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U_多肽偶联试剂_125700-67-6_Apexbio

TBTU_多肽偶联试剂_125700-67-6_Apexbio
TBTU_多肽偶联试剂_125700-67-6_Apexbio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说明资料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说 明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多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 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 /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 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

PyBOP_多肽偶联试剂_128625-52-5_Apexbio

客户使用Apexbio产品发表的文献 COA (Certificate Of Analysis) 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DF benzotriazol-1-yloxy(tripyrrolidin-1-yl)phosphanium;hexafluorophosphate C1CCN(C1)[P+](N2CCCC2)(N3CCCC3)ON4C5=CC=CC=C5N=N4.F[P-](F)(F)(F)(F)F 分子量 Soluble in water or 1% acetic acid储存条件

一般建议为了使其更好的溶解,请用37℃加热试管并在超声波水浴中震动片刻。储液可以在零下20℃中保存数月。 运输条件试用装:蓝冰运输。 其他可选规格:常温运输或根据您的要求用蓝冰运输。 产品描述 IC50值:N/A 作为BOP(其中二甲氨基由吡咯烷基替代)的类似物,PyBOP(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是用于固相多肽合成的多肽偶联剂。作为在肽键形成中具有等价性能 的BOP的唯一类似物,PyBOP广泛用作BOP的替代物,以此避免形成致癌副产物六甲基磷酰胺(HMPA)。其毒性经广泛报道后,最近HMPA作为危险化学品被列入“塞韦索名单”。在液相和固相多肽合成中,BOP均是一种良好的多肽偶联剂。然而,在生产和使用BOP的过程中,HPMA的形成不可避免[1]。 体外实验:在与BOP相同的条件下,将PyBOP作为偶联剂进行耦合试验。在包含N端保护的氨基酸的DCM摩尔溶液中,加入以下化合物:偶联剂、C端保护的氨基酸盐酸及DIEA。甚至在氨基酸受阻的情况下,通过薄层色谱(TLC)监测可观察到即时反应。此外,外消旋作用似乎比Young测试中BOP存在时低50%,且在Anteunis测试中具有优势[1]。 体内实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过体内数据。 临床试验:到目前为止,还未进行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Coste J, Le-Nguyen D and Castro B. PyBOP@: A new peptide coupling reagent devoid of toxic by-product. Tetrahedron Lett. 1990 Mar; 31(2): 205-8.

