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目录

前言(摘要) (2)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2)

(一)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 (2)

1、小麦锈病 (2)

1.1症状与诊断 (2)

1.2发生规律 (3)

2、小麦白粉病 (3)

2.1症状与诊断 (3)

2.2发生规律 (3)

3、小麦赤霉病 (4)

3.1症状与诊断 (4)

3.2发生规律 (4)

4、小麦纹枯病 (5)

4.1症状与诊断 (5)

4.2发生规律 (5)

5、小麦全蚀病 (6)

5.1症状与诊断 (6)

5.2发生规律 (6)

(二)综合防治技术 (6)

二、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7)

(一)概述 (8)

(二)综合防治技术 (8)

三、常见草害及其防治 (8)

(一)概述 (8)

(二)综合防治技术 (8)

四、参考文献 (9)

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省每年因病虫草害的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直接威胁着我省小麦的安全生产。在我省小麦主要的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主要杂草有播娘蒿、荠菜、泽漆、猪殃殃、婆婆纳、麦家公、大巢菜等阔叶杂草和节节麦、野燕麦、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确保小麦安全高效生产,必须加强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

关键字:小麦,病虫草害,症状诊断,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一)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我省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条锈病、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1症状与诊断

1.1.1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橙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1.1.2小麦叶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桔红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桔红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1.1.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深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1.2发生规律

1.2.1锈病病菌(主要是夏孢子和菌丝体)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小麦次生麦苗上越夏和越冬。越夏病菌可以使秋苗发病。

1.2.2传播途径:一是春季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病菌主要侵害就近的小麦根部叶片;二是从周围地区靠气流传来病菌使小麦发病。

1.2.3小麦上部的叶片发病,主要是外来菌源的侵染。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小麦品种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小麦优良品种的种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伸而锈病生理小种的变化使该品种逐渐丧失抗锈性。因此,我们在小麦品种的种植上,要推广选用丰产抗锈的优良品种。小麦播种期迟早与锈病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因此,提倡在当地适期范围内,适当晚播,减轻秋苗的发病程度。

1.2.4小麦夏季收割时掉落在地里的籽粒长出的麦苗称为次生麦苗。次生麦苗上带有病菌,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收割小麦时要适时收割、减少小麦落粒。

1.2.5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一定的关系。春季气温回升早,抽穗前后气温高也给锈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小麦锈病与降雨量有密切的关系。4~6月的降雨量多,特别是5~6月的降雨量较多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和蔓延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白粉病是我国大部麦区的重要病害。白粉病病菌能侵染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在有利条件下每周可繁殖一代,因而小麦生育期再次侵染次数多;过量施用氮肥和加大种植密度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2.1症状与诊断

该病可侵害小麦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严重时颖壳与芒亦可受害。初发病时,叶片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病原菌的闭囊壳)。

2.2发生规律

2.2.1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2.2.2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2.2.3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3、小麦赤霉病

该病害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时受害严重,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此外,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

3.1症状与诊断

3.1.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3.2.2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3.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3.4.4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2发生规律

3.2.1该病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

3.2.2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

3.2.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4、小麦纹枯病

该病是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该病可危害整个小麦生育期,播种后造成烂芽,苗期造成死苗,拔节期是发病的高峰期,表现眼斑花秆和叶鞘枯死,严重时后期倒秆或形成枯白穗。

4.1症状与诊断

4.1.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4.1.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4.1.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1.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

4.2发生规律

4.2.1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小麦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赂扩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 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

4.2.2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

4.2.3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5、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由土壤真菌侵染根组织引起,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全生育期均可受害。病根变黑,新生根少,茎基部变黑呈“黑脚”;植株长势弱,严

重时早枯形成白穗,颗粒无收或严重减产,是小麦毁灭性病害,被称为小麦的“癌症”。土壤肥力、酸碱性、小麦连作年限与发病关系密切。

5.1症状与诊断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5.2发生规律

5.2.1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

5.2.2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5.2.3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

5.4.4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1.1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条锈菌越夏区及周边地区实施药剂拌种和适期晚播。对于白粉病可选用郑州8915、豫麦9/15/16/21、中育4号、鲁麦14/22号等;对于小麦全蚀病可选用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

