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 (修复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 (修复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 (修复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

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论研究框架,分别为:普适框架、权变框架、结构框架和情景框架。根据普适框架,一些最佳人力资源实践对所有组织是普遍有效的;在权变框架下,组织采取适合其战略以及其它权变因素的人力资源实践更为有效;在结构框架下,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种系统形态,组织不仅要实现人力资源系统的内部契合,同时还要达成人力资源系统与权变因素的外部契合;情景框架从组织所面临的更为广泛的情景因素来探寻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普适框架权变框架结构框架情景框架

一、引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是指能够促进组织达成其战略目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实践的系统组合样式[1](Wright and McMahan ,1992),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SHRM有三个重要的论断,其一,人力资源是组织的战略性资产,即员工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是组织战略达成的潜在动力基础,而HRM是开发组织人力资源池(human resource pool)的工具和手段[2][3](Youndt等,1996;Colbert,2004),因而HRM对于组织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性;其二,既定的组织战略下,要求相应的HRM 与之匹配,从而为组织战略达成贡献力量,即SHRM强调外部匹配[4](Delery and Doty,1996);其三,捆绑组合的HR实践可以发挥协同互补作用,从而使得HRM系统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要优于单个HR实践的作用,即SHRM强调内部匹配[5][6](Arthur,1994;Huselid,1995)。

由于SHRM既强调HRM的战略价值性,同时也坚持内部和外部匹配的观点,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从而使得单一理论框架难以全部囊括SHRM的理论内涵。故而,在SHRM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概括起来有四种理论框架,分别为普适框架、权变框架、结构框架和情景框架[7] (Martín-Alcázar等,2005)。

虽然关于上述四种理论框架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然而在SHRM研究中,应该如何选择相应的理论框架?每一种理论框架的内涵是什么?其所建基的理论基础有哪些?目前,针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相对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本文将对每一种SHRM理论框架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每一种理论框架下聚焦的研究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的基础之

上厘清SHRM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同时给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S HRM的普适框架

SHRM普适框架(Universalistic Framework)认为某些HR实践总是优于其他实践,因而,所有组织采用这些HR实践都可以改善其绩效[4][8](Delery and Doty,1996;Miles and Snow,1984)。通常情况下,这些实践都被称为“高绩效工作实践”,或者简称为“最佳实践”[6](Huselid,1995)。

SHRM认为组织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HRM通过提高组织人力资本进而为组织构建竞争优势。由于总有些HR实践可以帮助所有组织提升其人力资源价值(Delery and Doty,1996),因而普适框架才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有较多的理论支撑着普适框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拥有高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提升[3](Youndt 等,1996),而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某些HR实践(如培训、甄选等)进行强化,类似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可以为组织带来绩效提升(Barney,1991;Grant,1991),而这也可以通过特定HR实践进行提升[3](Youndt等,1996)。另外,代理理论认为当所有者(雇主)和管理者(雇员)的利益愈一致,此时代理成本愈低,对企业绩效提升则更为有利(Jensen and Meckling,1976),激励型薪酬(incentive compensation)实践就可以促进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一致,从而其可以为所有组织代理绩效改善[4] [9](Delery and Doty,1996;Delenay and Huselid,1996)。最后,制度理论认为组织迫于制度环境压力会表现出同化趋势,这样才能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之上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Zucker,1987),因而,组织所采用的HR实践也会呈现同化现象,同化的HR实践帮助组织改善绩效,而这些同化的HR实践也就成为了“最佳实践”[3](Colbert,2004)。

在普适框架下,学者们聚焦于探索单个最佳人力资源实践对于企业绩效的普遍促进作用。在甄选方面,Terpstra和Rozell(1993)提出五种“最佳”甄选实践,并发现这些甄选实践对组织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在培训方面,Horwitz(1999)认为与组织战略相契合的培训和开发实践更为有效[11];在薪酬评估方面,Leonard(1990)研究发现对经理采取长期导向激励计划的组织,其ROE增长幅度更大[12],类似的,Abowd(1990)研究发现基于组织财务绩效的管理薪酬对组织未来财务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3],同样的,Gerhart和Milkovich(1990)发现混合型报酬(pay mix)对财务绩效有很强的正向关联性[14]。

虽然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普适框架的合理性,但该框架下学者们假定人力资源实践与绩

效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可叠加关系,而没能分析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互补依赖性[16](Becker and Gerhart ,1996),因而,普适框架只涵盖了SHRM所强调的人力资源战略价值性,而没能反应SHRM的外部匹配和内部匹配内涵。

三、S HRM的权变框架

SHRM权变框架(Contingency Framework)认为为了使组织HRM有效,其必须与组织其他举措相一致(Huselid,1995)。在该框架下,HR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要受到其他权变因素的调节作用[4](Delery and Doty ,1996)。

