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的媒介暴力分析+

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的媒介暴力分析+
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的媒介暴力分析+

2014年第

6期(3月下)总第489期

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的媒介暴力分析

□文/叶

珲,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生

电影《美国队长2》剧照

一、媒介暴力的定义

从早期的研究来看,对于媒介暴力的定义广为采用的是格伯纳等人提出的“暴力是借助或不借助武器、诉诸于己或针对他人的身体力量的公开表达,是违背他人意愿、造成伤害或杀害的强制性行动。

”[1]

(erbner ,Gross ,Jackson -Beeck ,Jeffries -Fox ,&Signorielli ,1978,p.179)后来的媒介暴力内容研究,就是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这一定义的

内涵与外延。

媒介暴力可以从内容、机构、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界定,话语分析、符号学、媒介社会学等等都可以成为其研究路径,可以说媒介暴力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有学者对媒介暴力从媒介主体、媒介主体和媒介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将媒介暴力具体分为媒介化暴力、暴力化媒介、虚拟化暴力三个方面

[2]

,在笔者看来更具有分析的可

操作性。

媒介化的暴力主要从内容暴力的方面考量,即“大众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是经由媒介筛选、制作并传播的暴力事件,是现实中的暴力行为被媒介转述和图景化了的暴力故事。由于媒介转述和图景化的过程往往会为了引人注目而凸现暴力的刺激性内容,所以可称之

‘媒介化的暴力’。”[3]

暴力化的媒介属于形式暴力层面,即大众媒介利用其组织、技术和渠道上的传播强势,单向、集权地掌握社会话语权、诠释社会与社会现象、占用传播资源以宣传特定观点、价值。暴力化媒介的存在前提,是在传播媒介发展成为

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后出现的。虚拟化的暴力的概念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同构性,也就是说,大众媒介运用暴力的传播手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电影所建构的世界里,无论对于显性暴力的展示还是涉及意识形态层面的隐性暴力的隐喻,都是通过对于特定语境下赋予暴力内容一定的合法性而展开,这样能消解受众对于暴力内容的不适感,从而达到通过暴力手段建构受众的目的。

·外国电影评论

二、《美国队长》电影个案分析

(一)漫画以及漫画改编电影内容框架分析

针对漫画的媒介暴力研究,早在50年代精神病专家沃瑟姆开始关注这种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他的研究结论是:一、漫画书的内容囊括了犯罪、暴力、恐怖和性,许多儿童都阅读了漫画书,那么,儿童必然会产生犯罪、暴力以及不正常的性行为等倾向;二、犯罪漫画书会改变儿童对世界的看法,大量的犯罪和暴力的内容会使儿童认为世界就是如此。这些结论描述最后被纳入了格伯纳涵化理论的框架内,是描述媒介暴力对于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重要研究成果。好莱坞著名导演奈特·沙马南曾说,美国漫画永恒不变的公式就是“二元对立”。英雄与坏蛋、正义与邪恶,与好莱坞电影亘古不变的原则一样。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辩证性,是一种典型的利用自身的传播强势而施展的媒介话语暴力。

而美国漫画文化在当代最重要的一次转向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凭借日益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好莱坞电影制作商不断地将经典超级英雄漫画搬上大银幕。漫画翻拍电影,不仅在美国文化产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也为媒介暴力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因为,电影是时空连续的艺术,而漫画是静止的艺术,虽然都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用镜头(漫画分镜)结构整体;但是漫画和电影的传播方式不太一样,漫画针对的是个体受众,因此反馈意见出现的时间和方式一般比较分散。电影是通过集体体验进行传播的,而且在现代的视听技术的冲击下,更加能混淆真实世界和拟态世界的区别,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媒介等同效应”。在媒介效果上更容易产生葛伯纳等人提出的主流化(main streaming)的效果。可以说,在电影媒介下,媒介暴力对于受众影响将会更加直接和深远。

(二)《美国队长》个案分析

美国队长是美国两大漫画巨头之一漫威(Marvel)旗下的经典人物形象,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与超人齐名,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漫画人物。在先后几任美国队长中,最著名,最为读者所认同的是史蒂夫·罗杰斯,他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和美国梦的完美践行者。

1.美国队长的形象分析

美国队长身着源于美国国旗的蓝白红三色紧身战斗服,颜色鲜亮,手持号称世界上最坚硬金属亚德曼金锻造盾牌,身材健硕,身手敏捷,被称为“拥有人类体能极限的运动能力”,精通多种格斗术,且具有出色的战斗指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集合了积极向上、忠诚、善良、同情弱者、正义、富有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等优良品质。

