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弗洛姆式解读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弗洛姆式解读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弗洛姆式解读

逃离-爱丽丝门罗 观后感 赏析

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 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大巴士里没有年轻人,除了她自己。现在的她正奔向未来世界,但恐惧感像轻烟袅袅冒出,她发现那逐渐接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恐惧之处在于,她无法融入其间。以为还能像当初逃离家庭奔向克拉克时那样欢欣鼓舞,能惘惘然就投入了新的生活,不顾一切的无知原来也是如此美好!但是每一段日子都是生命的印记,她无法抛弃与克拉克相处的那段同居生活留给她的成熟和历练,她再不是往日的无知少女。于是,当她坐在逃往多伦多的大巴士上,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慌正是源于自由的未来时,巨大的空洞像漩涡一样正一圈一圈把她抽吸进去,她她从车窗玻璃里见到了没有克拉克的自己,像患了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一样逃离了大巴士。 卡拉欲逃离与克拉克之间没有激情的生活,西尔维亚为丈夫的病死而感到解脱,克拉克把卡拉心爱的绵羊弗洛拉藏起来最后让野兽吃掉。。。。。。三个人都在逃离某种现实存在但不想继续拥有的生活,每个人都对现状不满,但实际上,他们哪儿也去不了,逃离不过另一种囚禁。 阅读该中长小说,脑内联想到的情景一直都是朦胧淡雅的加拿大乡村,由米色,驼色构成的背景。让人只觉恬淡舒适,仿若初秋的惬意自得。作者的叙事手法也是悠然自得,徐徐铺开故事画卷,不骄不躁,缓缓道来。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艾丽丝·门罗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一切都很淡,但又淡得恰到好处,不至于淡到虚无,也不会浓烈的刺人。 另外,和当代小说锐利却琐碎、简约却留白过多、克制到寡情的作风不同,小说重新成

2019年爱丽丝·门罗经典语录(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9年爱丽丝·门罗经典语录(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篇一:20XX年1-8月诺贝尔文学图书排名 20XX年1月-8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0年-20XX年)作家排行榜前十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XX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附录1:亚马逊中国20XX年1-8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0年-20XX年)作品排行榜前30 1.《二手时间》,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2.《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3.《公开的秘密》,艾丽丝·门罗

4.《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5.《丰乳肥臀》,莫言 6.《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奥尔罕·帕慕克 7.《蛙》,莫言 8.《锌皮娃娃兵》,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9.《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 10.《酒国》,莫言 11.《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12.《爱的进程》,爱丽丝·门罗 13.《我还是想你,妈妈》,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14.《企鹅经典丛书:绿房子》,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5.《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 16.《红高粱家族》,莫言 17.《檀香刑》,莫言 18.《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 19.《红树林》,莫言 20.《白狗秋千架》,莫言 21.《纯真博物馆》,奥尔罕·帕慕克 22.《好女人的爱情》,爱丽丝·门罗 23.《快乐影子之舞》,爱丽丝·门罗 24.《八月的星期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5.《天堂蒜薹之歌》,莫言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

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少妇学会了控制、隐忍,忍受婚姻的瑕疵,学会不追问,不去超越生活,归降,将自我和诱惑埋到地底。她仍然有着逃离的欲望,只是她深藏了这个欲望,让它在时间的流逝中越藏越深,直至忘却。

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前些天,买了几本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先是读《快乐影子之舞》,作家奠定声名之作,觉得也没有什么,说不上有多好。但当我读到第二本《公开的秘密》时,便欲罢不能了。然后废寝忘食读完了《好女人的爱情》和《逃离》。读罢,思绪还沉浸在她的叙述中,缠绕在她讲的故事所创造的浓雾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艾丽丝·门罗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家,艾丽丝·门罗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很善于吊人的胃口。她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讲起,你先是漫不经心地听着。但听着听着,便被她的故事吸引了。而当故事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时,你抻长了脖子,正无限神往地听着,想饕餮下面的精彩,她却停了下来。然后一声咳嗽,开始讲其他。没办法,你希望听下去,只好跟着她走。于是,她带着你走啊,绕啊,走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讲另一个有些关联的故事。虽不算美味,但也足以饴人。就这样,你听着听着,走着走着,发现又跟着她回到了原处,回到刚才中断了的精彩之处。而因为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你得以更加品味到故事的妙处,尝到美食的精华,从而神驰千里,沉醉其中。原来那些转换,那些看似的不相

