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复习提纲

(一)基本规律

一、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城市化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政治转型的核心内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近代社会的政治史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

3、政治思想理论方面斗争的焦点:

①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

②人权的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恩赐)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④统治国家的基本体制(法治还是人治)

⑤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

⑥统治者产生的基本原则(选举还是世袭)

⑦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等

问题: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在上述领域的主张?

三、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

1、产生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愈演愈烈

2、过程和实质: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从臣民(人治)转变为公民(法治)

3、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起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

4、基本蓝图(理论):人权是基石;代议制是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是根本保障

5、实现道路(实践)

(1)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2)自上而下的改革:如英国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工人运动:如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6、结果: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诞生

(2)代议制民主制确立,但各国特色不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名义下的专制或半专制统治)(3)代议制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

7、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1)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2)资产阶级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3)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

8、基本观点

①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②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

③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括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④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

⑤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关,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

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二)国别史

一、英国

1、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①斗争的焦点是:国会权力至上还是王权至上

②矛盾激化的导火线:“税收”问题

③实质:反对王权专制统治

④斗争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政治专制、经济垄断、宗教迫害)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⑤斗争的过程:从《权利请愿书》到《大抗议书》;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长期议会召开、两次内战、共和国的成立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⑥斗争结果: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2、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君主立宪制:

⑴条件:A、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建立;B、历史条件:悠久的宪政传统;C、法律依据:《权利法案》及其他法案(《王位继承法》和《三年法案》)

⑵《权利法案》的内容: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利

⑶《权利法案》的意义:英国宪政史上重要文献,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很多国家效法

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⑸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封建时代的君主制的区别:国家政治体制的构成、国王和议会的地位

⑹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A、对英国:资产阶级分享到国家权力;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制度保障;在本质上逐渐实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B、为很多国家效仿

②责任制内阁

⑴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⑵形成:萌芽:16~17世纪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形成:18世纪早期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实行首相;进一步完善: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⑶内阁的职权:最高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⑷首相、内阁、政府产生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在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政府首相,首相根据国王授权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呈请国王批准,内阁和政府便告成立

⑸首相的地位和职权:政府首脑、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受议会监督

③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间接民主;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保留中世纪的传统特征(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国家权力重心发生了变化。)

④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意义:A、对英国:缓解社会矛盾,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B、对世界:对于欧洲、北美地区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3、英国的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⑴背景:能享受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选举中弊端丛生;民主内涵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拓展和深化。

⑵斗争目标:争取普选权

⑶概况:兴起(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和1837年《人民宪章》的提出);低潮(1839年和1842年宪章派两次提交请愿书被否决);复兴(受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影响);衰落(请愿被镇压,宪章派内部分裂);结束(19世纪50年代末)

⑷宪章运动的意义:A、地位: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B、对英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进程(政治纲领多次重现;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和1867年议会改革;20世纪初,基本实现公民普选权)。C、对欧洲:推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②第一国际在英国的斗争:

⑴第一国际,也叫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在伦敦成立,起草《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

⑵支持了19世纪英国开展的争取议会改革的群众运动,组织工人参加,确定策略。

⑶影响:不仅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教育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二、美国

1、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⑴斗争对象:英国殖民统治

⑵斗争背景:启蒙思想的传播及自己的启蒙思想家的产生(富兰克林和杰克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潘恩《常识》);英国殖民残酷的统治;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斗争纲领:《独立宣言》

⑷《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⑸《独立宣言》的影响:A、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B、对美国:宣告美国成立;指导独立战争胜利;其民主精神影响美国未来。

C、对世界: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民主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影响?)

⑹《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真正有权参政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

2、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

⑴背景:邦联政府的松散性,缺乏一个有效的全国性政府,无力保护独立战争成果;战后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谢司起义);没有封建专制的传统;以麦迪逊为代表的联邦主义者的贡献;吸收英法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精髓

⑵宪法的内容: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

A、共和体制: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

B、三权分立原则:体现“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法律。作用:既避免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尽量留给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⑶宪法的意义:A、地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宪法。B、对美国: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为美国以此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制度保证。C、对世界:为许多国家效仿(对中国的影响?)