从广义上说,美国队长的形象是一系列在电影(漫画)的语境带有所指意义的符号所构成的。按照约翰·菲斯克的说法,美国队长身上所有符号聚合而成一种“系统架构”(syntagma)。[4]———美国队长首先的是军人身份,其符号所指的是美国军队的代表;蓝白红三色紧身战斗服代表了美国国家意志;敏捷的身手、出众的格斗术代表了美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而一系列优秀的品质代表了美国深远的清教徒精神传统和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尤其是美国队长的标志———他手里的盾牌,其材料本身就是极具杀伤潜力的金属材料,但是最终锻造成为盾牌,意指美国队长的防守型战斗原则。而无论是电影中还是漫画中,就是面对敌人的威胁,将自己的盾牌掷出击倒敌人。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视域内反复呈现各种“武器”图片,会强化被试的暴躁情绪和攻击行为。同时,国内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攻击性图片”的学习记忆使被试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在攻击图式处于激活状态下,个体更容易将交往对象知觉为具有攻击性,并相应的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动作。[5]所以,美国队长的盾牌只是符号学意义上“防御性质的正义暴力”的表征,在实际的媒介暴力内容展示中,其效果也可能是负面的。

如果结合电影里的语境进行交换检测的工作———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意志对应的是全美甚至全世界的共同敌人纳粹法西斯势力;盾牌对应的是在美国本土和全世界正义国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正义的自卫反击;清教徒精神传统和自由民主的理念对应的是纳粹种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精神传统。因此,电影里特定历史语境的局限下,上述的编解码过程就赋予了合理的表意秩序。进而,依据这种语境下的符号编解码,美国队长的形象为电影中媒介暴力的实施赋予了合法性。

叶珲: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的媒介暴力分析

如果进一步对其形象进行政治诗学层面的分析,有人认为,美国队长其超人的力量并非来自血统,也非个人意志,而是科学技术———科技把他从自然的劣等人变成人工的超人。但科学技术并非与其灵魂不发生关系,其所承载的是二战中美国以科技和工业仲裁轴心国以实现世界正义的大叙事,其爱国主义的意志精神与国家共同体具有同构性,而美国队长的核心品质其实就是美国军队的集体意志,一种集体化、科技化了的意志生存论结构。美国队长除了身体素质和盾牌,其最大的特别之处也就在于他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淳朴的美国军人精神,对荣誉、集体、严肃、道德、牺牲的看重对于今天的美国军队来说,这些淳朴的老美国精神是具有神话性质的,而那块以保护为原则的盾,所代表着的一种更富道义与防御性的全球战略,也是今天美国所缺失的。在这一维度上对于美国队长的形象解构,体现出是电影媒介掌握媒介话语的符号暴力。

2.《美国队长》的电影叙事分析

易受影视暴力影响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对影视中故事情节的确信度高;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实施暴力的所谓“英雄”角色高度认同。国内有研究表明,偏爱暴力节目的青少年对暴力赞成程度高于不喜爱暴力节目的青少年,而赞许度与认可度通常是暴力倾向形成的前提。[6]在笔者看来,这种赞许度与认可度的获得主要是源自受众对于其暴力行为的合法性认可而形成的。

在追求法治精神发达的美国,法律的程序正义是正常社会秩序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表征,但是物极必反,判例法系下的美国,在追求程序正义的同时,存在着客观上纵容事实犯罪的弊端。现实的司法体系神圣而不容侵犯,漫画和电影成为了民众心理的宣泄口,因此,一大批游走于司法体系边缘、用个人能力惩治罪犯,维护西方法理学意义上的“vigilante justice”的超级英雄形象应运而生。“媒体文化的文本清晰地表达了一种文化的恐惧和希望、梦想和梦魇,它因而是一种崭新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洞见力的源泉,展示了特定时机中的受众的感受和想法。”[7]贾磊磊认为,电影中经过叙事逻辑“校正”后的暴力,正为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他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通过电影中“故事化”的表述得到某种缓解。[8]

电影中,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在接受基因改造之前,是一个身材瘦小,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青年,屡次参军体检都没有获得通过。但是主持超级士兵血清项目的厄斯金博士认为他具有控制自己超级能力为正义事业所用的精神品质,遂私自篡改了体检报告,让罗杰斯得以参与超级士兵血清项目,最终赋予了罗杰斯实施暴力的能力,这是的“程序非法、结果正义”典型例子。同样,在影片中间部分,包括罗杰斯好友巴基在内的上百名美军士兵为敌军所俘虏,已经拥有上尉军衔的罗杰斯违反军令,只身潜入敌军后方基地,不仅成功将战友救出,还一举捣毁了重兵布防的敌军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在简单的善恶二元、行为正义等典型好莱坞叙事手法装饰下的暴力行为,成为宣泄观众的敌对情绪或满足他们的攻击欲望的“心理出口”,掩盖了以忠诚、富有集体主义觉悟著称的美国队长事实上违反了“军令如山”的现实世界的基本原则。在这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价值判断和行为上能够简单有效解决问题的暴力行为渲染下,或许就会产生伯克维兹提出的“解禁暗示”效果,即暴力内容会产生解禁的作用,媒介展示出过多的暴力内容,会使人们对暴力无动于衷,会减弱人们对侵略性行为的抑止,从而更容易行使暴力。

