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儿童的发展教育

第五章 1-2岁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1-2岁儿童的家庭抚育内容
[ 作者:陈老师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107 更新时间:2008-2-13 文章录入:陈老师 ]
第五章 1-2岁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2岁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比第一年缓慢了一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已比较完善,自主活动每天可达3―5小时,每昼夜的睡眠时间大约为12.5 小时,大多数儿童在这一阶段可以连续3-4小时不睡眠。1-2岁幼儿手已经具备了灵活运动能力,并具备了独立行走能力,为其扩大认识世界提供了条件。1—2岁的幼儿开始对玩具感兴趣,喜欢摆弄自己身边的玩具。此时的幼儿开始产生积极的言语活动,家长在突然间发现孩子很爱说话,并经常模仿父母的一些语言尝试进行表达。由于此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注意力和形象思维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些了解,形成了一定概念,所以1-2岁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

1—2岁幼儿心理发育正处于完全模仿阶段,幼儿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的正确性才可以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在1-2岁阶段,幼儿家长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会给幼儿的心理和个性发育打下深刻的烙印,如果幼儿生活的环境整齐、干净,那么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发育的幼儿也会养成爱整洁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果家长能够有意培养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己做一些事情,也会让幼儿养成独立自主个性和良好的责任心,并养成做事规范有头有尾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一节、1-2岁儿童的家庭抚育内容

1-2岁儿童的家庭抚育内容较多,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项:

一、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岁以后的幼儿的饮食开始从以吃母乳或牛奶为主转变为吃饭为主。这就需要在饮食上保证幼儿身体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并且使幼儿养成定时定量进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条件,幼儿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以抵抗疾病的侵袭。才可以使幼儿在以后的各年龄阶段里适应其生理发展的变化。
1-2岁的孩子吃饭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大约在孩子一周岁时家长们会突然发现,孩子经常拒绝吃饭,似乎对吃饭失去了兴趣,而其拒绝吃饭却没有正当的理由。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拒绝吃饭是有原因的,家长应该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儿童拒绝吃饭的原因

1-2岁儿童拒

绝吃饭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儿童在1-2岁期间身体发育速度开始减慢,需要的热能有所下降,因此他们对吃饭的需要比出生后第一年有明显的下降。

2、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主活动过多,吃饭的需要受到了活动的抑制或者因过多玩乐而没有时间吃饭。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走路的兴趣特浓,只要他想走路,即使吃饭他也不肯休息。1-2岁的孩子还特别喜欢玩弄身边的物品或玩具,如果他玩得非常有兴趣的时候,也会忘记吃饭,即使家长用再好的饭菜引诱孩子,也不会对孩子有吸引力。

3、已经形成偏食习惯的孩子,只对他喜爱的食物感兴趣,而排斥其他食物,如果家长为孩子提供的不是他喜欢的食物,孩子也会拒绝吃饭。

4、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里身体已经储存了足够的脂肪,可以有效支撑儿童不停地进行各种活动或运动,所以此时的儿童经常会出现拒食现象。
由此可见,1-2岁儿童拒绝吃饭是由综合因素影响的,孩子的吃饭兴趣下降是一个正常现象。

(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低龄儿童抚育的重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吃多餐,以保证让儿童有足够的能量支持其频繁的活动。

1-2岁的儿童活动频繁,吃完饭经过短暂的活动之后,他们很快就会感到饥饿。当他们感到饥饿时,就会变得情绪烦躁并容易激怒,游戏的兴趣也会迅速下降。所以1-2岁的孩子每天应吃5―6顿饭为宜。也就是说在孩子与成人共同吃3次正餐以外,还应给孩子补充2―3次加餐。每一餐孩子吃的东西要少给勤添,吃饱为宜,不宜吃得太多。如果孩子一次吃得太多,会产生胃胀的不舒服感觉,就会对吃饭感到有压力,并出现再次拒食现象。

2、注重食物的营养质量

错误的儿童养育观念认为,孩子吃得太少会影响健康,科学的养育观则认为:饮食的优劣重在质量不在数量。1-2岁孩子好动难静愿意玩游戏,所以很难安定下来吃饭。这就要求家长在给孩子配餐时要保证有充分的营养,使孩子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能被充分吸收,这样既能保证孩子身体发育的营养需要,又适应了孩子不能安定吃饭的特殊需求。

3、不要强迫孩子吃饭。

1-2岁的儿童形成了一定的个性特点,并且大都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吃饭,孩子往往会因受到强迫而产生抗拒情绪。如果孩子吃了不多的饭就放弃时,这是表示他已经吃饱了。此时家长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强迫孩子继续吃饭,因为尊重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吃饭的权利也是对孩子的一

种正确教育方式。家长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孩子提供有充足营养,足以能引起食欲的饭菜,并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而不是强迫孩子勉强吃饭。

4、要求孩子和大人坐在一起吃饭,教给孩子学习正确的餐桌礼仪。
一日三次的正餐应该让孩子和全家人一起围着餐桌吃饭,这是培养孩子学习社交和餐桌规矩的最好时机。餐桌的礼仪要求是很多的,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夹菜,吃饭时如何讲话等等,这些要求都应该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

5、宽容孩子摆弄食物的行为。

有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会突然停止吃饭,用小手摆弄食物,或将食物扔在地板上挤压、到处涂抹。低龄幼儿出现的这种行为是正常的。1-2岁儿童对许多事物都感到好奇,吃饭时因为某种条件的刺激他们对食物产生了好奇感,为了解食物和如何吃这种食物,他便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其实这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不要责备孩子,而应该及时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知识。为了防止孩子吃饭时搞乱餐桌,家长在饭前可以给孩子穿上容易清洗的衣服,使用容易清洗的餐具就可以了。

