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李斌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

如果被问到近几年来最畅销、最热门的商品是什么?很多人脑中闪过的可能会是《哈利波特》。没有错,就是这本童书,一本被译成27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已在全球热卖2亿册的魔幻故事。《哈利波特》开创了21世纪文化产业的神话,它由作家的一个原创构思开始,透过最有效率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其进行各个角度、所有层次的商业开发,并且运用了现代的营销和推广网络,逐渐变成一台高效率的赚钱机器。《哈利波特》系列书衍生出来的数字特效制作的电影,首集已在全球缔造5亿多美元的票房,系列电玩软件销售量亦达数百万套,它不仅让作者J.K.罗琳的财富总额高达2亿8千万英镑,超越英国女王,更创造出一个产值惊人的「哈利波特」品牌企业。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文化内容产业的型态和发展领域,随着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所提供的附加价值越来越多,催生了许多带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产业门类,再藉由它们作为文化产业活跃的边缘,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延伸。如此一来,文化产业不但有相对清晰的本体部分,更进一步形成了向上游信息产业的延伸部分,及向下游服务业的延伸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消费过程中是否能提供顾客愉悦的体验,已渐渐成为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

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新世纪兵家必争之地一点也不令人不意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范畴

要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的贡献,首先应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阅读近年来出版的文化产业研究著作,搜集到不少相关文献,其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

UNESCO的定义

文化产业指的是: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去运用本质是无

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货

品或是服务。UNESCO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分成文化产品(书本杂志/

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带/声光娱乐/工艺与时尚设计)、文化

服务(表演服务/出版/出版品/新闻报纸/传播及建筑服务)与智慧产权

三项。

曼彻斯特研究个案的定义

文化产业指的是:特定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流通,而这些货品与服务

的主要价值来自于它们是意义的承载者(carriers of meanings)——其

形式可以是影像、符号、象征、文字、声音等。

David Thorsby《经济与文化》的定义

文化产业具有三大特色:1. 其产业活动会在其生产过程中运用到某种

形式的创意;2. 其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3.

其制成的产品是——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慧财产权。

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研究个案的定义:

文化产业指的是涵盖所有的经济企业组织与个人工作单位,其工作可

以是筹措、创造、维护与保存艺术生产、文化传播等,或者是生产或

贩卖相关的产品。

英国文化媒体运动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的「创

意产业调查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个人的创造力、技艺、与天分为根基,并且是透

过智慧财产的建立与开发创造出可能的财富与工作」。产业范畴包括:

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物、计算机游戏、软件和多媒体、手工艺、设

计、服饰流行、电影、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出版、广播和电视以

及内容产业(如画廊、图书馆和博物馆)

芬兰在其「文化产业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充满不确定性的,

包含艺术的部分与经济的考虑,能够把艺术转换为市场可接受的商品、

产业。此外,报告中也强调当代艺术信息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上述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各有其特色。综观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归纳出三项共通的核心构成元素:第一、以创意为内容的生产方式;

第二、以符号意义为产品价值的创造基础;

第三、智慧财产权的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网站上「文化产业与商业」(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0988928.html,/culture/industries/)网页所公布的资料,从1980年开始,全世界的文化产品交易值在近二十年来,从953亿美元,迅速到成长到3900亿美元。二十世纪的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成为生活文化中重要的产

业项目。从经济面来看,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值已是展现各国经济力的国际趋势。

就个别国家来看,1996年,文化产品在美国已成为最大宗的输出品,有史以来首度超过所有其它传统产业(包括汽车、农业、或是航天与军火等)产品的输出。根据美国Americans for theArts组织所发布的全美文化经济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美国的「非营利」艺术产业,在2000年~2001年间,共创造134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同时照顾了485万个全职就业人口;网站的资料也同时指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以及中国大陆是当今世界的五个文化贸易大国。文化产业的世界市场,1995年美国占了184亿美元,欧洲占了97亿美元,亚洲只有67亿美元;到了2000年美国成长到207亿美元,欧洲增加到131亿美元,亚洲也成长到110亿美元。即使在一片经济不景气当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扩张率反而是在急速扩张中。

