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的分析

长生殿的分析
长生殿的分析

主题思想––即一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现在有些人把李渔的“立主题”,说成

是主题思想,这种解释欠妥。“主脑”是一个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核心的东西,并不等於主题思想。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长生殿》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较高的古典名著。而是一部思想很复杂的作品。关于他的主题思想,一九五四年在纪念洪升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以来,国内学术界与戏剧界有过很多探讨。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纯碎写李、杨爱情故事的爱情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与国家兴亡的政治讽刺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写“安史之乱”,真实反映这段历史故事的历史剧。直至今天,众说纷云,主要是大家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不一样,因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这本戏长达五十出之多,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取材、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前半部多为现实主义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以李杨为中心的封建宫廷的腐败,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王朝深刻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作者描写的细节真实。似乎是一部历史剧。

后半部,虽然有现实主义的描写,然而主要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吸取了从唐代起就流行的民间的神话般的美妙的传说。对李杨作了有意识的净化和美化,进而歌颂他们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以丰富的想像力,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现实世界写到幻想世界,共登仙城,回到天宫,永为夫妻。同时,又通过《骂贼》、《弹词》,《私祭》等出戏的描写,给予戏剧内容以时代精神。表现了洪升当时的鲜明的政治倾向。由此观之,又似乎是一部政治讽刺戏。

然而,《长生殿》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中心的主线那就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通过以李杨的爱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同时又着力地描写了李杨关系给当时社会政治带来的坏影响,再现了唐代天宝年间的重要社会矛盾与时代面貌,“旁见侧出”地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我们认为,这才是《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长生殿》的基本主题思想,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当然,“这种帝妃的爱情是建立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环境描写是服从于爱情主题的”。(见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正如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说的:“……念情之所锤,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再就是剧本的第一出《传概》,副末开场所唱的〔满江红〕,指出了全剧的主旨与作者创作的思想意图。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征,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洪升认为,在《长生殿》剧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于“情”所产生的。他要歌颂的是李杨这种“精诚不散”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所以,他在例言》中声明:……念情之所锺,“专写钗盒情缘”。这才是他要贯串全剧的基本主旨。

杨玉环为了追求李隆基的爱情,不惜剪掉头发,献给皇上;为了获得李降基的宠爱,精心制成“霓裳羽衣”曲用来压倒梅妃的“惊鸿曲”。在宫廷生活内,而一人得宠;必定多人要失宠。所以杨玉环曾说:“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后宫三干粉黛相争,幸福必然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然而,李隆基则为他的“情深妒亦真”所感动。从此,在长生殿《密誓》时说:“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马嵬兵变”,杨玉环得到的是悲剧的下场。杨玉环却表现出来对李隆基的真诚的爱情。她为了保全李隆基的江山,为了保全李隆基的生命,为了让李隆基安安稳稳地到达蜀地,–

再请求赐死。就是在临死之前还对李隆基说:“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看黄旗下”。表现出她对李隆基的真挚爱情。在《埋玉》这一出戏里,作者歌颂爱情的主题最为突出。并对李杨难舍难分的情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是“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在《冥追》一出戏中,作者作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描写。死后的杨玉环也要追求爱情的满足”。“荡悠悠一缕断魂,痛察察一条白练香喉锁。风光尽,信誓捐,形涴骸。只有痴情一点一点无摧挫。”在《补恨》一出戏里,杨玉环已经到了蓬莱仙境,但还是随身携带钗盒。并说:“这金钗、钿盒,就是君王定情日所赐。妾被难之时,带在身边。携入蓬莱,朝夕佩玩,思量再续前缘。”正是她自己所说的“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迥万转情难灭。”最后终于是“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在洪升的笔下,李杨共登仙城,月宫团圆,竟成为虚幻中的一对“美满夫妻”。

李杨的爱情当然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比为:在《进果》一出中,描写了李隆基为了满足宠妃杨玉环的奢华骄纵、尽情享乐。竟不惜责令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州道、海南道年年进贡鲜荔枝。为了保持荔枝的香味,驿马不分昼夜地奔驰,逐站传递,不知累坏了多少贡使,更不知踏坏了多少田禾,践伤了多少人命。唐人牡牧有诗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宫廷中奢靡骄纵,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揭露了李杨的奢侈享受,却凝结着人民的泪水和鲜血。这一场戏使人痛恨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

尤其,在马嵬兵变时,杨玉环请求赐死时,李隆基竟说:“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弃你也”。李隆基为了表示对杨玉环之爱,说出了不要江山,宁可国破家亡的话。甚至还说“拚代你陨黄沙”。他还愿意代替杨玉环去死。这样描写帝妃的爱情,看来真是洪升之首创。

人物形象浅析

1、关于李隆基––他是剧中的男主角,根据传奇体制的规定,第二出必然是生角登场,所谓“冲场”。扮演者必须先唱引子,再继以诗词与四六排句。他上场就表白:“愿此身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也就是说他倦于政事,一心只追求安乐。愿和杨贵妃在一起。他觉得杨贵妃“德性温和,丰姿秀丽”,并在月下定情之夕,赐以金钗钿盒,宠爱逾常。中间虽有几番波折。但后来他又对杨玉环认了错:“朕和你俩人呵,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怎说到,怎说到、平白地分开了。”(《絮阁》)这位多情的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在七月七日长生殿中与杨贵妃密誓,他们互相发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一个皇帝立下这般海誓山盟,真是世间罕见。

李隆基是一个多情的风流天子,当事态发展到马崽之变,杨贵妃请求赐死时,李隆基表示,“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弃你也”,并要代杨贵妃去死。难得这位多情皇帝的爱情也是真挚的,他最后痛不欲生,希望幽冥相会,说出了“我想妃子既没,朕此一身。虽出犹死”。

