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俗风物(1)

莆仙民俗风物(1)
莆仙民俗风物(1)

地方风俗

正月初四做大岁岁时,家家户户都有“扫尘”(莆仙俗称“扫巡”)、做年糕、祭神、大年三十夜“围炉”、拜年、闹元宵等风俗。因为明代倭寇入侵,每年正月初四,家家户户要重新过年,俗称“初四做大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同时正月初二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元宵闹春花样多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为“大游灯”)、吃元宵、跳棕轿、总元宵、妈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节的风俗。庙里演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在妈祖庙内点“烛山”。妈祖元宵节延续到正月二十九,以“火化龙”的仪式结束。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传说不火化龙将成精变为“孽龙”。

清明时节祭祖坟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粬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作为上山扫墓、祭奠的供品。祭奠回家里,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另也将重阳节和冬至节作为祭墓的日子。因为重阳节是敬老节,冬至是团圆节。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端午佳节连五日端午节又称“五日节”。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划),初六嘴觖觖。”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五月初五从山上采摘“午时草”,用午时日晒的水烧煮后沐浴,喝“雄黄酒”,涂“雄黄粉”,以壮身祛病。端午节这天还有划龙舟活动。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称为“鸡公仔”,意为雄性的龙;一种称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为雌性的龙。一年最重头尾牙“做牙”亦称“祭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首福,俗称“头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福,俗称“尾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商家的祭祀方式,后才自修成莆仙民间普通的节俗。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或本店伙计们。目的有三: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三是以“做牙”祀神、祈福,求生意兴旺。

中元古节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七月半,又叫中元节。传说这天是主管人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因为这天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以祭祖行孝、普度亡魂为主要目的。旧时,这天莆仙戏必演传统剧目《目连戏》。

中秋佳节庆团圆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早在周代,中秋期间就有举行“迎寒”和祭“夕月”活动。中秋节因适逢“三秋”(孟秋、仲秋、季秋)之半和接近秋分季节,所以,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比其他月份格外圆和明亮。中秋节,莆仙民间俗称“做秋”,亲友之间例行送礼,叫送秋。中秋节晚餐,主食是香芋煲和香芋炒米粉。香芋是莆仙特产,学名槟榔芋。米粉又称兴化米粉,也是莆仙特产。中秋晚上也有演出莆仙戏和演奏十音八乐的风俗。除夕围炉乐守岁除夕,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瞑(夜)、围炉等,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院前摆一供桌,放上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等。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风俗。

婴儿满月仪式多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俗称“出月”。仪式繁多,有:外婆送家(婴儿出生第14天,外婆家备办礼物到女儿家贺喜)、沐浴婴儿、剃发画桃、喜分红蛋、办出月酒。

对晬(zuì)择物试志向幼儿满一周岁,莆仙民间称为对晬。幼儿周岁这天,放上一大竹盘,俗称“大笠盂”,大笠盂内放一百眼竹筛,俗称“晬盘”。其中放书本、钱币、印章、

算盘、染红鸡蛋及小玩具等。把幼儿放入,供幼儿抓取,以预测幼儿未来的爱好、性情、志趣、职业等。周岁对晬或抓晬、抓周的风俗古已有之,也叫“试儿”。

道歉释嫌挂红布旧时,莆仙凡是民间发生争持不休的矛盾总是由乡里的长辈出面调和。缺理的一方依例要用红布一块、方糕十包,上门给对方赔个礼,叫“挂红”。在沿海、山区的一些乡村,则送羊牯(公羊)一只、红酒一坛,上门向对方认错,叫“谢过”。这样大家互相谅解,捐弃前嫌。于是,莆仙民间流传着“红布糕、羊牯酒”的风俗。

妈祖髻与妈祖服许多湄洲女子,梳着新奇别致的发髻,穿着蓝、红、黑三色的衣衫。那发髻,很像海上的一片船帆,所以人位次地它称为“船帆髻”。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梳这种发髻,因为人们又称它为“妈祖髻”。梳妈祖髻的湄洲女,身穿蓝、红、黑三色的衣衫。这种衣衫据说是妈祖设计的服饰,所以叫“妈祖衫”。