伯克维兹在60年代提出“解禁暗示”效果其后续研究强调了侵略性产生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来自于内部的因素(如挫折或愤怒)和外部环境(合适的暗示)。与伯克维茨理论相似的,An-derson等人根据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在整合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强调外部因素,又关注个体特征的一般攻击模型(GAM)。该模型强调,攻击行为的出现决定于个人内部变量(如敌意特质、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和外部情境变量(如失败、挫折、暴力或激惹性事件和药物等)。[9]在《美国队长》电影中,主人公的所有暴力性行为都“事出有因”,如德国间谍刺杀了掌握超级士兵血清核心技术的厄斯金博士、数百名战友被

·外国电影评论

俘、亲密战友巴基在执行任务中殉职、面临敌军死亡威胁等等,这都符合上述侵略性行为产生的内外因。此外埋在“营救人质”这场戏之前,美国队长刚刚在对前线将士的慰问演出中受到了奚落,在叙事层面上也赋予了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价值的动因。

3.《美国队长》电影媒介暴力综述

电影的媒介化暴力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审美元素,《美国队长》中大量的打斗、战争场面是该类型电影最主要的美学表征,也是最重要的卖点。该类电影以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使得剧情变得十分易于预测,故事走向成为仅仅为了支撑描写展示暴力内容的大框架,因此,对剧情的理解和对矛盾复杂性的解读在这类电影的观看体验中被消解,因而将观众对暴力内容的观看最大化。

总结来说,《美国队长》中宣扬的是媒介暴力研究中典型的以“正义”形象进行的“合理化”暴力,在接受心理学上看,这种对暴力内容的展示和对暴力行为的前提建构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可接受的道德准则内,而且感官性的暴力刺激也充当了媒介作为“减压阀”的作用。尤其是超级英雄题材往往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正常的法律程序和国家暴力机构已经无法保护弱者,解决社会矛盾的情况下,超级英雄运用其超人类的能力保护了需要保护的群体。在美国,这一类与超级英雄暴力文本相关的案例不胜枚举,最近一次就是震惊世界的丹佛枪击案。

除了内容的暴力外,意识形态层面的形式暴力在《美国队长》的电影也有所表现。首先,在媒介话语表达上传递了这么一类价值,即美国是世界整体和平稳定不二的维护者,电影中美国队长的小队里集结了黑人、亚裔、东欧人、法国人等世界上各种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人,其中隐喻的就是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绝对领导者。其实在大多数好莱坞英雄题材、科幻题材类型片中,这类隐喻屡见不鲜。放眼全球该类影片生产情况,美国无疑占据了绝对多数的比例;而同时,这类影片又恰恰是电影产业中最为卖座的类型。美国正是通过本国领先于世界的电影技术和电影营销能力,掌握了在电影媒介上绝对统治性的话语霸权,从而实现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围上的全球化,实现了美国的娱乐产业与美国的国家叙事的合谋。

参考文献:

[1]Gerbner,Gross,Jackson-Beeck,Jeffries-Fox&Signorielli:Cul-tural Indicators[M]Violence Profile No.9,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28,1978:176-207.

[2][3]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J]新闻记者,2009(9):15-17,16.

[4](英)泰勒,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5]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2):75-78.

[6]王玲宁,张国良.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5(3):32-40.

[7]徐明君.论暴力的媒介叙事逻辑与表达机制[J]电影文学,2008(1):31.

[8]贾磊磊.消解暴力———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3(5):50.

[9]ANDERSON.A,BUSHMAN.J.Human aggression[J].AnnuRew Psychol,2002(1):27-51.

