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重心

如何找重心

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及其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重力作用的整体效果。在重力起主要作用的力学过程中,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技术领域,对其稳定性、平衡性、转动性等一系列力学问题,关于重心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又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都与其几何中心重合,那么质量分布不均又没有特定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如何寻找呢?下面就向大家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悬挂法

将不规则的薄板,在某点A 悬挂起来,当薄板静止时沿悬线方向在薄板上画出竖直线AB ,

然后另选一点C 再次悬挂,再次在薄板上画出竖直线CD ,如图1所示,薄板重心即在AB 线上,

又在直线CD 上,由此可知重心必在两直线的交

点上。

二、牵引法

将长形棒状物体的一端用细绳AB 悬挂起来,

另一端用弹性细绳CD 缓慢拉起到一适当位置,分别画出AB 、CD 的延长线,并相交于E 点,E 点的正上方O 点就是棒状物的重心。牵引法找重心的原理是:当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

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相交于一点。

三、平移法

将粗细不均质量分布不均的圆柱状物体,放在两根平行细杆上,如图3所示,当两平行细棒相向一起缓慢靠拢时,圆柱物体在细杆上或左或右移动,最终两细杆合拢在一起,

圆柱状物体静止在细杆上,则物体的重心就在两

细杆合拢处的正上方。

四、平衡法

将质量分布不均,粗细不均,重力为G 1的棒状物体,用细绳系于中心O 点上(接近中心即可),吊挂在天棚

上,棒状物体由于重心不在其几何中心上,导致

它的一端下降,另一端上翘。将重为G 2的物体用细绳套挂在棒状物翘起的一端,缓慢调整细绳的位置,使棒状物体平衡,用刻度尺测出悬线到O 点的距离L ,利用力矩平衡原理算出棒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21

G x L G D =。 五、填补法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有一定形状的几何物体,由于挖取或补贴了某一部分而失去原有的规则性,在求解此类

问题时可以通过等效法,假想恢复物体的原状,

再利用平衡法确定其重心位置。 例1、如图5所示质量分布均匀半径为R 的金属球,

其内部以半径的中点O /为圆心,以12R 为半径的球形部分被挖去,求剩余部分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分析与解:假设被挖去的部分又添充质地相同的金属,重心又回到了金属球的中心O 点。设金属球的密度为r ,则被挖去的质量

33411()326

m R R r p rp =?,而实际大空心球体质量是3334417()3326M R R R r p p rp 轾犏=-=犏臌

,重心一定在OO /的延长线上,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得12

Mg d mg R ? ,整理得112d R =。 实心的棒状物、薄板等重心都在物体内的某点上,而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一些物体,其重心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但不一定在物体上,如质地均匀的金属圆环等;一般说来,有对称面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对称面上,有对称线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对称线上,有对称点的物体重心就落在对称点上,如果从对称的观点出发,结合其它方面的思考,可迅速找到重心的准确位置。如图6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等边直角三角板的重心就在悬

线与直角角平分线的交点O 上。

(注:本文2006年7月刊载于山西省《数理报》高一物理版)

“当然一点重力都没有,因为水不能留在这样的杯子里,它会流掉。”

你说。

“如果它不流掉,那该有多重呢?”我问。事实上是可以使水留在底朝天的杯子里而不让它流掉的。图209所画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

倒过来的盛满水的玻璃高脚杯,它的底缚在天平的一个盘上,在这个

杯里的水不会流掉,因为杯子的边缘是浸在一个有水的容器里的。在

天平的另一个盘上放着一个相同的空的玻璃高脚杯。

那末哪一个天平盘比较重呢?

那个缚着底朝天的盛着水的高脚杯的天平盘比较重些。这个杯子上面受着整个大气压力,而下面的大气压力却要减掉杯里所盛的水的重力。

为了使两个天平盘平衡,必须把放在另一个盘上的杯子也装满水。

可见在上面说的条件下,那个倒过来的杯子里的水的重力跟正立着的杯子里的水的重力

是相同的。

确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

确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体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几何法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图1,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网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若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有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面,则重心必在此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面上. 例1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____,为增大物体的稳定性,可以____物体重心的位置和增大物体底部的_______. 解析重力在物体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

