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141208(1)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141208(1)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141208(1)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襄州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2年以来,襄州立足农业大区的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板块、产业园区板块、农村新社区板块为主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有力促进了襄州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的转型升级。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其中以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板块已基本建成,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线、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育秧工厂、太阳能体验馆、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等一应俱全,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服务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土地流转45万亩,今年更是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粮食总产量突破28亿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11月,全省城乡一体化现场会观摩了襄州示范区建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前不久,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观摩了示范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得到充分肯定。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高标定位,规划引领。按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市样板”的总目标,邀请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完成示范区全域规划。在组织考察西安杨凌、湖南长沙(袁隆平院士稻田基地)等地经验的基础上,聘请武汉大地国源规划设计有

限公司实地踏勘、调查走访、科学论证,综合考虑水系、生态、交通及种植习惯,以300亩为一个单位进行分割,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详规编制。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入驻企业意见建议,按照“设施标准化、科技信息化、育苗工厂化、全程机械化”的标准,将农田建设标准由单个项目的每亩1200元,提高到每亩3000元,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目前,已按照规划完成一期项目工程落地建设,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二期项目正加快推进中。

(二)创新突破,整合资源。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先后出台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整合涉农专项资金的意见》、《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工作目标绩效考评办法》和《整合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重点整合涉农项目、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社会资助等五大渠道资金,推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涉农项目资金。针对过去项目资金涉及部门多,单个项目额度小且分散,项目落地“撒胡椒面”等现象,打破传统格局,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项目区一期5万亩整合土地整理项目资金5800万元、粮食增产项目资金4500万元、小农水项目资金3000万元、农发项目资金3000万元、农村公路项目资金3000万元,共计近2

亿元;二期5万亩继续整合粮食增产项目4000万元、小农水项目4000万元、农发项目3000万元、农村公路项目2000万元等,共1.3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二是财政奖补资金。每年从全国粮食先进县奖补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

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的沟渠、堰塘整治;每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直接用于示范区建设。三是“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重点突出高标准农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奖补,每年安排兑现奖补资金1000万元以上。四是撬动民间资金。拿出500万元奖励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凡是整治渠道1公里奖励1万元,整治堰塘一口奖励3000元,维护机井、泵站一处奖励2000元,修复水毁工程一处奖励5000元。此外,在破解用地难上,通过科学的全域规划使示范区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较好利用,避免土地闲置、浪费,仅规划的高产粮食示范区,通过拉直田间道路、填平堰塘沟壑,就新增耕地460 多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迁村腾地、低丘缓坡改造等),通过新村建设,可腾出建设用地指标7800亩。比如,已经基本建成的池阳新村,集并吴河村和龚咀村1186户农民,直接腾出土地340亩。

(三)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为有效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措施,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1000亩、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在扶持方式上,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涉农项目向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地方倾斜,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创办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家富家庭农场、幸达鑫合作社、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气象服

务观测站、农机植保展示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生物质秸秆固化试验区、薰衣草庄园、襄亿蔬菜、乾兴蔬菜、绿神农业等15个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成果展示+成果转化+生产示范”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引进市场主体流转土地后,流转单位主动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足、推进快、效果好,也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后期维护管理。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实行种、管、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托管、半托管农田面积达8.5万亩,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农家富家庭农场由6位原来从事农业技术管理经营专业人员创建,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育种、繁殖、推广。目前流转耕地3000亩,建成种业科学院,2座可控温、自动补光喷淋、流水线播种、快速催芽育苗的现代化育秧大棚和10组烘干设备,添置智能终端配肥机械等设备20余台(套),年产粳稻、小麦等良种400万斤。

(四)尊重民意,群众参与。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引导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大力宣讲政策。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破解传统农业的弊端。高标准农田整片土地平整过程中,部分农户不理解、不支持,形成“插花地”现象;涉及道路建设和沟渠建设牵扯到占地的问题,虽然镇村干部能够支持配合,但占用农户田地的农户不愿接受;涉及废路还田时,部分老路农户已经形成了习惯,一时也不愿接受。通过

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帮助群众算好几本帐,群众从不愿到自愿、被动变主动,自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体现农民主体。从高标准农田的规划、项目工程的建设、工程质量的把关、入驻经营组织的选址,以及农民群众占地青苗补偿、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等事宜,邀请镇、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听取意见建议,接受监督,特别工程的质量,凡是质量问题一律返工,不达标的一律不予验收审计。

