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政治现实_创新历史思维_谈安克施密特的学术追求_董立河

关注政治现实_创新历史思维_谈安克施密特的学术追求_董立河
关注政治现实_创新历史思维_谈安克施密特的学术追求_董立河

限也就可以经由历史经验的获取而被克服。

这一“经验”概念在促使人们对叙事主义的理论欠缺进行反思的同时,却也遭到了颇多质疑。我们也可以发出如下一些疑问。比如,语言固然有可能遮蔽经验,但没有语言的媒介,史家却无从接近过去。得意忘言,“意”来得比“言”更丰满、更本真,却不是脱离“言”的中介就能直接获取的。历史学家语言和历史经验的复杂关系,安克斯密特未能给我们以满意的解说。又比如,历史经验在安克斯密特的描述中虽然为他所否认却明显带有的神秘性和私人性难免让人疑惑,这样的概念,能够成为一种以可交流传达为基本要求的理论创造的核心范畴吗?再就是,原本让安克斯密特体察到历史经验的微观史,其研究对象大都出自相对静态而较少变化的中世纪后期,而他后来所特别阐发的,却是法国革命、工业革命等文明断裂的“创伤”所引发的“崇高”的历史经验,这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安克斯密特也始终语焉不详。

安克斯密特所着意发挥的“经验”概念,以及他后来在与史学理论新锐鲁尼亚(Eelco Runia)等人讨论时,对于历史哲学中“在场”概念的阐发,虽则未必能够承担起他所赋予的重任,但却清晰地表现出他突破叙事主义范式的理论努力。而近年来,“记忆”、“创伤”、“纪念”等问题,在别的理论家那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似乎表明,叙事主义史学理论可能已经走到理论创造的可能性已消耗殆尽,新的理论取向正在逐步崭露头角的地步。无论安克斯密特式的“经验”概念是否足以支撑起新的理论范型,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都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关注政治现实,创新历史思维

———谈安克施密特的学术追求

董立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副教授)

安克斯密特的学术思想有着清晰可辨的发展轨迹,大体经历了从“叙事”经由“再现”到“经验”和“在场”的嬗变过程。但是,这仅仅是安氏思想发展的表面轨迹,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学术主旨,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它背后的深层动机。那么,安氏为什么会不断寻求新的史学理论范式呢?他思想转变背后的动机或动力是什么?如果仔细阅读安氏的著述特别是最近几年的言论,我们就会发现,安氏的学术旨趣源自他试图改变当前西方政治现状的价值诉求。他最主要的兴趣不在于政治概念的学理推演,而在于政治实际的考量。他对历史主义的强调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目的的。

安氏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哲学家,但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则是政治学问题,他有一个政治学的情结。安氏早期曾深受其师政治哲学家考斯曼的影响,考斯曼曾力劝安氏从事政治理论研究,但安氏却最终选择了历史哲学。安氏以后谈起此事也后悔不已。但也正是对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双重兴趣才构筑了安氏历史哲学的鲜明特色。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保持着对政治哲学的痴迷和热爱。在从事史学理论研究的时候,他总是力图发现它对于政治学的意义和价值,总是想着把历史学和政治学紧密联系起来,力图找到它们之间的结

合点。①这种结合并非出自两个学科理论概念之间纯粹的思辨联系,而是对当代政治问题的现实考虑。

基于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安氏试图用“再现”概念来沟通史学和政治学。“再现”原本是与美学直接相关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种再现,美学就是一个再现艺术的领域。安氏认为,“再现”是对认识论的一个必要补充。在他看来,当前的语言哲学过分强调描述,关注的是真理、指称和意义等有关语言和世界关系的认识论问题。毋庸置疑,认识论的单称陈述(断定某一特定个体具有特定属性,例如,苏格拉底是人)和所谓的科学理论在描述世界以及解决世界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是很成功的。但是,一旦面对小说、历史作品、报纸文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复杂的文本,认识论就会遭遇困难,失去用武之地。从认识论角度来理解文本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从“再现”的视角来看,这些困难就迎刃而解了。与“描述”不同,“再现”不需要区分主词和谓词。比如,对于一幅画像来说,我们无法在其中区分出指称部分和述谓部分。

这种“再现”概念也可以应用于历史学和政治学,使我们得以谈论历史再现和政治再现。历史文本(比如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叙事)就是对过去某种再现,即历史再现。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政治学作为一种再现呢?安氏的论证是:首先,我们当代的政治制度通常是代议制民主。其次,就像马基雅维利所说,所有的政治都是“再现的”,因为政治总是要求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也就是说根据别人对世界的再现来认识世界。政治领域是一个镜像的体系,其中镜像(再现)相互映照反射,以至无穷。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每一项政治决断或行动都是以对相关社会政治领域的评价为前提的,而这些评价遵从类似于历史文本中的那种再现逻辑。因此,历史学和政治学都属于再现领域。政治学是现实中的历史学,历史学是一切有意义的政治学的基础,没有历史学,就没有政治学;反之亦然,没有政治学就没有历史学。②