1.2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播种时药剂拌种,防止秋苗发病。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合理、均匀施肥,合理排灌,雨后及时排水,施肥均匀,忌偏施氮肥,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隔年轮作可减轻病害;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铵态氮和磷、钙、锌等元素;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1.3药剂防治

1.3.1 播种期可用三唑类农药拌种,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防全蚀病以有效成分计算,播前用三唑酮或三唑醇按种子量的0.03%,或丙环唑按种子量的0.05%拌种,或敌力脱0.025%-0.05%拌种或全蚀净(硅噻菌胺)0.025%-0.0375%拌种防病效果好。

1.3.2 翌年小麦拔节期,每667m2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兑水100kg或15%三唑醇粉剂8g兑水60kg或20%三唑酮乳油8—10g兑水60kg,1

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g,兑水100kg或50%利克菌200g,兑水100kg喷雾,防小麦纹枯病效果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防治小麦纹枯病。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m2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防小麦全蚀病于拔节期、花期每亩用三唑酮20-25克,或丙环唑10g,或全蚀净(硅噻菌胺)60-70g兑水40-50kg喷施也有较好效果。此外小麦拔节期亦是白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每667m2用50-60g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用30g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30g的12.5%腈菌唑对水50kg喷雾。如果发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药后10天再施药1次。

1.3.3 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则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用药注意药械要能保证弥雾、压力和喷孔口径要符合弥雾要求,有连阴雨天气时适当高浓度喷雾,因为赤霉病发生在多雨季节,弥雾和适当高浓度能防止雨水冲刷,可以带来药剂的二次稀释而不造成药浪费和流失,特别在下雨间歇时用药更要强调弥雾和适当高浓度,每667m240%多菌灵胶悬剂120g,80%的可湿性粉剂100g,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70g,都可用于赤霉病防治,如果有多菌灵超微粉或多菌灵胶悬剂,最好用超向粉和胶悬剂,其效果比可湿性粉剂要好。

1.3.4 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关键期。当麦田病叶率达0.5%-1.0%时进行药剂防治。每667m2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或1

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g,对水50kg喷雾。种植高感品种麦田可进行二次防治。

二、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一)概况

危害我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2种。防治麦蚜的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危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受害严重的小麦不能抽穗,枯萎而死。地下害虫在我省小麦主要生产区主要有蝼蛄、蛴螬和金针虫。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1 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2kg,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

1.2 合理耕作:深耕灭茬,耙耱镇压,中耕除草,均可杀灭大量红蜘蛛。

2、药剂防治

2.1 药剂拌种:播种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ml或40%辛硫磷乳油20ml兑水0.5-1kg,拌麦种10kg可防地下害虫。

2.2 苗期防治:当蛴螬1 000头/667m2;金针虫1 000头/667m2;蝼蛄100头/667m2,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ml加水1-2kg 拌细沙20kg顺垄撒施,撒后浇水。

2.3 孕穗至灌浆期:当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每667m2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kg喷雾防治。当条播小麦单行33cm长,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每667m2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喷雾。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效果最好;抽穗后气温较高天气则应于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喷药。

三、常见草害及其防治

(一)概况

麦田杂草我省主要有播娘蒿、荠菜、泽漆、猪殃殃、婆婆纳、麦家公、大巢菜等阔叶杂草和节节麦、野燕麦、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麦田杂草防治应贯彻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冬前化学除草为主,春季补防为辅的防治策略。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冬前防除,待小麦冬前杂草基本出齐且以阔叶杂草为主时,可以用杜邦巨星或麦金龙等,每667m2地对水30kg均匀喷雾。小麦冬前杂草基本出齐且以