漫威17部电影的正确观影顺序

顺序一: 《钢铁侠1》 《钢铁侠》是2008年上映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一部影片,由乔恩·费儒执导,小罗伯特·唐尼及格温妮斯·帕特洛等人主演。 关键人物: 钢铁侠 漫威英雄扮演人物: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 1965年4月4日出生于纽约州纽约市,美国电影演员、制片人。 1971年,5岁的他出演电影《狗》。1987年,22岁的小罗伯特·唐尼主演了喜剧片《泡妞专家》,该影片是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1993年,小罗伯特·唐尼凭借电影《卓别林》获得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1997年,他因吸毒被逮捕并强制戒毒。2001年,他凭借《艾莉的异想世界》中的演出获得第53届喜剧类剧集最佳男配角奖和第5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2007年,他主演了《十二宫》。2008年,他出演了电影《钢铁侠》。2010年,他凭借《大侦探福尔摩斯》获得第67届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2012年,他主演了《复仇者联盟》。2013年,他主演的《钢铁侠3》上映。2014年1月,小罗伯特·唐尼获得第40届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顺序二: 《无敌浩克》 《无敌浩克》是2008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二部影片。根据漫威漫画改编,由路易斯·莱特里尔执。 关键人物: 绿巨人 漫威英雄扮演人物: 爱德华·诺顿(Edward Harrison Norton) 1969年8月18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演员。 1996年,爱德华·诺顿参与演出庭辩戏《一级恐惧》,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提名和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1998年,他以《美国X档案》的演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1999年,爱德华与布拉德·皮特合作主演了《搏击俱乐部》。2000年,他自导自演喜剧片《男人爱美神》。2006年,爱德华·诺顿主演兼制片的《流入深谷》更入围戛纳电影节。2008年,爱德华·诺顿主演的《无敌浩克》上映[2]。2010年7月8日,联合国任命爱德华·诺顿为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亲善大使。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论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摘要: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媒介暴力、影响、媒介行为暴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利益与竞争激烈的考虑,大众媒体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日益普及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现象,同时由于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乐观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媒介的暴力文化现象在媒体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介暴力。而媒介暴力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观察模仿、暗示激发、虚拟参与等现象。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方式 1、观察模仿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这些由现实暴力主体提供的说法也许更令人信服。这也说明了诸如侦探或者警匪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因素会提供给人们一些犯罪的手段或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2、暗示激发 一些研究者认为,媒体暴力激起或暗示了人们的进攻性思想感表,进而促成了暴力行为的实施,个体想要出击的愿望被媒体画面证明是正当的,因为在画

面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坏蛋都使用暴力复仇,并且常常没有对错和结果。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睫》之中,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通过绑架威胁医院的人这种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他获得的结果的也是符合他的目的,但是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这种暗示激发是媒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介对暴力的“美化”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媒介暴力就是利用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描绘和美化暴力。 媒介的暴力是潜移默化的暴力。媒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美化”暴力,使得暴力变的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不仅仅是接受,受众还会认为这种暴力是美好的,是英雄的。有另一种说法称这种暴力为隐性暴力。隐性二字很好的诠释了美化的意义。这种暴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容易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而真实暴力,与虚拟暴力相比,对广大受众的心里和行动上的渲染程度要弱很多。真实暴力,一般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报道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等等,虽然这个事实很暴力,但因为新闻报道过程中,会考虑到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在画面的选择上会有所保留。其次,新闻报道出来的这些暴力犯罪,都会倾向于解释他们不利于社会的一面,持批评的倾向态度。因此,大部分受众在接收这类信息都会在主观上持反对态度。 所以可以说媒介暴力的“美化”主要体现在虚拟暴力上,也就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艺节目。这些被“美化”的媒介暴力主要通过描绘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正义英雄或者一些正面偶像,将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说日剧《joker》其中就是通过运用暴力去解决那些逃脱法律漏洞的罪人,表面上来看,它是遵循着那条“杀人偿命”的正确价值观去制作,实际上它确实在正确价值观掩盖之下的暴力,在这种面具下悄无声息的宣扬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而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则成为引领这种风尚的风向标。而受众的反应必然是倾向光鲜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1674528.html,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作者:康登慧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 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报道时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文章用采样分析的方式,揭示媒介暴力对受众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Gunter;反抑制;模仿;涵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37-02 1 绪论 Gunter在1994年提出媒介暴力7种影响的分析,分别是宣泄净化作用、唤起作用、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脱敏作用、培养涵化作用和恐惧作用。在认识这7种影响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媒介暴力。 学界对媒介暴力的解释不一,一种将媒介暴力划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真实暴力是指媒介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做出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娱乐节目和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景。 更为普遍的解释,是将媒介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两种。 显性暴力多为媒体定义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可能是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等节目中的反映出的暴力情节和场景。这两种媒介暴力现象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身心的伤害,而施暴者受到严惩。这种报道强调的是暴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对暴力事件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反面的情绪,而只要报道的表达方式恰当,就会使受众对暴力事件产生宣泄净化作用甚至是一定的抑制作用。 隐性暴力是指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片和影视等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们往往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这种隐形的暴力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 可以看出,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介扮演的是主导作用,媒介报道暴力事件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暴力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我认为反抑制作用、模仿 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

