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_扈海波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_扈海波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_扈海波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扈海波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摘要:城市暴雨积涝风险突增效应研究对揭示此类风险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城市化过程的关系,及用于城市地区灾害风险识别及风险预警均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城市因素(地表粗糙度、气溶胶及城市热岛等)影响城市地区降水过程,

以及城市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影响城市地表水文反应过程2个方面综合论述风险突增效应研究的进展及主要结论。在研究方法上,总结了现有文献所用的暴雨危险性的主要评估模型,认为暴雨危险性计算需要结合雨强及暴雨持续时间。城市地表对暴雨积涝的敏感性分析需借助城市水文模型;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应注重雨量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城市排水管网、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资料的可获取性及概化。为定量评估城市暴雨积涝风险突增效应,需要使用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危险性特征,通过细化及发展城市水文模型,完成敏感性实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危险性及敏感性特征,评估城市地区暴雨积涝风险,揭示暴雨积涝风险在城市地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风险突增效应。相关成果可用于城市暴雨积涝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管理。

关键词:暴雨积涝;风险评估;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引言

城市是一个充分展现地气交互过程严重受人为特征影响的地区。事实上城市气候变化已被看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Price et al,1994;Changnon et al,1996;Mills,2007)。城市扩展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不只是城市人口增多产生更多的CO 2等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城市化过程所形成的城市不透水地表的扩展使得城市气候及环境发生迅猛的改变。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截至2008年,世界首次出现超过一半的人口,即大概33多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2030年,将有50亿人口成为城市居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2007)。全球性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面积迅猛扩张,导致城市区域性气候特征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城市化可导致城市地区降水过程改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其核心在于城市化对降水过程的影响及城市地表特征的改变是否导致

暴雨灾害风险特征发生改变,是否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暴雨积涝事件的主要诱因。

近年来,全球许多城市遭遇极端暴雨过程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Shepherd et al,2011;Zhou et al,2013;扈海波等,2014)。其中影响比较严重的有2011年泰国曼谷的洪涝灾害(Peterson et al,2012)、2012年北京“7.21”暴雨(Zhou et al,2013;扈海波等,2014)等。这些突发于城市地区或城市群地区的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增多是暴雨灾害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Allen et al,2002;IPCC,2007;Bouwer,2011)。这类城市暴雨积涝风险突增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还有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改变等人为因素导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所形成的城市地表水文特征,也使得城市地区对暴雨积涝灾害更加敏感。而且城市地区人口及财产的集中加大了风险的暴露性(扈

收稿日期:2016-02;修订日期:201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99);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2019)[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

dation of China,No.41175099;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No.8142019]。

作者简介:扈海波(1970-),男,贵州遵义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气象灾害研究,E-mail:hbhu@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 。

1075-1086页

第35卷第9期2016年9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5,No.9Sep.2016

网络出版时间:2016-09-26 09:52:1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kcms/detail/11.3858.P.20160926.0952.006.html

地理科学进展第35卷

海波等,2014)。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旧的排水标准造成城市管网排洪能力不足,也是城市地区暴雨积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市化过程对致灾因子的影响及城市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导致其对暴雨敏感性的改变是积涝风险突增效应研究的重点。通过展开这两方面的研究,才能从灾害风险的层面揭示城市暴雨过程给城市带来的灾害性影响及风险后果,估测城市化对城市暴雨积涝风险造成的影响程度,为城市暴雨积涝风险识别、评估及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总之,深入研究城市暴雨积涝风险的影响,亦即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影响以及城市地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城市水文反应的影响,进而导致城市积涝风险突增的现象及成因,可为降低城市暴雨积涝风险及其风险防控摸索有效的思路及方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2城市化过程导致的暴雨积涝危险性增强效应

为阐述城市化对降水过程的影响,及其导致城市地区暴雨危险性特征发生的改变,需要在充分认识城市化对降水过程影响的基础上,用合理的暴雨致灾因子强度评估方法,正确分析城市化影响下暴雨危险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2.1城市化影响降水过程的研究概述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报告指出,城市化过程对区域性降水的影响已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热门问题(Trenberth et al, 2007)。城市化特征影响对流性降水过程的主导因素有:①城市地区气溶胶浓度增加,产生了更多的降水凝结核(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物质(Borys et al,2000;Ramanathan et al,2001;Andreae et al,2004;M?lders et al,2004);②城市地表粗糙度加大,增强了城市地区降雨过程的动力条件(Born-stein et al,2000;Rozoff et al,2003);③城市冠层影响城市降水系统分化及转换(Tim et al,1977;Born-stein et al,2000);④城市提供水汽输送条件(Dixon et al,2003);⑤城市边界层热岛效应(UHI)所产生的显热和潜热扰动影响干湿对流条件(Shepherd et al, 2002;Rozoff et al,2003;Shepherd et al,2003;蒙伟光等,2007)等。上述城市化特征从一个和多个方面影响城市降水过程,几乎每个因素对城市降水都起着重要作用(Shepherd,2005)。

不少研究表明,城市化增强了城市地区尤其是下风方的暴雨过程(Shepherd,2005;Mote et al, 2007;Stallins et al,2008)。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如Kaufman等(2007)认为,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城市地表水文状况使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的降水减少;Zhang等(2009)认为,城市地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会使得地表蒸发减弱,显热增加,潜热减少,从而导致大气对流活动趋弱。尽管这种降水总量的减少很可能是由大尺度的气候变化造成的,但城市环境仍会对暴雨过程起局部增强作用(Yu et al,2010;Hu,2015)。如Guo等(2006)发现,北京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逐年减少,尤其在城市地区,但降水强度较高中心仍在城市下风向;Yu等(2010)分析华北地区的降水后认为,近年来该地区降水总量减少的原因是夏季风趋弱。

城市地区降水特征会受到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需要叠合局地气候变化及天气条件进行诊断分析。Yu等利用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模式,发现近年来华北地区尽管年降水总量在减少,但是雨强及过程雨量却在增加。然而,年降水量减少并不一定意味着城市积涝灾害风险减少,过程雨量的增加反而会诱发更多的城市积涝灾害(Yu et al, 2010)。除极端暴雨天气会导致城市积涝外,短时强降水甚至是局地强降水同样可导致积涝的发生(Smith et al,1994;Aryal et al,2009)。因此,城市暴雨危险性增强效应的研究应从城市化对极端暴雨天气甚至是对局地暴雨及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入手,侧重于降水强度时空变化特征。从更精细的时空模式出发,用较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的气象资料分析城市地区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状况,如雷达及卫星资料的应用(Sun et al,2000;Shepherd et al,2002; Sharif et al,2006)。表1为现有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QPE)、自动站雨量、卫星遥测、闪电定位等资料对城市暴雨积涝危险性研究需求的满足情况。

2.2城市暴雨致灾因子强度评估

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影响机理或是城市化因子对暴雨过程的影响程度需要进行较为完整及全面的诠释(Shepherd,2005)。依据黑箱理论,研究城市化对降水的总体影响程度需要评估雨强及雨量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所造成的城市暴雨危险性变化。城市化对降水过程的影响是否确实导致

1076

第9期扈海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不形成危险的一般降水过程。因此,需要客观化方法来确定暴雨的危险性阈值,并且阈值最好应综合考虑雨量及雨强。