(五)科技支撑,示范带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农业科技转化是保障。坚持以科技示范带动,依托科技、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破解农田设施不够配套、单位面积产出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不强的问题,着力打造示范引领强的智能农业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植保机械展示馆等。一是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与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导朱英国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权威部门植保、土肥等技术专家8人,采取现场授课指导、远程培训等方式,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技术指导。建成全国小麦苗情监测系统,年开展省部级试验示范近20项。二是成立智能农业服务中心。学习江苏无锡智能服务中心经验,集成应用计算机信息软件技术与物联(传感)网实时感知管控技术,建成“1+9”智能农业示范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种、

养、收、运、储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信息的实时感知、智能诊断、远程精确调控。利用传感技术对温度、湿度、肥力等进行监测掌控,还可通过各种远程方式(如电脑、手机上网)向农业专家、涉农企业、农户随时随地了解田间地头的情况,及时快速做出判断与响应。三是引进专业人才。先后从武大、华农等高校择选农业专业人才28名,充实到农业生产管理一线。四是大力加强培训交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户以及现场会、研讨会等多种载体,年培训3000余人,接待省级以上代表考察团60余期次、市级过百次,示范区已成为襄州乃至襄阳农业科研、科教、技术培训重要阵地。五是集成技术、集中要素。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品种、技术试验示范展示,采取“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等措施,落实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最大限度挖掘高标准农田潜力。2014年,在持续高温干旱及后期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小麦高产创建通过农业部实产验收,亩产达到542.9公斤,再创全省小麦高产纪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步成效

10万亩高效农业项目区高标准农田经过2年多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功破解了制约“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的整体推进,不仅重视速度和数

量的增长,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农技服务专业化、农机服务全程社会化、农业服务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改变了传统农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合格、技能突出的新型农民,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密集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目前,从种到收、从耕作到植保、从生产过程到管理环节,已形成以区农技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各镇农业推广单位为基本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的多级联动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年实施万亩高产创建20个,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二)破解了制约“三农”发展难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钱、地、人、业等等问题,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农田建设本身,而是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实现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农村新社区建设,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以政策导向引进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培育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家。这些有益探索,妥善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诸多难题。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工农、城乡、

以及区直各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利益调整,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问题的创新之路。

(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截止目前,项目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万多亩,其中转包6610亩、互换880亩、出租24123亩、股份合作3500亩。另外还有托管、半托管等经营模式。乾兴蔬菜公司流转耕地4000亩兴办供港蔬菜基地;李行农业流转耕地4000亩创办了唐白河都市农业示范园;襄亿农业公司流转耕地2000亩建立了襄阳市平价超市蔬菜基地等。另外,我们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这些有益探索,极大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直接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余元。农民将耕地流转出去后,可以获得“租金”,土地租金已由起初的每亩五、六百元上涨至现在的1000多元;农民就近在园区或者到农业公司打工月薪至少2000元;同时农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或农庭农场,年终可获得股金5%的分红,若以当地一个拥有10亩耕地的3口之家计算,过去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流转的租金及股金、打工工资,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年人均可收入1.5万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襄州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应有之意。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系统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是重要前提。项目区群众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户担心政策变化失去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民惜地情节深,在出台的普惠制惠农政策前提下,造成承包农户不愿流转土地,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襄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不仅向群众征求规划意见,而且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使他们成为了工程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同时还是监督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也为工程建成后有效的管护和良性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有益方法。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日益完善,政策优惠和政府推动的重要性在逐步弱化,而产业优势和高标准农田等综合配套能力的全面提升正成为示范区的核心优势所在。“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已成为高标准农田乃至整个示范区发展的主要模式。市场主体的踊跃参与,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农业技术等发展制约因素,更是显著增强了