禾本科杂草居多时,可以用骠马或世玛,对水30kg均匀喷雾。喷药时要根据天气情况,气温应在10℃左右进行防治,气温降至0℃以下禁止施药。

2、小麦返青期拔节前,小麦未封垄,麦田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可以用骠马(6.9%精唑禾草灵乳油)、世玛(3%甲基二磺隆悬浮剂)等;小麦已封垄,杂草大且以阔叶杂草为主时,可直接用杜邦巨星(75%苯磺隆干悬浮剂)、司特龙(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麦金龙(75%苯磺隆干悬浮剂)、快灭灵(40%唑酮草酯乳油)等。如果小麦后茬种植花生、辣椒等,在小麦返青期应提前用药或降低苯磺隆的用量或不用苯磺隆,以免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

3、施药前洗刷喷雾器械,使用扇形喷头的背复式喷雾器;无论是使用单剂还是复配剂都应先将制剂倒入小型容器内配成母液再倒入喷雾器械中使用;施药时期最好是小麦冬前,也可在小麦返青期后(严格注意把握好时间);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喷药;人工施药时,应倒着喷药(即退着走),这样可避免往前走动时将刚喷的药液带掉。

四、参考文献

[1] 许晓风,《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1;

[2] 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优质小麦生产与病虫害防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1;

[3] 王慧卿,《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6-1;

[4] 韩召军、杜相革、徐志宏,《园艺昆虫学》(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

[5] 向子钧、王盛桥,《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1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技术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5-11.3。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汇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 纹枯病: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华丹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 根腐病: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俗称“黑脚病”,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一般发病田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二)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 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3%华丹种衣剂加40%的甲基异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

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3%华丹50―60毫升或2%戊唑醇10―15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兑水300—400ml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一)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果盾或思科进行防治,即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 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或者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3、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病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40%氟硅唑乳油25g兑水40-50公斤或10%思科水分散粒剂40g兑水40公斤,顺麦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二)小麦虫害 1、麦蚜叶蝉灰飞虱除直接为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当虫株率超过5%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每亩用3%高啶20ml喷洒一遍或用70%蚍虫啉10克,也可亩用2.5%精品髙福30ml顺麦垄喷雾,效果可达98%,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2、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撒施毒土: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1、小麦纹枯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20%的田块时喷药,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腊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防治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的田块,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特效型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咪鲜胺15克,或氰烯菌酯50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亩

用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00克,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一次。 5、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0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乳油10克,或腈菌唑4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6、小麦吸浆虫。旱作区小麦,在吸浆虫中蛹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7克,或辛硫磷8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9克,或倍硫磷37.5克,兑水喷雾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小麦纹枯病 我县常发性小麦病害,近十年来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一般年份损失10-15%,重发年份损失可达30%。 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黄褐色梭形斑,或眼点状斑。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形成云纹花秆状,并继续向上部扩展,后期侵入茎秆,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再形成球状菌核。 发生规律: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夏。田间发病可分四个时期:①、冬前发生期②、早春返青上升期。③、拔节后盛发期④、抽穗后稳定期。秋、冬季温暖和春季多雨对纹枯病发展有利,连作小麦发病重。 综防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2、化学措施:拌种:立克秀、纹霉清。喷雾(分蘖末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12.5%禾果利52—64克、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对水40公斤喷雾。注意:适当加大水量;对准中下部,保证效果。 二、小麦梭条花叶病