关于Suzuki反应

关于Suzuki反应 1 Suzuki的详细介绍 自从1979年Suzuki等报道了通过钯催化的有机硼化学物和卤代烃可以在很温和的条件下发生偶联反应制备不对称联芳烃以后,为芳-芳键的形成展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已逐渐成为现代有机合成中关于碳-碳键的生成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最近十年来,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通常是在很温和的条件下,不受水以及很多官能团的影响,这种反应被大量用在实验室制备药物以及精细化工中合成大量的有用的有机中间体。尽管还有别的方法如Heck偶联反应,Negishi偶联反应,Stille偶联反应,Himama 偶联反应,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Kumuda偶联反应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被证明是目前制备联芳基及其衍生物最为广泛利用的方法,与其他钯催化的偶联反应相比,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反应条件相对较温和而且所用的各种硼酸及其衍生物相对于其他偶联反应中所用的有机金属试剂对环境是很稳定的,容易保存,也容易处理。其次,反应的后处理很容易,且含硼副产物相对于别的有机溶剂容易除去,这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是很有优势的。再次,反应中所用到的硼试剂相对于很多的官能团(例如羰基,羟基,氨基等)都是很稳定的,这是由于硼原子的电负性(2.0)接近碳原子的电负性(2.5),而大大高于锂,镁以及大多数其他的过渡金属原子(电负性值介于0.85-1.75之间)。最后,由于其使用的是低毒性的硼试剂并产生无毒的硼副产物,为用绿色化学合成碳-碳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的反应机理通常是被认为是一个普通的催化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它们分别是:(1)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2)转移金属化(transmetalation);(3)还原消除(reductive elimination)。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氧化加成通常被认为是反应的控制步骤,因此不难理解卤代芳烃反应速度的排列顺序是碘代芳烃>溴代芳烃>氯代芳烃。当然,这个反应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芳环上取代基性质的影响,即推电子基团与供电子基团以及空间位阻的影响。通常来说,相同结构的卤代烃,芳环上的负电荷越强,空间位阻越大,则反应越慢。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反应中所用的碱的碱性、催化剂的价态、配体以及所用的溶剂都对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举例来讨论各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在1944年,Wallow和Novak证明膦配体的阻滞在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限制催化效果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证明温和的、有效的催化剂可以在没有膦配体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他们的研究中证明了反应速率还与反应所在环境的PH值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他们用碳酸钾代替碳酸氢钾使得反应的速率有所提高。 在1944年Smith极其合作者对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他们在合成一种新的治疗高血压药的反应中,他们发现在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中所用的碱的PKa值接近于10(例如强碱碳酸盐)对反应有利,然而当使用碳酸氢盐时(PKa接近于6)反应将不是很好,考虑到苯硼酸的PKa值接近于8.8,他们认为当PH值为9时反应最佳。苯硼酸将转化为三羟基苯硼酸盐,认为这种负离子比中性的硼酸更有利于反应。 Kinetic的研究证明了水的含量和碱的存在对提高硼酸的反应活性是必需的。他们认为用1mol的水和1mol的碳酸盐在反应开始时产生对提高硼酸负离子是必要的。Kinetic的研究证明了水的含量和碱的存在对提高硼酸的反应活性是必需的。他们认为用1mol的水和1mol的碳酸盐在反应开始时产生对提高硼酸负离子是必要的. 最近,Suzuki在其前面所研究的烯烃偶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个催化循环过程(如图1.3.4)。这个机理在氧化加成和金属转换之间加入了配体交换的步骤。 这种催化循环的机理现在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了,主要是由于在这个催化循环中的几个有用的体都被分离出来了,而且鉴定了他们的结构。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 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OH数为5.3个/μ㎡硅质基体,经在400℃或800℃下加热处理后,则Si-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μ㎡或<1个/μ㎡。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1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盖基体的面积(㎡/g)。若将其与含硅基体的表面积值(㎡/g)关连,即可计算出单分子层覆盖所需的硅烷偶联剂用量。以处理填料为例,填料表面形成单分子

