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_从_芙蓉姐姐_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

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_从_芙蓉姐姐_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
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_从_芙蓉姐姐_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

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

从 芙蓉姐姐"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

邓 迪1

, 刘 敏

2

(1.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2.华南农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芙蓉姐姐"充斥网络和现实传媒的每个角落,芙蓉现象的轰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的谈资,还带给我们一场生动的审丑教育真人秀.

[关键词] 审丑; 审美; 教育; 芙蓉姐姐"

[中图分类号]B8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22(2006)06-0015-03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邓迪(1980 ),女,广东广州人,2004级美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美学研究.

既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起因,一个被称为 芙蓉姐姐"的女子突然成为中文网络上炙手可热的偶像.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惊鸿美貌,她没有

火辣辣的魔鬼身材.她赖以成名的招数非常简单:一是大量张贴自己 诱人S 形"体态的照片与业余水平的舞蹈视频,二是不断发表超级自恋的经典语录.如果说她有什么 出位"之处,那就是趣味上的鄙俗,以及性格与行为的 天真搞怪".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美学范畴里,审美规范就分为四类:优美、崇高、滑稽和丑怪,所以说丑化自己可以算作是一种审美规范. 审丑"教育严格说来应该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异化, 审丑"包含于审美的范畴之中,是审美在一定层次上的体现.

审美,是 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是人与世界之间所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1]

.这种特殊的关系,按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的观点,就是 审美客体(对象)"激起 审美主体"特殊的、神圣的、高尚的 审美感情"的关系.就好象黄山的风光能倾倒远来的旅人,米洛的维纳斯会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受.即使在今天,有很多人,包括许多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美学家在内,

还是将审美对象拘泥为中国古代儒家的 真善美".然而,美的本质是与人的本质相关联的.随着历史的前进,随着美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美心

理的研究逐渐趋向成熟和复杂,审美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程度日益提高, 非美以至丑的对象日益容易变为审美对象,这既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美的领域的扩大,也是表现心灵世界中审美能力的提高."

[2](P.26)

在古典时代,丑被看成对美的否定,是对现实的反面美学评价, 未经理想化的丑"不能在艺术或审美领域中 单独存在"[3].随着审美观念的日趋成熟,波德莱尔首先冲破了传统的桎梏,在他的 恶之花 中, 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4]

至于近代的中国,鲁迅的小说也有针对这一现象的揭示,他的小说通常都会有一个人间接或直接被示众,满足了周围人的 看客"的心理.在 药 中,被砍头的夏瑜是英雄化的示众者, 阿Q 正传 中的阿Q 是丑化的示众者.到了艺术发展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丑的事物.这里所言的丑,是指通常所称的美的对立面,我们可以把它详解为怪异的、不合常规的,使人从心理上产生恐惧、怜悯、厌恶的等等.中国古代的傩面具、商店出售的丑娃、人性中恶的

15 第28卷 第6期Vol.28No.6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 rnal of Zhaoton g T each er s College 2006年12月

Dec.2006

一面,都是 丑"的表现.然而,这些 丑"却又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人审美的快感.可以这样认为,审美扩大为包括 审丑"才是人的心灵能力提高到极至的表现.

现代审美心理结构建立在主体性和对立性的基础上,它把构成审美心理的各种因素日益分裂、对立起来,组合成一个冲突的激荡的崇高型心理结构.古代的审美心理是偏于和谐的,而现代审美心理恰恰是以人的主体自觉、个性解放所引起的主体与客体的深刻对立、冲突突破了古典的和谐圈,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行程.古代审美心理是单纯的,而现代审美心理却是复杂的;古代是宁静的,而现代却是激荡的;古代是单纯、愉悦的,而现代却是与痛苦、烦恼、孤独、尴尬与无奈等复杂性情感结为一个矛盾体的;古代是脆弱的,它欣赏不了丑,它回避丑,它不能容纳痛苦等复杂情感,而现代却相对是坚强的,它不但不惧怕丑,而且追求丑,体验荒诞;古代是大一统的,一元的,而现代却日益否定统一性,日趋多元化.这种对立的激荡的多元的近代审美心理结构,对于冲破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闭的和谐心理,对于重建现代包涵着对立和冲突的辩证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如何引导青少年对芙蓉事件进行 审丑教育"?应该从这种荒谬现象背后的正当理由出发.如今这种 贱文化"的出现,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基于三个方面:表演者自身、观众的动机以及传媒的追捧.

