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定义:以共享资源(硬软件/数据等)为目的连接起来的,在协议控制下,由一或多如计算机,终端设备,数据传输设备等组成的系统集合.这些系统具有独立自治的能力,可独立运行的系统.

含义:

1互联性:借助物理媒介(有线和无线)实现

2自主性:计算机之间地理分布、功能实现、操作系统等独立,接入网络不受地点、功能和系统平台限制。

3规范性:通过协议通信,协议时网络工作的基础。

计算机通信实质:进/线程之间的通信,各进程间相互制约的等待或互通消息.同系统中,共享内存缓冲区文件;不同系统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利用线路和中继设备的传输存储处理能力.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是一组约定和规则的集合.通信两实体在通信内容,方式,时序等方面,要亲人相互可理解的协议.

协议三要素:

语法,确定双方通信时报文格式;

语义,确定双方通信内容;

时序规则,指出通信双方信息交互顺序.

计算机网络演变过程:

单机,单用户独占系统资源,46年/分时系统,多用户系统,大型机,50年代末,多用户用多台终端共享单计算机资源,主机轮询终端,获得指令,提供服务,返回结果/远程访问系统,利用通信线路将远程终端连至主机,不受地域限制使用计算机资源,60年代中后期/网络,多台计算机连在一起,相互共享资源,68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

通信子网:面向数据传输或通信部分资源集合,包括传输线路,交换机的网控中心等硬软件设施。

资源子网: 面向数据处理资源集合,包括用户主机,应用外设和可共享数据

ARPAnethas 200 nodes Cerf and Kahn’s internetworking principles: 1.minimalism, autonomy -no internal changes required to interconne ct networks 2.best effort service model 3.stateless routers 4.decentralized control define today’s Internet architecture。

★第二章(数据通信原理):

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三要素)信源:信息发送者/信宿:信息接收者/载体:传送信息媒体信道;

变换器:将信源发出信息变换成载体可传输格式;

反变换器:将载体传输信息变换成信宿可识别处理格式|

信道:信息单向传输途径,含传输媒体和中继通信设施;

传媒类型划分:有线,能集中导线附近;无线,能向空间发散/

传方式划分:模拟,信号衰减,长距需放大器;数字|

信道带宽,可不失真传信号频率范围;信道带宽取决于信道的质量,

设计信道的指标;信道容量,单位时内可传最大信号量;数据传输速率(bps)

比特率:单位时内可传最大比特数/容量带宽正比|

差错率/误码率Pe=出错比特数传输/比特总数,与信号传速率和距离正比|

调制/解调:利用模拟信道支持数据信息传输的技术

调制:将数据信息变换成适合于模拟信道上传输的电磁波(称为载波)信号,(数字-->模拟)解调:将从模拟信道上收取的载波信号还原成数据信息。(模拟-->数字)

调制解调器:具有调制/解调功能的通信设备。

调制:调幅,调制成不同幅度同频率载波信号;调频,调制为同幅度不同频率载号;调相,用相邻载号相位变化值表示相邻信号是否有相同数据信息值,幅度频率不变|

调制速率,

波特率:调制设备每秒可调制符号数,信道秒传输符号数|

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单位时间内可传最大比特数|

调制速率(波特率为M,调制出每符号有N种取值(线路的状态数.数据传输速率=M×log2N=波特率×log2N|

编码:将模拟信息转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解码:将数字信号还原模拟信息的逆过程|

脉码调制技术PCM:

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三步)

取样,通过某频率取样脉冲将模拟信息值取出,变连续模拟信息为离散信号;

量化,目的是确定取样出的模拟信号数值.对取样离散值取整量化,得离散信号具体数值;

编码:将量化后的值编码成一定位数二进制值.尼奎斯特取样定理:最大频率F的模拟信号不失真还原的前提条件是采样频率不低2F|8级量化,可用3位表示;一般的语音传输,采用64级量化,数字传输时占8位|

数字信号发送和接收:发送设备据自身时钟分频形成指定频率(发送频率)的数据波(脉冲序列),并发往线路;接收端设据自身时钟形成指定频率(接收频率)的取样脉冲,对信道数据波进行取样,并通过设置阈值电平识别数据波对应值|

单极性脉冲:无电压或无电流0,恒定正电压或有电流1;

双极性:数字信号0或1,同幅度正电压或负电压|

通信编码:用特定电平信号来表01比特值,并通过计机或其它通设的输入输出端口传输.RS-232编码,+15V表数信0,-15V表数字信号1;

不归0交替编码(NRZI:比特间隔发生电平变化表1,不发生电平变化表0.特点-编码不含同步信息,发/接设备时钟有差异可造成误差积累,造成取样脉冲偏移;

曼彻斯特编码,一比特时间一分二,发生低电平到高的变化表1,高到低表0;

差分曼,一比特时间一分二,当前比特前半电平不同前一比特的最终电平状态(位间电平变)表示0,相同(位间电平不变)表1.特点-编码中含同步信息(每比特中部电平跃变信号)接收方可据该同步信息调整接收脉冲的产生,可支持较大数据块传输,要求发送/接收设备能产生较高频率的发/收脉冲,编码效率低,50%;4b/5b码,光纤应用降成本,5位(5b)符号表示4位(4b)信息用NRZI表5位符号,要求每符号至少有2个以上的1比特(跃变)出现.特点-含同步信号,支持批量数据传输,编码效率高,80%|

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字符编码各个比特同传,特点=一比特时间内可传输一字符,传速快,每比特传输要一单独的信道支持,成本高,远距离传输时,线间干扰可靠性下降|

串行传输,将组成字符的各比特串行发往线路,特点=传输速度低,一次一比特,成本低,只需一道|

同步传输:以多字符或多比特组合成的数据块为单位进行传输,用独特同步模式限定数据块,达到同步接收的目的|

异步传输,字符内各比特用固定时间模式,字符独立传输,字符间隔任意,用独特起始和终止位来限定每字符,传输效率低

|同步技术:保证接收方在时间上与发方同步,正确识别和接收发送方的数据.

位同步:使接收方可以正确地接收各个比特.

自同步法:接收方直接从数据波中获取同步信号(曼码)|

外同步法:发送方在发数据前,先向接收方发串同步时钟序列,接收方据这时序锁定接收频率; 字符同步,使接收方可正确识别数据群,用同步传输时的同步字符,接收方在识别到独特同步字符或同步模式后,开始数据接收|

传输形式:

单工传输,任时刻只许向一方向进行信息传输;

半双工,可交替改变方向的信息传输,但在任一时刻,只向一方向传输;全双工,任时刻都可进行双向信息传输|

传输差错处理,目的:保证信息传输正确性,噪声导差错,无此能力的系统是不可用系统.

法一:反馈重传法(ARQ)①发送方发检错码②接收方据代码的编码规则,验证接收到的代码,将结果反馈给发方③发方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重传,若未正确接收,重传④在规定时间内,若未收到反馈结果,则发方可认为传输出错,执行重传;

停-等协议:发送一块数据,计时.等待接收方的反馈结果,若接到否定确认,重传本块,若收到接收确认,发送后继数据,若超时,重传本块.半双工方式,特点=控制简单易实现,等待验证效率低| 滑动窗口协议:①发方一次连发多块②收方对每块数据差错分析,若发现错,立反馈发方③收方可对收到的多个正确块一次性确认④发方据反馈结果,重发指定块或重发指定块及其后所有块或者发送后续块.其中窗口尺寸为<=(MaxNum+1)/2(原因会分析),发送方的窗口在发送帧时缩小,接受确认消息时扩大;而接受方的窗口在接收消息时缩小,发送确认消息时扩大.特点=提高信道利用率,全双工方式,控制复杂|

法二:前向纠错法(FEC)发方发送具有纠错能力的编码;收方据编码规则纠正传输中差错.特点=无需反馈信道,编码复杂,纠错力有限|

检错码=信息字段+校验字段(冗余字段).校验字段和信息字段之间存在相关性联动性.

