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国外电影所承载的浓郁的异域风情更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神往。前苏联经典作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经问世便获得数顶桂冠,且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获得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关注。据此本文详细解读了该作品所蕴涵的历史、宗教、婚俗、姓氏、餐饮、都市生活及语言等民族文化画面,探讨了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品,而且更是一幅文化画卷。

[关键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因为电影的生命就在于它和观众在情感上的文化交流。所以电影,特别是一部优秀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它生动形象直观地给观众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有关历史、宗教、风俗及日常生活的画面。电影已经成为文化的“使者”,通过国外电影可以了解其国家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如1985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与戈尔巴乔夫初次会晤之前,为了解“俄罗斯人神秘的心” 观看了不下八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拍摄于1979年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响了几代观众。该片不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纪录——约有9千万人次观看了此片,并且于1981年获得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主演薇拉?阿莲托娃等于1980年也凭借该片获得前苏联国家奖金。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电影新题材的先锋,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不再是以往的说教而是转向关注人物的曲折命运,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认可。影片的情节始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了中年人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他们在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本文试展开该部电影所描述蕴涵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画卷,掀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

一、历史文化

影片片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成功不是等来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奋斗才能品尝胜利果实,凸显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坚忍不拔,主动出击,永不言败。那么为什么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而非基辅或圣彼得堡等其他城市呢?这句励志名言又蕴涵了何样的历史?原来在伊凡雷帝(1530—1584)执政时,官府横征暴敛,官库日益富盈,但民不聊生,民愤四起。为减轻沉重的租赋和减少频繁的兵役,不少敢说敢为的人前往莫斯科请愿,他们眼含热泪,痛陈时弊,拜求沙皇明鉴是非,拨乱反正,造福于民,但请愿却遭到严厉惩治,不了了之。有一次,沙皇伊凡雷帝正在宫廷附近的村镇小憩,普斯科夫请愿者得悉后马上赶到那里拜见沙皇提出减租赋少兵役的请求,然而伊凡雷帝听后不仅没有采纳民意反而大发雷霆,下令逮捕了这些请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非人性的体罚:剥去他们的衣服,把他们按倒在地,用沸酒浇烫,用蜡烛焚烧他们的须发……就这样,普斯科夫的请愿者无果而归并且伤残累累。从此,请愿者悟出了血的沉痛教训:眼泪无济于事,莫斯科(当局)是不会相信眼泪的。以后,当人们的愿望得不到同情时,就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吴国华,1988:113)片中卡捷琳娜和柳德米拉的痛哭震撼了观众的心,同时卡捷琳娜的行为又告诉观众,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莫斯科的认可、获得一席之位、成为真正的莫斯科人。(中国影视网)

二、宗教文化

影片中教授夫妇提包出门前,教授的一句“坐下来,好兆头”使不少观众困惑,明明上火车就要迟到了,为何大家又坐下来。这一习惯体现了流传至今的俄罗斯民族的多神教文化信仰。在988年罗斯受洗正式接受东正教之前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信徒。多神教是各种信仰、崇拜的相当混杂的综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畏惧、神化及顶礼膜拜。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力量是有生命的,神灵是无所不能的,是无所不在的,比如森林里有树神和鸟神,水里有水怪,家里有家神等,所以出远门前为保证顺利出行一定要静坐几分钟以听取家神悄悄给予的忠告,从而求得家神的庇护。

三、婚俗文化

在托霞的婚礼上我们听到了在我们看来与婚礼气氛格格不入甚至我们认为是大忌的来宾们的喊声“苦啊!”“苦啊!”在俄罗斯的传统婚宴上,来宾们举着酒杯一次又一次地高喊“苦啊!”“苦啊!”以劝新郎新娘接吻。新婚夫妇在“苦啊!”的喊声下频频接吻是一个古老的仪式,新人的吻会使杯中酒变得甜蜜,同时意味着“苦尽甘来”,表示婚姻美满,生活将甜似蜜。据说,这一传统源自古代婚礼上的娱乐节目。罗斯时期婚礼常在冬天农闲季节举行,出席婚礼的人在新娘家的院子里堆一雪山,然后用水浇冻,新娘及其女伴们站在“山”顶上,而新郎及其男伴们则被要求爬上去,来宾们高喊“山!(Горка!)”爬到山顶后新郎亲吻新娘,其男伴亲吻新娘的女伴,然后大家一起滑下来。由于俄语“山(горка)”和“苦(горько)”的发音相近,所以后来经过时间的洗礼便流传保存了如今的传统。

