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中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功夫熊猫》中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功夫熊猫》中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功夫熊猫》中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由约翰·斯蒂文森和马克·奥斯伯恩导演的《功夫熊猫》讲述了身处古中国和平谷的熊猫阿波,由一个慵懒好吃的面店学徒转变成为身怀绝技的龙之武士,为谷中居民除去恶魔太郎,从而赢得声名、实现梦想的传奇经历。这部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打元素,延续了梦工厂一贯的夸张与搞笑作风的美国励志动画片,在赢得票房的同时也倍受争议。笔者试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加以解读,主要关注片中所体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说是中美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对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美国影片《功夫熊猫》中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东方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接。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就影片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所应持有的文化自觉态度。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功夫熊猫》采用动画片的制作形式,展示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选用的诸多形象本身就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其一,就主角阿波而言,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相联系,体现了角色与形象的相契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熊猫既是象征团结进取的吉祥物,又是传递友好和平的使节;而中国功夫作为神秘悠久的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又是展现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表征。这样的认同和共识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从先辈那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把其间承载的流传千古之久的优良品质注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构成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而功夫熊猫则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的两大象征结合起来,赋予角色以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传播的双重意义和使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熊猫阿波的成长过程也是古老民族逐步崛起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复苏与觉醒的写照。

其二,影片中无论是“龙之武士”的称号,还是“龙之神旨”的秘密,都取意于古代中国对龙图腾的崇拜。在历史上,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曾起到过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在影片中,龙同样被塑造成力量的源泉和权威的象征,“龙之武士”的称谓是无尚的荣耀,而对“龙之神旨”的争夺和其所揭示的真理,同样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和隐喻深刻哲理的关键所在。

其三,勇猛五将——虎、猴、蛇、鹤、螳螂——的形象塑造正好与中国功夫中拳、棍、刀、枪、剑五种风格相对应,使角色本身与表现主旨相一致。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是,既讲求形体规范,又讲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并且融入民族文化的精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而这又与习武者本身的身形、素质相联系。片中勇猛五将分别展现了中国功夫的五种章法与样式,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风格的习武形象,也为情节发展中团结一致共敌对手,取长补短相互协助埋下了伏笔。此外,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长寿和智慧的象征,影片中乌龟师傅的角色同样与中华文化相认同。无奈“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也正是这样的剧情安排,使得影片后续发展能够高潮迭起。总之,采用高科技动画制作技术,将形象塑造与中国文化的取意相结合,是影片中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印证。

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接

东方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接是影片体现文化融合的另一形式。

首先,影片中诸多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要素和思维方式。关于功夫的起源,乌龟大师将它解释为阴阳调和的秘密。阴阳调和与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道家揭示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论根基,这样解释中国功夫的起源既有其现实依据,又给中国的“功夫”增添了东方文化玄机与神秘的色彩。关于胜利的秘诀,浣熊师傅有言“发现对手的弱点,并攻击其弱点,利用对手的力量取胜”,颇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味。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龙之神旨”的秘密,“无字天书”般的空白最初让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奥妙玄机。当熊猫阿波在父亲那句“要想做什么特别的东西,你只需要相信它是特别的”启示下,悟出了“龙之神旨”的真正寓意后,与其说是中国功

夫帮助他战胜了对手,还不如说是思想的顿悟给予了他更为开阔的伸展空间。这其中固然不失浓郁的主观决定论色彩,但却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自我定义的重要性,和自己主宰命运的积极上进色彩。此外,片中关于习武之人保卫和平谷安全宁静的责任叙述也体现了中国功夫及其追随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相较于日本武士道的“忠”,中国功夫更崇尚明辩善恶是非的武术精神。

其次,影片看似蜻蜓点水般的描写,却较为精准地把握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人际关系结构之一——师徒关系。费老曾用“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概括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阎云翔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既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师徒关系是“差序格局”中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的显著体现之一。在影片中,乌龟大师——浣熊师傅——勇猛五将与熊猫阿波之间的三代师徒关系,以及勇猛五将与熊猫阿波之间从师先后的同门关系,都集中体现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师傅通过对武术资源的掌握和控制来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师徒同门间在权利义务的不对等、非正式的礼俗制度的框架下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而片中为争夺“龙之武士”地位而展开的比武大赛可视作维持“差序格局”的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由此可见,影片不仅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还注意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塑造。