据资料考证,芙蓉姐姐是陕西武功县人,今年28岁,高中毕业后考入一所工科院校,毕业之后在北京考过三次研,留迹于清华北大,属于典型的北漂一族.这种背景和身处的环境,产生强烈的成名欲望是很正常的.强烈的成名欲望经过网络的催化,便成为自恋的动力.在网络的催生下,芙蓉的知名度日益增加,芙蓉也很清楚,知名度可以生产经济利益,于是在一个这样的社会境遇里,面对无助、委屈、尴尬和精神遭受蹂躏的时刻, 自轻自贱"就成了 做人"的一种基本策略和生财之道.毕竟到了后现代,讲究什么都能卖.对表演者来说,唱歌没人听,讲话没人愿意关注,擤鼻涕倒是有人来鼓掌,那当然是怎么出位就怎么有卖点.

观众喜欢看这类节目,或者说这些艺人、普通人能够红起来,主要是满足了 看客"们的各种恶俗的猎奇心理.纯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后现代主义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拿来颠覆.网络把原本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都来了个现场直播,新的文化工业使得美跟丑的东西没有了界限.看客们在满足了自己偷窥欲望的同时又满足了自身的优越感.既喜欢看,看完又要骂,骂完再自我感觉良好一番.这种认同属于反讽式认同,反讽式认同指的是这样一个审美接受层次:一种意料之中的认同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只是为了供人们拒绝或反讽[5].从而促进他审美的和道德的思考、质疑.

审丑"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行为.人们对于丑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恶参半的弗洛伊德称为 情感矛盾"的特殊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一种类似于萨特所定义的 审美喜悦"的快感,从弗洛伊德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快感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 原欲"(Libido)的转移.即本能 升华"为一种体现精神和智力的艺术.我们不能仅仅用刺激或引发快感来解释 审丑"使人产生的情感变化,我认为用亚里斯多德 诗学 中的 陶冶"一词似乎更为恰当.审美主体(人)通过对客体(丑)的 审丑"过程产生惊异、恐惧、怜悯或厌恶的感情(这些感情的触发源自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的 死亡本能"),它们又从 审丑"这一心理的行为过程中得到渲泄、净化和陶冶.

芙蓉姐姐现象的热炒,除了本身自由度较大的BBS论坛以外,传统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和木子美的成名路线异曲同工.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媒体,注意力被不约而同地吸引到芙蓉姐姐现象上来,其背后是社会深层心理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映,其中包括了存在价值的审丑化、社会自我嘲弄、网络时尚的时代烙印等丰富的涵义.

尽管芙蓉姐姐以舞蹈、视频等方式宣示自我力量和存在的模式,冲破各种压力和压制,得到了实践的承认;而芙蓉姐姐的模式之后,基于社会进步所决定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变迁,必然还将有更多个性解放的模式出现并得到社会承认.