关,都是这道大菜必不可少的作料啊。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里的主角,都是一个个普通小镇上的普通人。而故事的内容,也多是讲述人类普遍的微小感情,比如一位父亲埋藏已久的恋情(《沃克兄弟的放牛娃》),比如两个普通的小女孩的微妙的友谊(《有蝴蝶的那一天》),比如一个女孩因为怜悯而故意放走父亲要杀的马(《男孩和女孩》),比如一个女人对一个传奇式的凶恶男人的一见钟情(《破坏分子》)。因为是写人类的微小的感情,所以她的小说有着那么多的悬疑,让你在阅读时过把读侦探小说的瘾。艾丽丝·门罗是一个制造悬念的高手。这也是她吊胃口的手段之一吧。她为你出示一个场景,那个场景暧昧无比,看似零乱不堪,却有着那么多的蛛丝马迹,让你忍不住悄悄地探究,希望捕捉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幽微。这也难怪,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你大气儿也不敢喘,更不敢稍微离开片刻,怕一离开,就中断了思路,一喘气,便惊飞了灵感。你全然忘了,其实你一直在那个现场制造者的控制之下,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提着一盏小小的灯,发着幽暗的光,指引着你,一点一点寻找着,探求着。好不容易,你觉得你接近真相了,你欣喜万分,正待豁然,突然,灯光消失了,你眼前一片黑暗。你努力地找啊找,但,你找不到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只是一个看似杂乱的场景罢了。内中,也许藏有玄机,但所有的隐秘都是你自己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_心得体会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

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Self-redemption in Runaway 《逃离》中女性自我救赎的解读 专业英语 院部外国语学院 学号1204021107 姓名李宁 指导教师胥少先副教授 答辩时间二○一六年五月 论文工作时间:2015 年 6 月至2016 年 4 月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 .. (1) 2. Reasons for the Female Self-redemption in Runaway (3) 2.1 Female Social Status in the Material, System and Spiritual Cultures (3) 2.2 Alice Munro’s Personal Reasons (3) 2.3 The Reversion—Female Psychological Goal (4) 3. Self-redemption—Female Rebellion against Fate (5) 3.1 The Self-redemption from Their Families (5) 3.2 The Self-redemption from Humanity (7) 3.3 The Self-redemption from Themselves (8) 4. Conclusion (10) Bibliography (12) Acknowledgements (13)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其实这段心理描写我能够感同身受一些,仿佛自己能窥见大部分妇女的影子。比如我的母亲,退休后便常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她日复一日的做着家务活,偶尔发出感叹和埋怨,“整天就是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想出去出不去。只能在家呆着,家附近转转。”我觉得自己突然就有点理解她了。她的青春没有了,她余下的年华却要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中渐渐消逝。生活是不会给这样年龄的人带来惊喜和新鲜的了。她或许早就习惯接受,可偶尔的叹息却是心底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循环。()有一次她因为家庭原因和父亲大吵一架,生气的离家出走,她是没有地方可去的,我担心她,手机联系她,她短信发过来叫我保密。第二天我和她约在一家面包店碰头,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她没有地方可去,她也不知道去哪里,她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再大的地方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她一个人晚上睡了一家不知名的陌生宾馆,可能睡多久呢?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床啊。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

