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的豪放诗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论李清照的豪放诗风

姓名矫艳茹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013001266965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蠡县电大指导教师张万聚日期2012.9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李清照的豪放诗风

学生姓名矫艳茹

学号1013001266965

指导教师张万聚

年级2010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2年9月26日

摘要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在中国词坛上享有第一女词人的称号。清朝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可见,李清照在中国词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她的诗词中体现出的女性的思想感情,阴柔之美,婉约沉郁都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所以被誉为婉约大家。可是,她的诗词中也体现出的另一种气质——豪放,多为学者所忽略。实际上,李清照诗词中的士大夫的情怀、放荡不羁的个性、豪放慷慨的口吻,都是她一生创作的结晶,也是她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说,李清照是一位“婉约”与“豪放”集于一身的作家。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她的婉约色彩,还要凸显她的豪放情怀,这样不仅使李清照的形象更加鲜明,使她诗词研究更加深入,创作立场更加坚定,而且也使她的文学地位更加稳固。李清照主要以婉约词著称,被誉为婉约大家,其诗词言语细腻、淳朴、自然明朗。但在婉约词的叠映下,也不乏豪放之感、磅礴之意。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众多的评论中,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去肯定李清照出众的创作才华,而且还显露了她某些可与男子匹敌的风貌。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李清照,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李清照,一个在文学史上有更高成就的李清照。关键词:李清照诗词豪放意义

目录

一、从南渡前的李清照诗词中探究其豪放之感 (1)

(一)、“狂野”的少女情怀 (1)

(二)、爽朗的少妇情调 (2)

二、从南渡后的李清照诗词中诠释其豪放之情 (3)

(一)、颠沛流离的悲愤感伤 (3)

(二)、迟暮之年的慷慨陈词 (5)

论李清照的豪放诗风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在中国词坛上享有第一女词人的称号。前苏联学者巴斯马诺夫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文学地位,他指出:“继柔美的萨福之后,不仅中国,而且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诗歌诗史中恐怕都不曾有过一位女性可以与李清照相比。”

李清照主要以婉约词著称,被誉为婉约大家,其诗词言语细腻、淳朴、自然明朗。但在婉约词的叠映下,也不乏豪放之感、磅礴之意。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众多的评论中,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去肯定李清照出众的创作才华,而且还显露了她某些可与男子匹敌的风貌。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李清照,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李清照,一个在文学史上有更高成就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和平幸福的。其诗词多抒秀丽山水,体现游玩乐趣的欢快节奏;而南渡后李清照的生活则是背井离乡的、颠沛流离的,其诗词大多表现为愁恨绵绵、孤寂悲苦的感伤之情。然而,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阅历,才塑造出了不朽的李清照,这也正赋予了她的豪放情怀不同于其他大家的独特原因。所以,本文主要以南渡前后的人生情感为议论的角度,浅析李清照诗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孕育的铿锵豪放之感。

一、从南渡前的李清照诗词中探究其豪放之感

(一)、“狂野”的少女情怀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她的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孙,也博雅能文。在这样一个生活教育环境的熏陶下,也使得她的创作在这个时期充满了一种清晰自然、无拘无束的睿智之气,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洒脱与阔达、爽朗又奔放的天真画面。有人说她有点“狂”,她的“狂”又是有别于像苏轼大家豪放之气的另一种味道。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词的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洒脱、无拘无束的少女情怀。词中我们看到了少女的天真与单纯。“沉醉”一词有血有肉的渗透出一个少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少女,退去了大家闺秀的华丽外表,尽情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误入”让我们浮想联翩,耐

人寻味,是因酒兴而误还是游兴未尽而误?是天色已晚看不清楚路而误还是心慌意乱急回家而误?这样就把一个爱玩的少女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给我们。“争渡?争渡!惊起一滩藕鹭”,非常传神的将少女急迫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首词一直被大家传诵,整首词体现出一种欢快节奏。李清照将词眼定位到词的后半部分,可见,作者此时所留给读者的是一种不在乎外表、不在乎身份、不在乎性别,而是酣畅淋漓的洒脱。所以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野”,而且“野”的有点“狂”。

也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也是不被人重视的。“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是女人应该‘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言内不出,言外不入’、‘女人也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便以缝缝补补为自己的天职。”这样的描述在人们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似乎这就是一个女人应该做的,再别无他事了。然而李清照却做出了所谓只有男人才可以做的事情,而且还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这真的很有悖于常理,“狂”出了自己的一道风格。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她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格,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可以说是比较叛逆的。她游山玩水,她洒脱自然,是古代女性少有的。她也会有对自己独立个性的一种诠释,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

