舵,带领着我们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一个班主任应该尽到的责任,而若缺乏了"严厉"二字,它可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严厉的班主任,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

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浅析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

浅析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 内容摘要:立足于社会角色理论,本文将从大学社会角色定位、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角色困境与重新定位、构建大学生社会角色三个层面进行阐发。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角色角色差距角色扮演 正文: 一、社会角色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行动、相互予取,就需要一种能推知和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动机的能力,称之为角色理论。①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角色采择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这就构成了个体道德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促进社会道德认知的发展。② “角色”,众所周知是指演戏的人化妆打扮后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生活就像戴面具在跳舞”,可见现实的“生活”与诠释虚拟的舞台角色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舞台上,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应的反映,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独不同解释;在社会中,我们需要按照规范来行动,调整各自的行为以适应其他成员,我们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基于此,就形成了关于“社会角色”这一论题的探讨。 二、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根据角色分类理论,按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而“大学生”三个字,就先天使得该角色处于最大、最近的社会预期阶段,并成为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 对于家庭:其承担着典型的代际更替功能,其寄托着家庭对于优化社会分层的迫切需要;对于社会: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主力后备队伍,他们将成为社会底层群体提升社会分层的现实参照坐标,可以发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提升阶层的示范效应,进而优化中国人口的教育及知识结构,并形成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他们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高社会预期值的潜在力量。 三、角色差距 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状况却是: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造成缺乏学习之外的社会适应能力;快速变革的社会现实造成缺乏理性认识、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缺失造成实际解决问题的不,自我评价过高,而现实却很残酷;受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发展目标上偏向物质化、现实化、功利性,发展方向易发生偏差;开始意识到生存的压力,却不具备必备的抗拒压力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总之,他们对于该角色全方位准备不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想角色(包括社会对某一角色的理想要求,它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认可的或正式条文规定的)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人们也正是从理想角色中知道社会对角色的要求。但是个人担任某一角色时,有其实际表现,这种实际表现就构成了现实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主观方面(如角色意识问题)和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实角色和理想角色总是有差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的所在。差距就有可能造成心理的失衡,甚至是角色冲突。 大学生角色冲突最典型的表现为:由于过高估计了自我价值,受辨别能力的限制,用西方的先进来比较我国的落后,往往以一个社会觉醒家的形象自居,想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来改变国家的现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很容易垂头丧气。这种角色差距造成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筋疲力尽而顾此失彼,甚至怀疑自己,感到失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 识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汉语国际教育151班惠艳娇 调查时间:2016年6月29日——2016年8月23日 调查地点:图书馆、家中、街道 调查人员:惠艳娇 调查对象:身边同学、图书馆中的大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并分析原因,找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内容提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大学生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通过社会调查的数据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未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认识状况。调查显示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较好,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体现。同时,针对调查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得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初步材料,提出具体可行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建议、相应教育方案,为我们的学生工作部门制定工作思路提供参考。最后呼唤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正文】“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年轻一代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他们逐步走向成熟的开始,因此如何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通过查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从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并不容乐观,问题很多,主要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但是针对个别地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却很少,这难免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片面性。但因其各地大学生、各个学校的大学生因其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家庭的差异,各自的社会责任感也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以下我将研究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讨论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浅谈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在强调经济形势 和宏观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学生个体自身的就业能力上着手,通过社会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竞争力 就业,无疑是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唯一可控的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个体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市场能力取决于个体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当前各个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条件,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确保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1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

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第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 社会实践是完善和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和知识能力的有效平台 第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可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可以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在实践的困难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大学生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二、社会实践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提出了文理交叉,学科交叉,增设选修课等措施。这些措施实施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教学改革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社会教育,让大学生到社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大学生是要把在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运用到社会,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社会需要。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到课堂得不到第一手材料,

论文《浅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浅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谢津津【内容摘要】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扮演好各种角色,要像慈母一样爱护学生,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学生,要当学生贴心的朋友,还要当好学生心中公正的法官。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定位 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它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身份,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班主任要充当慈母的角色——优秀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有缺点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作为教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同样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