扈海波等(2013)将雨量及雨强等指标转换成危险性指标,把一定时段内的降雨量统一成可比较的量纲值,比如将一小时或多小时的降雨量统一换算成日雨量,然后再用线性及非线性拟合方法,将其换算为危险性指数。一般可采用指数法计算暴雨危险性指标值与雨量、雨强值之间存在的几何级数非线性递增关系。当然,用雨强资料来确定暴雨危险性指数时,还应参考暴雨洪涝及积涝的历史灾情信息。Meyer 等(2009)统计出的极端暴雨出现概率与期望损失值之间的曲线关系表明,其期望损失值

表1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及其满足城市暴雨积涝危险性研究需求一览表

Tab.1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urban flood hazards research

图1暴雨日雨量对应期望损失系数值曲线

(Meyer et al,2009)

Fig.1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expected damage (Meyer et al,2009)

1077

地理科学进展

第35卷

表2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文献中介绍的可用于暴雨危险性分析的通用计算方法,当然其有效性还需在实际工作中作进一步验证。

2.3城市化对暴雨危险性影响的空间化评估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暴雨危险性增减效应在城市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或空间差异,需要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单元上测算降水强度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暴雨危险性的增减效应首先体现在城市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或空间差异。Diem 等(2003)采

地区因受城市因素的影响,降水过程得到不同程度

的增强。Hand 等(2009)将美国俄克拉荷马划分成9个大的空间网格区域,计算网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来评价城市区域的降水不均衡状况,结果显示,该市下风向网格单元的多数降水过程雨量均较其他方向网格单元高。

在形成机理上,城市粗糙地表可加强暴雨过程的动力条件,加之城市热岛对城市地区的边界层不稳定性扰动,形成午后时刻城市地区的风场辐合1078

第9期扈海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敏感性、风险暴露因子及脆弱性因素,可评估城市地区暴雨积涝风险的分布情况(扈海波等,2013)。Hu(2015)分析了北京地区的暴雨危险性时空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尽管年降水量在逐年增少,但自1984年快速城市化以来暴雨危险性却逐年增加,而且同样地,在北京夏季风的下风向的暴雨危险性指数呈增涨趋势。这些研究个例都证明了部分地区城市化对暴雨危险性的增强效应。

3城市特殊地表水文特征对城市暴雨积涝的敏感性

城市化影响暴雨过程,使得暴雨危险性在城市空间分布产生差异。而城市地区不透水地表会改变城市水文反应过程,造成城市地表对积涝的敏感。研究城市地区暴雨积涝敏感性,探讨城市地表水文特征对暴雨积涝风险的放大效应十分必要。暴雨积涝敏感性与危险性的叠合能综合地反映城市地区暴雨积涝的风险特征。

3.1城市水文特征对形成暴雨积涝的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降水通常被植被吸收或截留在土壤中,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或缓慢渗入地表径流。城市地区植被的减少和不透水地表的扩大,导致地表径流及积水的增加,地表出现峰值径流的反应时间缩短,地表水的汇集加速使得城市地区的积涝灾害频繁发生(Smith et al,2002;Beighley et al, 2003;Smith,Baeck et al,2005;Smith,Miller et al, 2005;Tang et al,2005)。城市积涝在城市地区形成的威胁远大于城郊和农村地区(Kunkel et al,1999; Easterling et al,2000)。Ogden等(1997)记载了一个经典案例:1997年7月27日美国Fort Collins城区发生了严重暴雨积涝事件,郊区的暴雨强度比城区要大,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员伤亡及实质性经济损失事件。中国许多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Zhou et al,2013;扈海波等,2014)。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城市地区承灾体比较集中外,城市地表对暴雨积涝的敏感性也不容忽视。

从机理上探究城市水文过程对城市积涝的影响及作用十分必要,而关键是如何去估测城市化特征(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类型、排水管网)对城市积涝形成的贡献。城市化扩展效应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模式的研究很多(Arnold et al,1996;Gregory et al,2006;Yang et al,2010),关于城市地表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Response)在城市积涝形成中作用的相关文献报道也很多(Changnon et al,1996;Mo-scrip et al,1997;Lee et al,2003)。如Sheeder等(2002)选用典型区域对比不同城市化地区的地表水文特征,发现城市地区在流域地表径流峰值大小及峰值出现的快慢程度方面与非城市地区存在明显差别。而正是这种差别导致城市地表特征对暴雨致灾因子的响应及敏感性要大于郊区。因此,研究城市地区的暴雨积涝对地表的敏感性首先要全面了解城市地区的地表水文特征,才能更好地诠释其与形成暴雨积涝的内在联系及发生机理。

3.2城市水文模型对城市水文特征的模拟分析

仅靠水文观测资料对比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产流量、流量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分析城市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是有难度的(Yang et al,2010),因为许多水文站点均无法提供完整的长时间序列(至少50年)的观测资料。短时间序列的资料难以证实这种变化趋势是气候多样性造成的,还是城市化的结果。Pielk等(2007)认为,单纯分析城市地区产流量的变化是无法认定城市水文特征随城市化变化的确切原因,因为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是影响城市水文特征的因素外,还有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而水文模型的定量模拟能对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水文特征的影响及趋势(Bowling et al,2000;Pielk et al,2007;Yang et al, 2010)。Yang等(2010)用可变渗透容量(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模拟对比不同城市化阶段,不同流域的地表水文特征,发现当城市不透水地表达到3%~5%时,就会影响城市水文状况。Shepherd等(2011)认为,通过耦合大气—陆面模式的数值模拟可估测在城市极端暴雨事件中,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的水汽容量等参数对城市地表水文特征及整个事件的影响。因此,用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城市地表水文特征,演算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地表水文反应,对研究城市地表对暴雨积涝的敏感性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城市水文模型能模拟城市小流域范围内降雨与地表径流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地表径流反应时间等参数。但城市水文模型要较好地实现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对资料的准确性及分辨率有较高的要求(Wright et al,2012)。这类资料涉及雨量资料、城市地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及城市排水管网分布与排水能力分析等。

1079

地理科学进展

第35卷

3.3城市水文模型模拟与暴雨积涝敏感性分析与

评估

城市水文模型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下的城市地表水文特征外,还需要重视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及排水情况对暴雨积水的影响(Turner-Gillespie et al,2003)。城市管网的排水能力对减缓城市积涝风险有一定的作用,应属于风险规避的范畴。城市不同地区管网排水能力的差异,可影响到城市积涝的风险大小。Graf(1977)认为,大多数评

个关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部分城市排水管网是基于多年前的雨洪标准设计的,如北京地区通常按照标准制定时期的1~5年重现期雨量作为设计管网排涝标准。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按照旧的城市雨洪排泄标准设计的城市管网普遍不能适应城市气候变化引起雨量和雨强变化而造成的暴雨致灾因子强度的增强。而且不同地区气候特征不一样,其重现期的雨量计算方法也不同。以中国为注:更多技术细节请参考相关文献。

