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_省略_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_吴浩_

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_省略_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_吴浩_
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_省略_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_吴浩_

文章编号:1000?0550(2017)01?0151?12doi:10.14027/j.cnki.cjxb.2017.01.015

收稿日期:2016?02?02;收修改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5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7?003);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2014D?5006?0101);中国石油大

学(北京)科研基金(2462013YJRC038,2462015YQ0108)[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272157;Major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Project,No.2016ZX05007?003;CNPCInnovationFoundation,No.2014D?5006?0101;ScienceFoundation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No.2462013YJRC038,2462015YQ0108]

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

吴浩1,2,刘锐娥3,纪友亮1,2,张春林3,陈胜3,周勇1,2,杜威1,2,张云钊4,王晔1,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一10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一102249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一065007

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一102249

摘一要一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16块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恒速压汞测试,结合同位样品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了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几何原理和方法,开展了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研究,并表征了分形与储层渗流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三结果表明:致密气储层有效孔隙被亚微米 微米级孔喉所控制,其中孔隙主要为大孔和中孔,喉道由微喉道二微细喉道和细喉道所组成;致密气储层孔隙分布不具分形特征,而孔喉整体和喉道则符合分形结构,且分别对应分形维数D1和D2;基

于储层孔喉分形结构与其渗流特征,将盒8段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结构划分为2种类型:Ⅰ型表现为阶段式分形特征,以进汞压力1MPa为界,大于1MPa孔喉具有分形特征,且储层阶段进汞饱和度主要由喉道贡献,反之,孔喉不符合分形特征,其进汞饱和度增量由孔隙贡献;Ⅱ型为整体式分形,进汞饱和度几乎全由喉道贡献三储层孔喉分形维数与渗透率二平均喉道半径和主流喉道半径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与微观非均质系数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孔隙度二平均孔隙半径和平均孔喉半径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三

关键词一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渗流特征;致密气储层;恒速压汞

第一作者简介一吴浩,男,1990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E?mail:H.Wu1990@outlook.com通讯作者一纪友亮,男,教授,E?mail:jiyouliang@cup.edu.cn中图分类号一TE122.2一文献标识码一A

0一引言

常规油气的日益枯竭使得致密油气成为现今国

内外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点领域三鄂尔多斯盆地上

古生界盒8段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1?2],是国内

致密气勘探与开发的主力层系三随着苏里格二乌审旗

等一批上万亿方的大型油气田(藏)相继发现[3?5],促

进了致密气相关领域的研究;其中致密气储集层孔隙

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6?10],因为其不仅控制着储层渗流特征,且直接影响着致密气井的产量和最终采收率[7,11]三

致密气储层孔隙具有纳米级到微米级尺度的较

强非均质性,常规欧式几何理论描述孔隙结构受到一定的约束,而这一问题被后来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有效解决,其提出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定量的描述

孔隙结构的复杂性[12?13]三储层的孔隙结构具备一定

的分形特征,其对评价致密气优质储层具有指导意义三目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手段多样,主要包括流体注入法和光电磁辐射技术(图

1)[7,14?15]三国内外学者应用这些技术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常规压汞技术[16]二小角度中子散射法[17]二扫描电镜法[18]二核磁共振[19]等手段三对比这些研究方法,均无法得

到储层的有效孔隙和喉道数量,影响了研究的可靠性[20?21]三此外,对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的研究存在一

个根本问题,就是尚未对所使用实验技术是否能够识别出储层的有效孔喉进行论证,就直接应用实验结果做分形研究,其对勘探与开发失去了指导意义三因此,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恒速压汞二核磁共振技术首先对储层的有

第35卷一第1期2017年2月

沉积学报

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

Vol.35一No 1Feb.2017

图1一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据Clarksonetal.[7];Bustinetal.[14];任晓霞等[15]修改)

Fig.1一Methodsusedtocharacterizetheporestructureofunconventionaloilandgasreservoirs(modifiedfromClarksonetal.[7],Bustinetal.Renetal.[15])

效孔喉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开展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并厘定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储层渗流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旨在为致密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三

1一地质背景与样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缘,北邻阴山褶皱带,南接秦岭造山带,西抵盆缘冲断带,东至晋西挠褶带,属于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三盆内发育一系列轴向为近东西向的鼻状隆起带,区域断裂构造微弱三在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沉积期主要为河流 三角洲沉积,受多物源控制,盆地大面积富砂,古地理格局表现为一个 敞流型洪泛盆地 ,无统一汇水区三沉积岩性以灰色二浅灰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和中 粗粒石英砂岩二岩屑石英砂岩和少量的岩屑砂岩[3]三

本次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砂岩气富集区苏里格二乌审旗等地区13块样品(深度普遍小于3500m),及具勘探潜力前景区的陇东地区3块样品(平均深度在4000m左右),共计16块代表性的致密砂岩样品;岩性均为灰色二浅灰色中粒和中 粗粒致密砂岩,且陇东地区的样品整体上相对更加致密三将16块样品钻取成直径为2.5cm的标准岩样塞,清洗并烘干,参照SY/T5336 1996标准对岩样进行氦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结果显示孔隙度分布在