多肽合成方法

多肽合成中肽键形成的基本原理 一个肽键的形成(生成一个二肽),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化学过程,它指两个氨基酸组分通过肽键(酰胺键)连接,同时脱去水。 在温和反应条件下,肽键的形成是通过活化一个氨基酸(A)的羧基部分,第二个氨基酸(B)则亲核进攻活化的羧基部分而形成二肽(A-B)。如果羧基组分(A)的氨基未保护,肽键的形成则不可控制,可能开有成线性肽和环肽等副产物,与目标化合物A-B混在一起。所以,在多肽合成过程中,对不参与肽键形成的所有官能团必须以暂时可逆的方式加以保护。 因此,多肽合成-即每一个肽键的形成,包括三个步聚: 第一步,需要制备部分保护的氨基酸,氨基酸的两性离子结构不再存在; 第二步,为形成肽键的两步反应,N-保护氨基酸的羧基必须先活化为活性中间体,随后形成肽键。这一耦合反应既可作为一步反应进行,也可作为两个连续的反应进行。 第三步,对保护基进行选择性脱除或全脱除。尽管全部脱除要等到肽链全部组装完成后才能进行,但为了继??? 续肽合成,选择性脱除保护基也是必需的。 由于10个氨基酸(Ser、Thr、Tyr、Asp、Glu、Lys、Arg、His、Sec和Cys)含有需要选择性保护的侧链官能团,使肽合成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对选择性的要求不同,所以必须区分临时性和半永久性保护基。临时性保护基用于下一步要反应氨基酸的氨基或羧基官能团的暂时保护,在不干扰已经形成的肽键或氨基酸侧链的半永久性保护基才脱除,有时也在合成过程中脱除。 在理想状态下,羧基组分的活化和随后的肽键形成(耦合反应)应为快速反应,没有消旋或副产物形成,并应用等摩尔反应物以获得高产率。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一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化学耦合方法相比,适用于实际合成的方法很少。 在肽合成过程中,参与多种反应的官能团常常与一个手性中心相连(甘氨酸是唯一的例外),存在发生的消旋的潜在危险。 多肽合成循环的最后一步,保护基要全部脱除。除了在二肽的合成中需要全脱保护以外,选择性脱除保护基对于肽链延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成策略要深思熟虑地规划,依战略选择,可以选择性脱除Nα-氨基保护基或羧基保护基。“战略”一词这里是指单个氨基酸的缩合反应顺序。一般来说,在逐步合成和片段缩合之间是有区别的。在溶液中进行肽合成(也指“常规合成”),对困难序列,多数情况下,用肽链逐步延长法只能合成较短的片段。要合成更长的肽时,目标分子必须分割成合适的片段,并确定在片段缩合过程中,它们能使能C端差向异构化程度最小。在单个片段逐步组装完成后,再连接产生目标化合物。肽合成战术包括选择最恰当的保护基组合和最佳的片段偶联方法。 最初的固相多肽合成(SPPS)只是肽和蛋白质逐步合成法的一种变化,其概念是将增长的肽链连接到一个不溶性的聚合物载体上,由Robert Bruce Merrifield在1963年首次报道。今天,为纪念他1984年获得诺贝尔奖而称之为Merrifield。在聚合物载体上,也可以进行片段缩合反应。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 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 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MIT)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 1、5.8mg MIT用0.1ml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度,加2ul氯甲酸异丁酯,10度搅拌反应30分钟。 2、1.5mg酶用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度反应4小时(必要时加NaOH,以维持溶液的pH为9.0,q然后4度过夜。 4、过sephadex G-25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MgCl2 10 m mol/L、2-巯基乙醇10 m mol/L的50m mol/L Tris-醋酸缓冲液(pH7.5)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0.1%(w/v)、NaN3 0.02%(w/v)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 1、取EDC 100mg , 用pH8.0的10 m mol/L PBS液2.5ml使之充分溶解(I液) 2、取3,3`,5-三碘甲腺原氨酸25mg , 用0.2mol/L NaOH 溶液2ml 溶解(II液) 3、取血蓝蛋白(lemocyanin) 25mg, 溶于10mmol/L PBS (pH8.0)液中(III液) 4、将II液与III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液(余下0.5ml) 5、室温下避光搅拌1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液 6、 4度搅拌12小时 7、静置10小时(4度) 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羟琥珀酰亚胺酯法 1、用二垩烷(dioxane)溶解孕酮-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的溶液。 2、加羟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 100 m mol/L 和DCC(二环已基碳化二亚胺),200 m mol/L, 4度反应16小时。 3、用簿层扫描方法纯化(氯仿:水=9:1) 4、按孕酮/酶摩尔浓度比约为10的比例,将上述溶液加入到酶液(用pH7.4,浓度50 m mol/L 的磷酸缓冲液溶解)中。 5、 (二)含有氨基或可还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联 芳香胺类半抗原与蛋白质重氮化偶联的操作步骤 1、用0.1 mol/L HCl溶液配制4 m mol/L浓度的半抗原。 2、滴加1%NaNO2(过量),4度持续搅拌。NaNO2的加入量可用淀粉-碘化物试纸或在白色磁砖上加1%淀粉和50m mol/L KI进行监控。游离亚硝酸可将氧化物氧化成碘,碘再与淀粉反应变成蓝黑色。 3、溶液变成蓝黑色后,继续反应15分钟。 4、用pH9.0、浓度为200m mol/L的硼酸或碳酸缓冲液溶解蛋白。 5、边搅拌,边加入重氮化的半抗原(防止局部发生酸过量现象),调节pH到9.5。

suzuki偶联反应

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学院:化学学院 专业:有机化学 学号: 姓名:

一、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概念 Suzuki 反应(铃木反应),也称作Suzuki 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 反应(铃木-宫浦反应),是一个较新的有机偶联反应,是在钯配合物催化下,芳基或烯基的硼酸或硼酸酯与氯、溴、碘代芳烃或烯烃发生交叉偶联。 Z=Cl,Br,I 自从1981年Suzuki 等报道了通过钯催化的有机硼化学物和卤代烃可以在很温和的条件下发生偶联反应制备不对称联芳烃以后,为芳-芳键的形成展开了一个新的领域[1]。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被证明是目前制备联芳基及其衍生物最为广泛利用的方法,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底物适应性及官能团耐受性,常用于合成多烯烃、苯乙烯和联苯的衍生物,从而应用于众多天然产物、有机材料的合成中。铃木章也凭借此贡献与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机理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的反应机理通常是一个普通的催化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 (2)转移金属化(transmetalation) (3)还原消除(reductive elimination) Ar-Pd-Ar 1 Ar-Ar Pd(0) ArX ArPdX ArPdOH NaOH NaX B(OH)4 ArB -(OH)3 NaOH ArB(OH)2 氧化加成 还原消除 转移金属化 Z B(OH)2 Br Z + 3% Pd(PPh 3)4Benzene, Na 2CO 3/H 2O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 ,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丫。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 及CH2-CHOCH-2O 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 CHCH2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0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 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 3 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丫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 —OH含是来4-12 个/卩叭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丫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丫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 —OH数为5.3个/卩川硅质基体,经在400C或800C 下加热处理后,则Si —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卩卅或V 1个/卩讥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 —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i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多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 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 方法简介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常用的半抗原与蛋白偶联方法简介 (一)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 1、混合酸酐法,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isobutyl chloroformate method) 偶联时,半抗原分子中的羧基可与氯甲酸异丁酯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酸酐(mixed acid anhydride),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成肽键。 氨甲喋呤(MIT)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混合酐法 1、5.8mg MIT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冷却至10度,加2ul氯甲酸异丁酯,10度搅拌反应30分钟。 2、酶用2ml 50 m mol/L Na2CO3溶解。 3、10度反应4小时(必要时加NaOH,以维持溶液的pH为,q然后4度过夜。 4、过sephadex G-25层析柱,柱用含NaCl 100m mol/L、MgCl2 10 m mol/L、2-巯基乙醇10 m mol/L的50m mol/L Tris-醋酸缓冲液平衡和洗脱,合并含酶的洗脱管内液体,进一步纯化后,保存于含BSA %(w/v)、NaN3 %(w/v)的缓冲液中。 碳化二亚胺法制备3,3`,5-三碘甲腺氨酸-血蓝蛋白免疫原的操作步骤 1、取EDC 100mg , 用的10 m mol/L PBS液使之充分溶解(I液) 2、取3,3`,5-三碘甲腺原氨酸 25mg , 用L NaOH 溶液2ml 溶解(II液) 3、取血蓝蛋白(lemocyanin) 25mg, 溶于10mmol/L PBS ()液中(III液) 4、将II液与III液混合,在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I液(余下) 5、室温下避光搅拌1小时,逐滴加入余下的I液 6、4度搅拌12小时 7、静置10小时(4度) 8、有蒸馏水使之充分透析(约48小时),得免疫原。 孕酮与与β-半乳糖苷酶偶联的N-羟琥珀酰亚胺酯法 1、用二垩烷(dioxane)溶解孕酮-11-半琥珀酸酯,配成浓度为100m mol/L的溶液。 2、加羟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 100 m mol/L 和 DCC(二环已基碳化二亚胺),200 m mol/L, 4度反应16小时。 3、用簿层扫描方法纯化(氯仿:水=9:1) 4、按孕酮/酶摩尔浓度比约为10的比例,将上述溶液加入到酶液(用,浓度50 m mol/L的磷酸缓冲液溶解)中。 5、 (二)含有氨基或可还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联 芳香胺类半抗原与蛋白质重氮化偶联的操作步骤 1、用 mol/L HCl溶液配制 4 m mol/L浓度的半抗原。 2、滴加1%NaNO2(过量),4度持续搅拌。NaNO2的加入量可用淀粉-碘化物试纸或在白色磁砖上加1%淀粉和50m mol/L KI进行监控。游离亚硝酸可将氧化物氧化成碘,碘再与淀粉反应变成蓝黑色。 3、溶液变成蓝黑色后,继续反应15分钟。