1080

第9期扈海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积水深度,依据推算的积水深度进行城市积涝风险

分析,甚至损失值的预评估(Sun et al,2000;Apel et al,2004;Scawthorn et al,2006;Kuball et al,2009;Jongman et al,2012;江净超等,2014)。一些城市积涝的预警模型正是基于这套思路,结合短临数值预报模式和城市水文模型,用雷达反演的雨量(QPE)或雨强值作为水文模型的输入来模拟城市积水,对城市暴雨积涝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及预警(Ogden et al,2000;Tilford et al,2002;Hu,201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城市水文模型对城市积水深度的模拟必须重视雨量资料的不确定性,尤其应谨慎使用落区位置及雨量大小存在较大误差的预报资料,如数值预报模式雨量及雷达定量降水预报雨量(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QPF)。但预报资料有超实时的时间提前量,对预警很关键。因此,数值预报产品质量的提升对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模拟的城市积涝灾害预警十分重要。Sharif 等(2006)认为,结合城市水文模型与ANC(Auto-NowCasting)等短时临近预报产品进行城市积涝灾害的预警还是可行的,主要是由于积水过程的延迟效应,即积水峰值明显会落后降水峰值。根据该研究,一般的暴雨过程大概有20~40min 的积水延迟,也就是说即便采用实况雨量(Forcing)来做积涝风险预警,也能达到一定的时间提前量。20~40min 的提前量对一些应急能力较强的城市来说,还是能减缓不少积涝灾害的影响及损失的。

利用城市水文模式,根据不同降水条件和陆面资料,以情景为驱动,可对比不同土地覆盖及土地利用条件下地表水文状况的差异(Aron et al,1990;Valeo et al,1999;Sheeder et al,2002)。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城市地区频繁发生普通雨量条件下的小规模城市积涝,但对极端暴雨导致的大型洪涝灾害的影响不会太大(Hollis,1975)。Prosdocimi 等(2015)认为,与普通降雨相比,极端暴雨可使透水地表的“下渗”和“饱和水”缓冲作用显得微乎其微,使

得透水地表和不透水地表的差别不大。即便如此,分析城市不透水面积扩大对现有城市排水系统条件下暴雨积涝的敏感性特征仍有必要。

从风险区划应用的角度来看,基于气候资料的城市水文模型的模拟及敏感性研究,如直接用气候资料中的雨量值作为输入参数进行模拟,显然是不恰当的。这种看似直接了当的处理方法,其结果与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对风险的解释效果都不好。Wetterhall 等(2011)提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亦即利用城市水文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实验,估算出不同城市化地区或单元可导致暴雨积涝的阈值,再结合气候资料评估灾害风险。该方法如应用于积涝的监测和预警,其效果应该不错,且计算量要少得多。

总之,借助模型的模拟进行城市暴雨积涝的敏感性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运用城市水文模型可模拟不同城市化地区在不同降水情景或降水强度条件下的城市积水程度,以及发生城市积涝的可能性大小,甚至可以得出一个典型城市化地区可能会导致积涝的降水强度临界值或雨量阈值(图2)。通过城市水文模式的模拟测算城市化特征对积涝的敏感性,评估这种敏感性对积涝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是突增效应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危险性特征与敏感性分析结果相叠合,可反映出暴雨风险在城市地区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更好地揭示城市化对暴雨积涝风险的增强作用效果。

4研究展望

城市化从暴雨危险性及敏感性特征增强这2个方面影响暴雨积涝的形成和发展。认识这种影响的方式、增强效应及程度,需要从灾害风险层面认识城市暴雨危险性变化及城市地表水文反应特征,进而得出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暴雨积涝风险增强的影响。由此,一方面将城市化引起城市降水的变化解读为积涝灾害危险性的改变,可用于城市灾害风险的识别、防范和减灾工作。另一方面,认识不同城市化地区对城市积涝的敏感性,揭示城市人造环境①在面对自然灾害冲击下的脆弱性及其对自然灾害的放大效应,对城市规划及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等具有实用价值。

①因为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强,这里可理解为:a.城市地表粗糙度加大所引发的暴雨过程增强;b.城市排水问题;c.人口及财富集中所形成的风险暴露性增大的问题;d.不透水地表的问题等。

表4北京城市排水管网暴雨强度设计推算参数表Tab.4Parameters of designed drainage capacity in Beijing urban area under different rainstorm intensities

选择方法A 1b c n 1081

地理科学进展

第35卷

现有文献资料从城市气候学、天气学及灾害学等多个领域涉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城市特征会改变城市降水过程,影响降水强度(包括极端降水)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分布,使得城市及城市下风向的降水增多。城市地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也会改变城市水文反应过程。现有研究定性地发现城市化对暴雨积涝的突增现象,而今后的研究还需要从定量化的角度上回答以下问题: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降水的变化对城市积涝致灾因子强度到底能起多大的增强作用,不同城市化地区的地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及城市排水能力对极端暴雨风险的改变程度或敏感性有多大,城市化特征总体上对暴雨积涝风险会产生多大的增强效应?为此,需从形成灾害的自然状况和机理上去认识城市暴雨积涝的致灾因子特征及敏感性因素,评估城市化所产生的风险突增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点研究:

(1)充分认识暴雨危险性增强效应在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及差异,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单元上分析降水强度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城市地区暴雨危险性的增强效应研究可从城市化特征对极端暴雨天气,甚至是对局地暴雨及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着手,侧重于降水强度时空分布的变化。从更加精细的时空模式角度出发,用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资料分析城市地区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多数城市积涝由局地强降水引起,这类局地性强、尺度小、雨量分布极不均匀的强降水,除对普通降水资

料进行降尺度等处理外,还需要综合使用更加精细的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的QPE 等雷达雨量资料,以及具有较好时空特征的卫星反演雨量资料(如TRMM 雨量)等。

(2)需发展能精细处理城市地表水文参数特征的高时空分辨率城市水文模型,分析城市排水状况及地表特征等对城市暴雨积涝的敏感性。城市水文模型的城市地表参数需从大比例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高分辨率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及土地利用遥感反演分类图中提取,如城市屋顶、城市道路及铺设人行道等不透水地表参数,以及城市绿地、裸露地面等透水地表参数。根据模型计算单元内的不透水和透水地表的组成比例来设计地表水分蒸发、下渗等方案。另外,还需对城市排水管网资料进行概化,并将其应用于城市水文模型的积水模拟。通过城市水文模式的模拟及检验可得出不同强度的降水过程在不同城市化地区可能产生地表积水的情景,获取典型城市地区的积涝灾害的降水阈值,完成敏感性实验。

(3)发展充分结合暴雨危险性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的城市暴雨积涝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模型,用于城市暴雨积涝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管理,减缓城市地区暴雨积涝的危害。结合危险性及敏感性分析,将城市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直接反馈给危险性分析,确定对应区域(单元)的暴雨危险性标准或阈值,再根据新的阈值划分标准,统计不同城市化区域可承受降水强度或雨量临界值下的暴雨

图2城市地表水文反应特征及流程对应城市积涝的关系及结构示意图

Fig.2Schematic diagram of urban hydrologic response to urban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 to urban floods

1082

第9期扈海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频次,从而得到合理的危险性指数。最终达到定量化评估城市地区暴雨积涝风险的突增效应,用于城市地区暴雨积涝预报及预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扈海波,轩春怡,诸立尚.2013.北京地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预评估[J].应用气象学报,24(1):99-108.[Hu H B, Xuan C Y,Zhu L S.2013.The pre-event risk assessment of Beijing urban flood[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24(1):99-108.]

扈海波,张艳莉.2014.暴雨灾害人员损失风险快速预评估模型[J].灾害学,29(1):30-36.[Hu H B,Zhang Y L.2014.