民间姓灯与姓联在莆仙两地,一些民房在自家大门上方屋檐下,悬挂一对姓灯,又在大门框两旁,张贴一对姓联。姓灯,即是在红灯上,写上自家姓氏的灯。外人一看,便知这家人的姓氏了。莆仙两地的姓联,分楣联与旁联两种。楣联,就是单一张贴在大门上方横木上的联,用来显示门第之高贵。旁联,即张贴在大门左右的对联。上联标出本姓的远祖所属郡望,下联写出本姓现在迁移后的住居地名。

城红山蓝岛红黑城红,指平原城市女子结婚时,一定穿红婚服。山蓝,指山区的乡村妇女结婚时不穿红装,穿近似草木同色的蓝装。岛红黑,指湄洲女身穿据说是妈祖设计的蓝、红、黑三色的衣衫。

庭有美音非独乐北宋蔡襄有诗赞:“庭有美音非独乐,会当炎暑自多风。”莆仙的民间音乐以十番、八乐、大鼓吹为著名。十番亦称十音,分为“文十番”和“武十番”两种。“文十番”单调低沉如诉“武十番”

土特产品

荔城无处不荔枝“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1962年郭沫若来莆田时,有感所作七律《途次莆田》首句。荔枝又称丹荔、大荔、锦荔。荔枝还可加工成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果汁、荔枝蜜饯、荔枝酒等,并可入药。

枇杷无声却有味枇杷又称“卢橘”“报春果”。莆地枇杷著名品种有大钟、解放钟、白梨、乌躬白等。枇杷除鲜食食外,还可制成罐头、枇杷果汁、枇杷膏等。花治“头风,鼻流清涕”。皮能“止吐逆不下食”。

果中珍品文旦柚文旦柚是我市仙游度尾名果。柚别称文旦柚外,还有奇特的名字叫抛。果实皮厚,球形、扁球形或倒卵形,果皮厚,有大油腺,不易剥离。以微酸性或中性肥沃沙壤土最为肥佳。其品种有沙田柚、坪山柚、桑麻柚、四季抛、文旦柚等、仙游度尾栽种的是文旦柚和无籽蜜柚。特点是:皮薄色青黄,果肉细嫩无渣。果皮可制成柚皮鼓油、柚皮辣椒、柚皮糖果、柚皮菜、蜜饯,提取芳香。柚核含油率60%,可制成高级香皂,提取工业用油。霞溪橄榄味无穷莆田在明代时就有橄榄了。又名“白榄、长行果,惠园果”等。而福建海外华侨,出于爱国爱乡,把橄榄美称为福果。果味先酸后甜。最有名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霞溪。这种橄榄肉细腻,果汁较少,味甘有香,立冬成熟,品质佳,最宜鲜食。

牛心柿莆地柿子品种有早黄、鸭蛋柿、梅花柿、牛心柿、水柿、信柿、本树等。其中,以牛心柿最有名。牛心柿,因其外形似牛心而得名。民间禁忌柿子与酒、蟹同食。柿子是制酒、制醋的重要原料。还有一种柿子虽然不宜吃用,可用来作粘合剂。这种叫椑柿。

最是通印子鱼肥莆田的四种名产——子鱼、海蛎、香蕉、荔枝。子鱼贵在其子。每条母鱼在繁殖期腹内的鱼卵约占体重的1/3,鱼卵质地鲜嫩,味道鲜美。品尝子鱼时以油煎烹法为上。

菊花时节品蟹香蟹的种类甚多,常见的有河蟹、梭子蟹、青蟹、蟳等。河蟹通称螃蟹,也称其为“毛蟹”。毛蟹肉鲜味美,营养丰富。民间有“第一个吃毛蟹才是英雄”的说法。毛蟹以“横行霸道”著称。莆田人俗称蟹黄叫“腚”,毛蟹蟹黄充满蟹体时,称为“满腚"。“满腚”就成为“丰满”代名。莆田民间常常用“满腚”来形容某物很完美,或用来代称某事办得很圆满。

东海八珍鲍鱼鲜鲍鱼是海味中的珍品,与海参、鱼翅等并称为“东海八珍”之一。据民间传说,燕子春天来到中国,中国的食物哺育了它们,到秋天它们却飞到南方番邦去吐燕窝产卵。实在是一种“不义之鸟”!