最后,影片还通过不同角色与形象间的对话和对比,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间既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迹,又显露出现代西方价值追求的端倪,在融合与对比中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乌龟大师作为片中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他的言语与思考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他用“试图阻止既定的命运,经常会适得其反”规劝浣熊师傅接受熊猫阿波是上天赐予的“龙之武士”的事实,这其间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命定论”的色彩。与此同时,他又用“如果不试试,永远不知道结果”来鼓励浣熊师傅和熊猫阿波,大有挑战现实、挑战自我、挑战命运的慷慨气节。他信奉“世上没有意外”,这其中既暗含了“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又有“上帝的每一个安排都有他的用意”这一隐喻,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思维与价值观的融合与对接。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正视当前、坚定自我,“你太看重外界和结果了,昨天是历史了,明天是未知,但今天是礼物”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样的信念。熊猫阿波在影片中的形象给人以笑话百出的感觉,但仔细体味就会发现,他将那种不甘受命运摆布和掌控、渴望突破现实、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为成为真正的“龙之武士”历尽坎坷的过程中,熊猫阿波说过这样一句话

“?u8943 .最让我伤心的是每天一成不变地做平凡的自己?u8943 .”,这样的内心和他平时慵懒好吃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让人为之动情的同时不禁反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同时,他与他父亲对生活的态度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阿波敢于追求、勇于将梦想付诸行动;而他父亲则是固守于传统,不敢为理想踏出一步。最后阿波的成功印证了“执著于追求就能成功”的道理,体现了影片“励志”的主旨。此外,阿波和太郎又构成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比,同样是执著于追求理想,阿波心境光明,而太郎则是邪恶与阴暗的象征,两者最终的成败对比正是影片宣扬正义、明辨善恶是非的意图所在。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亦即“做君子,不做小人”,需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于民族和社会的利益之中。

三、关于《功夫熊猫》的文化社会学思考

在对影片剧情、角色安排、对话细节等多方面所体现的古今文化元素和东西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对接进行细致分析后,我们有必要对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其现实意义。《功夫熊猫》的创意与制作巧妙地将不同时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元素融合到了一起,制作者以异域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并用现代影片制作技术和表达手法展现了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理解。然而《功夫熊猫》的成功却遭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抵制和怀疑,甚至将其上纲上线到“文化入侵”的高度。更有人质疑美国以中国熊猫和中国功夫为

主打元素成功推出励志动画片,中国的动画制作产业该何去何从。从这些风波和争议中我们不难看出,《功夫熊猫》已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问题,更是民族情绪燃烧的导火索,是民族文化是否遭受侵略的质疑点,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对决。

对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审视这部影片。《功夫熊猫》所表达的主旨无疑是健康向上的,它倡导的是恶不敌善、勇敢自信、自我超越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更值一提的是,影片上下在洋溢着东方文化智慧的同时掺入了幽默风趣的异域风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更为生动盎然。因此,与其借保护民族文化之名对影片加以指责和质疑,还不如用清醒和自觉的眼光来审视和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将重心放在如何抵制外来影片上,还不如将关注点投向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使古老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文明对接,从而成功的走向世界和未来。笔者认为,费老曾反复强调的“文化自觉”为我们正确看待此类问题提供了客观公正的视角和行之有效的思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费老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写道: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大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人文学科就是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为目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文化自觉”。在文化传统上说,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费孝通, 1998)

对于“文化自觉”的要义,费老解释如下: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 199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费老所提倡的“文化自觉”即是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看待当今世界纷呈多样的文化元素。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和看待本族文化,更需要在坚定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以开阔的胸襟肯定、吸纳和借鉴异族文明,从而真正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风范。

回到影片《功夫熊猫》的主题上,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更应该肯定其在表达主旨的过程中灵活地掺入其他文化元素的智慧之举,从而使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散发出轻松、诙谐的现代气息。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理性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如何用我们特有的表达方式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传统的古老文明。“文化自觉”在肯定了任何文化和文明都有她自身的特色和可取之处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其他角度的思考。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在人类历史发展达到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仅有本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在表达过程中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法,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我想这不失为影片《功夫熊猫》带给我们的另一层面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国荣.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阎云翔.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社会学研究, 2006 (4) .

[4]苏国勋.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 社会学研究, 2006 (2) .

