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花器官的发育ABC模型

花器官的发育——ABC模型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 09:31 全球开花植物已知有25000多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花器官是陆生植物生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器官,已经成为进化论者和生态学家的研究焦点。基本花器官是明显保守的,虽然花的数目、形状、颜色和器官的排列方式不同,但都是对各自授粉方式的适应而导致化结构巨大变化的进化。花发育遗传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被子植物花结构进化的进一步了解。 当花分生组织分化完成后,开始进行花器官原基的分化,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克隆了拟南芥和金鱼草中控制花器官分化的基因,并据此提出了ABC模型学说(图8-48)。 通过遗传分析发现调控花器官形成的基因按功能可以划分为ABC三组,每一组基因均在相邻的花器官中发挥作用,即A组基因控制第一轮花萼和第二轮花瓣的形成;B组基因决定第二轮花瓣和第三轮雄蕊的发育;C组基因决定第三轮雄蕊和第四轮心皮的发育。花的每一轮器官受一组或相邻的两组基因控制:A组基因单独作用于萼片;A和B组基因决定花瓣的形成;B和C组基因共同决定雄蕊的发育;C组基因单独决定心皮的形成。这些基因在花器官中有各自的位置效应,并且A和C组基因在表达上相互抑制,A组基因不能在C组基因控制区域内表达,即A组基因只能在花萼和花瓣中表达,反之亦然。这些基因中任何一个功能缺失或者突变都会导致花器官形状的改变。对拟南芥的研究发现,其花器官的发育是由三组五中不同的基因共同控制的,分别是AP1和AP2(A)、AP3和PI(B)、AG(G),如果AP2发生突变,则花器官被生殖器官替代,而当AG发生突变时,由AG控制的雄蕊和心皮则被花萼和花瓣所替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花器官成为目前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花器官的发育遗传和花序形态发生的研究为花器官进化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在一些基本的陆生植物种类中,花同源异型基因的同系物的进化与功能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很有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基因克隆技术的日臻完善,可以预见这些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届时人们对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系统发育将会更加清楚。 图8-48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示意图

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花发育是被子植物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综合发育过程,涉及无限生长向有限生长及不同发育方式的转换,包括开花诱导、信号传递、属性决定、器官发生,既受环境因子(如光周期、温度等)的诱导,又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调节,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启动成花决定过程中的控制基因。在复杂的基因互作网络调控下,营养茎端分生组织(vegetative meristem,VM)转变为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scence meristem,IM),然后在IM 的侧翼形成花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FM),分化出花器官。 截至目前,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中共有180多个参与调控开花的基因被鉴定出,并确定其中存在有6条调控开花的信号途径:即光周期途径(photoperiod pathway)、春化途径(vernalization pathway)、自主途径(autonomous pathway)、赤霉素途径(gibberellin pathway)、温敏途径(thermosensory pathway)和年龄途径(aging pathway)。表观遗传是开花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机制,对开花及花器官发育产生关键调控作用。miRNAs 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植物分子发育生物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miR172、miR156、miR159 参与了开花诱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共同开启花的发育过程。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格式形成与分子调控机制。 图1 温度、光照和依赖赤霉素等途径通过抑制花形成抑制物产生和激活花的分生组织识别基因参与花发育过程 1 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型 通过对拟南芥和金鱼草突变体研究而提出的多种发育模型, 成功地解释了被子植物花器官突变现象。其中, 最著名的是由Bowman等及Coen和Meyerowitz提出的“ABC模型”。该模型指出, 花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由A、B和C三类功能基因决定; A类基因的表达决定了第一轮萼片的形成, 包括APETALA1 (AP1)和APETALA2 (AP2)基因等; B类[APETALA3 (AP3)和PISTILLATA (PI)基因]和A类基因的组合表达决定了第二轮花瓣的发育; C类[AGAMOUS (AG)基因]和B类基因的组合表达决定了第三轮雄蕊的形成; C类基因的表达决定了第四轮雌蕊的发育。同时, A类和C类基因在功能上彼此抑制, 较好地解释了花器官的同源异型转变现象。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 D类基因FLORAL BINDING PROTEIN 7 (FBP7)和FBP11决定了胚珠的形成和发育。拟南芥D类SEEDSTICK (STK)、SHATTERPROOF1(SHP1)和SHP2三基因突变体的胚珠变成了心皮结构和叶结构。这些研究将花发育“ABC模型”拓展为“ABCD模型”。随后, 研究发现SEPALLATA (SEP)基因能与其他类型的花器官特征决定基因发生结合, 维持四轮花器官的正常发育, 定义为“E类基因”。因此, 花发育模型进一步扩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