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

13年底教育哲学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4个共16分)

前提反思:是哲学的天命和本性,是哲学反思的最本质特性。是把理论,思维的前提本身作为追问,质疑和反思的对象的反思。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哲

学的思维方式是前提反思。

建构:乃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新事物的活动过程。

合理性: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应当具有的客观性,价值性,严密性,正常性,应当性,,可理解,可接受,可信性,自觉性等的概括与要求,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规

范性的统一,也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合道理和合情理的统一。教育本体:教学实践是教育的本体。教学是统一诸多教育原因,形成教育活动,建构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或终极原因,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本质既来自教育思维,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

践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教育事实判断:从认识的对象和任务来看,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象是客观事物,任务是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信息:属性和规律,对真的追求,弄清对象是什么或是如

何。从认识过程和特点来看,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其过程表

现为对象向主体的运动,其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主体对象化或主题

统一于对象的程度。从认识的结果看,其成果是有关对象的真的知识系统,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教育价值判断:从认识的对象和任务来看,是应然性的认识,对象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其任务是反映主体需要与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和成都的信

息,对好,对善的追求,弄清主体的需要和喜好,对对象应持的态度,回答

对象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的问题。从认识过程和特点看,要求从主体的需

要出发判断客观事物,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对主体的效用,价值评价以主体

需要参与为前提。从认识的结果看,其结果是形成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观

念和人的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建构的教育哲学:建构的教育哲学与建构主义哲学紧密联系,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现当代哲学的某些相似观点结合起来形成的哲学

理论。

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以分析哲学为其哲学基础,作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哲学流派,它主要流行于英国、美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其中,一些分析教育哲学家

的兴趣集中在对教育的一些核心概念、重要命题或命题类型的澄清。而另一

些分析教育哲学家的兴趣在于,对整个教育理论陈述体系的结构的分析。总

之是主张对教育学问题进行元研究,认为教育哲学是分析教育语言的学科。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20世纪的教育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20世纪的教育哲学流派。它把个人的“自我完成”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主张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看作是教学的最好方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个别对待。这实际上是

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表现。

教育价值:就直观和静态而言,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和对象是否满足其需要的评价和态度,但从深层和动态看,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

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的过程和目的,结果。教育价值是

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

的对象化。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普遍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形成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二、填空(每空1分,10个空共10分)

教育哲学独立标志: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问世。

《教育哲学》第一次作为书名: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恩,第一次以《教育哲学》为书名

撰写著作。

对教育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首次探讨: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写了《教育哲学教程

纲要》一书,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社会观来解释教

育,并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的问题。

民国时期四位著名教育哲学家:范寿康,吴俊升,林砺儒,张栗原

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条原则:存在先于本质,即主观性原理。

卢梭及其思想: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理想。

杜威及其著作: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儿童与课

程》、《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经验与教育》和《人的问

题》等。

注:一、杜威的论点有: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二)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五)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韦伯对合理性的区分:把一切以伦理为取向的行动都归于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准则,责任伦

理是工具合理性或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信念伦理是价值合理性

或实质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能以价值

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为准则,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互

补交融地结合起来。

布雷津卡对教育学的划分:他主张把教育学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或实用教

育学。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帕克,赫钦斯,威廉巴格莱,杜威,哈迪,卡尔罗杰斯。

●实用主义哲学、福柯、波兰尼、皮亚杰的知识理论:

罗尔斯和费里德曼的公平理论:把优先权交给平等;把优先权交给效率。

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层次:适应性发展和自由性发展

其它包含在其它题中。

前提反思的两个特点:第一,批判性是其最本质的特性。第二,实践性是其鲜明特色。

教育本体是教育本质的终极原因,教育本质是教育实践的现实结果。

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兴国和创新教育兴国。

三、辨析(每题5分,2题共10分)

教育哲学中的语言分析就是通过对教育学概念的分析揭示其意义。

教育哲学的语言分析是对教育规律的概念,判断及其关系表述的研究,也包括对教育规律语言表达规律的研究。

课程中的知识是客观的。

课程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其类型的差别未必都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更多的是认识的差异,价值的差异,主管的差异和目的的差异,或者说既有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也有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和目的制造的人为的差异。

课程中的知识是价值中立的。

知识从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概念体系,认识方法和价值,作用。但所有知识或真理,反映真理的知识都是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性实践的发展结果及其结合,是客观反映与主观追求的建构,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真与善的一致。

●教学方式就是操作性的教学技术:

当代人文精神就是互利和双赢精神:

当代人文精神是共利精神,不仅是功利,公利和双赢精神,共利精神是公益精神,是尊

重每个人的权利,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挖掘,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精神。共利包括互利和双赢,但又不等同互利和双赢,不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个人和群体,社会也应该充分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教育公平:

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就真正实现了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在经济条件和接受教育条件不平等的人群之间要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做到教育平等则是很难的。不能很好解决教育资源的平等和公平的问题,就很难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真正体现教育平等和公平。

四、简答(每题8分,3题共24分)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

1:终身教育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活动,这是教育最一般的本质。

2:教育的自本质:从现当代信息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角度对教育自本质的认识,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实现当代教育作用社会和人的最根本的方式。

3: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接受教育,但它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

4: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5;教育虽然建立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

将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解为主体间的指导学习之意义。

1;指导学习就是教育或在教育者指向和引导下的学习。

2;指导学习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指导学习之中和之外的自主学习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同样重要。

3;指导学习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把世界,社会和生活当作学生的学校,课堂和书本。4;指导学习及其教育是对所有人的教育,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所有人都适用。培养及其教育的目的是完人和有用的人,指导学习及其教育把人看做永远未完成的存在,其目的是形成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的不断追求完善而永远处在正在进行时的“此在”,是形成把人的存在理解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又不断升华有用之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人。教育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人生不断追求完善之根本,是国家和民族不断追求文明,进步,富强和现代化,一流水平之根本。

教育反作用和教育为本的不同理论根源。

课程知识的特点。

1;间接性与直接性。唯理论认为,经验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变化的和有局限的。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普遍的和稳定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是学习着自己经验的总结,学生实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而不是自己在实践中学习,总之,学习是从书本上学习。经验论认为,唯有感觉得来的知识是可靠的,课程和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和书本出发。

2;简约性,系统性和经验性,活动性。唯理论和学科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知识主要体现在书本中,书本知识是压缩的或浓缩的知识,系统和简约化的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精华,被认为是能够高效地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经验主义则侧重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试误性。

3;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知识是具有一定的逻辑体系,概念,原理的知识。

4;接受性和发现性。学生学习知识更多的是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接受知识是对知识的继承,记忆,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应用。

其它包含在论述题中。

五、论述(每题15分,2题共30分)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1;反思同样是教育哲学的天性和天命,是教育哲学研究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哲学反思具有前提性,批判性等特点。

2;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是认识教育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反思是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教育思想是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反思教育思想前提或通过反思追寻教育思想的根源或依据,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3;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的整体的和根本的认识及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

教育学的科学化就是教育学的合理性

1;实证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对教育学的科学化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学的科学化并不完全是实证化和实验化,也不完全是哲学化和人文化,而是认识规律和追寻意义,客观反映和主观建构的合理性教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合理性的科学化过程。建构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新事物的活动过程。这种思想观点从杜威开始,到解释学、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学中形成广泛共识。

2;教育学理论的科学性不在于它的概念的精确性和体系的完备性,而在于对于教育实践科学化和合理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合理性发展主要不是数量的发展、普及的程度和表面的繁荣,而在于它真正发挥促进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育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建构过程。

1本体是形成本质的终极原因,教学实践是教育的本体。教育实践既是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者学习者及其两者的实践目的、内容、方法等统一起来的根源,也是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终极原因。教学是统一诸多教育原因、形成教育活动、建构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或终极原因,是教育的本体。任何教育都是具有本质的教育,任何教育也是具有本体的教育。教育本体时刻存在并不断形成和生成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的生成或建构时刻需要教育本体的养育或滋养。

2教育的本质不只是教育思维的本质、教育认识及其思维对教育实践的抽象和解释,更重要的是教育行动的本质,是教育行动对教育认识的现实化或实际化。教育本质是认识的,更是实践的,是认识和行动的统一,是认识的行动。教育本质永远是在教育认识和教育行动统一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没有教育行动的教育认识和没有教育认识的教育行动都不可能形成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育现象的内在普遍联系和共同特征,是教育主体、教育价值和教育规律的统一。新的教育主体、价值和规律认识和实践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新的教育本质形成的过程。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当代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形成方式。

六、材料分析(1题共10分)

创新教育理论的运用

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的要求

(三)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

二、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本质

(一)创新的本质

不少人从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创新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创新教育就是普遍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形成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

(二)创造性的内容

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三)创新教育的外延

科技需要创新,经济需要创新,文化教育需要创新,制度和管理也需要创新。创新能力和品德表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创新教育与教育改革

其一,全程化目标。教育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思想品德,但这些必须以培养创造性为总方向、总要求、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是以创造性的形成为中心,

