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一般来说,建筑与写作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交织体现在建筑写作不仅与建筑本身有着内在的同构性,这种内在同构性表现为建筑与写作都具有相关的空间性,同时,建筑写作还以其特有的叙事与人文性对建筑的理解有所助益。在这里,建筑写作对于建筑语境解读的重要意义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写作与建筑的同构和密切关联

建筑与建筑写作的内在联系,既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空间同构性上,也表征在审美与文化上的关联甚至交织。虽然说,建筑是凭借基于现实与实在的空间而存在的,而建筑写作往往只在纸上通过叙事得到实现,但两者在历史与文化上却是息息相关的,这无疑是密不可分的两门艺术样式。在这里,建筑写作与建筑的关联离不开它们在空间上的同构性。

(一)建筑的空间性特质

为了人们居住、工作与仪式的需要与诉求,所有的建筑都旨在营造可供人使用的空间。

实际上,建筑空间就是由各种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老子看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这一段话虽然在讲“无”和“有”的互相关系,同时也揭示与阐释了建筑空间的根本性“秘密”。与此同时,不仅建筑艺术具有这种空间与空间性,文字与建筑写作也同样有其自身的空间性特质。

(二)文字与写作的空间性

建筑通过界面来围合空间,同时通过场景营造氛围。其实,文字本身的形也具有围合界面,因此也存在着“有”与“无”的基本关系。应当说,“中国人从造字的时候起,就在进行着空间的经营,从甲骨文到隶楷行草,这些文字的空间感觉对于居住和园林建筑,就像潜流的水滋润着河滩上的青草。中式的建筑与四合院,横平竖直、横竖相交、左右前后布局有序,真是汉字的翻版[1]。”当然还要意识到,四四方方的中国汉字的空间性特征,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围合空间形式不无关系。在创作过程中,建筑写作为建筑提供了想象与理解的空间。写作往往以文字为单元,但又比文字进了一步,它涉及叙事的策略。