如同在艺术再现中一样,我们也不能在历史再现和政治再现中区分出指称部分和指称对象(即意义)。具体到政治再现,这就意味着,政治学应该仅仅满足于实现全体选民的欲望,而不必涉及诸如政治道德、分配正义和公民义务等问题。在再现主义的政治模式中,重点应该首先放在公民(被再现者或被代表者)和国家(再现或代表)之间的相互制约上,而不应放在这种相互制约之外的道德要求上。可以看出,安氏倡导的是一种紧密联系实际的政治理论,它所探讨的是如何使政府更为直接有效地回应选民的现实诉求的问题。正是从这种实用主义的理论立场出发,安氏极力反对罗尔斯等人在有关正义和义务等问题上的抽象概念。基于再现主义的观点,安氏强调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差别,主张国家(或议会或政治家)应该具有某种对于选民或公民的自治权,如同画像相对独立于被画像者一样。在他看

①②Marcin Moskalewicz,“Sublime Experience and Politics: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rank Ankersmit”,Rethinking History,Vol.11,No.2,June2007,p.263.

Frank R.Ankersmit,“Invitation to Historians”,Rethinking History7:3(2003),p.424.

来,一切合法的政治权力都源自选民和国家之间的这种差别或张力中。因此,他既反对主张一切权力归于人民的“人民主权论”,也反对主张一切权力归于国王的“君主专制论”。

安氏是代议制民主的坚决拥护者和倡导者。在他看来,选民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是代议制民主的核心。一旦这种相互制约之外的东西主导政治决策过程,代议制民主就会受到损害。但是,令安氏深感忧虑的是,欧洲的政治决策已经脱离了这种制约,开始从原来的政治中心转向了边缘。比如,欧盟各国的政治决策权旁落到布鲁塞尔。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安氏的观察,各国内部(特别是荷兰)出现了所谓的部门政府机构或者半官方机构。这些机构既非政府,也非私人企业,而是介乎二者之间。它们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分得了许多公共权力,从而出现了公共领域私人化的倾向。安氏把这种现象称为“现代国家的再封建化”。他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践踏甚至终结。因为在他看来,民主只是把绝对权力民主化,也即把原来由绝对君主掌握的权力交给人民。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权力的绝对性和统一性不应受到损毁。但现在的问题是,归属于人民的绝对权力又让渡给了半官方机构这样一些封建领主。①安氏认为,这是当前西方政治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安氏的思想中,成为他不断创新历史理论范式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安氏看来,为了重新控制西方政治领域这种分崩离析、没有中心的局面,为了消除代表和选民之间的隔阂,需要恢复(审美的)统一性概念。没有统一性或总体性的概念,民主和创造性的政治就是不可能的。把握总体是一切有意义的政治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不能对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联接方式有一个总体的直观,我们就难以做出负责任的政治决断。因此,他不满足于人们从英美分析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政治学,仅仅注重个别陈述,而是从叙事哲学的视角出发,力图把握政治总体。在他看来,政治学中最根本的不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科学家们所关心的陈述的真实问题,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彼此相互再现或代表的方式联接为一个整体。因而,在政治学中我们不应该追随科学的分析哲学家(比如罗尔斯)探求政治问题的科学解答,而应该以叙事哲学家对待文本的方式,着眼于政治总体的把握。这样,“再现”便以其对总体性的彰显进入了安氏的理论视野,成为他用以改变西方政治现状的重要概念。

在“再现”理论阶段,安氏认为连贯性和统一性是历史学家理解过去的主要工具或手段。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大约从2003年开始),面对金兹伯格等人的微观史,安氏的统一性观念受到了挑战。因为这些微观史总是关注琐碎的细节,而全然不顾统一性和连贯性。微观史学向我们提供的是有关过去的经验。它们似乎瞬间打破了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障碍,使我们感觉到遥远王国的真实情形,把我们带入到一种与过去的本真关系中。在这

①参见Frank R.Ankersmit,“Invitation to Historians”,Rethinking History7:3(2003),p.426;Marcin Moskalewicz,“Sublime

Experience and Politics: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rank Ankersmit”,Rethinking History,Vol.11,No.2,June2007,pp.268-269;Frank Ankersmit,“Manifesto for an analytical political history”,Manifestos for History,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Keith Jenkins,Sue Morgan and Alun Munslow,Routledge(2007),pp.188-194。