传输顺序:信息字段在前,校验字段在后|奇/偶校验码的校验字段仅占一个比特(一位校验位)①水平奇/偶校验码(可发现奇位错)校验位的取值应使整个码字(包括校验位)中为1的比特个数为奇(偶)数.例信息字段0110001奇校验码01100010偶校验码01100011编码效率:Q/(Q+1),信息字段占Q个比特.异步传输方式中采用偶校验,同步传输方式中采用奇校验

②垂直奇/偶校验码(可发现有限位错)将被传输的信息进行分组,组中每个字符的相同位进行奇/偶校验,编码效率PQ/P(Q+1),假设信息分组占Q行P列

③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码,可用于纠一位错,同时实施水平,垂直校验,只能使用偶校验.信息分组占Q行P列,编码效率QP/(P+1)(Q+1)|正反码,编码效率50%,可纠一位错.发方:校验与信息字段占相同位数.奇个1,校验字段=信息字段,偶个1,校验字段=信息字段反码;收方:合成码=信息字段与校验字段按位相加。信息段奇个1,校验码组=合成码组,偶个1,校验码组=合成码组的反码;校验码组,一个0,信息字段对应位错;一个1,校验字段对应位错;其它多位错|循环校验码(CRC)采用多项式除法,得余数,作为校验字段,拼到最后,接收方收到后,将收到的字段除以相同的生成码,能够除尽,则正确,否则,错误。|

(数据链路层)传输控制规程.目的:协调通信双方的动作,保证数据信息传输的正确性.异步传输控制规程:实现以字符为单位的传输;同步传输控制规程,实现以多个字符或比特组合成的数据块为单位的传输|面向字符型的传输控制规程(支持字符数据传输).

规程实例,二进制同步通信规程(BSC),目标=支持任意字符型数据在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当用于支持位序列传输时,位序列将以7位或8位(有校验位)一组形成字符,不足位补0,最终形成字符串.用户以其他方式说明位序列的实际长度|数据块组成和歧义问题的解决.

字符转义:区分控制字符和数据块中的假控制字符,在控制字符前前缀转义字符DLE形成特定语义的控制字符组,增加匹配控制字符组的难度;

字符填充:在数据DLE前再增加一个DLE,使其转义为一般字符,避免数据中同时出现DLE和控制字符时可能的歧义|

面向字符型传输控制规程特点:半双工的停-等协议,超时重发,传输效率低.数据块和控制序列格式不统一,易引起二义性.控制序列的差错校验能力仅依赖于控制字符本身的字符奇偶校验,可靠低.以字符传输为目标,适用性弱.仅需要很少的缓存容量,规程简单,易于实现|

面向比特型的传输控制规程,支持任意二进制数据的传输/

帧:通信双方交换的最小单位,比特序列.帧的组成:帧间隔符,比特序列,终止标志;

站:发送和接收帧的实体.

主站,控制整个链路的工作.

次站,受主站控制,只发出响应的站.

组合站,兼有主/次站功能的站;

链路,支持帧传输的信道.

非平衡结构:由一个主站和一个或多个次站组成,支持点-点,点-多点操作.

平衡结构,由两个组合站组成,适用于点-点操作|

数据传输模式①正常响应模式(NRM):主站具有选择,轮询次站的能力,并可向次站发送命令或数据;次站只有在主站询问时才能作为响应传输数据②异步响应模式(ARM):主站具有初始链路,差错校正和逻辑拆链功能;次站可以主动传输数据③异步平衡模式(ABM):任一组合站均可控制链路,主动传送数据|一般帧结构:起始标志地址字段控制字段信息校验码结束标志。“0”比特插入法:避免帧内出现间隔符‘01111110’模式。发送方:逢5个‘1’,自动插入一个‘0’;接收方:若5个‘1’后为‘0’,移去‘0’;否则帧结束;|

HDLC窗口机制:提高效率的保障/

传输窗口:通信双方同意在同一条链路上连续使用的信息帧序号/

窗口尺寸:通信双方协商同意的在同一条链路上可连续发送且未被认可的信息帧个数; HDLC 窗口尺寸确定为7,即任一方可以最多连续发送7帧无需对方的确认,帧序号循环使用(模8);在信息帧中用Nr,Ns来表示当前窗口的情况/捎带应答:允许在反向传输的信息帧中附带确认信息/超时重发:超时表示传输故障,准备重发所有未被确认的帧/发送方每发送一信息帧,计时,直到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包括捎带应答),若超时则重发/接收方在正确接收到信息帧后,计时;若有数据待发,发送且携带应答;否则若在一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后继信息,则发RR帧,准备继续接收后续帧|HDLC数据传输过程:建立链路->传输信息帧->拆除链路|

HDLC 特点:采用统一帧格式实现数据,命令和响应的传输;采用0位插入法:使得规程可以支持任意的位流传输,保证信息的透明性;采用窗口机制和捎带应答,提高传输的效率;采用帧校验序列,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多路复用,提高线路利用率,使多路信号可共用一信道,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充分利用信道容量

①频分多路复用(FDM)主要用于模拟信道的复用(铜线,微波线路)/原理:对整个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进行分割,利用载波调制技术,实现原始信号的频谱迁移,使多路信号在整个物理信道带宽允许范围内,在频谱上不重叠,从而共用一个信道

②时分多路复用(TDM)主要用于数字信道的复用/原理:当物理信道可支持的比特传输速率(bps)超过单原始信号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时,可将该物理信道划分成若干时间片,将各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路信号,使它们在时间上不重叠.习惯上,将各子信道组合结果为帧

③波分多路复用(WDM)类似①,将不同路信号调制成不同波长光,借助于光纤信道传|

、T1系统(北美):24路/帧,8bit/路,帧/125微秒,帧长度:24×8=192bit+1(同步位),传输速率:193/125微秒=1.544Mbps(1.536Mbps)/借助T1系统的语音传输.适用频率:4Khz;采样频率:8Khz(1次采样/125us);量化级:256(8位);传输速率:64Kbps;24路语音信息的传输.E1系统(欧洲):32路/帧,8bit/路,125微秒/帧;传输速率:32×8/125微秒=2.048Mbps;0路和16路用于同步和控制信号;E1系统可支持30路语音信息的传输|(3)波分多路复用(WDM)类似频分

多路复用(FDM),将不同路信号调制成不同波长的光,借助于光纤信道传输。集中传输,对多路复用技术改进.

多路复用特点:各子信道(频分多路复用中子频段,时分多路复用中时间片,波分多路复用中波长)被静态地分配给各路信号传输,接收方可直接通过识别固定子频段,时间片或波长来完成信号分离.

不足处:信道利用率不高,信号的传输间断,在某时刻子信道会出现空闲|数据传输的过程实质上是数据交换的过程.

数据交换方式

①线路交换(电路交换),跳线接续工作方式,无存储能力,原理类似于电话;过程:建线路,占线路并传数据,释放线路.特点:独占性,线路利用率较低,易引起建链时拥塞;实时性好,传输延迟小(近似线速,使用整个线路资源);线路交换不提供任何缓存装置,数据透明传输;收发双方自动进行速率匹配(交换机设备比较简单)

②报文交换(存储-转发报文交换)利用结点的存储能力提高线路利用率;中间结点由具有存储能力的计机承担;用户信息(报文)加目的地地址,传给中间结点;中间结点暂存报文,据地址确定输出端口,排队等待线路空闲时再转发给下一结点,直至终点.特点:存储-转发.不独占线路,多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存储和排队共享一线路,无线路建立过程,提高线路利用率;报文中增加地址字段,结点根据地址字段进行复制和转发;可以支持多点传输(一个报文传输给多个用户);中间结点可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方便接收站点的收取;增加差错检测功能,避免出错数据无谓传输.不足处:存储—转发浪费线路资源;报文长度未规定,只能暂存磁盘,读盘占额外时间;任何报文都须排队等,PIPO,公平性不足;报文交换难以支持实时通信和交互式通信要求

③分组交换, 关键是分组长度选择,结合线路交换和报文交换两优点,优化性能;类似报文交换,只是它规定了交换设备处理和传输的数据长度,将长报文分成若干个小分组传输.不同站点的数据分组可交织在同一线路上传,提高线路利用率.分组长度固定,中间结点可以采用高速缓存技术来暂存分组,提高了转发速度.分组长度有限,可以较早利用后继线路资源|

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比较

①分配通信资源(主要是线路)方式.线路交换:静态分配线路,线路资源浪费,接续困难;分组交换:动态(按序)分配线路,提高线路利用率;使用缓存技术暂存分组;可能出现内存资源耗尽,丢弃分组的现象

②用户的灵活性.线路交换:信息传输透明,用户自行定义传输信息内容\速率\体积\格式,因此可以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图像;分组交换:半透明传输,按照分组设备的要求使用基本参数

③数据传输实时性.线路交换:接续难,传输快;分组交换:基本满足要求

④资费情况.线路交换网络:依赖通信距离和使用时间;分组交换网络:传输的字节或分组数和连接时间|

数据报—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借鉴报文交换思想.传输的分组称为数据报.当一对站点之间需要传输多个数据报时,由于每个数据报均被独立地路由,排队和传输,在网络中可能会走不同的路径,产生不同的时间延迟.按序发送的多个数据报可能以不同的顺序达到终点.站点必须具有存储和重新排序的能力|

虚电路—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借鉴线路交换思想,但电路是虚拟的.采用多路复用技术,物理媒体被理解为由多个子信道(逻辑信道—LC)组成,子信道的串接形成虚电路(VC),利用不同的虚电路来支持不同的用户数据的传输.虚电路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虚电路释放|

永久虚电路:在两个站点之间事先建立固定的链接,占用固定的逻辑信道,类似于存在一条专用电路,任何时候,站点之间都可以进行通信;

呼叫虚电路:根据需要,动态建立和释放虚电路|

数据报和虚电路比较.