6.53% 15.45%,平均值为9.45%;渗透率分布在(0.042 1.690)?10-3μm2,平均0.470?10-3μm2(表1)三

2一致密砂岩孔喉分布特征

2.1一实验方法

使用美国岩芯实验系统公司研发的APSE?730型恒速压汞分析仪,仪器工作压力0 6.2055MPa,进汞速度0.000001mL/s 1mL/min,接触角140?,

25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

表面张力485dyne/cm;从每个标准岩样塞中选取物性较好部分制成直径为1cm的圆柱体岩芯做恒速压

表1一取样二实验信息及样品物性数据Table1一Samples,experimentinformationand

itsheliumporosityandairpermeability

采样

地点样品

编号井号深度/m孔隙度

/%渗透率

/10-3μm2恒速压汞核磁

共振苏里格中带1?Sz

S163342.9810.600.631?2?SzS59

3509.619.790.121??

3?Sz

S1203639.159.500.960

?4?SzS3153750.657.20

0.521

?5?SzT63365.0510.000.659?6?Sz

Sn3093452.00

8.500.377

?

苏里格东带7?Sd

Tg4

2907.5515.451.690??8?SdTg312825.329.300.119?9?Sd

M121897.2711.790.290??10?SdSg112269.799.200.339?11?SdSg522269.329.000.598?12?Sd

Sg542633.968.400.042?13?Sd

Y192285.1210.400.393?陇东地区14?Ld

L33773.946.530.103??15?LdQ44324.208.790.141??

16?LdSn324

3859.30

6.800.543

?

一一注:?指对样品进行的实验三

汞实验三首先对岩芯抽真空后浸泡在汞液中,在

25?条件下,以恒定的极低速度0.0001mL/min向岩芯中进汞,为模拟地层准静态流体注入过程[22]三依据进汞过程中压力突然降落 回升来识别储层的孔隙和喉道(图2)三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进汞压力最大可至6.2055MPa,对应的喉道半径约为

120nm,而小于120nm的喉道及所对应的孔隙未能被测出三

一一核磁共振实验采用中国科学院渗流所研发的RecCore2500型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对100%饱和水及离心后的标准岩样塞进行核磁共振T2谱测试三主要测试参数:共振频率2.38MHz,回波个数2048,扫描次数128,等待时间5000ms,回波间隔0.6ms,增益50,实验温度为25?三离心实验采用PC?1型离心机[23?24],最大离心力下对应的喉道半径为0.05μm三通过核磁共振可获取饱和水和不同离心力下岩芯孔隙T2谱二可动流体饱和度及孔隙大小分布特征

等信息[25?26]三

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测试过程均在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渗流所实验中心完成,测试结果见表

2三

图2一恒速压汞技术原理示意图

Fig.2一Schematicdiagramoftheprincipleofconstantratemercuryintrusiontechnology

2.2一致密砂岩孔喉分布特征

通过对16块岩芯恒速压汞实验测试出的孔喉半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图3),并参考低渗透储层孔喉类型的划分标准[27?29],结果表明盒8段致密气储层储集空间主要由大孔(孔隙半径大于100μm)二中孔

(孔隙半径为100 50μm)2种类型组成;而喉道则

主要发育微喉道(喉道半径r=0.5 0.025μm)二微细喉道(r=1.0 0.5μm)和细喉道(r=2.0 1.0μm);由

于实验条件限制,吸附喉道(r<0.025μm)没有别被识别出三整体上,16块不同渗透率的岩芯样品平均孔喉半径差异不明显,且孔喉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孔喉大小分布相对集中,孔隙半径主要以70 200μm占有重要比例,喉道半径则主要分布在0.3 1.5μm,且随着样品渗透率的增大孔喉分布主峰右

移(图3a)三由图3中也可看出,个别样品间的孔喉

分布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现象;即喉道分布频率呈

51一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吴一浩等: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现尖峰,而对应的孔隙分布频率则相对较宽(如2?Sz二14?Ld样品);也有呈现相反的孔喉分布特征(如5?Sz二13?Ld样品)三造成这个差异分布现象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不同渗透率的样品其孔喉配置关系不同;样品喉道发育相对集中二且平均孔喉比较大,造成孔喉分布呈现尖频喉道二较宽频孔隙的特征,其往往代表渗透率较低的样品;而当样品的喉道发育相对较宽二且平均孔喉比较小,使得其孔喉分布为宽频喉道二相对尖频孔隙的特征,多为渗透率相对较高的样品三区域上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布特征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图3b),在苏里格中带孔喉分布特征常表现为喉道呈现单峰式二孔隙为双峰式;陇东地区孔喉分布特征常表现为喉道呈现单峰式二孔隙多为锯齿状的单峰式;而苏里格东带这两种孔喉分布模式均存在三

