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分析——带双步位移的QR分解求特征值算法

数值分析——带双步位移的QR分解求特征值算法
数值分析——带双步位移的QR分解求特征值算法

数 值 分 析(B ) 大 作 业(二)

1、算法设计:

①矩阵的拟上三角化:

对实矩阵A 进行相似变换化为拟上三角矩阵(1)A n -,其变换矩阵采用Householder 矩阵,变换过程如下:

若()

a 0(2,,)r ir i r n ==+ ,则r H I =;

否则,(r)(r)T

r r+1,r n,r s =(0,,0,a ,a ) ,

(r)

r r+1,r r 2c = -sgn(a )||s ||,

()()()

r r r r+11,2,u =s -c e (0,,0,,,,)r r r r r r r r nr a c a a ++=- ,

2T

r r r 2

H =I-2u u /r u ,

(1)

()

r r r r A

H A

H +=。

当2r n =-时,得(1)(2)(1)

222112n n n n n n A

H A H H H A H H ------=== ,令12n-2P=H H H 又r H 是对称正交矩阵,于是n-1T A =P AP 成立,因而n-1A 与 A 相似。

②矩阵的QR 分解:

矩阵的QR 分解过程与拟上三角化过程相似,在这里不再重复其原理。 ③求全部特征值

矩阵拟上三角化后利用带双步位移的QR 方法,采用书本Page 63页具体算法实现。为了使编程方便,并体会goto 语句使用的灵活性,程序中的跳转均使用goto Loop*实现。

④求A 的相应于实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求实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是求解线性方程组(λI-A)=0i i x ,

(1,,)i n = 。因此,为得到全部实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解线性方程组的过

程要循环n 次(n 为矩阵阶数)。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采用列主元素Gauss 消去法。

#include

#include

#define ERR 1.0e-12 //误差限

#define N10 //矩阵行列数

#define L 1.0e5 //最大迭代次数

double A[N][N]={0};

void Init_A() //初始化矩阵

{

int i,j;

for(i=0;i

for(j=0;j

{

if(i==j)

A[i][j]=1.5*cos((i+1)+1.2*(j+1));

else

A[i][j]=sin(0.5*(i+1)+0.2*(j+1));

}

}

/*

void Display_A()

{

int i,j;

for(i=0;i

{

for(j=0;j

printf("%8.4f",A[i][j]);

printf("\n");

}

}

*/

int Sgn(double a)

{

if(a>=0)

return 1;

else

return -1;

}

void On_To_The_Triangle() //矩阵拟上三角化{

int i,j,r,flag=0;

double cr,dr,hr,tr,temp;

double ur[N],pr[N],qr[N],wr[N];

for(r=1;r<=N-2;r++)

{

flag=0;

for(i=r+2;i<=N;i++)

if(A[i-1][r-1]!=0)

{

flag=1;

break;

}

if(0==flag)

continue;

dr=0;

for(i=r+1;i<=N;i++)

dr+=A[i-1][r-1]*A[i-1][r-1];

dr=sqrt(dr);

if(0==A[r][r-1])

cr=dr;

else cr=-Sgn(A[r][r-1])*dr;

hr=cr*cr-cr*A[r][r-1];

for(i=1;i<=r;i++)

ur[i-1]=0;

ur[r]=A[r][r-1]-cr;

for(i=r+2;i<=N;i++)

ur[i-1]=A[i-1][r-1];

for(i=1;i<=N;i++)

{

temp=0;

for(j=1;j<=N;j++)

temp+=A[j-1][i-1]*ur[j-1];

pr[i-1]=temp/hr;

}

for(i=1;i<=N;i++)

{

temp=0;

for(j=1;j<=N;j++)

temp+=A[i-1][j-1]*ur[j-1];

qr[i-1]=temp/hr;

}

temp=0;

for(i=1;i<=N;i++)

{

temp+=pr[i-1]*ur[i-1];

tr=temp/hr;

}

for(i=1;i<=N;i++)

{

wr[i-1]=qr[i-1]-tr*ur[i-1];

}

for(i=1;i<=N;i++)

for(j=1;j<=N;j++)

A[i-1][j-1]=A[i-1][j-1]-wr[i-1]*ur[j-1]-ur[i-1]*pr[j-1];

}

}

void Get_Roots(double eigenvalue[][2],int m,double ss,double tt)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double discriminant=ss*ss-4*tt; //

if(discriminant<0)

{

*(*(eigenvalue+m-2))=0.5*ss;

*(*(eigenvalue+m-2)+1)=0.5*sqrt(-discriminant);

*(*(eigenvalue+m-1))=0.5*ss;

*(*(eigenvalue+m-1)+1)=-0.5*sqrt(-discriminant);

}

else

{

*(*(eigenvalue+m-2))=0.5*(ss+sqrt(discriminant));

*(*(eigenvalue+m-2)+1)=0;

*(*(eigenvalue+m-1))=0.5*(ss-sqrt(discriminant));

*(*(eigenvalue+m-1)+1)=0;

}

}

void Get_Mk(double mk[][N],int m,double ss,double tt) //获取Mk,用于带双步位移的QR分解

{

int i,j,k;

for(i=0;i

for(j=0;j

*(*(mk+i)+j)=0;

for(i=0;i

for(j=0;j

{

for(k=0;k

*(*(mk+i)+j)+=A[i][k]*A[k][j];

*(*(mk+i)+j)-=ss*A[i][j];

if(j==i)

*(*(mk+i)+j)+=tt;

}

}

void QR_Reslove(double mk[][N],int m) //QR分解{

int i,j,r,flag=0;

double cr,dr,hr,tr,temp;

double ur[N],vr[N],pr[N],qr[N],wr[N];

double B[N][N],C[N][N];

for(i=0;i

for(j=0;j

{

B[i][j]=*(*(mk+i)+j);

C[i][j]=A[i][j];

}

for(r=1;r<=m-1;r++)

{

flag=0;

for(i=r+1;i<=m;i++)

if(B[i-1][r-1]!=0)

{

flag=1;

break;