21世纪的审美教育必须置于信息化社会和

16

第28卷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总第109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时空环境里,这种教育不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而包含了一种审丑教育.在并不美丽的芙蓉姐姐的话题中,全社会在一些有关隐私、梦想、不公平、偷窥、恶俗或者呕吐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自我满足,但是随之而来的,难道不是第二波对于社会深层心理需求的满足吗?说白了,一个小女子,通过自己的一切手段,把自我推介出去,获取知名度,这样一个事件,因为这样那样的理解认识,被炒作为全社会性的现象.在对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说,这是一次活生生的 审丑"教育真人秀.其实,丑与荒诞、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对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认识,在对资本统治下异化、裂变中的近代人的分析,在对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曾说: 丑经过艺术的摹仿,情况就变得有利."通过丑恶的形象揭示恶的主题,以不协和的形式引起逆受的心理快感,已越来越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主旋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人们在 审丑"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渲泄、荡涤和陶冶,实际上也是一种 审丑"教育,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替代的.

但是,在芙蓉现象的背后也暴露了很多媒体、教育界的 芙蓉姐姐"现象,需要深刻地反思,作为媒体更应该理智地去引导,而不应该把芙蓉看作一种简单的娱乐现象去炒作.

参考文献:

[1]杜书瀛.文艺创作美学纲要[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2]李泽厚.美学的对象与范围[J].美学,1981,(3):10 30.

[3]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29 829.

[5]汉斯 罗伯特 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77

277.

[6]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8]仇春霖.美育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9]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The Mass Medium and the Aesthetic Culture

A talk from the rea-l people show of the education

of appreciating the ugly in S ister Furong(Lotus)"

DENG Di1, LIU M in2

(1.School of Jo ur nalism and Commlinicat ion,South China U niver sity of T echno lo gy,Guangzho u510641,China; 2. Ar t Educatio nal Center,South China A g ricultur al U niv er 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 Sister Furo ng(L o tus)"is no w flooding in ever y no ok o f the net wo rk and r eal media.It br ings not only subjects of amusing chatting,but also a vivid rea-l peo ple sho w fo r the education o f appreciating the ug ly.

Key words:appreciating the ug ly;aesthetic;educat ion; Sister F ur ong(L otus)";medium

17

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 从 芙蓉姐姐"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第6期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医学教育观念现代转变 完善审美教育理念,审美教育不是一般 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或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必须贯穿如下理念:第一,审美 教育要有知识的底蕴。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过程中,不唯理论,但要传授相关的审美知识。第二,审美教育要有素质的内涵 要从关系到提高整个民族审美水平和文化 素质的高度来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针对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在全球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通过文化素质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意趣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懂得欣赏美,富有想象力、审美力和创美力,他们的审美就不再会只满足于娱乐层面,而会成为高雅艺术审美的主体,而且他们在高雅艺术审美中的审美经验又将反过来影响并提升娱乐审美的整体水平

利用医学美育, 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 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 对于当代医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 都会起 到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同时, 可以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医学审美观, 并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渗透协调作用。医学美育已经成为弘扬新的医学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成为知识经济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文医学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医学所创造的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和仁爱之美的价 值日益凸显。在医学伦理教育中引入审美情感教育, 是实现医学道德与医学审美统一的有效途径。当代社会不仅呼唤道德人格而且呼唤审美人格, 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使命, 使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 医学生的未来医学实践之中, 使之在提升医学伦理境界的同时提升 审美境界。医学生对疾病的医学伦理与审美认识、专业知识和技艺, 乃至医学技术美在疾病的诊疗、发展、恢复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实施医学生伦理审美素养提高的教育, 不断提高医学生伦 理审美素养, 对完善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十分重要。 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 因此, 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 应强化审美教育意识,加强对医学生的 德育和美育教育, 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审 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 从而达到美化自身、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