文化意象与翻译

海上译谭之五 文化意象与翻译 谢天振 前些日子应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之邀,赴南京出席他的四位翻译研究专业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答辩,其中一位博士生倪蓓玲的论文题目是《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该论文接过拙著《译介学》中关于文化意象翻译的论述,从一个新的层面,对比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种不同的莎剧译本,对莎剧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进行考察,颇有新意,我读后感到非常兴奋。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文化意象的问题,我大概可算是国内学界第一个。十多年前,我在一篇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意象的传递》的论文中首次提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说在早期翻译者只要能把原作的信息斟酌传达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在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够了。‘译述’、‘达旨’,甚至‘编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外国文化的强烈需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能传达出原作的基本信息,还要能传达出原作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总嫌美中不足,有时甚至还会有遗珠之憾。” 倪蓓玲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好多个这方面的例子,使我具体感受到我们的翻译家在传递文化意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譬如,她在论文中提到在《威尼斯商人》的一场戏中,夏洛克的仆人朗西洛脱对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说,如果她不是为她的父亲下地狱,就是为她的母亲下地狱。在描述这一腹背受敌的两难处境时,朗西洛脱说: …Thus when I shun Scylla, your Father, I fall into Charybdis, your mother. 这句话里的Scylla和Charybdis都是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意象,指的是位于意大利与西西里之间的两座岩石,内藏怪物,每日三次喷吸海水,致过往船只倾覆。Scylla和Charybdis因此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为“险恶处境”的象征。朱生豪当时在翻译这句话时,显然更多考虑的是让读者看到译文就一目了然,所以译为:“逃过了凶恶的礁石,逃不过危险的漩涡。”而近年出版的梁实秋的译本则把这句话译为:“好像是我躲开了西拉,你的父亲,又触上了卡利伯底斯,你的母亲。”并在译文后面做了一个注解,交代了Scylla和Charybdis 这两个文化意象的出典及其含义。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基本信息,同时还传递出了原作人物话语引用的文化意象。 再如,同样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女主人公鲍西娅受亡父遗命要用选择匣子的方法来决定丈夫的人选,这时她对侍女聂莉莎有一段话: If I live to be as old as Sibylla, I will die as chaste As Diana, unless I be obtained by the manner of my Father’s will. 这段话里又是两个出自希罗神话的文化意象――Sibylla 和 Diana:前者系阿波罗神庙中善作预言的女祭司的称呼。阿波罗爱上了意大利南部克米地方的Sibylla,答应让她活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的联姻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导入新课: 说起国产的动漫电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呢,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呢?当然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人物,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最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火眼金睛,长生不老、72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天他又驾着五彩祥云回来了。 观看视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前的我》从46秒到1分37秒。带音乐还是《预告片》选19秒到1分20秒。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八年打磨,2015年7月,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崛起曙光。不仅在国内创下了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10亿票房,超越了《功夫熊猫2》。版权也卖到了国外,未来还将在亚洲其他国家、欧美等地区上映。有人说,它把中国动画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为10年。不能说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至少让我们看到曙光。《大圣归来》从原著中汲取灵感,而且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将孙悟空刻划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大圣制作既追求中国元素、体现东方之美的民族风格,又巧妙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在制作和品质上精益求精。精良的3D电影制作。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讲授新课: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差距。 资料1:《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世界文化比重》也很低 资料2: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却约占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而我

国GDP的3%。 资料3文化创意 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过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的收入。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业成为第三大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4:好莱坞喜剧片《花木兰2》《功夫熊猫》的感受?《花木兰2》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活泼顽皮的形象,最后变成了勇敢地追求爱情、性格坚强的西方成熟的女性。《功夫熊猫》功夫为主题,该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充满了中国元素。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形象时,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没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因为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影视剧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时,更是其传播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 今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西化”、“分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多种多样。饮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 活是很重要的一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也是“千锤百炼”,经历了各种 各样的影响和变化。民族性是饮食中很突出的一个特性,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 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在后续的交流中,民族融合的出现 也对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强调物质、精神文化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对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维护各民族团结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餐饮业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饮食类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占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中,出现 了“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 艺等70多种制作技术。更多饮食类项目也出现在各地区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对饮食文化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 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有着独到的制作技术和深厚的文化 意蕴,应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饮食不仅是食品,也是生活方式和 文化体验的一种体现,中国很多老字号餐饮酒店都保留着几道传统的、正宗的菜品,这些食品彰显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蕴含着自身的饮食习俗文化。他还通过收 集文物和文献等,用照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将民族饮食及对应的习俗文化保 存下来,申请了专利或者成立专项基金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国以行 业协会为主,以当地民族美食为纽带,联合相关餐饮企业建立了传统饮食产业化 基地,以促进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些饮食产业基地在地方政府 的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集群。 2 民族饮食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变化,中原是经济文化 发展相对发达的地方。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的蓬勃发展,自然会心之向往。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就有关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记载,这些少 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人一同生活,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为中原带去新的菜品、烹饪手段等。同时,他们也会受到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同理,在社会动荡 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也会朝着四周扩散,在少数民族区域与之一同生活时,也会 带去新的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饮食文化自然 也随之受到影响。 3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 3.1 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 性的文化。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 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