6、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吃饭

孩子吃饭时尽量要在厨房或专门的餐厅里,吃饭时一般不要播放电视,不要让孩子养成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不良习惯。教育孩子吃饭时尽量不要说话,更不要在吃饭时说笑。中国自古以来的餐桌礼仪就有“食不言”的要求。如果孩子要求在卧室或房间里边玩边吃,或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要坚决禁止,这种不良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不利。

7、为孩子提供广泛的食谱,防止儿童偏食。

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应成人的大部分饮食,所以应该让孩子正餐时与家人吃相同的饭菜,只是给孩子吃的饭菜口味要淡一些即可,因为儿童期进食过多的食盐和调味品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不同意吃与大人一样的食物,家长可以适当的满足,但应逐步改变孩子的习惯。1-2岁儿童喜欢吃一两种他最喜欢的食物,甚至连续几天只吃这一两样东西他也不会嫌弃。对于这种习惯如果强行制止,儿童会立即拒绝进食。最好的办法是在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同时,每次给孩子添加一点别的食物,让他逐渐熟悉新食物的味道。这个适应新食物的过程,大约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约需十余次适应训练之后,孩子才会接受新食物。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要遭到一两次拒绝之后就停止训练。

8、为孩子多提供独立吃饭的机会。

让孩子独立吃饭很重

要,这是对儿童进行独立性训练的重要内容,家长一定多给孩子提供独立吃饭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使用匙、筷子和杯子等等。家长喜欢喂孩子吃饭的做法从教育角度来讲不宜提倡,让孩子自己吃饭可能会把餐桌搞得一塌糊涂,但对于儿童的发展是有益的。给孩子提供独立进餐的食物时要避免容易噎着的食物,如整粒的葡萄、果仁等。对一些较大的面食,家长应事先切成小块,以使儿童安全进餐。

9、少饮果汁、多吃水果多喝水,要保证饮用奶制品的质量。
果汁的主要成分是糖分和水,因许多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质量,果汁里可能会含有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添加剂。只喝果汁的孩子就有可能发育不良并导致腹泻、龋齿等。果汁里一旦含有危害儿童健康发育的添加剂或激素,还可能导致幼儿性早熟的情况。儿童每天喝的果汁一般不要超过150克,如果每天吃点水果并多喝点水比只喝果汁要好得多。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水可以促进身体发育中的新陈代谢。如果要喝牛奶,每天早晨只为孩子提供一杯约250克的牛奶就可以满足其身体发育的需要。为儿童提供的尽量是鲜奶或保鲜奶,如果为儿童提供的是奶粉,则一定要注意生产厂家及其奶粉的质量。

10、不要贿赂孩子吃饭,也不要把食物作为奖励手段使用。

有些家长喜欢用孩子爱吃的食物作为奖励的手段,以激励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这种做法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的饮食目的。另外在孩子拒绝吃饭时一定不要贿赂孩子吃饭,经常性的贿赂可以使孩子养成一种与父母讨价还价的不良习惯。如果家长使用贿赂手段达到了不合理的程度,孩子吃得将会更少,而且也容易形成做任何事情都讲价钱的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保证儿童有充足合理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睡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无法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出生第二年的儿童醒着的时间比出生第一年明显延长。13月一18个月龄的儿童每天可以连续3-3.5个小时不眠,19个月至24个月龄的儿童每天可以连续5个小时不睡眠。一岁半以前的儿童白天一般睡两次觉,一次时间较长约2-2.5小时。一次时间较短约睡眠1―1.5小时。一岁半以后的儿童白天一般只睡一次,约睡2.5-3小时。

根据儿童的睡眠改变情况,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儿童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儿童在1-1.5岁期间,由于刚刚学会走路
和刚刚学会说话等原因,白天会很长时间不睡觉,这就需要家长要主动哄孩子睡觉。为了让孩子能够养成

按时睡觉的时间,家长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安排他睡觉。1岁半以前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睡觉时间,上午应安排在10点钟左右、下午可安排在15时至16时期间。而1岁半以后的儿童则只在中午安排一次午睡就可以了。经过多次训练,儿童就会养成在规定时间入睡的生物钟反应。

2、训练儿童养成迅速安静入睡的习惯。有些儿童因活动的原因在其即将睡觉
的时候,大脑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上床后迟迟不能入睡。最初家长可以为孩子采取一些辅助的催眠措施,如唱唱摇篮曲、播放轻松的音乐等。为了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以及培养其社会性、独立性的需要,这种辅助催眠措施应该逐渐减少。要想养成孩子迅速安静入睡的习惯,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孩子睡觉前1小时,尽量控制孩子不要做激烈或容易兴奋的活动,让他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肌肉得到放松。到了即将睡眠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将活动减少到最少程度,并使室内完全安静下来,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迅速入睡。对于比较兴奋的儿童,最初母亲可以坐在孩子的身边,鼓励他能够闭上双眼安静入睡。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养成较好的睡觉习惯。

3、改变儿童的不良睡觉习惯。有些家长在孩子1岁前养成了用摇篮(车)晃动、

怀抱孩子双手摇动、让孩子摸着母乳或嘴含橡胶乳头、用手拍孩子睡觉等习惯,这些习惯一旦成为孩子入睡的必要催眠手段时,如果突然间失去这些催眠手段,就会长时间不睡甚至哭闹。因此家长在婴儿晚期,要有意减少这些手段的使用,到了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应该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手段。对于已经养成了这种睡眠习惯的孩子,可以采取逐步减少使用的办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睡眠习惯。

4、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睡眠是否达到了生理要求
的这一指标,确定孩子的每次睡眠时间。因为白天孩子睡得太多,容易影响晚间的睡眠,家长切记不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让孩子白天贪睡,否则孩子晚间会睡得很晚。这样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也影响家长的休息。