}

if(0==flag)

continue;

dr=0;

for(i=r;i<=m;i++)

dr+=B[i-1][r-1]*B[i-1][r-1];

dr=sqrt(dr);

if(0==B[r-1][r-1])

cr=dr;

else cr=-Sgn(B[r-1][r-1])*dr;

hr=cr*cr-cr*B[r-1][r-1];

for(i=1;i

ur[i-1]=0;

ur[r-1]=B[r-1][r-1]-cr;

for(i=r+1;i<=m;i++)

ur[i-1]=B[i-1][r-1];

for(i=1;i<=m;i++)

{

temp=0;

for(j=1;j<=m;j++)

temp+=B[j-1][i-1]*ur[j-1];

vr[i-1]=temp/hr;

}

for(i=0;i

for(j=0;j

B[i][j]-=ur[i]*vr[j];

for(i=1;i<=m;i++)

{

temp=0;

for(j=1;j<=m;j++)

temp+=C[j-1][i-1]*ur[j-1];

pr[i-1]=temp/hr;

}

for(i=1;i<=m;i++)

{

temp=0;

for(j=1;j<=m;j++)

temp+=C[i-1][j-1]*ur[j-1];

qr[i-1]=temp/hr;

}

temp=0;

for(i=1;i<=m;i++)

{

temp+=pr[i-1]*ur[i-1];

tr=temp/hr;

}

for(i=1;i<=m;i++)

{

wr[i-1]=qr[i-1]-tr*ur[i-1];

}

for(i=1;i<=m;i++)

for(j=1;j<=m;j++)

C[i-1][j-1]=C[i-1][j-1]-wr[i-1]*ur[j-1]-ur[i-1]*pr[j-1];

}

for(i=0;i

for(j=0;j

A[i][j]=C[i][j];

}

void Display_Eigenvalue(double value[][2]) //显示特征值

{

int i;

for(i=0;i

{

printf("λ%d=%8.4f",i+1,*(*(value+i)));

if(*(*(value+i)+1)>0)

printf("+%8.4f",*(*(value+i)+1));

else if(*(*(value+i)+1)<0)

printf("%8.4f",*(*(value+i)+1));

printf("\n");

}

printf("\n");

}

int QR_With_Double_Step_Displacement(double eigenvalue[][2]) //带双步位移QR分解求特征值

{

int i,j,k=1,m=N;

double s,t;

double Mk[N][N];

for(i=0;i

for(j=0;j<2;j++)

eigenvalue[i][j]=0;

do

{

k++;

if(m==1)

{

eigenvalue[m-1][0]=A[m-1][m-1];

m--;

continue;

}

else if(m==2)

{

s=A[m-2][m-2]+A[m-1][m-1];

t=A[m-2][m-2]*A[m-1][m-1]-A[m-1][m-2]*A[m-1][m-2];

Get_Roots(eigenvalue,m,s,t);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m=0;

continue;

}

else if(m==0)

return 0;

else if(fabs(A[m-1][m-2])<=ERR)

{

eigenvalue[m-1][0]=A[m-1][m-1];

m--;

continue;

}

else

{

s=A[m-2][m-2]+A[m-1][m-1];

t=A[m-2][m-2]*A[m-1][m-1]-A[m-1][m-2]*A[m-2][m-1];

if(fabs(A[m-2][m-3])<=ERR)

{

Get_Roots(eigenvalue,m,s,t);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m-=2;

continue;

}

else

{

Get_Mk(Mk,m,s,t); //获取Mk,用于带双步位移的QR分解

QR_Reslove(Mk,m); //QR分解

}

}

}

while(k

printf("Errer\n"); //迭代过程不成功,报错

}

void Select_Principal_Element(int k)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选主元

{

int i,max=k;

double trans[N];

for(i=k+1;i

if(fabs(A[i][k])>fabs(A[max][k]))

max=i;

if(k==max)

return;

else

{

for(i=k;i

{

trans[i]=A[k][i];

A[k][i]=A[max][i];

A[max][i]=trans[i];

}

}

}

void Eliminant(int k)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消元

{

int i,j;

double rate;

for(i=k+1;i

{

rate=A[i][k]/A[k][k];

for(j=k;j

A[i][j]=A[i][j]-rate*A[k][j];

}

}

void Back_Substitution(double Eigenvector[])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回代

{

int i,j,k;

double Temp_M[N][N+1];

for(i=0;i

{

for(j=i;j

Temp_M[i][j]=A[i][j];

Temp_M[i][N]=0;

}

Temp_M[N-1][N-1]=1;

Temp_M[N-1][N]=1;

for(k=N-1;k>=0;k--)

{

*(Eigenvector+k)=Temp_M[k][N];

for(i=k;i

*(Eigenvector+k)=*(Eigenvector+k)-*(Eigenvector+i+1)*Temp_M[k][i+1];

*(Eigenvector+k)=*(Eigenvector+k)/Temp_M[k][k];

}

}

void Display_Eigenvector(double Eigenvector[],double eigenvalue) //显示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

{

int i;

printf("When λ=%8.4f\nEigenvector=\n",eigenvalue);

for(i=0;i

printf("%8.4f",*(Eigenvector+i));

printf("\n");

}

void Get_Eigenvector(double value[][2]) //利用Gauss消元法求解特征向量{

int i,j;

double eigenvalue;

double Eigenvector[N];

for(i=0;i

if(*(*(value+i)+1)==0)

{

Init_A(); //初始化矩阵

eigenvalue=*(*(value+i));

for(j=0;j

A[j][j]-=eigenvalue;

for(j=0;j

{

Select_Principal_Element(j);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选主元

Eliminant(j);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消元}

Back_Substitution(Eigenvector); //Gauss消元法求解方程组之回代

Display_Eigenvector(Eigenvector,eigenvalue); //显示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

}

main()

{

double eigenvalue[N][2];

Init_A(); //初始化矩阵

On_To_The_Triangle(); //矩阵上三角化

QR_With_Double_Step_Displacement(eigenvalue); //带双步位移QR分解求特征值printf("Contact me : 731363227@https://www.360docs.net/doc/de14185695.html, \n\n");

Display_Eigenvalue(eigenvalue); //显示特征值

Get_Eigenvector(eigenvalue); //利用Gauss消元法求解特征向量

return 0;

}

PS: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contact me :731363227@https://www.360docs.net/doc/de14185695.html,