美学第四章 审美向审丑的转化

第四章审美向审丑的转化 一、什么是丑(审丑) 1、审丑(以丑为美)现象列举 蒙娜丽莎的小胡子带抽屉的维纳斯 杜尚的小便器进入美展厅毕加索绘画 声嘶力竭的流行音乐现代舞 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痞子文学”现代派 身体写作疯狂追星 发型化妆牛仔裤装修脸上贴字 杜尚(杜桑)的《泉》 ●杜尚对《泉》(小便器)的解释: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 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和一个全新的观看角度之后,原来的作用就消失了,意义也变了。艺术可以是随便什么东西,艺术不崇高,不值得我们对它有太多的推崇。 没有什么美与丑的界限,没有所谓的欣赏趣味。 2、什么是丑(审丑): (1) 与美一样,是具体直观的感性形象; ( 2) 与美一样是一种价值。美是肯定性价值,让人愉悦振奋快慰;丑是否定性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具有刺激性 ( 3) 其外在形式凌乱不堪,不能怡人 二、审美向审丑转化的原因 为什么美被丑取代,丑堂皇登上当代审美文化主角的位置? 1、丑没什么可怕.丑从来就客观存在,没必要回避害怕。不敢描写假恶丑是人性的 脆弱。 2、人性中本有丑恶的本性.现代科技发展发现人性中本就包含善恶美丑两端,打破 理性万能的看法。性本能,攻击本能 3、审丑是一种需要 A 人需要丑的提醒和刺激.人际间的隔膜冷漠,需要丑的刺激。荒诞剧《秃头歌女》 B 内心压抑需要心理宣泄: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C物质上:保暖思淫欲,精神上:保暖思丑怪。审丑通过自我亵渎,达到自我拯救或自我欣赏。 D 正派人也需要适当的放纵,丑是追求自然和自由的良药。 E 人的懒惰懈怠亦需要丑的刺激。《浮士德》 4、丑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 ●恩格斯:“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人的恶劣的情 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丑恶的必需。 ●好吃才发展出菜系、营养学;好穿发展了服装业、模特、时装;化妆推动了产 业发展,懒惰发明了机器人、自动化。住、行、用的享受欲亦推动了各行各业。 ●丑是恶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对恶的重新审视,也就在美学领域出现对丑的重新 评价。 ●所以,丑的描写和表现是历史\审美发展的必然,丑成为一种肯定性价值.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关于审丑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从实践美学的观点看,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它是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丑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是美的错位: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 丑在众多的美学范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丑的观念随着美学发展而发展、变化,到今天,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做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地位这样一个过程。19世纪以后,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随着理性主义终于让位于非理性主义,美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西方美学标举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终于遭到了来自丑的严峻挑战。美的艺术所带给人的瞬间诗意不足以弥合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相反,被传统美学所鄙弃的丑才能表现现代人难以言状的心灵感受,揭示人们极度异化的真实处境。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阶段,审丑已经毫不谦让地代替审美而成为了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因此,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传统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解构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所持的美学和哲学观念进行反思。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根据其所依据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时期,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为前期,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本体论或神学本体论;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其后的新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直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为中期,其哲学基础经历了由自然本体论向近代理性本体论的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之后至今为后期,其哲学基础进入了现代人类学本体论阶段。这一分期方式,与西方美学的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 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认为的那样,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审丑现象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 从历史上看,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资本主义,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匮乏如影随形。社会分工高度精密化,人成了社会这台机器上微不足道的小零件,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把握不住纷繁的世界和碎片化的自身,从而失落了存在的意义。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使得理性王国轰然倒塌,精神无所寄托,艺术家们由营构那个虚幻的美的世界转向被认为是唯一真实的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的冲动,非理性的东西成了被表现的主要内容。 从逻辑上看,纷然杂陈的现代哲学思潮为丑的艺术提供了养料。在现代哲学思潮影响下,艺术强调自觉、无意识、本能冲动,表现人的荒诞感以及人的焦虑、恐惧等现代性情感体验,艺术中丑的形象也就更加凸显出来。现代美学思想与现代哲学思想同步,对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传统美学进行了激烈的颠覆。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由“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代替了“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且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美曾经有一个长期占据审美的中心地位的时代,这是由于人们信仰世界本体的完善,如鲍姆加通所认为的那样,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作为事物的一种属性,可以凭借理性认识到(真),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到(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世界失去了终极和整一,美不过是虚幻的感觉,能够引起人强烈感性活动的只有丑及其造成的痛感,丑成了审美的核心范畴。 从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哲学家在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丑的精神现象,把审丑提到了学术思想的层面。叔本华是最早重视丑感的哲学家之一。他将人类远离上帝形同弃儿的感受强