5、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整理床铺、穿脱衣服鞋袜的良好习惯,也是睡觉教育的
重要内容之一。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个人生活习惯较差,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太多。所以在培养孩子学习睡眠前、起床后独立整理床铺、独立穿脱衣服鞋袜等事项也是与睡眠相关的必要生活习惯教育,这一教育和训练对于孩子未来形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

惯是人的社会能力的一部分,对于低龄幼儿童来讲,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则刚刚开始,如果此时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础,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
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要养成按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生活作息习惯。1、2岁的孩子因玩心较重有不

爱睡觉和不爱起床的习性,对于这种生活习性不能迁就,应该通过一定的训练教育手段予以改变。人的生活应该有规律,孩子只有从小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遵守秩序、遵循客观规律、讲究办事规则的人。

2、养成按时吃饭,定量进餐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进食的技能。1-2岁的孩子吃饭比较难,而养成定时吃饭、定量进餐和独立进餐的习惯更难,这就需要家长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加以培养。对于不按时吃饭的孩子,当他感觉饿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拒绝供餐的方式,告诉他应该在吃饭的时间进餐,如果孩子认识自己错了,就应该及时让孩子吃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见到爱吃的东西经常会出现贪吃的情况,所以家长给孩子提供的食物一定要定量,以防孩子贪吃。独立进餐的习惯比较容易培养,只要家长给孩子提供机会,他们是十分愿意尝试的。15个月-18月的儿童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使用匙子吃饭。到第20个月以后才可以学习使用筷子,不过学习使用筷子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愿意用左手使用筷子,原则上不要禁止,可以鼓励孩子两手学习使用筷子效果更好。

3、培养孩子独立穿脱衣服、鞋袜的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惯。1-2岁的孩子一般
是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的,需要家长慢慢地教孩子学习。许多孩子已经习惯于让大人帮助,所以刚刚教他们独立进行这些生活内容时,他们大都会表示拒绝。此时,家长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启发孩子独立从事这些生活内容的积极性。在教孩子学习独立穿脱衣服、鞋袜的时候,要将这些生活内容的动作分解开来,教孩子逐步学习。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这些生活技能不要同时教,可以先教给孩子学习一样,当孩子学会后,再教下一样生活技能。如果教育得法,在孩子到了2周岁的时候,一般都能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4、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培养独立盥洗的生活技能。

1-2岁的孩子大都喜欢玩水,所以教给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技能比较容易。在教给儿童学习盥洗技能时,主要教他们在洗脸和洗手时应该将双手放到水龙头下,如何接水、如何搓脸、如何搓手,如何使用香皂等。另外还要教给孩子学

习漱口和涮牙技能,最初孩子学习这些技能时可能会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如果家长能耐心教授,慢慢地孩子都能掌握这些生活技能,到了2周岁的时候大多数儿童都可以通过家长的教育或托幼机构的教育掌握独立盥洗的生活技能,并能够形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5、培养儿童学习使用手帕和用卫生纸吐痰、擦鼻涕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1-2岁的孩子喜欢把手帕当做玩具使用,如果将手帕放在他们的衣袋里,他们很可能就会在某个游戏中将手帕扔掉。所以家长可以将手帕用一布条缝在孩子的胸前,教给孩子学习如何使用手帕吐痰或擦鼻涕,还应该教孩子使用卫生纸来吐痰和擦鼻涕。这项技能如果教育得法,孩子在18月以后大都能掌握并形成习惯。在教育孩子学习这些个人卫生技能时,一定要教育他们懂得不能随地吐痰和擤鼻涕的道理。

四、保护好儿童的眼睛,培养儿童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低幼儿期是视觉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儿童来讲,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观察和认识世界,所以爱护儿童的眼睛就应该象象爱护他们的生命一样重要。儿童的视力和视觉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保护好孩子的眼睛,对孩子进行视力训练,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对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关重要意义。

婴儿出生两个月时其眼球就能追随较近物体而转动,婴儿期其视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儿童出生后第二年,儿童的视觉能力已经比较完善,可以进行较多的户外配合语言的视力训练,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儿童的视力,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要注意科学采光,在儿童的房间里安装合理的照明。

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有一个光线柔、均匀的照明条件,才能持久的工作而不产生视力疲劳。影响视觉最重要的是光线的强弱,被称为照度。照度的单位叫“勒克斯”。一支蜡烛的光垂直照在距离1米处的物体上的照度是1勒克斯。一个20瓦的白炽灯泡从1米高处照下来的照度是30勒克斯,40瓦是75勒克斯,100瓦是230勒克斯。人们正常阅读、书写和近距离工作时所需要的照度范围是在100-500勒克斯之间。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算出,目前家庭用的8瓦日光灯比同样瓦数普通灯泡亮3倍,在1米处的照度是36勒克斯。显然,它只能适用于一般照明而不适用于看书和写作。为了保护儿童的视力,在儿童的房间里可以按照如下标准安装照明灯具。室内的吊灯应该设计为15瓦-40瓦的日光灯,如果室内不安装阅读灯,吊灯应该

设计为活动式的,即阅读时该灯距离读物的垂直距离不要高于60-70厘米;如果不能设计为活动式的,则需要加大灯的瓦数,或者将室内的吊灯照度设计为可调式。如现在的室内日光灯和白织灯的安装,可以通过线路设计使其具有可调式功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解灯的照度。一般来讲,25瓦的日光灯离读物的垂直距离不宜超过0.5米;30瓦的日光灯离读物的垂直距离约1-1.3米;40瓦的日光灯离读物的垂直距离不宜超过1.5米。现在的室内灯具大都是装饰灯,因灯炮外面有一层装饰玻璃罩,对实际照度的减衰大约25%左右,所以室内的灯泡照度设计应该考虑在上面的标准瓦数基础上再提高15%-20%。室内的阅读灯应安放在读物的左前方,使光线由左前方射来,以免写字时被手臂挡着;阅读灯应加灯罩,使光线集中在读物上,以免上射光线直射眼睛而影响儿童的视力发展。