特征值分解与奇异值分解

特征值:一矩阵A作用与一向量a,结果只相当与该向量乘以一常数λ。即A*a=λa,则a 为该矩阵A的特征向量,λ为该矩阵A的特征值。 奇异值:设A为m*n阶矩阵,A H A的n个特征值的非负平方根叫作A的奇异值。记 (A) 为σ i 上一次写了关于PCA与LDA的文章,PCA的实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特征值分解去实现的,一种是用奇异值分解去实现的。在上篇文章中便是基于特征值分解的一种解释。特征值和奇异值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往往是停留在纯粹的数学计算中。而且线性代数或者矩阵论里面,也很少讲任何跟特征值与奇异值有关的应用背景。奇异值分解是一个有着很明显的物理意义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一个比较复杂的矩阵用更小更简单的几个子矩阵的相乘来表示,这些小矩阵描述的是矩阵的重要的特性。就像是描述一个人一样,给别人描述说这个人长得浓眉大眼,方脸,络腮胡,而且带个黑框的眼镜,这样寥寥的几个特征,就让别人脑海里面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实际上,人脸上的特征是有着无数种的,之所以能这么描述,是因为人天生就有着非常好的抽取重要特征的能力,让机器学会抽取重要的特征,SVD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在机器学习领域,有相当多的应用与奇异值都可以扯上关系,比如做feature reduction的PCA,做数据压缩(以图像压缩为代表)的算法,还有做搜索引擎语义层次检索的LSI(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另外在这里抱怨一下,之前在百度里面搜索过SVD,出来的结果都是俄罗斯的一种狙击枪(AK47同时代的),是因为穿越火线这个游戏里面有一把狙击枪叫做 SVD,而在Google上面搜索的时候,出来的都是奇异值分解(英文资料为主)。想玩玩战争游戏,玩玩COD不是非常好吗,玩山寨的CS有神马意思啊。国内的网页中的话语权也被这些没有太多营养的帖子所占据。真心希望国内的气氛能够更浓一点,搞游戏的人真正是喜欢制作游戏,搞Data Mining的人是真正喜欢挖数据的,都不是仅仅为了混口饭吃,这样谈超越别人才有意义,中文文章中,能踏踏实实谈谈技术的太少了,改变这个状况,从我自己做起吧。 前面说了这么多,本文主要关注奇异值的一些特性,另外还会稍稍提及奇异值的计算,不过本文不准备在如何计算奇异值上展开太多。另外,本文里面有部分不算太深的线性代数的知识,如果完全忘记了线性代数,看本文可能会有些困难。 一、奇异值与特征值基础知识: 特征值分解和奇异值分解在机器学习领域都是属于满地可见的方法。两者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我在接下来会谈到,特征值分解和奇异值分解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提取出一个矩阵最重要的特征。先谈谈特征值分解吧: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

(2)精度分析: 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 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 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 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 1.选点选取两个监测点P1,P2、一个测站点(工作基点)A、一个后视点B。 2.观测按照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水平夹角。在A点安置全站仪,在B点和P1,P2点设置瞄准标志,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 (1)在全站仪盘左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2)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盘左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3)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4)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盘右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5)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观测水平角取平均值作为一测回水平角观测的结果。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2)精度分析: 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 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 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 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雅克比法求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设计题目:矩阵特征值分解 级别: B 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无 学号:无 指导教师: 2012年 9 月 5 日 C语言课程设计任务书 (以下要求需写入设计报告书) 学生选题说明: 以所发课程设计要求为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本任务书提供的设计案例仅供选题参考;也可自选,但难易程度需难度相当; 鼓励结合本专业(土木工程、力学)知识进行选题,编制程序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限2人选的题目可由1-2人完成(A级);限1人选的题目只能由1人单独完成(B级);设计总体要求: 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 鼓励可视化编程; 源程序中应有足够的注释; 学生可自行增加新功能模块(视情况可另外加分); 必须上机调试通过; 注重算法运用,优化存储效率与运算效率; 需提交源程序(含有注释)及相关文件(数据或数据库文件); (cpp文件、txt或dat文件等) 提交设计报告书,具体要求见以下说明。 设计报告格式: 目录 1.课程设计任务书(功能简介、课程设计要求); 2.系统设计(包括总体结构、模块、功能等,辅以程序设计组成框图、流程图解释); 3.模块设计(主要模块功能、源代码、注释(如函数功能、入口及出口参数说明,函数调用关系描述等); 4.调试及测试:(调试方法,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截屏、正确性分析); 5.设计总结:(编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心得体会及致谢; 参考文献

1.课程设计任务书 功能简介: a)输入一个对称正方矩阵A,从文本文件读入; b)对矩阵A进行特征值分解,将分解结果:即U矩阵、S矩阵输出至文本文件; c)将最小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输出至文本文件; d)验证其分解结果是否正确。 提示:A=USU T,具体算法可参考相关文献。 功能说明: 矩阵特征值分解被广泛运用于土木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中,如可用于计算结构自振频率与自振周期、结构特征屈曲问题等。 注:以三阶对称矩阵为例 2.系统设计 3.模块设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FILE *fp; int tezheng(double *a,int n,double *s,double *u,double eps,int itmax); //函数调用声明 int i,j,p,itmax=1000; //itmax为最大循环次数 double eps=1e-7,s[3][3],u[3][3]; //eps为元素精度,s为对角矩阵S,u为矩阵U double a[9];//a为待分解矩阵A i=tezheng(a,3,s,u,eps,1000);

结构的位移计算和刚度校核

第6章 结构位移计算和刚度校核 到上节课为止,我们把五种静定杆件结构的计算问题全讨论过了。我们知道内力计算问题属强度问题→是结力讨论的首要任务。 讲第一章时,结力的第二大任务:刚度问题,而要解决…,首先应该… 杆件结构位移计算 (结构变形+刚度位移) → { 刚度校核 截面设计 确定P max 又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基础(双重作用)。另外本章主要讨论各种杆件结构的位移 计算问题。 结构位移计算的依据是虚功原理,所以本章先讨论刚体、变形体的虚功原理,然后推导出杆件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再讨论各种具体结构的位移计算。 §6-1概述 一、 结构的位移 画图:梁、刚架、桁架 (内力N 、Q 、M ——拉伸、剪切、弯曲) 截面C 线位移:C ? 角位移:C ? 结点的线位移: 两点(截面)相对线位移: 杆件的角位移: AB ? 两截面相对角位移: 两杆件相对角位移: 1、位移定义:由于结构变形或其它原因使结构各点的位置产生(相对)移动(线位移),使杆件横截面产生(相对)转动(角位移)。 截面C 线位移:C ?。一般 分解 成水平、垂直两方向: CH ?、CV ? 角位移:C ?