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有可能重心不在物体中心,甚至不在物体上,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大支承面,二是降低重心. 答案几何中心,降低,面积. 例2 下列有规则形状的物体质量分布均匀,请在图2中画出A、B、C、D各物体的重心位置. 解析分析图例根据对称性,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如方形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果是方形薄物体,它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交点上.球的重心在球心,粗细均匀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所以各物体的重心如图3所示, 二、悬挂法 用悬挂法可以确定薄板的重心位置.首先找一根细绳,在薄板上找一点,用绳悬挂,画出薄板静止后的重力线,同理再找一点悬挂,两条重力线的交点就是物体重心. 例3 如图4所示是确定薄板重心的方法,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然后在C点把薄板再悬挂一次,由此可知,薄板的重心在哪里该过程应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解析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是一个物体受重力的总效果的反映.可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来突破此题.如图4,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对于静止的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4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和稳定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运用重力和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重力现象的奇妙,体会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力的描述和重力的学习是静力学的开端,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2.本节教学重点: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3.本节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位置 三、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仍有必要螺旋上升,进一步扩展视野;对于力的描述方法,初中已学过力的示意图,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属于技能要求,不仅是本节的要求,也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容易出错,不仅要教给学生它的画法,还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错。

3.重力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重力无处不在,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的兴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学习的要点,要紧扣这三要素进行教学。 4.重心是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概念还是比较抽象。要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入,从而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心位置及其确定难点在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要让学生知道“悬挂法”的方法及其原理,并自带材料进行测量。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5.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实例,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稳定程度小也有用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材料和ppt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杠杆找重心问题

1.如图13所示,要把圆筒B 推上台阶。请在图中画出最小推力F 。 2.如图,一块截面积为矩形ABCD 的均匀金属块重2000N ,它的长宽之比为4∶3, 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如图12所示,若在A 点用力F 。 2、建筑工人使用如图 28 所示装置,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水泥板 M 吊起后放人水中。工人通过控制电碳徽 A 和电动机 B ,始终保持水泥板 M 所受拉力竖直向上。当电动机 A 对绳的拉力为零时,电动机 A 对地面的压强为p 0;当水泥板 M 一端被竖直滑轮组拉起,另一端仍停在地面上,且水泥板 M 与水平地面成某角度时,电动机 A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1;当水泥板 M 被竖直滑轮组拉离地面时,电动机 A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2 ;当将水泥板 M 被悬挂着浸没在水中时,电动机 A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3。 已知:水泥板 M 的体积氏为 0.1m 3 , 211p p p -=?=5250Pa ,022p p p -=?=10250Pa , 033p p p -=?=5250Pa ,不计绳重和轴摩擦.(g 取 10N /kg )求: (1)竖直滑轮组中动滑轮的总重力G 动; (2)水泥板 M 所受重力G M ; (3)竖直滑轮组提拉水泥板 M 将其立起的过程中机械 效率η。(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一根不均匀的金属杆长AB =4m ,自重为G =4000N ,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27所示的滑轮组的绳子系在B 点,以A 端为支点,竖直向上提起它的B 端。当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向下用力拉绳端,使金属杆的B 端刚离开地面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N 1,B 端受到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为F 1,匀速略微向上提起金属杆过程中,滑轮组的绳重、绳的伸长和轮轴间摩擦可以忽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保持不变为η1;当把该滑轮组的绳子系在金属杆的C 点,AC =3m ,仍以A 端为支点,匀速略微竖直向上拉起B 端,人对地面的压力为N 2时,C 点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F 2,B 端恰好离开地面,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若人的体重为G 人=700N 且保持不变, N 1∶N 2 =12∶7,η1∶η2 =63∶64。 求:⑴动滑轮重 ⑵金属杆的重心O 距A 5.火车与公路交叉处设置人工控制的栏杆,图22是栏杆的示意图。栏杆全长AB =6m ,在栏杆的左端安装配重,使栏杆和配重总体的重心位于O 点。栏杆的P 点安装转轴,转轴与支架C 连结,使栏杆能绕P 在竖直平面无摩擦转动,支架C 用两块木板做成,中间空隙可以容纳栏杆。栏杆的B 端搁置在支架D 上,当支架D 上受到压力为F D 时,栏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当体重为G 人的管理人员双脚站在水平地面时,他对地面的压强是p 1;当他用力F 1竖直向下压A 端,使栏杆的B 端刚好离开支架,此时人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是p 2。管理人员继续用力可使栏杆逆时针转动至竖直位置,并靠在支架C 上。火车要通过时,他要在A 端用力F 2使栏杆由竖直位置开始离开支架C ,使栏杆能顺时针转动直至栏杆B 端又搁置在支架D 上。已知AP =OP =1m ,PE =2 3m ,O 点到栏杆下边缘的距离OE =0.5m ,p 1∶p 2=2∶1,栏杆与配重的总重G 杆=2403N 。 求:(1)F D (2)G 人 (3)F 2的最小值,此时F 2的方向。(计算和结果可带根号)(6分) 图22 图27