数据报:传输无需连接建立和释放过程;每个数据报中需带地址信息,占用信道资源;用户的连续数据块会无序到达目的地,接收站点处理复杂;当使用网状拓扑组建网络时,任一中间结点或者线路故障不会影响数据报传输,可靠性高;数据报较适合站点之间小批量数据传输/

虚电路:传输需连接建立和释放虚电路过程;数据分组中仅含少量地址信息,用户的连续数据块沿着相同路径,按序到达目的地;接收站点处理方便;若虚电路中的某个结点或者线路出现故障,将导致虚电路传输失效;虚电路方式较适合站点之间大块数据传输|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计网标准化目的:定义和描述一组用于计机及其通信设施之间互连的标准和规范,遵循这组规范可以方便地实现计机设备之间的通信|

OSI/ISO模型设计思想:抽象标准的本身独立于实现的具体环境,确定总体框架和模块的接口方式,确定模块可提供的服务,确定模块的协议规范|

设计方法:分解将整个系统功能分解为子模块,通过对子模块的功能,交换的数据结构和时序进行约定,协调模块之间的动作,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互操作性,根据子模块间的依赖关系,采用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型与之对应|

OSI相关术语开放所遵循的标准是开放的,遵循标准的系统式开放的,允许接受请求,同构和异构系统之间对等开放。开放系统互连遵循OSI标准的开放系统之间的通信。

|OSI/RM的层次-七层体系结构:

①物理层(PH),包括数据编码,数据速率,传输方式,确定物理设备接口规范,提供点-点的比特流传输的物理链路.通过规定物理设备和物理媒体之间的接口技术,实现物理设备之间的比特流透明传输(包括DTE-DTE和DCE-DCE之间的比特流传输)

②数据链路层(DL)(包括前面的传输控制规程),利用差错处理技术,提供高可靠传输的数据链路.流量控制技术(对比网络拥塞通信子网中输入、出负荷超过路由功能)(等-停协议,窗口机制【窗口大小取决于接收端】),解决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差错处理技术,变不可靠的物理连接为可靠的数据链路,从而保证点-点的数据传输正确性.数据链路是指活动着的物理连接,通信之前,收/发双方互相联系而建立;传输完毕,双方协商而释放;媒体访问控制:多个设备连接到一条线路上

③网络层(N),基于分组交换,通信子网协议最高层,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ATM网和数据报的因特网,利用路由技术,实现用户数据的端-端传输.提供编址,逻辑寻址和路由技术,确保用户数据可以端-端传输;利用复用/解复用技术,将一条DL划分为若干条逻辑电路(称为逻辑信道LC),并且采用LC号来区分不同用户的数据,实现多对用户的数据可以交织在同一条数据链路上传输;提供分组/组装功能,实现用户数据的分组和组装,提高链路利用率

④运输层(T),屏蔽通信子网差异,以及用户要求和网络服务之间的差异;利用低吞吐量、低速率和高传输延迟的网络支持用户高速传输数据的要求;利用高吞吐量、高速率和低传输延迟、且高费用的网络支持用户低传输成本的要求;利用有限分组长度的网络支持用户的大数据块传输;利用差错率较高的网络支持用户高可靠数据传输的要求;避免网络拥塞

⑤会话层(S),提供控制会话和数据传输的手段;利用令牌技术来保证数据交换、会话同步的有序性;拥有令牌的一方可以发送数据,或执行其它动作,令牌可以被申请和转让;利用活动和同步技术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并让用户知道整个交换的过程;利用分段和拼接技术来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多块用户数据可以合并在一起进行传输;利用重新同步技术来实现用户会话的延续性;支持传输过程中的故障恢复

⑥表示层(P),解决异种系统之间的信息表示问题,屏蔽不同系统在数据表示方面的差异;协商传送语法,并执行抽象语法和传送语法之间的转换,通过这种转换来统一表示被传送的用户数

据,使得通信双方都可互相识别

⑦应用层(A),利用下层的服务,支持各种应用服务要求.

|N层表OSI层次中任一层;N+1层表指定层次的上邻层;N-1层表指定层次下邻层

对应电话层次体系解释.

物理层:话机—交换机—交换机—话机的点到点物理连接;

数据链路层:点到点连接的可靠性(话音质量);

网络层:交换机的协作,支持话机—话机的沟通;

运输层:需求和支持能力的匹配;

会话层:会话时序控制(习惯);

表示层:表达语言的匹配(包括翻译);

应用层:商讨具体事务|

层间通信.

相邻层之间通信:相邻上下层间通信;属于局部问题,标准中只定义了通信内容,未规定这些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层间通信实现具体方法;

对等层间通信:不同开放系统中的相同层次之间的通信,对等层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

OSI标准为每层的通信都严格定义了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对等层间的通信是目的(对等层实体的协作保证该层功能和服务的实现);相邻层间的通信是手段(保证对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得以实施)通过相邻层之间的通信,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为了保证各层服务的实现,要求各层实体的合作,但是对等实体之间没有直接的通路,必须借助相邻下层的服务来实现,这种过程继续下去,直至物理层进行实际的数据传输)|

分层导致了层间通信的问题:对等层间通信,相邻层间通信,两者间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只有执行相同协议的对等层实体之间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通信;数据单元的形成,层层封装,通信的有效率下降|

数据类型

数据单元(DU):OSI环境中交换的数据;

服务数据单元(SDU):相邻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SDU为服务原语的表现形式;

接口数据单元(IDU):相邻层界面上体现的数据单元,IDU=SDU+接口控制信息;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PDU的内容和格式由协议精确地定义; (N)PDU作为(N-1)SDU的一部分,传递给下层,直至对等层实体;(N)SDU=SCI(服务控制信息)+(N+1)PDU;(N)PDU=PCI(协议控制信息)+(N)SDU|

OSI通信特点:规定接口,有利于各个子模块独立设计,提高设计的灵活性兼容性;严格定义交换的信息,有利于互操作;层次过多,数据处理过多,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控制信息层层增加,通信效率随着层次的增加而降低|

OSI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方式

(1)面向连接:对等实体在传输PDU之前,必须建立连接,整过程包括①建立连接:包括鉴别对等实体的身份,协商数据传输时控制信息②传输数据:包括传输用户数据,为了数据传输而进行的交互控制③释放连接:释放双方已经建立起来的连接.特点:传输数据和释放连接时,无需携带地址信息,所有的动作均基于已经建立的连接

(2)面向无连接:对等实体在传输PDU之前,无需首先建立连接,传输的数据中须携带地址信息,有关控制要求只能静态约定|

OSI实现的基本原理/方法:设计虚拟模型(如:协议/虚拟文件),实现虚/实映射(如:数据/协议负载)|

局域网是允许中等地域内的众多独立设备通过中等速率的物理信道直接互连通信的数据通信系统|

服务原语:要么完全执行,要么不;

层服务被引用的接口;分两类:无确认和有确认。Request原语n+1->n;confirm原语 n->n+1;indication原语 n->n+1;response原语 n+1->n

★第四章(局域网)::::::::::

(1) LAN的描述或者特性

—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光缆),在

特殊的环境下,也可以考虑使用微波、红外线和激光等无线传输媒体;

—传输技术:使用传输媒体进行通信的技术,常用的有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

—网络拓扑:指组网时的电缆铺设形式,常见的有总线形、环形和星形,局域网的网络拓扑描述对应网络中数据收发的方式。

—访问控制方法:网络设备访问传输媒体的控制方法,常用的有竞争、令牌传递和令牌环等。

(2)LAN的特点:网络覆盖范围小,25公里内;选用较高特性的传输媒体,高的传输速率和低的传输误码率;硬软件设施及协议方面有所简化;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相对简单;广播方式传输数据信号,不考虑路由选择和忽略OSI网络层|

(3)站地址:标识局域网中设备的形式;通用格式:由网络设备制造商指定的地址,通常占48比特本地管理地址格式:管理员分配,网络内有效,通常为16比特|

传输方式

(1)基带传输:保持数据波的原样进行传输;常采用时分或波分多路复用技术支持多路信号传输,信号传输将占用整个信道的带宽;数据波信号的传输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随着频率增加而容易发生畸变,因此基带传输不适合高速和远距离传输