《见月》作者在此给人们以启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人世间,一个最高无上的统治者––天子皇帝,想要得到的真正的爱情,都是办不到的,又何况普通的人呢?莫怪《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只好出家当和尚了。唐明皇变成了倦于政事的“昏君”。他听任杨国忠,独揽大权,误用安禄山;对杨氏家族––封官进爵;为了荔枝,不惜毁了农田与踏死百姓。其后果是酿成渔阳兵变。这里不难看出洪升的“旁见铡出”的手笔,从传统的,世俗的陈腐的观念来看,他似乎塑造了“一个十足昏庸的皇帝”。

有人说,李隆基这个人物,纯碎是作者的艺术加工。认为李隆基还是一位“盛世明君”。其实不然,李隆基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段太平盛世时期,大臣们也曾把这种盛世局面归功于他,高呼他是治世明君,史传长安街上,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内无饥荒,外无异族侵扰的

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李隆基五十岁前的事情。而且其中有一些是臣下们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之赞词。但是,自从李隆基与杨贵妃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后,再加上杨国忠的奸侫贪污;安禄山的跋扈争权,真是“内有奸相,外有逆藩”,这才使大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作者以巧妙地运用这些历史史实,为他的创作意图服务。

2、关于杨贵妃––她是剧中的女主角。她美丽,“端的绝世无双”,她聪明,“天生百样玲珑”;她娇妒,“情性多娇纵”,“情深妒亦真”;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一个独占三千宠”。为了“争宠”,发现虢国夫人与李隆基的暖昧关系,就是亲生姐妹,她也不能容忍。由于触怒了皇上,把她遣出宫外,放归私第。然而,她怀着一片痴情,决心剪青丝,表衷肠,又继前缘。感动了李隆基:“这原是寡人的不是。”这次“忤旨”,终于获胜。又一回,杨玉环探听到李隆基与梅妃夜宿于翠华西阁的消息。她感叹:“天那,原来是梅精复邀宠幸了”。真可谓“闻言惊颤,伤心怎言。”(《夜怨》)。她不能入睡,“两情难割,不由寸心如剪”。她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女性。第二天清晨,,直闯翠华西阁,当见到梅妃留下的翠钿、凤舄。她对李隆基这种偷偷摸摸行为不满,直接了当地指出:“只怕悄东君偷泄小梅梢,单只待望着梅来把渴消。”而且说:外人不知呵,都只说君王是我这庸姿劣貌,那知道恋欢娱别有个雨窟云巢。当高力士劝说:“谁没有个大妻小妾,何况九重?”她又说:“这非是衾稠不许他人抱,道的咱量似斗筲!只怪他明来夜去装圈套,故将人瞒的牢”。(《絮阁》)她觉得李隆基不是正大光明,而是瞒着她做这样的事。最后,李隆基在悟出“媚处娇何限,情深妒亦真”的道理来。最后终于获得李隆基的“专宠”爱情。这种“争宠”,尽管杨贵妃的特殊地位与特殊手段不同,但是却强烈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渴望追求真挚爱情的共同心声。

马嵬兵变,杨玉环为了自己的爱情,为社稷、为保存天子的安全,她献出了白己青春美丽的生命。她死后,借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不同评论,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李杨爱情悲剧的性质。牛郎说:“转眼之间,把玉环生生断送,好不可怜人也。”唱出了“佳人绝世,千秋第一冤祸奇”。(《您合》):土地说:“生察察为国损躯。”青年音乐家李暮说:“天生丽质,遭此惨毒”。梨园老乐师季龟牛更为伤心回忆唱出:“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上至九天的牵牛星,下至通炼世事的土地神,还有聪明俊俏的青年音乐家铁笛李暮,以及了解杨玉环的宫廷老乐师李龟年,他们都是同情杨玉环的悲剧命运的人。

然而,剧中也写了象“扶风野老”郭从谨的那种评论。这种“扶风野老”,当然是下层人民的代表了。当他见到杨玉环遗留下来的一双锦袜,非常恼怒地说:“官人,看他则甚,我想天宝皇帝,只为宠爱了贵妃娘娘,朝欢暮乐,弄坏朝纲。致使干戈四起,生民涂炭。老汉残年向尽,遭此乱离。”这一席话,让大家听了,尤其是饱尝战乱的百姓听后,都会同情这一评论。当然是正确的了。但这个野老的怒火发泄在杨玉环身上,并为皇帝减脱了罪责,这岂不是传统的“女色亡国论”的思想在头脑中作怪,又是什么呢?作者写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评论。牛郎、土地、李暮、李龟年以及念奴永新。都是同情杨玉环的悲剧命运的,并表示挽惜,然而,“扶风野老”郭从谨,则是对她唾骂。这两种看法究竟哪一种是作者的思想呢?