该病害为一种病毒病,在我县,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小麦上流行,一直持续有5年,此后进入轻度流行阶段,近几年有抬头趋势。 症状:该病在冬小麦上严重发生,染病后冬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株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梭形斑,老病叶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严重矮化。近年来此病出现一些新变化,发病提前,秋冬季有部分早播感病品种小麦就显现病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禾谷多粘菌是此病的传播媒介,冬小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麦苗根部,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小麦播种后土温15℃,土壤湿度大时有利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侵染,早春返青期高于5℃气温回升早,高于15℃气温到来迟发病重,高于20℃或干旱时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宁麦8号、9号、13号和仪宁小麦等 2、实行多年轮作、倒茬。 3、适期晚播,避开最适侵入时期。 4、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 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窜灌。 6、喷施抗病毒农药,如菌克毒克,病毒必克、病毒A等。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刘颖 (安徽省固镇县仲兴乡农技站,安徽固镇233700) 摘要介绍了小麦种子和土壤消毒、杂草防除及各种病虫害的相应防治技术,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4-415-02 作者简介 刘颖(1968-),女,安徽固镇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3-21在深入调查和摸清麦田生态的基础上,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系统监测,大力推广优化配套综合防治技术,旨在减轻病虫草害对小麦的危害,将损失降到最低。1 种子和土壤消毒 小麦主产区要大力推行药剂拌种,以控制地下害虫,推迟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同时对早春麦蜘蛛、麦蚜也有一定的兼控作用。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用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等进行土壤处理。1.1 种子消毒50kg 小麦种子用40%辛硫磷乳油50ml 加20%粉锈宁乳油50ml 或2%立克秀湿拌剂50g ,或50kg 小麦种子用50%甲柳·酮乳油50g 加水3kg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边拌小麦种, 后稍凉干即播种。药剂拌种时需按规定剂量用药, 不能随意加大用量,以防产生药害。用粉锈宁拌种的小麦可能会推迟1 2d 出苗,但对小麦出苗和全苗无不良影响。1.2 土壤消毒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 油6 7.5L /hm 2 加水30kg /hm 2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洒边搅拌到300kg /hm 2 细土或细沙上, 稍凉干,再均匀撒施到全田,耙后即可播种,也可将毒土均匀撒施到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再播种。还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60 90kg /hm 2 均匀撒施在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播种。2化学除草 2.1 阔叶杂草的防除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 隆)乳油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 225g /hm 2,对水600kg /hm 2 ,在小麦3 4叶期,杂草5 10cm 时喷雾。用75%苯磺隆(巨星)干悬浮剂15 22.5g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2.2 禾本科杂草的防除 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 乳剂600 900ml /hm 2,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田看麦娘杂 草2叶至拔节期时茎叶喷雾。 2.3禾本科和阔叶混生杂草的防除用225g /L 溴苯腈乳油1200ml /hm 2 ,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隆)乳油750ml /hm 2 加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于小麦田看麦娘2叶至拔节期茎叶喷雾。3病虫害防治3.1 麦蜘蛛 麦蜘蛛一般在春季2月底至3月发生,暖冬 干旱年份在冬季也可发生危害, 选用扫蟎净、阿维菌素(盛风阿)等进行防治。3.2小麦穗蚜 3.2.1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 法,充分发挥天敌优势,适时应用化防治控制穗蚜危害。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三突花株等是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之比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增殖为害,不必施药防治。3.2.2 化学防治。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选 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 或3%啶虫脒(如金世纪)可湿性粉剂300g /hm 2 ,或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喷雾防治。机动喷雾药液量为225kg /hm 2 , WS -16型或工农-16型(喷片孔径0.7mm )手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kg /hm 2 ,常规喷雾 (喷片孔径1.5mm )药液量为675kg /hm 2以上。3.3 小麦纹枯病 3.3.1 选用耐病和感病较轻的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属侵 染期较长、 流行速率较低的土传病害,宜提早预防。目前生产上较缺乏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应尽量选用感病轻或耐病的小麦品种,如烟农19等。3.3.2 合理轮作,适期迟播,控制播量。实行小麦与油菜、 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种植密度,增强麦田的通透性。3.3.3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注意氮 磷钾肥平衡施用,培育健壮植株,增强自身抗病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3.3.4 化学防治。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 135g /hm 2,或250g /L 丙环唑乳油有效成分135g /hm 2,或 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0g /hm 2对水600 750kg /hm 2于麦株基部均匀喷雾。尽量将药液喷到麦株基部,病害重发年份,间隔7 10d 补喷1次。3.4小麦赤霉病 3.4.1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是基础,穗期保护是关键,麦田 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田干无积水。3.4.2 药剂防治选择。选择农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渗透性、 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期。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选择渗透性高、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品种。可选用36%粉 霉灵或40%多.福.酮有效成分600g /hm 2 ,或25%戊唑醇有效成分150g /hm 2,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有效成分600g /hm 2,或5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900g /hm 2于穗部 农技服务,2012,29(4):415-416责任编辑陈静责任校对胡先祥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 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 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 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 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 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 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 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 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8087437.html,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杨茹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0期 [摘要] 小麦种植,是我国主要的一项粮食作物,在提倡高产的今天,病虫害一直是其中 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针对小麦期间,不同阶段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便提高小麦的产量。 [关键词]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76-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它的结构不断地调整,农业种植已经成为了我国比较偏北地区的一些主要种植作物,小麦高产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关心的话题。但是小麦在种植以及生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病虫危害。 这些病虫都会极大的威胁到小麦的生长,因为对于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地区,比如说山西等地区来说,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就显得相当地重要,而在种植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特性的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手段也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必须要用到合适的手段,对小麦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防治,这样才可以达到杀害病虫,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本文就重点介绍一下,小麦几个不同生长阶段,一些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治手段,以期可以减少病虫的危害,让小麦实现高产,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小麦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1.播种期防治技术。播种期,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所以小麦播种期的病虫防治一定要到位。在播种期,主要有像纹枯病或者是地下害虫之类的病虫危害,当然还包括一些土传,或者是种传的病虫。 因此,在播种前期,对土壤一定要先进行精心地耙细,每公顷大概用三十千克的辛硫磷颗粒剂拌细土搅匀,撒入土中,进行杀虫处理。当然,如果是小麦种子,也可采用药剂拌种,或者是种子包衣等手段,对病虫进行防治。比如说黑穗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可以在拌种时,使用含量百分之十五三唑酮,每一百千克种子用药二百克搅拌均匀,预防和杀灭病虫。 如果是金针虫这样的病害,我们首先要按照一比八十比八百的比率,将含量百分之四十的甲基,硫磷乳油,水按照这个比例与种子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将种子堆放在一起,充分吸收药性两小时,可以有效防治金针虫害。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教案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目的: 掌握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 冬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单产(全国平均)在250千克/亩左右,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麦田管理和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田间管理 各类麦田要抓紧越冬未返青前进行镇压、搂麦松土。对田间裂缝较多较大的麦田,应先搂后压,以弥实裂缝,防止早春寒风飕根。搂后镇压,还可保温提墒,防止或减轻早春冻害死苗。在冬末或早春镇压可抑制主茎旺长,促进分蘖发生,有利于增加穗数而提高产量。对无浇水条件的旱地小麦,均应在早春及时镇压,可起到一定的保墒防寒作用。而对于土壤不缺墒的麦田,返青时不要急于浇水追肥,仍以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为主,促苗早发稳长。根据