(2)宽带传输:采用调制的方法,以连续不间断的电磁波来传输信号;常采用频分多路复用的技术,支持多路信号的传输;与基带传输相比,具有较高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无论基带/宽带,都可保证结点间数据传输|

传输方向:信号在媒体中的传输方向

(1)基带传输基带信号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扩散,直至被终端适配器吸收

(2)宽带传输,模拟信号仅向单个方向传输|

传输距离.基带传输:信号同时向两个方向扩散,传播时间与实际距离成正比,实际距离最远的两个结点之间的信号传播距离也最远;宽带传输:信号仅向一个方向扩散,传播时间与实际距离不一定成正比,相邻两结点传播距离可能最远.传播距离正比于至转换/连接器的距离|

局域网逻辑结构局域网中存在多种类型的传输媒体以及多种解决媒体共享的方法,数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媒体访问控制子层;LAN差别体现在物理层和MAC子层. |

局域网中逻辑链路层(LLC)的作用.屏蔽不同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以向高层(网络层)提供统一的服务和接口|

总线型局域网.所有结点通过专门网卡附接到一条总线上;所有结点的信息都发送到同一条总线上;所有结点都从同一媒体上收取信息;防止信号反射,总线两端用终接器,吸收信号.采用分布式方式工作,结点间不存在控制关系.应解决的问题:对总线的访问和控制|

载波侦听:侦听媒体是否空闲(说前先听);

多路访问:多个结点共享媒体,多个结点同时获取信息;

冲突检测(CSMA/CD—竞争总线):监听媒体,检测冲突(边说边听)

二进制退避算法:错开重发时间,使之随失败次数增多而增加。等待时间为0和2^i-1之间的随机数乘以51.2us。

帧格式:CSMA/CD前导码F、帧开始标志SFD、信宿地址DA、信源地址SA、数据长度L、用户数据DATA、填充字段PAD和帧校验序列FCS。|

帧最小长度需求说明:CSMA/CD要求整个帧长度应不小于64字节.

目的:保证发送结点可对发生的冲突进行有效检测.帧发送完前,应保证所有结点都可侦听到媒体上有信息在传,从而暂停发送动作;或若某个其他结点也启动发送过程,则结点应在发送完帧之前感知到冲突信号,基带传输,整个帧发送时间不小于信号在网中传播距离最大的两个节点传播时间两倍,宽带:离连接器最远节点和连接器传播时间4倍|

CSMA/CD特点:竞争总线,各结点抢占对共享媒体访问权;结点共享媒体,任时刻只一个结点可发信息;任何一个结点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工作,维护方便,增删结点容易;轻负载时冲突少,效率高;重负载时冲突概率加大,效率低;发送时间难预测,可能不适合实时传输|

基于总线以太网特点:采用CSMA/CD工作模式共享总线;重负载时碰撞多,性能降;协议简单控制方便;用户多,造价低;接入结点时,需割缆,易引起碰线导致整网瘫;不利于故障查找,搬迁和布线.改进:采用双绞线代替同轴缆|

令牌总线.总线拓扑,半双工,CSMA/CD无序地使用总线—竞争;Token-Bus有序地访问总线—令牌.令牌是结点获得总线使用权的标志|

逻辑环路:结点之间通过有序传递令牌(特定比特模式)来分配各结点对共享型总线的访问权利,形成闭合的逻辑环路;为了保证逻辑闭合环路的形成,每个结点都动态地维护着一个连接表,该表记录着本结点在环路中的前继,后继和本结点的地址,每个结点根据后继地址确定下一占有令牌的结点|

令牌维护①令牌传递:拥有令牌的结点,执行环路维护工作,传递令牌给后继结点②多个令牌的处理:简单地丢弃令牌,回到原接收状态(目的在于减少环路中令牌的个数)可能产生的后果:令牌丢失③令牌丢失的处理:所有感知环不工作的结点,采用竞争总线的方法争夺生成令牌的权利,“环不工作计时器”超时,丢失,各结点发“要求令牌命令帧”,冲突,最长帧获得令牌,进行环路重构。

环路重构:令牌获得者发“请求后继命令帧”,限定范围,多个结点用“冲突解决”响应,再限定范围,直到一个结点,此为后继结点。

帧格式:前导码P、帧开始标志SD、帧控制字段FC(08H是令牌)、信宿地址DA、信源地址SA、数据字段DATA、帧校验序列FCS、帧结束标志ED |

令牌总线网特点:令牌传递,使所有结点可对媒体进行公平和有序访问;可传输多种类型的帧,无最小帧长限制,控制方式复杂;整个网络具有最小传输延时,无数据可传输的结点,仍然需要处理令牌的传递和进行环路维护工作;可估算整个网络具有的最大发送延时,帧长度,最大令牌占有时间和入网结点个数后,可估算出每个结点的最大发送延时;令牌总线网适合具有一定实时要求环境|

令牌环:环形局域网,通过结点环中继(RPU),具有共享性。原理:令牌绕环传递,发送数据结点将数据组成MAC帧,获得令牌后发送,发送节点收到绕环一周后撤出该帧释放令。支持结点有序地访问环路,优先级预定和处理机制。

帧格式:访问控制字段AC:Pr、T(0为令牌)、M(监视位,发送节点置0,监控器置1)、Rr。令牌帧SD+AC+ED信息帧SD+AC+FC+DA+SA+DATA+FCS+ED+FS(帧状态标志,包含A 和C)|

工作过程:帧中包括本帧优先级(Pr)和预定优先级(Rr),结点有待发帧优先级(Pm)。1结点组装帧(FC-FCS),监听环路;2如获得是令牌帧,比较Pm和Pr,如大等,AC中T置1,要发信息帧,Pr置Pm,Rr置0;如小,转发令牌;3如是信息帧,分析信宿,比较Pm和Rr。本地收,复制帧,置FS(A地址确认C信息复制)。如小等,转发信帧;如大,置Rr为Pm 预约,转发帧;4源收到绕环信息帧,分析FS(A和C),比较Pm和Rr;FS正确,发新帧。如小,传递令牌,Pr置Rr,Rr置0;如大等,继续发信息帧,置Pr为Pm,Rr为0;不要发信息,则释放令牌,置Pr为Rr,Rr为0。规定每个节点占用令牌最大时间。特点:所有结

个节点的发送延迟可以计算,用于实时|

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FDDI)特点:环形,双环(可靠和较高速率),发送数据后释放令牌,可发多个帧,数据编码:4b/4b或交替不归0,长距离(光纤),高可靠性。

PMD(物下):定义物理部件和接口;PHY(物上):定义编码,符号和时钟。

帧格式:PA+SD+FC+DA+SA+INFO+ED+FS令牌帧PA+SD+FC+ED

工作原理:令牌绕环点共享环路;环路中仅有一个帧;高优先级帧优先获令牌;容许连续发帧;具有令牌占用时间,每传递;访媒获得令牌发送信息,传递令;所有结点对信息帧校验,置E (传输差错位);只有接收结点接收帧,置A、C;发送结点根据绕环一周的信息帧FS,确定后继动作。

容错的原因:冗余设计,双环结构,使得结点能够自动检测环路故障,并予以部分恢复|

定时令牌协议:TTRT令牌循环时间,初始化形成,值包括各站传递令牌时间、发送同步、异步帧和环道延时时间;TRT令牌循环定时器,环结点对两次接收令牌时间计时,是THT 初值;THT令牌保持计时器,由TRT设置,并以保持的值计时,THT

FDDI和令牌环网的性能比较(媒体,速率,编码,令牌产生,环路帧数,令牌协议):FDDI(光纤/双绞线,100Mbps,4b/5b编码,发送后产生令牌,多个帧,定时令牌);令牌环(屏蔽双绞线,4或16Mbps,差分曼特斯特,回收后产生令牌,一个帧,优先级预约)|

局域网中逻辑链路层(LLC)作用:屏蔽不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以向高层(网络层)提供统一服务和接口。

★第五章(广域网):::::::::::::

帧中继特点:取消链路层的差错处理,将网络层和链路层相融合,减少层次间的接口处理,提高处理效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传输误码率低;将分组重发、流量控制、纠正错误、防止拥塞等功能交与端系统,简化节点处理,降低网络延时,形成了一种精简优化的网络传输机制;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虚电路);使用帧中继,减少接入成本。