不难看出,作者是站在同情杨贵妃一边的。而郭从谨又是代表千千万万传统的观念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然郭从谨也会有此思想。“女色亡国”,这是历代为封建统治者实行暴政,出了乱子的最好辩解。因此,自古以来,什么妲已亡殷啊!西施沼吴啊!昭君安汉啊等,“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还说,“譬如罢,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就是妲已、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女人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了。”(见《花边文学》)洪升的作品确实触及到了这

一深刻传统的社会问题。

杨玉环在剧中,,自始至终是一个“情真”的’人物。她为了“情真”,而毁灭了自己。“情真”,在洪升看来,这就是衡量“男女爱情”是否真挚的一把尺子。他以这把“尺子”来塑造杨玉环的悲剧形象。马克思曾说:“当旧制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第5页)郭从谨等人当然是受旧秩序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他的观念也是“正确的”。当然决不是郭从谨个人的谬误,而是历史性的谬误了。鲁迅也曾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通过杨玉环的毁灭作者让我们看到,在这个社会里,妇女争取“真情”,是存在的,自然,由于社会又有奸臣、佞臣,乱臣的不断产生,阴险、权欲,野心而引起祸乱,一切“真情”与“美”的存在,在现实中要遭到毁灭的,也是没有出路的。《长生殿》精确地揭示了这气社会内容。然而作者,不满于社会现实,又无法解决社会的现实。因此,让李杨二人进入仙境,看蓬莱仙乡,月宫神境去求得永恒的“真情”。只有九重天上才有一个光明的世界。

3、关于郭子仪––《长生殿》中有四出戏以他为主角,他是一个满怀着对唐王的忠义,能灭贼复国的爱国将军,”是一个复兴唐朝的有功勋的英雄人物。洪升以崇敬的心情,歌颂他的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当郭子仪在《疑忏》一出亮相时,他就能够清醒地看到了天子受朦蔽、外戚受宠盛、安禄山是乱天下的叛贼。他似乎成了一个“先知先觉”的人物。后来他果然当了“天德军使”,报效朝廷,领兵扫平了安史之乱,并且军威振奋,实现了“扫清群寇,收复西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室威仪”的壮志。全丈郭元帅“双手重扶唐社稷,一肩独荷李乾坤。”当然,象郭子仪这样建立功勋的忠义将领,他打吹了异族的叛乱,重整朝纲,挽救了民族的危亡,历来都是受到人民的歌颂与欢迎的。

4、关于雷海青––他是一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形象。雷海青仅仅出现在《骂贼》一出戏里,然而,他的壮烈行为和宁死不屈的性格特点,却震憾着人心。他的那种愤慨、怒骂、突乎其来的痛哭,出其不意地把琵琶投向安禄山,都较为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与观众。他的形象高大,使人激动。这里似乎是这位愤世的作者,为了抒发自己对满清统治者和那些投降派而表现出来的愤恨。

5、关于李龟年––他是一位梨园老乐师,一个有骨气的艺人。当长安失陷以后,他不肯投降,逃了出来,怀抱琵琶,流落江南,以卖唱糊口。他的心中充满兴亡之恨,他感慨的“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把天宝当年遗事弹。”(《弹词》)他对雷海青十分钦敬。通过李龟年这个人物的弹唱,表现作者对故国无限的怀念。

6、关于杨国忠––这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他是一个奸臣。杨国忠是借着杨玉环的裙带关系,一耀而成为恩宠的宰相的。自从当了宰相;他只顾个人荣辱,穷奢权欲,及时行乐,纳贿招权,毫无半点国家之念。他受了贿赂,替安禄山掩盖了罪状。为争权夺利,他和安禄山在皇帝面前互相讦奏,水火不相容,不得已唐明皇才把安禄山放为范阳节度使,杨国忠明明知道这正是放虎归山,日后定会招致社稷不安,但却缄口不言。宁愿让安禄山去了以后。“做出事来,方信我忠言最早。”剧中借安禄山的口,揭露了杨国忠的奸恶。安禄山骂道:“你卖爵鬻官多少,贪财货、竭脂膏。……也非止这一椿。若论你恃戚里,施奸狡,误国罪,有千条。”(《权閧》)拿银子卖官做,从中获利,这是明末清初的事情。洪升也许是通过安禄山的嘴,来骂与杨国忠一类的奸臣。

7、关于安禄山––他是一个善于钻营,心机狡诈的势利小人。一旦得了权势,便作威作虎起来,甚至想霸国称王,他是一个典型的阴谋家,野心家。因失误军机,理应死罪。但

他会贿赂宰相杨国忠,不仅免罪,而且复官。甚至得到李隆基的宠幸,封为东平郡王。因与杨国忠互相攻讦,不得已才放为范阳节度使。他“久蓄异谋”,正好利用藩镇的地位,“暗图大事”。如此大小将领,皆为他的部落。他暗中加强武装力量,伺机待动。于是,起兵叛变,“乘机打破西京,夺取唐室江山。”真是,“逢城攻打人剁,逢尸横遍野血流河,烧家劫舍抢娇娥。”奸、淫、掳、抢,无所不为。始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洪升借安禄山反唐王的影子,来抒发他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和不满,可见其良苦用心。对这些反面人物的恶劣品质的刻划,可称,得起是入木三分的。

除以上主要人物形象外,在这部巨幅大戏中,还有“扶风野老”郭从谨,青年音乐家铁笛李暮;宫廷歌女永新与念奴,职掌六宫的太监高力士,统领禁军的龙武将军陈元礼,开酒店的老妪王〓〓,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星;地上的土地神;阴间的牛头、夜叉、小鬼;怀揣匕首的刺客李猪儿;还有驿丞、村妇、宫女、仙女、军土、将士、兵卒、道士、道姑道童等,全剧有几十个人物。即使是写次要人物,也都有个性,并能切合身分。其中很多的人物形象,都一个个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戏剧情节与结构

《长生殿》在戏剧情节与结构上,也有很多的独创性。王季烈在《[HT5,7]虫[KG-*3][HT5,6”]寅[HT5]卢曲谈》里说;“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无虑劳逸之不均,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作为封建帝王和宠妃的李杨爱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溺爱、争宠、猜嫌、忌妒固然是必不可免的。而帝王沉缅女色,外戚挟势弄权,国家政事不举,人民倍受其害等现象,也是必然会发。洪升在《长生殿》里,运用了实笔、虚笔;做到了从正面、侧面、反面以多方面的具体描写。