羧基磁珠与蛋白偶联方法

羧基磁珠与蛋白偶联方法 来源:时间:2009-6-6 23:34:26 简介 BioMag 和BioMagPlus 超顺磁珠适用于磁分选细胞、细胞器、蛋白、免疫球蛋白、核酸及其它生物或非生物体系中的分子。BioMag 和BioMagPlus 磁珠表面不规则,因此具有比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增加磁珠与偶联分子的接触机率,提高偶联效率。此外,这两种磁珠90%以上为氧化铁,可以加快磁分选速度,这特别适用于大批量,高能量分选样品。 BioMag and BioMagPlus 磁珠采用的工艺制备,只不过BioMagPlus经过了另,外的去除细尘处理,偶联试剂盒中提供的就为此类磁珠。 BioMagPlus 羧基磁珠表面的羧基经过二亚胺EDAC活化后,即可以与蛋白偶联。 Bangs 公司的BioMagPlus Carboxy l Protein Coupling Kit 适用于蛋白与BioMagPlus 超顺磁珠的偶联,此kit提供了可供5次偶联的试剂和磁珠。 材料 ?BioMagPlus 羧基磁珠: 2.5mL,1.5μm ,20 mg/mL ?EDAC (1-ethy l-3-(3-dimethy 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0.10g ?15mL 尖头离心管: 5 tubes ?BioMag 磁分离器 ?0.05M MES 缓冲液(pH 5.2): 2 x 175mL ?淬灭液(1M Glycine, pH 8.0): 25mL ?洗涤缓冲液: 125mL 实验步骤 活化 ?移取 0.5mL (10mg) 的 BioMagPlus 羧基磁珠至 15mL 尖头离心管内,并放置在磁分离架上直到上清液变完全透彻后,用吸管小心移弃上清。 ?加 5mL of MES 缓冲液充分混匀洗涤. 将离心管放在磁分离架上直到上清液变清后.用吸管小心移弃上清。 ?重复 Step 2, 三次. 最后一次洗涤后, 重悬磁珠于 5mL 的 MES 缓冲液中。 ?将 EDAC 从冷藏处取出置于室温30分钟。准确称取所需的EDAC (1.6mg EDAC/mg BioMagPlus 磁珠)加入装有磁珠的离心管内, ?剧烈振荡摇匀。 ?室温下,将离心管置于旋转混匀仪上活化反应 30 分钟。反应过程中,注意不让磁珠沉淀聚积在一起。 ?将离心管放在磁分离架上直到上清液变清后.用吸管小心移弃上清。 ?重复 Step 2, 四次。 蛋白偶联 计算需要偶联的蛋白,抗体量. 一般地,每mg活化的羧基磁珠可以偶联20-500ug的蛋白(抗体),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1.KH550 KH550硅烷偶联剂CAS号:919-30-2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100(美国联碳),Z-6011(美国道康宁),KBM-903(日本信越)。本品有碱性,通用性强,适用于环氧、PBT、酚醛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等多种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 二、化学名称分子式: 名称: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别名: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1-丙胺 【3-TriethoxysilylpropylamineAPTES】,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propyltriethoxysilaneAMEO】 分子式:NH 2(CH 2 ) 3 Si(OC 2 H 5 ) 3 分子量:221.37 分子结构: 三、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ρ25℃):0.946