Quick assessing model on casualty loss in rainstorms[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9(1):30-36.]

江净超,朱阿兴,秦承志,等.2014.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系统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33(8):1090-1100.[Jiang J C,Zhu A X,Qin C Z,et al.2014.Review on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ling software systems[J].Progress in Geography,33(8):1090-1100.]

蒙伟光,闫敬华,扈海波.2007.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强雷暴天气的可能影响[J].大气科学,31(2):364-376.[Meng W G,Yan J H,Hu H B.2007.Possibl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severe thunderstorms over Pearl River Delta[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31(2):364-376.]

吴思远.2013.广州市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及雨洪利用技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Wu S Y.2013.Research on the reasons of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and the tech-nology of flood utilization in Guangzhou City[D].Guang-zhou,China: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解以扬,李大鸣,李培彦,等.2005.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水科学进展,16(3):384-390.[Xie Y Y, Li D M,Li P Y,et al.2005.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urban rainstorm water logging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16(3):384-390.]

周玉文,翁窈瑶,张晓昕,等.2011.应用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37(10):40-44.

[Zhou Y W,Weng Y Y,Zhang X X,et al.2011.Feasibility study on deriving the urban storm intensity formula through annual maximum value method[J].Water&Waste-water Engineering,37(10):40-44.]

Allen M R,Ingram W J.2002.Constraints on future changes in climate and the hydrologic cycle[J].Nature,419:224-232.

Andreae M O,Rosenfeld D,Artaxo P,et al.2004.Smoking rain clouds over the Amazon[J].Science,303:1337-1342. Apel H,Thieken A H,Merz B,et al.2004.Flood risk assess-ment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y[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4(2):295-308.Arnold C L Jr,Gibbons C J.1996.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The emergence of a key environmental indicat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62(2):243-258.

Arnold J G,Fohrer N.2005.SWAT2000:Current capabiliti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applied watershed modeling [J].Hydrological Processes,19:563-572.

Aron G,Lakatos D F.1990.Penn state runoff model-users manual[D].University Park,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ryal S K,Bates B C,Campbell E P,et al.2009.Characteriz-ing and model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trends in rainfall ex-tremes[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10(1):241-253. Beguería S,Vicente-Serrano S M.2005.Mapping the hazard of extreme rainfall by peaks over threshold extreme value analysis and spatial regressi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45(1):108-124. Beighley R E,Moglen G E.2003.Adjusting measured peak discharges from an urbanizing watershed to reflect a sta-tionary land use signal[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9

(4):doi:10.1029/2002WR001846.

Beven K.1997.TOPMODEL:A critique[J].Hydrological Pro-cesses,11(9):1069-1085.

Bonazzi A,Cusack S,Mitas C,et al.2012.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European wind storms as characterized by bivariate extreme-value copulas[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12(5):1769-1782.

Bornstein R,Lin Q L.2000.Urban heat islands and summer-time convective thunderstorms in Atlanta:Three case stud-i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34(3):507-516.

Borys R D,Lowenthal D H,Mitchell D L.2000.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loud microphysics,chemistry,and precipita-tion rate in cold mountain cloud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34(16):2593-2602.

Bouwer L M.2011.Have disaster losses increased due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92(1):39-46.

Bowling L C,Storck P,Lettenmaier D P.2000.Hydrologic ef-fects of logging in western Washington,United State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6(11):doi:10.1029/ 2000WR900138.

Buonomo E,Jones R,Huntingford C,et al.2007.On the ro-bustness of change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Europe from two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simul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33:65-81.

Changnon S A,Demissie M.1996.Detection of changes in streamflow and floods resulting from climate fluctuations and land use-drainage changes[J].Climatic Change,32(4):

1083

地理科学进展第35卷

411-421.

Diem J E,Brown D P.2003.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Arizona,U.S.A[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55(3):343-355.

Dixon P G,Mote T L.2003.Patterns and causes of Atlanta's urban heat island-initiated precipi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42(9):1273-1284.

Easterling D R,Meehl G A,Parmesan C,et al.2000.Climate extremes:Observations,modeling,and impacts[J].Sci-ence,289:2068-2074.

Easton Z M,Gérard-Marchant P,Walter M T,et al.2007.Hy-drologic assessment of an urban variable source watershed in the northeast United Stat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43(3):doi:10.1029/2006WR005076.

Franchini M,Pacciani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conceptual rainfall-runoff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122(1-4):161-219.

Frank M J.1979.On the simultaneous associativity of F(x,y) and x+y-F(x,y)[J].Aequationes Mathematicae,19(1):194-226.

Genest C,Favre A C,Béliveau J,et al.2007.Metaelliptical copulas and their use in frequency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hydrological data[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43(9): doi:10.1029/2006WR005275.

Goubanova K,Li L.2007.Extrem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in an ensemble of future climate scenario simulations[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57(1-2):27-42.

Graf W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work characteristics in suburbanizing stream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3(2):doi:10.1029/ WR013i002p00459.

Gregory J H,Dukes M D,Jones P H,et al.2006.Effect of ur-ban soil compaction on infiltration rate[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61(3):117-124.

Guo X L,Fu D H,Wang J.2006.Mesoscal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system modified by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City[J].

Atmospheric Research,82(1-2):112-126.

Hand L M,Shepherd J M.2009.An Investigation of warm-sea-son spatial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Oklahoma City:Possible linkages to urbanization and prevailing wind[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48(2):251-269. Hanel M,Buishand T A,Ferro C A T.2009.A nonstationary in-dex flood model for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transient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114(D15):doi:10.1029/ 2009JD011712.

Hollis G E.1975.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floods of dif-ferent recurrence interval[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1

(3):doi:10.1029/WR011i003p00431.Hsu M H,Chen S H,Chang T J.2000.Inundation simulation for urban drainage basin with storm sewer system[J].Jour-nal of Hydrology,234(1-2):21-37.

Hu H B.2014.An algorithm for converting weather radar data into GIS polyg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vere weather warning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8(9):1765-1780.

Hu H B.2015.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in-duced hazards modified by urbanization in Beijing[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54(7):1496-1509.

Hu H B,Wang J,Pan J.2014.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risk and zoning in Beijing simulated by a risk assessment model[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14

(8):1985-1997.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

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M S,Coon W F,Mehta V K,et al.2003.Application of two hydrologic models with different runoff mecha-nisms to a hillslope dominated watershed in the northeast-ern US:A comparison of HSPF and SMR[J].Journal of Hydrology,284(1-4):57-76.

Jongman B,Kreibich H,Apel H,et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parative flood damage model assessment:Towards a European ap-proach[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12

(12):3733-3752.

Kaufmann R K,Seto K C,Schneider A,et al.2007.Climate re-sponse to rapid urban growth:Evidence of a human-in-duced precipitation deficit[J].Journal of Climate,20(10): 2299-2306.

Krishnamurthy C K B,Lall U,Kwon H H.2009.Chang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rainfall extremes over India from 1951to2003[J].Journal of Climate,22(18):4737-4746. Kubal C,Haase D,Meyer V,et al.2009.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integrated urban flood risk assess-ment-adapting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a city[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9(6):1881-1895. Kunkel K E,Pielke R A Jr,Changnon S A.1999.Temporal fluctuations in 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 that cause economic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A review[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80(6):1077-1098.

Lee J G,Heaney J P.2003.Estimation of urban impervious-ness and its impacts on storm water systems[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29(5):419-426.