(二)要避免婴幼儿开灯睡觉。许多孩子喜欢开灯睡觉,这是一种影响儿童视力的不良习惯。人在睡眠期间,眼睛虽然是闭的,但仍然能够感觉到光线的刺激,如果长时间开灯睡觉并受到强光的刺激,会影响婴幼儿视网膜黄斑部的发育。

(三)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用眼习惯

教给幼儿正确的看书、写字以及看电视的姿势。其要求是坐姿端正:头正、背直,眼与书本距离保持1尺左右。看书阅读之后要及时休息或进行体育活动,使眼睛及时得到休息。禁止儿童在走路、乘车或躺卧时看书,因人在运动中或躺着看书,眼睛和书本不是直角关系,加上婴幼儿的眼球调节功能和眼眶周围肌肉功能不完善,容易引起斜视的发生。在培养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的同时还要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家长应该保证幼儿看书、写字或画画时室内有充足的光线,光线应从左侧射来以免出现阴影遮光。不要在日光直射下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以及字小模糊的图书等,都能使眼睛很快疲劳而影响视力发展。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儿童的假性近视。

(四)防止儿童用眼直视灯泡和太阳,以防眼睛的损伤。儿童对各种事物都好奇,有些儿童对灯泡和太阳也会因好奇而直接用眼睛观察,这种作法是非常危险的,长时间直视强光会导致视觉神经系统和眼睛细胞的损伤,而直视太阳的后果会导致紫外线引起的损伤后果。如,有一儿童对母亲单位的复印机产生了好奇,趁大人不注意时,他把脸放在复印机上按下了复印键,结果因强光刺激而导致了暂时失明。又如,西藏高原上的边防军人雪后需要戴上防护眼睛,以免发生雪盲症,就是因太阳的紫外线通过雪地的

反射对人的眼睛具有伤害作用。另外要避免让婴儿看电视。对婴儿来说,电视色泽的种类多、变化快、强弱又不稳定,强烈的光线刺激会影响婴幼儿视网膜黄斑部的发育。

(五)防止眼睛伤害事故的发生。父母为幼儿选择玩具时一定要选择安全的玩具。对于飞盘、长矛、大刀等玩具尽量不要让不要让孩子接触。还要防止孩子使用家中尖锐、锋利的器物,如小刀、剪子、竹筷等物品玩耍,特别是同龄孩子在一起时,要防止相互对打造成的眼睛伤害事故。

(六) 使用彩色画册、玩具引导幼儿学习区别相近似的颜色,培养孩子的辨色能力。1-2岁的孩子只能认识2-3种颜色,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孩子认识并说出颜色。还应注意要经常让孩子观察绿色和蓝色,如青草、绿叶、树木等,经常看这些颜色有利于儿童的视力发展。

(七)引导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使用眼睛的游戏活动,如捉迷藏等,让孩子学会耳听眼观的观察能力,以促使视力的敏锐性发展。适当增加有利于视力发展的营养摄入,如维生素A、 、 、C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等措施也都有利于儿童的眼睛发育。

(八)教育幼儿不用手揉眼睛。当眼睛进入异物时也不要用手揉眼睛,学会不用脏东西擦眼睛。使之从小形成自我保护眼睛的意识和卫生习惯

(九)应注意避免婴幼儿的经常性发热,出现发热时应及时治疗。因为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易引起高热惊厥,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充血、视乳头水肿,从而影响视网膜黄斑部的发育。

(十)掌握判断儿童眼睛病变的知识与方法。

婴幼儿期是眼睛容易生病的阶段,家长掌握如何判断孩子眼睛好坏的知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弱视。弱视的主要特点是畏光,即眼睛害怕接触光线。如果孩子在较强的灯光下或阳光下不敢睁眼睛可能两眼都是弱视,如果闭一只眼而微睁另一只眼睛,而闭的这只眼可能是弱视。

引起小儿弱视的病因较多,大致有以下原因:小儿斜视、高度远视、近视和散光、先天性白内障、重度眼睑下垂,以及先天的视中枢及视神经发育不良等。 先天性及形觉剥夺性弱视治疗后效果较差,而屈光不正性、斜视性、屈光参差性等类型弱视治疗后效果较好,如能早期发现并获得及时和正确治疗,绝大多数患儿视力都可以提高,获得正常视力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2、斜视。斜视是眼位不正,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分为内斜、外斜、上斜、下斜
和极少见的旋斜。眼球

向一侧偏斜叫单斜视;两眼球*拢,叫内斜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眼、斗鸡眼;两眼球分开,叫外斜视;一眼高一眼低叫垂直性斜视等。有的儿童斜视发生较早,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就出现的斜视,多为先天性斜视。也有1、2岁以后发生的斜视。许多斜视常伴有高度远视或高度近视或弱视,也有视力良好的眼睛发生斜视。有的斜视比较稳定,有的斜视不稳定,只在劳累、精力集中或精力分散时发生;有的斜视看远处时加重,有的斜视看近处时加重。

斜视儿童常有以下几种表现:阳光下喜欢眯起一只眼睛,这是想排除偏斜眼引起的视力干扰;看东西时面部位置向左偏或向右偏,下颌内收或上抬,头向左肩偏斜或向右肩偏斜。有些孩子喜欢歪头视物,将其一眼遮盖后立即改善,这是由于两眼高低不一致的斜视所致。由于斜视引起复视的原因,患儿用这些头面部的改变来以减少复视的干扰,如长时间保持头面部位置的异常会形成斜颈、脊柱侧弯、面部发育不一致等症状,所以,父母要留意观察孩子的眼睛有无偏斜及斜颈现象。斜颈是斜视的一种表现,但有些斜颈除与斜视有关之外,还可能与颈部的肌肉发育不正常有关,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经常歪着脖子时就应该将孩子带到医院眼科和外科进行检查。通过医生的诊治,可以通过配戴眼镜或手术使斜视得到矫治。

