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 ]

A.行政关系

B.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C.监督行政关系

D.行政法律关系

2.在下列法的形式中,哪一种是行政法的特殊渊源? [ ]

A.宪法

B.法律

C.其他规范性文件

D.行政法规

3.下列关于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B.并非所有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是行政主体

C.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

D.行政主体是对行政机关行政法地位的表述

4.行政合同纠纷应通过何种途径解决? [ ]

A.民法救济途径

B. 经济法救济途径

C.行政法救济途径

D.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

5.关于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人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具有强制力

B.具有强制力

C.部分有强制力

D.无法律意义

6.在学理上,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依据是 [ ]

A.行为效力范围

B.行政职权的来源

C.行为对象是否特定

D.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

7.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 [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8.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应给予什么措施?

[ ]

A.行政赔偿

B.行政补偿

C.行政追偿

D.民事补偿

9.审理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关不能采用下列哪一种方式进行? [ ]

A.书面审查

B.开庭审理

C.调解

D.复议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方式

10.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下列何种行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取得国家赔偿? [ ]

A.违法征收财物

B.行政裁决不当

C.制定的法规、规章错误

D.行政机关建房侵占他人用地

11.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B.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D.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12.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 [ ]

A.确定力

B.拘束力

C.公定力

D.执行力

13.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由何地人民法院管辖? [ ]

A.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

B.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

C.即可以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也可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D.由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选择管辖法院

14.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

A.公民王某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专利法的决定不服的

B.甲公司认为某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经营自主权的

C.乙公司对本市知识产权局责令其停止侵犯丙公司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

D.公民赵某申请某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该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赵某不服的

15.下列哪一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不是参与原则的要求? [ ]

A.获得通知权

B.代理权

C.陈述权

D.抗辩权

16.下列不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是 [ ]

A.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B.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

17.法律规定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申请复议并由复议机关

作出最终裁决的,如果当事人既提起诉讼又申请复议,且法院和复议机关同时收到有关材料的,应如

何确定有管辖权的机关? [ ]

A.由复议机关管辖

B.由法院管辖

C.由当事人选择管辖的机关

D.由法院与复议机关协商确定管辖的机关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救济的形式? [ ]

A.行政复议

B.行政赔偿

C.司法赔偿

D.申诉

19.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实行的归责原则是 [ ]

A.违法责任原则

B.过错原则

C.无过错原则

D.故意或过失原则

20.下列不属于行政补偿的是 [ ]

A.城市房屋拆迁补偿

B.紧急避险补偿

C.防卫过当补偿

D.协助执行公务补偿

21.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时效是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多久? [ ]

A.15 日

B.20 日

C.30 日

D.60 日

22.下列属于我国行政法一般渊源的是 [ ]

A.国际条约

B.国际惯例

C.自治条例

D.法律解释

23.国务院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专家颁发500万元奖金,该行为属于 [ ]

A.行政给付

B.行政补偿

C.行政奖励

D.行政许可

24.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指导性质的行为是 [ ]

A.国务院法制局拟定的国务院年度立法规划

B.国务院发布的《XX年产业发展政策纲要》

C.公安部发布禁止旅客携带危险品上车的规定

D.环保局责令超标排污企业限期整改的通告

2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诉讼时效的规定是,应当在知道作出行政

行为之日起的多长时间内? [ ]

A.一个月内

B.二个月内

C.三个月内

D.六个月内

26.行政补偿所需要弥补的损失是由 [ ]

A.合法的行政行为引起的

B.违法的行政行为引起的

C.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引起的

D.非要式行政行为引起的

27.下列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 [ ]

A.行政立法

B.行政裁决

C.行政许可

D.行政合同

28.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时,要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制度叫作

[ ]

A.公开信息

B.说明理由

C.表明身份

D.告知

29.行政诉讼变更判决适用于 [ ]

A.行政许可显失公正

B.行政裁决显失公正

C.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D.行政强制显失公正

30.某治安联防队接受县公安局的委托,在维持社会治安中联防队员江某抓获有行窃嫌疑的黄某。因黄某

言语冲撞了江某,江某便用警棍将黄某打伤。黄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应由谁承担赔偿的义务?[ ]

A.某县公安局

B.某治安联防大队

C.某县公安局和治安联防大队

D.联防队员江某个人

31.下列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 [ ]

