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霉菌素联合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预防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制霉菌素联合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预防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制霉菌素联合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预防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脚底以及皮肤上,真菌感染的现象最为明显,希望患者可以及时的治疗它。一般真菌感染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个人的卫生或者皮肤破裂,导致真菌的感染等情况。我们都知道皮肤上存在的真菌以及细菌是比较多的,皮肤破裂就很容易滋生真菌。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一)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

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介绍的内容后,你们应该都知道真菌感染是怎么产生的吧,它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伤害。一般系统性的真菌病有支原体疾病以及衣原体疾病,也有手藓等疾病,希望你们可以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去治疗它。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G特点 由 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温、CRP、降钙素原、血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指标无法鉴别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只有结合影像学特征和(1 -3) -B-D-葡聚糖才能确诊,且(1-3) -B -D-葡聚糖检测快速(1-2小时)、准确(精确定量),所以临床疑似深部真 菌感染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化验检查时,别忘了检查(1 -3) -B -D -葡聚糖,血浆(1 -3) -B -D -葡聚糖测定方法简便、省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乏深部真菌感染诊 断依据的拟诊患者,血浆(1 -3) -[3 -D一葡聚糖水平的增高可以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依据之一。血浆(1 -3) -B-D-葡聚糖在细菌败血症时不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真菌血症和细菌败血症的依 据之一。当血浆(1 -3) -B -D -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时,提示有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因此血浆(1 -3) -B -D -葡聚糖检测作为深部真菌感染诊疗的可靠方法口,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早 诊断、早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一、抗真菌药物研究现状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临床上以往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研究已经发现,1-3-β-D葡聚糖几乎是所有真菌细胞壁上均具有的特异性成分之一,检测血液或体液中的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证实检测血浆中真菌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 G实验较其他检测方法的优势 近十几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何在早期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诊断方法,如培养、病理组织学方法等,耗时长、敏感性低,容易受干扰,难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的目的。,DFI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由于缺少有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108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真菌感染以老年人最多见占71.30%,主要分布在ICU(35.19%)、呼吸内科(18.52%)和老年病科(9.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首位,占65.0%,泌尿道感染居第2位,占18.33%;70%的真菌感染患者大多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包括COPD、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108例患者全部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分离出的120株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占75.00%,非白假丝酵母菌25.00%。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唑类等敏感性高>95%,非白假丝酵母菌多唑类敏感性95%,非白假丝酵母菌敏感性较低<90%,见表4。 3讨论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生理状况下组织器官不会发生真菌感染,但在免免力低下等情况下,可对人体致病。目前已发现约50种真菌对对人体致病,引起人体真菌感染常见的部位是肺部,约占真菌感染的50%,研究发现在既往肺部基础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2]。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调查显示108例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其次为泌尿道,占18.33%。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见,占75.0%,与相关报道[3]一致。白假丝酵母菌是呼吸道最常见定值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大量繁殖,通过其与宿主细胞粘附、胞体形态变化、真菌毒素以及水解酶等特征对宿主进行感染。真菌在科室分布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CU(35.19%)、呼吸内科(18.52%)、老年病科(16.67%)。分析其原因:①CU患者病情危重,长期放置静脉插管、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各种侵入性治疗是其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②年龄和基础疾病,本研究病历中60岁以上73例,占67.6%。老年患者大部分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如COPD、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引发真菌二重感染;③长期大量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破坏了机体内菌群平衡,也是引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品种越多,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越高[4]。 120株真菌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对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8%,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力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8%、97.5%和98.3%。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及唑类抗真药物敏感性较白假丝酵母低,因此,在治疗真菌引起的感染时应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不同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以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在真菌感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损伤,尽量缩短静脉留置导管的时间;加强手卫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真菌在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之间交叉感染;在早期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抗感染的同时积极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使真菌感染控制在最低限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与社区感染比较,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与控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医院感染的感染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或中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这是指外源性感染,而内源性感染或自身感染则不同,它的感染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进行考虑。 (一)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院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和动物感染源,但动物感染源少见。 (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可由单一因素组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接触感染,也可由多个因素组成如鼠伤寒沙门菌可经接触、共同媒介或生物媒介感染。医院中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品如仪器设备、病人的日常用品等则称为感染因素。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间接接触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或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手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性物质及其污染物品,很易再经接触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人员、病人或物品。目前由于我国手卫生设施差、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不高,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已经颂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在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必将对加强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防控医院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飞沫感染:是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排出病原体导致病人发生感染,如2003年春夏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即为经飞沫感染。因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播散距离一般小于1m,所以不需空气隔离或消毒。 (3)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当病人吸入这种带微生物的气溶胶后而发生感染。空气传播在结核杆菌感染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三)易感染人群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 、慢性肾病及肝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吞噬能力等均有明显影响,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免疫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而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减退。(3)接受各种免疫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均可损伤病人的免疫机能。

深部真菌感染检验方法的比较

深部真菌感染实验室检验方法的比较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其定义及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 真菌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自然界中真菌至少包括50,000种,但是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真菌种类仅几十种[1]。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深部真菌感染就是指由致病性真菌所引起的人体深部感染,如侵及到皮肤深层如内脏,如肺、粘膜、肌肉、脑、消化道等器官,危害性较大,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危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据报道,在美国医院内菌血症/败血症病例中,真菌感染在血流感染常见致病菌中居第三或第四位,真菌感染可明显增加病人死亡率和住院率[4]。.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药物有限,感染所致病死率仍高达40%[5].因此深部真菌的诊断尤其是快速诊断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已越来越突出。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6]。引起深部真菌常见的致病菌主有念珠菌、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及放线菌等[7]我们知道,真菌在人体中,与细菌之间起着重要的微生态平衡作用。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尿毒症等,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消除了正常菌群中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使真菌得以大量繁殖。3、肾上腺皮质激素破坏淋巴细胞,使抗体形成减少。4、大剂量X线照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能抑制骨髓,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5、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如长时间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和大手术)可引起局部损伤,成为真菌侵入的门户,在机体抵抗力低落时在体内繁殖致病。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性及临床预后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6]。据美国115家医院真菌感染调查显示2004年真菌感染率为1993年的近4.6倍[8];在国内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世纪90年代的3.6倍。[9], 深部真菌感染病主要包括深部皮肤真菌病,烧伤真菌病,妇科真菌病、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的感染,肺部的真菌感染,外科的真菌感染,老年性真菌病,免疫缺陷患者与真菌感染,消化系统的真菌感染,骨髓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AIDS与真菌感染等。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多次创伤和打击,病程冗长,体质严重耗竭,机体抵抗力下降,往往引起深部真菌感染,从而出现严重后果。据报道,近年烧伤真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烧伤病人真菌感染死亡率可达47.4%[10]。在医院的ICU病房中,真菌的感染死亡率最高 [11 ,12]。据吴铁军等报道[13]在ICU病房中,肺部真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39%上述结果表明真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十分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费用昂贵、临床诊断困难、容易产生耐药等,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培养、病理切片等方法。但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标本容易受到污染。如痰培养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寄生真菌及空气中的真菌的污染影响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很难被病人接受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开展比较困难。面对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因缺乏快速的客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贻误治疗。很多医生采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但由于缺少有力的实验室证据、抗真菌药物昂贵等病人家属很难理解,容易激化医患矛盾。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正是由于诸多的原因及深部真菌感染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对于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的快速检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三、实验室检验真菌的常见方法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 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 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 ),对此尚有争论。为使 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 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 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78445829.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 南中华医学会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和%。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0T13:37:03.85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李颖[导读] 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中针对感染真菌患者要开展药敏实验,并据此确定抗真菌药物。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医院 418400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00例,其中真菌感染患者50例、非真菌感染患者50例,应用酵母菌显色培养进行菌种判断,依据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分析。