英国是第一个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年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选后,便以官方的力量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工党政府首先将「国家历史遗产部」(Th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改名为「文化、媒体与运动部」(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并于同年成立「创意产业任务推动小组」(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s, CITF),小组成员由跨部会与产业人士所组成。CITF 不仅负责跨部会的推动协调工作,更重要的是CITF持续发表重要文件如《创意产业调查报告1998、2001》(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 2001),以数据勾勒出产业规模与发展趋势,作为政府与产业参考的依据,并且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议题(如教育训练、刺激出口、资金取得、税务、智慧财产权、地方发展等)进行研究,提出宝贵的建言与对策。

英国DCMS所推动的创意产业项目包括广告、建筑、艺术与古物市场、技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带、交互式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类别等十三项。

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成果充分展现在DCMS网站(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0988928.html,/creative/)的《创意产业现况数据》(Creative Industries Fact File)中: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是当年GDP的7.9%;该产业1997-2000年的平均成长率为9%,而整体经济成长率则为2.8%;2001年底为止的文化创意产业共有195万个就业机会;1997-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成长率平均为5%,而整体经济则为1.5%。根据英国2001年创意工业的官方报告统计,十三个产业为英国带来1,125亿英镑的收入,创造就业人口一百九十五万人,其产生之出口贸易额为102.5亿英镑。(超过六兆新台币)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约新台币5700亿)。2000年国民生产毛额(GDP)中,这13项共占7.9%,占英国第二项产业盈余。

不仅英国如此,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德国的北莱茵西伐利亚邦(Nordrhein-Westfalen),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的文化经济自1980年代以来,不管是在市场规模或是劳动人口皆有十足的成长。而且相较于该邦整体经济发展,文化经济

的表现更是相当地出色:1996-2000年的文化经济成长率为26%,整体经济成长率为12%;1996-2000年文化经济的劳动人口成长近9%。根据该邦定期出版的《文化经济报告第四期》(参考北莱茵西伐利亚邦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kulturwirtschaft-nrw.de)。

1990年代末期,韩国政府倾力系统性建构文化内容产业,成效有目共睹,包括电影、韩剧、音乐、电玩等娱乐产业,这几年对日本、大陆、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强力传输韩式文化。韩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在1999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310亿美元。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经济是一种政府强烈干预型的模式,政府在产业的引导、市场的保护、扶持大企业集团、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支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年秋季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就是个政府政策性开发出来的成功范例。影展自1995年举办以来,每年都吸引50多个国家200多部影片同城竞戏,1998年更演化成韩国影片吸引国际采购者的重要舞台,釜山国际电影节本身更赢得亚洲坎城的声誉,影视业也成为该市的战略产业。釜山当局还预测,2005年的国际电影节将会稳定地为釜山带来20万游客1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同时受益的还有影视就业人口将达到2万人,比2001年时多了一倍。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对文化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韩国,文化是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电影、广播、音乐、文学等艺术门类,还包括体育、庆典、观光、彩票、时尚等涉及社会生活和现代都市个性的诸多内容。基于这种极为广泛的文化理念,文化投资在韩国也早就从单纯的艺术领域扩及到上述提及的层面,其中体育赛事被认为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能够举办盛大的体育集会已被韩国政府及社会各界视为韩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象征;投资回收更是韩国人经营大型赛事的首要目标。

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为例,根据韩国官方的研究机构韩国开发研究所的分析,韩国举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当年的经济效益约为13兆韩元(相当于100亿美元),而韩国为世界杯大兴土木和安全保卫等费用的投入为11兆韩元,相当于收益的84.6%,这个数据显示举办世界杯落入韩国的纯利润在15亿美元以上。韩国政府认为,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不仅仅是体育盛会,而且还应该办成一届精美绝仑的文化盛会。在整体规划下,韩国上下一致认为大赛期间不光举行足球比赛,还要为赴韩游客规划各种文化活动。