并为其服务。

其二,多层面的内容。创新教育必须有新的教材、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新兴知识、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其三,发展个性的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创新有法,但无定法。分析能创新,综合能创新。演绎能创新,归纳能创新。发散思维能创新,收敛思维能创新。规范思维能创新,直觉思维、侧向思维也能创新。形象思维能创新,抽象思维能创新,甚至动作思维也能创新。

其四,重思想的评价。高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中小学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指挥棒。这样不仅扼杀创造性,损害精神发展,还极大地摧残了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应把现行的考试转变为以评价创造性为本位的考试。教育改革有技术问题,关键还是观念问题。

其五,新风范教师。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和国民素质,首先要注重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必须有创造性。

(二)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一,国家创新系统。

其二,企事业单位用人和创新机制

其三,社会文化风尚。

其四,家庭亲友氛围。

其五,大众传媒导向。

教育公平理论的运用

一、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与差别对待的公平原则

关于教育公平,许多人认为它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美国学者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平等包括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的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

同等对待不同起点的地区和个人,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不公平的。“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公平原则既是处理大多数发展条件和水平相似的个人和地区与发展条件和水平差距较大的极少数个人和地区的关系的原则,也是处理大多数发展条件和水平相似的个人和地区之间差别的原则,但主要是处理差距较大的个人和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

“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在教育中,可以表现为因材施教的差别对待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对待。然而差别对待的公平原则又是以社会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选择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的。

二、教育机会平等与教育权利和义务平等的公平原则

(一)教育机会平等和公平就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和公平

教育机会平等就是国家和社会授予所有人或某些人接受某种程度教育的平等的权利或资格。教育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接受每一种类型和级别的教育。把机会给予那些有能力承担义务和履行责任的人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

(二)不同的权利有不同的义务和职责

接受从事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料理最基本的个人生活的最基本的教育也就应该是每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所有人开放,但非义务教育则不同,国家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明确说每个人都有接受所有教育的权利,即使是规定了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只能说所有人都有接受所有教育的机会和资格,并不等于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所有教育的结果和目标。

接受教育权利向所有人开放,接受教育的结果只能由那些具有相应能力的人获得。

(三)教育机会平等是由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原则决定的,在不同的教育公平和平等原则下教育的机会是不同的

机会平等不等于结果平等,更不等于每一个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对在知识和能力面前教育机会平等,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无论是主张教育平等优先的人还是主张教育效率优先的人都反对教育平等或均等。

三、教育公平的标准和原则与教育公平的程序和操作

教育公平的关键首先是实施教育的原则的公平,或者制定教育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只有变成具体的公平操作才能落到实处,变成教育实践活动的公平。保证事实上的公平,既要有公平的原则,还必须有公平的操作程序。

公平原则有是否合理的问题,合理的教育公平原则是使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教育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则。在公众面前公开挑战正义的原则必定是要失败的。但原则的操作在许多情况下相对而言则是具体的、个别的甚至是琐碎的,是隐蔽的甚至是保密的。

保证教育公平既有人的道德良心问题,即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的问题,也有健全法律、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的监控体系、技术手段等问题。

四、教育评价和考试的公平与教育的平等、效率和教育公平

活动的效率与活动的目标及其评价目标、标准紧密联系,目标和标准不同,效率就不同。

考试具有评价性、选拔性、总结性和导向性。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未必正确但是人之常情,也说明考试和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以分数为标准的公平观来说是公平的,但对于以能力为标准的教育公平观来说就未必是公平的。

重视知识的教育、学习和考试与重视能力形成的教育、学习和考试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在这两种教育观和学习观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平等和公平观。不顾效率的平等和不顾平等的效率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既要追求平等又要追求效率的公平则是较难做到的。

五、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平等和公平

有人认为,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发展教育要遵循价值规律,要讲效率。

也有人认为,教育不是商品,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还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观点的论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教育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但教育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和市场性。

从总体上说,教育还主要是由国家举办,一部分教育具有某种商品性、产业性和市场性,并不等于整个国家的教育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把教育的计划性和市场性与教育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精神性结合起来,如果运作的好既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也有利于教育的平等,是有利于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状态的形成的,即有利于教育公平。相反只强调一方是不利于教育公平的。

第三节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教育不公平原因的复杂性和教育公平意义的多元重要性

(一)教育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政治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教育和经济、政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从长远和整体看,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政治文明的根本,但从具体看,教育不平等和不公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其实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教育公平、平等是国家和社会的追求和责任,也是公民个人的追求和责任