表2一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砂岩样品孔隙结构参数

Table2一PorestructureparametersoftheHe8MembertightsandstonesamplesinOrdosBasin

样品编号恒速压汞测试

核磁共振测试

平均喉道半径/μm平均孔隙半径/μm

平均孔喉比主流喉道半径/μm非均质系数Sif/%r<0.05μmSmf/%r>0.05μm

1?Sz0.95146.83151.741.070.642?Sz0.79150.96208.171.000.4562.33

37.67

3?Sz1.34168.74166.921.680.434?Sz

1.53163.42140.712.050.375?Sz

0.81

117.38

193.77

1.02

0.486?SZ0.78

135.20

236.89

0.93

0.547?Sd1.79

151.64

106.78

2.47

0.2831.3568.658?Sd0.91

113.04

146.19

1.09

0.599?Sd

1.21

142.15

132.85

1.48

0.4052.27

47.73

10?Sd

0.81

138.71

161.28

0.92

0.67

11?Sd

0.89

138.81

200.19

1.05

0.67

12?Sd

1.16

110.89

209.80

1.72

0.4013?Sd

0.96

117.43

127.44

1.10

0.6514?Ld

0.66

152.09

243.19

0.70

0.67

36.36

63.6415?Ld

1.12

136.14

138.17

1.66

0.3979.0520.95

16?Ld

1.23

142.11

184.03

1.65

0.41

一一注:Sif为束缚水饱和度;Smf为可动流体饱和度;r为最大离心力对应的喉道半径

图3一孔隙和喉道分布频率图

a.16块岩芯孔喉分布特征;b.区域的孔喉分布特征

Fig.3一Distributionfrequencyofporeandthroat

5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

一一核磁共振T2谱原理表明岩芯微小孔隙中的流体经历一个相对大的弛豫表面,弛豫速度比大孔隙较快,因此可以用核磁共振T2谱间接的反映孔隙大小分布;即每一个弛豫时间代表一个孔隙大小,越大的孔隙其弛豫时间相对越长,而孔隙越小弛豫时间则越短[30]三依据T2谱峰形态二峰数及弛豫时间等可将孔隙划分为吸附孔(孔径小于0.1μm)二渗流孔(大于0.1μm)和裂缝[23,25]三本文通过对同位样品2?Sz二7?Sd二9?Sd二14?Ld及15?Ld的100%饱和水和2.86MPa离心后核磁共振T2谱分析(图4),表明5个样品的T2谱均具有相似的双谱峰(P1和P2),且主要发育微小孔隙和渗流孔(大二中孔隙)三

依据前人研究[30?31],将核磁共振T2谱弛豫时间相应的转换成了孔隙半径(图4)三从图中可见,储层中的束缚水主要赋存在纳米级喉道(r<0.05μm)所控制的孔隙中(图4中灰色部分);整体上,随着样品渗透率的增大束缚水饱和度Sif逐渐减小,而大二中孔隙中的流体则在最大离心力后几乎被排驱殆尽三实验测试结果显示(表2),盒8段致密气储层束缚水饱和度Sif平均可达52.3%,可动流体饱和度Smf则平均为47.7%;且可动流体饱和度几乎被亚微米 微米级孔喉所控制,孔隙间具有较好的联通性,对储层中气体和水等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吸附孔一般多为联通性相对较差的纳米级孔喉,不利于流体的流动[26]三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实验显示致密气储层中的流体主要赋存在亚微米 微米级的孔喉中,但可动流体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受控于不同的孔喉组合特征三束缚水饱和度主要受纳米级喉道(r<0.05μm)控制的亚微米级孔,纳米孔和微米孔影响较小;而可动流体饱和度则主要受喉道半径大于0.05μm所控制的亚微米 微米级孔喉影响三恒速压汞对致密砂岩孔喉分布的研究表明,孔喉分布主要以喉道半径大于约

0.1μm的亚微米 微米级孔为主三因此,对于中粒二中 粗粒的致密砂岩储层而言,恒速压汞技术识别出的孔喉,其对控制致密气储层渗流特征起着主要作用,可将其作为储层的有效孔隙和喉道三

3一致密砂岩孔喉分形特征

以往采用的分形描述和方法不能科学地对储层的孔隙和喉道分形特征分别进行表征,所以本文在恒速压汞技术对致密砂岩有效孔喉识别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三

3.1一分形理论

分形几何原理表明[32],若储层孔喉分布符合分形结构,则有关系式:

Ν>r

()?r-D(1)式中,N(>r)表示孔喉半径大于r的数量,D为分形维数三

依据毛管压力模型,N(>r)也可表示为[33]

图4一样品核磁共振T2谱分布特征

Fig.4一NMRT2distributionoftightsandstonesamples

551一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吴一浩等: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一一N(>r)=VHg/(πr2ι)

(2)

式中,ι为毛细管的长度,VHg表示孔喉半径为r

时对应的累积进汞体积三

由拉普拉斯方程式,并结合式(1)和式(2),可得:SHg=aPc-(2-D)(3)

式中,SHg为进汞饱和度,Pc为毛管压力,a为常量三

对式(3)两边取对数,得:lgSHg?D-2()lgPc

(4)