重心教案

19.4 课题学习重心 学习目标1,通过寻找常见的几何图形重心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2,在探索线段、特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任意多边形的重心等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过程,发展几何直觉。 3,了解重心的物理意义,体会数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能用实验的方法寻找任意多边形的重心 4,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究,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的过程,领会物体重心的内在含义,提高操作应用能力.发展几何识图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感受直觉意识. 难点:实验活动的规范操作,以及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关键:把观察、猜想、操作、作图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直觉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尺规、教具:木条、四边形木板,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三角形硬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与教师准备同样的学具. 学法解析 1.认知题点: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 几何图形→发现→探究→确定重心. 3.学习方式:采用操作感知的方式来发现、寻找、重心.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寻求方法 【引入概念】

教师操作:拿出一块准备好的木板(四边形)找到一点,用一个手指顶住这一点,木板会保持平衡,告诉学生这一点就是这个几何图形的重心. 教师活动:提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的重心在哪个位置上呢?大家一起来探讨. 教师教具:均匀的木条、规则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一般平行四边形等硬纸片;三角形、五边形硬纸片;钉子,细绳,小重物,刻度尺等. 【活动方略】 问题1:寻找线段的重心. 学生活动:出示学具:一根均匀的木条,去找这条木条的平衡点.(分四人小组讨论).小组活动: (1)用刻度尺量出平衡点的位置,相互比较. (2)从相互比较中得出线段的重心: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巡视,并和学生共同试验,发现问题,最后归纳. 问题2:寻找平行四边形的重心.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各自的学具探索,相互比较. 小组活动: (1)用一个手指顶住一块均匀的正方形硬纸片,寻找平衡点; (2)互相交流后,找到平行四边形重心是对角线的交点O.(如图) (3)由于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发现它们的重心也都在它们对角线的交点上. 归纳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确定重心的四种方法

确定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几何法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的重心就在球心,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的重心就在棒的中点. 二、支撑法 用手指支持一个勺子,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勺子水平地支持在手指上.手指上方勺子上的0点就是勺子的重心.这时勺子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上的手指的支持力FN、竖直向下的重力G.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这时勺子保持平衡,如果重心0不在手指的正上方,支持力FN和重力G将不在同一直线上,勺子就不能保持平衡了, 三、悬挂法 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据二力平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再悬挂一次,同理可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四、理论计算法 物体的重心,可以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和支撑法原理,平衡时支点处即为重心位置. 即学即练 1.(单选)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薄板,若将其中央挖掉一个小圆,则薄板的余下 部分( ) A.重力减小,重心随挖下的小圆板移走了 B.重力和重心都没改变 C.重力减小,重心位置没有改变 D.重力减小,重心不存在了 2.如图3-1-11所示,矩形均匀薄木板,长AB=60 cm、宽BC= 10 cm, 在AB边上的E点用细线悬挂,板处于平衡状态,AE=35 cm.则AB 边与竖直悬线的夹角α. A.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重力越来越 大 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2.(单选)以下关于重心及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物体浸没于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此,物体在水中时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 B.据G=mg可知,两个物体相比较,质量较大的物体的重力一定较大

【初二物理】重心-全国版

重心 模块1:重心 知识素材knowledge combing 初物模块化-重力的作用点学生素材 重力的作用点 【引入: 在夏天人们都喜欢吃冰凉的甜西瓜,如果把一个西瓜切成四份,有几份受到重力?你的答案一定是:“肯定每一份都受重力啊!”那再继续切呢?你一定会说无论怎么切,每块西瓜都是会受到重力的。  这时候我们就遇到难题了,既然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那么在画重力的图示或示意图的时候,要怎么表示呢? 所以在画重力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一定的简化措施:为重力找一个等效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任何部分都会受到重力,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会选取一点作为重力的作用点,这个作用点叫作重心。这一点的选取要满足:从效果上看,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的作用与这一点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等效。 1.规则物体的重心 对于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下图列举了一些平面物体重心的位置,对于立体物体,重心位置也是相似的。

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而非实际作用点。因此,重心可以在物体之外。比如:圆环状的光盘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甜甜圈,其重心位于圆心处,并不在物体上。 2.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对于质量不均匀或外形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很难通过作图或计算直接找到重心的位置,因此常采用实验的方法确定重心。 将物体用细线挂起,待物体静止时,在物体上画出细线的延长线。此时,物体重心恰好在细线正下方,也就是其延长线上。换一个位置,将物体再次挂起,重复之前的做法。那么,两条线的交点即为物体重心的位置。这种找重心的方法称为二次悬挂法。二次悬挂法找重心,不仅适用于平面物体,对立体物体也同样适用。