乌银耳出深山木耳又称“木菌”“木”“树鸡”“木蛾”等。木耳喜多湿、中温、好气。春天采集的叫春耳,立秋后采收的叫秋耳,小暑至立秋采收的叫伏耳,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此外,木耳还可作药用,具有清肺、润津、去淤生新的功效。据最新科学研究,木耳含有抗癌物质,木耳分黑白两种,故有乌、银耳之分。

竹荪香菇山中宝在莆仙山区,自古盛产竹荪和香菇。竹荪,又名竹参、竹肉等,分长裙竹荪与短裙竹荪两种。由于竹荪菌体美观,被人们誉之为“真菌之花”。香菇,古书上称之为香菌。立春前所采者称冬菇,立春后所采者为春菇。冬菇较春菇质地好,外形又分为花菇、厚菇、薄菇三种。花菇又名“菊花菌”,体肥香浓,品质最佳。

传统炝肉奥妙多莆田民间有一道传统的家常菜,名曰“炝肉”。要做好这道菜,可要拿出四样功夫来。其一是选好肉料。其二是腌渍佳味。其三是沾糊淀粉。其四是掌握火候。这样做出来的炝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巧手腌制黑白蚬莆田沿海,盛产名贵的黑蚬和白蚬。个子虽小,但肉丰味美,经多道工序腌制后,其味更佳。

海边特产土笋冻土笋冻又称“土丘冻”,是莆田海边的一种特产,所用的原料是海中的土丘,学名星虫。土笋冻色泽灰白,晶莹透明,柔清爽,富有弹性。

脍炙人口的红毛藻红毛藻是产于莆田湄洲、南日岛一带海域的海藻,颜色褐红,细如毛发,细绵柔嫩,口味极好。红毛藻经采集加工后,分为干品和湿品。

翡翠玉白焖豆腐焖豆腐是莆田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菜肴,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其特点是,色泽如翡翠白玉,润滑爽口,味道清纯,多吃不腻。

王母蟠桃赐寿星按莆田民间风俗,凡在寿庆的宴席上,一定少不了一道寿桃。这是借用天宫王母娘娘蟠桃祝寿的典故,用精心制作成状如蟠桃的米(面)食表达对寿者的美好祝福。寿桃是选用上等糯米及地方特产桂圆为主料。这种寿桃形如蟠桃,色泽艳美,绵糯油润,清爽可口,最适宜老人食用。

油拌索面寓祝福外地的朋友来到莆仙作客,主人必定会用油拌索面来款待。莆仙方言把线面称为索面,取意为线面是由面粉和食盐后,由粗而细,反复拉制而成,成品就是细长的面粉索子。莆田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所以,油拌索面便成为民间过年节、祝寿、待客的必备礼俗食品。在莆仙民间,大年初一早上,每人都要吃一碗索面,叫开正添寿面。民间为亲朋祝寿时,如是邻近的,一般是送去一碗煮好的索面,直接表达祝愿寿者福寿绵长。接风洗尘时,一定少不了一道油拌索面,民间称之为“象长”,即象征长命百岁。

中国的风物特产教案

中国的风物特产教案

标题: 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陶瓷器的定义,掌握著名陶瓷器的产地及名称。 2、掌握我国著名丝织品的名称、产地,了解其特点。掌握我国四大名绣的名称、产地、代表作品。 3、掌握我国著名雕刻品的名称和产地。 4、掌握我国著名漆器及金属工艺品的名称、产地、特点。 5、了解我国著名的编织品的产地及名称,掌握工艺画的名称、产地,熟悉内画壶和木版水印画的工艺。 授课时数:6课时 教学重点:陶瓷器、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年画 教学内容及过程: 复习第五章知识 授新课: 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 中国的风物特产从工艺上划分,大体上可分为陶瓷、织绣、雕刻、编织等等。 第一节陶瓷器 一、陶器 1、定义:陶器是用粘土成型、经过700度——800度的炉温焙烧、无釉或上釉、作为摆设工艺品或