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Yibin University 论文 题目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系别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涂利 学号 110801044 年级 2011 级指导教师黄璐职称硕士 2012 年 12 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媒体暴力的含义及分类 (4) (一)真实暴力 (4) (二)幻想中的暴力 (4) 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4) (一)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 (二)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 (5) (三)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 (5) 三、媒体暴力的应对策略 (6) (一)加强国家和政府的干预 (6) 1、完善立法,制定实施细则. (6)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6) 3、实行内容分级 .................................................... .7 (二)增强媒体的自律功能 .. (7) (三)提升“媒介素养” (7) 1、家庭“角色示范” (7) 2、学校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8) 3、提高公众的媒介道德素养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随着信息获取的多元化发展,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媒体暴力会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甚至诱导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面前,需要将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媒体的自律和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并举,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媒体暴力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摘要:媒介的“去理性化”行为是相对于媒介的理性行为而言。媒介正常的行为即理性行为。媒介行为可以界定为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以及传播。正常或者说理性媒介行为正确、真实、公正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制作以及传播。而相对理性行为,“去理性化”行为是指:大众媒介在其运作中有意识、无意识地采用夸张、曲解、捏造等手段,对信息片面性的采集、制作、传播,形成有悖于公正、真实等原则的媒介行为。 标签:“去理性化”;媒体;探析 一、媒体“去理性化”的现实表现 大众媒介的非理性行为总的来说是因为在信息采集、制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诸多手段造成的信息片面、不真实、低俗等行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肆意捏造 大众媒介的使命是为受众传播信息。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乎着大众媒介的生命。尤其是作为社会良知守望的新闻媒介更是如此。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被称做新闻,其定义便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新闻更具有真实的特性。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信息才是新闻,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具备信息本身的价值。但是显然大众媒介传播的并不都是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当激烈的竞争出现于传媒市场上后,虚假信息更是层出不穷。 (二)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这种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广告等,它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组织或个人希望获得大众媒介宣传,或者不希望大众媒介对不利于其自身的有关信息进行传播,因而向媒介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或不报道的行为。 这种信息传播的典型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偿新闻”。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都是利用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进行金钱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权利寻租”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公正,损害了大众媒介的声誉。 (三)对信息的片面收集、制作、传播 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受众也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我们的世界。当代的大众媒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基于此,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全面时,我们也可以全面真实地认知,但是当大众媒介片面地传输信息时,我们则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混淆。

媒介暴力_类型_效应及控制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一、“媒介暴力”的概念辨析 对“媒介暴力”的概念到底如何界定,学界一直看法各异,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类观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宪奎为代表,认为“媒介暴力”由“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构成。“真实暴力”指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暴力场面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则主要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景。①还有学者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②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媒介暴力看作是大众传媒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没有提及传媒自身作为“施暴方”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另有一类观点则认为:“媒介暴力即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③这一观点是将媒介暴力定义为一种伤害行为,将传媒看作是“施暴方”,倾向于强调其负面影响。 由于媒介暴力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歧义性,也有人不是简单地为其下定义,而是根据媒介暴力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暴力。“显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描述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这种显性暴力可能是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报道,也可能是这些暴力在电视剧、电影等娱乐节目中的反映,但其共同特征是表明暴力的结果是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则遭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二是隐性暴力。“隐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更多地出现在娱乐节目中。人们往往因习以为常或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其主要形式有体育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像暴力等。……这种隐性的暴力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易被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④ 经过以上的归纳不难发现,“媒介暴力”并不像字面意思那样单纯和固定,由于大众传媒特殊的身份与职能,人们对“媒介暴力”的理解呈现出了各种观点互相交织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局面,并随着现代社会媒介手段和形式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 实际上,“媒介暴力”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上为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是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其具体内涵上能够统一认识,从而能够使得我们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所以在这里不想把问题的讨论更多纠缠在定义问题上,而是直接通过划分“媒介暴力”的类型来认识“媒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郝 雨 王 祎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 :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英文题目 :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姓 名 柳 佛 保 学 号 04012607 专业班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04级(6)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4-18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柳佛保广播电视新闻学 04级(6)班指导教师:杨凯毅讲师 摘要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的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着重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而批判分析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娱乐化道路上遵守的原则,以利于新闻娱乐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定义特点现状成因利弊原则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Liu Fobao Class 6,Grade 2004 Broadcasting, TV and Journalism specialty Tutor : Yang Kaiyi Title:Lecturer Abstract With developing of the market of the news media,the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s more and more obviously.Probing into the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and genesis,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and then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be observed the media for the practice of News Entertainment,for the News Entertainment serv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s news entertainment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gene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inciple

