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马克思

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行会的出现,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小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两极分化

?A、条件好的作坊主——最早的工业资本家

?B、条件不好的作坊主——沦落为雇佣工人

同行关系——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一

大商人(包买商)——割断小生产者与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联系——控制商品生产者——小生产者沦为商人的债务人——雇佣工人

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二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互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例如圈地运动),或掠夺货币财富。

圈地运动——羊吃人的运动

1)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拓毛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羊毛,养羊成了最赚钱的行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用暴力进行“圈地运动”。

2)过程:

资本家和封建贵族用暴力拆农房,霸土地,改农场,迫使农民成为雇佣工人。

3)结果:

A、地主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B、农民成为流浪者,出卖劳动力

血腥的殖民掠夺

?1)对美洲金银矿的掠夺:

?1545—1560年,西班牙每年运回5500kg黄金, 24.6万kg白银

?2)对亚洲财富的掠夺: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从中国掠夺共约三四百亿两白银。

?3)奴隶贸易:

?从非洲掳走大量黑人,进行贩卖。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后不断发展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使得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最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

自然经济

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商品经济

基本特征: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商品价值通过交换表现出来,经过交换价值最后到货币形式,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简单或偶然地通过另一商品表现出来

1.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商品价值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1只羊=2把斧子或一匹布或十斤茶叶或一两金(直接的物物交换)

2.一般的价值形式:所有商品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2把斧子或一匹布或十斤茶叶或一两金=1只羊(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3.货币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银表示

2把斧子或一匹布或十斤茶叶或一两金=1两黄金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价格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媒介的职能:商品-货币-商品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

5.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货币产生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贵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币和电子货币等形式。

? 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形式大为减弱,某些

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的货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 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它将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

品与货币的对立,如何把商品换成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 (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也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有私人性质也有社会性质。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并且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同时其劳动产品按照等价原则依社会需要进行交换。

商品经济矛盾的具体表现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社会分工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

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使用价值

价值具体劳动

抽象

劳动

个别

劳动

时间社会

必要劳动

时间

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Φ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Φ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Φ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1.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以上三点=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苹果

布使用价值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行为而获得收益的权利。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所有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占有剩余产品的经济利益关系。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为维护经济利益上所有制关系,以法律规章制度形式强制规定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排他性的权利界限。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的是经济利益的意志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私有制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3)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奴隶社会青铜器广泛使用

封建社会

(1)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2)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3)农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

封建社会铁器广泛应用

资本主义所有制

(1)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2)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3)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劳动过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人劳

动进入生产过程

8小时40元160元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8小时,创造新价值80元劳动力价值120元布4米100元

辅料2套20元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值过程

商品价值200元=120C +40V +40M

例题

价值200元生产资料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质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社会属性: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区分不变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1.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

2.解释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公式:M’=m/v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家新增加的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转化,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

3、进行积累的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压力。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距

预付资本的大小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的构成1.从物质看:由生产资料P m和劳动力A构成,技术水平决定其数量比例,技术构成 2.从价值看:由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构成,C:V ,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有流动的、潜伏的和停滞三种形式。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循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变换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带着价值增值回到出发点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马克思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

资本周转: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周转次数(n)=一年的时间(U)/周转时间(u)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成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利润量节省预付资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产品是国家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总和,价值为社会总产值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价值(卖的出去)

实物替换: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五)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1)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以劳动价格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4)现阶段工资的提高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地位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m’=m/v

P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p’=m/(c+v)

利润是剩余价值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

食品工业(70:30)

机械工业(90:10)

C:V 低利润率高

C:V高

利润率低资本流入

结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率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及其来源。

平均利润理论意义

平均利润形成后,尽管各部门、企业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不同,但是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并且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它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进一步表现。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矛盾)私有制

社会化(1)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2)生产过程是分工协作(3)劳动产品由市场交换

私有制(1)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2)生产过程由个人控制(3)劳动产品由个人支配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的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出现只卖不买的危机。

2.货币的支付手段形成商品的债权与债务链条,加深某环节中断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关系破坏

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商品积压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漫画:危机面前,人人平等。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

周期进程中的各阶段特征不明显

危机阶段的破坏程度大为减弱

危机与通胀相结合的经济滞胀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官吏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决策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核心。

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分权制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两党制、多党制)(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的职能,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指定的秩序要求之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对外职能: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本质: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

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

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

环节之一。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2.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4.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矛盾是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5.新时期如何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