审美与审丑

什么是美?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 感受,简而言之,美是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不能用概念来规定和判断,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切,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命发展的,就是美的,人对自然、他者和社会的审美体验,是人生存的必要基础,有美的存在就有丑的存在,丑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我们通过审的活动来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审美和审丑都是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们是非功利的直观感受活动,美与丑都是非测定性的,它们的这种特性是来自审美和审丑的主观性和美丑的形象的生命增长性,审美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按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就是“审美客体”(对象)激起“审美主体”特殊的、神圣的、高尚的“审美感情”的关系,在美学范畴里,审美规范被分为四类:优美、崇高、滑稽和丑怪,所以说丑化也被看做是一种审美规范,审丑被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我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出现丑的心理特征,是因为美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可以在美与丑之间转换。对待美与丑,我们应该有客观、宽容的心态,有平和、正确的眼光,在我们睁开双眼将目光投向世界时,世界也就会染上“我”的色彩。人多有爱美之心,而少有爱丑之心。美的事物,往往让人珍爱、留恋;而丑的事物,则往往让人唾弃、避之为恐不及。尽管审美往往离不开审丑,但是审丑必然是为了审美,丑主要是作为美的陪衬存在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把丑和恶混淆在一起,因此丑就不可能成为审美

的对象,早古希腊时期,以美为中心的审美传统已经根深蒂固,美是一种最深的审美信仰,甚至他们认为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时依然是避免丑的,本文将要讨论当代的艺术的审美观和审丑观。 上审美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因为观看了割自己的手喝血的视频对艺术产生了质疑,他提出艺术不是美的么,那为什么这种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行为还会被人称作为艺术?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是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割自己的手喝血这种行为刺激了人们的视觉,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我们始终有终归会死去并回归大地的愿望,这种无意识动机很少表现为明显的自毁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死的本能转向外部,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引起大多数不愉快感受的事物也可以被称为艺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转移形式,被他称为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本能冲动向社会认为对自己有用的或得到社会承认理解和赞许的思想、理想和活动的自行转变。用哲学的观点来说,我们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同样美与丑都不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在一群人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这样的行为刚好引起了另一群人的共鸣,在这些人看来,这就是艺术,艺术的创作和审美都是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宣泄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它们是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而这也就是艺术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观赏和创造艺术品的满足和愉快方式,基本上不与周围从的

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 (0901500247) 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发表时间:2009-08-24T16:21:28.543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江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湖北 [导读] 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

浅论数学审美能力及其培养

浅论数学审美教育及其能力培养 【摘要】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美的因素,无论在公式、定理还是结论中,我们到处可以感触到数学的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内容是广泛的。在中学数学中加强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爱好,启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分析数学美及其特点出发,论述了数学美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审美能力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对数学没有兴趣,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是大伤脑筋的玩意儿;有的人认为数学抽象难懂,成天与数字打交道,没多大意思;有的人甚至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把听数学课、解数学题看成是最头痛的事。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况,这与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常忽视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认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任务,忽视贯彻数学中的审美原则有关。其实不然,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就应该首先让学生感受数学是美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著名哲学家罗索曾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尚的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训练同时,也应该进行数学审美教育。因为数学园地里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鉴赏、创造数学美,真心喜爱数学,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动力。 一、数学美及其特点 马克思说过: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是按照“美学原则”进行的,当然作为精神生产物的数学知识也是符合美学原则的。数学具有文学和艺术所共有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美。具体说来,数学美的本质就是数学关系结构系统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意向的融合。这也就是说,数学的内在结构方法和人的意向共存、斗争之后,必然融合为一个新的范畴,这个新的范畴,就是数学美。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自身的严谨、周密、精确、完整显示了数学美。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它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数学美也不例外。数学美的内容和特点可概括为和谐性和奇异性,而和谐性又表现为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整齐性、不变性和恰当性。 1.统一性。所谓统一性,就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客观世界具有统一性,数学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必然也具有统一性。 2.简单性。客观世界不仅是统一的,并且统一于一个简单的规律,而在繁杂之中概括出一种简洁明了的规律,则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对称性。在客观世界中,对称的形式是很多的。在几何图形中,有轴对称和中心对