3、先天性视力极差或失明。患这种眼病的儿童经常闭眼不睁,即使在白天醒着的时候也不睁眼睛,这意味孩子可能没有光感或光感极差。如果将孩子的一只眼睛遮盖后,儿童立即哭闹不安或出现行动不准确的情况,没有被遮盖的那只眼睛可能是视力极度低下或失明。

4、先天性青光眼。患有青光眼的儿童眼睛显得特别大,其眼球特别黑,大而无光泽,有时象玻璃眼,经常出现眼睛疼痛和头痛的症状。这类儿童夜间经常夜啼哭不止,即使白天也经常出现无原由的啼哭,这主要是眼睛或头痛引起的。

5、先天性白内障。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生长障碍会引发先天性白内障,大致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病因。内源性先天性白内障与染色体基因有关,这种疾病一般有家族遗传史。外源性先天性白内障是指母体或胎儿的全身性疾病对晶状体的损害引起的。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内患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或甲状腺机能不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疾病,都可引起儿童的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主要特征是瞳孔区发白,视力模糊。对于视力影响不大的患儿,一般不需要治疗。对明显影响视力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宜在3-6月时进行

手术,最迟不要超过2岁。手术后要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包括眼镜、角膜接触镜等,3岁以上儿童患白内障并严重影响视力者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6、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分为遗传型和不遗传型两种,这是婴幼儿眼病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一般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这种疾病可单眼、双眼患病,发病后容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并危及患儿生命。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在低幼儿期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时,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会出现黄光反射,呈现黑蒙性猫眼症状时导致视力障碍、瞳孔散大、出现白瞳症或斜视时才能被家长发现。 因长期高眼压的影响,伴随这种疾病的病状还有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症状或出现“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外观表现,这是家长们应该格外注意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许多眼病通过早期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予以改善,因此家长不可以对孩子眼睛出现的异常情况掉以轻心,否则将会因失去治疗良机而造成孩子和家长的终身遗憾。



第五章 第二节 1-2岁儿童的身体发展教育
[ 作者:陈老师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122 更新时间:2008-2-13 文章录入:陈老师 ]

第二节 1-2岁儿童的身体发展教育

12个月的儿童大都开始学会走路、说话,并学会摆弄物体,因此,对1-2岁的孩子的身体发展教育内容应该以培养其正确的走路姿势,发展摆弄物体的手部动作,教会玩一定的游戏。

一、发展儿童的独立行走能力

幼儿大约在1岁2个月时可以独立行走,独立行走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幼儿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周岁儿童对独立行走有强烈的要求,学会并发展行走的动作能引起儿童的良好情绪,并成为1-2岁儿童的主要活动。经常练习行走可以使儿童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物体, 扩大对周围环境的理解能力,认识物体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等等。随着独立行走这一生理功能的形成,幼儿会产生成人感,成就体验等心理变化,并通过积极的行走运动, 使幼儿的各种心理机能(感觉、知觉、记忆、注意、直观行动思维)获得积极发展。在1-2岁阶段父母不要怕孩子摔跤一定要多为其提供锻炼行走的机会,但也要防止过量练习走路而使幼儿腿部肌肉发展受到影响。

当儿

童的行走能力发展到灵便自如的程度时,其双手的积极活动也得到同步发展,这时儿童可以手拿东西自由行走,能够搬运与其体力相适应的东西,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而不至于跌跤。到2岁末期时儿童的行走已经随意自如,并学会快步走路, 躲避或超越路上的障碍,学会奔跑等。

为了培养孩子的行走自如能力和手足动作协调能力,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一定的锻炼条件,如家具、物品要沿墙放置,使室内多留出儿童练习走路的空间,室内的地毯应当暂时收起来,让孩子在地面上或地板上练习行走。为了避免碰伤事故的发生,房间里容易挪动的物件应该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暖气片应该作好护罩,餐具橱、盟洗台等处也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等等。

二、适当开展运动性活动,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

对1-2岁的孩子,家长除了为他提供练习行走的空间以外,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积极的体育运动,比如到附近的幼儿园练习攀爬小梯子、走小平台和斜坡路、玩滑梯等。为了发展孩子的手臂和腿脚动作的协调,还应该为孩子提供各种可以拿在手中玩弄或抛掷的玩具 (动物玩具、娃娃、球、篮子、小口袋等)、拖拉玩具(汽车、小拖车)等。

家长带领孩子独立活动时,为了引发孩子积极活动的兴趣,可以经常变换活动的动作,以免由于单一动作而出现疲劳。还可以变换活动的形式,以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在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活动时,还应教孩子练习各种动作,使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发育。为了防止活动过渡引起的儿童疲劳 , 可以适当组织孩子在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再玩安静一些的游戏。

活动性的儿童游戏对低龄幼儿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儿童在在游戏中因感受到惊奇和喜悦,可以促进他更好地掌握动作。如,捉迷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游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儿童在游戏中寻找藏起来的玩具或同伴时,要做出各种动作,如踮起脚尖看看高处是否有藏起来的东西,弯下身子查看家具下面等等。在游戏中孩子还要对自己的寻找行动进行具体的判断,这样又可以发展孩子的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等。另外有音乐伴奏的活动性游戏要求儿童与音乐节奏作出合拍的踏脚、律动、下蹲等动作,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等。

三.教孩子做体操,带领孩子散步,发展孩子的身体协调活动能力

低龄幼儿体操对于提高其运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孩子做体操能使他逐渐学习掌握各种动作及其某个动作的个别部分,如走倾斜的木板,跨过地上的障碍物等。