2、位移的分类:6种 绝对位移:点(截面)线位移——分解成水平、垂直两方向 截面角位移: 杆件角位移: 相对位移:两点(截面)相对线位移——沿连线方向 两截面相对角位移: 两杆件相对角位移: 统称为: 广义位移:角、线位移;相对、绝对位移 Δki:k:产生位移的方向;i:引起位移原因。如ΔA P、Δat、ΔA C 广义力:集中力、力偶、分布荷载,也可以是上述各种力的综合 二、引起位移的原因 1、荷载作用:(荷载→内力→变形→位移) 2、温度改变:静定结构,温度改变,→0应力非0应变→结构变形 (材料胀缩引起的位移性质同) 3、支座移动;(无应力,无应变,但几何位置发生变化) {刚体位移(制造误差同) 变形位移 三、计算位移的目的 1)刚度验算:最大挠度的限制 (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1/450) 2)为超静定结构的弹性分析打下基础 3)预先知道变形后的位置,以便作出一定的施工措施: (起重机吊梁、板)(屋架安装)(建筑起拱)(屋窗、门、过梁)(结构要求高,精密)四、计算位移的有关假定(简化计算) 1)弹性假设 2)小变形假设 建立平衡、应变与位移、位移与荷载成线性关系 3)理想约束(联结,不考虑阻力摩擦) 变形体系{ 线性变形体系(线弹性体系) 荷载和位移呈线性关系,且荷载全撤除后位移将全部消 失,无残余变形,(可用位移叠加原理) 非线形变形体系 (分段线形叠加) 4)位移叠加原理(类似内力、反力叠加)

轴位移定位方法

轴向位移、胀差的安装和调试关于轴向位移和胀差的方向及机械零位的确定 安装间隙的确定 条件:由于零位是在工作瓦及非工作瓦的正中心,并且需要将推力盘靠死工作瓦时来安装并定位两只轴位移传感器,差胀传感器也如此。 方法:轴向位移和胀差的安装间隙的确定相当重要,要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来确定此间隙就会变的相当容易,并方便的安装。下面介绍轴向位移安装间隙的确定方法。 假定我们选用一个传感器,此传感器探头有效直径(除了线圈以外的)为8mm,间隙线性范围为4.5mm,传感器输入输出曲线如图1所示,电压输出-2V—20Vdc为线性输出范围,所对应的间隙为0.5mm—5.0mm,灵敏度为4V/mm即d1=0.5mm,对应输出电压为:-2V DC;d2=5.0mm,对应电压输出为-20V DC.如果轴向位移表量程范围为:-2mm--+2mm,即范围为4mm,此时安装间隙为d0=2.75±0.25mm,即d2=2.5mm,d3=3mm,只要将传感器安装在此范围之内即可。此时传感器电压输出对应于 -10VDC---12VDC.由于传感器输出与电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在传感器安装时,没有必要用塞尺去测量间隙,只要用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即可。 零位确定 在安装固定传感器时,不必关心监视仪表的指示值,在传感器固定完毕后,利用监视仪表的“零迁”即可。如果轴系不在零位,如果测量得目前大轴在+2mm,此时监视值迁为+2mm即可。