里,重要的不再是历史学家语言的统一性,而是本真世界的混沌和差异。因此,在微观史学的启发下,同时受历史学界和哲学界从语言向经验的转变的影响,也出于创新哲学理论和变革史学理论的主观愿望,安氏提出了历史经验理论。从再现概念到经验理论,安氏学术思想的嬗变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安氏对上述政治问题的关切在促成这一转变中的作用。安氏提出崇高历史经验概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他想以此来激发人们特别是史学家对于当前政治现实的历史敏感度和历史责任感。

安氏认为,社会迅猛的变化是历史学家的机遇,因为变化越大信息量越大,历史知识也会相应增多,也就越需要历史学家。只有在一个完全静止、没有任何新兴技术和政治变化的社会中,历史才会变得无足轻重。在西方史学史上,历史学辉煌的时期恰恰是那些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之间的巨大反差,激发了马基雅维利等历史学家的历史意识,从而促成了他们的历史学成就。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引发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空前热情,并最终催生了历史主义。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正是历史学家们大显身手之时,也理应有一个历史学繁荣的局面。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历史学正在被边缘化,这是为什么?安氏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史学家缺乏过去史学家所具有的那种紧迫感和责任感。他们无意于为集体的未来去描绘一幅历史的蓝图,无意于用历史去指导人们的心灵。他们甚至认为,这样的工作不仅超出了史学家的工作范围,而且还会阻碍他们探索客观和科学真理的事业。当代史学家已不再认为现实的关切和历史真理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搜集史料,撰写学术论文,忙于制造毫无意义的文化垃圾。

更让安氏无法容忍的是,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们空谈一些对当下和未来毫无意义的理论问题,对当前的政治现实熟视无睹,漠然处之。安氏对自己在柏林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经历耿耿于怀。在以“美学和政治学”为题的演讲中,针对当前政治领域分崩离析的现状,他呼吁在政治学中恢复(审美的)统一性概念,以便给政治学注入新的活力,解决紧迫的政治现实问题。但令他失望甚至懊恼的是,与会者对他热情洋溢的演讲没有任何回应,丝毫不关心他所提出的问题,而是津津乐道诸如德里达的解构等这样一些抽象深奥的理论问题。这种不务实际的清谈学术气氛令安氏感到窒息,它完全阻隔了学者们对外部本真世界的接触和感受。因此,安氏急切地想打开窗户呼吸一点外部世界的新鲜空气。这也是他后来提出以实现与本真世界的亲密接触为重要目的的经验理论的动机之一。

安氏认为,历史经验,特别是崇高历史经验可以引发人们对过去的好奇,激发史学家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和历史紧迫感。崇高和创伤等历史经验容易出现在社会政治剧烈变动的时代。在平淡无奇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我们通常具有一种过去和当下连续不分的当下感,然而一旦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这样的重大事变,这种当下感就会断然分裂为过去和当下,从而产生一种过去与当下的疏离感和断裂感。人们会集体感受到那原本属于当下的部分变为了过去,并不可救药地离我们远去,从而产生一种丧失感,并因此产生了认同危机。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上帝之死发生时,我们就会有这种崇高的历史经验。这是一种过去丧失但仍需要它来构筑当下和未来认同的矛盾体验。在文艺复兴时代,由于意识到人类集体的命运已掌握在自己(而不是上帝)的手中,并因此而感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马基雅维利的心中激荡着崇高和创伤的情感。19世纪的历史学家深刻意识到了他们

所遭遇到的挑战,感受到了他们与过去之间的断裂。他们与他们的同代人都感到被抛入了一个新的未知的奇异的甚至是敌意的世界中,因此他们想借助历史来理解当下的复杂现实。在安氏看来,当今世界尽管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巨变,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导致的发展并不亚于法国大革命,因而值得历史学家大书特书。如果不显著的变化激发不出历史学家的创作热情和社会紧迫感,那么就有必要通过彰显这种历史经验使历史学家提高历史敏感度和历史意识。这是安氏提出历史经验,特别是崇高历史经验的又一个重要动机。

另外,在提出再现理论以后,安氏始终致力于融通史学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很自然地在提出历史经验概念以后,他也在考虑这个概念对于政治学的意义,尝试着把它移植到政治学中。①

安氏不赞成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写作,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史学理论者对历史写作的真正理解。他极力倡导赫德尔、兰克和洪堡等人所精心培育的那种历史主义。在其所有的史学理论著作中,我们几乎都能发现他对这种历史主义的迷恋和诉求。在他看来,历史主义是从历史写作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唯一史学思想。它最适合历史学的实际,完全是史学智慧的产儿,而不是外来客或舶来品。它还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理论,能够说明历史写作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变种,能够使我们评估任何新的历史出发点的目标和前景。尽管历史主义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但安氏坚信,未曾严肃思考历史主义的史学理论绝不会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写作性质的理解。