可以说,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是让人羡慕的,她可以像男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游山玩水,填词作画,在其中享受无尽的欢乐。她不会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蒙蔽,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是女性当中的特例。她热情大方,爽朗奔放,也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二)、爽朗的少妇情调

李清照婚后之初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的。婚后之初的李清照和丈夫同心同力,赏画填词,生活的有滋有味,是一种风雅的韵味。这也决定了她这时候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清新、爽朗、欢快和活泼的格调,让人读来便有一种幸福感在心头。例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支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一首新婚后的作品。总体来看这首词,上阙在写花的娇美迷人,下阙写人戴花后的俊俏。这样更能体现出一个少妇的一

种所谓“虚荣心”的心理。春花固然很美丽漂亮,但是戴在作者的头上似乎比花更美,用娇美的花衬托俊俏的人,似乎更合适不过了。词尾一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更渗透出作者的一种渴望夫婿赞赏的心态,她认为,在夫婿的心里,“我”一定是最美的。所以这首词展示给我们的是作者对爱情的大胆流露。从词中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羞涩和胆怯,唯一看到的只是一个纯情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渴望,渴望夫婿无限钟情于自己,在李清照看来,这才是一个完美爱情的最终体现。

这首词语调平缓,节奏欢快,可以说是李清照自己的内心独白。把一个大胆爽朗的少妇形象呈现给我们。“渴望夫婿钟情于自己”,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所不具有的思想。然而李清照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敢说、敢做、敢表达,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是她思想的一种大气的释放。可见,她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不平凡女子。

二、从南渡后的李清照诗词中诠释其豪放之情

(一)、颠沛流离的悲愤感伤

李清照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前期的生活充满了无忧无虑,然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却饱受了战乱的悲苦。“靖康之变”是李清照生活的转折点,也是她的诗词从清新自然、阔达奔放的格调走向了沉郁寡欢、悲愤感伤的情怀。《唐宋诗词文化解读》中说:“‘靖康之变’是国家的灾难,是时代的悲剧。然而,却给一代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从创作主题到题材、内容、风格都使宋词从闺阁、从家庭、从男女之情与个人身世之叹走出来,走向抗金救国的战场,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正因为如此,李清照这时候的诗词创作开始抒发对政治思想的一些不满与无奈。生活的改变,必然引起文学创作的改变。这种改变造就了一个横空出世的巾帼词人,一个可以和苏轼、辛弃疾并列而毫不逊色的词人——她就是巾帼女词人李清照。所以战乱并没有停止她对文学的创作。相反,她的诗词走向了另一个高度。看一看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南渡初期的作品。李清照洞察她眼前那个浑浑噩噩、充满庸碌萎琐气的官僚社会,通过对末路英雄项羽的赞美和追思,坚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人活着,就要活得出类拔萃、有声有色,谓之“人杰”;人死去,就要死得壮烈英勇、可歌可泣,不失为“鬼雄”;这首诗流传九百年来,脍炙人口于各代,成为千古绝唱。这是李清照自身英雄气质的写照,也是她爱国激情的抒发。《夏日绝句》主要表达了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歌颂,赞扬他豪放的英雄气魄,另一方面也是在痛斥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苟且偷生,痛恨南宋统治者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也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永远坚定不移的抗金到底。

这首诗语言铿锵有力,字字句句抒发肺腑之言,一针见血的指向了南宋统治者的心

脏,这也正是李清照愤恨的表现。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却运用纯熟的笔调,将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表达的淋漓尽致,可见她的爱国情怀之深,对南宋统治者憎恶之重。她的另一首诗《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李清照是婉约的大家,然而这两首诗却一改她往日的格调,走上了另一种令人信服的气质底蕴。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表达着自己的立场,抒发着自己对统治者的愤恨与不满。这是对世界的呼喊,这是对时代的呼喊,语言豪迈奔放,正是婉约背后豪放风格的全然释放。

由于靖康之变,我们把宋代人的感情归结为一个“愁”字,这种愁思往往是通过梦境来表达的。“宋词言‘愁’,宋人写‘梦’,往往追寻因‘愁’而饮,因饮而醉,因醉而眠,因眠而‘梦’的基本生活规律与文人生活方式而展开的。”所以说“梦”也就成为宋代人感叹人生、世事和历史的绝妙比喻,成为宋代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品味的一种寄托,蕴含着宋代文人对社会人生、政治风云与千古历史的多少理性恩致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的一首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真实写照!面对国破家亡,体现出来的正是一幅铮铮铁骨,身在他乡的李清照用这首词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通过展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隐喻自己对南宋统治的失望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作者进入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一个美丽的幻想在作者的脑中形成了。天空中的云涛都连接成了朝雾,仿佛作者驾着朝霞来到银河系。远远的看去,广阔的银河系有很多很多漂亮的船,成千上万的帆在相互竟舞,正在陶醉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天帝的声音,在很殷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答天帝说,道路太漫长了,天又快黑了,只是学诗徒然写出了些惊人的佳句。像将要飞往南冥的鲲鹏,已经乘着九万里的大风去了。风啊,你不要停下来啊,让我像一片飘动的扁舟,一直航向海上的仙山吧。作者把梦境写的是这样楚楚动人,衔接的非常得当。首先是一幅壮阔的画面:“云涛”连成“朝霞”,银河系的成千上万的船只在竟舞,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的很贴切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早上的朝霞,大大小小的船只我们也可以见到,这也是作者生活中的一部分,南渡前的李清照是在这些美梦中成长起来的。作者用这些做意境,可以说是作者在怀念过去的生活;另一方面