在描写表现男女爱情生活中细微的心理活动方面,真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铺述围绕李杨爱情关系宫廷生活场景和政治事件,都能从大处落墨,排场开阔,但又不枝不蔓,各处情节和剧情中心紧密相联。洪升多用以对比的结构手法,借以突出戏剧冲突,使场面的变化,富有戏剧性的效果。比如《闻乐》、《制谱》写李隆基正沉醉于宫廷欢娱之中;接着就出现了《权閧》,导致统治者内部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进果》是写人民的疾苦;接着是《舞盘》揭露宫廷的享乐。这些都是明显的对照手法。又如通过《定情》《春睡》《舞盘》《窥浴》、《密誓》等出戏,作者以细微笔触,缠绵情调,表现了帝妃之间的互相爱情。在《幸恩》《献发》《复召》《夜怨》《絮阁》等出戏里,来描写皇帝的爱情不专一。并着重刻划杨玉环死后,李隆基近乎痴情的追怀与悼念,情感真切,有悱恻动人的艺术效果;还通过《禊游》《傍讶》《进果》《献饭》《看袜》《弹词》等出戏,让各方面人士来发表对李杨生活的不同评论。因此,全剧在情节与结构上。互相补充,互相映照。跌岩有致、引人入胜。另外,我们看到,全剧五十出戏,有些地方显得重复,甚至有明显地拼凑的痕迹,比如在《仙境》《见月》《驿备》等出戏,总的说来,其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首尾连贯,呼应周到。这样一部长篇巨制的传奇,能写得如此好,非常难得。

精湛的戏剧文学语言

《长生殿》在塑造人物技巧上较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善于发挥传奇曲文的特长,运用性格化的语言,捕捉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细微地加以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比如第二十九出《闻铃》中第二支曲子〔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莹。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宴。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峻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凡是讲《长生殿》的都提到这一段词。这里把李隆基雨夜登临剑阁,触景生情,悼怀杨贵妃,痛不欲生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真实;尤其是在叠句中写出了雨声与铃声,声声不断的情景,真是“蜀山蜀水恨茫茫,点点声声迸断肠。”等更烘托了人物的感伤情绪。再如在第三十二出《哭像》李隆基唱的一些曲子。

[五煞]碧盈盈酒再陈,黑漫漫恨未央,天昏地暗人痴望。今朝庙宇留西蜀,何日山陵改北邙!寡人呵,与你同穴葬,做一株家边连理,化一对墓顶鸳鸯。

[四煞]奠录筵礼已终,诉衷情话正长。你娇波不动,可见我愁模样?只为我金钗钿盒情辜负,致使你白炼黄泉恨渺茫,向此际槌胸想,好一似刀裁了肺腑,火烙了肝肠。

[三煞]只风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分明是牵衣请死愁容貌,回顾吞声惨面庞,这伤心真无两,休说是泥人堕涙,便教那铁汉也肠荒!

以上这些曲子,唱出了李隆基那种真挚的痴情,荡漾着激动的心弦,真能让人催人泪下。

历代许多评论家,对洪升在《长生殿》写的《弹词》一出评价极高。《弹词》不仅曲词奇美,有丰富思想性、戏剧性,而且,近似一篇总结报告。赵执信评论说:“此篇实胜国所无”。叶堂在《纳书楹曲谱》中评为:“此剧(指弹词)在《长生殿》中为极佳之曲。”以[六转]为例:恰正好呕呕哑哑《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划地重出出律律纷纷攘攘奏边书,急得个上上下下都无措。早则是喧喧嗾嗾惊惊遽遽,仓仓卒卒,挨挨拶拶出延秋西路,銮舆后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只见密密匝匝的兵,恶恶狠狠的语,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喳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绝代佳人绝命图。

这支曲子,运用了许多的叠字,把当时渔阳兵变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其唱词之明快,节奏之清淅,表现剧中人对往事之激动与伤感,真正凄楚动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量。

当然,《长生殿》的语言艺术不只表现在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里,如写杨玉环《定情》中的柔媚;《献发》中的多情;《埋玉》中的哀惋凄楚;都非常成功。致于郭子仪《剿筵》《收京》中的语言,更具有气势浑厚之感;雷海青《骂贼》的语言,更是慷慨激昂,这些方面亦具特色。

《长生殿》在宫调的运用与曲调的审音协律上,也很考究。洪升自己在这方面有着煨湛的造诣,又有其内助黄兰次解音晓律,再加上其妾邓氏又能歌善唱他们也都曾帮忙。后又有戏曲家徐灵昭复校订正,几乎做到了无一字不稳贴,无一曲不协律。所以《长生殿》无论在舞台演出,或者是堂会清唱,其音乐感染力的效果都很好。

由于《长生殿》是一部五十出的大戏,自从行世以后,演员们都苦于繁长难演,在民间演出时,艺人们往往随意删节改动。当时洪升的朋友吴舒凫很生气,“效《墨憨十四种》”,压缩改订为二十八出。“分两日唱演殊快”。而且把有关梅妃和虢国夫人的情节,另做“绕戏”两剧(见《例言》)可异这个本子现已佚失。全国解放后,浙江苏昆剧团,曾将《长生殿》改编为一个晚会节目演出,保留了《定情》、《进果》、《密哲》《埋玉》等主要情节。后来,有些折子戏,如:《定情赐盒》《小宴惊变》《疑忏酒楼》和《偷曲》《絮阁》《骂贼》《闻铃》《哭像》以及《弹词》等,南北昆曲剧团,有时也不断断续续地演出过。最近,上海京昆剧院改编上演了《长生殿》,每一场开幕之前,演唱[九转货郎儿],作为剧情开场介绍,受到青年观众与外宾们的好评。

