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行知杯”论文参评申报表编号:

注:本表由论文作者自填。编号及本表最后两栏不填。

注意:1、严禁论文抄袭,凡引文要注明出处。

2、本表可复印,并装订在每一篇论文的首页。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问题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制学生接受地理知识,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恰恰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体验性和独立性,更多地注重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究竟该怎样才能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教学法”的含义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学生由于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的浅显,而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供与求”的矛盾。实行“问题教学法”,一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二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地理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届高一地理课,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量比较少,质量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这是因为学生已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第一,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直接的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

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第三,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第四,对少数预习不认真的,“造假”的学生,以假当真。正面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以后不再造假。

长期以来,学生较习惯于由教师的“授业”、“解惑”,因此“问题教学法”实行之初,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由教师直接解答问题。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提出问题仅仅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指导学生主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从各种途径去探究答案,从而把握地理发展的特征、地理发展的本质,探求地理的发展规律才是更为重要的。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着教学目标筛选、整理、挖掘出学生思维中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如在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教师从这个问题入手,组织教学。对前半个问题,分解出几个问题:(1)中共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2)国民党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3)国共两党性质不同,在当时有没有相近的目标?这样一层层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后半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后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最后教师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级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尽管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着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

“问题教学法”倡导一种把已获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从知识传递中找到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联系尚未解决的问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因热点问题而产生的种种疑惑进行捕导,倡导学生把已取得的信息作为发展的起点,在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比如: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顿时“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在缅怀烈士的同时,同学们表现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极大愤慨和严正抗议,同时同学们也迫切地想知道科索沃问题的由来、美国轰炸南联盟的原因。但是从地理课本内容来看,关于南斯拉夫问题,教材只有简单的介绍,很明显单靠书上的知识,同学们是“吃不饱”的。因此这段时间同学们预习课本上的问题,几乎都围绕这一社会热点。同学们的问题,典型的有以下几个:A.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矛盾的由来是怎样的?B.科索沃问题是怎么回事?C.美国为何轰炸南联盟?D.以后世界会不会出现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殖民主义会不会卷土重来?由于是热点,又是刚刚发生的地理,因此这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地理联系现实能力的契机。教师要求同学们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查阅有关1991年南斯拉夫分裂和内战的内容。在课上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信息、共同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南联盟问题纯属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尽管有其深刻的地理原因,但却纯属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他国无权干涉,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实质是一种侵略,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极端体现。同学们通过学习认清了所谓世界上最民主、最公正的国家——美国的丑恶

嘴脸,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正在大力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性,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捍卫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明天,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心。一堂地理课不仅传授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真可谓一举多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习地理以史为鉴的目的。

近两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对学生两次的问卷调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认同了“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课前预习、质疑、释疑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比例从30%上升到80%;学生对答疑的满意率从65%上升到接近100%;答疑的方式要求教师直接解答的下降了13个百分点,愿意师生共同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如“朝鲜战争到底谁打第一枪?”“社会主义有没有霸权?”“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吴笑锋:《怎样把学教好》,1995年12月第1版

[2]孙显圣、魏效冰:《新标准演绎新理念,新教材编出新特色》,《地理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

[3]朱家鼎:《浅谈中学地理探究性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