004 简谈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简谈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超级英雄电影以其类型化的好莱坞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格。其中,漫威漫画公司更是凭借超级英雄电影成功转型,广为人知。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之一的个人英雄主义,是超级英雄电影的核心,下面对漫威电影宇宙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一、漫威电影宇宙的构建 2008年,漫威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在此之前有过很多的超级英雄电影上映,并且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所以漫威并很快推出了“漫威电影宇宙”计划:将主角不同的超级英雄故事有步骤地不断推向大银幕,并逐步将他们在同一部电影中集齐,以“英雄团队”的方式去承担拯救世界的任务。 漫威关于“电影宇宙”的构建,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电影宇宙”中的每部影片都遵照统一的价值原则。在构成上,先将独立的超级英雄角色故事搬上银幕,在每个故事中都相互埋下剧情伏笔;再将各个超级英雄聚集一处,通过先前的每一处伏笔将剧情逐渐铺开,形成完整的更为巨大的故事网络。这使得一部部漫威电影看似独立,却有着共同的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核。不论哪一部影片出现,都有着部分代表整体的功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电影的品牌效应,而长时间铺垫的暗示和影响效益比单一电影要远得多。 二、漫威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的传播决定了电影符号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即图像、声响、语言等不同类型符号的综合。组成电影的每一种不同的表现载体,都携带着大量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生产,不仅是艺术的创造,也是意识形态的要求。毫无疑问,漫威电影通过不断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美国式英雄电影的典型,电影中始终充斥着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与赞颂。 漫威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是无所不能的代表,他们拥有普通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特殊能力,可以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英勇行为,匡扶正义,守护人民,与邪恶势力斗争。比如蜘蛛侠和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他们都拥有超凡的能力。这些超级英雄的形象基本都源自于漫画,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超能力,在大灾难面前,都将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肩上,与邪恶势力斗争,保护平凡的普罗大众。美国人借以在影片中推崇超级英雄的机会,宣扬在经历了成长过程中的波折、锤炼和磨难之后,还永不放弃的精神。电影中超级英雄普遍都有着强烈且鲜明的个性特征,独来独往,不喜或不屑融于集体。即使组成团队“复仇者联盟”,但在真正面临困难之际,稍有分歧则土崩瓦解。这一典型的文化符号所指向的便是美国主流价值取向中的个人主义思想。

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摘要】: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它形式简洁精练,包涵信息丰富,往往只言片语便能反应出一个热点、一种现象、甚至一个时代。近几年,网络热词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正是网络热词内容能够反应民生,是民众向社会传达声音的“麦克风”,也是民意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同时,网络热词话语犀利又不失幽默诙谐的风格,将社会阴暗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洞穿力。因此,网络热词不但获得受众的喜爱,也受到各大传统媒体的青睐。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热词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遥遥领先,它存在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譬如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情绪,成为全新的舆情收集方式,它能向受众传达信息,也能侧面反应受众对事件关注度及意见倾向,网络热词正用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结构上,笔者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包括网络热词的概念、网络热词的分类、网络热词的特征、网络热词的现状;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生成环境包括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播原因分为新闻价值、受众诉求、传播形式;第三章探析网络热词传播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第四章提出网络热词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通过对网络热词生成原因与传播效应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使用网络热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提高网民自身素养,包括网民使用媒介

的素养和网民的公民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空间。其次,网络热词引发的全民舆论狂欢是病态的现象,它麻木受众沉迷于网络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思考,对现实社会充满敌意。因此,传统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营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力的媒介环境。【关键词】:网络热词传播原因效应网民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6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16-241.1网络热词概念16-171.2网络热词的分类17-211.2.1针砭时弊类19-201.2.2娱乐消遣类201.2.3表达情感类201.2.4传递信息类20-211.3网络热词的特征21-221.3.1形式简洁精练,创意创新21-221.3.2内容关注现实,反应民意221.3.3风格幽默犀利,一语传神221.4网络热词的发展历程22-24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24-282.1网络热词生成环境24-252.1.1技术环境242.1.2政治环境24-252.1.3文化环境252.2网络热词传播原因25-282.2.1新闻价值——传播的外部驱动25-262.2.2受众诉求——传播的内部动力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由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设备和由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媒体暴力,即大众传播媒介上显示的暴力内容。 影视、录像、电脑、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普及,并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鲜活刺激、生动直观等特点,迅速地传递着大千世界无限多样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把现代人推到了一个信息纷呈、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面前。所以,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要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主要影响 媒体暴力究竟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专家对此作了研究。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3年,权威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总结性的报告,明确指出,频繁地接触电视暴力毫无疑义地会导致观众对媒体暴力持接受态度,从而对暴力行为持接受态度。①这个协会抽查了从1955年到1991年间发表的1000份报告和研究,得出结论:“收看暴力和攻击性行为有正面联系。就是说,看得多的人比看得少的人更具攻击性。”②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音带、广告、游戏机和多媒体等。③显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具有进行教唆犯罪的社会化作用。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早在1890年电报首次出现之时,法国社会学家塔德就曾意识到。他通过大量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会随着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扩散,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犯罪率。他认为,犯罪行为是随着电报线路传播的,向公众展示暴力会使部分人重复暴力行为,使犯罪行为向着更广泛的层面蔓延。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因而必然成为诸多大众媒体最大的受众群体,充当所有媒体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一股无形力量。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并错误地将暴力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刻意模仿,从而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据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在石家庄监狱、河北省少管所对100名青少年犯进行的调查,80%的人热衷于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黑社会里的“老大”和“江湖侠客”,把讲“哥们义气”视为做人的根本标准,并受片中情节的启发谋划作案。④由此可见,媒体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二)媒体暴力传递的错误价值观念,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正确方向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为社会传播和推行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大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张千山 ?9?