教育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发展个性、满足个人需要等价值,教育公平对提高国家、地区和个人的经济能力有重要意义,对普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受教育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对国家、社会、他人都有好处;不仅对现实社会有好处,也对将来社会有好处。因此,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家庭都要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投资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才是公平的。

教育不平等、不公平如果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等社会原因造成的,那就要解决社会问题。但有时可能是由于个人思想品德、价值追求原因造成的,这就要解决个人思想品德、价值追求的问题。

(三)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就真正实现了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但应该说这只是社会平等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社会平等的实质。

分数是艰苦努力和较好条件结合的产物,在经济条件和接受教育条件不平等的人群之间要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做到教育平等则是很难的。不能很好解决教育资源的平等和公平问题,就很难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真正体现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目标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和长期性

平等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也是两个基本、具体目标,只有两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才是公平的。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既是具体的、现实的和实践的,也是整体的、历史的和理想的。

教育公平既是可能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公平是历史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理想中的教育公平已经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永远存在,不可能完结。基本层次的教育公平已经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还要永远努力追求。

三、现实社会中教育不平衡和不公平的区别与消除教育不公平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思路

教育发展的平衡只能看做教育公平,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状态,不能简单地把不平衡就看做不公平,不平衡只有在严重损害平等和效率的前提下才是不公平的,使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不平衡是公平的。

现实中的教育不平衡主要有:

(1)结果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表现如下:一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二是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三是不同家庭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四是同一家庭中的教育不平等和不公平;五是正常人和特殊人群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

(2)教育机会上的教育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主要有:经济机会、条件和结果造

成教育机会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身体条件和发展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性别身体条件和发展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

(3)教育资源分配的操作程序、教育评价的操作程序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主要有:考试作弊,造假学历等。

解决以上不平衡、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加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

(2)努力加大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3)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程序监督和惩处的力度。

四、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公平观,努力研究考试和教育评价中的平等、效率和公平问题。

改变人才观念、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功能观。改变传统的教育平等等于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平观,树立平等和效率统一的教育公平观。

现代人与古代人对教育和人才的评价有不同的理念和要求,因此也应该研究适合现代的不同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五、大力发挥教育的和合功能

教育不仅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发展个性功能,有选拔和分层功能,还有普遍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公平、公正的和合功能。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和公平的目标,当然要大力发挥教育的这种功能。

六、教育公平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有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既要健全法制,更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每个人具有追求建立人人平等社会的理想,并为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积极地行动,主动贡献力量。

七、形成公平的共识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条件

改变和提高人们对公平与平等和效率关系的认识,形成不同人群之间对公平的科学共识,对顺利实现社会和教育公平是十分重要的。

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

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

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

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教育能否改变自杀?在某种程度中,教育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

自杀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教育能使其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各种的需求能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对于需求的满足有一定度。

●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缺失或扭曲是导致自杀的深层次原因。从找寻人生价值、建构人

生理想、探索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对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是教育者应该明确和实施的教育责任。

六年级安全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安全教育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班级:姓名:分数: 1、乘电梯时,如果电梯速度不正常,我们应两腿(),上身(),以应对可能受到的冲击。 2、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我们要做到()、()、()、()。 3、青春期是指青少年()和()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也是()和()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4、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月()日。 5、少儿保险主要有()、()、( )。 6、封建迷信活动具有( )性。如果我们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不仅会形成错误的( )和消极的(),而且有时会危害社会安全。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人与人之间能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人际交往对个人成长积极作用的表现之一。() 2、攀比和嫉妒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会出现故意攻击对方、伤害对方的行为,甚至会诱发犯罪。()。 3、做游戏时,为了争第一,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4、关注异性,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注意把握分寸。 () 5、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所以我们要防止水污染。()