沸点:217℃ 折光率nD25:1.420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本品应严格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避光的室内。 四、KH550主要用途: 本品应用于矿物填充的酚醛、聚酯、环氧、PBT、聚酰胺、聚碳酸酯等热塑性和热固体树脂,能大幅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干湿态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和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填料在聚合物中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本品是优异的粘结促进剂,可用于聚氨酯、环氧、腈类、酚醛胶粘剂和密封材料,可改善颜料的分散性并提高对玻璃、铝、铁金属的粘合性,也适用于聚氨酯、环氧和丙烯酸乳胶涂料。 在树脂砂铸造中,本品增强树脂硅砂的粘合性,提高型砂强度抗湿性。 在玻纤棉和矿物棉生产中,将其加入到酚醛粘结剂中,可提高防潮性及增加压缩回弹性。 在砂轮制造中它有助于改进耐磨自硬砂的酚醛粘合剂的粘结性及耐水性。 2.KH560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87(美国联碳公司)。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表面预处理法和直接加入法,前者是用稀释的偶联剂处理填料表面,后者是在树脂和填料预混时,加入偶联剂的原液。 (1)表面预处理法 将硅烷偶联剂配成0.5~1%浓度的稀溶液,使用时只需在清洁的被粘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干燥后即可上胶。所用溶剂多为水、醇(甲氧基硅烷选择甲醇,乙氧基硅烷选择乙醇)、或水醇混合物,并以不含氟离子的水及价廉无毒的乙醇、异丙醇为宜。除氨烃基硅烷外,由其它硅烷偶联剂配制的溶液均需加入醋酸作水解催化剂,并将pH值调至3.5~5.5。长链烷基及苯基硅烷由于稳定性较差,不宜配成水溶液使用。氯硅烷及乙氧基硅烷水解过程中伴随有严重的缩合反应,也不宜配成水溶液或水醇溶液使用,而多配成醇溶液使用。水溶性较差的硅烷偶联剂,可先加入0.1~0.2%(质量分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然后再加水加工成水乳液使用。硅烷偶联剂配成溶液,有利于硅烷偶联剂在材料表面的分散,溶剂是水和醇配制成的溶液,溶液一般为硅烷(20%)、醇(72%)、水(8%),醇一般为乙醇(对乙氧基硅烷)甲醇(对甲氧基硅烷)及异丙醇(对不易溶于乙醇、甲醇的硅烷)因硅烷水解速度与PH值有关,中性最慢,偏酸、偏碱都较快,因此一般需调节溶液的PH值,除氨基硅烷外,其他硅烷可加入少量醋酸,调节PH值至4—5,氨基硅烷因具碱性,不必调节。因硅烷水解后,不能久存,最好现配现用,最好在一小时内用完。 (2)直接添加方法 将硅烷偶联剂直接加入到胶粘剂组分中,一般加入量为基体树脂量的1~5%。涂胶后依靠分子的扩散作用,偶联剂分子迁移到粘接界面处产生偶联作用。对于需要固化的胶粘剂,涂胶后需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固化,以使偶联剂完成迁移过程,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实际使用时,偶联剂常常在表面形成一个沉积层,但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单分子层,因此,偶联剂用量不必过多。 硅烷偶联剂具体使用方法 (1)预处理填料法 将填料放入固体搅拌机(高速固体搅拌机HENSHEL(亨舍尔)或V型固体搅拌机等),并将上述硅烷溶液直接喷洒在填料上并搅拌,转速越高,分散效果越好。

蛋白偶联操作步骤(20120503)