ISDN目标:将数字电话和数据传输相融合,即将电话网络用语传输音频、视频及文本数据。综合服务:载体服务、远程服务和增值服务。

基本速率接口BRI:由两个64Kbps的B信道和一个16Kbps的D信道(2B+D)组成,通常速率为144Kbps。两条B信道支持话音和数据传输;一条D信道用语传输控制信号和数据。适用于家庭或小型企业。主速率接口PRI:(每帧193位)主要支持企业用户接入ISDN 网,北美及日本23B+D,支持23个64Kbps的B通道和一个64Kbps的D通道,速率达1.544Mbps;欧洲30B+2D接口,支持30个64Kbps的B通道和一个64Kbps的D通道,速率达2.048Mbps。基本速率接口分析: B和D信道对应于帧的B1(16位)、B2(16位)、D(4位)。BRI发送速率为每秒4000帧,及250us一帧。因此得到B和D信道速率分别为64Kbps (16位/帧*4000帧/秒)和16Kbps(4位/帧*4000帧/秒),总数据速率为192Kbps,实际用户为144Kbps。

ATM虚电路原理:复用/解复用技术,物理链路逻辑上分为虚拟路径VP,VP分为多条虚拟信道VC,每条VP和VC都有标识符(VPI和VCI,包含在信元头中),VPI和VCI的组合唯一地标志一条VC,支持一对用户信息单向交换。

ATM连接建立:VPI/VCI映射的建立过程。VP对应交换机端口和端口的线路,VC对应其中的逻辑信道:信元交换基于已建的虚拟连接。

信元交换实现方法:时分交换和空分交换结构。

★第六章(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的目的: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独立自治能力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数据流通,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或容纳更多用户.网络互连包括同构网络,异构网络的互连,并主要体现为局域网与局域网(LAN/LAN)的互连,局域网与广域网(LAN/W AN)或者局域网经广域网的互连|

网络互连的优点: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容纳更多的用户;提高网络的性能,子网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统一监控和管理;提高可靠性,子网和冗余|

网络互连部件和子网之间的关系:协议转换包括协议数据格式的转换、地址映射、速率匹配、网间流量控制等,不转发子网特有的控制信息|

网络互连的原则:对原有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或者网络结构和协议不应作太大的修改;执行网络互连的部件应当具有协调子网不同特性的能力,例如:编制方案,分组大小,访问机制和协议转换等,不应为提高网络之间的传输性能而影响各个子网内部的传输功能和性能|

互连部件作用:低层协议的转换;原则上可以对应到OSI的任何层次/

物理层:转发器;

链路层及以下层:网桥;

网络层及以下层:路由器;

运输层及以上层:网关

|网络互连部件

(1)转发器(中继器,集线器)①目的:延伸网段,改变传输媒体②过程:信号(含噪声)接收和再生

③形式:电缆延伸、光电转换等④特点:延伸网段,信号(含噪声)接收和再生;易于实现,成本低;通过转发器互连的设备处于同一广播域,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被域中所有结点感知,限制了域中结点数

(2)网桥(含交换器)①目的:互连两个独立的,仅在低两层实现上有差异的子网,完成冲突域的划分②过程:信息帧的转发(含异构网互连时的重新封装)③功能及特点:网络层以下的协议转换,帧格式转换,速度匹配,地址过滤,帧限制,监控功能,缓存能力,透明性,地址学习-逆向学习法

(3)路由器①目的:互连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同构或异构的网络,形成广域网②过程:分组的封装和转发,屏蔽3层以下的差异,OSI网络层主要功能:路由选择—路由器③路由器主要功能:寻址(运行路由算法RIP OSPF BGP),路由选择,分组分段/合段,格式封装,存储—转发(分组过滤)路由器功能主要由软件完成,效率较低,高性能的路由器具有高的价格。

(4)网关①目的:支持更高层的协议转换(主要是应用协议的转换)②实施方法:软件实现③实质:解出对应层的用户数据,用新协议进行封装和传输|二层/三层交换(L2/L3交换)L2交换:交换机根据帧的宿地址和映射表,不作修改地交换至输出端口;交换对象:帧。L3交换:工作在网络层,实现OSI下三层的数据交换,交换对象是数据分组,不是数据帧。根据分组的宿地址和路由表,在路由器上实现分组的交换。根据应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交换网络设备;当需要跨越广域网互连时,必须选择路由器;

主要网络设备:网络适配器(卡)、共享式集线器(HUB)、交换器(Switch )、路由器(Router)。三层交换机:互联相同类型的网络(以太网+TCP/IP协议),相对于路由器要简单得多,不需要进行任何协议的转换,仅仅是在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了IP路由功能。|

转发器,桥接器,路由器和网关的功能和用于场合.处理的对象所处的层次不同导致不同设备;转发器:屏蔽物理层(传输媒体)差异,包括改变媒体类型,延伸网段;

桥接器:屏蔽低二层差异,处理对象为帧,仅互连局域网;

路由器:屏蔽低三层差异,主要是互连广域网(局域网/广域网);

网关:屏蔽4层及以上差异,主要用于应用协议的转换|

互连时关注的问题:

①广播风暴(不确定出口时进行广播)和自学习形成地址映射表;网桥的路径选择—避免广播风暴.原始网桥对信息帧宿地址的处理:若该地址不属于原子网,则向所有的端口转发,大量的无用帧散布到网上,产生广播风暴,可导致帧在网上无限制转发.解决方法:设置地址映射表—有选择地转发;设置计数器—丢弃转发过的帧

②冗余网桥: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网络瘫痪—自学习方式的矛盾;生成树的目的及原理:保证网络的连通性,但不产生环路/

网桥循环的避免—冗余网桥及生成树.为提高网络可靠性,通常需设置冗余网桥或者冗余连接.解决方法:执行生成树算法,消除循环,多余资源留作备用;目标:任意两个结点之间仅有一条的路径;原理:逐个增加网桥,一旦出现环路,则阻塞引起该环路的端口|路由行为寻径:判定到达目的节点的最佳路径,由路由协议和选择算法,根据网络的信息产生路由表。转发: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

算法:

RIP算法:在相邻路由器之间传播路由信息,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本地路由表。收集局部(邻居)的信息,距离向量算法,慢收敛问题(解决:水平分割:任何路由器不回发信息给原有信息来源的路由器,毒性反转:C仍然把来自B的信息回传给B,但距离为无穷大)。OSPF算法: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他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包括接口信息、所有的度量和其他一些变量。链路状态算法,收集链路状态信息并对某一个节点运行最短路径算法可得该节点的路由表。

路由算法要求: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稳定性、公平性和最优化。

静态路由:在路由器中设置固定的路由表,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应,用于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简单、高效、可靠。

动态路由:路由器之间动态传递路由信息,不断更新路由表,能实时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通过路由算法,更新各自路由表以动态反映网络拓扑变化。适用于网络规模大、拓扑复杂的网络,会占用网络宽带和CPU资源。优

先级比较: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冲突,以静态路由为准。网络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首先查找静态路由,查到则转发分组,否则查动态路由。

★第7章(因特网):::::::::::::::

因特网组成及结构:因特网是由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是由路由器和用户端设备(包括主机)构成的网络(路由器:互连网络;用户端设备:辅助用户访问因特网的资源,向因特网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用户端接入因特网必要条件:具有接入网络的接口(转发服务),运行统一的软件(TCP/IP协议集),具有全网的唯一标识(IP地址)

子网掩码:是利用一个码字来屏蔽原有的网络地址划分,从而获得一个适配需求的、实际的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从而减少IP地址资源的浪费。

子网掩码特点:1便于网络设备尽快地区分本子网地址与非本子网地址;2调整子网的地址分配空间,使其更适配网络的实际规模。必要时还可放大分配空间。

专用IP地址:全局IP地址,用于接入因特网;专用IP地址仅限企业内部专用网使用。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因特网。 |

(1)因特网上的地址类型①域名地址:人类用于识别与记忆因特网中的设备②IP地址:因特网设施可识别的地址,标志了每台主机或网络设备③物理地址:支撑网络中标识/识别设施的地址,不同子网具有不同的物理地址.地址映射:物理地址—IP地址—域名地址

(2)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映射—ARP地址解析协议(用户间数据交换是通过IP地址进行传

输的,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物理网络实现。物理网络不能直接识别IP地址)具有广播能力的网络(如,各种类型的局域网)中主机(或路由器)A与主机B进行数据通信过程:① A 发ARP请求广播帧(带接收方IP地址、本机IP地址和物理地址);② B收到A发来的ARP 请求,予以响应,发ARP响应帧,返回自己的物理地址③双方用物理地址在物理网中进行数据通信。无广播能力的网络,借助因特网网关(路由器 R)实现跨网段投递。

(3)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映射—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无盘工作站:网卡上增加了特殊的ROM模块启动时通过网络由服务器引导(BOOTP)其IP地址保留在服务器上。当主机加电时,ROM模块中驻留的软件(以广播的方式)发出携带本结点物理地址的RARP请求,服务器予以响应,返回该结点的IP地址,保存在内存中。