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班主任要扮演严父的角色——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进步与成长,扶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专长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因为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学生犯了错误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也一定要处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三、班主任要当好朋友的角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我们常说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就是说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教育的基础。在教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角色演习”,把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社会需求和情感表露,并按照社会需求及自身的领悟进行反复实践,经过在网上的多次实践和验证,把握自己在现实的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可以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4、网络创造的“自我实现”的主动受教育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自主性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不仅是个“社会学习”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社会创造”的过程。但在实现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化主体的选择性较小,面对的都是所属群体的权威。在家庭社会化中面对的是家长,在学校社会化中面对的是老师。权威们当然是以社会的主导文化为本,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教育,这对大学生是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也决定于传教者。传教者往往从自身的角色和好恶出发,当然他们也受自身知识或自身环境及价值观的限制,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也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形成的“信息共享”使大学生的触角获得了发展和延伸,不再受传统教育的限制,可以在网上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全球各地的专家以及兴趣相同的朋友进行交流,拓宽自身的视野。 二、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个人社会化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它全面介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其消极的影响。网络也一样,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如何?据这一次调查显示,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本文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综述,并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实践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Ⅰ。次实践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①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你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③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 ④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⑤你是否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行为等 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②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 ③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等 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①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浅谈农村教育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浅谈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很紧张,现代教育设备严重短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学生辍学较多等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题记时间如水,岁月如歌,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暑期社会实践终于划上句号。对于经常呆在凉爽的房间里,几乎没有受过苦的我来说,实践确实很辛苦,流了很多汗,吃了不少苦,皮肤也晒黑了很多,但大家没有一个抱怨,后悔的。在短暂的实践考察活动中,我努力让自己尽快融入到农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期间,我们也收获不少,既能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学以致用,又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给了我们主动积极地与疲劳和贪图安逸的惰性作斗争的机会。而我们在实践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熏陶;认识得到了升华;觉悟得到了提高。很感谢老师让我参加到这次实践中,让我充分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这次活动给我很多感触,也让我尝尽了人间的冷暖真情下面我从农村教育方面谈一下自己对农村的认识。在我们调查的几个村子里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仍很严重。首先,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软硬件方面还不具备,要缩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不易。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总体水平确实与城区存在较大距离,而且农村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方面还比较陈旧。我曾和唐家村的一个初中生聊过几句,他告诉我,他们上初中后才开始接触电脑,而城里呢,小学生就已经掌握电脑操作了,这就是差距。其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乐、美术、体育、英语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学校还不能向城里的学校那样采取高薪聘请优秀教师的办法。高水平的师资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在我看来,乡村学校教师严重短缺,但同时我们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就业机会,而乡村学校又急需人才,为什么大学生不去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呢,每年毕业生都挤向人才济济的大城市,为了留在城市里,他们甚至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记得在唐家村小学开总结大会时,就有位同学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唐家村的这几天,让我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和孩子们迫切渴望知识的心情,我被他们这样热情所感动,我想留下来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和这样的思想,那么,农村还会缺老师么。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从今年起全国有六所师范大学对毕业有意愿去西部农村支教的学生将免除一切学杂费。这一举措将使更多的大学生为西部农村做贡献。再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教育程度偏低,除了教育体制的原因外,农村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旦升学无望,则会前功尽弃。我们小组曾走访了许多村民和家庭,和家长们探讨过关于孩子辍学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学校老师讲的不好,一部分学生厌学,直接退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什么? “班主任是什么”是一个角色定位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角色,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这种角色,于是你就会真的成为这种人”。 班主任是什么?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里,把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为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我觉得很有道理。 班主任是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职能。作为班主任要拟订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一切活动,要指挥和引导学生,要协调各科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老师或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班主任是管理者。但班主任作为管理者,与工厂、军队、公司、机关的管理者不同。班主任面对的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是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教育为重,管理为轻。因此,班主任是“教育型的管理者”。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是一个学习指导者。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从思想到行动、从精神到方法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勤学”为“会学”。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主任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切入的,这是把学生视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真正蹲下来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坦诚对话。做学生的平等对话者,需要班主任有平等的意识、学习和探究的心态、真正开放的现代人心态。 班主任是一个学习者。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迅速更新、技术频繁换代、信息几近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就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班主任更需要学习。班主任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读书,怎么能够让学生读书呢? 班主任是一个心理工作者。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高度的关注,但心理教育人才或心理工作者的短缺,致使班主任不得不临时客串这个角色。对于这个全新的角色,班主任是很不熟悉的,仅凭师范院校里学的那么一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想客串这个角色显然只能是应付,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班主任是一个家庭教育指导者。从传统上看,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事。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我们看到,不少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加强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工作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深知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从而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能更好的建设伟大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全社会给予我们的期望。但是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欠缺,更有甚者,彻底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并采取对策来应对这种现状。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我的看法与感悟。一.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何谓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

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 1.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甚至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混为一谈。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 2.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提到社会责任感时,总是苛求别人,苛求社会该怎样做。但在自身的义务履行方面,却又避之不谈,他们忘了自己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很明显他们存在着从意识到实践的断裂,如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缺少积极实践的行为。 3.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在最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