(完整word版)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大众传媒文化,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虽然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早有源头,但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地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各项事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传媒产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展示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当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广播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当我们回到家里,电视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当我们打开电脑,大众传媒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力量。浩如瀚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无限输送。 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机遇给大众传媒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渠道。我经常会想,古代时候人们在漫长的夜晚是怎样度过?拿我来说,每天至少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会睡觉,意味着从天黑到睡觉要经历3-5个小时的时间。在睡觉之前,我花费时间来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读书,我有很多种方式用来补充知识,消磨时间。可是古人即使用蜡烛照明,也不可能有3-5个小时,特别是穷苦人家,连蜡烛都不舍得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从小就包裹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中,现在想来,没有大众传媒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甚至无法想象! 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报纸、杂

志、广播、电视。简要地介绍这四大媒体是很必要的。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看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经历了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四大媒体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纸的缺点在于不具动感,形式空间小,却反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因而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同事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情感联想。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 二、杂志 杂志与报纸一样,同属印刷媒体。它也具备了报纸的某些优势。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优势:读者针对性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吸引力强;与报纸广告相比较,杂志广告能印上色彩精美的照片和图案,艺术表现受较为多样,视觉诉求力强;此外,杂志广告能将产品的外观形象比较直接的表现出,让读者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生命周期长,杂志是所有媒体中生命力最强的媒体。 劣势: 有限的灵活性;缺乏及时性,有些读者在杂志到手后很长时间都

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

从鲁迅文章的审丑现象,思考新课标下的语文审丑教学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大凡享誉世界文坛的经典名著,无不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赢得世界读者的广泛肯定。在文学接受和形象欣赏的特定界域里,绝大多数的文学典型往往会超越时空、国界、民族等诸多界限,在大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取向、审美评价等界面引发强烈的共振,产生认知的和声,构成了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地球村”现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丘梅洛夫、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正是在跨民族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的一致认同下取得了跨文化审丑接受的良好效果的。 留学生活中观看影片的一段经历令鲁迅深感近现代中国国民精神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愚顽已到了令人发指、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促使他毅然作出人生的重要抉择——弃医从文。对民族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孕育了鲁迅文艺创作的激情,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催生了具有振聋发聩力量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阿Q正传》以悲情闹剧的形式展示了阿Q无聊至极、超级贬值的人生缩影。鲁迅怀着沉痛的感情,用针砭的态度,犀利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笔下看到的众多的人物与现象。他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写真实的社会,写世间的人生百态。 鲁迅因深受落后国民性的刺激,专意于“揭露病痛,引起疗救”,其作品的关怀点落在社会黑暗面,笔下人物一个个带疾带伤,阿Q、祥林嫂、陈士成、八姑……沉重的压抑感使得走入鲁迅作品犹如走入看不到一点光亮的黑铁屋子。当然,“营建”这么一座黑铁屋子,也是鲁迅先生的本意。因为在鲁迅看来,其时中国社会就是一座黑铁屋子,再也不能虚假粉饰自瞒自欺了,必须在这间铁屋子的墙上开凿几扇天窗。鲁迅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杂文,均以思想前冲性为特点。而所谓的思想前冲性,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如阿Q为什么如此昏愚?闰土何以变得木讷卑怯?孔乙己为何不可救药?祥林嫂为何如此迷信?……因此,也可将鲁迅的美学方向概括为“审丑”,即专注于社会的不和谐处,突出强调社会矛盾与隔绝对立,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冲击性与革命呼喊性。 美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但是这感受远不及丑的事物与现象给人带来的冲击震撼的感受来得有力量,发人深省,直达内心深处直至灵魂境界。鲁迅笔下的人物丑陋但却异常逼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祥林嫂的可悲遭遇与愚昧之态直触动人心底,带给人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思考,这个可怜可悲人物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悲剧。从文学感受来说这不是美的感受,但这是心灵最真实的一次旅途,是深刻了解当时的旧社会的一次阅读感受。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审丑”,而“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审丑现象,使人们作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但关于审丑概念的许多方面迄今并未得到统一的界定。 所谓“审丑”,即对“丑艺术”进行审读。“审丑”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