动态主机配置: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实现,提高IP地址的利用率借助于地址服务器动态获取IP地址客户端IP地址设为自动获取IP地址启动时,向DHCP服务器发出请求IP地址的DHCP请求;DHCP服务器接到DHCP请求时,分配一个空闲的IP地址。IP地址的分配和回收策略:租用期

域名系统(DNS):是一种用于TCP/IP应用程序的分布式数据库,它提供主机名字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及有关电子邮件的选录信息。

(4)域名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DNS域名系统域名服务器因特网中设置一系列的域名服务器,记录本域内的主机域名和IP地址的映射信息,以及上一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等,并以C/S模式响应客户机的请求。为保证用户主机可以访问因特网,主机应保存域名服务器的信息;DNS的工作过程—逐级解析:1.应用程序调用Gethostbyname()函数,系统自动调用解析程resolver(),请求本地域名服务器解析某主机域名.2.本地DNS—>根DNS,域名服务器按最多匹配项检索域名配置文件,若无任何匹配项,则访问根DNS,得顶级域名服务器IP 地址。3.本地—>顶级域DNS,得子域DNS服务器IP地址。4.本地DNS—>子域DNS,得主机所在域的DNS服务器的IP地址。5.本地DNS—>主机所在域DNS,得主机IP地址。

6.本地DNS—>应用程序,将所查主机地IP地址传给应用程序。迭代:客户追踪递归:第一个服务器追踪 DNS域名查询的效率改进:扩充第一级域名服务器的域名表(域名数据库);第一级域名服务器直接向根服务器查询;充分利用机器的高速缓存,暂存解析后的IP 地址;原理:用户可能习惯连续地访问相同的系统。补充说明一台计算机可以有多个域名;按名访问,无需知道该计算机的物理位置;主机IP地址改变,不会影响对该主机的访问;主机IP地址改变,需要在本地DNS服务器上进行维护。(修改DNS数据库)|

内部网络地址与Internet的互联-NAT服务器|

数据帧在协议栈中的分用过程-依靠帧头的类型进行区分,

DL层:根据以太网首部中的帧类型进行分用,

网络层:根据IP首部的协议值分用,

传输层:根据tcp和udp首部中的端口号分用|

IP地址空间紧张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子网掩码,动态分配,专用地址—NAT,新型协议|

IP协议的特点:无连接的投递服务,不可靠的投递服务,尽力投递服务。

其原因IPv4的局限性:32位的IP地址空间无法满足internet迅速增长的要求,不定长的数据报头域处理影响力路由器的性能提高,单调的服务类型处理,缺乏安全性能要求的考虑,负载的分段、组装功能影响了路由器处理的效率。

IPv6的特点:扩展地址和路由的能力,简化了IP报头的格式,支持扩展选项的能力。| ICMP的作用:IP协议的局限性,为了反映数据报的投递状态,增加ICMP协议。用于网络设备和结点的控制及差错报告报文传递,向源发主机告知网络环境中出现的问题。error Message,ping,traceroute。封装在IP的数据包内,错误报文包含原ip数据包的头部和前8个字节(port号),目的是使接受该icmp报文的主机识别上层协议和应用程序。|

TCP的能力:在IP协议(不可靠)的基础上,增加了确认-重发、滑动窗口和复用/解复用,数据分割使之适应于网络传输,定时重传,校验和,重复丢弃和时序纠正等机制,提供面向连接的,端到端(应用进程之间)的,可靠的,面向字节流的投递服务;

TCP原理及特性:以文件操作方式为设计准则,操作对象为进程间的管道;面向字节流的投递服务;可靠传输服务;端到端传输;面向连接的投递服务;缓冲传输;全双工传输;流量控制;利用端口标识和区分应用进程。开始前三次握手,结束时四次握手。TCP超时及重传:通信端收到对方分组后发送确认信息ACK,发送端等待ACK,发送后启动定时器,超时重传。Tcp的Ack与icmp错误报告的区别:层次不同(传输层和网络层),icmp是错误报告,tcp ack 是确认应答|TCP窗口机制

UDP:等同于TCP的通信协议,与TCP的差异在于他直接利用IP协议进行UDP数据报的传输,因此UDP提供的是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投递服务。常用于数据量较少的数据传输,通信双方不需要连接过程,减少了如TCP连接一样的过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足是用户应用程序必须负责解决数据报排序,差错确认等问题。常用TCP支持数据传输,用UDP 支持音频视频传输。|

tcp和udp的区别:首先,tcp面向连接,udp无连接。第一:TCP协议是以连接作为协议数据的最终目标的。UDP协议则是以目标端口作为协议数据的最终目标。因此,TCP的协议端口是可以复用的,UDP协议的端口在同一时间则只能为一个应用程序所用。第二,一个连接是由两个端点构成的,并为该连接分配一定的资源(缓冲区)。UDP协议则不需要这个过程,可以直接发送和接收数据。其次,TCP提供的是可靠的传输服务,而UD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的服务。使用不可靠的服务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可能会丢失,失序,重复等。而可靠的服务能保证发送方发送的数据能原样到达接收方。最后,TCP提供的是面向字节流的服务。应用程序只需将要传输的数据以字节流的形式提交给TCP协议,在连接的另一端,数据以同样的字节流顺序出现在接收程序中。而UDP协议的传输单位是数据块,一个数据块只能封装在一个UDP数据包中。

应用对比:可靠应用需要TCP协议;TCP协议建立连接耗时,不适合实时性应用;具有一定丢失不敏感的应用使用UDP协议。|

TCP/UDP端口(TU端口)标识和区分应用实体,标识特定的应用进程;IP地址+TCP/UDP端口号确定因特网中的某主机上的某个应用进程 |因特网的基本应用服务:Email(SMTP) 1服务举例—电子邮件(SMTP—RFC821)提供简单的电子邮件服务;使用TCP连接,端口号为25;邮件地址:用户名@主机名|

WWW目标支持构建分布式的协作超媒体信息系统,将整个因特网的信息资源组合在一起,信息以页面的形式提供给客户。页面及其关系以链接的方式形成—超文本;混合了音频/视频的内容,需要多种播放媒体的支持—超媒体。基本原理服务器监听TU端口(缺省值为80),获取客户(浏览器)的指令(方法),并返回信息;浏览器解释和显示获取的信息。支撑协议: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RFC2854)—页面表示;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RFC1945/2616)—页面传输|

HTML三个主要缺点:1、不能适应现在越多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的需要,比如手机、PDA、信息家电都不能直接显示HTML;2、由于HTML代码不规范、臃肿,浏览器需要足够智能和庞大才能够正确显示HTML;3、数据与表现混杂,你的页面要改变显示,就必须重新制作HTML。

XML:XML 是一种简单、与平台无关并被广泛采用的标准。XML 标记用于定义数据本身的结构和数据类型,XML 相对于HTML 的优点是它将用户界面与结构化数据分隔开来| ftp:服务器(命令21 端口,数据 20端口) PI DTP 客户端 UI PI DTP 建立两个连接,一命令,一数据|RFC1918定义的专用IP地址: 10.0.0.0 — 10.255.255.255 1个A类地

址; 172.16.0.0 — 172.31.255.255 16个连续的B类地址;192.168.0.0 — 192.168.255.255 256个连续的C类地址。

第八章(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联网的目的:资源(信息,软件,硬件)共享;

信息资源具有价值:合法或非法用户的获取或窃取;

期望: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

网络安全的目的:保护网络资源(主要指信息资源)免受攻击,信息机密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

信息的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涉及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包括病毒;局域网安全,internet互联安全,数据的安全,涉及数据的存储,访问,包括权限。|

可能的攻击及防范①窃取:加密,一次一密(随机密钥,防猜测密钥)②篡改:完整性检查,摘录技术③重播:完整性检查,序号+摘录④假冒:数字签名,摘录+秘密密钥加密;实体身份认证,随机数+摘录(防认证信息窃取)⑤否认:CA,第三方参与|

防火墙,阻止非法入侵.位置:本地网对外的接口处, 路由器的位置应是防火墙位置;各种防火墙技术原理:①分组过滤式:分析IP报文,对应其中所有参数,设置过滤策略,根据分组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标志确定允许或拒绝数据报的穿越,满足过滤逻辑的数据包被转发,否则丢弃。作用在网络层和传输层。②代理服务式:代理外或内部用户访问内或外部网络,杜绝内和外部直接访问,作用在应用层,阻隔内外网的信息流,通过对每种应用服务编制专门的代理程序,实现监视和控制应用层通信流的功能。③地址迁移NAT:当内外用户希望相访,NAT路由器负责全局/本地IP地址映射,屏蔽内IP地址;通过地址绑定、地址查找和转换、地址解绑定实现。NA T服务器专进行地址迁移,增加安全策略,限制地址转换,隔离内外网络|