安氏之所以对德国历史主义情有独钟,也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他变革政治现实的需要。因为兰克、德罗伊森等德国历史主义者们特别重视国家政治史的研究。在他们看来,国家是原型历史主体,把握国家的历史是理解所有其他历史的前提条件,也只有他们能够严肃对待历史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问题,并给这个问题提供连贯和全面的解答。但是,由于很多人把希特勒政权归因于历史主义,因此二战之后,历史主义声誉日下,面临危机。自历史主义式微之后,人们不再认为政治史具有不证自明的统治性了,也不再认为历史学应该以服务于社会为鹄的了。因此,安氏试图复兴历史主义,重新考虑历史主义的主题,即恢复政治史的地位,发挥历史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帮助政治家们解决当前和未来重大的政治问题。

但仅仅照搬兰克等人重视国家政治史研究的历史主义远远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为当前的政治状况出现了新的特征。比如,政党已不能很好地沟通国家和选民之间的关系;国家逐渐分化出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私人利益;选民开始失去对政治和政治家的信任,行政权大于立法权,民主机制效率低下等,于是,安氏着手创新历史主义,试图利用过去所有的政治思想资源以挽救在他看来已岌岌可危的自由和民主。“对于未来的历史写作,我有一个乌托邦理想:我梦想一种新型的政治史,它将利用过去和现在伟大政治理论家的教训,以便辨别出我们当代政治机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最好地纠正它们提供

①Marcin Moskalewicz,“Sublime Experience and Politics: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rank Ankersmit”,Rethinking History,Vol.

11,No.2,June2007,p.264.

建议。”①安氏认为,这种新型的政治史应该是政治理论和政治史联姻的产儿。无论是单单追求“客观性”的政治史家,还是仅仅沉迷于理论思辨的政治哲学家都无力承担这一重任。只有那种立足于当代政治现实并充分吸收过去伟大政治思想传统的政治史才是有价值的。他把目光投向了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政治理论家,认为只有他们的理论才有助于治疗当前的政治疾病。

于是,安氏新近提出了一种“分析的政治史”概念。②这种政治史并不是描述性的,它不描述和阐释过去的政治现实,而是分析的,也就是说,它利用传统政治史的成果来分析当代政治,以便发现不足,找出对策。分析的政治史应该到过去两千年的政治思想武库中去寻找资源,而不应到当代政治家(比如罗尔斯)发明的抽象概念中去寻找。过去的政治智慧都凝缩在主权、立宪、合法性、责任、义务和信任等概念中。这些概念当然不是永恒和抽象的,而是具有历史性。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政治问题,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但我们可以调整这些概念的意义用以分析当代政治,以便向政治家们提供一些救治当代政治疾病的良方。这种政治疾病便是安氏所深恶痛绝的“现代国家的再封建化”的政治倾向。安氏坚信,他根据历史主义所提出的“分析的政治史”可以用来改进我们当代的政治体制,并克服那些威胁我们社会和政治前景的危险。

从1983年《叙事的逻辑》的出版开始,安克斯密特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叙事实体”和“历史再现”理论,对海登·怀特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崇高的历史经验》发表,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氏又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随后,在与古姆布莱希特和鲁尼亚等人的对话中,他又在其先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在场”概念的看法。安氏不仅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历史哲学家,还是一位思想独特的政治理论家,更是一位积极活跃的政治活动家。他坚决捍卫代议制民主模式,极力反对当前欧洲国家政治权力日益弱化和碎片化的倾向。他反对像罗尔斯等当代政治哲学家那样抽象地谈论政治概念,而希望像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和托克维尔那样探讨当代最紧迫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立场和治学观念,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紧迫感,他才相继提出了“历史再现”和“历史经验”等理论,完成了一次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安克斯密特的历史主义更新论

陈茂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师)

安克斯密特视自己为19世纪历史主义的继承者和更新者。他立足反省历史写作的性

①②Frank Ankersmit,“Manifesto for an analytical political history”,Manifestos for History,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Keith Jen-kins,Sue Morgan and Alun Munslow,Routledge(2007),pp.185-186.

Frank Ankersmit,“Manifesto for an analytical political history”,Manifestos for History,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Keith Jen-kins,Sue Morgan and Alun Munslow,Routledge(2007).