《功夫熊猫》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功夫熊猫》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作为一部融合了中国功夫文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使中国功夫在大众视觉面前有了新的亮点。充满喜感的电影情节每时每刻都在向大众传达着一个讯息,以中国文化为载体,按照这种小人物通过努力而成就梦想的美国式的套路正在逐步走上荧幕,走向世界。 一部电影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电影人所想表达的本体内涵,更重要的是受众的感想,它在呈现本义的同时还获得了受众的想法,这是电影本身的深化,也是它背景下的文化的侵染。《功夫熊猫》的主人公阿宝凭借自身的幽默、滑稽,以及憨厚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形象的造就在很多方面选取的题材来自中国元素。从内容来看,更是将中国国粹和中国国宝完美的运用结合在一起,使整个影片具有浓厚的中国味。 一、从人物角度剖析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1 中国国宝——熊猫 熊猫作为中国唯有的稀珍动物,被称之为“国宝”。它憨态可掬,脾性温顺,体盘肥硕,头圆尾巴短,眼睛周围的黑斑像极了一副墨镜,所以,它本身所带有的喜感就很逗人忍俊不禁。熊猫是“和平、和谐”的使者,对于中国的外交工作有一定推动作用。中国在近几十年相继赠送过熊猫给美国、英国、朝鲜、俄罗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也表