1.如果系统性能图超出规范限制范围,例如,线性区少于80mils,比例系数超出±11mV,那么首要的原因可能是系统的某一部分构成不匹配。探头、延伸电缆或前置器在电气长度方面不匹配,使得总长度太长或太短。 2.当提供的-24Vdc电压超出允许变化范围时,传感器的性能也会超出偏差的允许范围。传感器的可用电压变化范围为-17.5至 -26.0 Vdc。然而,对较高的输入电压可能会失去响应。传感器的供电电压低于- 16Vdc时线性区域将严重减小。注意,传感器的最大输出电压相比电源电压大约有4伏的偏差。也就是最大输出信号比电源电压低4伏。 轴向位移和胀差安装间隙的确定相当重要,要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来确定此间隙就会变得相当容易,并方便地安装。以往许多老电厂的技术人员受“山”字型传感器的框框影响,把此项工作看得比较机械,往往还用塞规去测量间隙,我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而且没有利用涡流传感器具有线性好,范围大的优点。下面以轴向位移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安装间隙及安装方式。 假定我们选用日本新川公司的VK-452A传感器,此传感器探头有效直径为8mm,螺纹尺寸为M14×1.5,线性范围为4.5mm,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如图1,电压输出-2V~-20VDC为线性输出的范围,所对应的间隙为0.5mm~5.0mm,灵敏度为4V/mm(这是常规数据,针对某一特定传感器应以用户自己标定的数据为准),即d1=0.5mm,对应输出电压为:-2V DC;d2=5.0mm,对应电压输出为-20V DC。如果轴向位移表的量程范围为:-2mm~+2mm,即范围为4mm,此时安装间隙为d0=2.75±0.25mm,即d2=2.5mm,d3=3.0mm,只要将传感器安装在此范围之内即可。此时传感器电压输出对应于-10VDC~-12VDC。由于传感器的间隙与电压输出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在传感器安装时,没有必要用塞规去测量间隙,只要用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即可,这样可减少现场工作强度。又如果假定轴向位移表的量程为-1mm~+2mm,即范围为3mm,此时安装的间隙为 d0=2.25±0.75mm,即d2=1.5mm,d3=3mm,此时传感器的电压输出对应与-6VDC~-12VDC,我们只要测量输出电压,使其在上述范围之内,即可固定支架,使其定位。对于其他的量程范围,或胀差均可用此方式来确定。 零位确定 在安装固定传感器时,用户不必关心监视仪表的指示值,在传感器固定完毕后,利用监视仪表的“零迁”功能将监视仪表指示“迁零”即可。如果轴系不在零位,如果机务工程师经测量,目前大轴在+0.2mm,此时将监视器仪表的指示迁为+0.2mm即可。(应该为2.5+2=4.5和3+2=5mm对应的电压值都可以,即最大正向位移对应的探头位置可以活动的范围,而不是零点电压所对应的范围)所以涡流传感器的安装是相当方便的,半个小时即可完成安装调试工作的全过程。而现在好多用户受老传统的影响,不会使用这些先进的功能而用老办法,甚至用对讲机,来回对数据、对零位,而往往螺母一紧,零位又变化了,再重新来过,5~6人忙半天才能安装完毕。所以用户一定要搞清原理,可大大地减轻工作强度和节约时间。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_特点和适用条件(仅供参考版)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 水平位移监测:对水工建筑物的顺水流方向或顺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常用观测方法分两大类。一类是基准线法,基准线法是通过一条固定的基准线来测定监测点的位移,常见的有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 另一类是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以外部变形监测控制网点为基准,以大地测量方法测定被监测点的大地坐标,进而计算被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常见的有交会法、精密导线法、三角测量法、GPS观测法等。 一、视准线法:通过视准线或经纬仪建立一个平行或通过坝轴线的铅直平面作为基准面,定期观测坝上测点与基准面之间偏离值的大小即为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直线形混凝土闸坝顶部和坝面的水平位移观测。当采用这一方法时,主要的是要求它们的端点稳定,所以必须要作适当的布置,只能是定期地测定端点的位移值,而将观测值加以改正。视准线观测方法特点是速度快,精度较高,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足是对较长的视准线而言, 由于视线长, 使照准误差增大, 甚至可能造成照困难。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 小角法:是水平位移监测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最早应用于水库大坝的变形监测,其基本原理是一通过大坝轴线的固定不变的铅直平面为基准面,通过测定基准线方向之间的微小角度从而计算观测点相对予基准线的偏离值,根据偏离值在各观测周期中的变化确定位移量。由于所需测定的位移通常很细微,因此对位移的观测精度要求很高,需要采取各种提高观测精度的措施,观测过程中需要对各作业环节严格把握,哪怕仅仅是一个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监测精度不能满足要求。 二、引张线法:利用张紧在两工作基点之间的不锈钢丝作为基准线,测量沿线测点和钢丝之间的相对位移,以确定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大型直线形混凝土的廊道内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测定混凝土建筑物垂直于轴线方向的(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 活动觇牌法: 主要用于短距离视准线观测中,活动觇牌多用于水工建筑物、桥梁、码头和滑坡等水平位移观测,可满足坝内精密导线测量的近坝区水平位移监测网等各种场合的测量需要,活动觇标是被安置在位移标点上,供经纬仪照准,从而在觇标的游标尺上读出位移标点的偏离值。主要特点传动灵活、隙动差小,可精确到0.1mm .

轴向位移

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原因及处理 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 一、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的原因 1) 负荷或蒸汽流量突变; 2) 叶片严重结垢; 3) 叶片断裂; 4) 主、再热蒸汽温度和压力急剧下降; 5) 轴封磨损严重,漏汽量增加; 6) 发电机转子串动; 7) 系统周波变化幅度大; 8) 凝汽器真空下降; 9) 汽轮机发生水冲击; 10) 推力轴承磨损或断油。 二、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的处理 1) 当轴向位移增大时,应严密监视推力轴承的进、出口油温、推力瓦金属温度、胀差及机组振动情况; 2) 当轴向位移增大至报警值时,应报告值长、运行经理,要求降低机组负荷; 3) 若主、再热蒸汽参数异常,应恢复正常; 4) 若系统周波变化大、发电机转子串动,应与PLN调度联系,以便尽快恢复正常; 5) 当轴向位移达-1.0mm或+1.2mm时保护动作机组自动停机。否则手动打闸紧急停机; 6) 轴向位移增大虽未达跳机值,但机组有明显的摩擦声及振动增加或轴承回油温度明显升高应紧急停机; 7) 若轴向位移增大而停机后,必须立即检查推力轴承金属温度及轴承进、回油温度,并手动盘车检查无卡涩,方可投入连续盘车,否则进行定期盘车。必须经检查推力轴承、汽轮机通流部分无损坏后方可重新启动。 三、汽机轴向位移测量失灵的运行对策 1)严密监视推力轴承的进、出口油温、推力瓦金属温度,当有超过两块推力瓦金属温度均异常升高,应立即汇报值长,按规程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当判定汽机轴向位移确实增大时,应按上述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800 MW汽轮机推力轴承温度超标原因分析及处理 来源:热电联盟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08-10-30 14:28:14 关键词:800 MW 简介:大唐长山热电厂(131109) 薛晓峰宋立滨石明星 【摘要】针对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汽轮机推力轴承瓦温超标、推力瓦瓦块磨损严重的缺陷,在介绍推力瓦结构基础上,对推力瓦块温度超标原因进行了安装方 ... 大唐长山热电厂(131109) 薛晓峰宋立滨石明星 【摘要】针对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汽轮机推力轴承瓦温超标、推力瓦瓦块磨损严重的缺陷,在介绍推力瓦结构基础上,对推力瓦块温度超标原因进行了安装方面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同类型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汽轮机推力轴承磨损温度汽轮发电机组的推力轴承主要作用是承受汽轮机转子在运行中的轴向推力、维持汽轮机转子和静止部件间的正常轴向间隙,因此推力轴承的正常工作是汽轮发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之一。推力轴承瓦块温度是推力轴承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瓦块温度长期超标,会加速推力瓦块的磨损,严重的将导致推力瓦块烧毁,造成汽轮机的重大损坏事故。 1 设备概况 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汽轮机为俄罗斯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制造的К-800-240-5型单轴、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五缸、六排汽凝汽式汽轮机,为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厂运行机组中的单机容量之冠,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运行稳定的优点,为我国火力发电在大容量、超临界参数机组上的安装、运行、检修、维护方面开创了先河,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1 推力轴承结构К-800-240-5型汽轮机组推力轴承的安装在高压缸后面,采用推力支撑联合轴承的结构形式。它的支撑轴瓦为6块可倾瓦块的球面瓦,推力轴承采用工作面和非工作面,均为12块扇形瓦块的结构形式,推力瓦瓦块分别布置在支撑轴承的两侧,结构见图1。 1.推力瓦块 2.推力瓦块安装环 3.推力瓦块安装环与球面瓦的配合面 4.推力瓦块供油孔 5.球面瓦 6.