“审美”与“审丑”的教育

“审美”与“审丑”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重视和突出这些课文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许多教师从不同角度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却较少从丑的角度去探讨其审美价值。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不能排拆于审美教育之外,他们同样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审美材料,他们同样具有审美意义。 首先,艺术丑角可以促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人生。艺术丑角作家通过观察、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 及其隐藏的社会意义,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作家塑造艺术丑角,并非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追求。审丑,可以认识社会、人生。作家对丑角客观审慎的描述,旨在暴露与鞭挞丑恶。教学中,教师应从美育角度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揣摩作家的意图。阿Q的可悲,别里科夫的可笑,鲁四老爷的可憎,葛朗台的可恶,令人愤恨、厌恶和悲哀。这些艺术丑角丑的根源在于腐朽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些艺术丑角的认识,能使学生了解并痛恨黑暗的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次,艺术丑角对中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警策作用。人们往往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诫后人,警策他们向美、向善、向真,摒弃假恶丑。但是,如果我们对艺术丑角抱着不可接近的态度,那又是不正确的。艺术丑角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向美、向善、向真的作用。学生通过对丑角的鉴别,识别出假恶丑,以此来警策自己的行为规范,激浊扬清,去追求美、创造美。 第三,巧妙利用艺术丑角做好德育、智育工作。审丑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利用中学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作为德育的反面教材,可以使学生从“丑”的正面得到教育。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王熙凤的尖酸刻薄、奥楚蔑洛夫的荒唐可笑都能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以丑引善,从而对善恶加深理解,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严于律已。艺术丑本身是对生活丑的反映,通过教材中的丑角反审,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四,艺术丑角的审美价值。在艺术上,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以丑衬美。塑造艺术丑角的目的在于突出美。以丑相衬,美的会更美。《雷雨》中的鲁大海,爱憎分明,敢于反抗斗争。他形象的美,是在周朴园的冷酷、自私、阴险、丑恶中反衬出来的。《守财奴》中葛朗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它传播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求索与创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它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充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不同的传媒途径带给我们的信息角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从同样的传媒途径获得信息,每个人通过信息形成的态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因为人对于传媒是有主动选择性的,让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总之大众传媒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大众传媒的影响引领社会传媒途径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二大众传媒的力量……………………………………………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四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五大众传媒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参考文献………………………………………………………

在漫长的中国路上,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深刻的回忆,陪伴着我一起走来,在它们背后有传媒对生活,力量,文化,等的评价。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 大众传播由于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强势的深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所以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曾经介绍过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状态。所以说,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明显、直接而又广泛的。 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的。受众的诉求是否能被满足,是大众传播发展状况的表现。没有受众的存在,那么大众传播又为什么而服务呢?所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大众传播是互相影响和联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衡量,两者统一于矛盾的主体中,不可分割,既矛盾又联系。 大众传播积极影响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 有些大众传播对现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相当部分大众传播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等,部分大众传播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还有一些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播的公信力。 要使得两者和谐存在,一方面大众传播不但要满足受众的诉求,要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么自身来说也要选择积极地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