韩国政府属下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产业支持部崔永昊部长也明确指出:「文化内容产业是作为文化产品的开发、制作、生产、销售、消费等有关的服务产业,是与音乐、动画、游戏、电影、卡通、漫画、广播有关的产业」。以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动漫画产业为例,它以三C技术和成果为基础(计算机Computer、通信

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s)的新融合,造就一个文化产业的新门类。

韩国的文化产业在进入21世纪后,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大量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同时在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来源、平衡地区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除了透过文化产业在国内增强社会凝聚力外,韩国在文化投资领域的成功还提高了韩国人在国际场合上的自豪感,甚至还养成了相对于日本文化的优越感。

此外,芬兰政府的教育部,于公元1997年成立「文化产业委员会」。南非政府将手工艺、电影和电视、音乐、出版等四大部门列为文化产业,从1997年开始进行文化产业成长策略(The Cultural Industries Growth Strategy)。彼岸中国大陆,不但文化部已设立文化市场司,并于2001年3月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视为大陆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已发表『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面对上述各国政府积极的作为,台湾政府必须在短时间内急起直追,并且充分朝资源整合与知识创新的目标迈进,才有机会在新一波全球竞合的环境中,永续发展。

台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为配合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文建会提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将抽象的「文化软件」视为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包括「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五大部分,分别由经济部、教育部、行政院新闻局及文建会共同执行。

台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在经过中央行政部门跨部会文化产业推动小组讨论后定义为:源自创意与文化累积,透过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在考虑目前产业潜力、未来产业趋势后,订出13个范畴: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休闲娱乐、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及创意生活产业。

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推估数据: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4千4百亿台币,保守估计至2008年将达到1兆1千6百亿元;1998年的就业人口为15万,2001年增为19万6千人,成长率将近20%。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更是潜力无穷。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计划「两兆双星」之一的数字内容产业,经济部技术处也预估三年后产值将达3千7百亿元的目标。目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只有半导体产业的的三分之二,但后劲十足。(有关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计划在行政院文建会的网站上有相当详尽的信息。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0988928.html,a .gov.tw)

在政府倾全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大环境下,为了让台北市文化产业政策的讨

论与拟定有更充分的依据,文化局于2001年委托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刘维公教授作了一份「台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况与振兴政策调查研究」。该报告书不仅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信息,同时也为整体产业政策推动的基本架构作出建议。

对于文化产业正在起步的台湾而言,任何文化产业的分类必须考虑在地的特色,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产品的差异性相形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其文化发展与市民身份认同的基础,同时也是国际旅游观光与文化产品输出的利基。近年来,台北市致力于营造本身城市的特色,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是否成功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参考文化产业定义与台北市的在地特色后,研究报告中将台北市的文化产业区分为下列12项文化产业:历史建筑与古迹、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出版、流行音乐、产品设计、时尚设计、广告、电影、广播/电视、艺术品与古董市场及食文化。

在这12项分类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建筑与古迹、时尚设计、美食文化等三项,因为相对于其它项目(都是一般国外案例常见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争议性比较高。

在考虑在地文化产业特色下,历史建筑与古迹是台北市重要的文化产业,因为它们是其它城市所没有的独特地景,是台北市确保其文化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充分活化运用历史建筑与古迹,将营造出鲜明的台北城市意象,为城市营销加分。

流行时尚已经成为当代都会消费的主要型态与对象,时尚设计具有相当可观的商机。国际知名城市如纽约、巴黎等,都有令人称羡的流行时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台北市要想发展成为以文化产业著名的国际都会,就必须发展出属于自己本身的流行时尚。一如台湾的电子业积极想要突破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代工位置,台湾的纺织制造等相关产业,也面临生存的压力。时尚设计的发展有潜力扮演火车头的角色,带动产业的升级,让人认识到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至于建议将美食文化列为文化产业是否适当,是因为国外的文化产业很少看到是以美食作为文化产业项目。然而,甚少有哪些民族是像中国人以美食闻名于世。美食文化可以说是台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亮点,随着国民政府迁台的历史因缘,中国美食在台湾不仅有完整的保存,更有令人惊艳的创新呈现。精致美食拥有相当巨大的商业利润,鼎泰丰的成功即是典型的例子。如何让美食文化充分产业化,让台北市成为全世界品尝中国美食的首选地点,应列为台北市重要的文化产业政策。