水塔水平位移的计算

支架式水塔水平位移的实用简化计算 资讯类型:技术资料加入时间:2008年6月4日14:18 摘要对水塔进行动力分析时,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其基本周期可据在水塔水箱重心处单位水平力作用下该处的水平位移δ,按“顶点位移法”来计算。然而δ的计算至今缺少便于设计者应用的手算简化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确定支架式水塔δ的简化计算模型及相应公式。公式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便于计算。通过具体算例,采用本文方法与用su-persap程序作三维有限元计算对比,两者结果十分接近。 关键词支架式水塔水平位移基本周期简化计算 引言 笔者曾受委托对某建筑工地施工振动对邻近一座支架式水塔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估,需要及 时确定该水塔的自振周期,而我国抗震规范[1][2]及有关文献[3]尚未提供类似于筒壁式水塔或烟囱基本周期的计算公式。因此,深感即使在计算机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广泛应用的典型的建、构筑物,提出便捷而可行的简化计算方法,对工程设计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水塔属一种高柔构筑物,其质量主要集中于顶部。在动力分析中,通常可以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其基本周期则是一关键特征值。基本周期可由所谓的“顶点位移法”得出:t =2πmeqδ(1) 式中:meq为单自由度体系质量上的等效质量,通常可由下式确定:meq= m0+mt/4(2)m0,mt分别为顶部水箱及塔身的质量;δ为单位力作用下水塔水箱重心处所产生的水平位移。由于支架式塔身为空间格构式结构,且带有一定倾斜度,δ值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至今尚未有便于设计者应用的简化手算方法。为此,本文通过对若干6根支柱水塔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水塔结构内力及位移的本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简便的计算模型,得到了确定δ值精度较高的手算公式,进而解决了基本周期的计算问题。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十分吻合,可供这类水塔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并与现行有关规范配合应用。 一、计算δ的简化模型 1?三维有限元分析主要规律 某典型的6根支柱水塔如图1所示,顶部作用一水平单位力p=1。经过对5个不同尺寸的这类水塔作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到如下主要规律: (1)静力分析,x方向作用p=1在各层x方向产生位移,与y方向上作用p=1在各层y方向上产生位移相等。动力分析,前2阶频率相同,分别属x方向及y方向的1阶振型。 (2)各层不同方位柱均存在反弯点,中间各层,反弯点基本上位于中点,而底层反弯点偏上,顶层反弯点偏下,但不及2/3处。 (3)立柱具有一定倾斜度,有效地减小了立柱中的弯矩和剪力,塔身剪力下部小,上部大,沿高度呈线性变化。 (4)各层圈梁中诸横梁受力情况如下: ①p=1沿x方向作用,各横梁主要弯矩位于竖向平面(绕水平轴),侧向弯矩及扭矩均很小,对主要弯矩,各梁都存在反弯点,且基本位于中点。主要弯矩从数值上看,梁中梁端弯矩恰为上述二梁的一半。 ②p=1沿y方向作用,各横梁主要弯矩也是位于竖向平面,侧向弯矩及扭矩较小,约比主要弯矩小一个数量级。梁中反弯点位于中点,而梁,中弯矩为常数,不沿长度变化,即不存在反弯点,且数值仅为上述4根梁梁端弯矩的1/10。 2?δ的简化计算模型 参照上述三维有限元分析所得规律,本文提:eici为i层柱的当量抗弯刚度;ici为各单柱截面绕自身形心轴惯性矩投影到塔身截面计算主轴上的代数和,如p=1沿x方向作用,参照图1,即考虑对y-y轴惯性矩,有对柱1:i1=i-y=bh3/12(b与h 分别为截面的宽度与高度)。对柱2:i2=i-ycos2α+i-xsin2α=bh312cos2α+hb312sin2α对6根柱式支架α=60°,则层间柱当量惯性矩为ic=2i1+4i2=3(i-y+i-x)=bh(h2+b2)/4:ri,r′i分别为第i层圈梁高程处及反弯点高程处相应的半径;hdi,hui分别为第i层反弯点之下、之上到圈梁的距离;ηeib为横梁当量抗弯刚度;ib为实际单根横梁截面惯性矩;η为简化模型中的当量系数。对η本文按如下原则定出:简化模型(图2)中横梁对位移计算的贡献为:δδ′=ri6ηeib(-qi+1hdi+1+-qihui)(hui+hdi+1)

汽轮机轴向位移大

汽轮机轴向位移大 1、事故前运行方式: 机组正常运行,辅机正常运行方式,各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2、汽轮机轴向位移大事故现象: 1、OS画面发轴向位移大一值(大二值)。 2、可能拌有以下现象: ①汽轮机推力瓦温度高报警,推力瓦回油温度高报警。 ②汽轮机声音异常,内部有清晰的金属摩擦声,机组振动加剧。 ③机组胀差以及各级的前后压力发生变化。 ④机组负荷下滑(水冲击)或上升(高加解列)。 3、汽轮机轴向位移大事故原因: 1、高旁动作或者低旁动作。 2、汽轮机发生水冲击。 3、推力瓦发生故障。 4、加热器停用。 5、通流部分损坏。 6、叶片结垢严重。 7、凝汽器真空下降。 8、发电机转子窜动。 9、负荷变化急剧。 4、汽轮机轴向位移大处理:

汽轮机轴向位移大事故处理预案 1、当出现轴向位移大现象时首先应根据有无汽轮机推力瓦温度高报警,推力瓦回油温度高报警,或者有无异常变化以及有无引发事故的内因存在而确定是否是测点的问题,当判明为热控测点问题时应汇报值长申请退出保护及时联系热控人员处理。当判明非热控测点问题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2、当出现轴向位移大一值报警未达到大二值但是机组拌有振动加剧机组未有不正常的响声,此时应该立即破坏真空停机。 3、当出现轴向位移大二值时保护应该动作若保护拒动应该立即手动破坏真空停机。 4、破坏真空紧急停机步骤如下: ①主控手打停机按钮或就地打闸; 检查高中压主汽门及调汽门以及抽汽逆止门,高排逆止门及抽汽电动门应迅速关闭,检查机组负荷到零。 ②发电机与系统解列,确认汽轮机转速下降; ③启交流润滑油泵、检查油压正常; ④开启凝汽器真空破坏门,停止水环真空泵; ⑤检查下述操作自动完成,否则手动进行: a.机本体疏水联锁开启; b.凝结水再循环门自动开启,否则手动调整,注意凝汽器及除氧器水位; c.低压缸喷水阀开启;

轴向位移通道调试

轴向位移通道调试:-2.00mm对应4.00ma,+2.00mm对应20.0ma,配用Ф11mm电涡流前置器传感器,将探头放入调试机架上,然后正确接线。调节调试架测试盘的位置,看输出电流是否对应,若需调节零位和满度值时,打开背板,方可调试。将调试架测试盘置于-2.00mm 的位置,调节ZERO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4.00ma,将调试架测试盘置于+2.00mm的位置,调节FULL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20.0ma,重复以上两个动作,直至零位为4.00ma满幅为20.0ma正确无误为止。调节测试盘位置,查看电流输出、屏幕显示是否对应,将测试盘移至报警危险位置,查看对应继电器动作、结点输出是否正常、指示灯显示、屏幕显示是否正确。 轴向位移传感器安装:将汽轮机大轴推至非工作面,然后将探头安装到轴向位移的支架上,一人在设备间观察TSI屏幕的显示,在显示为0mm时将探头固定。 胀差通道调试:-4.00mm对应4.00ma,+4.00mm对应20.0ma,配用Ф25mm电涡流前置器传感器,将探头放入调试机架上,然后正确接线。调节调试架测试盘的位置,看输出电流是否对应,若需调节零位和满度值时,打开背板,方可调试。将调试架测试盘置于-4.00mm的位置,调节ZERO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4.00ma,将调试架测试盘置于+4.00mm的位置,调节FULL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20.0ma,重复以上两个动作,直至零位为4.00ma满幅为20.0ma正确无误为止。调节测试盘位置,查看电流输出、屏幕显示是否对应,将测试盘移至报警危险位置,查看对应继电器动作、结点输出是否正常、指示灯显示、屏幕显示是否正确。 胀差传感器安装:将汽轮机大轴推至工作面,然后将探头安装到胀差的支架上,一人在设备间观察TSI屏幕的显示,在显示为0mm时将探头固定。 偏心通道调试:0um对应4.00ma,200um对应20.0ma,配用Ф8mm电涡流前置器传感器,将探头放入调试机架上,然后正确接线。将探头架于振动台上取得恰当的距离(前置器输出为-10v,间隙距离2mm左右)调节输入信号,看输出电流是否对应。若需调节零位和满度值时,打开背板,方可调试。零点定在-10V即可 行程通道调试: 1.油箱油位:-200mm对应4.00ma,+200mm对应20.0ma,配用UT-81A传感器。正确接入传感器信号线,调节传感器,看输出电流是否正确。若需调正零位和满度值时,请打开背板,方可调试。在传感器为-200mm时,调节ZERO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4.00ma,在传感器满幅200mm时,调节FULL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20.0ma,重复以上两个动作,直到零位为4.00ma满幅为20.0ma正确无误为止。改变信号值查看电流输出、屏幕显示是否对应,将传感器调至报警危险位置,查看对应继电器动作、结点输出是否正常、指示灯显示、屏幕显示是否正确。 2.热膨胀:0mm对应4.00ma,35.0mm对应20.0ma,配用TD-2传感器。正确接入传感器信号线,调节传感器,看输出电流是否正确。若需调正零位和满度值时,请打开背板,方可调试。在传感器为0mm时,调节ZERO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4.00ma,在传感器满幅35.0mm 时,调节FULL电位器,使输出电流为20.0ma,重复以上两个动作,直到零位为4.00ma满幅为20.0ma正确无误为止。改变信号值查看电流输出、屏幕显示是否对应,将传感器调至报警危险位置,查看对应继电器动作、结点输出是否正常、指示灯显示、屏幕显示是否正确。 热膨胀本体安装:在汽轮机冷态下,调节热膨胀的顶帽螺丝,一人在设备间内观察TSI屏幕的显示,使显示在0mm似动非动即可。

浅谈水平位移的几种方法

浅谈几种水平位移的方法 【摘要:】本文对常用的几种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列出了这几种方法的原理,精度分析,优点以及不足,他们适用的场合等内容,对于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进行方法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字:】水平位移,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反演小角法 当要观测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经常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观测方法。但当变形体附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基点或需同时观测变形体两个方向位移时,则一般采用前方交会法。水平位移观测观测实践中利用较多的前方交会法主要有两种:测边前方交会法和测角前方交会法。另外还有极坐标法以及一些困难条件下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视准线法: 当需要测定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常使用视准线法或测小角法。

另外此方法还受到大气折光等因素的影响。 优点: 视准线观测方法因其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派生出了多种多样的观测方法,如分段视准线,终点设站视准线等。 不足: 对较长的视准线而言, 由于视线长, 使照准误差增大, 甚至可能造成照准困难。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精度低,不易实现自动观测,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而且变形值(位移标点的位移量)不能超出该系统的最大偏距值,否则无法进行观测。 测小角法: 当需要测定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常使用视准线法或小角度法 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