SHRM认为HRM应与既定组织战略相契合匹配,从而才能为组织战略达成更好地贡献力量,此即SHRM所强调的外部匹配内涵。基于此,权变框架才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支撑SHRM权变框架主要的理论根基是行为理论(Wright and McMahan ,1992)[1]。行为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成功执行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恰当的行为(Delery and Doty ,1996)[7]。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组织HRM是为了激发、奖赏和控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藉此来满足员工所承担的工作角色的要求[7]。由于组织不同的战略要求员工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因而,组织HRM应该在组织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即HRM应保证外部匹配。另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只有难以模仿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91;Grant,1991),相比较于单一HR实践而言,与组织战略或其他组织因素想契合的HR实践更为难以模仿,从而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Lado and Wilson,1994)[18],因此,资源基础理论也为权变框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在权变框架下,学者们普遍关注于探讨单个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权变因素的匹配研究。在招聘开发方面,Kerr和Jackofsky(1989)[20]研究发现组织采取外部招聘还是内部培养战略取决于组织战略、文化和结构因素;Li等(2008)[21]以中国多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雇佣模式受到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设备投资多少的影响。在薪酬制度方面,Montemayor(1996)[22]区分了三种组织竞争战略,分别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创新战略,研究发现,不同的组织战略要求不同的薪酬政策与之相匹配,这样组织绩效的表现优于哪些不匹配的企业。类似的,Balkin[23]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另外,除了组织战略以外,还有些学者研究发现组织薪酬制度应该与组织面临的其他权变因素相契合,例如,组织文化[24];组织外部环境(高风险还是低风险)[25]。

虽然,权变框架涵盖了SHRM外部匹配的内涵,但其依然将关注点聚焦于单个HR实践,

而非捆绑的HRM系统的作用(Delery and Doty ,1996) [7],因而,权变框架只关注于外部匹配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部匹配(Colbert,2004) [3]。

四、S HRM的结构框架

SHRM结构框架(Configurational Framework)将组织HRM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聚焦于多个HR实践组合样式(patter)而非单一HR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Colbert,2004) [3]。与普适框架和权变框架相比,SHRM结构框架有三个特征,其一,结构框架本着整体探寻的原则;其二,结构观假设存在理想的结构类型;其三,结构观采用“殊途同归”假设,即认为不同的理想结构所能起到的效果等同的,没有优劣之分(Delery and Doty ,1996) [7]。

SHRM结构框架强调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探寻HRM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系统控制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体系(Kath and Kahn,1978),据此理论,可以把组织HRM 看作是一个投入-过程-产出(input-process-output)的系统结构(Wright and McMahan ,1992),另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难以模仿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Barney,1991),与捆绑组合的HRM系统相比,单个HR实践较易被竞争者模仿,因而,系统组合的HRM才能为企业带来更为广泛的绩效改善和竞争优势(Colbert,2004)[3]。最后,SHRM结构框架也强调外部匹配的重要性,如前所述行为理论为外部匹配提供了理论支持,因而其也可以为结果框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把系统控制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行为理论作为结构框架的理论基础。

由于SHRM结构框架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因而在使用这一框架研究HRM与组织绩效关系时,又衍生出三种不同的子框架,分别为最佳结构框架、权变结构框架和完整结构框架。

(一)SHRM的最佳结构框架

最佳结构框架是最为简化的一种SHRM结构框架,其认为由于组织采用的HRM系统属一种理想类型,因而在特定情境下其对所有组织都可以发挥等同的效果。在最佳结构框架下的一个推断即是,组织实际采用的HRM系统与理想HRM系统越接近或越类似,那么,组织的绩效表现会越好(Delery and Doty ,1996) [7]。

最佳结构框架与普适框架看似等同实则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最佳结构框架强调系统的观念,是建基于HR实践的整体样式(holistic pattern)之上的而普适框架建基于单个HR实践;其二,最佳结构框架的“殊途同归”假设认为多种HRM系统在相同的情境下,其有效性是等同的,而普适观认为不管在何种情境,特定的HR实践都是更为有效

的(Delery and Doty ,1996) [7]。

在最佳结构框架下,学者们普遍关注于探讨高承诺工作系统、高涉入工作系统和高绩效工作系统等HRM系统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虽然称谓不同,但都是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使用(Evans and Davis,2005)[26]。高绩效工作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协同促进的最佳HR实践组合形成的系统形态,其通过促进员工工作技能提升、激励员工和为员工创造参与管理和决策机会,从而为企业带来高绩效(Huselid,1995)[6]。高绩效工作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理想HRM系统,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绩效普遍的促进作用(Huselid,1995;Sun等,2007))[6][27]。但是对于高绩效工作系统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最佳HR实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Collins and smith,2006)[28]。

(二)SHRM的权变结构框架

权变结构框架认为组织对理想HRM系统的选择需要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从而实现HRM系统的外部匹配,也即在权变结构框架下,组织必须同时最大化其HRM系统内部一致性,同时也需要最大化其与组织战略的外部一致性。该框架具有权变框架的一些特性,两者都强调组织人力资源活动应与组织战略相协调统一。但是权变结构框架又不同于权变框架,因为其主张系统的观点,考察HRM系统整体而非单一HR实践与绩效的关系(Delery and Doty ,1996) [7]。

在权变结构框架下,许多学者们探讨了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契合问题。Huselid(1995)[6]将组织竞争战略分为差异化和成本最小化两种战略,研究发现,组织不同的竞争战略对HRM系统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类似的,Youndt等(1996)[2]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同的制造战略(成本、质量和柔性战略)调节者HRM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样的,Sun等(2007)[27]以中国酒店企业为研究对象,也发现服务质量和成本领先战略调节着HRM系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除了组织战略权变因素以外,学者们也证实了行业情况[29]、组织文化[30]和外部劳动力市场情况(失业率)[27]的调节作用。