⑷宪法的局限性: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⑸宪法局限性的原因:1787年制宪会议的初衷只是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邦联;宪法本身是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的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⑹宪法的完善:A、手段: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B、成果:黑人和妇女权利陆续得到承认。C、意义:联邦制内容得到补充和完善,宪法生命力得到更新,对美国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法国

1、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檄文《人权宣言》

⑴《人权宣言》背景: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三级会议的召开和大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的贡献。

⑵《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自然法、社会契约思想

⑶《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天赋人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平等、财产权、主权在民

⑷《人权宣言》的意义:A、地位:最具世界性。B、对法国:宣告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指导了法国大革命的方向。C、对世界: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亚洲和中国革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⑴斗争过程: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推翻波旁王朝,建立共和国)——拿破仑帝国(1804~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极力恢复封建秩序)——七月王朝(1830~1848年,君主立宪制,代表金融贵族利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共和派力量薄弱,立法会选举输给保守派的“秩序党”)——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拿破仑三世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在普法战争的失败中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840年,共和派险胜帝制派,最终确立共和制)

⑵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的上台:热月党人对内不能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对外无力抗拒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武装干涉;资产阶级希望一个强有力政权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拿破仑自身优秀的才华;“雾月政变”

拿破仑的功过是非:A、对内颁布《民法典》,进一步摧毁封建旧制度,采取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B、对外不断征战,功过参半:早期战争是为了保卫革命成果,传播大革命思想,属于革命的、进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1812年达到全盛;后期战争带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其中对英国的战争具有反侵略和争霸的双重性,对俄国的战争具有反侵略和侵略的双重性。

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连年战争影响国内经济,动摇帝国统治基础;战争性质的转变,导致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解放战争不断兴起;拿破仑统治后期向旧制度妥协,进一步加深帝国危机;欧洲封建势力强大。

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内阁对议会负责,由总理组织内阁。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的最终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巴黎公社:1871年

⑴背景: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妥协政策激化法国国内阶级矛盾

⑵公社的革命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旧立新(废旧: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法庭和座谈会。立新:国民自卫军,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民主选举和薪金限制;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八小时工作制。

⑶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普选制、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个人专断、人民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

⑷公社失败:缺乏财政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科学指导、敌强我弱、社会条件不成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⑸巴黎公社的意义:A、地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实践意义: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4、第二国际在法国的斗争:

1889年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成立。内容:国际劳工立法(促使政府立法的手段:集会、报纸宣传、请愿以及示威游行。立法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制、保护童工和女工权利);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影响:欧美工人运动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斗争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工人境遇得到改善;推动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四、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①思想产生: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②“中体西用”思想:⑴内涵: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⑵指导实践: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⑴早期维新派:超越“中体西用”界限,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

⑵康有为的民主思想: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三世说”、用孔子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主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设立“制度局”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

⑶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康有为有许多相似之处;民权思想更加突出(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相结合、“伸民权”和“广民智”相联系);接受卢梭的启蒙思想。

⑷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比较:A、都是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民主性,相对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巨大进步。B、梁启超比康有为的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还接受了卢梭的启蒙思想。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⑴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其中民权主义最能体现他的民主思想

⑵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形成“五权分立”方案

⑶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⑷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传播革命思想,宋教仁绘制共和蓝图

⑸康有为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A、都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B、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孙中山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⑹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A、都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在民权思想方面都比较突出。B、梁启超的思想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而孙中山则明确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比梁启超进步得多。

2、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①建立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

⑴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⑵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了建立共和制度;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参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借鉴美国宪法。B、内容: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政体原则(三权分立)。C、性质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D、意义:否定封建专制;有现实针对性;体现资产阶级施政原则和宪政意识;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②维护共和的斗争

⑴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

⑵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⑶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⑷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①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⑴独裁统治的建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

⑵独裁统治的巩固:建特务组织、制反动法令、用宪法形式确立(五五宪草)

⑶抗战时期的独裁统治:A、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相结合;B、抗战相持阶段,在日本诱降政策影响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

②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⑴民主选举、宪政运动、“三三制”政权。⑵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③两种命运的抉择

⑴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⑵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批判《中国之命运》、回击反共高潮、召开中共七大,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4、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①国民党的独裁阴谋:⑴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时间准备内战,欺骗人民;⑵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⑶制造血案(校场口血案、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镇压民主运动;⑷发动内战