今年的播种普遍偏晚、土壤墒情较好的特殊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类型: (1)返青期群体中等偏小(每亩60万株以下)的麦田(或中低产田),返青后可蹲苗20天左右,待小麦春生第2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追肥数量可控制在春季追肥总量的4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7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生长,争取穗数。待拔节后期(春生第5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第二次肥水管理。追肥数量掌握在春季追肥总量的6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穗大粒多粒重,改善品质。 (2)返青期群体在每亩60万株以上的麦田(或高产麦田),地力较好墒情足的高产麦田,可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时期,蹲苗40天左右,待小麦拔节后期(春生第5 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计划在春季的施肥量可于此期一次施入,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5—20 公斤。这样既可蹲苗壮长、适当控制分蘖、降低基部节间长度、促使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倒伏,又可节约一次浇水成本,还可促进大穗大粒提高品质 (3)对于播种过晚、基本苗过大(每亩35万株以上)、冬前无分蘖的麦田,春季也不要急于浇水施肥,早春以保墒增温为主。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可推迟在拔节前期(春生第4叶出生前后,小花分化期)进行,追肥数量占春季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小麦病害 1.1 麦类白粉病 田间植株发病率达到50%时,用20%粉锈宁2000倍液或安麦净500倍液或2%农抗120~250ml对水40~50kg麦收后清洁麦田,翻耕灭茬;小穗抽浆期,在药中加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或麦多微肥喷施。麦种10kg用水润湿后加152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g拌种,晾干播种。发现病叶后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雾挑治。抽穗灌浆期;当植株顶3叶病叶率达10%~20%时,用40%禾枯灵75g,于小麦齐穗期扬花期对水50kg喷雾;0.5~0.8度的石硫合剂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麦赤霉病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液浸种30rain。40%多菌灵或50%托布津15OOg/hm2对水喷雾,喷时要对准麦穗侧喷。药干后1h再下雨药效不减。防治时期一般在始花期(扬花10%~20%),高温年份边抽穗边扬花,在齐穗即应喷药。一般在关键期喷药1次。若品种特别感病,第1次喷药后5~7d内有3d 以上中到大雨及第1次用量低、错过防治适期应补喷第2次药。两次用药第1次应掌握在适期喷药。5~7d后喷第2次药。喷药期雨多病重要抢雨停间隙打药,细雨照常喷打(浓度可适当加大)。若喷药防治错过适期,病菌已侵染并出现个别病穗,可用多菌灵作治疗剂,浓度加大l倍。防效仍可达60%~70%,但该法用药量大,残留严重,不宜大面积应用,只作一种补救措施。 1.3 小麦霜霉病 铜制剂、有机硫、有机氯的一些农药为较好的保护剂,瑞多霉是较好的内吸治疗剂。 1.4 麦类锈病 25%粉锈宁可湿分剂75g,拌麦种lOOkg,拌匀后闷l一2h播种,可防3种锈病,兼治白粉病。当大田条锈病病叶率1%~2%。叶锈病病叶率5%~10%,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1)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保证每亩有效穗40-45万,3月中下旬追施小麦拔节肥,亩施尿素8-10kg,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麦田有害生物及其综合治理 武邑县植保站 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近几年,我县小麦病虫害呈加重趋势,全县麦田有害生物年发生面170万亩次,小麦年损失1000多吨。主要特点是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发生面积和范围扩大,危害程度上升。我县麦田有害生物有病、虫、草三大类群。近几年,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和种植方式的改变,麦田农业有害生物种群有所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 1、麦田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 1.1病害 麦田病害主要包括:气传流行性病害如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种传、土传病害如小麦黑穗病、根腐病、叶枯病、纹枯病;靠传毒媒介传播的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 1.2虫害 虫害主要是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麦蜘蛛、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灰飞虱以及秋苗期的土蝗。 1.3草害 麦田杂草种类,主要有麦蒿、麦瓶草、王不留行、灰菜、酸廖,近几年又出现了麦田禾本科杂草,雀麦、节节麦并呈蔓延趋势。 2、麦田常发性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目前我县麦田病害的发生种类概括起来为黑、白、红、黄、花、腐,即:黑穗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等;虫害主要为四小一大,即:9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麦蜘蛛、