建筑以空间为单元,当然比空间更为复杂,因为它还关涉空间的组织。这里的同构性在于,“比如文学创作就像是在建造房屋,短语

浅析建筑意境与空间、光影设计的关系

浅析建筑意境与空间、光影设计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10-18T19:08:04.503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9期作者:朱路路[导读] 本文阐述了何为建筑意境,并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建筑实例,阐明建筑空间、建筑光影设计手法对建筑意境塑造的具体影响。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何为建筑意境,并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建筑实例,阐明建筑空间、建筑光影设计手法对建筑意境塑造的具体影响。关键词:建筑意境空间形态空间秩序光影 一、建筑意境的概念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学领域, 唐宋时期基本属于诗学范畴。元明以后, 意境理论逐渐渗透到其他文艺门类, 清代开始提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对意境的解释亦是如此, 意境开始被纳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到了现代, 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在一个艺术表现里, 情景交融, 而发掘出更深的情与景, 为人类增加了想象, 为世界开辟了新境。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 也明确意境属于现代美学体系的研究范畴, 认为意境是一种特殊的美感, 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和历史的某种体验和感受。1932年, 梁思成、林徽因在他们合写的《平郊杂谈录》中,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根据《辞海》(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诠释, 即“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 如身临其境, 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 其意境能超越具体的、有限的景物, 进入无限的时空领域, 引起建筑审美者特异的感觉, 引起特殊的性灵融合的一种境界。建筑意境的生成, 必须具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即艺术的想象空间, 用美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召唤结构”的“意义空白”, 建筑师的意境构思就是要把作品创造成优化的“召唤结构”, 提供极富诱惑力的“意义空白”, 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从而使人们获得某种高层次的感悟。 二、建筑意境的塑造方法 通过对一些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分析,现总结出了建筑意境塑造的一些常用方法: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序列、建筑光影的运用。1:建筑空间的形态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题。首先,空间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并具有开敞、封闭程度的特点。不同的空间形式给人不同的精神感受。如方、圆、八角等规则严谨的几何空间,给人以庄严、平稳、肃穆的感受;流畅或不规则的空间形式给人以随意、自由、流畅、无拘无束的气氛,窄而高的空间给人向上的感觉,细长的空间容易给人向前的感觉,带有引导性。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整座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高49米,可容纳5000人。建筑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室内空间显得高大、雄伟,气势恢宏。 2:建筑空间的序列 柯布西耶提出以“人的运动”来欣赏建筑的空间:人四处走动并变换位置,在一连串的静止的建筑实体之间移动,体验通过运动的秩序所得到的的强烈感受。所以,建筑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人在行进的过程中,会随时空的变化产生不同的体验,所以空间序列的变化,也是建筑意境营造的一种方法。 贝聿铭先生在日本甲贺信乐山景区设计的美秀美术馆,来访者需要通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和吊桥缓缓进入。这段深幽的入口空间序列,采用了江南园林入口空间欲扬先抑的手法, 再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场景: 山有小口,迂回通过,豁然开朗,如入仙境,乐而忘返。而建筑主体,受到用地的限制,被巧妙地隐藏于山地之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中国山水画般诗意的效果。穿过入口的月亮门, 进入大厅, 刚才还半遮半掩的建筑主体,一下子变得通透明朗,透过一排落地长窗,近景苍劲的松柏和远景壮观的山谷如微缩景观被收进了建筑的胶卷一样,一览无余。人们置身其中,品味着自然与人生和那不断涌进的壮阔之景所带来的天人合一的感觉,对现代建筑之意境再次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3:建筑光影的运用 路易斯·康曾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光对于建筑空间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光才能产生空间层次的变化,体量尺度的表达、材料的质感、光影的对比、斑斓艳丽的色彩等等。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采用了一种雕塑化且奇特的设计方案。主坛位于东方,强烈的光线从厚墙上的孔洞中透过彩色玻璃投射到这里。圣像就在十字架斜上方的窗后,幽暗中高处一孔强光射入,圣像逆光以致看不清细节,只余轮廓,恰似驭光而来,无限神圣。教堂南面的墙被称为“光墙”,厚重的墙体上面留有一些不规则的窗洞,由外向内呈喇叭口放大,靠外墙部分装有彩色玻璃,一缕缕光线冲破黑暗射入,使得整面墙和每个洞口都散发出令人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处留有一定的间隙,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一做法使室内产生了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到处弥漫着一种神秘感。教堂的任何一个角度均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模糊不清、神秘古怪的感觉, 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形象, 创造了一种宗教建筑所特有的空间意境, 模糊了世俗和天国的界线,增强其自身“唯神忘我”的感觉。 三、对建筑意境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建筑实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优秀的建筑作品总是源于成功的意境塑造, 建筑创作只有达到高层次境界, 其作品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建筑意境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高层次要求, 是建筑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作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祖国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底蕴,努力塑造出带有独特中式意境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魅力的神奇所在。中国传统的“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a-~建筑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

面的把握,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

建筑空间的意境营造

建筑空间的意境营造 摘要:建筑不单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是需要不同的性格,表达不同意境,才能拥有自己的生命力。设计师通过空间、景观、光和色彩、材质等各种手法的运用来给身处其中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达到不同的意境营造的目的,形成建筑的场所感和生命力。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境营造、生命力 前言:不同的空间形态配合不同的景观、光、色彩、材质等能营造出不同的建筑意境。 一、建筑空间 老子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正是有了建筑的“空”,才能有人类活动的“用”。建筑空间通过对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比例、色彩、组织形式等的控制,对人的心理形成影响、暗示,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 矩形、方形空间 矩形、方形空间主要通过不同比例尺度的把握,给人不同的感受。一般室内高宽比在1:2~1:3左右时给人平稳、安定的感觉,易于营造安宁、安静的氛围,在居住空间中最为常见。如高宽比大于1:2,则多用于公建等高大空间,如小于1:3,则空间显得压抑。 集中性空间 圆形、螺旋形等集中性空间向心性很强,对人的心理、视线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如下图罗马万神庙,人一旦进入其中,自然而然会抬头看向穹顶的顶部,再加上设计者有意在顶部开洞,将光线引入,让封闭的空间有了一个出口,与天空有了接触,更增强了空间的向心性,让人产生一种人可以与神接触的错觉,非常适合教堂建筑。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用螺旋上升的坡道作为展示空间,对人流参观路线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且通过中庭玻璃采光顶引入自然光,形成了一个纯净的向心性空间,营造了展览空间开放、自由的氛围,使进入其中的参观者自然的感觉到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序列空间 序列空间指以一定的韵律排列的建筑元素(墙、柱、窗等)形成的空间。也是通过对视线的引导,达到设计者特定的意境营造的目的。 哥特式教堂内部通过柱廊序列增强建筑的气势,将人的视线引导到柱廊的尽端,形成视觉焦点。狭长、高大的空间将视线引向上部,使人有一种与神交流的感觉。 如下图,矩形格构序列空间搭配干净的白色涂料,用极简的手法营造了悠远而宁静的空间意境。 流动(连续)空间 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 景观 石头、木材:这两种元素是天然的,带有原始的亲和力,让人产生自然的亲近感。