A.军事行政法

B.卫生行政法

C.科技行政法

D.行政程序法

32.能够体现政府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责的行为是 [ ]

A.行政奖励

B.行政给付

C.行政许可

D.行政指导

33.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该行政行为应属于 [ ]

A.有效行政行为

B.无效行政行为

C.可撤销行政行为

D.应废止行政行为

34.以行政职权的来源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 [ ]

A.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和委托的行为

B.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C.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

D.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35.主持行政裁决活动的机关是 [ ]

A.司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检察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36.下列属于行政奖励的是 [ ]

A.因期末考试优秀,父母奖励小明到国外旅行

B.因工作业绩优秀,公司奖励王某年终奖金l万元

C.因见义勇为,市政府授予刘某“好市民”荣誉称号

D.因照顾孤儿,赵某被某电视台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37.下列属于行政确认的是 [ ]

A.通令嘉奖

B.授予专利证书

C.颁发律师执照

D.颁发医师执业证书

38.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国人大制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C.《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务院制定)

D.《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39.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谁是被告? [ ]

A.原机关和复议机关

B.复议机关

C.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

D.原机关

40.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省级人民政府

4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行政相对方是必不可少的

B.一般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机关

D.必有一方是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42.下列关于我国行政法法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历史渊源

B.行政法规是我国主要的行政法法源

C.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行政判例也是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D.法律解释不是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43.为了执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规而做出具体规定,这种行政立法属于 [ ]

A.补充性立法

B.执行性立法

C.试验性立法

D.地方性立法

44.下列属于行政给付行为的是 [ ]

A.税款缴纳

B.强制收购

C.救灾扶贫

D.收缴罚款

45.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处罚行为的是 [ ]

A.行政征收

B.行政没收

C.行政征用

D.查封、扣押

46.以下不可以作为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 ]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法制办

C.拉萨市人民政府

D.汕头市人民政府

47.单位和个人在开采、使用国有自然资源时须依法向国家缴纳资源费,行政机关这种行为属于 [ ]

A.行政征收

B.行政征用

C.行政征购

D.税收征收

48.行政相对人因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遭受到损失有权请求 [ ]

A.行政赔偿

B.行政给付

C.行政补偿

D.行政奖励

49.王某不服县卫生局对其作出的某行政行为,依法向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县人民政府经过复议后,

维持了原行政行为。王某仍不服,拟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规定,关于该

行政诉讼被告的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

A.王某应以该县人民政府作为被告

B.王某应以该县卫生局作为被告

C.王某应以该县人民政府和卫生局作为共同被告

D.王某可选择该县人民政府或卫生局作为被告

50.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 ]

A.乡、镇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街道办事处

D.国务院办公厅

51.下列各项不属于地方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 ]

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52.职权立法的行政立法权主要来源于 [ ]

A.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的规定

B.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以外的法律规定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

D. 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决议

53.某市政府决定关闭一影响市容环境的屠宰场,并给予受到损失的业主以相应的经济补偿。市政府的这

一行为体现了行政许可的什么原则? [ ]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比例原则

D.信赖保护原则

54.下列关于行政命令表述,错误的是 [ ]

A.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B.行政命令是一种设定义务的行政行为

C.行政命令是一种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D.行政命令是赋予行政相对方权利的行为设定义务的

55.行政主体向违反行政法规定的相对方收取排污费、滞纳金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 [ ]

A.行政征购

B.行政处罚

C.行政征收

D.行政征用

56.李某向工商分局申办营业执照,工商分局以材料不全为由一直未予办理。李某遂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符合法定条件,工商分局应予办理,于是法院判决工商分局在一个月内为其办理

营业执照。该判决属于 [ ]

A.确认判决

B.变更判决

C.撤销判决

D.履行判决

57.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哪项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

[ ]

A.违反法定程序的

B.被诉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轻微合理性问题的

C.被诉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

D.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58.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行政主体应当

[ ]

A.减轻处罚

B.从轻处罚

C.不予处罚

D.正常处罚

59.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限是 [ ]

A.10 日

B.15 日

C.30 日

D.60 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有 [ ]

A.合法的行为

B.非法的行为

C.事件

D.法律规定

2.行政程序法的原则有哪些? [ ]

A.程序公正原则

B.顺序原则

C.效率原则

D.相对方参与原则

3.所有抽象行政行为都具有如下哪些特征? [ ]