1084

第9期扈海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突增效应研究进展

Meyer V,Scheuer S,Haase D.2009.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for flood risk mapping exemplified at the Mulde River, Germany[J].Natural Hazards,48(1):17-39.

Mills G.2007.Cities as agents of global chan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7(14):1849-1857.

M?lders N,Olson M A.2004.Impact of urban effects on pre-cipitation in high latitudes[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5(3):409-429.

Moscrip A L,Montgomery D R.1997.Urbanization,flood fre-quency,and salmon abundance in Puget Lowland stream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33(6):1289-1297.

Mote T L,Lacke M C,Shepherd J M.2007.Radar signatures of the urban effect on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A case study for Atlanta,Georgia[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4(20):L20710.

Nelsen R B.1999.An introduction to copulas[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Ogden F L,Sharif H O,Senarath S U S,et al.2000.Hydrolog-ic analysis of the Fort Collins,Colorado,flash flood of 1997[J].Journal of Hydrology,228(1-2):82-100. Peterson T C,Hoerling M P,Stott P A,et al.2013.Explaining extreme events of2012from a climate perspective[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94(9):S1-S74.

Pielke R A,Adegoke J,Beltrán-Przekurat A,et al.2007.An overview of region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impacts on rainfall[J].Tellus: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59

(3):587-601.

Price C,Rind D.1994.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global lightning distributions and frequencie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99 (D5):doi:10.1029/94JD00019.

Prosdocimi I,Kjeldsen T R,Miller J D.2015.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effect on flood extremes using nonstationary flood-frequency model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51(6):doi:10.1002/2015WR017065. Prudhomme C,Reed D W.1999.Mapping extreme rainfall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using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A

case study in Scot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19(12):1337-1356.

Ramanathan V,Crutzen P J,Kiehl J T,et al.2001.Aerosols, climate,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J].Science,294:2119-2124.

Rossman L A.2010.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user's manual,version 5.0.Tech Rep.EPA/600/R-05/040[M].

Cincinnati,OH:U.S.EPA National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

Rozoff C M,Cotton W R,Adegoke J O.2003.Simulation of

St.Louis,Missouri,land use impacts on thunderstorm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42(6):716-738. Scawthorn C,Flores P,Blais N,et al.2006.HAZUS-MH flood loss estimation methodology.II.Damage and loss as-sessment[J].Natural Hazards Review,7(2):72-81.

Sharif H O,Yates D,Roberts R,et al.2006.The use of an auto-mated nowcasting system to forecast flash floods in an urban watershed[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7(1):190-202. Sheeder S A,Ross J D,Carlson T N.2002.Dual urban and ru-ral hydrograph signals in three small watershe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38(4): 1027-1040.

Shepherd J M.2005.A review of current investigations of ur-ban-induced rainfall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J].Earth Interactions,9(12):1-27.

Shepherd J M,Burian S J.2003.Detection of urban-induced rainfall anomalies in a major coastal city[J].Earth Interac-tions,7(4):1-16.

Shepherd J M,Mote T,Dowd J,et al.2011.An overview of synoptic and mesoscal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isas-trous Atlanta flood of2009[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92(7):861-870.

Shepherd J M,Pierce H,Negri A J.2002.Rainfall modifica-tion by major urban areas:Observations from spaceborne rain radar on the TRMM satellite[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41(7):689-701.

Smith J A,Baeck M L,Meierdiercks K L,et al.2005.Field studies of the storm event hydrologic response in an urban-izing watershed[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41(10): doi:10.1029/2004WR003712.

Smith J A,Baeck M L,Morrison J E,et al.2002.The regional hydrology of extreme floods in an urbanizing drainage ba-sin[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3(3):267-282. Smith J A,Bradley A A,Baeck M L.1994.The space-time structure of extreme storm rainfall in the southern plains [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33(12):1402-1417. Smith J A,Miller A J,Baeck M L,et al.2005.Extraordinary flood response of a small urban watershed to short-dura-tion convective rainfall[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6

(5):599-617.

Stallins J A,Rose L S.2008.Urban lightning:Current re-search,methods,and the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Ge-ography Compass,2(3):620-639.

Sun X,Mein R G,Keenan T D,et al.2000.Flood estimation using radar and raingauge data[J].Journal of Hydrology, 239(1-4):4-18.

Tang Z,Engel B A,Pijanowski B C,et al.2005.Forecasting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t a water-shed scal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76

1085

地理科学进展第35卷

(1):35-45.

Tilford K A,Fox N I,Collier C G.2002.Application of weath-er radar data for urban hydrology[J].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9(1):95-104.

Tim L,Bornstein R D.1977.Observations of mesoscale ef-fects on frontal movement through an urban area[J].

Monthly Weather Review,105(5):563-571.

Trenberth K E,Jones P D.2007.Observations:Surface and at-mospheric climate change[M]//Solomon S,Qin D,Man-ning M,et al.Climate change2007:Working group I: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35-336.

Turner-Gillespie D F,Smith J A,Bates P D.2003.Attenuating reaches and the regional flood response of an urbanizing drainage basin[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6(6): 673-684.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2007.Growing up urban: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2007:Youth supplement[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Valeo C,Moin S M A.1999.Variable source area modelling in urbanizing watersheds[J].Journal of Hydrology,228(1-2): 68-81.

Wetterhall F,Graham L P,Andréasson J,et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363002.html,ing en-semble climate projections to assess probabilistic hydrolog-ical change in the Nordic region[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11(8):2295-2306.

Wolff C G,Burges S J.1994.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iver channel properties on flood frequency[J].Journal of Hydrology,153(1-4):317-337.

Wright D B,Smith J A,Villarini G,et al.2012.Hydroclimatol-ogy of flash flooding in Atlanta[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48(4):doi:10.1029/2011WR011371.

Yang G X,Bowling L C,Cherkauer K A,et al.2010.Hydrocli-matic response of watersheds to urban intensity:An obser-vational and modeling-based analysis for the White River Basin,Indiana[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11(1): 122-138.

Yu R C,Li J,Yuan W H,et al.2010.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late-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past40years revealed by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J].Jour-nal of Climate,23(12):3390-3396.

Zhang C L,Chen F,Miao S G,et al.2009.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future green planting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114(D2):doi:10.1029/ 2008JD010328.

Zhou T J,Song F F,Lin R P,et al.2013.The2012north china floods:Explaining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in the context of a longer-term drying tendency[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94(9):S49-S52.

Research progress of surging urban flood risks

HU Haibo

(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s in urban areas,it is imperative to investigate their cause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mainly the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r urbanization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urban floods focuses on hazards assessment as well as sensitivity tests.They are critical to risk reduction and severe weather early warning.Precipitation intensity downwind or over cities may be enhanced.Meanwhile the increased areal coverage of impervious surfaces in urban areas can alter the natural hydrologic response.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levated flood risks in urban areas,by examining published work on the topics,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thoughts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The first is to us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observation data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hazards induced by rainstorms in urban areas.The second is to develop suitable hydrological models using high resolution urban land surface data for simulating the hydroclimatic sensitivity of watersheds. The third is to combine rainstorm hazards and sensitivity in risk assessment to reveal the discrepancy of flood risks in urban areas,as well as effects induced by urbanization.Risk assessment identifies flood risks in urban areas and can be useful for risk management,which is essential in risk mitigation.