由式(4)可知,孔喉分形维数可根据lgSHg与lgPc

作图,若存在线性关系,通过拟合曲线计算出斜率λ,

则D-2=λ,即,

D=2+λ

(5)

3.2一孔喉分形计算

恒速压汞实验不仅可以得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

进汞压力Pc和总进汞饱和度SHg,而且可以将孔隙进汞饱和度和喉道进汞饱和度区分开三因此,按照式(4)对每一个样品孔喉整体二孔隙和喉道分别作对应的lgSHg和lgPc散点图分析(图5),通过拟合直线,计算出直线的斜率λ,进而根据式(5)可得到孔喉的分

形维数

图5一不同样品孔喉分形特征

a.样品3?Sz;b.样品4?Sz;c.样品2?Sz;d.样品15?Ld;e,f.分别为样品2?Sz和15?Ld孔喉局部(虚线部分)分形示意三

Fig.5一Pore?throatfractal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samples

5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

一一通过对16块样品孔喉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分析(表3二图5),显示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气储层孔喉整体和喉道均具有分形结构,而孔隙不具有分形特征三依据孔喉整体和喉道分形结构特征,将盒8段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划分为2种类型三

孔隙分形类型Ⅰ(图5a,b),表现为阶段式分形结构三具这种分形特征的孔隙结构是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气储层的主要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发育在苏里格中带和东带,其孔喉分布特征常表现为喉道呈现单峰式二孔隙为双峰式(图3)三在进汞压力平均约为1MPa处,对应的喉道半径约为0.7μm时,是分形结构的一个转折点三当进汞压力大于1MPa,孔喉整体和喉道具明显的分形特征,对应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1791 2.8920和2.6743 3.2356,平均为2.6406和3.0182;然而当进汞压力小于1MPa,储层孔喉均不具有分形特征三从表3中分析可知,储层孔喉整体的分形维数D1均小于喉道分形维数D2,说明储层喉道分布比较复杂,非均质性较强三

孔隙分形类型Ⅱ(图5c,d),表现为整体式分形结构三具该类分形特征的致密气储层发育相对较少,主要在苏里格东带和陇东地区发育,孔喉分布特征常表现为喉道呈现单峰式二孔隙多为锯齿状的单峰式(图3)三在整个孔喉分布范围内,孔喉整体和喉道均具分形特征,对应的分形维数D1二D2分别为2.8299 3.3125和2.7940 3.2869,平均为3.3918和3.0963三整体上,Ⅱ类孔隙分形结构的分形维数D1和D2均大于Ⅰ类孔隙分形结构,但此时不能依据分形维数的几何意义来解释Ⅱ类孔隙分形结构的储层其孔喉分布相对更复杂,因为Ⅱ类是针对储层的整体孔喉分形结果,而Ⅰ类是孔喉局部的分形结果三倘若按照Ⅰ类孔隙分形转折点(约1MPa处)将Ⅱ类孔隙分形划分为两部分,此时与Ⅰ类对应的分形结构部分的分形维数也相对较小(图5e,f)三因此,整体上具Ⅱ类孔隙分形结构的储层孔喉发育反而相对更均匀三3.3一孔喉分形与渗流特征的关系

研究发现致密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这种阶段式分形和整体式分形结构与储层阶段进汞饱和度曲线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三当致密气储层孔隙分形结构为Ⅰ类时,储层在渗流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响应,即具分形结构部分(进汞压力约大于1MPa)在阶段进汞曲线上往往表现为进汞增量几乎由喉道贡献;反之,储层的进汞增量由孔隙贡献为主(图6a,b)三同样的对于Ⅱ类孔隙分形的致密气储层而言,对应在渗流特征上表现为阶段进汞增量主要由喉道所控制(图6c,d)三因此,储层孔喉分形结构与渗流作用密切相关,今后可用储层的孔喉分形特征来反映和描述致密气

表3一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维数结果

Table3一Fractaldimensionsofpore?throatandthroatoftightgasreservoirs

分形类型样品编号

分维值转折分形点

D1相关系数R1D2相关系数R2毛管压力/MPa喉道半径/μm

Ⅰ1?Sz2.57680.98053.01980.96480.9270.7933?Sz2.17910.97922.70450.97690.9730.755

4?Sz2.27040.99662.67430.99120.9460.777

5?Sz2.62770.97132.98760.96901.0780.682

6?Sz2.89200.99283.13800.98661.1720.627

8?Sd2.86110.99393.18740.98821.0020.734

10?Sd2.77180.99033.09680.98111.1100.662

11?Sd2.81950.98253.12200.97800.8640.851

13?Sd2.73100.99503.01620.98641.0660.690

14?Ld2.67630.94873.23560.94161.0350.710

平均值2.64060.98313.01820.97641.0170.728Ⅱ2?Sz3.29110.98143.17770.9899 7?Sd2.82990.94282.79400.9910