防墙仅隔绝内外网直连,无法防御内网自身侵袭.内网资源需设置必要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用户-角色-权限)|

抵御攻击的安全服务: 防窃取,内容保密,防止报文内容被未授权地阅读,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解决;防篡改,内容完整性,保证被交换的报文未被篡改,采用摘录技术解决;防重播和插播,序列完整性,防止数据的重播和丢失,在报文中增加序号的时标解决;防伪造/冒充:采用数据源鉴别——数字签名技术解决;抗发方否认,实体鉴别,鉴别数据的来源和通信实体的身份;抗收方否认,防御发送方否认曾经发送过报文,认证技术解决;防接收方否认,防御接收方否认曾经收取过报文,认证技术解决。|

数据加密技术原理:利用某变换技术,将原文(明文)变为一般用户无法识别的密文,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在网上传输,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以恢复数据原样。

对称密钥加密算法,DES:将明文分块为一系列64b(8B)的块,密钥长度64b(实际56b,8b 奇偶校验码),每个加密成64b的密文块,再串接。

加密过程:由16个独立的加密循环组成,每个循环均使用一个密钥和加密算法(移位、置换和选择),每一循环的密钥是对上一循环密钥进行处理得到,且所产生的密文作为下一循环的输入进一步加密。16轮迭代运算,每个bit实际被迭代8次。3DES:将128b的密钥分解为2个56b的密钥,多次使用原DES的加密和解密算法以增加破译难度。

DES问题:密钥需要安全传递通道;密钥量与用户数之间是非线性增长关系;不能满足不可信用户的保密性要求;密钥并具备用户的唯一特性。优点:计算机实现相对简单;算法采用移位和逻辑操作,运行速度快;安全性较高,实现和使用效率较高。

非对称密钥算法,RSA:加密密钥K和解密密钥P,Dp(Ek(M))=Dk(Ep(M))=M;算法易于计算;密钥难以推导。原理:每个用户选择一对K和P,并将P公开,存入公共存储区,

将K保密;A向B发数据,先得到B的公开密钥bp,对数据加密,发送密文给B;B用秘密密钥bk对密文进行解密得到明文M。RSA: 1随机选择两个大质数P和Q,R=P*Q;2计算R的欧拉函数fR=(P-1)*(Q-1);3选择整数K与fR互质,K可以确定为公开Pk或秘密Sk密钥;4计算K*T=1(mod fR)的解T,T也是其中一个密钥;5对明文X进行分块,使得字块x对应的数值m小于等于R-1,没有字块独立加密。加密:x自乘Pk次,并取模R,得到密文y,串接为Y;解密:y自乘Sk次,并取模R,得到密文x,串接为X。举例:设P=11,Q=7,有fR=(11-1)*(7-1)=60;选择Pk=47,根据47*T=1(mod 60)得到T=23。若对35进行加密,有35^47(mod 60)=7;对7进行解密,有7^23(mod 60)=35。

RSA优点:算法使用方便,用户数据传输之前无需交换密钥;只需记住自己的秘密密钥,并去公开存储区中获取其他用户的公开密钥。不足:隐含了大量的数学运算,运行效率较低;RSA算法仅用于较少数据的加密,常用于数字签名。为了兼顾速度和安全性,一般用对称加密(DES)来加原文,以保证速度,并用非对成加密(RSA)来加密DES的密钥,以保证安全为了更好的数字签名效果,还可以将加密后的摘要和原文用对称加密方法再次加密,密匙用接收方的公钥进行非对称加密.接受方收到后,首先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对成加密的密匙,获得加密后的摘要和原文后,再用发送方的公钥解密摘要,并对原文进行摘要处理,进行对比即可. Client – Server (CS模型):主机A(HostA)作为服务端,主机B(HostB)作为客户端,两台主机通过TCP?IP通信如下:(1)服务器(HostA)首先要启动应用程序服务进程(守护进程Server),等待客户端的请求;(2)当服务进程Server接收到客户端HostB的请求时,派生一个子进程(Child1)与HostB进行交互,实现数据通信,同时守护进程Server继续等待客户端的请示;(3)当服务进程Server接收到客户端HostC的请求时,派生一个子进程(Child2)与HostC进行交互,实现数据通信,同时守护进程Server继续等待客户端的请求.

OSI网络管理体系结构:SMAP管理整个系统资源,SAME代表SMAP执行管理功能,与层管理实体LME协作,对分层资源管理.管理者与代理之间信息传递遵循CMIP(公共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功能组成:

配置管理:定义、监测和管理系统的配置参数,使得网络资源可用、性能较优。

故障管理:对网络设备进行监控,包括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

计费管理:统计、记录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估算用户应付的费用。

性能管理:收集和统计网络系统状态、数据(如网络的吞吐量、用户响应时间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等),根据统计信息来评价网络资源的使用等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资源的使用趋势,或者平衡系统资源的负载。

安全管理:资源的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授权、安全检查跟踪、密钥管理和信息加密等。

计算机网络-(第5版)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总结

《计算机网络》_(第5版)★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及选择性相统一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本地区经济、技术、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计算机网络型人才。本专业领域技能培养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及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学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及培训的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及培训方案,在设备、师资、课程开发上要加强及企业的合作,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

3.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及先进性的统一。 4.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修业年限: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中等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工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总结

计算机网络总结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

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尤为珍贵;信息即为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计算机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书本、去做为一个信息的载体。为了保护好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重要。 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连接介质可以是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按网络范围划分为:(1)局域网(LAN);(2)城域网(MAN);(3)广域网(W AN)。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围网,例如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等。广域网涉辖范围大,一般从几十千米至几万千米,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洲际网络,此时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城域网介于LAN和W AN之间,其范围通常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计算机网络由一组结点和链络组成。网络中的结点有两类:转接

结点和访问结点。通信处理机、集中器和终端控制器等属于转接结点,它们在网络中转接和交换传送信息。主计算机和终端等是访问结点,它们是信息传送的源结点和目标结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的发展。 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我们尽可能的利用好学习时间,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学习、操作,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觉得每个大学生都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满怀激动和豪情立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准备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回首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 在大学三年中,我所获颇丰,已完成在XX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习。从学业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充实且有难忘的三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生活中,我亲切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回顾三年,我很高兴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帮助过他们,我也会永远感激着在我有困难时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兄弟姊妹们。 本人这三年以来,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所以今后我一定会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除此之外,我还经历了半年社会实践,在这段期间,我深知道这是检验在校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的加强巩固和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段实习过程,它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零开始,虚心向前辈学习,任劳任怨,力求做好每一件事,逐渐在工件中学会了做事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 1. 网络层次划分 ?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 3. IP地址 ?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 5. ARP/RARP协议 ?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 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 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武汉大学)

第一章概述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下,进行并行计算和分布式数据 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各互联的计算机互相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硬件连接、系统拓扑结构和通信控制 等方面基本一样,都具有通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独立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相互联系、 协调、有分工的。 ?支持网络的是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是分布式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数据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带宽:网络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体现网络性能的一个指标 ?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时延: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发送、传播、处理、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通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 ?往返时间:从源→目的→源的时延 ?利用率:被利用的时间。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3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雏形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网络阶段:在通信网络基础上,完成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1969年开始发展的ARPAnet:用于军事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战争的环境下,保持通信的畅通,但结果颇为丰富,ARPAnet可以发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成为了Internet的雏形。 ARPA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2.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 3.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 4.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 主要贡献是公开了这些研究成果 (3)网络标准化阶段:在解决计算机连网与网络互连标准化问题的背景下,提出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协议,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加速体系结构与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正式制订并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SO与CCITT等组织为该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制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OSI基本协议集。 首先应用在ARPAnet的TCP/IP协议经过不断地改进与规范化,目前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发展前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5、6年中,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使得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网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网络在向社会生活渗透的同时,也在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并且已经渗透到传统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2000年至今,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列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企业对网络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网络技术人才迎来了一个“牛市”。就业空间较大,效益也好网络科技世界的兴起,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世界的革命性发展,同时也为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人才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个新的视野对于广大的IT 行业人员而言,它 代表着广泛的技术应用,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和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 其中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技术领域,尤其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蓬勃繁荣的形势下,网络技术成为信息技术界关注的热门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网络工程师正是这一学科的主宰力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由此看来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没有网络,我们就无法进入真正的计算机时代;没有网络,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化。基于网络培训投资大的方面原因,目前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缺乏对实用性的网络技术的培训。全国的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区区几万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而整个社会需要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人才供应能力远远小于实际的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网络技术有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的特点。因此,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往往是网络技术知识比较陈旧,缺乏网络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无法满足所在单位对他们的工作要求。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并且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学历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内急需发展网络技术方面的职业培训!! 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就业前景 与软件技术人员相比,网络技术人员的从业范围更广,知识体系更复杂,职业技能要求更高,目前网络工程师成为实施国内信息化的巨大瓶颈。 就网络工程师的学习方面来说,网络工程师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来说较为容易学习,对自身将来就业也大有帮助. 网络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 企业的IT技术管理岗位一般设置为企业信息主管、总监等;工程技术岗位设置为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运行维护岗位设置为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设备管理员等;操作岗位则设置

