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

?~团。例:工团、法团

?~力。例:购买力、

?~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举凡“电话”、“社会主义”、“资本主

义”、“干部”、“艺术”、“否定”、“肯定”、“假设”、“海拔”、“直接”、“警察”、“杂志”、“防疫”、“法人”、“航空母舰”都是属于和制汉语日语借词。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日语中的“和制汉语”都在现代汉语中通用,如“介错”、“怪我”、“油断”这类和制汉语词都没有进入汉语。

部份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而意义有所改变的半和制汉语词汇,如“社会”、“经济”,原先虽为汉语,但现今使用的意义已经与古汉语相异,是否认定为日语借词有争议,有些学者称这类词汇为“回归词”。

来源于“宛字”的词“宛字”,日语“当て字/宛て字”。日语传统上多用汉字,有时非汉语词也利用汉字的读音(音读与训读皆可能用到)以汉字纪录,如“滅茶苦茶(めちゃくちゃ)”。这种做法最初是在假名未出现的时代使用(如万叶假名),但假名出现后仍然常用。这种做法类似于六书的假借,但为区别于中国的假借,本文称之为“宛字”。

来源于和语宛字的词此类较少,常见的用例如“寿司(すし)”(本字是“鮨”,“寿司”是宛字)。

来源于外来语宛字的词由于明治时期翻译西洋词(主要是专有名词)时学术词汇使用汉字词表达还是主流,所以频繁使用宛字翻译。如クラブ“倶乐部”、ロマン“浪漫”、ガス“瓦斯”、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カタログ“型录”、リンパ“淋巴” 等,都被汉语借用。此类词汇虽然看起来像是汉语词,但实质上是对西语的音译,故对日语来说,只些词不属于和制汉语,而是外来语。

和语词以汉字写法引入绝大部分的和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是以汉字写法而非读音直接引入汉语。部分一般辞汇亦以汉字写法直接引入汉语,如:取消(取り消し)、场合(ばあい)、立场(たちば)、手续(てつづき)、出口(でぐち)、入口(いりぐち)、取缔(とりしまり)、见习(みならい)等。韩语中有更多此类用语的案例,如:매상(売り上げ)、소포(小包み)、수입(手入れ)等。

日语自身读法的音译此类词汇多是日语本身非以汉字表达的词汇,但华人习惯于以汉字引入日本辞汇(包括专有名词),所以自行以音义方式输入日本词。如“卡拉OK”(カラオケ),“榻榻米”(畳)等。商标的例子较多,如“马自达”(マツダ,松田)、“日产”的俗名“尼桑”、“立邦漆”(Nippon Paint)等。

流通于台湾的日语借词由于台湾接受日本统治时期较长,无论是闽南语或台湾国语,日常所用的日语借词数量相对于中国大陆、香港等其他地区比例又明显更高。如“便当(弁当)”、“欧巴桑(おばさん)”、“秀逗(ショート)”。

若考虑到台湾话(台湾闽南语),和制汉语词汇数量又较标准汉语更多。在日治时期的汉文报纸中,夹杂和制汉语非常普遍。例如改札系(剪票员)、驿(车站)等,其中不少在战后已改用国语词汇读以闽音。但现今尚有“水道水 chui-to-chui(自来水)”“注射(打针)”“注文 chu-bun(订购)”“案内 an-nai(带路)”“看板(招牌)”,甚至外来语如“o-to-bai(オートバイ,摩托车)”、“bih-lu(ビール,啤酒)”、“jiang-bah (ジャンパー,夹克)”、和语如“a-sa-li(あっさり)”“o-ba-sang(おばさん,阿姨)”“sa-si-mi(刺身,生鱼片)”,这些日语词汇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台湾闽南语当中。许多早年曾在中国大陆曾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制汉语词,如摄护腺、昆布等,在台湾仍继续

使用。

另外,在粤语里亦有“防疫注射”,亦用了“注射”这个和制汉语词来构词。

日本流行文化引进的和制汉语20世纪末起,由于日本电子游戏、漫画、流行音乐等大量进入中文圈,也有许多词开始在汉语打开知名度。

如“暴走(失控)”一词因新世纪福音战士而进入ACG迷的生活圈,而“达人(专家)”一词也开始经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上。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入汉语的和制汉语词由于时期尚短,社会仍持保留态度看待,只将他当作一种“流行用词”,并没有真正将他视为“汉语”的一部分。