低龄幼儿体操的主要内容以身体和四肢的律

动、跳跃为主,主要是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配合音乐进行有节奏性的模仿活动。因为孩子较小,这种体操活动每天只进行一到两次,每次不要超过5分钟。

适当的散步对形成儿童的准确动作和协调行走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带领刚开始走路的儿童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散步,学习克服障碍,如小石头、小坑、草丛等,有助于发展行走动作的协调性。随着孩子的行走能力的增强,散步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行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携氧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儿童行走的信心。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散步之余还可以在室外与孩子做活动性游戏和体操等。这些活动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指导孩子玩弄玩具,发展上肢和手部的基本动作、

1-2岁的儿童已经掌握了许多基本动作,可以自如地摆弄一些较小的物体。此时的孩子手部小肌肉群已经有较好的发展,但上肢和手部基本动作发展还不完善,经常让孩子摆弄物体和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手部的基本动作。1岁6个月以后,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会通过训练有很大发展,比如让幼儿做一页一页地翻书、穿珠子、搭积木等等动作,会使幼儿在手指灵活运动的同时刺激大脑的发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而训练儿童的手部动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智力的发展。1-2岁的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很快学会使用许多物品和器具的方法,所以家长除了教孩子学习掌握与日常活动相联系的各种什物的使用动作外,更重要的是教儿童学习使用一些益智玩具,如积木、拼图板、套叠玩具等。通过这类活动,可以使孩子学会一些手部的基本动作,掌握一些日常生活工具的动作,如,用木棒把远处的东西拨近自己,用小网捞出漂在水中的玩具,用小铲和小锹玩沙土和雪等等。此时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为孩子选购玩具不能只求量多或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应该考虑到幼儿自身对玩具的喜好及玩具本身的安全性和教育性。玩具对孩子来讲犹如天使,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动手、动眼,而且还要进行一些心理活动,如注意与想象等,幼儿如对玩具的某个特性产生注意,就会随之发生一些简单的想象。此时,父母的细心观察、加以引导,就会使幼儿的这种无意注意与无意想象转变为有意注意和有意想象,从而启发幼儿的思维活动,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五章 第三节 1-2岁儿童的语言发展教育
[ 作者:陈老师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134 更新时间:2008-2-13 文章录入:陈老师 ]

三节 1-2岁儿童的语言发展教育

1-2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学会说话并使语言能力获得发展的。所以重视此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都十分重要。

一、1-2岁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一)从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但经常表达错误。

1岁左右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说话,最初说出的话一般都是由一个单音节词构成的,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单语时期”。单字发音阶段严格地讲是儿童学说话的准备期,最初孩子学会说话时一般只喊:“爸”、“妈”、“吃”等等,他们真正会使用的单语量很少。儿童此时所表达的某一个单语,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代表很多意思。1岁半以后随着掌握的单词增加,开始学会表达较多的意思,很快就会把最熟悉的词发展成双音节词,如“爸爸”、“妈妈”、“吃饭”、“我要”等等。

随着词汇的增加和认识的事物增多,1岁半以后孩子的语言渐渐地不再是单音节了,而开始向多音节发展。到了一岁半时,幼儿开始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肚子饿了!”“这是什么?”“吃饱了。”等等。1-2岁的孩子已能清楚地理解到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并极力想知道这些名称,在这种情况下,词汇就会渐渐地增加了。此时的儿童虽然开始学会用多音节词汇或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具体的情景中,孩子发出的词汇可能代表的是一句话或一种完整的意思表达。如孩子见到下班回来的母亲,会张开双臂同时喊“妈妈”,这一喊声则表达的是“妈妈抱我”的意思。又如,中午孩子看到来托儿所的妈妈,则会喊出“饭-饭”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而这个表达则是“我要吃饭”或“我饿了”的意思。到了20个月以后,孩子已经学会使用3-4个词所组成的简单语句,并开始按数和词性变换词意。儿童接近两岁时,除名词以外,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等,会经常脱口而出,在语句的构成能力方面,也开始由一个复杂语句向两个语句或多语句方向发展,其运用词汇的表达能力和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经常会表达错误或词不达意,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耐心指导。

(一)以模仿性语言为主,语言交流的积极性较高

低龄儿童在最初学习语言听到成人交谈中的话语时,会对其中容易发音的单词进行模仿,如果父母与孩子有意进行交谈,就会大大提高孩子早期言语表达能力和词汇数量及范围。当孩子能够用正确的言语和词汇表达某件事务时,父母应该及时用微笑、赞扬性话语

和奖励性动作予以肯定,儿童的这种有意会话就能不断地发展。倘若父母对孩子的早期语言表达毫无反应,孩子就会感觉失望而失去学习言语的积极性。 

(三)同龄儿童的语言发展呈现出个别差异性

低龄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大。同龄儿童中有的可能已经学会用一两个单词来指称许多物体,而有的孩子可能还处于咿呀学语阶段,只能发出一些类似句子但又听不懂的声音。但非常有可能你在某一天会突然听到他说出清楚的句子,令你惊奇不已。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有些儿童的语言发展可能会不经过讲单词的阶段就能发展到语句阶段,这是因为有的儿童虽然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他没有说出单词,但他在思维中已经学会使用单词,所以当其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能够说出完整的语句。另外,不同儿童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有的1-2岁幼儿可能会说;“宝宝要吃饭”,“宝宝有汽车。”而另一个儿童则已经学会说“我”“你”等一两个词。
(四)从以接受性语言为主向产生性语言即讲话阶段发展