②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⑴和平斗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⑶在国统区建立第二条战线,领导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③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国民主同盟的解散和重建,与国民党决裂

④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新中国的成立

(三)知识链接

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链接:必修1第七单元)

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①政体: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②联邦制:中央帝国政府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③君主制: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但其任期长短取决皇帝意愿。④议会制:两院制(联邦议会,即上议院;帝国议会,即下议院)。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帝国议会具有较小权力,有立法权,但受制于联邦议会和皇帝,且没有监督权。

3、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君主制、容克地主担任要职、军国广义传统得以延续。②使德国前进一大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日本1889年宪法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链接:选修1第八单元)

1、宪法制定的背景:①“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②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③明治维新的完成

2、宪法的内容: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③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④议会分为贵族院入院;⑤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

3、宪法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上三权分立,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4、宪法的影响: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链接:必修1第四单元)

1、文革前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⑴背景: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⑵基于民主集中制。⑶建立: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⑷作用: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⑴背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共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⑵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⑶1954年以前发挥的作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⑷人大召开后的作用: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⑸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背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⑵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⑶影响: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主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⑴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⑵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⑶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⑷意义: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文革期间遭破坏:

①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表现: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础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潮;人身迫害;非法夺权;社会秩序遭破坏;人大、公检法的瘫痪

3、文革后:健全和完善

①健全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②完善民主:A、人大: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审议和决定全国和地方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各级政权的领导成员,行使对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力。作用:调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B、基层民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容: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相结合。作用:建立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政协: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D、民族区域自治:前提:维护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意义: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写入宪法;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④依法治国的成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打击逼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了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三)特点:

1、从背景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必然的

2、从过程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曲折的

3、从结果来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民主内涵的认识、民主与专制的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等),各国的民主制度是多样化的

(四)题型示例

1、《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这些启蒙思潮中的核心思想为理论依据。②都是诞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宣言,既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又体现了革命成果。③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史上两个具有法律性、纲领性和理想性的重要文献,都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联系:①《独立宣言》催生《人权宣言》。②《人权宣言》对美国制定1791年《权利法案》有直接影响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独立宣言》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理论依据;而《人权宣言》是为了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②侧重点不同:《独立宣言》侧重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人权的罪行;而《人权宣言》将矛头指向封建旧秩序的同时,更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基本原则的阐述。③《人权宣言》所规定的“人权”比《独立宣言》更具体、更广泛、更具普遍性,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广。

2、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共和制之比较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4、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6、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 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一、吞并六国 1、灭六国的进程 铁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 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 (3)地方建立郡县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公元前7世纪雅典形成了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贵族选 举产生国会的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2、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矛盾尖锐,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3、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暨主政治并不认同; 4、《德拉古法典》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不能保护平民的利益,不能平息 雅典公民的不满,也不能化解雅典社会的矛盾; 5、萨拉米岛危机,成为梭伦改革的直接原因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经济上: ⑴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制, ★作用: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即保护了平民的土地所有权,恢复了平民的人身自由,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⑵发展工商业, ★作用:保障了平民的生活,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总之,解负令和发展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政治上: ⑴确立等级制度, ★作用:既保护贵族利益,又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贵族,为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本条措施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⑵创立四百人会议 ★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了大会的地位,取代元老院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本质上反映了雅典贵族政治逐渐被民主政治取代。 ⑶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启示:梭伦改革后形成的执政官、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近代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源头,首创了陪审员制。★三、梭伦改革的影响: 1、打击旧贵族势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2、梭伦改革的经济措施,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稳定了雅典公民群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1、中庸性(折中性): 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2、革命性: 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3、民主性: 改革开创了城邦民主政治体制。 4、全面性: 实行废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 五、梭伦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统治; 直接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六、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改革 专题二商鞅变法 一、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大变革指的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指的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发展指的是经济、文化、科技的大发展 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变法的根本原因)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需要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变法的直接原因)