结 果: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肺结核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合并基础疾病(P<0.05)。主要是假丝酵母菌44株(88.0%)导致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株(18.2%)对5-氟胞嘧啶耐药,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1株,对益康唑耐药2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其他4种耐药。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中针对感染真菌患者要开展药敏实验,并据此确定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肺结核;真菌感染;危险因素[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Methods:100 cases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admit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including 50 cases of fungal infection and 50 cases of non-fungal infection. Yeast chromogenic culture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of bacteria,and drug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ROSCO paper diffusion method. Results:the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includ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rehabilitation,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long-term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long-term use of glucocorticoid hormone,negative anti-acid staining of sputum smear,and complicated basic diseases(P<0.05).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was mainly caused by 44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88.0%),including 6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18.2%)resistant to 5-fluorouracil,1 strain resistant to amphotericin B,2 strains resistant to iconazole,and 4 others resistant to smooth candida albicans. 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include rehabilitation,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long-term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glucocorticoid hormone,combined with basic diseases,etc. In clinical practice,drug sensitivity tes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patients infected with fungi,and antifungal drugs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ly. [Key words] tuberculosis. Fungal infection;Risk factors for 肺结核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部分肺结核患者会并发真菌感染,但通常无显著特异性症状或体征,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后会增加治疗难度,并导致病情恶化。为减少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临床中需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药品分析结果确定治疗方法[1]。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非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同时针对真菌感染患者开展药品试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成立观察组,其中包括女20例、男30例;年龄范围17~72岁,平均(47.6±10.5)岁;病程2~21个月,平均(16.4±1.5)个月。选择同期收治非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成立常规组,其中包括女22例、男28例;年龄范围19~72岁,平均(47.9±10.5)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6.7±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依据《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肺结核诊断,进行痰液培养和涂片检查,若存在真菌菌丝或孢子,或同一菌种在超过3次测定中均被发现,可结合以下标准诊断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1)胸部X线或CT显示有渗出样改变存在,或X线胸片存在肺部真菌感染特异性改变。(2)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史;(3)近期出现呼吸道感染加重。 1.3方法 (1)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现病史(肺结核类型、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生活史(吸烟、饮酒、饮食情况)、肺结核治疗史、用药情况(应用抗结核药物种类、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糖尿病);(2)依据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和鉴定痰液中感染病原假丝酵母菌:采取ROSCO纸片扩散法,用棉球取0.6麦氏培养基中菌液,均匀涂抹在琼脂板上,ROSCO纸片在平板面干后放上,在恒温箱(36摄氏度)放置1天,对抑菌环直径进行测量,菌环边缘少量菌落可以忽略。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实验组肺结核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项指标对比[n(%)]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犯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的组织,包括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黏膜所致的感染。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加之患者的原发病重笃,感染症状易于被掩盖,临床医师必须仔细观察并进行规范治疗。 病例简介患者,男,58岁,因脑出血住院接受手术。术后因肺部感染,医师先后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予以机械通气、经锁骨下留置静脉导管进行中心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28天后,患者体温升高达39.5℃,复查胸片肺部感染较之前好转,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敏感。 诊断:静脉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 诊断依据:患者有高热,血培养及静脉导管培养白念珠菌阳性,存在念珠菌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如留置静脉导管、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中心静脉高营养等。 治疗方案:鉴于患者为中年男性,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先前未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所以治疗宜选用氟康唑。治疗方案有二(见下表)。药师嘱咐,患者用药期间应每日或隔日进行血培养,抗真菌治疗疗程至血培养阴性后2周;拔除右锁骨下静脉导 一、真菌感染的发病概况 近2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增加至3.8‰,念珠菌血症增加5倍。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78.3例/百万人-年,念珠菌病发病率为72.8例/百万人-年,隐球菌病为65.5例/百万人-年,曲霉病为12.4例/百万人-年,球孢子菌病为15.3例/百万人-年,组织胞浆菌病为7.1例/百万人-年。深部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例如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为10%~49%,侵袭性曲霉病可高达62%~85%。 二、易导致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及特点 易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有:①艾滋病;②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 ③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T细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先天性重度免疫缺陷;④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⑤接受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⑥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心血管手术操作等(见下图)。 上述各种诱因均可使机体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外源性感染部位常较局限,而内源性感染常播散至各脏器。