2017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 答案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准确率90%以上)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与尚属于(A) A、纪律型 B、逻辑型 C、空想型 D、表现型 2【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就是创新型人才得特点?B A、个性灵活、开放 B、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C、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D、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单选题】(2分) 创造就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与产品得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得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与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得就是(C)。 A、爱因斯坦得相对论 B、四大发明 C、LED显示屏 D、勾股定理 4【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得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得创造得根本动因就是(A)。 A、创造性需求 B、创造性目标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行为 5【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得三阶段不包括(D )。 A、试错法 B、头脑风暴法 C、尝试法 D、疑问法

1【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得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就是我们所说得“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得解决起到了不好得影响,我们把这叫做(D)。 A、思维模式 B、思维方式 C、思维定性 D、思维定势 2【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得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得(D)特征。 A、视角上得灵活性 B、程序上得非逻辑性 C、内容上得综合性 D、对传统得突破性 3【单选题】(2分)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得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就是把类似得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D)思维定式。 A、从众型 B、权威型 C、直线型 D、习惯型 4【单选题】(2分) 有得人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她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愿回头。这属于(C)思维定势。 A、从众型 B、局限型 C、偏执型 D、习惯型 5【单选题】(2分)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与接受,被人讥笑她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得(D)特征。 A、视角上得灵活性 B、对传统得突破性 C、思路上得新颖性 D、程序上得非逻辑性

关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

关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生命线。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内部和外部环境出现了复杂而 深刻变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创新与发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研究 的新课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受到各方面的猛烈冲击和影响,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处于激烈的冲突和变动之中,由此一些人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 因此,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讲究方法,创造性地开展,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下面就此方面的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弘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实现职工思想政 治工作观念创新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首先要从制度上明确党的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其次,要从政策上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消除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滋生的 “做思想政治工作吃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个人得不到好处,是个清水衙门”等错误思想。最后,要增强“生命线”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党委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系。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形成、发展、成熟到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始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并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思想认识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创新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之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职工群体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时代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查了解新情况,认真研究新问题,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才能始终保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当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不良思潮和消极文化趁机侵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显现,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也沉渣泛起。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篇一: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引领数码生活新潮流,是因为苹果善于创新,在所有公司都在使用微软操作系统时开发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统;在所有公司都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上用力时开发平板电脑;在所有公司着力于各种打字输入法时坚持开发手写输入法。苹果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企业的一员,普通职工应该在岗位中不断创新,变平凡为非凡。创新并非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或只是大企业的事,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菜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用新的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不分身份,不分行业的,人人都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创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店经营者发现,酒店浴室中提供的免费一次性香皂造成成本的增加,如何降低这一成本让经营者头痛,而一名普通职工发现,酒店香皂通常只使用一次,想要降低成本只有将香皂体积做小,但是太小又不方便使用,他不断思考如何能够将同样的香皂变得尽可能大,偶然间他想到如果将香皂做成空心的,那么这个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保持香皂体积不变,将香皂做成空心的,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方法。为什么他能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呢?那是因为他愿意不停琢磨,愿意在看似没有挑战的工作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企业一员,如果将创新看做是公司领导的事,自己只重复这简单机械的工作,那么永远不会有超越,永远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工。只有在岗位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它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内在潜能,普通百姓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好思路以及付诸实践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发很多好点子、好想法,但是大多数都被我们漠视了或者我们处理时间的方法习惯于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者别人的想法上,这样创新变稍纵即逝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呢?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规则,我们往往不愿意打破常规,不远冒险。培养创新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冒险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其次,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路子,做到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会有活力,职工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最后,要积聚创新的力量。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培养自信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再岗位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化平凡为非凡。实现自我价值。 【篇二: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因此,明确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路子,实现新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涵、必要性及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的良性互动,开创思想政治[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了各方面的猛烈冲击和影响,思维方式和心态处于激烈的冲突和变动之中,由此一些人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因此在新形式下,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讲究方法、创造性开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涵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又称“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它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 实践两个方面,而侧重于实践。它是政治工 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 服务的思想工作,是宣传、动员、组织、教 育群众的强有力的武器。以人的思想为工作 对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指为了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其独创性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独立与前人、他人,没有现成规律可循。这种独创性是相对的是在前人、他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只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其新颖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求异性即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又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力求找到它的新本质,新的解决方法,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之处。