Key words:flash flood;risk assessment;hydrological model;research progress

1086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xx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xx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到86%[7]。xx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xx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

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xx 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xx 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xx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xx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xx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xx年、xx年与xx 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xx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降雨达267mm,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00khm2,成灾面积117khm2,倒塌房屋3万间,受灾人口643万,因灾死亡56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xx年7月18-19日,济南市区最大1h降雨量151mm,市区道路损坏1.4万m2,近1万m2的地下商城在不到20min 内积水1.5m,全市33.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xx年广州“5.7”特大暴雨期间,全市平均降雨107.7mm,

关于安全出行温馨提示语

关于安全出行温馨提示语 安全出行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醒人们出行时要注意安全的温馨提示语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安全出行温馨提示语,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安全出行温馨提示语 1. 三躲不如一停 2. 不开带病车上路 3. 谨慎驾驶,保证安全 4. 中速行驶,安全礼让 5.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6. 开车斗气,害人害已 7. 多拉快跑,凶多吉少 8. 酒后开车,危险万分! 9. 疲劳驾驶等于方向失灵 10. 车行万里路,走好第一步 11. 人病不开车,车病不上路 12. 开车打手机,事故盯上你 13. 人勤车听话,人懒车出岔 14.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15. 行车慎为本,开车礼当先 16. 弯道莫停车,停车危险多 17. 莫图一时快,肇事全家哀 18. 开车莫喝酒,酒后莫开车 19. 您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

20. 酒后开车,先醉人、后坠车 21. 您的亲人盼您开车平安归来 22. 让出平安,抢出祸端 23. 开车侃大山,隐患常相随 24. 开文明礼貌车,愿一生无事故 25. 要做英雄人,不开英雄车 26. 把握好你生命的时速和方向盘 27. 开车心急险情多,慌慌张张出车祸 28. 十次车祸九次快,思想麻痹事故来 29. 不超速、不抢行,中速行驶保安宁 30. 开车多一份小心,家人多十分安心 31. 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行驶事故来 32. 司机遵章千家乐,安全畅通百业兴 33. 无照开车是玩命,十次玩命九丧生 34. 安全行车千万里,文明礼让誉京城 35. 抢行痛快一阵子,出事悔恨一辈子 36. 一日千里不是难,千金难买是安全 37. 不开争强斗气车、争做礼让文明人 38. 勿以快慢论英雄,安全行车最光荣 39. 事要办,钱要挣,安全行车是保证 40. 文明驾驶保安全,幸福祥和人欢乐 41. 司机同志:你我后半生,握在你手中 42. 铁路道口险情多,停车、了望再通过! 43. 严禁酒后开车、非司机开车、疲劳开车!

杭州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分析_刘垚

第5 0卷2014年第3期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Vol.50 2014 No.3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收稿日期:2014-01-06;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 项目;杭州市科委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风险评估项目(S20102748 )作者简介:刘垚(1987—) ,女,宁夏银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E-mail:liuy ao314@163.com*通讯联系人,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E-mail:baoy unxuan@163.com杭州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分析 刘 垚1, 2,包云轩1,2*,缪启龙1,2 ,刘 淼3,潘文卓4(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 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3.浙江省防雷中心,浙江杭州 310021;4.杭州市气象局,浙江杭州 310021 )摘要:根据浙江省2008—2010年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首次将平均地闪强度引入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结合杭州 市的人口经济影响和自然地理要素,选取地闪密度、平均地闪强度、人口密度等16个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要素权重,从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能力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雷电灾害的综合风险.从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总体上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在杭州市西南地区比较低,近海的东北地区则比较高;杭州市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和近富春江地区是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较高的区域,低风险的区域主要在杭州中西部地区.对杭州市雷电灾害进行了灾度评价,以验证风险区划的正确性,证实区划结果与实际雷电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雷电风险;地闪密度;地闪强度;风险区划 中图分类号:S 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4)03-0099-0 7Disaster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lightning  hazard in Hangzhou CityLIU Yao1, 2,BAO Yun-xuan1, 2,MIAO Qi-long1, 2,L IU Miao3,PAN Wen-zhuo4 (1.Jiangsu Key Lab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Jiang su,China;2.College of Applied Meteor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Jiang su,China;3.Zhejiang Lightening-Protection Center,Hangzhou 310021,Zhejiang ,China;4.Hangzhou Meteorological Service,Hangzhou 310051,Zhejiang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understorm day data from Hangzhou City during  1966to 2010and the lightningdetection data from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2008to 2010,and combined wi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impacts and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this study  selected the appropriate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indexes.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isk of lightning hazard in Hangzhou City,by the use of ArcGIS spatialanalysi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divided into five risk lightning hazard,and thendrew 1km×1km grid of lightning hazard zoning.The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in Hangzhou Cityhad been made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risk division,and the lightning hazard division was consistentwith the actual lightning  disasters.Key words:lightning hazard;lightning density;lightning intensity;regionalization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人 畜伤亡、建筑物损坏和电子设备受损,还可能诱发 火灾和爆炸等次生灾害[1] .目前对雷电灾害的研 究以雷电防护技术为主,如雷电起电机理、雷电发 9 9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12,33(4):623-62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2.04.022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张洪玲,宋丽华,刘赫男,徐永清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风险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Risk Zoning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ling,SONG Li-hua,LIU He-nan,XU Yong-qing (Climate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erbin150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e,socio-economic data,GIS data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by using GIS method.Then the model of risking valuation was built with the method of weighted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natural break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GIS.Risk zoning charts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painted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high,less high,medium,less low and 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 presented high in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Most area of Songnen plain,north and south of Sanjiang plain and the central of Hegang belonged to hig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north-west of Haerbin,south-east of Daqing,north and west of Suihua,the central of Hegang.Daxinganling area and southeast semi mountainous belonged to low-less low risking zone and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lso low.Actual disaster results were matched wit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low high areas. Key words:Flood and waterlo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Risk zoning;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暴雨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易灾暴雨也频繁发生,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农田483万hm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亿 800亿元;2004年5月,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土壤偏涝面积达近10a 来的最大值;2005年6月,暴雨致沙兰镇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6年7月,黑河发生大暴雨,导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8年7 *收稿日期:2012-02-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09年业务建设项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作者简介:张洪玲(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GIS技术应用。 E-mail:zhanghongling0469@163.com

安全出行选择题

安全出行选择题 飞机 1.你坐过飞机吗?那么你知道坐哪个位置最安全吗?(D ) A.前部 B.后部 C.机翼处 D.同样安全 2.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坐飞机出事的几率最小,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怕坐飞机呢?下列哪些不是人们惧怕坐飞机出行的原因(C ) A.人是水路两栖动物,不适应天空 B.飞机一旦出事,则基本是必死 C.很多公司对飞机不做定时检查 D.飞机不可控 3.饮食对于安全的飞机出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乘坐飞机时应该(D ) A.吃饱,以免血糖过低引起昏厥