计算机网络实习的工作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习的工作总结 我实习的单位是某学院,这是一所由市教委,(集团)公司与德国基金会合作的一所探索,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我在学校里主要是负责校园内的管理,其涉及到校园站的正常登陆和访问,校园内各系部主机是否正常互联,有无被病毒感染,传播。使得校园内的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做好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学生到实习工程师,短短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最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社会在加速度地发生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作为一名IT从业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单位里,小到计算机的组装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说,近3个月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络中心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师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呢等等吧!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老师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老师我我有了大体了解,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络部线,电脑硬件安装,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让我独立的完成校内大小部门的络检修与电脑故障排除工作。如秘书处的办公室内局域的组件,中心服务机房的服务器监测等,直接或间接保证了校园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或者真正用到了课本上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李立 (电子商务与经济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通信系以及电子商务与经济系均开设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对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因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应不一样。 1. 电子商务与经济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教学改革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及课程的基本状态。与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我系各专业的教学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据资料分析,近几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入学成绩都在400分左右,大大低于同类公立学校,如电子商务专业2006年入学成绩在400分以下的,文科考生占82.2%,理科考生占63.7%。同一指标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分别是78.4%和57.9%;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85.1%和60.4%。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所以加大了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难度。 (2)学生来源构成较复杂。电子商务与经济系的学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其中文科考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2006级学生中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分别占74.4%、11.3%和14.3%;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中,分别占74.7%、12.3%和13%;物流专业分别是69.2%、21.2%和9.6%。这三部分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也就有所差别: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偏弱,导致对本课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来自于职高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前已学习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该课程的要求往往又高于其他学生。教学对象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本课程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并且在辅导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3)教学目的要求与计算机专业不完全相同。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以加强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深层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简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简历 IE行业现在很火,小编带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简历提供给大家参考哦。 个人简历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7年05月12日民族:满 身份证:130825**** 身高:171 户口所在:河北承德目前所在:重庆万州 毕业院校: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政治面貌:预备党员 最高学历:大专/本科(自考重庆邮电大学) 所修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毕业日期:20xx.6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或兼职 应聘职位:计算机维护、网络管理、网站建设及其它计算机相关行业 希望地点:辽宁沈阳市 希望工资:面议 自我评价 本人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自农村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肯吃苦的好习惯,此外,我还具有热情大方、乐于与人交际的性格。平时,在各种社交场合,我赢得了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广泛的交际圈子。工作起来有"钻"劲,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乐于助人。 教育背景 1993年—1999年,河北省隆化县四道沟小学 1999年—20xx年,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中学 20xx年—20xx年,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 20xx年—20xx年,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清华万博网络工程师/网络编辑员三级、办公软件应用高级操作员、局域网管理高级操作员大专/本科(自考重庆邮电大学) 实践经历 20xx年9月—20xx年7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软件三系学生会宣传部工作 20xx年9月—20xx年7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实验中心工作 20xx年7月—20xx年8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工作 20xx年7月—20xx年8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工作 20xx年7月—20xx年8月,重庆百年网广告有限公司投递员 20xx年10月,"儒家文化与青年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志愿服务20xx年9月—20xx年10月,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实训 所获奖励 ①20xx-20xx年上期,态度端正,刻苦钻研,专业课程总分名列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述 1. “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共享性。 3. 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4.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5. 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6.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7.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8. 因特网拓扑结构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9.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0.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1.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 12.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面向连接的) 13.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面向无连接。 14.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15. 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6.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17. 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原点到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

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作为主流信息工具的网络越来越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程。我个人对于电脑和网络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学习的东西不多,经常是在玩游戏,真正运用到网络的技术性的东西实在少到可怜。象做博客,我只是会一般的做法,也能把它搞得与众不同,但我全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象代码之类的东西,我以前只是耳闻,半点也不懂。学了这门课程后,虽然懂的不是很多,但已经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了,简单得运用一些代码还是会的,这也就行了。我并不要求学得很精深,毕竟我将来并不是干这行的。而制作网页的知识,学了一点,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网页了,其实我觉得这就够了,我还没有想做自己的网页发布到网上的念头。但我不是说不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反,我们学地越精深越好,我的观点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想法,毕竟这个时代学得越多,活得更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只不过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学到你能承受的地步。如果精力旺盛,足够学一切技术,自然也没人反对。网络之中目前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做博客,时不时写些自己的感悟或者转载些别人的好文章,上传一些漂亮的图片和朋友们分享,这让人感觉到难得的愉悦。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意思。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施、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能力为一体的,能够实

现资源共享的现代化综合服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1.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硬件系统有计算机、通信设备、连接设备及辅助设备组成,如图1.6.4所示。硬件系统中设备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的类型。下面介绍几种网络中常用的硬件设备。⑴服务器服务器是一台速度快,存储量大的计算机,它是网络系统的核心设备,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和用户服务。服务器可分为文件服务器、远程访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是一台专用或多用途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服务器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服务,每台服务器的地位是同等的。服务器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以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⑵工作站工作站是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它是用户向服务器申请服务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在工作站上处理日常工作,并随时向服务器索取各种信息及数据,请求服务器提供各种服务(如传输文件,打印文件等等)。⑶网卡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它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直接或间接传输介质互相通信的接口,它插在计算机的扩展槽中。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工作站都应安装网卡。网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相连接,将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通信线路能够传送的电子信号或电磁信号。网卡是物理通信的瓶颈,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将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2020年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这次测验,总的来看,还不错,最高分91分,有1/2的同学得了60分以上,但我们说了,只要参加了考试,就都是及格,本来就及格的同学,当然可以得更高的分。有的同学答的还不错,说明,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也可以看出,这些同学是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平时是下工夫的,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刻苦读书,还有的同学,在考试前,认真做准备,比如上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捶教材网站)查参考习题解答。但有个别同学,考的比较差。有的考试前,都没有认真看书,没有上网查答案,甚至连课后习题都没有做过。如果这样下去,如何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能学好专业课,如何能掌握本领,为将来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值得表扬的是,有的同学,完全是自己做的,没有和别的同学商量,没有传条子,虽然成绩不高,但成绩是真实的,比那些总是企图从别的同学那探听点消息的要强。这些同学,相信他们,只有下一步努力,就一定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一、有几道题说明,我们同学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还没有学懂 比如: 1.第()代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标准化网络。这属于计算机网络历史发展的问题,比较简单,一共就那么3代,标准化的当然是最高的代数。

3.x.25的链路层要对帧进行路由选择。链路层在2个结点间传输数据,还有必要路由么? 4.中间结点组成了资源子网。要么是通信子网,要么是资源子网,中间结点,应该在网络核心、中间,负责通信任务,这不是很自然的问题么?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要么是通信设备,要么是计算机设备,主机和终端是负责通信的,还是负责计算的?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6.网络层pdu被称为()。链路层传输帧,网络层传输分组,传输层传输报文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应该会的。 a.帧 b.分组 c.报文 d.报文段 8.下面不正确的顺序是()。如果这样的顺序都弄不明白,那对于协议的知识就是基本上没有掌握好。这个问题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问题,几乎属于常识。 a.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 b.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 c.网络层、传输层、链路层 d.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二、有些题是靠常识就应该会的 比如: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主机与终端属于通信子网设备?那交换机是什么设备?这是一目了然的问题,说明我们做题不动脑子。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_常考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常考简答题汇总 1.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2.简述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 (1 )信号转换 (2 )确保信源和信宿两端同步 (3 )提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4 )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 3.在因特网中将IP数据报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在最后的目的主机进行组装。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即数据报片通过一个网络就进行一次组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答:在目的站而不是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是由于: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更简单些;效率高,延迟小。 (2)数据报的各分片可能经过各自的路径。因此在每一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还要经过一个网络,它还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为适应路径上不同链路段所能许可的不同分片规模,可能要重新分片或组装)。 4.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 1,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2,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 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5.简述计算机通信中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区别。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区别主要在于: (1 )异步传输是面向字符的传输,而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 (2 )异步传输的单位是字符而同步传输的单位是桢。 (3 )异步传输通过字符起止的开始和停止码抓住再同步的机会,而同步传输则是以数据中抽取同步信息。 (4 )异步传输对时序的要求较低,同步传输往往通过特定的时钟线路协调时序。 (5 )异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效率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