解读爱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yuwenjianshe001@https://www.360docs.net/doc/d713182307.html, 35 解读爱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李秀林 摘要:《逃离》是加拿大杰出文学家 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女主角卡拉的两次逃离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女性意识曲折成长的经历。由于两次逃离背景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不一样的结局。作家门罗认为如果一个女性想要拥有主体意识,首先要获得经济与思想的独立。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女 性意识 引言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凭借其创作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她一共发表了短篇小说100多部,获奖无数。其中她创作的首部作品《快乐影子之舞》荣获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嘉奖,《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1世纪初期,她完成了《逃离》这部作品。她凭借这本小说再一次荣获吉勒文学奖嘉奖。有人曾经如此评论她:“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非常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却非常少,近乎难得一见,而她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艺术家。”本文以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以她的杰出短篇作品《逃离》为例,重点分析她的女性意识是怎样形成和成长的。 一、《逃离》中展现的女性意识 门罗的小说很多都把城镇郊区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作为主题,这和她自小在乡下长大关系密切。她以女性及其个人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运用虚构或非虚构的模式创作,采取非线性方式展开叙事,作品中涉及到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在其初期的小说里面,女主角大多以热情正面的形象出现。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她笔下的女主角开始呈现出在 各种各样零碎事件中挣扎的情绪,以及对待中年危机的心态。身为一名以描绘女性意识以及提出女性问题而闻名于世的文学家,她的诸多小说都以乡镇郊区环境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1] 在小说中将焦点聚集在女性个体,尤其是她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与人相处的难题中。小说的叙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太多的冲突,人物角色性格温顺,但是读者在欣赏完小说后总会不由自主去思考当下女性的处境。小说的语言清新、明朗,并无刻意雕琢之处,展现出平凡而现实的生活原貌,带给读者真诚、浓郁的情感享受。很多西方评论家都将她称为“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和“当代的契?诃夫”。 《逃离》发表于21世纪初期,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小说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并且获得了吉勒文学奖。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故事使人难以忘怀,文字表现质朴又动人,精准却又恰到好处。阅读后给人以韵味悠长的感受。”?作者在这部小说集中,再次表现了乡镇郊区的平凡人,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活,展现了隐藏着悲剧意味的生活。门罗说:“我就是希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惊奇的感受。重点不在于‘发生了何事’,重点是其发生的方式。”这部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逃离,在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中都体现了这点。[2]小说的女主角是人们平常能看到的普通女性的缩影,她们在琐碎的生活里生存着,各自对生活都有细致的观察。这些主人公在生活中逆来顺受,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从原本的生活里离开。作者描绘的这些女性心中充满美好生活的理想,都试图努力逃离家庭、两性压迫及自我困顿。《逃离》是这部小说集中的首篇,它也代表了创作的 特点——以女性主义为基点,透视女性意识以及个人成长的经过。 女性追求个体独立、发挥开创性的核心动力是自我觉醒的意识,这个概念是指女性身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和所代表的意义。女性意识将“人”与“女人”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它蕴藏了性别的概念,却又越过了性别有更多的追求。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妇女可以自主地感觉且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责任与义务,清晰地明白自 己的个性及特色,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获得认可及实现自身价值。 二、女性意识的起源 门罗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热衷于表现女性出走以及逃离的主题。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总是以女性的视角展开描述,这部作品也是如此,小说讲的是许多普通女人经历的逃离的故事。这部作品是八个短篇构成,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就是与小说集同名的《逃离》。女主角卡拉是个普通的女人,她希望挣脱长辈的约束、逃离婚姻的束缚。她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出走,她经历了两次逃离,但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 女主角成长的家庭里,糅合了母亲的疼爱和继父的威严,正值韶华的她原本的计划是等待开学,然后进大学接受教育。在这个期间,她不由自主地情陷被继父贬得一文不值的马术教练克拉克,有着叛逆心的她在被情感萌发的触动后,产生了强烈的挣脱家人控制的心理,在强烈的内心挣扎后,她狠心地离开了自己的小家,然后跟着爱人私奔到了别处。尽管她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面对什么,但她的冲动占了上风,她强烈地希望摆脱目前的情况。在她看来,只要她和爱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d713182307.html,ki.1001-8476.2016.08.019

爱丽丝门罗 荨麻解读

《荨麻》:女权主义外衣下的一次出轨未遂 孙丹12042006 12外21 爱丽丝·门罗出生于1931年,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曾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2013年10月10日,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词是:“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 很多主流作家和评论家认为门罗的作品多关注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描写女性在面临实际家庭生活问题时那种纠结和矛盾的心理状态。并且,门罗通过描写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迷茫、困惑、弱势地位以及女性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表明了女权主义思想。但我认为,她所涉及到的貌似女权主义思想的一些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思想,而只是一种为了小说在伦理可接受性上的故意穿插,至少在《荨麻》中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权主义政治行动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薪酬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而《荨麻》看似主要涉及到的一个女权主义主题是:获取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由空间。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来反驳《荨麻》具有女权主义思想。 第一,我想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离家出走。不防我们先假定女主人公的出走是受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首先,我们很难发现女主人公在家中是否受到压迫和羞辱。但是,至少从她给丈夫打电话那部分可以感受到她丈夫对她是比较包容的。她丈夫没有因为她的出走而大发雷霆,把她捉回家,也没有因为她的出走而感到颜面扫地而直接和她离婚,而是给她一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并期望着她的回心转意。这至少可以表明她丈夫对她是比较尊重的。再次,为什么当女主人公获得了她所想要的自由后,她又开始害怕、怀疑了呢?是因为她想念孩子了吗?不是,因为她明白想念孩子是她追寻自由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并且她已经学着慢慢接受这个事实。是因为她自责于抛弃家庭吗?也不是,面对两个孩子因为自己的出走而哭闹,她所做的就是给正处在分居阶段的丈夫打一通电话,把两个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