Bio-Plex 氨基耦联原理与操作 一、原理 Bio-Plex 氨基耦联试剂盒提供了一些缓冲液,用于将6-150kD分子量的蛋白质共价耦联到5.5um荧光染色的微珠上。耦联反应发生在微珠表面的羧基和蛋白质N末端的氨基上,进行羧胺反应。耦联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不会轻易脱落,甚至可保存数月。试剂盒可进行 30次反应,每次反应需要1.25×106 个羧基化的微珠(1倍浓度)。这种蛋白质耦联微珠可用 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一般微珠反应得率为80%,即足够用在Bio-Plex上进行检测的每孔5000个微珠。 一般耦联需要3步:蛋白质准备,蛋白耦联和蛋白耦联验证。 A、蛋白质准备: 蛋白质样品的要求: 1、蛋白质分子量:6-150kD, 2、水溶性, 3、样品不得含有如叠氮钠、BSA、甘氨酸、Tris或其它任何含自由氨基的添加物。 4、蛋白质必须溶解在PBS中,pH7.4。 5、必须摸索出最佳的耦联条件,主要是摸索蛋白质的使用量。 注意,不需要用最大量的蛋白质进行反应。 B、蛋白耦联:耦联反应分2步进行,微珠上的羧基在耦联前需要活化,EDC(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炭化亚胺)与微珠上的羧基反应形成一种活化的O-酰基异脲(O-acylisourea)中间体,在水溶液中用S-NHS(N-hydroxysulfosuccinimide) (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HS-MAG3)使这种中间体变得稳定。EDC耦联S-NHS产生了S-NHS-活化位点,O-酰基异脲和S-NHS的形成是氨基反应。但是S-NHS酯在生理pH下更稳定,随后这种中间体与蛋白质上的初级氨基反应形成酰胺键。如果这种中间体不能和氨基反应,中间体将脱水并产生羧基,释放出N-未取代脲。这些反应在数分钟内同时迅速反应。 C、蛋白质耦联验证:耦联反应结束后需要对微珠进行计数并验证耦联效率。 用PE(藻红素)标记的抗体连接到耦联的微珠上,再用Bio-Plex进行分析。 或者用生物素化的抗体反应再用Streptavidin-PE(链亲和霉素-藻红素),机器读出的荧光信号直接与耦联在微珠表面上的蛋白量相关,如果荧光信号超过2000MFI可认为耦联成功。 二、耦联操作 A、蛋白质准备:如果样品不含有叠氮钠、BSA、甘氨酸、Tris或其它含自由氨基的添加物,并且已溶在PBS,pH7.4中,可测定蛋白质浓度后直接用于耦联;如果样品含有以上任何一种添加物,需要进行如下处理:使用Micro Bio-Spin 6微型柱进行更换缓冲液,1000g,2min 离心去除缓冲液,加入500ul PBS,1000g,2min离心,重复5次,20-75ul的样品上样到柱子中,1000g,5min离心,样品冰浴,测定蛋白质浓度后可直接用于耦联。 注意:更换缓冲液可能导致多达20%的蛋白质损失, 必须准备足够耦联反应所需的5-12ug的蛋白质 B、耦联反应:在所有试剂使用前必须解冻或回复到室温