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论建筑写作与建筑意境的解读 一般来说,建筑与写作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交织体现在建筑写作不仅与建筑本身有着内在的同构性,这种内在同构性表现为建筑与写作都具有相关的空间性,同时,建筑写作还以其特有的叙事与人文性对建筑的理解有所助益。在这里,建筑写作对于建筑语境解读的重要意义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写作与建筑的同构和密切关联 建筑与建筑写作的内在联系,既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空间同构性上,也表征在审美与文化上的关联甚至交织。虽然说,建筑是凭借基于现实与实在的空间而存在的,而建筑写作往往只在纸上通过叙事得到实现,但两者在历史与文化上却是息息相关的,这无疑是密不可分的两门艺术样式。在这里,建筑写作与建筑的关联离不开它们在空间上的同构性。 (一)建筑的空间性特质 为了人们居住、工作与仪式的需要与诉求,所有的建筑都旨在营造可供人使用的空间。

实际上,建筑空间就是由各种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老子看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这一段话虽然在讲“无”和“有”的互相关系,同时也揭示与阐释了建筑空间的根本性“秘密”。与此同时,不仅建筑艺术具有这种空间与空间性,文字与建筑写作也同样有其自身的空间性特质。 (二)文字与写作的空间性 建筑通过界面来围合空间,同时通过场景营造氛围。其实,文字本身的形也具有围合界面,因此也存在着“有”与“无”的基本关系。应当说,“中国人从造字的时候起,就在进行着空间的经营,从甲骨文到隶楷行草,这些文字的空间感觉对于居住和园林建筑,就像潜流的水滋润着河滩上的青草。中式的建筑与四合院,横平竖直、横竖相交、左右前后布局有序,真是汉字的翻版[1]。”当然还要意识到,四四方方的中国汉字的空间性特征,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围合空间形式不无关系。在创作过程中,建筑写作为建筑提供了想象与理解的空间。写作往往以文字为单元,但又比文字进了一步,它涉及叙事的策略。 建筑以空间为单元,当然比空间更为复杂,因为它还关涉空间的组织。这里的同构性在于,“比如文学创作就像是在建造房屋,短语

《建筑的诗意》观后感

《建筑的诗意》读后感 作者约翰·罗斯金年少时每年夏天随父母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古代建筑和名画,培养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在意大利养病期间,同时搜集资料从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的力量,尤其是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研究艺术和建筑学,并加入了拉斐尔派。《建筑的诗意》、《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的石头》可说是约翰·罗斯金关乎建筑的三本最为著名的作品。 此本书通本阐述了被称作“建筑的诗意”的建筑科学分支。这门艺术的特色包括建筑的国民性。“建筑的诗意”不仅包括建筑对周围环境和气候的适应,也包括建筑与其所属国家主要精神气质的高度一致和联系。追溯一个国家的建筑物的特点既有用又有趣,不仅包括它对其产生的形势和环境的适应,还包括它与意识的势不可挡的转向的高度相似性和相关性。这本书主要带领着我们考察各国建筑如何受到它们气质和风俗的影响,与周围景物的联系,处于什么样的天空之下。 刚读这本书时,虽然感觉其翻译有些略显生硬,但之后阐述的内容却令我印象颇深,慢慢的带着我,进入那个年代的欧洲建筑。 作者引领着我们从最低等的建筑开始,从路边到村庄,从村庄到城市,成功地把我的注意力更直接的引导到建筑科学这一有趣的分支上。 第一部分为乡村农舍,作者在能代表各国特色的乡村农舍上做了详细讲解,一开始讲的是英国与法国农舍的对比。英国低地农舍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高度的整洁,如果农舍离伦敦足够遥远,那它并不会