如何找重心

如何找重心 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及其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重力作用的整体效果。在重力起主要作用的力学过程中,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技术领域,对其稳定性、平衡性、转动性等一系列力学问题,关于重心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又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都与其几何中心重合,那么质量分布不均又没有特定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如何寻找呢?下面就向大家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悬挂法 将不规则的薄板,在某点A 悬挂起来,当薄板静止时沿悬线方向在薄板上画出竖直线AB , 然后另选一点C 再次悬挂,再次在薄板上画出竖直线CD ,如图1所示,薄板重心即在AB 线上, 又在直线CD 上,由此可知重心必在两直线的交 点上。 二、牵引法 将长形棒状物体的一端用细绳AB 悬挂起来, 另一端用弹性细绳CD 缓慢拉起到一适当位置,分别画出AB 、CD 的延长线,并相交于E 点,E 点的正上方O 点就是棒状物的重心。牵引法找重心的原理是:当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 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相交于一点。 三、平移法 将粗细不均质量分布不均的圆柱状物体,放在两根平行细杆上,如图3所示,当两平行细棒相向一起缓慢靠拢时,圆柱物体在细杆上或左或右移动,最终两细杆合拢在一起, 圆柱状物体静止在细杆上,则物体的重心就在两 细杆合拢处的正上方。 四、平衡法 将质量分布不均,粗细不均,重力为G 1的棒状物体,用细绳系于中心O 点上(接近中心即可),吊挂在天棚 上,棒状物体由于重心不在其几何中心上,导致

它的一端下降,另一端上翘。将重为G 2的物体用细绳套挂在棒状物翘起的一端,缓慢调整细绳的位置,使棒状物体平衡,用刻度尺测出悬线到O 点的距离L ,利用力矩平衡原理算出棒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21 G x L G D =。 五、填补法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有一定形状的几何物体,由于挖取或补贴了某一部分而失去原有的规则性,在求解此类 问题时可以通过等效法,假想恢复物体的原状, 再利用平衡法确定其重心位置。 例1、如图5所示质量分布均匀半径为R 的金属球, 其内部以半径的中点O /为圆心,以12R 为半径的球形部分被挖去,求剩余部分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分析与解:假设被挖去的部分又添充质地相同的金属,重心又回到了金属球的中心O 点。设金属球的密度为r ,则被挖去的质量 33411()326 m R R r p rp =?,而实际大空心球体质量是3334417()3326M R R R r p p rp 轾犏=-=犏臌 ,重心一定在OO /的延长线上,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得12 Mg d mg R ? ,整理得112d R =。 实心的棒状物、薄板等重心都在物体内的某点上,而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一些物体,其重心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但不一定在物体上,如质地均匀的金属圆环等;一般说来,有对称面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对称面上,有对称线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对称线上,有对称点的物体重心就落在对称点上,如果从对称的观点出发,结合其它方面的思考,可迅速找到重心的准确位置。如图6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等边直角三角板的重心就在悬 线与直角角平分线的交点O 上。 (注:本文2006年7月刊载于山西省《数理报》高一物理版)

《重心》教学设计

《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寻找三角形的重心的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三角形的重心是它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2)数学思考目标:在探索三角形的重心等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探究等过程,发展几何直觉。 (3)解决问题目标:了解重心的物理意义,能用实验的方法找到重心。 (4)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敢于动手,乐于交流,善于进行合理的推理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确定三角形重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过悬挂的质地均匀的三角形纸板顶点的铅垂线必过对边中点。

附:《课题学习重心》教学设计说明 《课题学习重心》是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第十九章最后一节的学习内容。重心本身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是重力的作用点,这里研究的重心是平面图形的重心,实际上一个规则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但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猜想中去发现重心、理解重心。鉴于此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寻找三角形的重心的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三角形的重心是它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数学思考目标:在探索三角形的重心等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解决问题目标:了解重心的物理意义,能用实验的方法找到重心。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动手、乐于交流和善于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课是第二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心,理解了重心的物理意义,学会了验证重心的方法。本节课与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联系紧密,这一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三角形的重心,它是进一步研究其它图形重心的基础,同时也为研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角形的重心不象平行四边形和线段的重心那么显而易见,本节课通过悬挂的方法实验、观察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并通过flash、几何画板来演示和验证。教师的适当引导在于说明“由于三角形纸板的质地均匀,所以过三角形的纸板顶点的铅垂线将纸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必须结合物理学的密度知识。在这一难点被突破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科中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发现三条铅垂线与对边的交点在什么位置。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学会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是:用数学实验引导教学,用探究活动贯穿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其活动流程为:提出课题——实验、猜想、探究——形成结论——归纳。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