(三)SHRM的完整结构框架

上述两种框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理想的HRM系统只有一个。然而,这两种框架并没有完全展现结构框架的主要思想。结构框架采用“殊途同归”思想,认为组织不同要素之间的互补协调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而这些不同组织形态对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可以起到等同的作用。因此,SHRM完整结构框架强调理想的HRM系统不止一个,而是存在多种不同形态(Delery and Doty ,1996) [7]。

在完整结构框架下,又存在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理想HRM系统是有限的,据此,

较多学者将理想HRM系统看作是两极对立的(Soo Min等,2008)[30],这包括承诺和控制导向HRM系统划分(Arthur,1994)[31];柔性生产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与大量生产系统(mass production system)(MacDuffie,1995)[32]以及绩效导向(performance-oriented)HRM系统和维持导向(maintenance-oriented)HRM系统(Gong等,2009)[33]。但是另一种流派认为理想HRM系统有无限多个,该流派认为HRM系统不是两级对立的,两级只是极端形态,而在这两级之间谱系上还存在着无限多个同样具有效率的HRM系统(Delery and Doty ,1996) [7]。

完整结构理论框架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观点认为,由于不同类型员工对于组织的战略价值存在差异,因而,组织一般采取不同的HRM系统进行分别管理(Lepak and Snell,1999,2002; Liao等,2009)[34]。例如,Lepak 和Snell(2002)的研究发现,对于核心员工组织倾向于采取承诺导向HRM系统对其进行管理,而对于非核心员工组织倾向于采取控制导向HRM系统进行管理。类似的,Lepak等(2007)的研究指出组织为核心员工提供高投资型HR系统,同时对其提供更多的组织支持。Lepak 和Snell(1999)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型和稀缺性将组织中员工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核心人才、通用人才、辅助性人才和独特人才,据此,组织针对每一类员工的HRM管理策略分别应该为基于承诺、基于市场、基于服从和基于协作的人力资源策略。

五、S HRM的情景框架

无乱是普适框架、权变框架还是结构框架都认为组织HRM是管理者意图的体现,管理者能够能动的调整组织HRM[7] (Martín-Alcázar等,2005),也即管理者拥有较强的HRM自主性(HRM autonomy)(Fenton-O'Creevy等,2007; Roness等,2008)。然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组织HRM的制定受到很多情景(contextual)要素的限制,这些情景要素包括国家政策和法律、组织所处行业情况、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工会等等[7](Jackson and Schuler,1995;Martín-Alcázar等,2005),组织HRM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情景要素的影响。虽然SHRM情景观强调情景因素对组织HRM制定的限制,但是该观点同时也认为组织HRM对其面临的情景也有影响作用(Soo Min 等,2008;Martín-Alcázar等,2005)。

在理解情景框架下组织HRM作用机制时,制度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不同角度为SHRM 情景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撑(Jackson and Schuler,1995)。制度理论认为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组织所采用的内部结构、组织政策有趋同趋势,这是基于获取组织合法性和实现自我生存的必然要求(Zucker,1987)。在制度理论下,组织采取某些HRM实践是迫于外部制度环境(如:

法律法规)的压力,而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不同组织采取的HRM也应具有趋同性(Jackson and Schuler,1995;Paauwe and Boselie,2003),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制度理论可以从情景限制的角度解释了SHRM情景观的作用机制。而资源依赖理论聚焦于探讨组织内外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hip),其假定组织的生存依赖一系列资源(如金钱、技术和技能等),而对其中任何一种有价值资源拥有施加控制的能力则可以为组织提供权力,也就是说,组织通过控制有价值的资源从而获得权力。资源越是稀缺,控制该资源的组织其权力就越大(Pfeffer and Davis-Blake,1987)。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组织可以通过HRM来能动影响情景资源(如人力资源),从而对相应的情景资源拥有施加控制的能力,进而获取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控制资源的权力(Pfeffer and Cohen,1984)。基于此,资源依赖理论可以解释为何组织HRM对其面临的情景有能动影响作用。

在情景框架下,学者们聚焦于探寻不同情景因素下组织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而最为常用的情景因素为国别差异,因此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般都采用情景观为理论框架。Gooderham等(1999)[13]基于制度理论对比分析了六个欧洲国家企业的HRM使用情况,他们认为由于不同国家企业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法律和文化等)存在差异,因而其HRM也会存在差异,而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例如,在英国企业中,合作型(collaborative)和精细型(calculative)HRM都被广泛使用,而在挪威合作型HRM是企业的首选类型。类似的,(Pudelko,2006)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也验证了由于国家社会经济情景差异导致HRM的使用差异的结论。

六、结语和讨论

SHRM已经成为HRM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其理论内涵较为丰富,使得学者们

采用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展开研究,由于每一种理论框架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都不尽相同,从而其适用边界、研究路径和具体研究聚焦点也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SHRM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每一种理论框架所建基的理论基础,并对每一理论框架下所聚焦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见图一)。

另外,对于SHRM所采用的理论框架,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进路(approach)进行把握,进路一是从单个HR实践转移到系统HR实践组合研究,进路二是影响HRM的权变因素由单一战略要素扩展到复杂的国别文化差异。