受到城镇风气的影响,自身就散发着完美。而法国的农舍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法国农民的住处总是带着几分冷静,一种漫不经心的美装饰物的痕迹使其特征更加明显,各种各样的苔藓蔓延覆盖着建筑物,人们却对此毫不在意,享受着这古旧之美。英国农舍因得体而美丽,而法国农舍因其气候、国家和人们的缘故,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因此,精神层面的美,才会品味不凡。 下面是意大利的低地农舍,意大利最主要的气质是忧郁和崇高,看不到乡土气和谦卑感。作者从农舍的细部特征层层分析,包括屋顶、窗户、底部的拱廊和方塔。可以看出它的整体特征:简洁、明亮、而又优雅的随意。然而这种美是不能够被复制的,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新闻,山寨建筑的层出不穷,这并不能显出中国人的智慧,却是一种文化的沦丧。 瑞士的农舍带有一种温和纯净的田园牧歌气质,然而缺点是那里当时的农舍就像是不慎掉在山坡上的儿童玩具,和周围的风景违和感不强。 之后作者着重的阐述了威斯特摩兰郡的山地农舍,虽然它们用的是手边的材料和最简便的形式建成了小屋,但正是因为如此毫不浮夸、毫无装饰、自然而然的不修边幅的严肃征服了作者。这种庄重略带忧伤的气质是其美感的灵魂。它们小而简单,低调不起眼,有时不能主要到它们的存在;它很结实,尽管有些粗糙。然而正因为如此,也因为它的谦卑削弱了周围环境的严酷。 接着,作者带领我由静到动,离开隐居地,来到人群中,从原野

论建筑的意境美-文档

论建筑的意境美 意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在先秦时期已有“立象尽意”的说法,可谓是“意境”说的萌芽。后至唐代中期,才把 “意”与“境”两个概念结合成“意境”一词,成为美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理念。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意境是超出国界的,是深层的意蕴,其实 “意”与“境”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而美学上的 '意境”,则是指创意与表现完美的统一,达到情景交融,能把感受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境界。意境是通过艺术的丰富联想、想象的特殊功能和意境中的含蓄、象征、暗示等手法结合, 获得意境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丘壑成于 ,既寤发之于笔墨”、“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即情、理、形、神胸中 的统一,都是强调要表达的意境。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现在文学,绘画中为大家所推崇,意境才随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而深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因此传统建筑的意境蕴含着诗境、画境。就像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论》说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境的愉快。”建筑意境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观中意”、“画意”之学说,并结合传统建筑本身所承载的独特审美 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审美概念。要有物外之

味,弦外之响,才能达到景有限而意无穷,为观赏者提供了广阔 的遐想天地,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并具有启发性的艺术境界。 建筑的意境美凝聚了建筑师的创造性、 智慧和力量。历史在 不断的推进,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建筑, 而真正好的 建筑拥有长远的甚至是永恒的感染力, 它们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 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种感染力就源自建筑师的创造和智慧, 它是意境的一种体现。天然的材料注入了建筑师的思想, 经过建 筑师的设计和聪明的建造,就会蕴含生气,赋有灵性,乃至使砖 石土木都成为美的基因。同样,也只有融合了创造力的建筑才会 产生与观赏者的对话以及情感上的交融。 著名的罗马万神庙使希 腊柱式结构与拱卷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 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 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 有无比的压力。对神圣空间的特殊意境追求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创 造性结构,使万神庙对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 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 欧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宫殿建筑风格。 建筑的意境美体现了建筑师的情感、理想以及他们的哲学 是“天地人和合”。正如《黄帝宅经》上所说:“夫宅者,乃是 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 建筑的意境是追求浪漫,崇尚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 观、世界观。在中国建筑中 ,五千年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那就 中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