A.对象的普遍性

B.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C.准立法性

D.不可诉性

4.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有下列哪些侵犯财产权情形的,国家应予赔偿? [ ]

A.违法实施行政处罚

B.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C.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

D.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

5.下列何项属于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的共同性原则? [ ]

A.书面审理原则

B.不适用调解原则

C.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原则

D.及时、便民原则

6.行政复议中,复议机关审理的内容是 [ ]

A.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B.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C.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

D.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7.下列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的是 [ ]

A.行政处罚

B.行政立法

C.行政许可

D.行政征收

8.《行政处罚法》中体现处罚公开原则的制度是 [ ]

A.表明身份制度

B.裁执分离的制度

C.一事不再罚制度

D.告知制度

9.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 [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大

D.国务院各部委

10.下列关于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为依据

B.行政法规也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法院不能拒绝适用

C.对于规章法院有审查并决定是否适用的权力

D.对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法院一律不得援引为判案的依据

11.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 [ ]

A.一般行政法

B.特别行政法

C.实体行政法

D.程序行政法

12.下列关于国家行政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国家行政权力是一种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B.国家行政权力是职权与职责的统一

C.国家行政权力只能为国家行政机关所享有

D.国家行政权力是一种必须加以控制的权力

13.下列属于行政指导的特征的是 [ ]

A.行政性

B.多样性

C.主动性

D.非强制性

14.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司法审查的排除范围有 [ ]

A.国家行为

B.抽象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

15.人民法院只受理对行政行为引起争议的案件,不受理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的案件,是因为[ ]

A.抽象行政行为对事不对人

B.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层次较高

C.抽象行政行为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

D.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处于初级阶段,受案范围不宜过宽

16.下列属于无效行政行为的是 [ ]

A.没有署行政主体的名称,不盖印章的行政决定

B.公安机关吊销烟酒公司的营业执照

C.税务机关对某高校卫生进行检查、处理

D.工商机关对张某行政拘留10日

17.下列对于行政机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

B.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

C.行政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D.行政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实行从属制

18.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 [ ]

A.确定力

B.拘束力

C.强制力

D.执行力

19.2013年,两厂因隶属关系发生纠纷,某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以某国资第6号文的形式对两厂的产权作出

界定,该文件属于 [ ]

A.抽象行政行为

B.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行政裁决行为

20.下列关于行政裁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行政裁决的对象一般是民事纠纷

B.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

C.行政裁决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D.对行政裁决一般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1.行政许可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 ]

A.是行政机关依职权的行为

B.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C.是要式行政行为

D.是双方行为

22.我国行政赔偿的途径有 [ ]

A.单独就赔偿问题向人民法院提出

B.单独就赔偿问题向行政机关提出

C.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

D.向检察机关提出

23.某县公安局以钟某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钟某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行政复议法及相关规定,关于行政复议期间该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该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停止执行

B.该县公安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该行政处罚决定

C.该市公安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该行政处罚决定

D.钟某申请停止执行,该市公安局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该行政处罚决定

24.行政行为合法的一般要件应包括 [ ]

A.主体合法

B.内容合法适当

C.程序合法

D.在权限范围内

25.行政处罚法定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 ]

A.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

B.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

C.处罚程序是法定的

D.处罚的种类是法定的

26.行政合同的履行应遵循的原则有 [ ]

A.实际履行原则

B.自己履行原则

C.依法履行原则

D.全面适当履行原则

27.下列哪些案件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不能提起行政复议? [ ]

A.公安机关对李某的刑事拘留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决定

C.监察机关对某局长的停职审查

D.审计机关对某企业违反财务纪律的审计结论

28.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认为申请人以外的公民管某与被审查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根据行政

复议法及相关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该行政复议机构可以追加管某为行政复议申请人,通知其参加行政复议

B.该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管某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C.管某不参加行政复议的,该行政复议终止

D.管某不参加行政复议的,不影响该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

29.下列何项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 ]

A.法律保留

B.法律优先

C.职责与职权相统一

D.行政相对人守法

30.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的有 [ ]

A.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

B.司法部颁发律师资格证书

C.公安机关发放居民身份证

D.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开业行医许可

31.在行政诉讼中,对证据证明效力大小的判断规则主要有 [ ]

A.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B.绝对优势证据规则

C.优势证据规则

D.特定孤证不能定案规则

32.下列关于行政诉讼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一律公开

B.行政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

C.行政诉讼的原、被告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

D.行政诉讼可以实行独任审判

33.根据行政复议法及相关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 ]