基于以上总结分析,可以预见未来战略人力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是SHRM内部匹配的测量。内部匹配,也称内部契合,有时也简称为系统性(system)或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捆绑或组合的人力资源实践形成系统形态后,其效应要优于单个人力资源实践的简单相加(Macufie,1995)。虽然学界普遍认同内部匹配观念的重要意义,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却存在较大反差(Soo Min 等,2008),究其缘由,既有理论上的不足也有研究方法上的缺陷(Delery,1998)。由于系统性是SHRM建基的基石之一(缺文献),如果其得不到实证的支持,那么,SHRM这座大厦势必会因地基不稳而动摇,因而未来SHRM 的研究要关注于这一问题(缺文献)。

二是中国情境下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作为SHRM研究的新分支和聚焦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西方情境,然而由于中国企业所面临情景与西方存在差异,如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等,因而,根据SHRM情景观的思想,中国情境下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可能会存在独特的表现,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结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充分,未来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图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框架脉络图

参考文献

[1].Wright, P. M. and G. C. McMahan (199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2): 295-320.

[2].Youndt, M. A; Snell, S. A; J. W. Dean.and D.P.Lepak(1996).”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836-866

[3].Colbert, B. A. (2004). "THE COMPLEX RESOURCE-BASED VIEW: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9(3): 341-358.

[4].Delery, J. E. and D. H. Doty (1996).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S.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 802-835.

[5].Arthur, J. B. (1994). "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670-687.

[6].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3): 635-672.

[7].Martín-Alcázar, F., P. M. Romero-Fernández, et al. (2005).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grating the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t, configuration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6(5): 633-659.

[8].Mile,R. and Snow,C.1984. "Designing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system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ummer: 36-52.

[9].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10].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114–135.

[11].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12].Zucker L.G.1987.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pp.

443-464

[13].Delaney, J. T. and M. A. Huselid (1996).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 949-969.

[14].Terpstra, D. E., E. J. Rozell. The Relationship of Staffing Practices to Organizational Lever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1993, 46(1): 27-48.

[15].Horwitz, F. M. (1999). "The emergence of strategic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3(4/5): 180.

[16].

[17].Abowd, M.J (1990).”Does Performance-Base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ffect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43(3): 52S-73S.

[18].Gerhart,B. and Milkovich(1990).”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in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4):663-691

[19].Becker, B. and B. Gerhart (1996).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 779-801.

[20].

[21].

[22].

[23].Kerr, J. L. and E. F. Jackofsky (1989). "Aligning managers with strategie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versus selec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S1): 157-170.

[24].Li, J., K. Lam, et al. (2008).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employment mode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9(3): 337-342.

[25].Montemayor, E. F. (1996). "Congruence Between Pay Polic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High-Performing Fir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2(6): 889-908.

[26].Balkin, D. B. and Gomez-Mejia,L.R(1987). Toward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compensation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 169-182.

[27].Kerr,J.L. and Slocum, J. W. (1987). “Linking reward systems and corporate cul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2): 99-108.

[28].Stroh,k.L ,et al.(1996)”Agency Theory and Variable Pa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751-767

[29].Kath,D.,&Kahn,R.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NY:John Wiley&Sons.

[30].Evans, W. R. and W. D. Davis (2005).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nal soc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5): 758-775.

[31].Sun, L. Y., S. Aryee, et al. (2007). "High-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3): 558-577.

[32].Collins, C. J. and K. G. Smith (2006). "Knowledge exchange and combination: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9(3): 544-560.

[33].Datta, D. K., J. P. Guthrie, et al. (2005).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labor productivity:

Does industry matt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8(1): 135-145.

[34].Soo Min, T., F. P. Morgeson, et al. (2008).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Investigating Fit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4): 864-882.

[35].MacDuffie,J.P.(1995).”Human resource bundles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ogic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48(2):197-221.

[36].Gong, Y. P., K. S. Law, et al. (2009).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tial Role of Managerial Affective and Continuance Commi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4(1): 263-275.

[37].Lepak, D. P. and S. A. Snell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 31-48.

[38].Fenton-O'Creevy, M., P. Gooderham, et al. (2007).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S

subsidiaries in Europe and Australia: centralisation or autonomy?" J Int Bus Stud 39(1): 151-166. [39].Roness, P., K. Verhoest, et al. (2008). "Autonomy and Regulation of State Agencies:

Reinforcement, Indifference or Compensation?"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8(2): 155-174. [40].Jackson, S. E. and R. S. Schuler (1995). "Understand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6(1): 237. [41].Paauwe, J. and P. Boselie (2003). "Challenging ‘strategic HRM’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3(3): 56-70.

[42].Pfeffer, J. and A. Davis-Blake (1987).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WAGE

STRUCTURES: A RESOURCE DEPENDENC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0(3): 437-455.

[43].Pfeffer, J. and Y. Cohen (1984). "Determinants of Internal Labor Markets i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4): 550-572.

[44].Gooderham,P.N and Nordhaug(1999).”Institutional and Rational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European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4, No. 3, pp. 507-531

[45].Pudelko, M. (2006). "A comparison of HRM systems in the USA, Japan and Germany in their

socio-economic contex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6(2): 123-153.