生活日用品的器皿。 2、名品: (1)宜兴紫砂陶:有“天下神品”之称。有很强的吸附力,泡茶数日仍能保持茶香,耐热性能好,传热慢。可作茶具、花盆。 (2)洛阳唐三彩:可作雕塑工艺品及日常生活用品。 (3)钦州坭兴陶:耐酸碱腐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作茶具、花盆。 (4)淄博美术陶:名品有“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其中,“雨点釉”被称为“中国之奇、陶瓷之谜”,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是日本茶道使用的精品。 (5)东营黑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瓷器 1、定义: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制成的器皿,它以高岭土作为胎料,经过1200度以上的炉温焙烧而成。 2、名品: (1)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薄胎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它与北京雕漆、湖南的湘绣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2)醴陵釉下彩瓷:餐具日用瓷,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精华”。 (3)德化白瓷:有“中国白”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出口工艺品。 (4)龙泉青瓷:具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 (5)绍兴越瓷:著名的有“变色釉瓷器”。 3、我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 第二节丝织工艺品 丝织工艺品是以蚕丝等为原料的纺织品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寓意、相关诗句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 1. 除夕 (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 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 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 (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 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2)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 (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 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 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动态静态,林林总总。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来确定为“旅游文化节”。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泉州人过中

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元宵节,明月当空,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很有 雅趣。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以及韵味深长的南音艺术。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术的摇篮,其中,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树一帜,流传 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间练武之风极盛,至今传承有人,所以群众性武术运动很活跃。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等千姿百态,纷呈异彩。木雕、石雕、瓷雕蜚声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让海外华人华侨引为自豪。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

成语研究对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

摘要:我国成语是对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反映。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试图采用分类手法,将成语进行分类,研究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并以“刀耕火种”为例,尝试发现此类成语对于我国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及指导作用,帮助推动文化乡村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成语作为熟语一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经历5000年浓缩,积淀出来的中华语言之精华,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农业民俗是世代传承且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其本身有利于乡村生活的丰富和凝聚力的提升。将两者进行联系,有利于推进文化乡村事业的发展。通过对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2年4月北京第16次印刷的《成语大词典》(彩色版)(后直接略写作《成语大词典》)的统计。发现其中收录的万余条成语中,与民俗相关的成语有六百余条之多。而农耕生产作为各类民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数量上虽远不如乡村生活农业民俗类成语,其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 一、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的界定及分类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语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在将其分类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无法对其分类归属进行明确界定的成语。其具体分类,也可能会因为界定标准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所指的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即收录于《成语大词典》中,与农耕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一切成语。包括农耕方式、农事收成、农事祈福等各类成语,但并不包括有关手工业如与纺织等有关的成语。关于计量单位、计时单位一类的成语由于其与农耕生产关系并不密切,也未曾纳入。(但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农耕生活,虽然其当今意义已几乎与此无关,但也将其纳入分类。)按照这样的统计方法,统计《成语大词典》,可得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近四十条。尝试将这部分成语进行再分类,但因为其划分太过模糊,难以完成再次的分类。但即便如此,也可以总结出这些成语的大致涉及方面。如关于农耕经验总结的成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农耕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世农耕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成语有“半青半黄”“瓜熟蒂落”等等。而关于农事祈福一类的成语有“风调雨顺”“瑞雪照丰年”等。这些成语大多是在农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美好愿望,也可见当时的民风民情。在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文化之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学习,使我对其产生了很大兴趣。课余时间,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论文并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使我对中华姓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谈谈我自己对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 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姓氏萌芽阶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汉族和少数民族图腾(Totem)信仰的纪录。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这些野兽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的联系,初民们把这类生物或物体视为整个部落的祖先、象征物、庇佑者。 第二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 姓氏表示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它起源于母系氏族。从“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两个字构成。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有一段话讲得很明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段话将姓和氏产生的时间(三代之前),作用(“别婚姻”、“明贵贱”)说得很清楚。 第三阶段:姓氏合一阶段。 战国时期,由于旧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们的个性意识有了提高,出现了姓氏逐渐合一的现象。上指君主,下至平头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 姓氏的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使姓氏大规模的增长。从魏晋到明清,是少数民族大规模融入汉族的过程,汉族统治者通过赐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主动改姓;另有少数民族为适应时代和环境改从汉姓。等级制在姓氏中逐渐占重要地位。魏晋之后,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人们把姓氏的高贵、血缘的纯正作为选官授职和联姻缔亲的重要标志。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坚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姓运动。在这一项改姓运动中,他把汉族中的卢、崔、郑、王定为一等姓氏。唐初时,唐太宗将崔、卢、李、郑作为高等姓氏。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经唐太宗批准的《氏族志》把293个姓评为九等。这种将姓氏划分等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 第五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 如果说,姓氏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社会生活充分发展的结果,那么,当社会出