16多肽与载体偶联——三种不同介导方式

一、Frdbio –SH介导多肽与载体偶联 1. cKLH载体蛋白与sulfo-SMCC的偶联(以偶联20mg多肽为例,根据实验实际偶联量,所有试剂体积作同比缩放) 1.1 称取20mg cKLH(Frdbio,Cat No.: BCJ0002),溶于2ml超纯水,配成【10 mg/ml cKLH溶液】。 1.2 称取10 mg Sulfo-SMCC(Frdbio)于2ml超纯水配成【5mg/ml Sulfo-SMCC溶液】。 1.3 将以上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匀,室温(25℃)反应60 min或者37℃反应30 min,磁力搅拌器慢速均匀搅动反应,避免产生气泡。 1.4 反应完后将以上反应溶液装入10kD透析袋,在PBS(pH7.2)溶液中透析除去过多Sulfo-SMCC,每隔3h换液,至少换3~4次,确保透析完全,即为【活化的cKLH载体】(有条件的也可以用sephdex-G25分子筛色谱分离或超滤管。活化的cKLH要尽快使用,不可久放。) 2. 多肽的偶联 偶联前需检测多肽中-SH活性。 2.1 Ellman试剂法检测多肽-SH状态: 方法:在96孔酶标板中,10μl多肽+100μl Ellman试剂,用分光光度计在96孔酶标板中412nm进行测量,OD >0.15时,多肽SH正常,如果OD<0.15,说明多肽被氧化或者自我交联,不可使用。偶联完成之后,透析前用上述同样方法检测DO<0.03时,说明多肽已经80%以上全部偶联,可继续添加多肽;如果OD>0.03,说明多肽过量未全部偶联。如果没有Nano分光光度计,直接观察颜色,颜色变黄,说明游离—SH过量。 2.2 称取20mg多肽溶解于5ml交联缓冲液(0.1M PB,0.15M NaCl)中,配成【4mg/ml的多肽溶液】(对于难溶肽,可用≤30%的DMSO溶解),一般我们只偶联5~10mg多肽,等比例缩小体积即可。 2.3 将第1.4步透析好的cKLH与第5步配好的【4mg/ml多肽溶液】混合,室温(25℃)4h。(此处可检测多肽是否偶联充分,检测方法见3 Ellman试剂法检测多肽-SH状态) 2.4 最后用10kD的透析袋于PBS(pH7.2)中透析除去游离未偶联的多肽,至少换液4次。每次2h,磁力搅拌器上搅拌透析,调整到合适浓度分装成小管,-20℃保存。 3.Ellman试剂检测多肽-SH状态评估载体与多肽偶联效率 方法见“2.1 Ellman试剂法检测多肽-SH状态”。 二、Frdbio EDC或EDC/NHS介导多肽与载体偶联 1. 将载体蛋白cKLH(Frdbio,Cat No.: BCJ0002)溶解在偶联缓冲液(0.1M MES,pH4.7),终浓度10mg/ml。 2. 将待偶联多肽溶解在偶联缓冲液(0.1M MES,pH4.7),终浓度4mg/ml。 3. 将步骤1)和步骤2)的溶液混合,多肽与载体蛋白摩尔比为10:1。 4. 将EDC试剂(Frdbio)溶解在偶联缓冲液(0.1M MES,pH4.7)中配制成1M EDC溶液。 5. 步骤3的混合液在磁力搅拌下,缓慢滴加步骤4)的EDC溶液(EDC滴加的摩尔量与多肽相同),置25℃磁力搅拌反应2h。 (如果此过程中,产生沉淀应该减少EDC的用量直到得到可溶性溶液为止。) 6. 透析或凝胶过滤去除未偶联的多肽和EDC试剂,并置换成PBS溶液(0.01M PBS,pH 7.4)。 (NHS与EDC可以显著提高偶联效率,如果采用此方案,只需要在步骤5)中加入NHS至终浓度为5mM即可。) 三、Frdbio GA(Glutaraldehyde,戊二醛)介导多肽与载体偶联 1. 将含氨基的载体蛋白溶解在偶联缓冲液(0.1M 碳酸盐,0.15M NaCl,pH8.5),终浓度2mg/ml。 2. 将待偶联多肽溶解在步骤1)的溶液中,终浓度2mg/ml左右,多肽与载体蛋白摩尔比例20:1~40:1最好。 3.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新鲜GA至中浓度为1%,4℃磁力搅拌器上反应2~4h。 (戊二醛最好在通风橱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4. 反应完毕,在上述溶液溶液中加入硼氢化钠至终浓度为10mg/ml, 4℃磁力搅拌器上反应1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