第一出定情

大唐天宝年间,山河一统,太平盛世。宫中杨玉环姿容绝世,唐明皇封她为贵妃,赐她金钗、钿盒定情,结下偕老之盟。

第二出权哄

杨国忠、安禄山争权恃宠,互相攻讦。杨国忠参奏安禄山腹藏异志,安禄山指斥杨国忠

受贿卖官。唐明皇视将相不和,难以同理朝政,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授以兵权上任。

第三出絮阁

天刚破晓,杨贵妃潜踪来到翠阁。唐明皇将梅妃从阁后送走。杨贵妃催促皇帝上朝,并逼高力士道出实情。唐明皇退朝回阁,杨贵妃归还定情的金钗、钿盒。唐明皇百般抚慰,两人重诉衷情。

第四出进果

杨贵妃喜啖荔枝,唐明皇命涪州和海南两地进贡。使臣日夜兼程,飞马奔送荔枝进京,一路上踩踏田地禾苗、伤害百姓。可怜的算命先生双目失明,被奔马活活踏死。

第五出密誓

七月初七之夜,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中,以牛郎织女双星为证,对天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

第六出合围

兵强马壮、羽翼已成,安禄山终于露出反相,调兵遣将,准备反叛朝廷。他传三十二路番兵番将官围场角猎,演习武艺,虎视眈眈直指长安。

第七出惊变

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御花园中赏花饮酒。酒兴正浓时,忽然听到安禄山叛乱,潼关已被攻破。唐明皇顿时惊惶万分,决定逃往成都。

第八出埋玉

行至马嵬驿站,众军对杨氏兄妹的不满爆发,杀了丞相杨国忠后,声言再杀杨贵妃,否则誓不护驾。杨贵妃舍身保宗社,悬白练自尽。唐明皇万般不舍,也无可奈何。

长生殿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贺信民 提要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异同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结构艺术 在清初剧坛上,升起过两颗璀灿的“艺术之星”:即“南洪北孔”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这两出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以后,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就其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与结构艺术等方面而言,又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异同之处,略作梳理。一 寻绎《长》《桃》二剧之“同”,其要有三: 第一,二剧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且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里激起深巨的震荡,因为,相对来说,这部分人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和冥顽得多的道德牵挂。明清易代,使汉族知识分子 蒙受了双重耻辱:一方面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丧邦失土之痛,另一方面则还有 “说到胡尘意不平”1的民族羞耻感的煎熬。在“满汉之辩”这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上,人们 普遍畏慑于新政权的淫威,将那份苦涩的感情矛盾深隐心底,而以传统的君臣大义作道德支撑,集中探究明亡清替的因果关联。在这种痛定思痛的历史性反省中,有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谈迂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而以历史剧的形式加入这一思潮的,当首推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问世。它取材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洪升在《自序》中明确地说是“借天宝遗事”揭显“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历史教训,以“垂戒来世”,一语道破他着意于现实的创作目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问世。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在《先声》出里,副末(老礼赞)又代表作者传达该剧的创作旨意为“借离合之 · 79·1借用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句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诗一百首》129页。 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以宫廷爱情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为贯穿全剧的两条线索,把轻歌曼舞、我我卿卿与争权夺利、动乱血泪交错安排,如《定情》之后《贿权》,《制谱》之后是《权哄》,《舞盘》之后是《合围》,《密誓》之后是《陷关》等,这种布局分明是在揭示唐玄宗的歌舞声色与安史之乱间祸福依随、“乐极哀来”的因果关系。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的感情遭遇及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斗争,集中展示了南明小王朝的一派衰象:弘光帝昏庸无能,沉溺声色;奸佞专权,倒行逆施;藩镇内讧,同室操戈;中流砥柱如史可法者,孤掌难鸣,徒呼奈何。剧作者在用形象说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气、毫无希望的王朝,其最终的覆亡正是历史的必然!“南洪北孔”正是在共同的社会思想氛围下,都非“为艺术而艺术”地用各自的杰作参与了一代文人的痛切思考,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两剧都把针刺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他们无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作品《长生殿》概述 《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但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大多被描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历史上真实的杨玉环与艺术形象已混为一谈,杨玉环的形象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等负面的。但在清代戏剧作家洪昇笔下,杨玉环却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光彩形象。 与《长恨歌》和《梧桐雨》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动人、更具有艺术魅力。《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女子

长生殿

第九章《长生殿》 教学目的: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熟悉杨贵妃、李隆基的形象,能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清朝初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戏曲内涵得到规范和完善,戏曲高峰性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现,以及嗣后出现的戏曲形式的嬗变,标志着古代戏曲的辉煌。《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两部高峰性作品,其作者洪昇和孔尚任因分别居于南北两地,而被称为“南洪北孔”。 第一节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他于顺治二年(1645)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其父极喜读书,因此家富藏书,有“学海”之称。洪昇幼年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动乱,在襁褓之中就与母亲避兵山中,饱尝离乱的痛苦,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十四岁以前,家乡读书阶段。入清以后,他物质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十五岁便鸣笔为诗。其妻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亦通词曲。 二十四至二十九岁,求取功名阶段。为了求取功名,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国子监进学。但愿望没能实现,次年秋天,写下“拂衣归卧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北归杂感》)的诗句,回到家乡。由于别人的离间,他与父母关系恶化,最终分居,发生“家难”,“负郭田畴无二顷,贫居妻子实三迁”,生活上失去保障。二十九岁冬天被迫离开家乡,再到北京谋生。 三十至四十六岁,旅食北京阶段。这一阶段,他除了几度返杭省亲和隐居武康数月之外,基本上都住在北京。“旅食者”的身份,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和感受。