B.空腹,以免呕吐 C.吃低热量食物 D.吃高热量食物 4.在飞机上开玩笑说自己身上有炸弹会被判违法吗?( A ) A.会 B.不会 C.若为对飞机造成安全危害则不会 D.视玩笑程度而定 5.民航飞机没有降落伞,你发现了吗?原因是(D ) ①会占去很多空间 ②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跳伞技术 ③即使发生意外也无法打开舱门跳伞 ④民航飞机的安全系数大于所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现代客机安全性能都很高,但由于飞机是在空中高速飞行,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不能象其他交通工具那样可以随时停下来修理,因而势必要在飞行过程中采取紧急安全措施。旅游者万一遇到飞机出现故障的情况,千万不能惊慌失措. 飞机迫降时人什么姿势最好( B ) A.挺直上身 B.前倾后屈 C.全身蜷缩 D.尽量舒展

7.从遇险飞机脱困时,应根据机长指示和周围情况选定紧急出口。陆地迫降,出口一般在();水上迫降出口一般在()。(C) A. 风下侧风上侧 B. 风左侧风右侧 C. 风上侧风下侧 D. 风右侧风左侧 火车 8.虽然7.23动车追尾事故已经撤下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但这次事故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丢弃的.砸玻璃敲碎动车车窗最好不要( A ) A.敲玻璃的中间位置 B.敲玻璃的四个角 C.砸列车车厢一头一尾的4块玻璃 D.砸安全锤旁的玻璃 9.为了保证旅途安全,火车均采取限重的手段,以免发生意外. 那么经常坐火车的你,一定知道火车限重方面的规定吧!乘车时成人可免费携带物品()kg,儿童()kg.(A)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3)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附录1 规范化方法 (13)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3)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3)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3)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4)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5)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5)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7)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交通安全出行提示语

交通安全出行提示语 交通安全出行提示语推荐 1. 骑车撒把攀扶车辆危险万分! 2. 离交通法规愈近,距交通事故愈远 3. 占道摆摊设点,妨碍交通危险 4. 红灯停,绿灯行,不越线,不抢行 5. 畅通工程为了您的安全,畅通工程需要您的参与 6. 我先让,路宽畅;你先走,是朋友 7. 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8. 告别交通违章,建设交通文明 9. 严管是爱,放松是害,发生交通事故坑三代 10. 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出于麻痹 11. 各级领导对交通安全负有第一位责任 12. 人病不开车,车病不上路 13. 享有交通权利时莫忘履行交通义务 14. 一慢二看三通过,麻痹抢行闯大祸 15. 维护交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16. 认真维修保养车辆,坚持一日三检制度 17. 经济以市场为本,交通以安全为先 18. 车行万里路,走好第一步 19. 骑车守秩序,行路讲公德 20. 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21. 道路要畅通,秩序是保障

22. 开车莫喝酒,酒后莫开车 23. 但愿人长久,一路共平安 24. 每一天,您的家人都祈盼您平安归来 25. 一生无事故,合家都幸福 26. 请您上下公共汽车时切勿从车前车后猛跑! 27. 骑车不带人,行驶不猛拐 28. 没有红灯停,哪有绿灯行 29. 开文明礼貌车,愿一生无事故 30. 遵章守纪是根本,确保安全靠自身 31. 崇尚现代交通文明,塑造河源良好形象 交通安全出行提示语集锦 1. 行车慎为本,开车礼当先 2. 铁路道口险情多,停车了望再通过! 3. 让一让道路通畅,让一让安全有保障,让一让心情更舒畅 4. 进一步将受到谴责,退一步将得到尊重 5. 交通法规在心中,交通安全在手中 6. 人行横道车让人,各种车道人让车 7. 祝您一路平安! 8. 要遵守交规,不要乱行乱停 9. 恪守交规,法律为您生命护航 10. 要做英雄人,不开英雄车 11. 珍爱生命不要翻越护栏 12. 谨慎驾驶,保证安全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 第一章 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更具体地讲,风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 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 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 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 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 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地震灾害) 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术风险) 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 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 第二章 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 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 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 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 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标准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年2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 附录 1 规范化方法 (11)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1)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1)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1)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2)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2)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3)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5)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安全出行通告

安全出行通告 安全出行通告范文一 泸水县人民政府关于雨天注意出行安全的通告 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受南支波动影响,4月份以来,我县连续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导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积 极组织相关部门抢险保通的同时,督促道路交通及公路管理部门进 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力度,并下发紧急通知要 求各乡(镇)、各部门做好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减灾救灾工作。但受极 端天气的影响,安全隐患依然十分突出,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严重 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县境内工矿商贸企业的正常生产。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告如下: 一、本次降雨持续时间较长,请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前事先留意权威媒体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路况信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二、请广大人民群众雨天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减少自驾出行,确保出行安全。 三、全县境内道路弯多、坡陡、路窄,加之雨天行车视线受限,请广大驾驶员根据路况尽量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车距,行经弯道、 坡路前注意观察。 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请驾驶员注意观察交通警告标志。如遇有塌方、泥石流的路段谨慎通行,最好采取绕行措施,不要盲目强行。 五、如在行驶过程中突遇雷暴天气,请就近选择安全区域避险,并时刻观察周边山体和道路等有无异常,做好应急避险转移准备。

六、由于夜间行车难以全面观察道路周边及通行情况,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且不利于应急抢险工作的开展,请广大群众尽量避免或 减少夜间出行。 七、请司乘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务必服从交警、路政及道路抢通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对违反《通告》强行通行或不听劝阻、影响 抢险工作或造成其他影响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特此通告 泸水县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4日 安全出行通告范文二 尊敬的业主/住户: 您好!广东气象台31日08时30分已启动台风三级红色预警:强台风“妮妲”今天已钻入我国南海东北部海面,逐渐逼近,预计于 8月2日早晨到中午登陆我省,登录时强度为强台风级(38~45米/秒)。 受“妮妲”及其外围云系的影响,据气象台预报:8月1日夜间 -3日,珠三角将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粤东、粤西有局部大 暴雨,沿海海面风力可达10级~12级,珠三角附近及局部地区雨量 累计250~300毫米。另外,我区将有一次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 降雨主要时段集中在1日夜间至2日夜间,现我司在此温馨提示如 下内容: 1、“妮妲”登陆我省后将出现强雷雨天气,请您根据实际情况 减少外出。 2、台风伴随雨水,会引起地面返潮湿滑(特别是瓷砖地面),请 您照顾好您的家人,出行时最好穿上防滑性好的鞋子,避免因滑倒 而发生意外。 3、驾车外出时,一定要减速慢行,小心行驶,不要在强风影响 区域开车。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范例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一章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地质、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和其内部结构、外部邻近区域的状况等。雷击风险评估就是将所有考虑到的诸多因素如雷击点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状况、建筑物的状况、入户设施状况、电气电子系统状况,实体活体状况等罗列出来,分级分类赋值,然后用和或积的算法将其集合,最后按其总的指数来确定风险总量,将总风险值与可承受的风险最大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损失估算,来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等级的防护工程的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复杂的技术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现有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雷击风险评估所依据的原则 1)保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保证评估现场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应认真调查被评估对象雷击史(如果有的话),并加以认真分析,根据以往雷击史分析的结果最容易判断出雷电灾害危险源、雷电引入通道以及防雷环节的薄弱处。 4)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 5)重视风险承担者的参与。风险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但涉及人身伤害和环境危害的除外。6)评估报告中风险控制对策应考虑雷电防护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应进行费用分析,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的选择剧本高效、合理和可操作性。 雷击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1)工作流程 第一,接受委托,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范围;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风险评估