但部份用来描述社会现象,无法准确翻译成中文的和制汉语,如“暴走族”、“援交(援助交际)”、“少子化”、“人气”等词汇,已经经常被台湾新闻媒体直接采用了。

接受日语借词的矛盾现在汉语在向日语借词的过程中,并非全盘接纳,其中也经过排斥、抵抗,但最后日语借词仍大量涌入。

例如严复就强烈反对冒用日语借词,他提倡使用“计学”(zh-classical:计学)取代“经济学”、使用“群”取代“社会”(类推“群学”取代“社会学”)、使用“天演”取代“进化”等,学界习称“严译”。而严复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译词,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为“liberty”、“freedom”之译名,并尝言:“西名东译,失者固多,独此无成,殆无以易。”

也有少数新制汉语取代日语借词的例子,如“逻辑(logic的音译)”取代和制汉语的“论理”。

从和制汉语的特征来说,日本人制造和制汉语,多半爱用两字词。而精通文言文的中国学者翻译时爱用单字单词。在白话文运动后,由于沟通上的需要,两字词较为稳定、口语上容易理解,或许是和制汉语借词最后于中文扎根的主因。

判定汉语词汇众多,要判断某个词是否来自日语有时并不容易。

除了一些由名人所译的和制汉语,如“科学”一词由日本人西周(にしあまね)所译外,许多词难以考证。尤其有些“半和制汉语”原为汉语词,只是日本学者先确立其作为某西语词的对译语后,汉语再效仿。此类词汇是否属于日语借词也有争议。

汉语日语借词表:

以下这些日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是近代从日语中“进口”过来的

A:

暗示、

B:

霸权、白旗、白热、白夜、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悲观、悲剧、背景、必要、变压器、辩护士、辩证法、标本、标高、标语、表决、表像波长、博士、不动产、不景气、

C:

财阀、财团、采光、参观、参看、参照、插话、刹那、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份、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刺激、催眠、错觉、

D:

打消、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贷方、单纯、单位、单行本、单元、蛋白质、导火线、道具、登记、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地质学、电报、电波、电车、电池、电话、电流、电子、定义、动产、动机、动力、动力学、动脉、动态、

动议、动员、独占、读本、读物、对象、对照、

E:

二重奏、

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反动、反感、反射、反响、反对、反应、泛神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式、方针、分解、分配、分析、分子、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附着、复式、复员、复制、副官、副食、

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射炮、歌剧、革命、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念、关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航空母舰、化脓、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想曲、回收、会话、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

J:

机关、机关炮、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准、集结、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假定、假分数、尖端、尖兵、坚持、简单、见习、间接、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际、交通、交响乐、脚本、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

K:

看守、科学、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

L:

浪人、累减、累进、类型、冷藏、冷藏库、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空、领海、领土、流感、流体、流线型、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理学、论坛、论战、

M:

漫笔、漫画、漫谈、媒介、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敏感、明确、命题、默示、母校、目标、目的、

N:

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分泌、内在、能动、能力、拟人化、年度、暖流、

O:

偶然、

P

派遣、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给、品味、平面、评价、

Q:

骑士、气密、气体、气质、汽船、汽笛、铅笔、前提、前卫、强制、侵犯、侵略、勤务、轻工业、清教徒、清算、情报、情操、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

R

热带、人格、人权、人文主义、人选、任命、日程、溶体、入场券、入超、入口、

S:

三昧、商业、少将、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份、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施工、施行、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士官、世纪、世界观、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输出、输入、水准、水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诉权、素材、素描、素质、速度、速记、随员、所得税、索引、

T:

他律、台、探险、探照灯、特长、特权、特务、体操、体育、条件、通货膨胀、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退化、退役、

W:

外在、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文化、文库、文明、文学、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

X:

狭义、下水道、系列、系数、系统、细胞、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腺、相对、想像、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栓、消极、小型、小夜曲、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刑法、形而上学、性能、虚无主义、序幕、序曲、宣传、宣战、选举、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栓、巡洋舰、训话、训令、训育、讯问、

Y:

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阳极、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决、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音程、银行、银婚式、引得、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像、优生学、右翼、语源学、预备役、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原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转手、

Z:

杂志、债权、债务、战线、哲学、阵容、证券、政策、政党、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纸型、指标、指导、指教、制版、制裁、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本家、资料、自律、自然淘汰、自由、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坐药、座谈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讲课讲稿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新汉语(日本)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汇是从日文引入的,【日制汉字】数量还不少,如人民、服务、图书馆、共产主义、哲学、世界、民主、病毒、艺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电话、科学、社会、经济、警察、杂志、干部、达人、暴走、逻辑等等,以学术名词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日本近代化较中国成功,输入西学比中国快一步,清末民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便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转译过来的西学新知,包括一系列汉语新词,并将它们带回国内。这些词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古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对应于 欧美语言中的单词创造出来的,有字义新组合,也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就有只是将用法固定或赋予专门含义的词。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大量新词汇的出现丰富壮大了汉文。【日制汉字】有趣的【造词原理】:★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广义化。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汉文原指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会。狭义化。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一词出自汉文“经世济民”,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使用汉字的造词力直接新创★如“电话”、“制纸”、“制糖”、“名词”等等……★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如

“~化”、“~的”、“~性”、“~主义”工业化,工业的,工业性,工业主义……等等创造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制汉语,由于多是为了翻译外文中日语本所没有的词汇而创的,通常具有“能与原文词意义完全匹配”的特性。如“名詞”是“noun”的译语,专为“noun”一词而创,所以这两个词可视为完全等意。同时,这时代的和制汉语也效法西文里的“字根”用在汉语词,如使用“~化”作为“~ize”的译语、以“~主义”作为“~ism”的译语。★半和制汉语★前述“世界”、“社会”、“经济”等原出于汉语,在日语中借为欧文翻译,赋予新意义的用词,属于广义上的和制汉语。有人将这类词汇称为半和制汉语[7],也有人不将他们视为和制汉语。而“电话”、“制纸”、“制糖”可视为纯粹的和制汉语。【民国初年】:例如,早年孙文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例:工团、法团~力。例:购买力、战斗力~法。例:宪法、民法、刑法~性。例:实用性~的。-->(~底/~的/~地)。~制。例:集体制~主义。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会。例:工会、议会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

日语教学中的汉日词汇比较研究_以汉语_加以_和日语_加_为例_黄燕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日语教学中的汉日词汇比较研究 ———以汉语“加以”和日语“加える”为例 ● 黄燕青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自从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后,福建的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而作为龙头城市的厦门更是日新月异。文章主要从厦门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着手,结合高校日语人才就业现状,探讨目前如何培养商务日语人才,以适应厦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商务日语;就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53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134-02 一、引言 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但对此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日语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既有较强日语能力,又了解日本人思维习惯,理解日本企业文化且熟悉国际商务惯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的宠儿。在此情况下,高校面临着如何改变传统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厦门地区的实际状况入手,结合高校外语人才就业现状,探讨目前如何培养商务日语人才,以适应厦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厦门地区日语人才的供需状况 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导游的需求量是与日俱增。随着厦门知名度的提高,到厦门旅游的海内外旅客越来越多。2010年,动车开通后不到8个月时间,厦门全年共接待境内游客就有3026.09万人次,比增19.85%;实现旅游总收入383.89亿元,比增16.89%。面对火暴的客源,厦门却患上“导游荒”的重症。厦门有持证导游员3300余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兼职,还有老一代持证导游人员也已不在一线带团,实际在一线从业导游的不足1500人,远不能满足日益升温的旅游市场需求。[1]入境游客市场方面,2011年1至5月,厦门接待境外过夜外国人总量占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48%。,其中日本游客最多。[2]但是,据厦门旅游培训中心统计,厦门目前考取国家资格导游证的日语导游不过80人左右。 厦门目前有五星级酒店11家,四星级酒店23家①。此外,还有多家在建四、五星级酒店,但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节假日、旅游旺季、会展期间一房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旅游带来的需求外,会展业的发展也给厦门的旅游酒店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厦门从事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业的日语人才却一直处于“精才难求”“专才难觅”的状况。 就以上对厦门的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状况所做的简单介绍,可以窥视到对日语人才有着相当数量的需求,而下面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也从另一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 据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厦门市人才市场)提供的《2011年第二季度厦门市人才市场供求分析》的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厦门需求量居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前四位为:第一位市场营销类,第二位信息计算机类,第三位生产管理类,第四位旅游/酒店/餐饮类。[3]在近两年的调查中,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列首位,有趣的是生产管理类和旅游/酒店/餐饮类也一直处于前五位之内,但经常互换位置。需求量居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没有外语人才的一席之地,而人才求职量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外语类则一直在第六、第七位徘徊,反映了人才供求的匹配程度仍然不高,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营销类人才最为受欢迎正是厦门贸易业发展强盛的体现,既懂管理又懂语言的生产管理类人才也正是日资企业中所缺乏的,而旅游/酒店/餐饮类对人才需求量大则反映了厦门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虽然高校设置的专业中都有这三类专业,但外语人才凭借其外语优势,仍然在招聘中相当受欢迎。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其它相关工作,这正是目前外语人才,特别是日语人才就业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厦门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要提升发展空间,那就需要大批懂外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才。鉴于外语人才近年 收稿日期:2012-03-27 基金项目:集美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1013。 作者简介:黄燕青(1966-),女,福建闽清县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语言对比及日语教学。 ①行业管理/企业名录/宾馆饭店:数据来自厦门市旅游局网站:www.xmtravel.gov.cn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 ”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 ”),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産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産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

