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课件展示)

大家都学过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有没有同

学能说一说?

(明确)“悟物穷理”。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钻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佛语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今天来研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褒禅山)

结合学过的诗歌《泊船瓜洲》和《登飞来峰》,明确宋人喜欢说理这一特点。

再结合课件展示,让同学们先有一个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整体感知:

1、放音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快速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名字的由来,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4、此文既然为游记,那第几段真正写到游?作者在记游时详写了什么地方?

请学生读,再作答。

明确:第二段,详写后洞。

5、作者写游洞经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用了哪些对比?

明确: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

乐”的懊悔

6、从最后一点看出,他们游得尽兴吗?为什么?面对一次不尽兴的游历,作者的心情如何?

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字:“悔”,追问“悔什么?”

明确:“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请学生翻译:我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7、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进一步问:这说明

第二,第三段关系密切,讨论一下二、三段的关系,推

荐组员作答。

明确:第二段的记游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追问:议论得出的道理是什么呢?

明确:“尽吾志”与“深思慎取”。

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出示一组人物主要成就所用时间:曹雪芹《红楼梦》10年司马迁《史记》1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28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30年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27年马克思《资本论》 40年

名言寄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和作者变法是否有关?

先看对王安石的介绍(课件展示)

总结: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

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亦”。

王安石在诗文上也成就颇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与

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维品质也密不可分吧。

2、请结合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学了本文有何感想。

“游山洞”和“做学问”的关系

五、作业

1、除了上述游山洞得出的人生道理,王安石从褒禅山还悟出什么道理?

2、课文中共有十几个“其”字,请找出来根据它们的用法分类、归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思想出现在—— 生(众):第三段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重读第三段,再次领会作者的观点。(朗读课文第三段)

师:作者从探险本身谈开去。一般人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却认为要探险就要去“险以远”之地,那里才有“奇伟瑰怪”之景。而要到达胜景之处,必须——

生(众):必须要“志”“力”“物”三个条件。师:王安石对这三者的看法如何?

生(黄):“志”“力”“物”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志”,没有它就没有志向和意志。是肯定不能成功的。但同时“力”和“物”也不可以缺少。

师:嗯,“志”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力”是成功的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的帮助也不可少,如果“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打出投影)

“立志” ?“蓄力”——至 ?

“借物” 师:这是王安石的观点,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志”“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样吗?请大家讨论发言。

生(刘):一个人应该有志向,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我想,这就是志向吧。

生(黎):“志”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它最重要。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成功的。有了志,“物”和“力”的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师: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这就是—— 生(黎):“有志者事竟成” 生(邹):那可不一定,因为其他原因,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多。比如,项羽他最后不是失败了吗?他不是“有志者”吗?

师:问得很好。

生(黎):但是他曾经所向披靡取得过胜利,他即使失败了也是无怨无悔呀。师:嗯,你的意思是他尽心尽力去奋战过,所以他即使失败,也—— 生(众):“可以无悔矣”。

生(康):其实,我认为,外物也很重要。《劝学》里面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不借助外物的力量,人将会寸步难行。师:非常好,联系到已经学过的课文。刚才大家对“志”“力”“物”三者的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 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学生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师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 至洞之深处。

 老师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学生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

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老师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学生答: “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回归作者人生成就: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

六、反复朗读第三、四段,相互检查背诵

七、作业布置

1、请找出文章带“其”(共20处)“以”“而”的语句,并进行解释;

2、进一步朗读

3、4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

3、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一词多义积累)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 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 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 《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 文言知识: (一)“其”的用法: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 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 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 C. 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游褒禅山记中“其”地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类似的用法还有《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2. 名之曰褒禅。 3. 有泉侧出。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 而其见愈奇。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 火尚足以明也。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 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 气)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 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 倒装句 1 ?状语后置句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定语后置 ① 有穴窈然。 (三) 省略句 ①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 文言固定句式 ①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 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 (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程度副词,十分,很。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 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语助词,无实意;后一个“其”,那个,指 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表目的)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doc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实词 1、道 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二、虚词 1、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 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 【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 “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 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 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 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2、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 继续照明。】【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 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3、之 ①而卒葬之:死后又葬在这里【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代词, 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 这样称呼它【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 ⑥【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焉 ①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然力足以至焉:【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教学大纲》对言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言,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中常见的言实词、言虚词和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热爱中华优秀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言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言虚词虚词在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提取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作品,约占课总数的40%,高一言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宋代散继承唐古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字上看,宋朝散较上册的言更为浅显。 言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言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言实词、虚词,学生的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文言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 虚词总结

游褒禅山记虚词总结 一、之 (1)代词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指褒禅山 2.而卒葬之——那里,指褒禅山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山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指华阳洞 5.入之甚寒——指后洞 6.谓之后洞——指后洞 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指后洞 8.遂与之俱出——指怠而欲出者 9.来而记之者已少——指后洞 10.而余亦悔其随之——指怠而欲出者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他 12.其孰能讥之乎——他 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取消句子独立性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而人之所罕至焉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结构助词,的 1.褒之庐冢也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4.余之力尚足以入 5.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此余之所得也 二、其 (1)代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指褒禅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褒禅埋葬时 3.距其院东五里——指慧空禅院 4.其文漫灭——指仆碑 5.独其为文犹可识——指仆碑 6.问其深——指洞穴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指好游者 8.盖其又深——指后洞

9.则其至又加少矣——指游客 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指古人 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自己 12.然视其左右——指洞壁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山的名称 14.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指欲出者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指华阳洞 1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指前洞 (2)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的……” 无 (3)用在名词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那个”“这个”无 (4)表示祈使或询问语气 无 (5)副词,表示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6)助词,无实意(为特殊用法)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存疑 三、者 (1)……的人 1.而记游者甚众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有怠而欲出者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来而记之者已少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险以远,则至者少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然力不足者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表示停顿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2.如“华实”之“华”者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四人者 (3)……的原因 所谓华山洞者 四、所 (1)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游褒禅山记之的词义和用法

游褒禅山记“之”,常用作代词和助词。代词“之”, 一称代:代人:他(们)、她(们);代物:它(们)二指示代词疑代:哪里、哪些、哪个指代:这(里)、那(些)这个

褒禅山亦谓之(它,代词)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这里,代词);以故其后名之(它,代词)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的,助词)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的,助词)阳名之(它,代词)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的,

助词)“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其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那里面,代词)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它,代词)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它的里面,代词)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他,

代词)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那些游记诗文,代词)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那个人,代词),而不得极夫游之(的,助词)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得,助词)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的,助词)奇伟、瑰怪、非常之(的,助词)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助词)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 2.(),(),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照应(),(),()。 4.(),(),(),(),()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5.(),(),(),()。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则说明成功做好一 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也可以无讥无悔。 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 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 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á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 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④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篷)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 ③英才盖世(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通“纹”,花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