创新思维

A卷 一、简述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说创新是历史的引擎?学习创新思维的意义? 答: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更新,第二层为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则指改变。 因为历史的发展印证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明进化的方式变化 2、好的想法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财富 3、希腊精神就是创新 4、中外创新差距的反思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跳跃性、发散性、独创性等鲜明特征。一般来讲,以模仿思维为主的常规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已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在模仿以前的成熟经验或他人的成功方法,这种复制成功做法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思考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少走弯路,从提高思维效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未知的世界,由于人们没有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它就不再适用,这时候人们就需要启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适应陌生的环境,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 抽象深奥的科学原理是怎样被发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在纷乱混沌的情境下领导者怎样思考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在激烈竞争的商业活动中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脱颖而出?当人们面对的情境越陌生,面对的问题越深奥,模仿思维所能起的作用越小。可以说越是在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中,人们越需要创造力,对创新思维的需求就越大。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比模仿思维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这使得普通人对创新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天的现代人如果不懂得创新思维,不懂得如何运用创造力去开辟自己生存与发展空间,那他们将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沦落为弱势阶层。 创新思维在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人们要学会不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由模仿思维方式却换到创新思维方式。 二、简述新经济时代的生存模式——创新性组织的含义 答:1、创新性组织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智慧经济的兴起。 智慧经济社会的特征:智慧是一切价值的中心。智慧经济社会的形式:经济运转方式从寻找稀缺资源进化到寻找“稀缺资源”——人才。 2、企业是创新性组织的主体:人才是决定因素。 三、什么是偏见思维?偏见思维有哪几种类型?怎样理解偏见思维?如何正确对待偏见思维? 答:偏见思维:观察任何事或物因受到观察者自身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或限制所产生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认知和态度。 偏见思维有:经验偏见、利益偏见、位置偏见、文化偏见。 正确理解偏见思维主要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2、客观地看待别人 3、超越有限经验 4、摆脱经验干扰 四、超越性思维从哪几个方面需要把握超越本质?优势富集效应是怎样的理论(普适性、成

智慧树知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创新思维桥及大作业展示 1、1.我们在看问题时,用熟悉的眼光看的事物时,要不放过任何细节;用熟悉的眼光看的事物时,要进行类比、联想。 A.陌生、熟悉 B.熟悉、陌生 正确答案:熟悉、陌生 2、2.TRIZ“思维桥”包括:最终理想解(IFR)、金鱼法、、和五种创新思维方法。 A.九屏幕法 B.STC算子 C.头脑风暴法 D.聪明小人法 正确答案:九屏幕法; STC算子; 聪明小人法 3、3.最终理想解是使技术和产品处于相对理想状态时的解,它可以用来衡量。 A.理想度 B.理想化 C.标准化 D.标准解 正确答案:理想度 4、4.九屏幕法不仅要考虑当前系统,还要考虑它的和;不仅要考虑当前系统的过去和未来,还要考虑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和未来。①超系统②子系统③分解系统④融合系统 A.①②①②

B.③④③④ C.①④①④ D.②③②③ 正确答案:①②①② 5、5.STC法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想象实验,即将、和这三个因素按照三个方向、六个维度进行变化,也就是将这三个因素分别逐步递增和递减,递增可以到最大,递减可以到最小,直到系统中有用的特性出现。 A.作用时间 B.成本 C.有用特性 D.尺寸 正确答案:作用时间; 成本 ; 尺寸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发散思维具有、、和三大特点。 A. 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普及性 正确答案: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2、2.横向思维包括、和三类。 A.横向移入 B.横向移出 C.横向转换 D.纵向深入 正确答案:横向移入; 横向移出; 横向转换 3、3.随着思维的成熟和后天的教育,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由抽象思维取代形象思维的主要地位。 A.收敛思维 B.纵向思维 C.横向思维 D.形象思维 正确答案:形象思维 4、4.创意的萌芽阶段需要。 A.严密的分析与推理 B.大量的知识储备 C.周密的计划与实施 D.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正确答案: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5、5.关于转换思维视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