明着中国对外友好和平的意愿。 影片中的阿宝一袭卡通形象,让中国元素继《花木兰》之后又一次在视觉上的突破。卡通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向人们内心对动画片的喜爱,再加上对阿宝的性格和言行举止上的刻画,一副笨拙、好吃懒做的可笑样子,最终又以传奇的“神龙大侠”的形式出现,无疑让人们好奇不已。在人物塑造上,导演抓住了人物本身的特色,而后在其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特色的中国元素。例如,阿宝跟浣熊师傅的对战训练,尤其是筷子的运用,这种滑稽却不乏激情的动作戏更是让中国观众为之感触,因为从这里多少可以找到一些成龙的身影,他作为中国著名的动作演员,他的功夫戏大都带有着喜剧的效果,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武打动作都能见招拆招,而且还充满着幽默的喜感,阿宝在此处模仿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熟悉的愉悦感。阿宝虽然说这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它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嬉笑不已。在跟太郎决斗时,他的招式和发出的叫声模仿了李小龙,虽不能说说惟妙惟肖,但是它给了中国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从功夫角度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从影片的名字来看——《功夫熊猫》,顾名思义,是一只会功夫的熊猫,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味都是渗透到了每个细节。中国自古是功夫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功夫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很有诱惑力,真人版的动作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眼球需要。 影片里的龟仙人武艺领悟超群,讲求功夫在心,心静如水,从而让观众感觉到它非一般的睿智和沧桑感。这一形象的选取跟金庸和古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从_功夫熊猫_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周苏萍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 要:“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 文化自觉; 文化更新 中图分类号:G 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12-0069-03 The I 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ied in K ung Fu P anda ZH OU Su -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 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As tw o typically Chinese symbols ,kung fu and the panda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Image Ambassador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As the m ovie K ung Fu Panda un folds ,the w orld as well as China learns m ore about the essence and the appe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esides ,the m ovie prom otes the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Chinese should first be aware of the value of their culture ,and then regenerate their culture with selective adop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s o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ublicized throughout the w orld b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 ey w ords :K ung Fu Panda ; Chinese culture ; culture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awareness ; cultural regeneration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周苏萍(1979-),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 引 子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是今年暑期国内外各大影院热播的功夫喜剧。“据新华网报道,影片上映十天,国内票房收入已经过亿。这个成绩足以傲视所有进口和国产的动画影片。该片在海外备受青睐,截至6月29日,北美票房 已逼近1亿8千万美元。” [1](P 1) 《功夫熊猫》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一个叫“和平谷”(the Valley of Peace )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从小就对虎、蛇、鹤、猴、螳螂等五大惊世护法高手(the Furious Five )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熊猫阿波(P o ),天天都做着“功夫皇帝”的美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只是一个在父亲的小面馆里帮忙的学徒,体型肥胖但很善良。有一天,武林圣殿(the Jade Palace )传来了年事已高的龟仙人(Master O og way )挑选神龙斗士(the Drag on Warrior )的消息,整个和平谷的居民,包括阿波在内,都前往目睹这一盛事。比赛在五大护法高手之间展开,而阿波却意外地卷入了这场竞争,并阴差阳错地被指认为神龙斗士,并肩负起打败成功越狱的雪豹太郎(T ai Lung )、拯救和平谷的使命。虽然对这一结果,五大护法高手与他们的浣熊师傅(Shifu )都极度失望,但为了尽快能把阿波培养成新一代的功夫大师,浣熊师傅强忍着失望与愤懑,最终对症下药地找到了训练阿波的方法———“食诱法”。阿波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很快领悟到了“内心”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而且打败了太郎,把和平宁静重新带回了和平谷,并得到了所有和平谷居民,包括浣熊师傅和五 大护法高手的尊敬。 一、《功夫熊猫》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批熟悉的动物形象,加上好莱坞众多明星幽默、完美的配音以及梦工厂精湛、逼真的动画制作水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当然,真正让广大海内外观众拍手叫绝的还应属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式的幽默和煽情手法的完美融 合”[2]。 有媒体评论,这部历时两年半有余的《功夫熊猫》是梦 工厂有史以来最具中国风味的一部动画大片。[2](P 70) 该片中浓郁的中国元素贯穿了影片始末:建筑方面,阿波的家、挑选神龙斗士的比武场地、神龙宝典(the Drag on Scroll )所在的玉石殿以及曲折的长廊石桥正是中国古典江南民居、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宫殿建筑以及中国江南水乡古桥的再现;服饰方面的汉服与斗笠,饮食方面的面条、豆腐、包子,民俗方面的鞭炮、轿子、瓷器、庙会、书法、乐器、高跷,体育方面的武术(虎、鹤、猴、蛇、螳螂是中国“象形拳”的 化身[1](P 1) ),医学方面的中医针灸,宗教方面的道教太极阴阳、佛教禅宗的坐禅、龟仙人“作为智者所吟咏的‘没有什么是偶然的’的佛教宿命理念、并最终在羽化成仙中完成的 道家至高理想”[3] ……这些场景、这些画面,在充分展现好莱坞大气的影像视觉效果之余也让观众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第27卷第12期 怀化学院学报 V ol 1271N o 1122008年12月 J OURNA L OF HUAIHUA UNI VERSITY   Dec .2008

2017年名师押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17年名师押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国人过春节”押题指导(发表于《意林作文》)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庄照岗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的日子。近年来,中国春节以其独特的魅力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每逢中国农历春节,法国巴黎市政广场会挂上大红灯笼,大街小巷也会装饰一新;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30万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美国纽约州在几年前就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德国小学课本里有专门一课介绍中国春节。而且很多国家政要纷纷通过贺词、贺信等形式向中国人民和华人华侨拜年,恭贺新春,并表示将与中国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审题点拨】 近年来,高考作文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用理性、开放、包容、创新的眼光看待现实中热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们在不断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在不断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认可。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靓丽的一环,走在了最前面。如何引导国民,特别是中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从而展现大国国民风采,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首先要概括材料,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材料内涵,抓住核心话题,避免跑题或偏题。本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接下来考生需要思考的是:面对这一现象,我怎么看?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多维度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①国力提升:大国崛起是春节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②春节魅力:团圆、和谐、美好、希望、辞旧迎新、祈福、信仰、仪式、狂欢、亲情等;③文化交融:文化,要碰撞才会有美丽的火花,要传播才会有饱满的内涵,要经接纳才会有勃发的活力,要交流融合才能多姿多彩。④情感共通:和和美美,普天同庆,世人皆此心。温暖、真情、和谐、欢乐是人类的普遍追求。过年时的每一个细节都溢满人们对生活的感恩,对幸福的祈愿。而这,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希望拥有的。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翻译_薛正花