从战略性的角度,如何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标题:从战略性的角度,如何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专业化建设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明显的专业特征,通过专业化建设为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奠定专业基础,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建设内容包括:组织系统的岗位分析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职权、工作条件和任职资格;根据公司业务和职位特征设定相应的定员标准;组织系统的岗位评价,作为制定薪酬序列的重要依据;根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岗位类别开发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模型。 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个系统能够得到正常运行还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效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客观的信息,开展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地位 面临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经营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为明天的生存和发展而未雨绸缪。当企业的总体战略明确之后,能否按照拟定的方向运行,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系统中最难协同而又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系统构成。因此,构建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一,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位,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企业战略性成长与相应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人力资源战略)企业战略性生长与相应人力资源管 理探讨

企业战略性生长和相应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壹、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HRM)于现代企业营运中起着巨大作用, 比如影响壹个国际化了的大公司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有四个:当地员工的教育水平、当地原材料的采购、当地技术人员的雇佣和留任、当地合作厂商的选择,其中HR 方面的因素就占了壹半,显示ft HRM 的重要性。 普遍来讲,HRM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1)确定和分析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的外部机会和威胁; (2)处于唯壹能够提供ft具有竞争性智力资源的位置; (3)以提供ft公司内部优势和弱点方面信息的方式参和到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之中; (4)壹个公司HR 的长处和短处对于整个企业的变量选择有决 定性影响; (5)HRM 于企业战略计划的成功实施和完成中起到支撑点作用; (注:GaryDessler,HumanResourcemanagement,清华 大学ft版社,p.23~24)

从传统的物本经济时代到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越来越小,经济增长越来越 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于企业的战略推进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之壹,某种程度上讲仍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壹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多年以来人们壹直认为资本是发展的瓶颈。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已经不再正确。我认为恰恰是劳动力及公司不能招募和维系壹个好的劳动群体组成了生产的瓶颈。我仍没有听说过哪壹个大项目,大家对它均有很好 的设想、生机勃勃的干劲以及很高的热情,最终却被资金短 缺所搁浅。但我的确听说过某行业的发展部分地由于没能维持壹个高效、热情的生产力大军而中止或受到阻碍,我认为 此中道理日后将更显正确……”(注:FredK.Foulkes,"TheExpandingRoleofthepersonnelFunctio n",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75), p.71~84.)企业组织结构要服从、服务于企业战略。HRM 作为比企业组织结构更活跃、更具影响力的因素,其模式发展本身就是企业战略推进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因此, 探讨于企业战略性生长的不同阶段其相应的HRM 模式是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战略性生长的各个阶段及其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1

第30卷第1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2月V ol.30 NO.1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Feb.201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闵芸芝,周明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国内外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以及未来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49(2013)01-0025-06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经济管理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立足于组织的战略层面,试图从一种战略高度来为组织的管理活动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它区别与之前业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但又不完全脱离,理性的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践活动与组织的战略活动相融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新的高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研究、实践活动研究以及比较前沿的成果,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 国外学者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Devanna、Fombrum和Tiehy 在1981年其著作《人力资源管理:一种战略观》中,首次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文中建议通过五个步骤建立战略关联、管理和运作关联,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运作层面发展为管理战略层面。文中虽给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但并未真正界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Schuler和Walker(1990)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经理和直线经理为解决关于人的组织问题而共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Schuler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是影响个体在形成和执行组织战略需要的过程中的行为的所有活动[2]。Butler(1991)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一种宏观的组织方法,这种方法能使人们能认识大型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和职能。Delery和Doty(1996)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那些在理论上或实践中和整个组织绩效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实践都是战略层面的[3]。Chadwick 和Cappelli(1999)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与组织输出之间的关系”[4]。Noe等人(2001)指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员工态度、绩效、行为的政策、活动和措施的综合,它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要素系统。 国内学者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安排与活动,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战略实施而非战略制定;二是让战略与人力资源相配合,而非人力资本刻意配合企业战略(黄爱华,陆娟,2012)[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帮助企业实现各种经营目标和改善经营业绩,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是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及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马蕾,2012)[6]。战略 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热科学基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编号:71063001)。 作者简介:闵芸芸(1989-),女,湖南衡阳人,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练习一及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它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并且是企业经营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要素,即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工作分析: 是指对某种特定的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工作簇: 又称为工作类型,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这些工作具有相似的特征,工作簇包括多个平行的任务,例如,生产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别是两个工作簇。 人力资源规划: 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是以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依靠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更像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在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得以体现的管理思想。 二、简答题 1、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答: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特殊的资本性、增值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学生应对各种特点简单加以解释。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人力资源成就明天,战略实施智胜未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X《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2013年度课纲 引言 1、课程内容安排 2、课程要求与U标 3、现场分组 4、小组讨论: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第一章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篇:如何理解企业战略 1.推动企业战略的内、外部因素 2.什么是企业战略 3.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 4.企业战略体系的构成 5.企业战略的常见类型 小结 第二篇:如何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2、战略实施中遇到的人力资源障碍 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4、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种境界 5、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 小结 第二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构建

BQFT 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小结 第二节: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有效实施 1、传统补缺型人力资源规划的弊端 小结 第二篇战略性招聘甄选体系构建 第一节:如何理解战略性招聘 1、什么是战略性招聘? 胜任力模型与招聘 案例:北京BQFT 人才招聘规划的实施 华为的人才招聘战略 小结 第二节:如何实施战略性招聘计划 1、确定人才招聘的目标 2、选择内部外部招聘的方式 3、运用甄选的四种方式 小结 第一节: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人力资源战略解决的问题 2、 3、 什么战略因素决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关系 4、 5、 如何从公司战略中导出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构 6、 人力资源规划自诊工具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流程 3、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4、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方法 5、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要点 2、 战略性招聘的四大原则 3、 战略性招聘的目标 4、