6、遇到火灾,我们不要慌乱,保持镇静,遵照工作人员指示的方向有秩序的尽快撤离。() 7、在公共场合遇到人流拥挤,我们要逆着人流行走。() 8、我们小学生购买保险,越多越对自己有利。() 9、和同学相处要相互尊重,不恶意伤人。() 10、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用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有() A、水污染 B、流感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2、下列措施不是为了保护动物和植物的有() A、设定植树节 B、设定世界人口日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制定保护动物的法规 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可以适当参加迷信活动 B、到了青春期,不要和异性交往。 同学发生冲突时要相互谦让。D、经常搞点恶作剧,可以出风头。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B、朋友被人欺负,要及时出手相救,体现哥们义气。 C、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D、在学习上,嫉妒可以使自己进步。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2020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 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BD )。 A、道学 B、心学 C、佛学 D、气学 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BCD )。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C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B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 D )。 A、利玛窦 B、钱钟书 C、林纾 D、严复 6、中国现代哲学包括哪三大思潮?(ABC )。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 D、现代激进主义哲学 7、《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ABD )。 A、是论 B、在论 C、人论 D、道论 8、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C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9、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 D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10、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B )。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 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 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 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 1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 A、认识论 B、形而上学 C、伦理学 D、美学 1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 )。 A、孔子 B、朱 熹 C、孟子 D、慧 能 1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 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 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 斯 1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CD )。 A、培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1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 心思想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 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 )。 A、康德 B、黑格 尔 C、弗雷格 D、罗 素 1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 是:( C )。 A、“本体论转向” B、“认 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 理的转向” 1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C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 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 假、真 1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 的代表性理论有:(CD )。 A、个人主义 B、功 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 务论 2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 兴起的标志是:( A )。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新唯识论》的发表 2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 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 影响的当属:(ABCD )。 A、儒家 B、道 家 C、法家 D、墨 家 22、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 哲学体系的是:( B )。 A、伊曼奴尔·康德 B、托马斯·阿 奎那 C、安瑟伦 D、洛色 林 23、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BD )。 A、笛卡儿 B、斯宾诺 莎 C、休谟 D、莱布尼 茨 24、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 (CD )。 A、人 B、物 C、是 D、在 25、逻辑推理的类型有:(AB )。 A、演绎推理 B、归纳 C、数学推理 D、物理推 理 26、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 是指:(BD )。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 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 D、还原论的教条 27、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 代表性理论有:(AB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 义 C、圣谕论 D、义务 论 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 些发展阶段?(ACD )。 A、先秦儒学 B、唐 代儒学 C、宋明儒学 D、当 代新儒学 29、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BCD )。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30、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BCD )。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1、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 (AD )。 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B、心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 C、心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 32、经验的主要形式有:(ABC )。 A、感知 B、内 省 C、直觉 D、归 纳 3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 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 ( D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4、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 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5、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 包括:(BCD )。 A、理性实在论 B、常识实在 论 C、新实在论 D、批判实在 论 36、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 国文化的主干包括:(ABC )。 A、儒家 B、佛 家 C、道家 D、墨 家 37、从伦理学家对道德本质所持的看法 来看,伦理学又被区分为:(BC )。 A、一般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B、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目的论伦理学 C、结果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 D、元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 38、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 形式,即:(CD )。 A、个人功利主义 B、道德功利主义 C、行为功利主义 D、规则功利主义 39、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客观论认 为:(ABD )。 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 的 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 C、美不是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源 于人的心灵 D、美是客体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特质 40、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 的哲学家是:( B )。 A、胡塞尔 B、维特根斯 坦 C、罗素 D、萨特 41、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 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 德 42、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中心思想是:( D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3、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 路线有:(BC )。 A、观念论 B、经验 论 C、唯理论 D、批判 论 44、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 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 B )。 A、柏拉图 B、利玛 窦 C、莱布尼茨 D、伏尔 泰 45、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 中心思想是:( A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6、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有:(ABCD )。 A、杜威 B、皮尔 士 C、詹姆士 D、刘易 斯 47、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 三个因素是:(ABD )。 A、根 B、境 C、空 D、识 48、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B)。 A、“自诚明” B、“自明诚” C、“为道” D、“为学” 49、牟宗三提出的儒学“三统说”指的 是:(ACD)。 A、道统 B、学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

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第二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附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功能 3.家庭教养方式 4.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5.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大学生安全教育期末考试答案(新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肌肉拉伤后,将受伤部分太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0 分A、 减轻血液流向受伤部位 B、 促进血脉的回流 C、 患部的肿胀和淤血会减轻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急性损伤的特点是什么?1.0 分 A、 有清晰的受伤事件 B、 有清晰的受伤地点 C、 在很短暂的时间里面受伤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食指骨骨折下面哪种固定方法是错误的?()1.0 分 A、 患指紧靠健侧中指,再用橡皮胶贴牢; B、 用木条托住患指,再用橡皮胶贴牢; C、 用折断后筷子托住患指,再用橡皮胶贴牢; D、 患指紧靠健侧大拇指,再用橡皮胶贴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保障安全的捷径是1.0 分 A、 天生 B、 传授教育知识 C、 社会传播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被歹徒从后面锁喉的时候,不应该做什么1.0 分 A、 抓住歹徒小臂,头向歹徒肘关节位置转 B、 不动作,任凭其锁喉