也是在反衬现实的凄凉。当天帝问我要到哪里去的时候,一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作者不要回到那个所谓的人间地狱,要飞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硝烟的地方。作者把这样一个美丽的梦境描绘给我们,让我们看了都会觉得很美。但是俗话说的好,虚幻的梦境描绘的越美丽,说明现实是越加的丑陋与残酷,这也是作者痛恨南宋统治者的一种手段。整首词语气豪爽奔放,节奏铿锵,深刻的揭露了南宋现实生活的黑暗,用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真的可谓是豪放词的典范。

(二)、迟暮之年的慷慨陈词

宋朝就这样的在战火中挣扎着,而李清照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着。步入晚年的李清照少了少女时代的天真,少了少妇时期的爽朗,少了中年时代的奋强,多的是暮年时期的沉稳与无奈。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经历了这些大灾大难之后,对生活有一种平和态度,这也是晚年李清照的一个人生感叹。但李清照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反而是用一种阔达的心境,去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淡,更能体现李清照的慷慨与豪放。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颠沛流离,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先后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在国破家亡之后,李清照依然树立起自己对生活的信心,顽强的生活着。她的这种不服输的劲儿正是对南宋统治者最好的证明,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南宋统治者的软弱与无能,痛斥南宋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使她的诗作在内容上更加趋于成熟。书写苍凉人生,感发爱国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诗词的主要内容。

这一首词《永遇乐?落日熔金》正体现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态度:“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阙写景,从景写到人的心里,情景与心交融,衬托出作者心中的苦闷。“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就算是最美的时候,可自己已经再也没有那样的兴趣来欣赏了,让人读来不免有点难过与凄凉、伤感与无助。下阙从回忆开始,又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感慨,来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作者把自己对元宵节前后态度的对比,正反映出南宋统治者统治下的凄凉与惨淡,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深切担忧,也是在说明自己的爱国情怀永不退去。在“香车宝马”来邀请时,作者只是婉言拒绝,在作者看来,还“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又在用她自己的另一种阔达,

来表现对现在元宵节的冷漠与讽刺,也反衬出李清照不愿意苟同南宋统治者,对他们产生的一种藐视与讥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腐败堕落的抗议。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甘于寂寞,不愿与南宋统治者们同流合污的坚定思想,这也是晚年时期李清照爱国情怀的体现。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民族英雄,也真正的体现了李清照阔达的胸怀和豪放的激情。总之,全词突出了良辰美景佳节与祖国命运、个人遭遇的尖锐矛盾,作者对比了自己过去与现在的不同状况,对比了别人和自己过节的两样心情,从而委婉曲折地对忘记国耻、苟且寻乐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提出控诉。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她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有文化的女性。作为女性,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人都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清朝李调元是这样评价李清照的:“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这是对李清照文学地位的一种肯定。所以在我们看来,李清照不仅走婉约的路线,而且还有她的另一种风格,那就是她的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豪放之气,带有不羁的、犀利的、豁达的气质和品位修养。这些都是她文学创作的一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那她的创作都不能称之完美。“如果说‘婉约’使李清照这颗明珠骄傲的展露在人们面前,那么‘豪放’则另其更光彩夺目。所以,没有了豪放气,李清照的作品将陷入俗套,失去了其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可见她的文学地位不仅体现在“婉约”,还体现在“豪放”

李清照是一个“婉约”与“豪放”集于一身的女词人。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诗词具有深情的婉约风格,而且李清照是第一个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朽的突破。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她的独特之处。虽然她以委婉沉郁的婉约风格著称,但也有其放荡不羁、洒脱自然的豪放情趣。这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李清照,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创作立场更加坚定,文学地位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 段淑萍《论李清照的豪放情怀》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费振刚刘敬诸葛忆兵《宋代女词人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葵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 林家英等《李清照诗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

[6] 寿静心《女性文学革命——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