9?Sd3.31250.95383.28690.9731

12?Sd3.24590.98833.12330.9843

15?Ld2.98620.97662.96450.9797

16?Ld2.94250.93613.20310.9815

平均值3.03470.96323.12490.9833 一一注:D1为孔喉整体分维值;D2为喉道的分维值三751

一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吴一浩等: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储层的渗流特征三

3.4一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与非均质性,可以由分形维数进行表征三依据分形理论,分形维数愈大,孔隙结构

愈复杂[26]三为表征分形维数与盒8段致密气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分别对其与孔隙度二渗透率二主流喉道半径等孔隙结构参数做拟合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三

一一喉道大小及分布是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关键因素[34]三通过分析表明,整体上盆地盒8段致密气

储层孔喉分形维数D1二D2与其渗透率二平均喉道半径

和主流喉道半径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图6b,c,f),且这种负相关性明显程度主要受致密气储层喉道分布非均质性影响三相比之下,具Ⅰ型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与主流喉道半径和平均喉道半径的负相关性

比Ⅱ型的负相关性相对明显,这是由于具Ⅰ型孔隙结构的储层其主流喉道和平均喉道趋向于具分形部分的喉道方向发育,喉道非均质相对较弱,使得分形维数与其负相关较明显三总之,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储层渗透率越小二渗透能力也越差,其非均质性越复杂三

微观非均质系数用来反映孔喉分布的均匀程度,

从图6g可以看出,分形维数D1二D2均与微观非均质

系数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三随分形维数的增大,储层非均质系数增大,导致孔喉分布复杂二不均匀,微观非均质性增强三该认识同前人关于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形维数对孔喉分选关系的研究结果规律相似[20,35]三一一分形维数同孔隙度二平均孔隙半径和平均孔喉半径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图6a,d,e),这是由于致密气储层孔隙不具有分形结构,而D1二D2分别反映的是储层孔喉整体和喉道大小分布的分形维数,孔隙

度则主要是由储层孔隙大小等控制三

4一讨论

通过对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的系统研究,明确了

致密气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具有多样性,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三这个认识与时宇等[19]使用恒速压汞对低渗透砂岩孔喉分形研究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三相同点是均认为储层的孔隙不具有分形结构,这可能是由于低渗透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且大小分布不均匀所造成;不同在于笔者认为储层孔喉整体和喉道具有阶段式和整体式分形结构,不是所谓的喉道均具有分形特征

图6一致密气储层阶段进汞饱和度曲线综合图

Fig.6一Mercuryincrementalintrusioncurvesoftightsandstonereservoirs

5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

图7一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关系

Fig.7一Plotofpore(poreandthroat)fractaldimensionsvs.porestructureparametersoftightgasreservoir

一一样品14?Ld与其他四个样品核磁共振T2谱的形态差异可以用分形结构来解释,相比之下14?Ld样品其T2双谱峰不明显,谱峰P1和P2峰值差异较小,峰值相对都较高,说明其对应的大二中孔隙较为发育,进而导致孔隙差异性较强,具阶段式分形结构;而其他四个样品其T2谱峰中的P1峰值高,说明相对的储层微小孔隙最为发育,而P2谱峰代表的大二中孔隙相对发育较少,这样的组合发育模式使得孔喉之间相似程

951

一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吴一浩等: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度增强,使得孔喉具有整体式分形结构三

针对中粒二中 粗粒的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喉分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应用恒速压汞技术三而且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展针对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储集层孔喉分形特征研究,探讨沉积环境对孔喉分形结构的控制,进步来应用储层的孔喉分形结构特征来预测有利的致密气甜点区三

5一结论

(1)恒速压汞技术较好的识别出盒8段中粒二中 粗粒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有效孔隙为亚微米 微米级孔喉所控制,其中孔隙主要为大孔和中孔,喉道由微喉道二微细喉道和细喉道所组成三(2)明确了致密气储层孔隙分布不具分形特征,而孔喉整体和喉道则符合分形结构特征;基于储层孔隙分形结构和其渗流特征,将孔隙分形结构划分为2种类型三Ⅰ型表现为阶段式分形特征,以进汞压力1MPa为界,大于1MPa具有分形特征,且储层的阶段进汞饱和度主要由喉道贡献,反之,孔喉不符合分形特征,阶段进汞饱和度主要由孔隙贡献;Ⅱ型为整体式分形,其阶段进汞饱和度几乎全由喉道所贡献三(3)分形维数与渗透率二平均喉道半径和主流喉道半径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微观非均质系数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孔隙度二平均孔隙半径和平均孔喉半径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三

本文对于苏里格庙地区和陇东地区储层孔喉分布与分形的关联性只是进行了初步认识和阐述,在今后大量样品分析的基础上,有待进步厘定和总结其特征三

致谢一论文得到了两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给予的宝贵修改意见,在此一并感谢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一陈大友,朱玉双,夏勇,等.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致密成因[J].沉积学报,2015,33(6):1217?1223.[ChenDayou,ZhuYushuang,XiaYong,etal.Originmechanismoftight?nessfromtheHe8sectionsandstonereservoirinGaoqiaoareaofOr?dosBasin,China[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15,33(6):1217?1223.]