媒介化现象探析

媒介化现象探析 摘要通过对社会媒介化行为、家庭意义的变迁、媒介与人际传播的互动、科技与媒介化4个角度媒介化的深入描述,笔者试图阐述行为主体参与结构化的互动但服从的是互动现象本身这一问题,使媒介研究重新重视自觉在媒介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在众多案例分析研究中发现,媒介化的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的来源于媒介但不完全受制与媒介本身;人类驯化科技的力量;媒介的发展越来越接近人际传播的形态并且媒介改变、模拟并延伸人际传播;科技对于媒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成功能上的进化,包括基本功能的进化和新功能的发展,媒介化最终回归于社会赋予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 关键词媒介化;驯化;人际传播;媒介进化论 报纸在17世纪出现时,人们开始担心“公众也许会对上层社会的行为和意见过于熟悉”;19世纪,戏院被视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后是广播和电影;20世纪60年代,电视成为主要的被指责的对象,为大部分青少年犯罪背负了责任[1]。而今,人们还未从网络带来的惊慌失措中走出来就必须得面对新媒介的崛起和媒介融合的生态激变。每次都要站在不可预知的背景中理解媒介的进化,因陌生而紧张。作为媒介理论的研习者,我们所紧张的并不是新媒介的神秘色彩,而恰恰是全面进入现代化生活后的媒介化生存现状。自然化、社会化、媒介化的行为为我们构建出现代化的基本生存空间,而媒介化则为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回返至自身,并将自身表示出来的出口。同一条信息,通过电视和电影传播后就会变成两条不同的信息,通过书信和邮件两个不同的媒介传播后就会产生两种传播行为,这些媒介化行为在脱离自然的社会后期待被给予诠释和凝练。笔者尝试通过对媒介化社会行为、家庭意义的变迁、媒介与人际传播的互动、科技与媒介化4个方面给媒介化做以描述,而描述本身足以说明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 1 媒介化行为 需要和远方的家人联络,我们可以采取网上聊天、发邮件、打电话、传真、或者从邮局快递一封信,这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而自觉采取媒介化活动的简单的行为,它们和媒体有关并构成了媒体的互动,因此使用媒介是最基本的媒介化行为方式。媒介影响力取决赋予行为的最终意义,它是通过自觉的行为选择来实现的,而这正是媒介化的根本。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人与媒介的互动在行为模式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行为在发生时能够自觉形成或者产生了另外的选择,从而进入媒介化社会空间中。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暂且把和家人联系的愿望转接到已完成的媒介化行为——这封信件上,信可以被收藏也可以被阅读,收藏是媒介化相对静止状态,阅读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需要参与某种动态的传递(知识、经验、媒介本身)。人们通过阅读了解信息或者对信息解读,但是阅读行为本身却隐匿了媒介对人的影响——是什么引发的自觉媒介化行为。阅读本身作为接触媒介后的“条件反射”

⑤基于底层抗争的想象性报复_社会怨恨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_冯莉

第2期2015年4月 阅江学刊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2 Apr.2015 ·新闻与出版· 基于底层抗争的想象性报复: 社会怨恨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 冯莉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0017)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与矛盾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怨恨情绪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的显著特征。这种表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它应该发挥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和促进群体和谐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把关人的责任,避免不实不当信息和言论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吸引受众、抢夺关注的大战中往往会热衷炒作或跟风报道,体现为谣言、污名化、歧视、感官刺激等报道特征的媒介暴力,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造成群体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此种媒介暴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眼球经济效益”的膨胀,深层动因还在于媒介契合底层受众在转型社会中的怨恨情绪以及由此延展的想象性报复,这也正是大众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关注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社会怨恨;媒介暴力;“眼球经济效益”;想象性报复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5)02-0103-05 收稿日期:2014-1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研究”(12YJC860006) 作者简介:冯莉,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大潮蔚为壮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的完善以及文化观念的重塑都在转型变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而在这场剧目中,永恒的主角是作为社会底层群体的普通百姓。底层群体包括“基本不占有组织、经济、文化三种资源的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以及拥有很少量资源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①近年来,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其他大量城市低收入者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他们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均不具备优势。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他们和其他群体在职业结构和社会分层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差异性。底层群体之间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出现了相应加剧的趋势。当底层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巨大的“相对剥夺感”,当他们对自 301 ①罗峰,文军:《转型期中国的底层群体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01-102页。 DOI:10.13878/https://www.360docs.net/doc/d611674528.html,ki.yjxk.2015.02.013