四十七至六十岁,创作、出游阶段。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经过十余年努力,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轰动一时。《长生殿》成为当时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但剧本内容为康熙皇帝与统治集团中的北党所不满。第二年秋天,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此剧,洪昇遭御史弹劾获罪,被革去监生资格,削籍回乡。他的朋友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等也被革职。他携家眷离开北京,回到杭州。康熙四十四年(1704)洪昇出游南京,归来时,经浙江吴兴乌镇,夜间醉酒落水而死,时年六十岁。当年六月初一,《长生殿》刊刻甫成,王士祯、金埴、徐逢吉等皆有哀挽之作。 洪昇是当时地主阶级知识阶层中对现实不满、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的师友中很多是明遗民,其亲友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亡者不一其人,所以,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兴亡之感。另一方面,父亲入清出仕,家庭关系中有朝廷官员,他年轻时也求取功名。他为自己不能出仕而感慨悲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总之,他是一个既不满于现实政治,又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洪昇很早表现出文学才能,其师毛先舒对曲颇有研究,善填词,通音律;后又在京师向施润章、王士祯等学诗,积累了艺术经验,为戏曲创作准备了条件。他的创作包括戏曲和诗文两类。他创作戏曲九种,现存《长生殿》、《四婵娟》两种。其余七种《回文锦》、《回龙院》、《锦绣闼》、《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已佚。《《四婵娟》是四个单折:第一折《咏雪》写谢道蕴和叔父谢安咏雪连吟的故事,第二折《簪花》写卫茂漪(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斗茗》写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画竹》写管仲姬与其丈夫赵子昂泛舟画竹的故事。其体制模仿徐渭的《四声猿》,分别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几位著名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表现出进步的妇女观,具有民主色彩,也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淡泊名利的思想。洪昇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即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集子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感叹自己的失意落魄之情,调子凄凉。偶有同情百姓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感情真实,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

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是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杰出作品。之所以传到今天魅力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作品规模宏大,全景式反映历史,是一部史诗性的鸿篇巨制,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复杂,人物命运烙印上时代悲剧色彩。李隆基作为皇帝,却性格懦弱,放国事不管,沉湎于声色。国事衰落,而他却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命令从几千里外快马传送新鲜的荔枝。一路上,飞马践踏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撞死了可怜的老人,官吏还沿途抢掠马匹,如土匪一样祸害百姓。李隆基和杨贵妃享受着新鲜的水果,而百姓却哭天天不应,诉地地不灵,投诉无门,痛不欲生。这种鲜明的对照,预示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也为后来官兵哗变埋下伏笔。而李隆基在逃亡的路上,有百姓老汉主动为他送饭。虽然是粗茶淡饭,却让李隆基感慨万千。皇帝不能爱民如子,只能害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献饭并不图皇帝所赐银两,而是希望他管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 另外,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现实与幻景交错,史实与演绎结合,构思奇特。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如安史之乱,如全军敢于在皇帝面前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等,都是忠于历史的写实。同时,还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现实与幻景交错,如写杨贵妃的香魂不散,最终与李隆基在天宫团圆。这种奇特的构思,符合人们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人们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希望真善美永远不朽的心理,也是对因果报应论的一种升华。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堪称不朽的艺术精品。 浓厚的抒情性是《长生殿》的又一显著特点。作品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在第十八出《夜怨》中,当扬贵妃得知唐明皇夜宿翠华西阁,召梅妃侍寝时,“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怎生消受得了?她一方面对江采苹恨之入骨,暗暗发誓要予以报复:“唉,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不得你,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另一方面,则从内心深处嗔怪唐明皇对她感情不专。作者在这里,真切生动地抒发了扬贵妃心中的孤愤、苦恼和香宵袭人、孤裘独寒的难耐之情。 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李、杨爱情是剧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属于交代性的第一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长生殿》因其宏大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歌颂爱情的古典文学杰作和艺术精品,值得我们珍藏及研究。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长恨歌》白居易 简介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洪昇原作有五十折,此本由顾笃璜精选其中二十八折,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上、中、下三本,需7个半小时才能演完。上本,集中于唐明皇、杨贵妃的钗钿情缘;中本,叙说杨