发展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三)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是基本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单一工作,只建田并不一定能建好,也并不一定能发挥好效益。襄州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把农田与种田主体、经营方式、农作物生产、科技支撑等各方面系统协调推进,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有益探索。建好标准农田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统筹推进农业技术标准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由粗放式、无序化向集约型、标准化转变,由依靠体力劳动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向解放生产力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黔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基地认定和农产品认证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攻坚克难,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展现状 (一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各级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大力培育蔬菜、经果林、茶药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蔬菜基地:目前,全县核心示范基地已建钢架蔬菜育苗及栽种大棚690个共211412平方米,建露地喷灌设施837亩。2014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34万亩,完成以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白菜、红菜苔、油麦菜及香葱、大蒜、大葱、结球甘蓝、青花菜等品种为主的保供蔬菜基地建设7800亩;完成200亩以上的蔬菜核心示范基地16个共5300亩(金碧镇新富村200亩、五里乡新乐村500亩、谷里镇松林村200亩、谷里镇香山村500亩、钟山镇箐山村500亩、协和镇化甲村200亩、中坪镇洗坪村200亩、洪水镇源水村300亩、洪水镇新桥村200亩、林泉镇新水村500亩、林泉镇营脚村200亩、锦星镇白泥村1000亩、杜鹃办事处乌骡坝社区200亩、莲城办事处老鸹河社区200亩、水西办事处新潭社区200亩、文峰办事处马厂社区200亩;建成锦星镇1000亩蔬菜专业村1个;建成钟山镇箐山 - 1 - 村、谷里镇香山村、林泉镇新水村、莲城街道老鸹河社区、洪水镇新桥村、锦星镇白泥村、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7个500亩以上蔬菜专业村。

经果林基地:全县现有经果林种植面积33.59万亩(含以株折亩,其中:核桃23.20万亩,梨2.66万亩,李1.94万亩,桃1.66万亩,石榴1.62万亩,其它2.51万亩。在现有经果林面积中,已挂果面积约8.0万亩,年产干鲜果约26000吨,产值约1.0亿元。 茶药基地:全县现有茶园8.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54万亩,年产量206.4吨,年产值近3860万元,主要涉及16个乡镇60余个行政村5.85万户村民,带动0.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79万亩,主要品种有前胡、刺梨、金银花、太子参、茯苓、皂角等19个品种。 草地生态畜牧基地:依托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全县目前累计人工种草9.05万亩(含草山改良面积,修建圈舍11万平方米,存栏生猪29.9813万头、存栏牛10.7659万头、存栏羊2.7526万只、家禽169.6078万羽;其中发展存栏猪5000头以上的企业4家,存栏牛300头以上的规模场4家,存栏羊500只以上的规模场11家,存栏家禽10万只以上的1家。 (二园区建设情况 根据“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园区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县共创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个,其中:省级4个(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银河综 - 2 - 合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众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市级1个(黔西县御庄生态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县级1个(黔西县铁石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全县引进入驻园区企业25家,签约资金共计15.1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亿余元。园区类型有休闲观光型、产业发展型,主导产业(产品有精品水果、名优花卉苗木、蔬菜、食用菌、牛、羊、蛋鸡等。规划建设年限2013-2017年,全部园区建成达产后年效益可达102.81亿元,目前部分园区规划项目已建成达产。 (三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过去我国农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不活、眼界不宽、办法不多,很长时间难以摆脱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供给难保障,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农业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切实的工作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下大力量,大力扶植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用新装备,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关键,实现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精)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 )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 ) 决策参考 2007年第1期(总第16期)2007年1月8日领导批示: 编者按为深入了解我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途径,受茅临生副省长的委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06年下半年对分布于全省11个市的138村进行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及新农村建设投入情况的面上调查,同时在衢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地选择若干典型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村级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于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张忠根 一、村级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长期以来农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投入主要依靠村级集体经济。以本次调查的138 个样本村为例,2005 年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运转和维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社会福利与保障方面的投入,来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经费比例分别达到了 96.17%、66.11%、60.66%、88.10%、71.47%和87.53%。可见,在当前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担当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路子不广 1、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村级债务逐年增加据浙江省农业厅汇编的《浙江省农经统计资料》,2005年全省3.5 万个行政村中有37.1%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 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10 万元之间的村占19.5%,10-30万元之间的村占 18.1%,超过30万元的村只占四分之一。而根据典型调查,一般行政村一年的基层组织运转经费至少需要3 万元。这说明,目前全省有近40%的村其集体经济收入还不够当年的组织运转开支。 从本次调查的样本村来看,200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0 万元以下的村占 22.5%,20-50万元的占32.3%,50-100万元的村占19.8%,100 万元以上的村占16.7%。样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要好于全省的整体水平,但由于这些村的组织运转费用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平均每村12.7万元),因此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村其集体经济收入不够组织运转开支。2005 年有24 个村得到过上级政府的组织运转经费补助,占样本村总数的17.4%。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而农村基层组织运转、财政支持项目配套等刚性支出增长,村级债务呈增长趋势。从本次调查的样本村看,2000 年村级债务为2288.46万元,平均每村为16.58万元。2005 年村级债务增加到4346.03万元,平均每村为 31.49 万元,是2000 年的1.9倍。其中,上级项目配套债务由47.08 万元增加到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8283192.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周绪全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国家,在国内有70%以上的农业人口,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有所改善,但依据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基于此,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现状与对策,阐述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进一步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代化;基本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https://www.360docs.net/doc/d78283192.html,ki.1673-890x.2017.05.037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 现如今,在我国大约有9亿多农村人口,其中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其中,受过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人员比例较大,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很小。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逐渐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着后期农产品的产品以及相关质量、劳动生产率。各行各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重视城市而轻视乡村建设 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但农村现有的耕地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认为,仅依靠家中的农作物种植很难有效维持整个家庭后期的生活支出,因此,许多的农村青年开始选择到大城市去打拼,从而使得农村存留的劳动力缺少,致使许多耕地逐渐荒芜,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1-3]。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1.3 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制约,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仍摆脱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制度,从而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承包经营体制,这样也就使得农业经营仍旧以家庭作为主要