A.李某对某行政机关作出的扣押其财产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B.齐某对某行政机关作出的撤销其执业证的处罚不服的

C.何某对某行政机关作出的没收其违法所得的处罚不服的

D.孙某对某行政机关就其与黄某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不服的

三、名词解释

1.行政主体

2.行政征收

3.行政复议

4.行政赔偿

5.行政立法

6.行政给付

7.行政补偿

8.行政确认

9.执行罚

10.一级复议原则

11.要式行政行为

12.行政裁决

13.行政奖励

14.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15.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16.行政合同

17.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

18.行政复议第三人

19.行政许可

20.行政强制执行

四、简述题

1.试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2.简述行政立法的程序。

3.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4.论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5.简述行政程序法有何作用。

6.简述申请行政复议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7.简述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法律结果。

8.简述行政法律行为的合法要件。

9.试述行政行为的效力。

10.简述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

11.简述行政裁决的概念与特征。

12.简述一事不再罚原则。

13.简述正当程序原则的基本要求。

14.简述行政征收与行政没收有何区别。

15.简述行政赔偿的范围。

16.试述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17.简述行政违法与行政不当的区别。

五、案例分析题

1.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2013年共发生入室盗窃案30余起,2014年1月20日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元,由居委会代收。因绝大部分居民不服县公安局的决定,随委托居委会主任于2014年3月5日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保平安也值得,居委会主任考虑到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复议申请是否超过复议期限?为什么?

2)如何确定本案的管辖法院?

3)如何确定本案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对人数众多的行政诉讼如何解决?

2.某市A区居民李某在B区开办了达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移动电话和BP机。B区工商局接到举报,李某超范围经营电脑,经查明属实,遂作出了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并处2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李某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市工商局作出了维持停业整顿1个月、变更罚款为1万元的复议决定。李某仍不服,打算起诉并要求行政赔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中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分别是谁?为什么?

2)何地何级法院对此案享有管辖权?为什么?

3)本案中的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分别是谁?

4)原告能否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请求行政赔偿?

5)原告可以申请行政赔偿的范围有哪些?

3.某市规划局批准该市的税务机关在某居民小区旁建造了一栋高层办公楼,由于距离过近,致使小区内30户居民的住宅无法采光。于是该30户居民将市规划局诉至人民法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规划局的行为该如何认定?

2)该30户居民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3)如果该30户居民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作出何种判决?

4.市B区公安局在处理一起伤害案中,根据被害人王某口头提供的有关受伤情况的证据,对加害人张某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决定。被处罚人张某对此不服,向市公安局(所在地:某市A区)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在复议中发现仅根据被害人王某口头提供的受伤情况的陈述,证据不够确凿充分,遂在复议决定中根据医院提供的病历,即被伤害人王某的伤情记录,维持了区公安局处罚决定。被处罚人张某仍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区人民法院对此案是否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2)如果本案被告对管辖有异议,应在多长期限内以何种方式提出?请说明理由。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A

6.C

7.D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A 15.B 16.D 17.C 18.C 19.A 20.C

21.D 22.C 23.C 24.B 25.D 26.A 27.D 28.B 29.C 30.A

31.D 32.B 33.C 34.A 35.B 36.C 37.B 38.C 39.B 40.C

41.B 42.B 43.B 44.C 45.B 46.B 47.A 48.C 49.C 50.D

51.B 52.A 53.D 54.D 55.C 56.D 57.A 58.C 5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3.ABCD

4.ABCD

5.BC

6.ABD

7.ACD

8.AD

9.ABD 10.ABC 11.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CD 16.ABCD 17.ABD 18.ABD 19.BD 20.BCD 21.BC 22.BC 23.BCD 24.ABCD 25.ABCD 26.ABCD 27.ABCD 28.BD 29.ABC 30.BD

31.CD 32.ABC 33.ABC

三、名词解释

1.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

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

2.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从公

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处有偿或无偿获取财产权(金钱、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等)的行政行为。

3.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

是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

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4.行政赔偿: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因违法执行职务,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5.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有关行政管理方

面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6.行政给付: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以及失业、下岗等特殊情况下,

依据申请人申请,依照有关的规定,给予其一定物质的帮助或者与物质有关的权益帮助的

具体行政行为。

7.行政补偿: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政行为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由国家给予