贵妃由极宠至极悲;下本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重会,圆满终场。由台湾方面投资500万人民币,苏州昆剧院等单位挑梁主演的舞台大戏,由于恪守了传统,将中国历史上昆剧最鼎盛时期的模样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这部糅合了历史、文学和超现实想象的宫廷罗曼史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剧情简介 唐明皇心爱的宠妃杨玉环,不但娇羞动人,更娴熟音律,入宫即得三千宠爱在一身。玉环不仅得宠,杨氏一门也尽得提拔。兄长杨国忠位列丞相,却穷奢极欲纳贿专权。神仙嫦娥知明皇通识乐理,将梦中的玉环召唤至月宫,传授她“霓裳羽衣”仙乐,玉环依照梦中记忆谱曲,与明皇合制了传世之作《霓裳羽衣曲》。玉环喜嗜荔枝,明皇特命从中国南方以快马进献,递送的驿吏踏死了无数百姓的良田,民怨四起。 七夕之夜,玉环与明皇相携盟誓,银河上,牛郎织女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而大唐宫中的甜蜜时光却因一场暴乱而成镜花水月,面对暴乱,明皇亦挽救不了玉环的命运。平乱后,明皇命人用檀木塑了玉环的座像,将思念与忏悔之情赋予雕像。死后的玉环,不但受到土地神的眷顾,而且受到织女的同情,助其重新列入仙班。在嫦娥、织女等众神的帮助下,二人终于在中秋夜月宫重圆,永不分离。 艺术特点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两部戏表现的爱情表现的形式是不同。在《长生殿》中爱情是一个净化,逐渐升华的过程,而《桃花扇》中爱情是遭遇强权,不断维护与捍卫的过程。具体说,如在《定情》、《闻乐》《舞盘》等充分描摹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并以此为爱的基础和条件,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几千宠爱在一身”的程度。而在《傍讶》、《幸恩》、《夜怨》等出中恃宠娇妒的行为,也是易为理解了“情深妒亦深”,几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直到《密誓》里,李、杨七夕长生殿立下“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分离”。 两部戏爱情的结局一部是月宫相会,一部是双双入道。可以说都是爱情的挽歌,但爱情之星的陨落的原因是不同。在《长生殿》中主要由于行乐、受宠到爱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又导致朝纲废弛,社会动乱之因。因此才有马嵬坡之变,使他们爱情终结。而在《桃花扇》里正像张瑶星道士在栖霞山白云观里对重逢的侯、李二人的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亡家破,又何来爱情美满?而外部原因,即社会原因才致使实际上是侯、李爱情幻灭。

长生殿主题思想解析

《长生殿》主题思想之己见 戏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变形的之一,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戏曲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是称颂爱情,或是讽刺现实,或是历史再现,众说纷纭。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历史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交替”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兴亡全系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奸佞双臣的辛辣讽刺,对蛮夷攻破河山的憎恶。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杂糅主题说,是对以上主题的总和;二是自哀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在创作中带有作者自身难以言语的苦楚,或是爱情婚姻方面,或是家国天下方面,总之,有当时难以说明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长生殿》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后世影响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洪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他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况且,洪昇一生事业不得意,在异族统治之下,父亲差点被充军,亡国之恨,隐隐作痛。而他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朝廷怨恨情绪很深。因此,他便把《长生殿》,从一个传统的帝妃爱情题材,演绎成一部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感时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在中国古典戏剧的主题研究中,主题纷争的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在对《汉宫秋》、《长生殿》的传统主题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力图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探索提出题旨结构的理论假设,努力对中国古典 戏曲中的主题多样化现象作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做一次理论创新的尝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汉宫秋》和《长生殿》的诸种主题说。《汉宫秋》主要有“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政治、爱情双重主题”说、“借古讽今”说、“人生体悟”说等五种观点。《长生殿》有政治批判说、爱情歌颂说、垂戒来世说、主题矛盾说、双重主题说、多层次主题说、模糊主题说等七种观点。它们的主题说虽然极为多样化,但都各有缺憾;这就为题旨结构理论的提出 说明了原由。第二部分对题旨结构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集中阐释。由于剧本题材本身的多元性、作者创作心理的复杂性和读者不同的接受点,导致了一部看似简单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学作品的“题旨结构”是由众多的思想因子在特定的历史美学情境中瞬间交融而成的,它具有融合发生、张力结构、无限可阐释性三个理论特色。中西方文学理论为题旨结构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接受理论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本理论给这一理论假设的启发最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用题旨结构理论对《汉宫秋》和《长生殿》进行全新解读,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举出例证。《汉宫秋》的原初思想因子包含以下几个:对正直、刚强等高尚人格之赞美,对美好爱情之向往,对民族意识之觉醒和对

民族压迫之反抗,对朝政腐败之批判和对皇帝昏庸寡恩之讽刺,对人生怀才不遇之感慨,对世事无常之悲愤无奈;马致远的“民族情结”、“帝妃恋情结”、“士不遇情结”构成了《汉宫秋》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交融,形成了《汉宫秋》的“题旨结构”。《长生殿》的原初思想因子有:对红颜祸水的谴责和君王荒淫的批判,对国家破亡的哀痛和盛世不在的悼惜,对权奸祸国的暴露和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生死不渝真挚爱情的赞扬,对美人屈死的惋惜和不平,对历史兴衰的感伤和人生无奈;洪升的至情理想、兴亡意识、天宝情结、宗教情怀交织成一种独特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相遇并融合为一,形成了《长生殿》的题旨结构。第四部分对题旨结构说与主题说的不同作了区别,并指出了题旨结构说的适用范围。题旨结构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品主题纷争不断的现象给出了很好地解答,与各种主题说相比更具合理性;这一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有众多主题纷争的文学作品。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禁演期,但短暂的禁演并没有使得《长生殿》销声匿迹,反而比禁演前更加受欢迎。这部经典流传至今仍唱演不衰,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长生殿》这部作品如何成为“经典”?因何解构?如何重构?等角度出发,运用“经典化”理论,分三章来探讨《长生殿》经典形成以及其重构过程:绪论,简单论述了《长生殿》的典范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由此提出论文对“经典”的定义与经典特征的认识。继而,对《长生殿》这部经典的建构要素及其经典特征等方面来梳理当代经典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长生殿》经典性特征角度出发,探讨《长生殿》自身所具备的经典文本特征和经典审美特征,运用文学经典建构理论,分析《长生殿》文本具有独特艺术构思、丰富的可阐释空间和普遍的审美理想、生命价值及其文化价值等要素,并分析这些构建要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观察《长生殿》与《长恨歌》、《梧桐雨》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从超文性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对前人的借鉴、吸收与创造。由此获得《长生殿》经典的“经典化”过程。并从经典建构的外部因素出发,探讨《长生殿》所具有的经典的外部构建要素,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运用经典化理论,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而解构,