1-2岁的儿童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种语言类型,一种类型是接受性语言,或称理解性语言。儿童最初获得发展的是接受性语言,周岁大小的孩子对父母的某些语言能做出理解性反应。如,“宝宝吃饭”、“把东西递给我”、“不要动”等语言,孩子大都能够理解。 
另一种类型是产生性语言,又称作讲话。18至20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自己的语言,主要是自己能理解的用以反应的词和与他人表达的词,20个月的儿童大约能使用50个词和10个短语。产生性语言极大地增加了孩子与成之间的交流,使儿童更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此时模仿成人和大孩子的词语是低龄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但语法形式往往是孩子自己发明的,具有典型的儿童个性特点。如,成人教孩子说“我吃完饭了。”而孩子在饭桌上则可能说“我不。”或说“我去玩。”这是孩子是从自己的词汇中挑选一些词排在一起进行自己的表达,而他的这种表达则是告诉成人“我已经吃完饭了。”或是“我已经吃饱了。”这说明儿童的语言发展不完全依*模仿,它更多地发展取决于儿童的创造性理解和交谈动机。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语言给予积极的反应、关注或热情地反馈,可以有效激励孩子继续交谈,这对于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1-2岁儿童的语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完善孩子模仿语言发音和说词的能力,培养其倾听或重复听话的习惯。

 1-2岁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阶段

,家长应当在孩子学习说话或尝试说话的时候,用语言和孩子互相呼应,有意教孩子模仿容易说的词语,引发他跟大人学话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学习语言主要是“模仿”,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要规范、合适,避免孩子在学习的语言过程中奠定错误的基础。由于生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差的原因,孩子最初是以简单的电报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我-要”“妈-妈”,所以家长要在正确理解孩子语言的基础上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初教孩子说话时要多次重复发音,要求孩子注意倾听。为了加强教育效果,可以故意拉长音节,让孩子模仿。如,和孩子一起游戏的时候,用手轻轻拍孩子头的同时,可以说:“宝-宝-乖”。并让孩子模仿“宝-宝-乖”。当孩子吃饭的时候,则教孩子说“宝-宝-吃-饭”,并让孩子模仿“宝-宝-吃-饭”等等。家长还应教孩子按照成人的要求回答某一问题。如,家长问“谁-最-乖?”则要求孩子回答:“宝-宝-乖” 。家长还应教儿童模仿用词表述某一问题。如“妈-妈-最-好”“我-要-睡-觉。”等等。如果家长训练教育得法,孩子15、6个月时就可以使用3-4个词组成的句子尝试进行表达,此时家长就可以用正常的语言与孩子进行谈话。如告诉孩子:“你去把妈妈找来”,“请你把书拿给爸爸。”等等。

(二)、有意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启发孩子用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当孩子尝试用语句与成人说话的时候,也就具备了发展积极语言的条件。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和成人说话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语言交流,孩子不仅和成人能够建立感情联系,而且能够产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需求。家长要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语言交流表示,并应主动弄清和满足孩子的要求,切忌不可只用手势和表情答复孩子的请求。如家长发现孩子试图用语言要表达某种意图时,应该主动询问:“你想要什么?”或者问:“你想要小汽车吗?”并要求孩子明确用语言回答。这样就会使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如果孩子说:“妈妈,饼干。”家长要注意用完整的语言来影响他,可以这样问他:“你是不是想吃饼干?妈妈给你拿一块饼干。”然后让孩子与家长一起说:“妈妈,我要吃饼干。”待幼儿说完整这句话后,再将饼干给到幼儿手中。长此培养,孩子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如果低龄幼儿学会经常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意,对他将来的语言能力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通过玩具演示及游戏发展孩子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现在的儿童玩具种类较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买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对孩子学习语言又起着学具的作用。家长在教孩子学习使用玩具的时候,可以用演示的方法, 教孩子认识并学说玩具和物体的名称。当孩子学会玩具和物体的名称之后,过一段时间可以要求孩子用语言表述或某种物体,如孩子能够正确说出玩具或物体的名称时,家长再用语言指令孩子到玩具箱或放物体的地方把东西找出来,如果孩子完成了这项任务,则表明他对这个玩具或物体的名称语言或功能已经完全理解了。当孩子已经掌握了某种玩具或物体名称之后,再教孩子同时认识几个玩具或几个物体,然后让孩子从玩具组中或物体堆中找出家长所说的那个玩具或物体。通过这种不同玩具、物体或相似玩具、物体的识别,教孩子学会区分玩具和物体。孩子在这种活动中必须运用口头语言或思维语言进行判断,其语言能力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家长如果有耐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用一些简单的情节将玩具或物体联系起来,要求孩子进行某种思维,将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扩大孩子的词汇量,鼓励儿童积极运用词汇,说出成句的完整话。

1岁半以后的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掌握词汇,掌握和理解词汇量的
多少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孩子能否在语言表达中积极地使用词汇、能否说出含有词汇的完整语句就是衡量其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为了培养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并在语言表达中积极使用词汇,家长可以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回答。最初孩子对家长的问题仅会使用“是”与“不是”的答案,所以家长应该用一些容易理解的词汇教会孩子思维,并教孩子学习掌握这些词汇,鼓励孩子在语言交流活动中能够正确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进行意思表达。如家长提问:“这个玩具是谁的?”则要求孩子回答“这个玩具是我的。”又如:“妈妈和谁在吃饭?”孩子则应该回答“妈妈和我(宝宝)在一起吃饭。”

孩子在20-24个月时可以掌握200个左右的词,可以把两、三个以至四个词组合起来表示如吃饭、喝水、再见等日常生活用语,并逐渐学会用“我的”这个物主代词来表示自己与别人的东西的区别。如“我的娃娃”、“我的汽车”,等等。儿童学会并掌握代词“我”,标志其心理已经发展到自我意识阶段。但此时儿童的句法结构还比较简单,说话经常重复,能够理解成人的许多话,成人也可以用语言调节孩子的行为,但此时儿童还不会用语言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如孩

子犯了打人或骂人的错误,成人问他这种做法“好不好?”时,孩子会回答“不好”。但随后他可能会立即骂人或打人,这说明孩子此时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但用语言调解自我行为的能力尚未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应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训练。