潜叶蝇和麦叶蜂等;新出现了节节麦、雀麦、恶性杂草,小麦赤霉病。 2.1流行性病害流行高峰周期缩短 以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为代表,从我省1950年的资料记载分析,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流行高峰,而近几年的观察,流行高峰期有缩短的趋势。 2.2种传、土传有害生物加重 小麦全蚀病、小麦吸浆虫,禾本科杂草等土传、种传病害发生加重。田间菌源、虫源、草籽的积类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小麦全蚀病2000年在我县零星发生,2006年发生面积达5万亩;麦吸浆虫2002年首次在龙店乡王薛、魏薛发现,2006年龙店、韩庄、赵桥和武强接壤的村已全部发生,发生面积达1.2万亩,并逐步向南扩展。 3、原因分析 3.1持续暖冬现象 1986年以来,持续的暖冬有利于有害生物的越冬存适,增大了小麦病虫草害的越冬基数,加重了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 3.2农田小气候 首先是水肥条件的变化,麦田灌溉面积扩大和浇水次数增多。其次是小麦群体加大,麦田亩基本苗由过去的20万株增至40万株以上甚至50多万。第三是种植方式的改变,麦田种植多改为全密植,麦田不进行中耕及人工除草。所有这些造成了田间湿度大,通透性差,小气候相对温度提高,使流行性病害得以流行危害。 3.3耕作方式 高留茬收割,免耕技术的推广有利于菌源积累,远程跨区作业和种子调运则利于病菌传播。高留茬收割,秸杆直接还田后,把大量小麦植株病残体留在土壤中,为来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