解构了《长生殿》的思想内涵、经典性和权威性。并从经典的重构理论出发: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长生殿》的推介和重塑;另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美术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以各种形式对《长生殿》经典的重构。通过对《长生殿》经典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阐述,从而说明《长生殿》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

电大论文:试论洪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范文

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兵团电大校部马海娟 内容摘要: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经典剧目。《长生殿》通过李杨爱情的描写,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揭露,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洪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爱情悲剧福祸相倚生死悲欢善恶是非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一、洪昇及时代背景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以更多的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赞誉。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是清初最为杰出的南方戏曲作家。他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洪昇从小就熏陶于书香门第的教育氛围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成为戏曲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洪昇家道中途衰落,父母不和,父亲又曾“被诬谴戍”。洪昇全家

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离在外,且屡次考举不第。后来托了人情,才在京城的国子监做了个小监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据史料记载,洪昇以当时的诗人王士禛、施闰章为老师、朱彝尊、毛奇齿、吴仪一、查慎行、李式玉、陈维崧、赵执信等人也均是洪昇的诗友。尽管他不曾有过一官半职,但与他交往的却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优秀人物。生平创作有传奇九种,《长生殿》外,有《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洪升尚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诗稿《幽忧草》,词集《啸月词》、《昉思词》。洪昇一生写下戏曲40余种,唯杂剧《四婵娟》和传奇《长生殿》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将富有传奇性故事的戏剧称为“传奇”)。《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被誉为明清传奇中的“三巨著”。 我们知道,洪昇的《长生殿》是在继承前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以及《梧桐雨》、《杨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三易其稿,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洪昇把他毕生的才华都倾注在《长生殿》的写作中,而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更是进行了超

诗文赏析:长恨歌

诗文赏析: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键入文字]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长生殿》传奇共五十出,其中第一出《传概》写了作者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沁园春》讲述了故事梗概: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西川巡卒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定情》开始,他们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由于唐明皇感情不专,杨玉环争风吃醋,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些矛盾,但很快得到了解决。到第二十二出《密誓》,遥望牛郎织女双星,海誓山盟。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他们的爱情达到情真意笃的程度。第二十五出《埋玉》,由于安禄山反叛,唐明皇西行,到马嵬驿,士兵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否则不去成都。杨国忠被士兵杀死。唐明皇不得不让杨玉环自缢身死。下半部仍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缠绵。《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极力渲染出唐明皇思念杨玉环的凄苦心情。杨玉环得织女帮助,复登仙籍,但仍然念念不忘与唐明皇的爱情。在《补恨》中,她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她向织女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最后,他们在月宫团圆。根据玉帝敕谕,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以喜剧结尾。他们得到了长生,证明长生殿上盟誓不虚。这也是作者取剧名为《长生殿》的寓意所在。洪昇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了,不符合帝王后妃的实际,使人感到不真实。这只能是反映作者对 1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21403039 姓名:孙玉莹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

长生殿比较分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对比分析学生马郁指导教师胡世强年级 2012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015年6月

论文提要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对李、杨做出了净化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 马郁 摘要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洪昇的《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关键字《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情感 一、《长恨歌》中的爱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书评.《五大名剧论.长生殿论》

思想与民族情绪。通过董老的论述,能够看到,董老时刻将论点与实际相联系,看到事物正反二面,辩证分析,从不走极端,理论科学,论证严谨。 再如董老论述第一至四出时,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看法——一方面肯定玄宗功绩,因此在剧中“隐恶扬善”,同时也揭露了他的昏庸误国。董老对于作者的看法持赞赏态度,这便再一次显示出董老的辩证思维,正因如此,董老才能看到洪昇在对待唐玄宗一分为二看法的高明。而后,董老佐证了唐明皇形象的两面性,说出玄宗“有过亦有功”。在这里,董老从事实出发,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论证,他引经据典,说明唐明皇在开元年间贤明仁德,错在天宝年间的荒淫,而且“过而能悔”。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论证方法在书中颇为多见,得益于董老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在科学理论的统摄下,全书逻辑严密而清晰。而董老更为高明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洞察。《长生殿》有一出为“傍讶”,这一出在旁人眼里看来仅仅是“过场戏”,董老却并不苟同,他认为此出的重要性除了为下一出杨贵妃“忤旨出宫”做了过渡,更在于体现了杨玉环与姐姐挪过夫人和梅妃争宠吃醋的事实。董老抓住杨玉环与人争宠的情节,发现杨玉环占有欲极强的性格特点,做了深入分析,他说: “杨玉环正因为占有欲极强才特别嫉妒……她自己所爱的人便不允许和别人分享,不管是梅妃,或者姐姐挪过夫人,‘权力攸关’她都得嫉妒,事理如此,爱得深才妒得狠。”众所周知,正因杨玉环嫉妒心如此之重,才导致她对唐明皇的独占,也使唐明皇对她的爱愈来愈深,由此引发出的是后来的灾祸和两人的生离死别。杨玉环善妒的细节在戏文中影响尤深,在“傍讶”一出表现得最多,董老对这一被常人忽视细节的把握显现出他独到的洞察力,他的细致洞察是全书成功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观察细致入微,所以董老能看到许多常人难以发觉的东西,因而《长生殿论》的诸多观点是在当时前所未有的,董老的创见成就了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董老的创见中,有一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与前人看法大相径庭,笔者尤为欣赏的有两点: 其一是对《长生殿》戏剧格体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