英语介绍电影漫威的一系列电影

英语介绍电影漫威的一系列电影 I like watching movies very much. My favorite movie is Iron Man A special version of the Robert Downey Jr.-starrer has been made for the Chinese market, with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significant Chinese elements. A joint statement from Marvel and DMG Entertainment, the film's Chinese distributor, reads: "Renowned Chinese actor Wang Xueqi will appear in both the studi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 film and in it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US version. Both versions of the film include 'Iron Man 3' footage filmed in Beijing in Decembe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film will also feature a special appearance of China's top actress, Fan Bingbing, and will offer specially prepared bonus footage made exclusively for the Chinese audience." 由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钢铁侠3》特别版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由漫威影业和DMG娱乐公司发布的联合声明表示:“国际知名演员王学圻在国际版和中国版均会亮相.这两版《钢铁侠3》中都会出现12月份在北京拍摄的场景.而中国版将会特别加入一位重量级演员范冰冰,这也是中国版《钢铁侠3》给中国观众的特别福利.” One wonders how the Chinese audience will respond to the film's villain, The Mandarin. As described by the film's co-writer and director Shane Black to Yahoo! Movies, the character, played by Ben Kingsley, is no longer Chinese, as he was in the comics, but "draws a cloak around him of Chinese symbols and dragons because it represents his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 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二简答 1 简答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二简述 1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布莱士的观点 a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 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现实的舆 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 的过程,以报刊为核心的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 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 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2)塔尔德的观点 a 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 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 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 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 a 库利在《社会组织》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 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 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背景 a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

“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今传媒》作者:关梅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我们称之为“网络暴力”,这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由网络世界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带来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不能否认,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选择在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舆论也由此产生。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也确实对许多现实事件回归真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网络暴力”现象,对其所触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应高度重视,并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网民对自身言行过度放纵的心理倾向,许多人性的弱点也似乎在这顶“保护伞”下被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因此在网络世界中,网民正是凭借其虚拟的身份无所顾忌地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攻击,由此形成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的身心和实际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难以想象的创伤和影响。例如,在“铜须门”事件中,只是一条简单的而缺乏证据的帖子就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激烈讨论,绝大多数的网友对“铜须”的行为报以强烈的谴责并义愤填膺的对其进行言论“围剿”,很少有人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匿名身份、无须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网民们对“铜须”的自我申辩毫不理会,甚至当发帖人自己也称其内容多有杜撰之后,网民仍旧对“铜须”进行声讨,并将这种影响延伸至了现实世界中。“铜须”的父母、所就读的学校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恐吓、咒骂甚至勒索,严重影响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网民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之所以轻易对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 第二,网民的年轻化及其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而相关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刻意凸显这种网络言论,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网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至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所占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了67.4%。①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遇事极易冲动,学历层次较低也制约了他们对事情做冷静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往往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论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摘要: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媒介暴力、影响、媒介行为暴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利益与竞争激烈的考虑,大众媒体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日益普及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现象,同时由于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乐观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媒介的暴力文化现象在媒体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介暴力。而媒介暴力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观察模仿、暗示激发、虚拟参与等现象。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方式 1、观察模仿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这些由现实暴力主体提供的说法也许更令人信服。这也说明了诸如侦探或者警匪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因素会提供给人们一些犯罪的手段或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2、暗示激发 一些研究者认为,媒体暴力激起或暗示了人们的进攻性思想感表,进而促成了暴力行为的实施,个体想要出击的愿望被媒体画面证明是正当的,因为在画面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坏蛋都使用暴力复仇,并且常常没有对错和结果。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睫》之中,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通过绑架威胁医院的人这种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他获得的结果的也是符合他的目的,但是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这种暗示激发是媒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介对暴力的“美化”

[当代文学,思潮,媒介]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探析

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探析 随着文化建设的逐渐兴起,文学的发展呈现蓬勃趋势,当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时代文学进行了探索,近年来当代文学观念深入人心,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那么媒介文化思潮的来临也就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学的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去传播,在媒介文化环境下,当代文化的观念融入了更多的新思想,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突破,具体情况如下。 1.媒介文化思潮和当代文学观念 1.1媒介文化思潮 首先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也是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真实的体现,可以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其次媒介文化也是亚文化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比如说推行社会价值规范、构建社会价值意识等。媒介思潮就是在坚持媒介文化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对大众媒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各方面的现象进行评价,主要的理论构成包括社会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去揭示大众的生活属性、意识形态等文化结构。 1.2当代文学观念 所谓的当代文化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由于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分为多个阶段和学派,比如说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以及新世纪文学;其次也指发生在特定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能够对这一时期和这一背景下的社会现状更好的揭露,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进行了最为直接的批判。当代文学观念及时对文学历史和现实的直接评价,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现象的阐释,是当代文学观念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内容。 2.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的关系 2.1媒介文化下的当代文学观念 随着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媒介文化理念的渗透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文学的现象中存在一定的媒介文化语境,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需要媒介文化的参与,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新时期文化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深入。现代媒介的深入不仅改变了文学存在的方式和本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学生存的基础,尤其是社会价值的逐渐丰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电影文化、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渗透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 2.2文学阐释的媒介文化态度和媒介文化视角 从媒介文化的视角去更好的阐述社会现象和本质,重要包括对文学精神的批评,历史转折的阐释以及新格局的奠定。文学精神的批评最主要的就是自我批判精神,在大的文学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