(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此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赵曙明 2000年11月8日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人力资源管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历程,阐述了传统人事管理向现

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这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重点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的作用过程、作用方式,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对于诸如企业发展演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企业家薪酬制度、知识员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和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兴问题,给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国有企业人事制度发展的沿革,提出了建立与发展中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途径和措施,并且综述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和21世纪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 赵曙明,1952年12月出生于江苏海安。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及江苏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赵曙明教授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专业;1981年留学美国,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再度赴美,师从于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教授和杰克·舒适特教授,于1990年获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留美期间,因为出色

的研究工作,曾先后获得89年度“美国全国优秀博士生奖”和“91-92年度国际杰出学者奖”等六项奖励。 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了二十本著作,撰写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十多次获得过国务院、国家教育部、江苏省政府及南京大学颁发的教学和研究奖。作为五位获得者之一,于1996年获得前国家教育委员会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管理科学);在1997年被中国人事部等8部委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又被江苏省评为“‘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为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赵曙明教授曾是夏威夷大学、多伦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八所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及新加坡等地讲学,并任中、美、德、荷等国多家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兼任香港科技大学恒隆管理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同时担任中国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前言 彼德·德鲁克教授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而稀缺资源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也为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正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参谋部、执行部和支持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在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许多相关的问题呈现出来,需要给予澄清和解决,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施实践活动使之与企业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有效利用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B )。 A.人力资源 B. 管理 C. 控制 D. 操作协调 2、下列属于管理领域的有( ABCD )。 A. 财务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物流管理 D. 信息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划分为(ABCD )阶段。 A. 手工艺制度阶段 B. 科学管理阶段 C. 人际关系运动阶段 D. 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 4、霍桑实验表明( BC )。 A.企业是一个经济技术系统 B. 在工作中,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是员工的心理状态 C.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 D. 在工作中,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是外界条件 5、组织中个人的目标越是(AB),组织总体目标越难以实现。 A.多样化 B. 多元化 C. 单一化 D. 一元化

6、组织的一般共性有( ACD )。 A.有构成组织的人 B. 组织有特定名称 C.组织中的人有自己特定的任务 D.人的任务在性质和数量上相互协调 7、( AB )是决定工人行动的两项关键因素。 A. 技术 B. 组织结构 C. 员工心理状态 D.外界环境 8、组织中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有( ABCD )。 A. 规划 B. 组织 C. 任用 D. 领导 9、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有( ABCD )。 A. 吸引 B. 录用 C. 保持 D. 发展和评价 10、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模式有( ABCD )。 A.民族中心主义原则 B.多中心原则 C.地区中心原则 D.全球中心原则 11、激励的满足理论包括( ABC )。 A.需要理论 B.强化理论 C.期望理论 D.X-Y理论 12、( A )提出了X-Y理论。 A.麦格雷戈 B.泰勒 C.利克特 D.梅奥

人力资源的发展阶段

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种观点及其局限性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美国的Needle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括为九个方面的活动,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人员选拔、绩效评估、培训、报酬与奖惩、劳动关系、员工沟通与参与、人事档案记录(Needle,1994)。而美国的Dessler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满足企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技能和业务水平、尽量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协调劳动关系、对员工的劳动给予报酬以及管理人员的成长(Dessler,1996)。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主要有四项,即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我国的余凯成等人(1997)则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五个方面,即获取、整合、保持和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还有人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一种战略。 美国的Milkovich & Boudreau(1997a)研究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四种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式(分别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是产业(工业)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建立工作规则、职业晋升阶梯和职业生涯设计、以资历为基础的报酬体系、劳工关系、绩效评估等为核心;二是投资模式(20世纪60-70年代),以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包括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工作丰富化、终身雇佣、培训和长期薪酬等为重点;三是参与模式(20世纪80年代),强调团队合作、相互信任、建立共同目标、职工对组织的承诺与认同等,职工参与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四是高灵活性模式(20世纪90年代),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借助于"外脑"、聘请顾问、人事代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灵活的雇佣方式和工作时间、多样的报酬与福利方案、权变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等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 以上观点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般性的分析,是从不同企业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它们实际上都隐含着三个前提性的假设,即假设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所处发展阶段和制度基础是一定的,或者说是抽象掉了不同企业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别。三个假设的具体内容可概括地表述为:适度的规模---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或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问题、全部发展阶段或者说无发展阶段差别即企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其中前两个假设是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常用假设,后一个假设是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即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的)决定的。正是由于有意或无意地作了这样三个假设,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际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距离,削弱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无疑也是我国企业实际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较为隔膜的重要原因。 对具体的企业来说,它们的规模、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制度基础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从而使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当战略管理概念被引进中国以来,不管企业家或经济、管理学家(学者)均在运用和研究战略管理,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下相应的战略目标、战术手段,以期待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企业战略目标。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与之配套战略支撑性的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的最高领导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原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发展中地位 面临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经营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为明天的生存和发展而未雨绸缪。所以现代企业都十分关注战略。因为战略是就是方向,是企业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与对现在优劣状况的把握结合起来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当企业的总体战略明确之后,能否按照拟定的方向运行,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系统中最难协同而又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系统构成。因此,构建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意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意?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上。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1、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WOT 分析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2、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 3、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4、四大核心职能: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方面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图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