轴向位移与差胀

轴向位移与差胀的零点均在推力瓦处,而且零点定位方法相同。一般轴向位移变化时其数值较小,但大轴总位移发生变化。轴向位移为正值时,大轴向发电机方向移,差胀向正值方向变化;当轴向位移向负值方向时,大轴向机头方向移,差胀向负值方向增大。 如果机组参数不变,负荷稳定,差胀与轴向位移不发生变化。机组启停过程中及蒸汽参数变化时,差胀将会发生变化,而轴向位移并不发生变化。运行中轴向位移变化,必然引起差胀的变化 轴位移指的是轴的位移量而胀差则指的是轴相对于汽缸的相对膨胀量,一般轴向位移变化时其数值较小。轴向位移为正值时,大轴向发电机方向移,若此时汽缸膨胀远小于轴的膨胀,差胀不一定向正值方向变化;如果机组参数不变,负荷稳定,差胀与轴向位移不发生变化。机组启停过程中及蒸汽参数变化时,差胀将会发生变化,由于负荷的变化而轴向位移也一定发生变化。运行中轴向位移变化,必然引起差胀 的变化。 轴位移和胀差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你只要理解两个量是如何 定义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了. 账差 汽轮机转子与汽缸的相对膨胀,称为胀差。习惯上规定转子膨胀大于汽缸膨胀时的胀差值为正胀差,汽缸膨胀大于转子膨胀时的胀差值为负胀差。根据汽缸分类又可分为高差、中差、低I差、低II差。胀差数值是很重要的运行参数,若胀差超限,则热工保护动作使主机脱扣。 使胀差向正值增大的主要因素简述如下: 1)启动时暖机时间太短,升速太快或升负荷太快。 2)汽缸夹层、法兰加热装置的加热汽温太低或流量较低,引起汽加热的作用较弱。 3)滑销系统或轴承台板的滑动性能差,易卡涩。 4)轴封汽温度过高或轴封供汽量过大,引起轴颈过份伸长。 5)机组启动时,进汽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过高。 6)推力轴承磨损,轴向位移增大。 7)汽缸保温层的保温效果不佳或保温层脱落,在严禁季节里,汽机房室温太低或有穿堂冷风。 8)双层缸的夹层中流入冷汽(或冷水)。 9)胀差指示器零点不准或触点磨损,引起数字偏差。 10)多转子机组,相邻转子胀差变化带来的互相影响。 11)真空变化的影响。 12)转速变化的影响。 13)各级抽汽量变化的影响,若一级抽汽停用,则影响高差很明显。 14)轴承油温太高。 15)机组停机惰走过程中由于“泊桑效应”的影响。 使胀差向负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1)负荷迅速下降或突然甩负荷。 2)主汽温骤减或启动时的进汽温度低于金属温度。 3)水冲击。

水平位移几种监测方法

水平位移几种监测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摘要:】本文对常用的几种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列出了这几种方法的原理,精度分析,优点以及不足,他们适用的场合等内容,对于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进行方法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字:】水平位移,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反演小角法 当要观测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经常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观测方法。但当变形体附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基点或需同时观测变形体两个方向位移时,则一般采用前方交会法。水平位移观测观测实践中利用较多的前方交会法主要有两种:测边前方交会法和测角前方交会法。另外还有极坐标法以及一些困难条件下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视准线法: 当需要测定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常使用视准线法或测小角法。 原理:如下图所示,点A、B是视准线的两个基准点(端点),1、2、3为水平位移观测点。观测时将经纬仪置于A点,将仪器照准B点,将水平制动装置制动。竖直转动经纬仪,分别转至1、2、3 三个点附近,用钢尺等工具测得水准观测点至A—B这条视准线的距离。根据前后两次的测量距离,得出这段时间内水平位移量。 精度分析: 由基准线的设置过程可知,观测误差主要包括仪器测站点仪器对中误差,视准线照准误差,读数照准误差,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读数照准误差。 可知,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读数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 另外此方法还受到大气折光等因素的影响。 优点: 视准线观测方法因其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派生出了多种多样的观测方法,如分段视准线,终点设站视准线等。

水平位移几种监测方法

水平位移几种监测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摘要:】本文对常用的几种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列出了这几种方法的原理,精度分析,优点以及不足,他们适用的场合等内容,对于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进行方法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字:】水平位移,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反演小角法 当要观测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经常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观测方法。但当变形体附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基点或需同时观测变形体两个方向位移时,则一般采用前方交会法。水平位移观测观测实践中利用较多的前方交会法主要有两种:测边前方交会法和测角前方交会法。另外还有极坐标法以及一些困难条件下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视准线法: 当需要测定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常使用视准线法或测小角法。

另外此方法还受到大气折光等因素的影响。 优点: 视准线观测方法因其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派生出了多种多样的观测方法,如分段视准线,终点设站视准线等。 不足: 对较长的视准线而言, 由于视线长,使照准误差增大, 甚至可能造成照准困难。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精度低,不易实现自动观测,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而且变形值(位移标点的位移量)不能超出该系统的最大偏距值,否则无法进行观测。 测小角法: 当需要测定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譬如垂直于基坑维护体方向)的位移时,常使用视准线法或小角度法 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

第八章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数值解法

第八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数值解法 某些工程计算涉及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如果从原始矩阵出发,先求出特征多项式,再求特征多项式的根,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但一般不用这种方法,因为了这种算法往往不稳定.常用的方法是迭代法或变换法。本章介绍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一些方法。 §1 乘幂法 乘幂法是通过求矩阵的特征向量来求特征值的一种迭代法,它适用于求矩阵的按模最大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定理8·1 设矩阵An ×n 有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X i(i=1,2,…,n),其对应的特征值λi (i =1,2,…,n)满足 |λ1|>|λ2|≧…≧|λn | 则对任何n维非零初始向量Z 0,构造Zk = AZ k-1 11()lim ()k j k k j Z Z λ→∞ -= (8·1) 其中(Zk )j表示向量Z k 的第j个分量。 证明 : 只就λi是实数的情况证明如下。 因为A 有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X i ,(i = 1,2,…,n)用X i(i = 1,2,…,n)线性表示,即Z 0=α1X 1 + α2X2 +用A 构造向量序列{Z k }其中 ? 21021010, ,k k k Z AZ Z AZ A Z Z AZ A Z -=====, (8.2) 由矩阵特征值定义知AXi =λi X i (i=1,2, …,n),故 ? 0112211122211121k k k k k n n k k k n n n k n k i i i i Z A Z A X A X A X X X X X X ααααλαλαλλλααλ===++ +=+++???? ??=+ ?????? ? ∑ (8.3) 同理有 1 1 11 1121k n k i k i i i Z X X λλααλ---=? ? ????=+ ????? ? ? ∑ (8.4) 将(8.3)与(8.4)所得Zk 及Z k-1的第j 个分量相除,设α1≠0,并且注意到 |λi |<|λ1|(i=1,2,…,n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