优秀生思想误区创新案例 当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致使部分优秀生出现了思想误区。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 案例:刘东洋是我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充满朝气的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总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可是,接触时间越长,我越是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优越感太强,争论问题时喜爱咄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他是独生子,父母都在医院上班,经济宽裕的他出手大方,经常买零食或买一些游戏卡,花钱如流水。 像刘东洋这一类的优秀生在我工作中还遇到过不少。这一类学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家长的喜爱,同学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这个方面。人们看到的通常只是优秀生优异的成绩,却忽视或放松了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方面等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秀生骄横无理、自命不凡的性格。同时,优秀生当中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激励方式不当,如过于注重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使他们滋生了不断膨胀的“物欲”,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习。 针对刘东洋存在的思想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纠正和引导的: 对策一:学理财,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使刘东洋同学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我有意识让他担当班级的“财务管理员”。每年,我都要求任教班级的学生把班级废纸或废品收集起来,卖给废品店,换得一些学习用品,以供大家使用。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白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在最急需的方面。刘东洋同学自担任管理员以来,表现非常突出。除在学习之余认真收拾、整理废纸外,还把每一项收入和支出记得清清楚楚,成了我们班出色的“财务管理员”。班级角色的转变也带动了他生活中的转变,原来花钱如流水的他渐渐变得“吝啬”起来,校门口的小店再也看不到他熟悉的身影。但是,“吝啬”的他却在一些献爱心活动中表现得异常“大方”。在那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40多块钱大方地捐了出去,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赞扬。 对策二:找不足,增强“危机感”。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写过一首寓意深刻的诗:“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诗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试卷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试卷及答案(全部为标准答案,供诸君100%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B )产生于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并在创新实践中获得发展。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升华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 A、实践观念 B、创新观念 C、创新理论 2. 今天,大多数创新是为了解决(B ),例如个人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等,它们都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技术革新的问题 B、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C、社会发展的问题 3.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掌握知识别无他途,只有( C)。通过学习,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A、努力实践 B、抽空学习 C、勤奋学习 4. ( A)是成功地完成识记、保持、回忆或再现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仓库,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 A、记忆力 B、想象力 C、创造力 5.创新技法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和运用正确的( C),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A、传统的理论知识 B、他人的先进经验 C、创新知识和技能 6.和田十二法是(A )创造学者在对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用其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技法。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7.(B )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与所解决问题无关系的图片,进行强制联想,从而启发思维的方法。 A、焦点联想法 B、图片联想法 C、自由联想法 8. 材料移植法,就是将原有物质材料不加改变、添加某种物质或者进行处理后移用到其他的领域或物品上,创造出新的( B)和新的功能的创新技法。 A、利用价值 B、使用价值 C、使用方法 9.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很重要的内容是( C),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A、扩展应用范围 B、提升产品质量 C、开发新产品 10. 管理要不断地预测和把握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B ),从而使管理更富有弹性,这将是任何组织致力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就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与各位同仁沟通交流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数学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23-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数

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直接进行讲解,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创设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就能充分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发挥出现最佳的学习潜能。同时,还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真实地体验到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产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强烈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初中生的生活实践,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产生进行积极思维探索的心理需求。譬如在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根据其中涉及较多的法则、性质等现状,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问题情境设置:“张磊用100元购买每个5元的笔记本,剩下的钱y(元)与购买笔记本的本数x (本)之间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由于这个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看到还有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因此,很容易产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学生们都很希望及时探寻到答案,于是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积极有效地思维活动。 2 构建创新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提供有利于进行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从传统教学来看,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和学生答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注重答案

浅论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

浅论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单位:xxx 姓名:xxx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创作以及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人类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成果,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禀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本文将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

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 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