[2]一吴浩,刘锐娥,纪友亮,等.典型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及意义 以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27(5):835?843.[WuHao,LiuRui e,JiYouliang,etal.Classificationofporestructuresintypicaltightgasreservoiranditssignificance:AcasestudyoftheHe8memberofUpperPalaeozoicShiheziFormationinOrdosBasin,China[J].NaturalGasGeosci?

ence,2016,27(5):835?843.]

[3]一刘锐娥,吴浩,魏新善,等.酸溶蚀模拟实验与致密砂岩次生孔隙成因机理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5,21(4):758?766.[LiuRui e,WuHao,WeiXinshan,etal.Experimentalstudyonthegenesisofsecondaryporosityintightsandstonewiththeacidcorrosion?model:AcasefromHe8MemberofUpperPaleozoicinOrdosBasin[J].GeologicalJournalofChinaUniversities,2015,21(4):758?766.]

[4]一胡勇,李熙喆,万玉金,等.致密砂岩气渗流特征物理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5):580?584.[HuYong,LiXizhe,WanYujin,etal.Physicalsimulationongaspercolationintightsandstone[J].PetroleumExploration&Development,2013,40(5):580?584.]

[5]一杨华,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煤成气勘探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41(2):129?137.[YangHua,LiuXinshe.Pro?gressofPaleozoiccoal?derivedgasexplorationinOrdosBasin,WestChina[J].PetroleumExploration&Development,2014,41(2):129?137.]

[6]一RossDJK,BustinRM.Theimportanceofshalecompositionandporestructureupongasstoragepotentialofshalegasreservoirs[J].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2009,26(6):916?927.[7]一ClarksonCR,FreemanM,HeL,etal.CharacterizationoftightgasreservoirporestructureusingUSANS/SANSandgasadsorptiona?nalysis[J].Fuel,2012,95:371?385.

[8]一ClarksonCR,SolanoN,BustinRM,etal.Porestructurecharac?terizationofNorthAmericanshalegasreservoirsusingUSANS/SANS,gasadsorption,andmercuryintrusion[J].Fuel,2013,103:606?616.

[9]一BaiBin,ZhuRukai,WuSongtao,etal.Multi?scalemethodofnano(micro)?CTstudyonmicroscopicporestructureoftightsandstoneofYanchangFormation,OrdosBasin[J].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2013,40(3):354?358.

[10]一XiaoLing,ZouChangchun,MaoZhiqiang,etal.Anempiricalap?proachofevaluatingtightsandstonereservoirporestructureinthe

absenceofNMRlogs[J].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

neering,2016,137:227?239.

[11]一Sakhaee?PourA,BryantSL.Effectofporestructureonthepro?ducibilityoftight?gassandstones[J].AAPGBulletin,2014,98

(4):663?694.

[12]一陈程,孙义梅.砂岩孔隙结构分维及其应用[J].沉积学报,1996,14(4):108?113.[ChenCheng,SunYimei.Fractionaldi?

mensionofthepore?textureinsandstonesanditsapplication[J].

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1996,14(4):108?113.][13]一解德录,郭英海,赵迪斐.基于低温氮实验的页岩吸附孔分形特征[J].煤炭学报,2014,39(12):2466?2472.[XieDelu,Guo

Yinghai,ZhaoDifei.Fractalcharacteristicsofadsorptionporeof

shalebasedonlowtemperaturenitrogenexperiment[J].Journalof

ChinaCoalSociety,2014,39(12):2466?2472.]

[14]一BustinRM,BustinAMM,CuiX,etal.Impactofshaleproper?tiesonporestructureandstoragecharacteristics[C]//SPEPaper

119892PresentedattheSocietyofPetroleumEngineersShaleGas

06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

ProductionConference.FortWorth,Texas:SocietyofPetroleum

Engineers,2008:16?18.

[15]一任晓霞,李爱芬,王永政,等.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储层为例[J].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36(5):774?779.[RenXiaoxia,Li

Aifen,WangYongzheng,etal.Porestructureoftightsandreser?

voiranditsinfluenceonpercolation?TakingtheChang8reservoir

inMalingoilfieldinOrdosBasinasanexample[J].Oil&GasGe?

ology,2015,36(5):774?779.]

[16]一贺承祖,华明琪.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几何描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1):15?23.[HeChengzu,HuaMingqi.Frac?

talGeometrydescriptionofreservoirporestructure[J].Oil&Gas

Geology,1998,19(1):15?23.]

[17]一KrohnCE.Sandstonefractalandeuclideanporevolumedistribu?tion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1988,93(B4):3286?

3296.

[18]一KatzAJ,ThompsonAH.Fractalsandstonepores:implicationsforconductivityandporeformation[J].PhysicalReviewLetters,

1985,54(12):1325?1328.

[19]一张超谟,陈振标,张占松,等.基于核磁共振T2谱分布的储层岩石孔隙分形结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4):80?