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 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 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定领导者 继任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成长。 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一方面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公司对员工激励和 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的核心任务是依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图为一公司SWOT分析图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并使员工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一项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员工,同时又能防止冗员的产生。这是企业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 工作分析。通过搜集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明确界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任务或活动。一份精确的工作说明书可以规范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最大地发挥每个岗位的功效,提高企业产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招聘。人是竞争的源泉,优秀的员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因此,挑选和录用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占据竞争主动地位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招聘方式,以求最快最省地找到最合适的员工。比如,有的企业采用本企业员工举荐的方式招聘新员工,既能节省

费用,又能快速地找到企业所需劳动者。 培训。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岗前培训是对新员工进行职业教育,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在岗培训是结合员工工作中的表现,进一步开发和提高其工作能力。良好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培养稀缺性人力资源,当企业员工的技巧、知识和技能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时,就是一种有竞争优势的资源。比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为了获得高于竞争者的优势。不惜以巨大的投资来培训最优秀的员工,被称为公司培训的“金本位”。 绩效考评。绩效考评能识别员工们由于缺乏能力而导致的任何绩效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员工工作技能。此外,对于在考评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给予晋升、加薪等多种方式的奖励,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这一切都能带来员工工作绩效的增长,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激励。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员工的表现受感情、情绪与态度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由于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企业中的员工不仅受物质奖励的激励,而且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精神因家的激励。因此?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使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 员工的内部管理,员工内部管理过程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心组织过程?当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被恰当地组合和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时,员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也就具有了竞争优势。比如?日本丰田公司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来训练员工?通过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作法,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将其安排到最能发挥能力的岗位上。 薪酬和福利。薪酬和福利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当劳动成本过高时,适当削减薪酬和福利可以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成本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合理的报酬和福利正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保护通过各种法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对人力资源在生产和开发、配置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保护。人力资源保护能增强员工对预期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相安全 感,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利益付出额外的努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人力资源管理诊断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服务。 企业文化 自从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Z理论》以来,企业文化的研究掀起高潮。Schein认为企 业文化应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和应付外部环境及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形式,并成为教育员工用以认知、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Schein 把 企业文化划分为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个水平。他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两个功能: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正稿)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该四个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本文从战略目标、经营状况、内部管理、财务状况、员工五个方面对处于四个不同阶段企业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 (一)初创阶段 第一,经营者行使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必成立专门部门。 处于初创阶企业人数少、规模小、控制跨度宽、正规化程度较低,是一种扁平式组织结构形式,通常仅有2—3个垂直层次,决策权主要集中在经营者手上,组织结构非常简单。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简便易行、反应敏捷、费用低廉、责任明确。初创阶段的企业宜维持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不必设立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必要聘用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由经营者来行使。 第二,吸引关键人才,刺激创业。 在初创阶段,企业刚进入某一生产经营领域,原有厂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或延缓新厂家的进入,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壁垒,此外在生产技术上也存在着一些障碍。要克服各种障碍,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必须先有人才。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的观念,抓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否拥有关键性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事关企业能否创办成功。 关键性人才到企业就职所追求的决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而是包括物质待遇、社会声望、自我价值、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他们往往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看得很重,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以满足自己的成就需求和创造需求。经营者可通过赋予关键性的管理人才以较多的责任而在一开始就增加其工作的挑战性,以激发其创业热情。 第三,实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策略,采取股份奖励等激励措施。 处于初创阶段企业创业资本往往很有限,要实现其快速扩张的愿望,可推行高积累低分配的政策,实施并维持一种低水平的薪酬策略,以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再投入能力。 在企业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不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不但很难吸引优秀的员工来企业工作,而且也难以留住企业原有的高素质员工。此时,可对参与创业的员工尤其是关键性的人才实行股份奖励,让员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第四,绩效考核以结果为导向 创立初期,在生存还是死亡的环境压力下,经营者是无法主动地去系统性考虑绩效管理的。即使设定了下一年度的绩效指标,通常也是以销售额、利润、产值等财务指标为主,根本无法按按照教科书上所讲述的“平衡积分卡”来从若干方面确定所谓的战略指标。这个阶段的绩效管理,主要关注的是结果,对过程不太注意,因为只有良好的结果才能使企业生存下去。 (二)成长阶段 第一,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在增长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会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变得更为复杂并且更为重要,需要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履行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这些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甄选、薪酬与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关系管理等等。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工作。 这是增长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对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3种方法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3种方法 王濂: 实战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东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与薪酬体系设计 在学习中层管理培训课程时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与传统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态,它在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的战略性职能,促进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本质性认识,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在进行企业管理培训时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涉及到对“什么是战略”和“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的界定。虽然,多数的学者已经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的解释和界定,仍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在许多文献中,“战略”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一种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适应性,即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之间的适应性。关于战略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衡量战略,大多数学者和他们的文献,都倾向于用波特、迈尔斯的经典理论。但是,他们关于战略的分类,通常是在假定组织已经明确界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外部性分类,未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变动与战略调整之间的关系。 因为对战略界定的多样性,形成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所以在学习企业培训课程后,总结发现大致形成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体系: (1)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贡献或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 (2)关注企业或组织在所处竞争性环境中采用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战略选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考察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匹配程度,该研究方法假定“外部匹配”和“内部匹配”都对企业业绩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包括德莱利、莱文、奥斯特曼、伯菲、休斯里德、查德维克和凯培利等人。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深度影响组织绩效,因此,组织必须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范围,并保证能够得以贯彻实施。当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必须和组织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同时保证战略导向的一致性。 休斯里德提出了被认为具有某种“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沿着休斯里德的思路,伯菲提出16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德莱利确定了7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评价方法、利益共享、工作安全、投诉机制和工作定义。有些文献采用这七项工作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一般性、权变性和配置观,分析结果对这三个理论都提供某种程度的支持。大多数学者认为权变性的观点更适合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但不应忽视配置。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匹配与否是直接影响企业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于核心人力资源。在未来市场竞争的较量中,企业如何将企业现有人才转变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予以开发?笔者认为,关键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引导并被员工认可;二是人才的合理使用并被“激活”。对此,构建一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公司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重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是把人看作企业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按照企业战略要求,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打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在于如何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中培养、锻炼出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在于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核心是价值链管理,成败在于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如图所示:www.5iguanli.net免费的商务管理资料平台 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激励的依据是价值评价,激励的手段是价值分配,而激励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价值评价和分配本身就是沟通机制的具体化形式。因此,只有在企业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各层级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何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核心能力就突出的表现为企业所具有核心的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并已取代资金、技术、资本而成为商业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核心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针对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必须进行分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与开发,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使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发挥的保证。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管理职能的定位、组织体系的建设、运营体系的设计和监控体系的建设等。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 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其管控模式一般有“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应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是不同的,对应集团管控模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一般有“全面管理型(业务操作型)、监管型(政策指导型)和分散管理型(顾问型)”一般情况下实施运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产业单一、地域集中、规模较小,首次集团化的企业集团一般都实行“集中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实施战略管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实施“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多元化、财务管控型、地域分散、产业复杂、股权多样的企业集团一般实行“分散式”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决定总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和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管理权限划分、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幅度、管理重点以及业务模式等。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时,首先要确定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实施“政策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或者随着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转变正在由“监管型”向“顾问型”转变。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确定是由集团的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确定。 二、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定位 确定了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后,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就随之明确了。实施“集中管理型”管控模式的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门是整个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者,因此要建立强大的总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以便于对整个集团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运用自身的资源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从而最大程度地创造组织绩效,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获取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将之引向企业的战略利润区,形成持续盈利模式,提高组织绩效和企业发展成果,这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价值链的整合,来获取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从而使组织绩效最大化。 1.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如前所述,企业要通过战略匹配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无论是何种战略都必然是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在由企业管理层共同确定的、符合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利益且得到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这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配合,可以帮助企业增加利用市场的机会,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如下表所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企业战略盈利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行动 防御型战略通过低成本来赢得 竞争优势累积型战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充分的技能培训,开发员工能力、技能与知识,获取最大潜能 开拓型战略通过高质量来赢得 竞争优势协助型战略:从外部获取优质员工,正确的人员配置及弹性结构化团队的协调,使员工能力与特定工作相符。 进攻型战略通过创新来赢得竞 争优势效用型战略:基于新知识的创造,鼓励及支持员工自我发展,对关键岗位的关注及高技能利用。 2.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企业文化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两大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将企业核心文化整合到吸引、培育、发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实践中去。从实践中看,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梳理,可以更好地使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部分中去。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依托企业的整体战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管理。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文化,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体系,确保人力资源战略有效的支撑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人力资源基于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的整合和人力资源战略思想对企业核心战略的支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共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时间跨度由长到短的目标体系,以及支撑这些目标的策略体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企业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