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

来自日语的英语单词

如果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源不是PIE的肿么办? 我们知道英语中有大约6%的词汇是非印欧语来源的,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单词的词源来自日语。而日语与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那么,通过把这些英语单词的词汇节点,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词汇建立关联,大致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些单词的理解记忆。 以下是我查词源词典网站所找到的所有日语来源的英文单词,如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 日语中一个词的发音大致有两种:训读和音读。训读是日本本民族语言流传下来的发音,音读则是从中国借入的发音,大多数来自中国古代的吴方言。比如,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音读]中,1、3类似普通话的发音,2、4类似客家话,5类似闽南话,6类似粤语,等等。 如果一个单词是“音读”发音,那么这个词很大程度是从中国借入的词汇,我们可以把它同汉语发生关联,比如说,英语中“豆腐”这个单词,它就是音读发音: tofu = 豆腐(とうふ)[音读] = tou(豆)-fu(腐) < doufu(豆腐)【汉】 tofu词源来自日语,日语罗马字写成tofu,而日语又来自汉语doufu。这里的to其实是tou,日语转写罗马字时,通常会把长音的u省去,即tou(豆)变成了to,这就是为什么少了一个u的缘故。 日语转写罗马字中,长音u丢失的情况还有比如Tokyo和Kyoto: Tokyo = 東京(とうきょう)[音读] = tou(東)-kyou(京) Kyoto = 京都(きょうと)[音读] = kyou(京)-to(都) “京”的日语音读为kyou,转写成罗马字时就变成了kyo,“東”的情况也一样。 而如果一个单词如果是“训读”发音,那么就很难对得上汉语的发音,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进行拆解来辅助记忆,比如,英语中“海啸”这个单词: tsunami = 津波(つなみ)[训读] = tsu(津)-nami(波) --海啸 tsu- = harbor,日文汉字写作“津”,-nami = waves,日文汉字写作“波”,“津波”就是海港、渡口上的巨大波浪,即海啸的意思。 有了以上的一些介绍,就可以自己拆解日语来源的英语来辅助记忆。当然,我们只需要掌握以下这些单词就够了,如果学全了,日语你就会一半了~~~ 英语中日语来源的单词: tsunami = 津波(つなみ)[训读] = tsu(津)-nami(波) --海啸 tofu = 豆腐(とうふ)[音读] = tou(豆)-fu(腐) < doufu(豆腐)【汉】-- 豆腐 tycoon < 大君(たいくん)[音读] = tai(大)-kun(君) < tai-kiun【汉】--(日本幕府的)将军,企业界的大亨 shogun = 将軍(しょうぐん)[音读] = shou(将)-gun(軍) --幕府时代的将军 shogunate < shogun --幕府时代,将军职位(日语将军再加一个后缀-ate就是这个单词了。。)samurai = 侍(さむらい)[训读] --武士,武士阶级,日本陆军军官 Nipponese < Nippon = 日本(ニッポン)[音读] = nichi(日)-hon(本) --日本人(照着日文读音加后缀-ese 生照的词) Toyota = 豊田(とよた)[训读] = toyo(豊)-ta(田) --丰田,丰田汽车 karaoke = 空オケ(カラオケ)[训读] = kara(空)-oke(オケ) --卡拉OK sayonara = さようなら[训读] --再见 sakura = 桜(さくら)[训读] --樱花 san = さん[训读] < 様(さま)= sama --对人尊称的后缀(…“桑”,…先生,…小姐) yen = 円(えん)[音读] = (y)en(円) < yuan(元)【汉】--日元