86.[ZhangChaomo,ChenZhenbiao,ZhangZhansong,etal.

Fractalcharacteristicsofreservoirrockporestructurebasedon

NMRT2distribution[J].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

2007,29(4):80?86.]

[20]一时宇,齐亚东,杨正明,等.基于恒速压汞法的低渗透储层分形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2):88?90.[ShiYu,Qi

Yadong,YangZhengming,etal.Fractalstudyof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basedonconstant?ratemercuryinjection[J].Petroleum

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09,16(2):88?90.][21]一GaoHui,LiTiantaiT,YangLing.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poreandthroatparametersintightoilreservoirusingconstantrate

mercuryintrusiontechnique[J].JournalofPetroleumExploration

andProductionTechnology,2015:1?10,doi:10.1007/s13202?

015?0186?6.

[22]一SuZhixin,JiangHanqiao.Studyoncharacteristicparameterofmi?crocosmicporeconfigurationinlowpermeabilityoilreservoirs

[C]//FlowinPorousMedia?FromPhenomenatoEngineeringand

Beyond:ConferencePaperfrom2009InternationalForumonPor?

ousFlowandApplications.2009.

[23]一郭和坤,刘强,李海波,等.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30(3):306?312.[Guo

Hekun,LiuQiang,LiHaibo,etal.Micro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oftheJurassictightoilreservoirsinSichuanBasin[J].Journalof

ShenzhenUniversity:Science&Engineering,2013,30(3):306?

312.]

[24]一吴浩,牛小兵,张春林,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

2015,34(3):120?125.[WuHao,NiuXiaobin,ZhangChunlin,

etal.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factorsofmovablefluidin

Chang7tightoilreservoirinLongdongarea,OrdosBasin[J].Ge?

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2015,34(3):120?

125.]

[25]一KleinbergRL,StraleyC,KenyonWE,etal.Nuclearmagneticresonanceofrocks:T1vs.T2[R].SPEPaper26470,1993:555?

630.

[26]一YaoYanbin,LiuDameng,CheYao,etal.Petrophysicalcharac?terizationofcoalsbylow?field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

[J].Fuel,2010,89(7):1371?1380.

[27]一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260.[LuoZhetan,WangYuncheng.PoreStructureof

OilandGasReservoir[M].Beijing:SciencePress,1986:5?

260.]

[28]一邸世祥.中国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10?364.[DiShixiang.PoreTexturesinClasticRes?

ervoirsofChina[M].Xi an:NorthwestUniversityPress,1991:

10?364.]

[29]一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258.[LiDaopin.EffectiveDevelopmentTechnique

ofLowPermeabilityOilfield[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

Press,2003:3?258.]

[30]一何雨丹,毛志强,肖立志,等.核磁共振T2分布评价岩石孔径分布的改进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2):373?378.[He

Yudan,MaoZhiqiang,XiaoLizhi,etal.Animprovedmethodof

usingNMRT2distributiontoevaluateporesizedistribution[J].

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2005,48(2):373?378.][31]一李海波,朱巨义,郭和坤.核磁共振T2谱换算孔隙半径分布方法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8,25(2):273?280.[LiHaibo,Zhu

Juyi,GuoHekun.Methodsforcalculatingporeradiusdistribution

inrockfromNMRT2spectra[J].ChineseJournalofMagneticRes?

onance,2008,25(2):273?280.]

[32]一MandelbrotBB.TheFractalGeometryofNature[M].SanFrancis?co:Freeman,1983.

[33]一LaiJin,WangGuiwen.Fractalanalysisoftightgassandstonesu?singhigh?pressuremercuryintrusiontechniques[J].Journalof

NaturalGasScienceandEngineering,2015,24:185?196.[34]一马剑,黄志龙,吴红烛,等.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J].沉积学报,2015,33(5):983?

990.[MaJian,HuangZhilong,WuHongzhu,etal.Characteris?

ticsofreservoirmicroscopicporesandthroatsandtheirinfluenceon

reservoirphysicalpropertiesinHuangliuFormationofDFarea,

YinggehaiBasin[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15,33(5):

983?990.]

[35]一沈金松,张宸恺.应用分形理论研究鄂尔多斯ZJ油田长6段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3(6):19?23,28.[ShenJinsong,ZhangChenkai.Studyon

theheterogeneityoftheporestructureofChang6reservoirinZJ

oilfield,OrdosBasinusingfractaltheory[J].JournalofXi an

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8,23(6):19?

23,28.]