浅谈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

浅谈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期末

1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 )特征。 A. 对传统的突破性 B. 视角上的灵活性 C. 内容上的综合性 D.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2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是(B )。 A. 想象思维 B. 联想思维 C. 灵感思维 D. 直觉思维 3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 C)思维障碍。 A. 权威型 B. 习惯性 C. 直线型 D. 从众型 4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A)特征。 A. 视角上的灵活性 B. 对传统的突破性 C. 内容上的综合性 D.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5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D )。 A. 惟一性 B. 逻辑性 C. 比较性 D. 变通性 6发散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有的方式、方法、规则的约束,并且从各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思维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根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发散思维的是:(D )。 A. 化学能能产生电能,据此伏特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戴维发现了钾、钠等七种元素。 B. 19世纪末法国园艺学家莫尼哀从植物的盘根错节想到了水泥加固。 C. 数学运算过程中的“一题多解”。 D. 理论工作者依据现存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 7松下电视是400多家技术综合,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C)特征。 A. 对传统的突破性 B. 视角上的灵活性 C. 内容上的综合性 D.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8下面关于头脑风暴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A)。 A. 头脑风暴法适合解决单一明确的问题,不适合处理复杂、面广的对象 B. 组成头脑风暴法小组,小组成员应全是专家 C. 小型会议的与会者10人以上为宜 D. 头脑风暴法完全不追求质量 9对既定成规或上司的指示机械地执行,不愿开动脑筋,就像被驯化的动物,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这属于( C)思维障碍。 A. 权威型 B. 习惯性 C. 循规蹈矩型 D. 从众型 10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被人讥笑他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D)特征。 A. 视角上的灵活性 B. 对传统的突破性 C. 内容上的综合性 D.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11社会上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热潮,如抢购潮、择校潮、留学潮、旅游潮、网游潮、追星潮、各种各样的模仿潮等,属于( D)思维障碍。 A. 权威型 B. 习惯性 C. 循规蹈矩型 D. 从众型 12灵感什么时候获得、怎样获得,是不可思议的、不可预知的。这体现了灵感思维的(B )。 A. 易逝性 B. 偶然性 C. 快速性 D. 累积性 13 【单选题】(2.5分) 13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等等体现的是( B)思维方式。 A. 逆向思维 B. 正向思维 C. 发散思维 D. 收敛思维 14人们通过对云杉的结构分析,设计出了圆锥形的电视塔,使其既有抗各向风力的性能,又能满足发射信号的需要。这运用的是(B )方法。 A. 对称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综合类比 D. 拟人类比 15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引起对和该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指的是(D )。 A. 相似联想 B. 对称联想 C. 相关联想 D. 类比联想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我读了《创新能力教程》这本书后体会颇深,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家的繁荣富强,全民素质的高低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并提出:“不能只重视学历证书,还要推行职业教育的能力证书的总体精神。为此,我国启动了与国际接轨并能客观衡量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八大核心能力的测评考核工作,作为其中之一的“创新能力”得到优先开发。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而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过去教师总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个性不同的所有学生,必然会摧残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的知识面和能力在一条水平线上,做好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大计。教育要创新,体育教学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更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要善于分析教材,把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思维要灵活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投掷》课时,首先分析了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不好上。其次,是让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把投掷的动作和打野兽、比赛远近和比赛投的是否准的方式去教学。最后,做好大量的课前准备,为了营造森林的环境,我又找美术老师帮我画了几棵大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氛围。对待学生要多鼓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质疑并进行逆向性思维,而教师要学会倾听并启发帮助学生不照搬教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对于那些好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时推广、发扬。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批评,要帮助指导,让他们通过尝试,质疑,实践去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思考,去了解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教育教学创新,尽一份微薄之力。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中,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3-14T11:19:17.48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4期供稿作者:马鸿德 [导读] 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马鸿德云南省弥勒县第五中学 中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之实。作为操纵这根指挥棒的命题专家,只有高度正视这一极其敏感的导向作用,才能用好中考既选拔可造之才又指引中国教育走向最佳之道的双重功用。这两年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已体现了教育部有意将“指挥棒”指向了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变化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二、近年中考命题的变化 (1)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 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国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 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考查 近年的中考中,亦出现了不少的题目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例如,①请同学们在已知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②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运用这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时就要有的放矢,从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㈠、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⑴注重提问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B、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C、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D、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完整版)创新思维2

一、填空 1、思维的超越性表现在_ 超越时间______、___超越空间____和超越事物的三个方面。 2、实践中的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良好的____个人心理环境_______。 3、思维对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属性、__无穷多的变化_____。 4、发散思维的原则有___自由假设____、___暂不评价____和追求数量。 5、发散思维的特性是_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_和独特性。 6、聚合思维产生作用的形式有____选择最优___和综合而出新。 7、逆向思维的类型有不同的归纳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分三类,即__换位_____逆向、___换质____逆向和对拉面归纳逆向。 8、自我思维包括四个层次,即个人自我、___团队自我____、民族自我和___人类____自我。 10、思维定势的特点有形式化结构和___强大的惯性____。 11、权威型思维定势的形成可以两个方面看,一是儿童教育的产物,二是__迷信专业权威_____。 12、从众定势强化因素很多,主要是执政者有意提倡、__社会传统影响_____和___“不合群人”____惩罚手段的使用。 13、经验的狭隘性表现在时空狭隘、__主体狭隘_____和客体狭隘三方面。 14、把握书本知识世界和客观现实世界的不同乃是人生__第一要义_____。 15、创新思维的关键不在理论,而在于___实践____ 。 二、概念诠释 1、做自主创新者 2、创造性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创造性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又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3、内在成长的连续性 4、对象选取 5、属性抽象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应该体现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年龄特色,注重学生数学发散思维、数学关联想象和数学求同存异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要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思维探索和数学猜想,创新并丰富现有教学方法,提升初中数学综合教学质量。 标签: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当今的初中阶段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相较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加抽象,强调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其创造性。初中数学的知识相对会复杂些,也更加抽象,教师在进行课时安排的同时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思考。教师在进行教学時,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多思考并尝试自主地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多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最后,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内涵 初中数学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年龄特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真正揭露数学学科的客观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积极开展创新学习和独特思考。更详细地说,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必须能够针对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和系统阐述,对已知的数学定理或者公式能够开展“多维思考”和“独立论证”,能够提出具备一定数学价值和知识含量的创新见解,保证整个初中数学生涯都能保证独立自主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在创新中实现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 (二)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特征 一是数学联想性。数学是一门强调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系统概况、抽象思维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开展相关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时,必须根据某一数学规律开展相应的思维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在察觉到数学某一现象时,必须能够开展思维转化和反向思考。这实质上是开展一种由表及内、综合思考、思维拓展的数学联想活动。 二是数学灵活性。数学思维的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数学知识的突破、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