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汉字拼音的组成规则

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汉字拼音的组成规则 毕业论文中文题目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文题目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系别: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要旨】日本語の中で漢字の使用は不可欠で、漢字の意味は漢語の意味と直接な関係がある と思われる。漢字を組合わせた漢語の意味は、それを構成する漢字の意味の 組み合わせになる。字訓を通して、意味を覚えることが容易である。しかし、日本語の中には同音語が増えていて、音声表現の立場から考えて、比較的に 複雑だと考える。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を研究して、漢語の習得 とその漢語が表す事柄の意味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も役立って、すごく探究に値 す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キーワード】漢字、漢語、字訓、同音語目次はじめに---------------------------------------------------------------------------------- --------------------1 一、漢字の意味とその組み合わせ---------------------------------------------------------------------1 (一)漢字の字 訓------------------------------------------------------------------------------------------1 1.字訓を用い漢字---------------------------------------------------------------------------------------1 2.字訓を用いない漢字--------------------------------------------------------- ------------------------2 3.同字多義------------------------------------------------------------------------------------------------2 (二)漢字の組み合わせ----------------------------------------------------- ----------------------------2 1.並び方と同じ場合------------------------------------------------------------------------------------2 2.並び方と逆の場合------------------------------------------------------- -----------------------------3 二、漢語理解の実情---------------------------------------------------------------------------------------3 (一)類推させる行き方---------------------------------------------------------------------------------3 (二)名づける実情による行き方---------------------------------------------------------------------3 三、漢語と和語の優劣-------------------------------------------------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教学文案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 进的词汇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 近现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以下列举一些从日语中引进的汉语词汇(按首字母排序): [B] 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 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 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 二重奏; [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丄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_熊文华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熊文华(1953-),男,湖北黄陂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小梅(1969-),女,四川盐亭人,柳州职业技 术学院讲师。 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熊文华,宋小梅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从语言文字上说,早期汉语传入日本,从语音、文字、词汇等各方面对日语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日式汉语回归中国,与本国语言相互融合。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模式。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汉语;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6)04-0071-06 一、日语借词的特殊性 数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已不再是老子所怀念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封闭系统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彼此在交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自己所无且于己有用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语言,负载着各文化因素,成为人们互相了解的桥梁。文化的吸收和交流,首先就反映在语言成分的吸取上。这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 外来词是语言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吸取。在现代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是从别的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这些吸收来的词,积累成了汉民族语言词汇中的外来语词汇。仅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收录了一万余条,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外语词更是大量涌入,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是—个不容忽视的子集合。 汉语外来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借词,即将别种语言的词直接引入。意义和书写形式基本不变,仅在语音上加以改造纳入汉语的词;二是译词,即只是吸取外来概念,即词义,而使用汉语的造词材料和造词方法形成的词。无论何种情况,它们都服从汉语词的内部结构规律,是取得了汉语词的资格的,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像下面这种情形,则不能算是汉语外来词: 对于寻求old girl (大女孩)的绝对数,我已经绝望了,更不消说她们的人口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地理分布。再说,OG 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学的问题。 这段文字中的old girl 和OG 都没有取得汉语资格,尽管它们出现在汉语书面语中,却仍然只是英语词。现代汉语借词又有两种情形:一是从书写形式上借取的,二是从语音形式上借取的。外来词中不少来源于日语,我们称之为日源外来词,其大部分是源自日语中的汉字词,可称为日源汉字词。日语借词是用现代汉语语音直读其汉字,其它外语借词则用现代汉语语音来对音的。不过,这两种借词有一个共同点,即音节上都汉语化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关系,有过极其频繁的交往和接触。早在隋唐时期(日本飞鸟、奈良时代),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日语几乎整个地借用汉语词汇和它的书写符号———汉字。这就使日语在语素、构词法乃至词的结构上往往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为我国清朝末叶从日语大量借入新的名词术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又由于日本人使用汉字,尽管日本人在公元794~1192年间(平安时代)发明了他们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汉字的使用仍是大量的。日语中法定使用的就有1954个汉字。