补偿的法律制度。

8.行政确认: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

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9.执行罚:又称为强制金,指对拒不履行义务、而该义务又不能代履行的,行政强制机关通过课以义务

人一定的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方式。

10.一级复议原则:指行政争议经过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并作出决定之后,如果行政复议申请人对结果不满

意,不能再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要么复议终结,要么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1.要式行政行为: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为。

12.行政裁决: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范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

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13.行政奖励: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单位

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等方面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14.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指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前,不论其合法

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

效力。

15.行政法制监督关系: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进行

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16.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基于双

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17.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指行政相对人若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在复议审理期间,一般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18.行政复议第三人:指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经复议机关的通知或者申请参加到行

政复议过程中的除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9.行政许可:指在法律规范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

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

20.行政强制执行: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的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四、简述题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是申请行政复议,还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则上由当事人选择,但是,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应当先经过行政复议的,当事人就不能直接起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提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当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没有上级机关的,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不得申请复议,或者已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事人既提起诉讼又申请复议的,以先收到有关材料的机关为当事人所选择的机关;同时收到的,由当事人选择。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案件,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得以同样的事实和理由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行政诉讼,同样不得以同样的事实和理由再申请行政复议。

(2)除法律规定外,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2.行政立法的程序

(1)立项(包括报请立项与汇总、审批)

(2)起草

(3)审查

(4)决定与公布

(5)备案

3.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范规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行使行政职权时,必须做到客观、适

度,符合公平正义精神,不得滥用。

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客观方面

①行政主体必须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样情况必须同样对待,不同情况应当区别对待。行政主体不

得肆意地实施差别待遇。

②行政主体必须遵循比例原则。包括三个次位原则,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有助于行政目的或目标的实现。

必要性原则:行政主体必须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行政行为方案中,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

均衡性原则: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所获得或保护的公共利益必须大于其所损害的私益,或者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

(2)主观方面

①行政主体不能基于报复等不道德的动机实施行政行为。

②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不能基于偏见或外部压力等考虑不相关的因素,或者不考虑相关的因素。

③行政主体不得反复无常、专横武断。

4.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包括:(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

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

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项包括:(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行政指导行为;(8)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9)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5.一般说来,行政程序法具有如下四种作用:

(1)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行政程序本身具有控权性特征。一方面行政程序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要明确告知行政相对人参加行政程序的权利和不参加的法律后果;要给予行政相对人同等、充分地表达自己意见、陈述自己理由的机会……行政程序的这些规定旨在规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力,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另一方面,行政程序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权利,使得行政相对人能够参与到行政职权行使的利益博弈过程中来,从而有效地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

(2)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实体权利需要法律程序权利予以保障和落实。行政程序的参与性使得行政相对人的参与权、知情权与表达权等得到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一方面有利于监督、制止行政权的滥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使行政主体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作出合理的行政决定。(3)有利于促进民主政府的建设

民主政府要求政府对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行政程序保障民众参与行政过程的权利,民众在参与过程中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促使政府本着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行使行政权力,这样有利于推动民主政府建设。

(4)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的提高反映在行政行为作出后的执行过程中。在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允许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程序中表达意见,行政主体听取行政相对人意见,这个过程虽然是低效率的,但是,在行政行为作出后,由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已经充分地交流过,所以,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通常会比较认同并自觉履行,从而促使行政行为得到及时履行,行政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6.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应满足以下条件:(1)申请人合格。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组织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依据。(4)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主要包括复议在法定期限之内,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等。

7.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

(1)行政行为自被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销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法律行为作出之日;

(2)如果行政法律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的过错引起,并且依社会公益的需要又必须使撤销效力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那么行政相对人所受的相应损失由行政主体赔偿;

(3)如果行政法律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相对人的过错或者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共同过错引起,撤销的效力通常应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过错方依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8.(1)行政法律行为的主体合法。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法律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行政法律行为合法有效的主体要件,具体还包括行政机关合法、行政公务人员合法、行政机关的委托合法等。

(2)行政法律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权限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为,这是行政法律行为合法有效的权限方面的要件。

(3)行政法律行为内容合法、适当。这是行政法律行为合法有效的内容要件。行政法律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行为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应当有事实根据,且符合法

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法律行为内容适当是指行政法律行为的内容要明确、适当,而且应当公正、合理。