(完整)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选修三默写复习提纲【填空版】无答案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填空默写卷(选修三) 班级:姓名: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 下图是一战前欧洲主要列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B国是;英国与C国矛盾的主要原因是;A国与B国矛盾的主要原因是;CD两国结盟的直接原因是;英国与A国于年结盟。 3. 一战爆发的条件 ①② 4. 一战中的决定性战线是,原因是 5. 一战中,首次使用坦克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的发动国是 6. 按开始的时间顺序排列①凡尔登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美国参战④马恩河战役 7. 一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的原因 ①② ③ 8.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 9.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② ③④ 10. 一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①;②美日崛起;③诞生; ④;⑤

11. 巴黎和会上英国的图谋 ①② ③ 12.《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西部疆界的规定 ①② ③ 13. 一战后战胜国与匈牙利签订的条约是 14. 国际联盟成立于年,总部位于 15. 美国是国联的首倡者,但最终却没有加入,成为国联的最大受益者,这说明:①② 16.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①② ③④ 17. 巴黎和会后,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是 18. 《四国条约》的议题是 19.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 20. 《五国条约》的性质是 21. 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列强在地区的利益关系。 22. 1920—1924年,国联在建立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卫生、难民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缔结了《》 23. 《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是 24. 一战后,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的缺陷 ⑴ ⑵国联自身的弱点:① ② ⑶

26. 1920—1928年间,第一次正式冲击了凡尔赛体系,进一步冲击了凡尔赛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较大调整。 27. 《非战公约》的影响 ①第一个的国际条约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为国际法中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④成为的法律依据 28. 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中国认为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非法的和相当有危害的,理由是①“二十一条”是日本;②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了国际公法,而且必将危及亚洲和世界安全,这将违背的本意,并造成下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29.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表现 ① ② 30. 按时间顺序排列①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②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④三国轴心形成 31.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同点 ①② ③ 32. 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干涉西班牙内战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看中了两国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控制这两国,都能 33. 英法美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中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①② ③ 34. 与下列战争形势不同一年发生的是A《大西洋宪章》发表B美国通过新《中立法》C埃塞俄比亚解放D苏美英开始联合行动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历史选修4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②从政失败③周游列国④献身文教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欧洲列强矛盾:法德,英德,俄奥。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3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6月28日普林希普刺杀佩迪南大公夫妇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1914年9月5日德→英法联军马恩河战役(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1916年2月德→法凡尔登战役德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5月底英德爆发日德兰海战6月下旬英法→德索姆河战役(坦克出现)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17年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战争 1918年9月-10月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10月底基尔港水兵兵变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11月11日法国巴黎郊外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定(一战结束)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

1919年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 1919年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合约》 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协约国→保加利亚《纳伊条约》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8月10日协约国→土耳其素丹政府《色佛尔条约》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召开华盛顿会议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签订《九国公约》4月苏俄代表团出席国际经济会议同德国代表团签订《拉巴洛条约》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土耳其新政府《洛桑条约》 1925年10月德,法,比,英,意,波,捷等缔结《相互保证公约》德→法比《仲裁条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纳粹党在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为政府总理(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悍然入侵非洲埃塞俄比亚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 一、思想解放 1、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 社会根源: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制的繁荣。 2、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西方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2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 3 –

商鞅变法 4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 5 –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复习提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 一、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吞并六国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勇于认 错、纠错,谋略正确。 2、吞并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 的混战局面,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统一 国家,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 地方: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疆域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发展; ③促进交通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承认土地私有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灵渠) 2、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 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三)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1、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横征暴敛:③严刑酷法 ④大兴土木:修长城、 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2、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 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2、过:(1)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迷信法家,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3)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 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反隋助李渊建立唐朝,624年唐朝统一全国。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培植了势力。 二、玄武门之变 概况: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年号贞观。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一代名君:符合发展趋势。 三、民族政策 1.击破东、西突厥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课件)作业1

课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淄博一中试题)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答案A 解析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B、C、D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表述。故选A项。 2.(2019·沈阳市试题)下列关于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贵族政治的特征。B、C两项符合史实;从贵族制否定个人独裁等方面可看出这是一种进步,D项正确。执政官是从贵族中选出的,A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9·苏州试题)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被称为“六一汉”,由此可见B项正确。4.(2019·洛阳市试题)公元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上富裕B.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C.政治上无权D.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答案B 解析工商业奴隶主大多出身平民阶层,虽然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无权,与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故选B项。 5.(2019·南京市试题)基伦企图建立僭主政治的暴动失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