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促进我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3534190.html,

新课程促进我成长

作者:沈为慧

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新课程,培训,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1—0035—03

近来,《历史教学(中学版)》刊登了多篇反思新课程的文章。但是乐观者少,悲观者多;谈成效者少,谈困惑者多。有人说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基础太薄弱;有人说高考评价制度单一,单位考核标准陈旧。我也有过类似的“高原反应”,但很快就适应了新课程,并借助课程改革提供的学习机会,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本文拟结合几次培训的经历,谈谈新课程对我的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

2006年8月,我到扬州参加了为期一天的新课程培训,这是我接触新课程的开始。扬州

市教研员杨志才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主讲人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经鸿铭教授和江苏省赣榆中学的董洪涛老师。经教授呼吁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论文。董老师客观地介绍了教科书的优点,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一位中学教师对教科书研究得如此透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震撼: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神圣”的光环已经褪去,我们可以整合它、取舍它,甚至可以质疑它。

培训结束后,我开始啃读教科书,并学写读书笔记。阅读中我发现教科书上的某些表述值得推敲:秦始皇焚书的起因到底是儒生“议论国家政治得失”,还是“批评君主独裁”?参加八国

联军侵华的是奥匈帝国,还是奥地利?1999年修宪时,全国人大是把“依法治国”作为一款写入宪法,还是写入“第五条第一款”?派出维和部队的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军人”?能把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称为“成员国”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吗?在苏州张华中老师的帮助下,我把这些疑问整理成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到了《历史教学》编辑部,很快回复:“此文……可用”。

第一次正式发表文章,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刺激。我钻研教科书的劲头更大,思考也更多:既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同一内容的叙述有所不同,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简或充实教学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何成刚博士不仅赞成我的观点,而且还带着我对“晚清条约”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教科书上的论述与实际条约的内容有出入,同时还缺少深入的理性分析。为充分发挥“晚清条约”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建议:精选暴露侵略者本质、反映清政府愚昧的条款,让学生阅读原始文献;向学生介绍条约形成过程中有价值的“故事”、具体条款折射出的侵略意图、中国政府对条约的履行情况等“隐性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