而汉字是表 第6卷 第4期 2006年12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 I U ZHOU VOC ATI O NAL &TECHN I CA l COLLEGE Vol .6No .4Dec .2006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网友Sakane昨天给我发来一个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帖子《难以想象!中国从日本引进如此多的词汇》,大意是说在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词汇都是从日语引进的,例如以汉语拼音Z开头的一组词汇: 杂志、哲学、真菌、证券、政策、政党、政府、政治、知识、直观、直接、直觉、植物、纸型、指标、制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笔、主观、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料、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综合、总理、组阁、组合、组织、左翼、作品 Sakane说,他只知道日语从汉语“借词”,从未听说汉语从日语“借词”,他问我这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能否写个帖子谈谈?这个帖子,我原本想写另外一个话题,不过应Sakane的请求,我决定先写这个话题。 19世纪末期,西方的各种概念同时进入中国和日本,迫切需要翻译成汉语和日语。当时在中国,熟悉西方的人很少,精通英语的人更少,汉译工作主要由严复先生(1853—1921)完成。而在日本,熟悉西方、精通英语的人比较多,日译工作由许多学者共同完成。于是,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和日本有完全不同的译文,例如: ①capital:【严译】母财【日译】資本 ②economy:【严译】计学【日译】経済 ③evolution:【严译】天演【日译】進化 ④metaphysics:【严译】玄学【日译】形而上学 ⑤philosophy:【严译】理学【日译】哲学 ⑥society:【严译】群【日译】社会 ⑦sympathy:【严译】善相感【日译】同情 不幸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以梁启超先生(1873—1929)为首的中国留日学者掀起一场学习日本的运动,大量翻译日语著作,大量引进日语词汇,结果“严译”还未与“日译”较量几个回合,就被击败,从此退出了语言舞台。 为什么“严译”会被“日译”击败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严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过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过分追求“雅”(elegance),导致“严译”的术语,学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与正在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当时中国民众严重脱节,所以被淘汰了。我赞同这种看法。 现代有些日本学者,过分夸大现代汉语引进日语词汇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批日语词汇,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中国学者似乎也表示赞同。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纯属扯淡。pear译成“鸭梨”,或者译成“鸡梨”,难道有本质区别吗?难道pear叫“鸭梨”就是甜的,叫“鸡梨”就是酸的吗?所以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汉语依然从日语引进词汇,比如这句话:“附近有一家人气很旺的卡拉OK量贩店”,其中就有三个最近20年引进的日语词汇,分别是人气、卡拉OK和量贩,所以我说这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属于正常的语言交流而已。 最后我附上一段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您可以与英文原文比较一下,真的是很“古雅”,只可惜不太适合我等草民阅读(笑)。 【原文】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 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 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摘要:在中外关系交流史中,中国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之间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现代以来,大量的日语词汇作为“外来语”流入中国,并渗透到中国传统的语言系统中,给汉语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引入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些日语“外来语”已融入现代汉语体系,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 历史时期特点影响 1 引言 依照传统观点,日本文化源于古代中国,日语与汉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提及文化影响,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单从语言文字上看,虽然汉字对日本的语音、文字、词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近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中国,日语也给中国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先行研究 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常有两种语言相互借用的现象。例如日语很多词汇都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并沿用至今。相反,汉语亦有大量从日语中引入的词汇,一般被称作日语借词或日语“外来语”。 一直以来,关于日语“外来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中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以下就先行研究,做一概括。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综合整理传播到中国的日本词汇,并分析其融汇到中国语文的过程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其在《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第一章“由日本到中国”中便提到由于大量翻译日本著作,造成言语文章的日本化,并认为梁启超对日语新词的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王晓秋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十二章“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一章中也提及“吸收日语新词汇”,认为日语新词汇很大程度是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的书籍和创办的报纸等途径被引入中国的。何华珍在其所著《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一书中专门从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3 日语“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及特点 其实,在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历史上,来源除了日语外,另有英语等其他语系。但英语等“外来语”多为音译词,词语间保留欧式风格,难以走入老百姓生活,现仅用于人名或科学技术专用词等,现代汉语已不多见。相较而言,日语“外来语”则多为意译词,因而更易为人们所理解、记忆与接受。《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者刘正琰曾指出,“日语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与欧美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不同,我们绝大部分只借用汉字书写形式而不借用其读音。”[1]而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也写道:“因为日本书籍使用大量汉字,中日‘同文’的要素甚多,故此中国人翻译日文较为容易。” [2]可见,由于语言文化基础相近,相较于学习其他西方语言,日语能更快地被理解掌握是其融入中国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先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可发现日语“外来语”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急需向外谋求新出路,而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地理、文化相近等因素,使得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希望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此期间,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