(4)行政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法律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行为必须符合法定方式、步骤、顺序,符合法定时限,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作出某种行为。

9.行政(法律)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四个方面。

(1)公定力

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前,不论其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公定力是法律安定性的必然要求,是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保护。公定力并不以具体行政法律行为的合法为前提,即使存在瑕疵或违法,在被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前,它在事实上依然有效,应该得到尊重。

(2)确定力

确定力是指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法律行为对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这一效力亦来源于法律的安定性原则。确定力又分为形式确定力和实质确定力。形式确定力是针对行政相对人而言的,指行政相对人不得任意否认或者随意改变行政行为的内容,非依法也不得请求改变其内容。简言之,除无效行政行为外,超过法定的异议期,行政相对人不可再复议、诉讼,但行政主体仍可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主动撤销或变更。实质确定力则是针对行政主体而言,也称“一事不再理”,指行政主体对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重作、变更或撤销,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拘束力

拘束力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相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它是一种约束力、限制力,即要求遵守的法律效力。它与确定力不同,确定力所保护的是具体行政法律行为本身不受任何改变,而拘束力则是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具体行政法律行为相一致。具体行政法律行为的拘束力具体表现在对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和对行政主体的拘束力两个方面。在行政行为没有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之前,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负有执行该行政行为的义务,并受该行为拘束;行政相对人有义务服从合法成立并生效的行政行为,并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

(4)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有权依法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执行力是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的一种法律效力,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对于具体行政法律行为设定的内容都具有实现的权利或义务,它包括自觉执行与强制执行。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时,行政主体可以强制其实现该义务。而这种强制执行是由行政机关依据职权所作的行政执法的一种,并不需要法院的事先判决。但是并非所有的具体行政法律行为都必须强制执行,如行政登记、行政确认等。

10.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

(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改变或废止。

(2)行政主体作出授益行政行为后,即便这一行为存在违法情形,但如非行政相对人过错所致(比如行政相对人通过行贿或提供虚假资料获得授益行政决定),行政主体亦不得轻易撤销、改变或废止,除非不撤销或不改变该行政行为将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3)如果确实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行政主体必须撤销、改变或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在此之前,行政主体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只有在可能获得或保护的公共利益明显大于行政相对人利益时,才可撤销、改变或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同时,必须对行政相对人予以相应补偿。

11.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范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

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裁决具有以下特征:

(1)裁决的对象不是所有的民事纠纷,而是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以法律规范明确规定为依据;也不是行政争议。当然,行政裁决一般是非终局性的,法律保留了法院对行政裁决的结果的司法审查权。

(2)裁决者是法律规范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行使裁决权的主体是对与民事纠纷有关的行政事项具有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其二,这样的行政机关也只有经法律明确授权后,才拥有对该类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权。

(3)裁决程序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行政裁决程序的启动前提是当事人提出申请,当事人如果没有请求行政机关裁决,行政机关不能主动进行裁决。

(4)裁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不服,可以向法院起诉。行政裁决具有准司法性,裁决是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作出的,在法律上具有强制性,一经作出,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当事人不服裁决结果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当事人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裁决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2.一事不再罚规则又称“禁止双重处罚原则”,其本意在于禁止国家对于人民的同一行为,以相同或类似

的措施多次的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是一事不再罚规则的具体体现。完整理解这一规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于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2)对于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已经采取强制措施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折抵。(3)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行政主体已经拘留的,应当折抵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的,行政主体已经处以罚款的,应当折抵。(4)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后,行政主体不得再给予人身自由罚。

13.(1)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对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事务或行政争议时,应当主动回避或应当

事人的申请回避,不参与处理该事务或争议。

(2)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尤其是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必须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与申辩。

(3)行政主体必须就其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先告知行政相对人拟作出的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行政相对人进行申辩;二是在听取行政相对人的申辩后,在作出最终的行政决定前或者在该决定书中,应当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辩进行回应,尤其要说明不予采纳其申辩意见的相关理由。

(4)行政程序的设置与运行不能过于繁琐、冗长,应当以必要为限度,要尽可能保证行政相对人获得“及时的正义”,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正当程序原则既是立法者在制定行政行为的相关程序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执法者和司法者在法律规范对行政程序规定不明时,应当遵循或适用的原则。