寸力拍裆 D、 手向后拍歹徒脸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应立即倒水,但倒水时间应不超过几分钟?()1.0 分 A、 1; B、 2:; C、 3; D、 4;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参加培训的时候,需不需要先查看其培训资质证明材料,并上网或电话核实工商部门有没有登记1.0 分 A、 需要 B、 不需要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哪一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制定各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应案1.0 分 A、 2003 B、 2004 C、 2005 D、 200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机动车在车道减少的路口,遇到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应当()通行。 1.0 分 A、 尽快通行 B、 停车等待 C、 减速慢行 D、 依次交替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谁提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1.0 分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集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 603版本,仅供参考 一、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第一,从教育哲学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介于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一门理论学科。 ?第二,从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上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第三,从教育哲学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比较来看,教育哲学是地地道道的实践哲学。 二、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联系:总体上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着科学的发展。 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看 第二,从研究方法看, 第三,从其社会功能上看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都是人们认识教育的两种方式 2、所属畴不同。 三、教育哲学的定义: ?我国在解放前后教育哲学家们有很大的共识: 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 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 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哲学的新观点: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 ①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罗蒂,全名:查里德·麦凯·罗蒂(Richard Mckay Rorty,1931—) ②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 波普尔:“哲学的自大狂” ③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认识的哲学”指以认识为主题的哲学。 “存在的哲学”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哲学。

“存在哲学”的产生及特征: ④从“规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规的哲学”是以提供和维护人们认识和行动的基本规为目的的哲学 “解放的哲学”是主把人从原初认识和行动的依据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免于规陋习的束缚,能够自我反省,不断以新眼光来考量存在和存在方式的哲学 ⑤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抽象的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哲学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 第二是指哲学的研究方法是抽象的演绎方法 第三是指哲学的学习是抽象的学习 四、教育哲学的新进展:(当代特征) 教育哲学研究的新发展: 第一,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英国的卡尔我国的金生鈜教授都持这种观点 “实践哲学”有两种含义:狭义指“伦理学”; 广义的实践哲学指人们从事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活动的哲学。 第二,教育哲学的反思性 一是指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是追求价值的中立,而是把研究者自身是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着对这一部重要条件的分析。 二是指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第三,教育哲学的批判性 Critical的基本含义:“解读”、“讨论”、“评价”、“判断” ②批判的过程,是一种使学习对象意义显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使批判者自身价值立场和认识框架呈现的过程。 ③我们国家的理解:一是强调批判的政治性;二是突出批评作为一种手段,忽视其思想历程 ④教育哲学的批评性是指:首先,使教育者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的基础。 其次,由思想到实践 再次,结合实践,重构教育生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 最后,解读并克服各教育流派狭隘的观点,促进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四,教育哲学的价值性 ①含义:“普遍有效的” “价值无涉”(value_irrelevant)或“价值中立”(value_neutral) ②产生背景:后现代哲学中“知识”与“权力” ③主要代表:福柯哈贝马斯

六年级安全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期末测试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乘电梯时,如果电梯速度不正常,我们应两腿(),上身(),以应对可能受到的冲击。 2、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我们要做到()、()。 3、青春期是指青少年()和()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也是()和()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4、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月()日。 二、判断题 1、人与人之间能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人际交往对个人成长积极作用的表现之一。() 2、攀比和嫉妒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会出现故意攻击对方、伤害对方的行为,甚至会诱发犯罪。()。 3、做游戏时,为了争第一,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4、关注异性,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注意把握分寸。() 5、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所以我们要防止水污染。() 6、遇到火灾,我们不要慌乱,保持镇静,遵照工作人员指示的方向有秩序的尽快撤离。() 7、在公共场合遇到人流拥挤,我们要逆着人流行走。() 8、我们小学生购买保险,越多越对自己有利。() 9、和同学相处要相互尊重,不恶意伤人。() 10、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用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有() A、水污染 B、流感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2、下列措施不是为了保护动物和植物的有() A、设定植树节 B、设定世界人口日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制定保护动物的法规 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可以适当参加迷信活动 B、到了青春期,不要和异性交往。 C、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要相互谦让。 D、经常搞点恶作剧,可以出风头。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主动和陌生人说话。 B、朋友被人欺负,要及时出手相救,体现哥们义气。 C、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D、在学习上,嫉妒可以使自己进步。 四、简答题 1、我们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少写三条) 2、怎样防范性骚扰,保护自己?(至少写五条)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五安全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安全/环境教育 期中过关测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题 1、 ________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把它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2、“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这是对________的形象描述。 3、饮水不但能供给人体所需的水分,而且能提供人体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和一些___________,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4、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_____及____________就会渗入土壤,污染__________,破坏___________,间接的威胁人类的健康。 5、洪水来临前我们应该做好一下几点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吸烟的危害不包含哪项() A 产生致癌物质 B 损害身体健康 C 使抵抗力增强 D 缩短生命 2、现在每年的“世界无烟日”是指哪一天() A 3月20号 B 4月7号 C 6月8号 D 5月31号 3、下列哪项不是嚼口香糖的目的() A 排除孤独情绪 B 蛀牙 C 缓解紧张 D 发泄内心的恼怒