莆仙戏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关于对莆仙戏了解程度和保护程度的调查问卷 此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关于人们对莆仙戏发展的了解程度和保护程度,可能会耽误您几分钟,万分感谢你的合作,谢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 B、21岁—40岁 C、41岁—60岁 D、60岁以上 3.您对莆仙戏剧的了解程度是()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知道但很少 D、完全不知道 4.您有过观看莆仙戏的经历吗() A、有 B、没有 5.您喜欢莆仙戏吗()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不怎么喜欢,偶尔看看 D、完全不喜欢 6.您认为莆仙戏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多选题] A、表演技巧 B、人物造型 C、唱腔和舞蹈 D、故事情节 E、舞台氛围 F、其它 7.您认为莆仙戏剧发展的现状是() A、非常好,政府扶持力度大 B、还可以,经常可以看到演出 C、形式比较严峻,需大力保护 D、濒临灭绝 8.您觉得当前莆仙戏的主要受众是() A、老年人 B、中青年人 C、儿童 D、戏曲工作者 E、其它 9.您认为政府对莆仙戏的保护如何() A、很重视,保护得很好 B、重视,常规保护

C、不够重视,保护不够 D、几乎不重视,没有保护 10.您认为以下哪些原因可能阻碍到莆仙戏的发展()[多选题] A、剧本老土,不够创新 B、舞台陈旧,造型不够好看 C、演员素养还需提升 D、政府保护力度不够 E、年轻观众的流失 F、未能与新科技相结合 G、其它 11.您认为莆仙戏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 A、传统文艺会生生不息,愈加繁荣 B、一般,不会有太大发展 C、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亟需改善 D、其它 12.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为保护传统文艺尽自己微薄之力吗() A、很有必要 B、没有太大必要 C、完全没有必要 13、请您为莆仙戏发展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人:XX 时间:2013年8月10日到25日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胜利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C) A.商汤B.周文王C.秦始皇D.汉武帝 6.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A.尉迟恭长孙无忌 B.尉迟恭秦叔宝 C.长孙无忌秦叔宝 D.程咬金房玄龄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A)

鸡在民俗和民俗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改)

鸡在民俗与民俗艺术中的象征意义 鸡在民间文化中所展现的艺术形象以及工艺形式,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些用不同材质,不同工艺手段所塑造的不同形态的鸡造型,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浙江余姚的先民便用陶土塑造了人类早期的泥塑艺术—陶鸡(一说是鸟),此陶鸡为母鸡造型,体态丰满、神采奕奕,鸡的周身有用利器刺成的圆窝,象征羽在民间。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鸡形玉雕,造型简约,极具装饰性。反映出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知饲养家禽,并与猪、狗等成为先民早期艺术创造的对象。因鸡吉谐音,举凡名叫?吉焕?者,即为?鸡唤?,而鸡作为?瑞禽?和吉祥物,其形象深入普及,具有装饰效果。在商周时期,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鸡彝?,更是对鸡崇拜的体现。对鸡崇拜的最早记载为《韩诗外传》:?田饶告鲁哀公曰:夫鸡头戴冠者,文也;足传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有五德也。? 其实鸡在民间文化中除了祭祀、装饰等实用功能外,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象征?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也是民俗事象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意义的象征,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由于它是通过意象或意象过程,并以约定俗成的民间惯例,来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因此,象征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或方法,它是民间信仰的传承。历代沿袭,至今不衰。事实征明,这些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信仰色彩的物象和事象,已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这种信仰民俗,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具体物象派生出来的一种意象,然后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即所谓?象征功能?,最后转化成为民间信仰,即俗信。?[1]下面将探讨鸡在民俗和民俗艺术的象征意义。 一、生殖力和生命力的象征