161

一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吴一浩等: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

261一沉一积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35卷一FractalCharacteristicsofPore?throatofTightGasReservoirsandItsRela?tionwithPercolation:AcasefromHe8MemberofthePermianXiashiheziFormationinOrdosBasin

WUHao1,2,LIURuiE3,JIYouLiang1,2,ZHANGChunLin3,CHENSheng3,ZHOUYong1,2,DUWei1,2,ZHANGYunZhao4,WANGYe1,2

1.CollegeofGeoscience,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ofPetroleumResourcesandProspecting,Beijing102249,China

3.PetroChina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Development?LangfangBranch,Langfang,Hebei065007,China

4.UnconventionalNaturalGasResearchInstitute,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

Abstract:Constant?ratemercuryintrusion(CRMI)wasperformedon16samplesfromtheHe8Membertightsand?stoneofthePermianXiashiheziFormationinOrdosBasin,andcombinedwiththeNMRexperiment,thepore(poreandthroat)structurefeatureswereinvestigatedfinely.Basedontheresearchoftheporestructurefeatures,fractalcharacteristicsofpore(poreandthroat)intightsandstonereservoirwerecarriedou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porefractalandpercolationcharacteristicsandporestructureparameterswerequantitativelycharacterized.Theresultsshowthattheeffectiveporesandthroatsoftightgasreservoirarecontrolledbysubmicronandmicronscalepore?throats.Theporesaremainlycomposedofmacrosporesandmesopores,andthethroatsconsistofmicrothroats,micro?finethroatsandfinethroats.InthelightofeffectiveporesandthroatsrecognizedbyCRMIandNMR,itissuggestedthatbothpore?throatandthroatdistributionconformtothefracturalstructurewithdimensionvalueD1andD2,respec?tively,whileporedistributiondoesno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porefractalstructureandpercolation,porefractalstructuresofHe8Membertightgasreservoiraredividedintotwocategories:typeⅠhasthestagedfractalchar?acteristic,i.e.,thereisaclearinflectionpointwithabout1MPapressureofmercuryinjection(MIP).WhentheMIPisgreaterthan1MPa,thereservoirpore?throathasfractalcharacteristicandthethroatscontributetomercurysatura?tionincrement(MSI).Onthecontrary,theMSIisalmostentirelycontributedbythepores.TypeⅡistheintegralfractal,andtheMSIisalmostallcontributedbythethroats.Thefractaldimensionsoftightgasreservoirporewhichhasacertaincorrelationwithporemicrogeometricalparameterswhereasitsrelationshipwithpermeability,averagethroatradiusandmainstreamthroatradiusareobviousnegativecorrelation.Thefractaldimensionsshowapositivelin?earcorrelationwithmicroheterogeneitycoefficient,whilenodirectorweakrelationshipswithporosity,averageporeradiusandaveragepore?throatradiusratio.

Keywords:porestructure;fractaldimension;percolationcharacteristic;tightgasreservoir;constant?ratemercuryintrusion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_杨锋杰

第28卷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 l.28N o .32006年9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 onment 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1 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3CB214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4038) [作者简介] 杨锋杰(1957-),男,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从事地质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锋杰,王明镇,李增学,戴广凯,贾维花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CBERS 和ET M +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km 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 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 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遥感;环形影像;环形构造;地球物理 [中图分类号] P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561(2006)03 0037 05 Ring Structure in South Ordos Basin and Its Geologic Genesis YANG Feng jie,WANG M ing zhen,LI Zeng x ue,DAI Guang kai,JIA Wei hua (S chool of Ear th S ciences ,S hand on g Univ e rsity of S cie nce and T echnolog y ,Qingd ao 266510,Shan dong,China) Abstract:T hr ough pr ocessing t he CBERS and ET M +satellite imag e,a r ing st ructur e w hich is abo ut to 300km in diameter was fo und in t he southern O rdos basin.T he center of the ring approx imately locates at Dong huachi in the east o f Gansu pro vince.Fr om the point of v iew of to po gr aphy ,the main bo dy of the r ing is plus to po g raphy ,ex cept for t he southeast ern par t of the r ing.T here are fo ur ener gy so ur ce miner al depo sits in the r ing confor ma tion.T he Xifeng o il field occur s in the w ester n part of the ring str ucture,a lar ge M esozoic co alfield in the centr al easter n,and uranium deposit s both in southeaster n and nor thw estern.It is testified t hat the ring has close co rr e latio n w ith deep seated structure and do minated by the mantle plume in the deep o f the earth thro ug h the compre hensive stud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natural earthquake.It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ed effects o f the orogenic activities during M esozoic to Cenozoic period (Indo China movement,Yanshan movement,Himalayan movement).It acts as the interior power to the coex istence of multi energy so urces in the same basin.T his cog nition has a v ery impo rtant value to study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r aton basin and guide geo logical ex ploration.Key words:O rdos basin;r emo te sensing;circula r feature;ring str uctur e;geo phy sics 1 环形遥感影像 遥感方法具有多波段和宏观探测地球的能力,通过地表地质特征(岩石、土壤、植物、水文)变化而在遥感图像上产生综合影像效应 透视 功能,能够探测到埋藏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12]。这些地质现 象的微弱变化,野外地质调查往往难以发现,或常常 被忽略。遥感图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综合 性,使这些轻微的地质变化往往被综合,在图像上产生综合效应[3],或由某种现象占主导地位,产生特殊的影像特征。通过正确的解译并配合有效的地面调查和物探资料验证,就能合理解释隐伏的地质现象。 本次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遥感图像所采用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

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