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 内容摘要: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运作,企业竞争环境变化的强度和频度、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加强,越来越激烈的全球人才争夺大战也进入了战略性阶段。本文将通过介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背景、定义,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三种主要的观点进行简略回顾,并以此基础为我国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观权变观配置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21世纪的到来,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必须从先前的传统人事管理转变到现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纵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在1981年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可谓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诞生的标志,在该文发表之后的短短20年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爆炸式的增长。下面我们将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做一个简单回顾,并以此为我国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及背景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当今世界中,从知识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人才资源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将在企业中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完成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着重指出,21世纪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人才争夺战的升级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方法做出重大调整。 然而在21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企业在投资决策和市场营销等活动中推行并实现了战略管理,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现行惯例、工会、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企业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范畴,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效果。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欧美企业积极地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同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而使这些新技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反思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由此产生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思想。因此,人们深刻意识到了要使新生产方式取得成功,探索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基于上述背景,学者们纷纷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展开了研究。戴瓦纳(Devanna,1981)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戴瓦纳在文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由于经济转换、人口转变、授权和规章法律、越来越多的管理复杂性和困难这些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取而代之执行平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总公司正在努力对付人力资源问题。在比单独执行实施福利政策和管理技术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其中一个的更高水平上,通过鼓励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公司可能减少问题,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资源,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来实现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使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从而来实现组织目标。由于人力资本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战略也需要人来执行,所以最高管理层在开发战略时必须认真考虑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战略在这方面的整合部分。 自从进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之后,学者们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与日俱增。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众多的理论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