4、长岛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把海产品养殖结构从原来单一养殖调整为多种综合养殖,下列哪项不属于综合养殖的品种 A 海草 B 扇贝 C 鲍鱼 D 海参 5、下列哪项不是使用太阳灯的好处 A 省钱 B 费电 C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D 安装很方便 三.判断题 1、周末在家玩游戏没必要控制时间,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要一次玩个够。() 2、感冒了,自己的身体抵抗力很好,没必要去医院,随便吃点药就好。() 3、坚持锻炼身体能增强抵抗力,有助于预防传染病。() 4、吃了没有洗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5、我们也许无法组织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却可以根据各种预警信号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我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简答题 1、废旧家电有哪些危害 2、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五年级安全教育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沉迷网络,不但会严重影响学习,还会对我们的()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导言 一、填空题 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三门分支学科,合称“小学”。 二、判断题 1.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这是具体语言学的任务。(错) 2.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些语言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大部分语言的研究还很不够,甚至还没有人去研究。(对) 三、名词解释 1.普通语言学 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本质。探究人类语言内部结构的共性及普遍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2.应用语言学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纂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及其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3.小学 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从语言的内部结构上看,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 2.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 二、判断 1.从理论上来说,句子的长度是可以无限的。(对) 2.语言是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错) 3.文字始终是从属于语言的。(错) 4.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对) 5.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对) 6.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错) 7.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错) 8.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对) 9.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对) 10.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对) 11.思维离不开语言,聋哑人不能掌握语言,所以聋哑人不能进行思维。(错) 三、单向选择题 1.下列说法只有()正确。 A.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 B.语言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特殊社会现象。 C.没有语言,利用文字照样可以进行交际。 D.在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中,文字是最重要的。

李猛哲学导论期末复习笔记

哲学导论 主讲:李猛 《斐多篇》 关于灵魂不朽的四组论证 在证明之前,苏格拉底讲了一番道理,说人应当通过净化使身体与灵魂尽量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理;他说身体是一种障碍,而死亡则是摆脱了这种障碍[见《裴洞》篇66A-68B。]。” 第一组证明:对立生成论证引出: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这些灵魂从这 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再回到这里,从死者托 生。所以,如果活人都是死者托生的,我们 的灵魂就曾经存在于彼处? 论证: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则它 们只能由其相反的那一面产生,那么如同醒 只能由睡产生一般,生也就只能由死产生, 这就充分证明死者的灵魂一定存于某处,再 从那里回到活[ 见72A] 这个论证的前提的三个前提:一切 东西都有其相反的面,一切东西都 由既有的东西生成,一切东西都需 要生成。 对立面相互生成是在可见世界层 面,由此推断出来的存在于某处的 灵魂也是属于可见世界的生灭事 物? 第二组证明:学习回忆论证学习回忆说:我们看到、听到或感觉到某物, 不仅知道是此物,并且会由此忆起另一个东 西,那个东西则只能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忆 起的这个东西会令我们对原来感觉到的某 物更加理解。这便是我们理解所有知识的模 式。 人在出生时便已有了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人 对于“等”的知识在身体能够感觉之前便已 存在,那么这种知识就一定不是由身体而是 由灵魂认识的,并且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 早已存在了。 辛弥亚和格贝认为这两个证明只证 明了问题的一半,即灵魂在生前是 存在的,可是人死后灵魂会如何, 却仍有待证明。 第三组证明:第一个相论论证这个证明是说,既然‘某本身’是存在的, 它们是不可见的、不变的;而它们在现象世 界的投影则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这些实 物经由身体感觉到,‘某本身’则由灵魂体 认到,那么身体显然是比较接近可见的那一 类,而灵魂接近不可见的,即不变的那一类 [ 见80B]。 辛弥亚和格贝仍不满意这三组证明。 辛弥亚提出了灵魂即和谐,尽管灵 魂比身体神圣崇高,却会先损坏, 因为它是一种和谐。苏格拉底反驳 说如果灵魂即和谐,那么因为和谐 只能听从于成分的指挥,那么灵魂 只能听从于身体的指挥,但这跟我 们的现实体验是相反的。 格贝提出了假说:灵魂可能像是一 件耐穿的衣服,穿坏过很多身体, 但并不是永恒存在的。由此引出了 苏格拉底的哲学自传平【首航;次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1)