走进莆仙戏

学科:地方 课题:走进莆仙戏 学校:荔城区北高中心小学姓名:翁金苍

走进莆仙戏 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 教材分析: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它具有莆田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在莆仙这块土地上莆仙戏的流传还是十分广泛的。作为莆田人,对家门口的文化艺术应该有更深入的了门于专门开设了这样一节课,了解家乡戏曲——莆仙戏的课,在莆田这地方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思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地方课程的学习对莆田地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莆仙戏的认知还仅仅只限于知逢年过节时村里上演的社戏。所以教学中我根据五年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还必须以直观的认知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以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相结合。以感官上的看为主,以说为辅,使学生能够轻松进入课堂。 1、“看莆仙戏”——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莆仙戏的现场视频入手,唤起学生的感官,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他们评头论足。 2、“说莆田戏”——让学生自由发挥,尽可能地说出一些与莆仙戏有关的内容。从戏中人物的服装、脸谱、唱腔到台步,以及村里演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3、“解莆仙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莆仙戏,结合多媒体以及远程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收集可用信息,了解更多可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戏剧的热爱。 4、“唱莆仙戏”——这是有点难度的,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让学生也学唱莆仙戏,这完全是凭他们自己看过社戏的记忆来唱的。这样是让他们过过戏瘾。这是有挑战性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放开胆子先开唱,起个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征的民俗民风 礼节往去 敬茶:到牧平易近野作客或正在旅游点上,客人或效劳蜜斯尾先会给来宾敬上一碗奶茶。来宾要微短起身用单脚或左脚来接,万万没有要用右脚来接,不然会被以为是没有懂礼仪。客人或效劳蜜斯斟茶时,来宾若没有念要茶,请用碗边悄悄把勺或壶嘴一撞,客人就马上会大白来宾的意图。客去敬茶是一种下尚的受今族传统礼节。正在受今汗青上不管是繁华之野借是穷贫之野,不管是上层社会借是布衣苍生,也不管正在外交上或正在野面,正在旅途,或正在其余所有场所,莫没有以茶为寒暄品。野外有客去,茶是必不成长的招待物。因而,牧平易近们款待主人,按例是先背高朋献上一碗奶茶,接着客人又端下去炒米战一年夜碗一年夜碗的奶油、奶豆腐战奶皮子等奶成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受今族待客的传统方法。他们以为琼浆是食物之精髓,五谷之结晶,拿没最名贵的食物敬献,是抒发草本牧人对主人的敬重战恋慕。通

常客人是将琼浆斟正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外,托正在少少的哈达之上,唱起感人的受今族传统的敬酒歌,主人如果拉让没有饮酒,便会被以为是对客人瞧没有起,不肯以诚相待。来宾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知名指蘸酒背地、天、水炉标的目的点一高,以示敬奉地、天、水神。没有会饮酒也没有要委曲,否沾唇示意,暗示承受了客人圣洁的友情。接着脱摘平易近族衰拆的野庭妇女端去浑香扑鼻的奶酒招待主人,那也是受今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会用诗正常的言语劝酒:“近圆的主人请您喝一杯草本佳酿,那是咱们平易近族传统食物的菁华,也是咱们草本人平易近的薄意密意”。 敬神:受今平易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风俗。据《受今习俗鉴》形容,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称的肉块,“第一块祭地,第两块祭天、第三块求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宅兆,第八块祭地盘战火神,第九块献给天子”。祭地则把肉扔背受今包上圆;祭天则扔进炉水之外;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中;祭山则挂之于求奉的神树枝上,祭宅兆即祭原平易近族先人。置于包中,祭火神抛于河泊,最初祭成凶思汗,置于神龛前。那种风俗能够逃溯到今嫩的萨谦学,其崇敬多种神祗,此后受今族崇奉的喇嘛学又排泄了其今嫩的平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 ——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 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 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书籍,是时代的化石。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 前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书籍,是时代的化石。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杭州民情风俗,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被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具有杭州独特的江南风情。 《梦粱录》与《西湖二集》这两本古书对于研究杭州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它是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 2 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 个监察区,称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 县。至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现全省面积为16.69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 (一)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一、中国烹饪不同类型的风味流派: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1、从地域角度分 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取代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 “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菜系; “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