这份研究报告书的最后更研拟出两大具体振兴目标,提供市政府作为实际行动轴线的参考。

政策目标一:产业发展环境的打造

目的是建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

(1)尽速成立文化产业推动小组或是资助服务机构(2)提供行政服务

(3)修订法令规章(4)健全网络组织(5)建立产业数据库

(6)培育专业人才(7)成立发展基金(8)制订文化消费抵税办法

(9)建立文化产业园区(10)整建文化设施与场所(11)规划文化街区

(12)结合数字科技与文化产业

政策目标二:产业经营模式的建立

目的是以旗舰活动扩展市场、创造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出成功的范例,累积know-how,提供产业发展学习的模式,建立中介平台。其活动项目包括:

(1)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2)举办流行音乐博览会(3)加强城市营销活动(4)将文化产业的作法注入既有的台北艺术节、书展、电影节等艺文活动

(5)筹办各项新的都市节庆活动或积极与民间合作举办活动

政大商学院院长吴思华认为,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藏在各大城市的特殊条件里。城市定位与创意文化产业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城市就像是支持创意文化产业成长的土壤;人才是创意文化中最重要的投入因子与生产要素,创意者与创意经营者都以都市为主要活动区域,因此城市的类型往往决定文化生态系发展命运的关键。综观国际知名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可区分为三类:传统再现/保存文化并赋予新生命、创新平台/以独特的体制设计吸引创意人聚集、中介服务/适合买卖双方聚集的城市机制。

台北市文化局成立四年多来确实在改变这个城市的文化版图与氛围上有一些具体的成绩,为落实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的政策,过去四年中我们在古迹及闲置空间修复再利用的积极作为中已为台北市擦亮了18颗珍珠;位于台北东区的古迹松山烟厂,正积极朝台北文化产业园区的方向规划中,它是台北文化体育园区计划中的一部分,将来紧邻巨蛋体育场;目前朝民间自办BOT方式推动中的台北艺术中心则座落于基隆河与双溪交汇的北投士林科技园区内,园区内双溪河北已兴辟科技园区,发展潜力雄厚。台北艺术中心规划定位为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主题产业园区」(Art &Business Diatrict),空间内容包括音乐厅,戏剧厅、另舞台及表演艺术图书馆,紧邻国立科学教育馆、市立天文馆,已具备文化重镇雏型,并与双溪及美仑公园共同塑造水岸活动空间。2004年初台北市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已正式挂牌运作;政大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提出的〈2008城市愿见—台北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规划研究〉案也同步进行中。

最后,台北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定位在于是以世界、至少必须以亚太与华人为市场,而台北市确实具有这样的潜力与实力。现今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也都是以全球为市场,英国、日本、美国、以及现在的韩国都是如此。更何况台湾的内需市场规模不大,再加上WTO与全球化的威胁,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台北市政府与一般业者具备这样的野心与魄力。面对全球市场,台北市政府已将其自身转换成是文化产业的强力动力马达,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公等,台北市文化局委托研究案(2003)「台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况与振兴政策

调查研究」

2.Bruno S. Frey(2000)「当艺术遇上经济」蔡怡贞、林秀玲译,典藏

3.John Howkins(2001)「创意经济」李璞梁译,典藏

4. David Caves(2001)「文化创意产业」仲晓玲、徐子超译,典藏

5.David Throsby(2001)「文化经济学」张维伦等译,典藏

6.远见杂志,2002/12月号,文化产业专题

7.e天下杂志,2003/10月号,借镜英国「创意产业」特辑

8.天下杂志,2003/12月号,心动产业让世界哈台专题

9.吴思华(2003)「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思维」,推动文化产业的契机与个案实践国际论坛

10.辛晚教(2001)「城市文化环境之整体研究——台北市公元2025年文化建设发展蓝图」

台北市文化局委托研究案

11.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台湾经济研究院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调查与推估」

12经济部工业局委托东吴大学社会系刘维公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绩效指标研究」13.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委托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况分析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