2019-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吴俊升先生是解放前我国一位较有影响的教育哲学家,他在()一书中指出, 教育哲学是一新的知识领域,因而在定义上还有分歧。 2.为了促进国际教育哲学家们的交往和对话,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国际性的教育 哲学学术组织———()。 3.要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知识,首先要对人生的()进行一个类型的划分和 程度的区别。 4.从新的后现代哲学立场来看,教育哲学的首要的特征是教育哲学的()。 5.里克曼认为理性对于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即理性可以使我们有效地选择达到目 标的工具。 6.1942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始在英国率先设立()教授职位,由哲学家 ()担任。 7.黄济先生是我国解放后教育哲学的奠基者,1998年,他出版了《》一 书。 8.1960年,谢弗勒出版了()一书,这本书后来成为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著作。 9.当前,在美国教育哲学领域内,应用()、()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 各种“主义”分析教育问题已渐成“时髦”。 10.自由对于民主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由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还在于自由是民主的 ()。 11.社会人的形象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形象,二是经济人形象。 12.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是常识性阶段,第二是感性阶段, 第三是()。 13.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贡献是开辟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即 ()。 14.就我国当前教学的理性化而言,最重要的或当务之急要进行的工作是(), 以终结教材知识的绝对性、终极性和中立性。 15.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因此,一个人的()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他教育哲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16.()的形象是教育知识中最古老的人的形象。 17.托尔斯泰说:“知识是工具,而不是()”。 18.理性意识,是与感性意识相对而言的,是指个体对于万事万物一种基本的 ()。 19.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人生的境界问题之所以被学生、家长和教育者忽略,主要原因 在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及现代教育理论的()。

七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期末试题.doc

七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期末试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A、与陌生人拼 B、赶快跑回家 2、当你单独一人在家时,遇有陌生人敲门,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A、把门打开问他有什么事 B、打开门,让他进来 C、始终不开门 3、家中电视机着火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迅速切断电源 B、用灭火器对准荧光屏灭火 C、用水把火灭掉。 4、在上体育时脚不慎扭伤,下列做法最好的是 A、马上用热水袋热敷 B、马上揉搓患处 C、马上用冷水浸泡 5、一个未成年人被绑架,对他自己比较有利的做法是 A、大声斥责歹徒 B、绝食抗争 C、假装与歹徒合作,然后伺机逃跑 6、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时,不准携带 A、食品 B、饮料 C、易燃易爆物品 7、发生食物中毒,自己能采取的最有效的应急措施是 A、多喝开水 B、催吐 C、找解毒药 8、如果家里有人突发危险疾病,应拨打的电话是() A、110 B、120 C、119 D、122 9、遇到交通事故,应拨打的电话是 A、110 B、120 C、119 D、122 10、如果看见有汽车撞人后要逃跑,你认为应该立即 A、告诉老师或家长 B、记下车牌号并报警 C、去追车 11、影院、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消防安全标志,标志的颜色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绿色表示 A、禁止 B、火灾爆炸危险 C、安全和疏散途径 12、人们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 A、韭菜 B、小白菜 C、已发芽的土豆。 13、如果你不幸溺水,当有人来救你时,你应该() A、紧抓往来人的胳膊或腿来人的身体 B、身体放松,让来人托着你的腰 C、双手抱往。 14、在野外遇到雷雨时,不容易出现危险的做法是()

语言学考试要点(考试重点整理)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What is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1 ). phonetics 语音学;phonology 音位学;morphology 形态学;syntax 句法学; pragmatics 语用学 (2). 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 3.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 in linguistics (1)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 描述性与规定性 ①If a linguistic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②If the linguistics study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behavior in using language, i.e.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2)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共时性与历时性 ①A synchronic description takes a fixed instant (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present) as its point of observation. Most grammars are of this kind. ②Diachronic 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a language through the course of its history. (2)Langue & parole 语言与会话 ①Languag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②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in actual use. (4)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 ①A language user's unconsc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system of rules is called his linguistic competence. ②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concrete situations. (5)speech and writing 语言与文字 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communication. (6)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 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 4.Definition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a system, i.e., 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rules.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s symbol and what the symbol stands. 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s is sound.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specific. 5.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6.(1) Arbitrariness 任意性refers to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 (sounds and meanings) (2) Productivity(creativity)能产性Language is productive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ignals by its users. (3) duality双重性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s of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