14.(1)发生的前提不同。行政征收以行政相对人对公共利益所负的、法律规定的特定义务为前提;而行

政没收以行政相对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为前提。

(2)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的财物的性质不同。行政征收针对的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财产;而行政没收针对的是行政相对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3)是否获得补偿不完全相同。除了税费等的无偿征收外,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其他财产进行征收都必须是有偿的;行政没收则不存在补偿问题。

15.行政赔偿范围是指国家对行政相对人因违法行政行为而受到的哪些损害应予赔偿。

(1)应予赔偿的范围

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两类。

其一、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①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②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

公民人身自由的;③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④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其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

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③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④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2)不予赔偿的范围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②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③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6.合法性审查是行政诉讼中所特有的原则之一,即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只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进行审理,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原则上不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这一原则决定了我国行政诉讼对

行政行为审查的广度和深度。该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我国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是行政行为,即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人或事采取的具体措施的行为,但一般不审查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对内部公务员作出的内部行政行为。

(2)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般情况下不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所谓合法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违反法律程序,是否超越职权范围。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则属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人民法院一般对之不审查,除非行政行为明显不当。

(3)该原则从法律上明确了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划分。对合法性问题进行审查,是人民法院的职权,是行政诉讼的要求。人民法院只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才是正确行使审判权。而将适当性、合理性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自己解决,除非行政行为明显不当,这样能保证其更好的履行行政职权。

我国行政诉讼法还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对规章是否要参照适用享有审查决定权:并且人民法院在一定范围内也对行政机关是否滥用职权和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进行审查,这既是作为合法性审查的补充,也是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17.第一,行政不当不构成行政违法,它以合法为前提,是合法幅度内的失当,表现为畸轻畸重,显失公

正等。

第二,行政不当只基于裁量行为,而行政违法则是针对羁束行为和裁量行为的。

第三,行政违法必然引起行政责任,可以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责任,而行政不当一般只限于补救性行政责任。

第四,行政违法一旦被确认,一般可溯及其发生时即无效,而行政不当既可只部分影响其效力,也可全部影响其效力。

五、案例分析题

1.答:1)未超过。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申请复议的期限为知道该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日

内。

2)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本案可以由县公安局所在地人民

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市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原告为350户居民,被告为市公安局,第三人为余下的130户居民。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人数众多的当事人诉讼应通过推选诉讼代表人方式进行。

2.答:1)行政诉讼原告是达隆公司,被告是市工商局。

因为达隆公司是受处罚人,所以达隆公司是原告。行政复议决定改变了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

关作为被告,所以市工商局是被告。

2)管辖法院可以是B区人民法院或某市工商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

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行政赔偿请求权人是达隆公司,赔偿义务机关是B区工商局。

4)原告可以在行政诉讼时一并请求行政赔偿。

5)如果处罚决定已执行,那么原告可以申请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停业整顿期间的必要经常性费用开支和1万元的罚款损失。

3.答:1)市规划局的行为是违法的,因其作出批准行为时未考虑建房的间距问题,导致税务机关的办公

楼建好后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采光权。

2)该30户居民有权对市规划局的批准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该30户居民虽然不是市规划局批准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但其相邻权却受到了该行为的侵害,因此与市规划局的批准行为有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具有原告资格。

3)法院应作出确认判决,并责令行政机关采取其他措施对该30户居民所受到的损失予以补救。因为市规划局的行为违法理应撤销,但撤销将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从维护国家利益的

角度出发,法院应确认市规划局的行为违法,同时判令作为被告的市规划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

施。

4. 答:1) B区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

理由:《行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依照法律,无论市公安局是否维持区公安局的处罚决定,B区公安局所在的B区法院对本案都具有管辖权。