影视翻译MOVIE LITERATURE 2012年第24期/电影文学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翻译 ■薛正花 (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交流形式。电影翻译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以达到原作和译语观众之间沟通的目的。处理好电影翻译的文化意象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译者在进行电影翻译的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到电影的艺术性,还要考虑到电影翻译受诸多因素限制这一特殊性。电影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这就要求译者在电影翻译中对文化意象做恰当的处理,才能使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关键词]电影翻译;特殊性;文化意象;翻译方法对外国电影的翻译从开始到现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这些年里,电影翻译工作者带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为国人送来了异域的风情和文化,在这些优秀的译制影片中,不仅注入了翻译工作者的汗水与希冀,也浸润着广大观众的好奇与体味,这些伴随着语言的交流翻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电影翻译的特殊性、文化意象及其表现形式、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对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翻译做一阐述。 一、电影翻译的特殊性 从电影翻译中我们认识到,电影语言的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电影语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要反映电影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意境等要求,还对翻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对电影语言进行意象处理时不能与一般文学作品一视对待,更应该结合电影语言的特殊性来展开翻译工作。 (一)从译语观众出发,来满足其对电影翻译的真正需要电影艺术所要表达的意象与一般的小说、诗歌、散文不同,它更强调与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我们在阅读小说、散文时,不用担心文字会即刻消失,可是当我们在观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在看演员的表情和听对白时,如果不能及时看完字幕,那么这些翻译文字将会转瞬即逝,所以,译语观众对电影语言的翻译需要做到明白易懂,只有以译语观众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才能给译语观众带来认知外国电影的观赏体验。 我们知道,单纯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时通常会采用更多的文字化的语言,以增强文学语言在用词上的优美与典雅,而电影语言却更加注重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加强调语言的口语化特点,所以,在对电影语言进行翻译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译文通俗、易懂,让更多的观众都能够在观赏中不产生理解的障碍。 (二)结合电影翻译的实际区别对待影片配音和字幕翻译 在对电影语言进行翻译时不外乎两种思路,即字幕翻译和影片配音,从字幕翻译的技术要领出发,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对待,考虑到字幕应该与电影所反映的图像进行恰当的同步,为此,字幕在屏幕上通常需要停留2 3秒的时间,以确保观众能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字幕上的文字所表达的信息。空间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在电影屏幕上所要容纳的字符数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英文字幕的长度不能超过35个字符,同一句话的文字表达不能超过两行。而配音翻译却需要重视对画面 人物的口型进行匹配,即所谓的“对口型” ,由于在配音翻译时需要根据屏幕人物口型的时间长度上进行恰当的调 整译语长度,并能够照顾到每句台词的第一个音节与最后一个音节要考虑到人物口型的开合,所以,根据对配音及字幕翻译的不同,灵活处理好相关的技术问题是电影翻译适应译语观众的首要前提。 二、电影翻译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及其具体形式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意象的基础是“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形象,而文化意象所表达的是由具体的物象和抽象的寓意来构成,通常所说的物象是承载着文化意义的具体实物,它可以是一件物品、一种动物、一种图形,甚至是一种天气现象,它是人们在自然界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凝聚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对民族的各个时期的图腾以及传说,由于不断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出现,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代表的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意义,与其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从而使得同民族的人们很容易从中得到精神的一致与沟通。比如我们常讲的一句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即便是一根稻草,也会让一头骆驼在得到负载极限时将它击垮,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某事或某物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因对生存的环境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意象中,每个民族都沿袭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象。 三、对电影语言所表达的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翻译 关于文化意象的处理方法,国内学者发表了各自不同 148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一、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发展

一、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和发展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市场空间巨大沿线国家2020年将有49个中国文化中心 据了解,教育部为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 国新办于2017年5月11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宣部副部长庹震、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部副部长丁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介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并答记者问。 “到今年年底,我们在全球会有36个中国文化中心落成。截至目前,我们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发布会上透露,计划到202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再建13个文化中心。 丁伟表示,在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将和土耳其、阿根廷、突尼斯三个国家签署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 在丁伟看来,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方面的合作将会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文化交流规模将达3万人次 丁伟透露,中国2015年文化市场消费2万多亿元,专家预估到2020年会超过5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大。“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这一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广阔,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文化产业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到2016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全部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实现全覆盖,政府文化协定成为指引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纲领性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些观点

中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 班级:11级英语教育03班 姓名:王婷婷 学号:12950112811 摘要: 什么是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凡是被人类染指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会有差异,怎么去理解这些差异,并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便成为了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1、个性化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对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影响深远。 2、人际交往方式差异。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对于朋友没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他们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在中国人的眼里,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物品的价值,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如果询问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状况,也是属于隐私,这种行为是不行的。 3、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