(五)要注意使用简短直接的语言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

1-2岁的幼儿掌握的词汇非常有限,在教孩子说话时,应该使用简短、直接的语言对孩子进行训练。对儿童施加语言教育影响时,切记要与儿童掌握的语言词汇量相适应,同时要注意儿童的接受能力。因为当儿童在只能表达双音节或3-4个单音节的词汇时,家长说出长句子儿童是无法理解的。成人只有发出与儿童掌握的语言词汇相适应的语句,孩子才能够理解,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模仿。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应该有意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看着成人并注意成人听说。与孩子说话时,成人最好要弯下腰,*近孩子,与他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孩子只有在成人的关注下,积极地倾听才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学会语言。

(六)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要以肯定性语言影响为主。

家长经常使用用肯定语句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可以使孩子受到情感上的激励,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要用肯定性语言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如:孩子吃饭前告诉他“你要洗手”就可以了,而不要问孩子“你怎么不洗手呢?”又如,吃饭时孩子在玩,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要吃饭。”而不应该说“不许玩。”因为孩子能够理解的要求是“吃饭。”而不能理解“不许玩。”

(七)利用儿童活动对其进行语言指导

1-2岁儿童语言学习的重点是听与说,孩子初学讲话时说话的积极性还不高,只有在他对事物有了一定理解,心情特别愉快时才喜欢说话。1-2岁的孩子喜欢做自己的活动,当他对某种活动非常感兴趣时,家长如能利用活动对孩子进行语言指导,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张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也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一般不要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只有需要孩子做出选择时,才可以给他选择的机会。如吃饭时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吃肉还是吃菜?”,而不应该问“你想吃肉吗?”由于1-2岁的孩子年龄较小,在进行语言指导时,每次一般只给一个指导,以便于孩子能够记住。家长切忌不可心急,贪多而欲速则不达。

(八)教给孩子的语言一定要准确,为孩子制定语言表达的规矩。


1-2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教给孩子的语言一定要注意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强调的语言准确性是指语言发音的正确性。中华民族地域极其广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方言一旦形成之后是很难改正的。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用普通话影响孩子,这是民族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要求在过去很难做到,而现代青年父母应该不难做到,这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是教育普及的要求。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大量流动,语言交流能力将影响人才交流能否成功。如,笔者多年前到广州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乘公共汽车的时候,乘务员喊“打飞了,打飞。”我是第一次到广州,根本听不懂。我临下车交款买票时遭到了乘务员的训斥,搞得我一天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问路时,很可能就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语言的规范性则是指表达的语法要准确。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汉语表达方式有着严格的语法要求,同样一句话,由于表达语法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这样一段对话就很有启发性。

甲:你吃饭了吗?

乙:吃了。

这一段对话语法基本正确,不容易产生歧义。而有的地方人们则是这样相互对话:

甲:吃了您?

乙:吃了。

第二种对话则表现出明显的语法错误,而这种语法表达方式只有在个别地方才通用,换了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是笑话。

又如:请客人先坐,不同的语法表达则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您,请坐。”“请您坐”这两种语法表达的礼节尊重程度是不相同的,前者表示非常尊重客人,而后者的尊重程度则一般,甚至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九)选择适当的低幼读物,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1-2岁的儿童可以看懂一些读物,如果家长在指导孩子看书画时,教给孩子阅读图画上配有的儿歌讲解图画内容,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讲,12个月至18个月的孩子,家长教孩子读画报学儿歌或讲故事,每次以不超过3分钟为宜。而18个月至24个月的孩子,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自己读画报,让孩子感受图画书中的故事内容,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边看、边听、边说,边想象,每次阅读4—5分钟为宜。为1-2岁的孩子选择读物时,要注意儿童读物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内容要有教育意义并浅显易懂。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读物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因为同年龄孩子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别人的孩子能看懂的读物自己的孩子不一定能看懂。

在利用读物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时,家长应该把读物中的画面编成故事,如果画报中已经有现成的故事,则家长应该注意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讲给孩子听。给孩子讲的故事,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最好一次讲完,不要中断。故事的内容不可过长,否则孩子会没有兴趣的。讲故事时,要告诉孩子故事的名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里的人物或动物。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动词和象声词把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讲活。对18个月以后的孩子家长应每天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猜想故事情节,鼓励孩子想象、思考或与大人讨论。第二天讲故事前,可以让孩子对昨天听过的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或与孩子进行一定的讨论。在孩子产生新的兴趣时,家长可以接着昨天的故事进行续编续讲,或者讲一个新的故事。如此坚持训练,可以使孩子在学会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十)要及时纠正儿童的语言错误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就可以使用语言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但1-2岁的孩子所熟悉的语言并不多,掌握的词汇较少,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难免错误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时,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学习气氛,以亲切和蔼的口吻要求孩子练习正确的语言表达。当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完全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态度或表情,判断和理解其意思所在,如果大人没有理解,可以要求孩子重新表达。对于孩子的语言错误,切忌不可无视和鼓励,也不可嘲笑和严厉批评,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语言错误所表示的态度不对,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无视和鼓励则可以使语言错误基础形成定势而很难改变,嘲笑和打击则可能使孩子说话的意念丧失,从而抑制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纠正孩子语言错误的同时,还要注意留心孩子在学习中的异常情形和语言障碍。有些孩子可能因有潜在的疾病或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听力下降或听力障碍时,他在语言形成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无法形成正常的语言能力。有的孩子嘴唇有缺陷或舌系疾病,也可能会无法正确发音,而患有脑神经麻痹的孩子也会导致语言机能障碍。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如上异常情况,就应尽早请专门医生进行诊断和指导,可以纠正孩子的语言异常现象,或者使孩子的语言能力获得一定的补偿,从而接近正常孩子。
总之,1-2岁儿童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教育训练方法,才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以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