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3.1.1 降雨规律分析 (1)、降雨特性 规划区域雨量站主要有安庆雨量站和枞阳闸站雨量站。根据雨量站雨量资料分析,流域内降雨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布也不均匀。 安庆雨量站1954~2011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安庆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3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99年的2286mm、其次是1954年的2208 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5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9%,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4 mm,占年雨量的18.1%,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2月份的35 mm,占年雨量的2.5%。 枞阳闸站雨量站1951~2011年(缺96~98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枞阳闸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355.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54年的2041mm、其次是1977年的1949.8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6.5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8%,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0.4mm,占年雨量的18.5%,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月份的36.8mm,占年雨量的2.7%。 (2)、暴雨特性 破罡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梅雨地区,每年的初夏(六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受南北冷暖气流交锋的影响,暴雨集中,至七月中旬

梅雨结束。七月中旬进入盛夏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从沿海登陆的少量台风也影响本地区,台风中夹带大量水汽的气流形成大量降雨。 安庆雨量站具有1974~2011年共38年雨量资料、枞阳雨量站具有1964~2011年共48年雨量资料,以该两站作为参证站分析计算规划区的设计降雨。规划区各重现期降雨见表3-1。 安庆雨量站设计降雨成果表表3-1 图3-1 5分钟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

恶劣天气交通安全提示

恶劣天气交通安全提示 1.恶劣天气出行时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周围环境能见度较低时,应视情开启车辆大灯、雾灯及应急灯,降低车速,避免强行超车。 2.雨雪天气道路湿滑,请驾驶人行车时注意观察路面,减速行驶,随时收听天气预报及路况信息,采取必要的交通安全防范措施。 3.团雾多发生在傍晚至凌晨,驾驶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路况提示,尽量避开雾气多发时段。 4.雾霾天气行车应及时打开雾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近光灯,不要使用远光灯,保持安全车距,不要超车。 5.恶劣天气驾驶车辆,要降低车速,保持车距,正确开启灯光,谨慎驾驶,确保安全。 6.冰雪路面行车须做到"四缓"。一要起步缓,慢抬离合轻踩油门,缓慢起步;二要转弯缓,慢打方向,慢速转弯;三要制动缓,缓踩刹车,慢慢停车;四要心态缓,遇有情况,切勿急躁,保持平和心态,冷静处置。 7.如遇浓雾天气道路能见度小于50米时,公安交管部门将采取道路封闭等措施,请驾驶人服从执勤民警指挥;已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并应驶入最近的服务区停车等候或从最近的出口驶离高速公路。 8.雾霾天驾车应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降低车速,如需减速应缓慢放松油门,连续轻踩制动,防止碰撞、刮擦和追尾事故发生。

9.雾天行车,可间歇使用雨刮器,把风挡玻璃上因雾气凝成的小水珠刮干净,以改善视线。切忌边驾车边擦拭玻璃。 10.遇雾霾天气交通拥堵时,驾驶人应听从现场民警指挥,依次排队等候通行,不争道抢行,不占用应急车道,不随意变换车道。 11.雾天行车应及时打开雾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或近光灯。由于远光灯射出的光线会被雾气漫反射,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严重影响视线,因此雾天驾车切勿使用远光灯。 12.遇结冰路面,切勿急打方向盘和紧急制动,要缓慢减速,控制车辆行进方向,安全、平稳通过。 13.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减小、附着力大大降低,如果速度过快、转弯过急、突然加速或减速,易造成侧滑及方向跑偏,重心较高的客货车易发生倾翻。请广大驾驶人注意安全驾驶,尤其是在山区冰雪路面行车时,要做到"缓加油、轻减速、慢转弯"。 14.驾驶车辆行经弯坡路段,遇路面湿滑,对前方路况不明的情形时,行车制动要稳握方向盘,轻点刹车,并与减挡制动相结合,提前降低车速。转向时应适当加大转弯半径并慢打方向盘,避免车辆侧滑甩尾。在山区公路冰雪间断路面,尽量在冰雪间断处完成减速、转向等措施。 15.恶劣天气驾驶车辆途经长下坡路段时,应加强观察,减慢至适当车速平稳通过,禁忌紧急刹车。尤其是货车等重型车辆,长时间刹车制动易导致制动器失效,不能单纯依靠制动减速,还应选择低挡位降速,绝不允许空挡滑行或熄火滑行。

平顶山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农业基础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期 暴雨洪涝灾害是平顶山地区较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目前,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区划有很多方法。但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掌握水平有限。该文主要从当地的暴雨时空分布概况、地形概况、暴雨洪涝的灾情概况以及当地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防洪除涝面积等数据,粗略地对当地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区划,以为平顶山市灾害风险管理与防灾物资分配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递降,最低海拔60m。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25条。建有各类水库170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即白龟山、昭平台、石漫滩、田岗、孤石滩水库。较大的河流有沙河、北汝河、澧河、干江河等。沙河发源于鲁山县石人山,流经鲁山县、湛河区、叶县,进入舞阳县境,境内流长175.8 km,流域面积3910.46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亿m3。北汝河发源于嵩县东部跑马岭,经汝阳县入境,流经汝州市、郏县、宝丰县、叶县,汇入沙河。澧河发源于方城县,由叶县常村乡入境,于漯河市区汇入沙河,境内流长60km,境内流域面积253.30km2。澧河两岸植被较好,河水含沙量小。全市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故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径流也极不均匀,其变化趋势一般与大气降水趋势一致。 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全市年平均总日照时数为1868~2378h,年平均气温在15.2~15.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612~1287mm。平顶山一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季风气候特别明显。虽然四季分明,但也易出现旱、涝和大风、暴雨、冰雹以及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降水出现在季风控制的夏季(7、8月),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的60%~80%,日最大降水量为337.3mm。河南省4个暴雨中心中有2个分布在平顶山市(舞钢县、鲁山县)。 平顶山市辖六县(市)六区,人口492万人,面积7882 km2,GDP近千亿元,市区高速公路环绕,人口密度较大。平顶山市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该地区成为洪涝灾害频发区。 2数据资料 (1)灾情资料:1984—2007年暴雨洪涝的灾情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 (2)社会经济资料:河南省统计局于2008年出版的统计年鉴,采用以县(区)为单元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防洪除涝面积等数据。 (3)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收集高程、水系、植被等GIS (1∶50000)数据。 3资料分析 3.1平顶山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平顶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均在629 mm以上,且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南部的舞钢县最大,达972.0mm,北部的汝州县最小,为629.1mm,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站与最少的站之间相差342.9mm。 3.2平顶山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平顶山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数均在1.31d以上,且由南向北递减。南部的舞钢县最多,达3.59 d,北部的汝州县最少,为1.31d,年平均最多的站与最少的站之间相差2.28d。 3.3平顶山地区海拔高度空间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平顶山地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点。其中北部的汝州县最高,海拔203.1m,南部的叶县最低,为83.4m,最高的站与最低的站之间相差119.7m。 3.41984—2007年平顶山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 通过对1984—2007年平顶山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空间分布的调查发现,平顶山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为鲁山县,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达到25次(图4)。 平顶山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李学欣李戈孟刚白家惠张彩英 (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河南平顶山467001) 摘要介绍了平顶山地区概况,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对当地暴雨灾害发生风险进行区划分析,以为当地的宏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河南平顶山 中图分类号P468.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2-0020-02 收稿日期 2010-12-16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