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 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促进“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一方面,强化工业支持农业。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乡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争取用3至5年实现全省村庄面貌根本性改观。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创新驱动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此,应把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农业前沿进军,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三是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工业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机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前言】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的中国农业在资源、技术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道路一一工厂化农业。 【关键字】工厂化农业贡献必要开发研究发展 【正文】 一、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工厂化农业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工厂化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创新和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设施园艺、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呢?简而言之,设施园艺主要是指在各种较大型的设施内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设施农业主要是指在各种设施内进行农业生产的

方式,它与设施园艺的不同主要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不仅仅是植物,还有动物,也就是说设施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工厂化农业则主要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下,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有标准、生产工艺、生产车间,而且是常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品牌、商标、标准、包装。 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距离工厂化生产还相差甚远,工厂化农业生产还只是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目前我们所讲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及科技攻关,实际上是设施园艺朝着工厂化生产方向迈进的过程,尚未涉及到养殖业,因此这只是工厂化农业的一个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化农业,而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 二、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必要性 1.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贫乏,劳动生产率低。然而要解决“三农”问题的,除了通过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来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效益为核心增加农业资源。因为工厂化农业是咼投入咼产出的咼效农业,是资源咼效利用的农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发展工厂化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可以提高农业效益,而且能够通过工厂化农业的实施,使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农业现代化_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 1997年第 1期 农业现代化 :问题与对策 张兆清亓国庆吕济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 , 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 。一, 而且进展缓慢。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是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 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首先讲的就是重工业 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 , 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能丢 ,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农业现代化被忽视了 , 工业化就会停滞 , 国民经济就会失调 , 整个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 , 目前农业劳动 手段仍然多是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工具 , 副业操作大都是手工小作坊式 ;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 传统的经验积累仍占很大比重 ; 管理多是散漫无序的非科学化方式 等。与国外发达国家比 ,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差距非常大 ;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 献率 , 我国为 27— 35%, 而发达国家为 68— 80%; 农业劳动生产率 , 我国每个劳动 力年生产粮食 1200— 1300公斤 , 肉类 70— 80公斤 , 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粮食 2— 10万公斤 , 肉类 3000— 4000公斤 ; 粮食单产 , 我国 265公斤 , 发达国家273— 423公斤 ; 作物良种覆盖率 , 我国为 88%, 发达国家为 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 , 我国机耕率 53%, 机播率 27%, 机收率 14%, 而发达国家已全面机械化。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快的 70年左右 (如美国 , 稍慢的则近百年 (如法国等。中国作为 农业大国 , 必须提高对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 , 否则 , 农业现代化没有突破性发展 , 第三步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其次 , 对农业的投入少 , 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 , 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额的比重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5%下降到近年的不足 3%。就物质投入而言 , 1985年以来农业物资投入量明显减少 , 且浪费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 60— 70%, 而我国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