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27T14:49:12.8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作者:程丰清 [导读]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留置尿管和低蛋白血症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朐县朐山医院山东潍坊 262600 【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真菌感染(PFI)的危险因素,为PFI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86例PFI患者及89例非PF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FI组与非PFI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2周、近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周和低蛋白血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留置尿管(P=0.044,OR =3.142)、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P=0.012,OR=3.369)、使用广谱抗生素>2周(P=0.005,OR=3.138)和低蛋白血症(P=0.018,OR=2.389)是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留置尿管和低蛋白血症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01~2015.06本院呼吸科住院患者共计175例,分为两组。真菌感染组86例,其中,男59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6.19±14.17)岁。原发基础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者有60例,风湿免疫疾病7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脑血管疾病2例,肾移植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无基础疾病者5例。选取同期住院的不符合PFI诊断的89例患者作为非真菌感染组,其中,男51例,女38例,平均年龄(69.38±14.27)岁。原发基础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者有69例,血液系统疾病4例,风湿免疫疾病2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糖尿病2例,脑梗死1例,尿毒症1例,无基础疾病者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纳入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住院天数、是否合并基础疾病(COPD、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是否进行侵袭性操作(留置胃管、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有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及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应用相当于强的松0.5mg/(kg·d)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和粒细胞减少共计18项。 1.3诊断标准 以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依据确定诊断级别[3]。确诊:至少一项宿主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肺组织病理学依据;临床诊断:至少一项宿主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一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以上微生物学检查依据包括:①合格痰标本连续培养≥2次提示为同一菌株,且直接镜检发现菌丝。②1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血液标本真菌培养阳性。③1,3-β-D葡聚糖抗原试验(G试验)或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连续2次阳性。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真菌感染情况 8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确诊7例,临床诊断79例。确诊患者中以肺穿刺活检确诊有4例(4.7%),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有3例(3.5%)。临床诊断患者中依靠痰培养检出真菌者有69例(80.2%),G试验阳性者5例(5.8%),GM试验阳性3例(3.5%),血培养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各1例(1.2%)。真菌感染组患者中检出假丝酵母菌57例66.3%),曲霉菌15例(17.4%),毛霉菌1例(1.5%),其余13例未确定菌种。在假丝酵母菌属中白色念珠菌有49例(86%),热带念珠菌3例(5.3%),克柔念珠菌3例(5.3%),光滑念珠菌2例(3.5%)。 2.2临床表现 真菌感染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71例(82.6%)、发热45例(52.33%)、呼吸困难50例(58.1%)、咯血12例(14.0%),胸痛和干咳少见,各占4例(4.7%),肺部啰音65例(75.6%)。非真菌感染组中咳嗽咳痰70例(78.7%)、发热39例(43.8%)、呼吸困难68例(70.3%),咯血10例(11.2%),胸痛3例(3.4%),干咳1例(1.1%)、肺部啰音65例(73.0%)。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真菌感染组和非真菌感染组住院天数>7d者、有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存在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以及留置胃管、气管插管和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者进行变量筛选。结果显示:留置尿管、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是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PFI)是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类,也是院内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PFI具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其早期诊断是临床上一个大难题,不能单凭实验室结果,还需结合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宿主因素是指导致PFI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自身存在的基础疾病、营养不良、粒细胞缺乏以及体内导管置入和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等,熟知这些危险因素有

抗浅部真菌感染药

抗浅部真菌感染药 1.特比萘芬乳膏 【适应症】用于治疗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及皮肤念珠菌病等。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刺激如烧灼感,或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禁忌症】对特比萘芬或乳剂中任何型剂过敏者禁用。【用法用量】外用,一日2次,涂患处,并轻揉片刻。疗程1~2周。 【贮藏方法】在阴凉处,密封保存。 【注意事项】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2 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3 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4 本品涂敷后不必包扎。5 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 2.咪康唑乳膏 【适应症】用于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以及真菌性甲沟炎和念珠性外阴阴道炎,对外耳炎、细菌性皮肤感染也有效。 【用法用量】外用,涂搽于洗净的患处,一日早晚各1次;花斑癣,一日1次,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7天,以防复发。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水疱、烧灼感、充血、瘙痒或其他皮肤刺激症状。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2.避免接触眼睛;3.涂布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应停止用药,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3.酮康唑乳膏 【适应症】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及皮肤念珠菌病。 【用法用量】局部外用,取本品适量涂于患处。一日2~3次。为减少复发,体癣、股癣、花斑癣及皮肤念珠菌病,应连续使用2~4周,手足癣应连续使用4~6周。 【不良反应】1.常见红斑、灼热、瘙痒、刺痛或其他刺激症状,毛囊炎,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 【禁忌症】对本品中任何活性成份或赋形剂及其他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2.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3.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4.不宜大面积使用。5.股癣患者,勿穿紧贴内裤或化纤内裤,在外用乳膏剂时可散布撒布剂(如痱子粉)。4.克霉唑乳膏 【适应症】用于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头癣、以及念珠菌性甲沟炎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用法用量】1.皮肤感染:涂于洗净患处,一日2~3次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