2)被告应该在接到区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书10日内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管辖异议。依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2009-06-03 19:48:20) 转载 标签:分类:教师试题 杂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X”。(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 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 用。(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 . 必修B。必修 C . 选修D 。 选修 3.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 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 . 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 ?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 .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 .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 念 5. 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 .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必修课程 D .综合课程6. 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 . 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 . 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 .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 教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2009-06-03 19:48:20) 转载 标签:分类:教师试题 杂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课时。(_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程,自小学___.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2.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与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师试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x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v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x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v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x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x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x )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x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v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v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x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x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年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01】 作者:文亮教师招聘?来源:时间:2011-12-22 一、填空题: 1、数学在提高人的()、()、()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基础之上。 4、数学教学是()的教学,是(),()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和()四个方面。 6、()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7、《标准》提出在()学段引入计算器。 8、《标准》提倡采取()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的学习需求。 二、单选题: 1、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2、《标准》安排了()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6、数与代数 7、第二 8、开放、多样化 二、单选题: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全套)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判断下列说法就是否正确,对得在题后括号内打“√”,错得打“╳”。(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就是教学内容与进展得总与。( x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得就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就是惟一得结论。(√) 3.教师就是既定课程得阐述者与传递者,学生就是既定课程得接受者与吸收者。这就是新课程倡导得教学 观。( x ) 4.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 √) 5.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就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得新教材。( x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得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应 用。 ( x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就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得儿童”,从而促进儿童得发展。( x )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就是考试得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 x ) 9.教学反思就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专业发展得重要手段。 (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得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得重要内容。( √) 11.学校课程管理就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总得设计。(x )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得评价改革就就是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得改革。( x ) 二、下列各题得选项中,有一项就是最符合题意得。请把最符合题意得选项前得字母填在题后得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得核心目标就是(A ) A.实现课程功能得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得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得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新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得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得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得终极目得就是(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得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得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得归纳与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得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得根本目得就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与课程得发展 B.形成新得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得功能 D.体现最新得教育观念与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得课程就是( C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得认识,下列说法错误得就是( 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得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得相同需求与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与学校得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得健康与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得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 材( C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得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得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得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得主要条件就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得眼光审视与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得各种问题,对自身得行为进行反思 三、下列各题得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得答案就是符合题意得,请把符合题意得选项前得字母填在题后得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2分)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得确立( ABC )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4、新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8、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9、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10、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

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A.必修3 3 B。必修1 1 C.选修3 3 D。选修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一、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4、新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8、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9、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10、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 三、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申,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校,教案要采用电脑输入,实现网上备课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备课实效。 4、“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通识部分试题示例

全国新课程理论测验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课程理论测验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全国新课程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 2: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正确 3: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错 4: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对 5: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错 6: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 7: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8: 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错 9: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 10: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 1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12: 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错 13: 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错 14: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对 15: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错 16: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错 17: 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18: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错 19: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对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得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得三维目标就是目标、目标与目标。 3、新课程得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得以、、为中心得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与得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并设置。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得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与得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得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得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得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得整合,逐步实现得呈现方式、方式与方式得变革。 选择题(从每个小题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得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得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得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得爱好、兴趣与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得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得尖子生 14、新课程得核心理念就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得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得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得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得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得过程,其价值观就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得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得经济利益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就是新一轮得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目得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就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就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得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与考试得标准。( ) 20、《纲要》提出得要使学生“养成健康得审美情趣”得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她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得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得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她课程也都应该关注与培养学生得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得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她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得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就是新课程对教师得要求了。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6分) 答: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2).多元性特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分)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 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答: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7分) 五、分析说明题(共27分)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主任突然走了进来。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主任,你会怎样做?(11分) 1.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5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全国新课程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课程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课程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 2: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正确 3: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错 4: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对 5: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错 6: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 7: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8: 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错 9: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 10: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 1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12: 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错 13: 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错 14: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对 15: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错 16: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错 17: 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18: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错 19: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对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 1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 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D、抛锚式)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创新技能的培养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3)、尊重教育者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五)解放学生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七)开设创新课程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试题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师试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X”。侮小题2分,共24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 总和。(x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 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v )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 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 学观。 (x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v ) 5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x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x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 x ) 8 ?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x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v ) 10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v)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x)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x )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 ) A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 ?体现课程结构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共10题) 1.高中数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D.只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能力是( ) A.自主探究、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熟练解题、空间想象 B.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C.自主探究、推理论证、空间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D.运算求解、熟练解题、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3.高中数学新课程习题设计需要( ) A.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只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B.只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C.既要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要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D.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4.下面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各模块没有先后顺序的必要 B.高中数学课程包括4个系列的课程 C.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学分为16学分 D.高中数学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5.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学生大量做题,挑战难题 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挑战 C.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有机会板演讲解 D.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6.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依靠( ) A.学生 B.教师 C.社会 D.政府领导 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 案

四、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6分) 答: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多元性特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分)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

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答: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7分) 五、分析说明题(共27分)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11分)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8、 二、单选题: 1、B 2、B 3、D 三、简答题: 1、(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略。 四、论述题: 1、(一)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略。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与(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