四、姓氏文化

一说到俄罗斯人名,多数人的印象就是“男的叫什么什么斯基,女的叫什么什么娃”。电影中对女一号的称呼就有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芙娜?季霍米罗娃, 叶卡捷琳娜,卡佳,喀秋莎。其实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姓、名、父称三个部分组成,如电影中女一号的姓为季霍米罗娃,名为叶卡捷琳娜,父称为亚历山德罗芙娜。父称是俄罗斯人所独有的,它表明该人是谁的子女,即叶卡捷琳娜的父亲名字为亚历山大。父称在沙俄时代曾作为权贵的象征,现在为许多正式场合下的礼貌称谓形式。在叶卡捷琳娜女儿的庆生聚会上宿舍管理员提议“让我们为亚历山德拉……孩子的父称?干杯吧!”然后叶卡捷琳娜说以外公的名字作为父称,于是大家齐说“让我们为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罗芙娜干杯吧!”在教授家的聚会上大家相互认识时“对您是一般的安东,父名是给下属叫的”。俄罗斯人名字的变化形式也相当多,分为大名、小名和爱称,如大名为叶卡捷琳娜或卡捷琳娜,小名为卡佳或卡秋莎,爱称有卡捷恩卡、卡捷娜其卡等。俄语中姓名的用法形式很多,表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除全称的姓名形式不能用作称呼语外,单独的名、姓、父称以及其他组合形式均可用作称呼用语。在正式场合同事及同龄人之间、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一般用名字和父称来表示礼貌和尊重;关系亲密的同事及同龄人之间、长辈对晚辈更多的是称呼大名、小名或爱称来传递友爱;在公事公办的正式场合可以用“先生”或职务之类的字眼加姓氏来称呼以凸显对方的社会地位。

五、餐饮礼仪

卡捷琳娜以“教授千金”的身份在鲁道夫家做客时,鲁道夫的母亲盛情款待,席间因担心“教授千金”卡捷琳娜瞧不起,鲁道夫母亲责备小儿子用错了餐具,然后殷勤建议卡捷琳娜吃鱼,这时卡捷琳娜的过激反应“我不吃……谢谢……我吃鱼过敏”使许多观众困惑。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在正式场合具有严格的进餐礼仪,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餐具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就餐时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等服务员收走。如果在非正式场合只摆了一幅刀叉而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此外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他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而来自外地的年轻的卡捷琳娜对此不甚谙熟,怕使用错误而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吓得慌忙回绝。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记叙文写作指导系列

记叙文写作指导系列 系列一:拟好标题 “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亮丽的题目,准确、简明、醒目、新颖,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亮丽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与这样一双眼睛对视,一瞥之间,顿生好感。在考场作文中,若能从“人人心中有”的意识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标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一、拟题的方式 记叙文拟题 1、要素式: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拟题或综合拟 题。 2、顺序式:以时间的推移式空间的转换拟题。 3、线索式:以全文的线索作为文章的标题。 4、点题式: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文章主题。 二、拟题的原则 1、追求简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简明就是用语少而精,也就是我们说的“言简意赅”。简明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简和明。简即简要、简洁,这是量的要求:明是明白、清晰,这是效果的要求。 2、追求醒目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勾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只有摄人魂魄让人过目不忘的题目,才能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 3、追求新颖

人们常把写成的文章比做婴儿,我们给婴儿起名时讲究叫起来与众不同、新颖、响亮、有意义,作文这个婴儿也是如此。新颖的题目,富有情趣,能先声夺人,像磁石一样吸引读者,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结构。 三、拟题的方法 1、引用诗文名句、歌词广告。 直接引用古诗文做标题,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记某人坎坷成功经历可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突出人物先进事迹,可用“一枝红杏出墙来”。劝人向善的,可用“勿发善小而不为”。引用歌词、广告,可以使文章富有时代感,表情达意生动传神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常回家看看”、“说句心里话”、“一切尽在不言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等。 2、化用诗句警句、歌词广告。 现成的名言警句,如原封不动拿来做标题,可能与中心有出入,可巧加改造,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出新意,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以“诚实”为话题,化用裴多菲的名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拟题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化用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拟题为“生活不相信眼泪”;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畏天下父母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风一夜花千树”。化用歌词拟题,也能光彩夺目,如写学生对分数的反感和苦恼——“都是分数惹的祸”;写父母的爱——“背起爱的行囊”。 3、违反常理,造成悬念。 这种拟题目方法指跳出常规的定向思维模式,反向思维,得出相反的命题,吸引读者。如“感谢你的敌人”,敌人本来令人憎恨,怎么还要感谢?原来,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真正促使你成功的往往是你的敌人。再如“胖的感觉真好”,“往事并不如

影视鉴赏 名词解释 简答题

1、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2、影视画面 所谓影视画面是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 3、景别 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4、远景、全景、中景和近景 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的大场面.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而不适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一些.但仍可表现被摄对象的整体.并能包括足够的环境.全景索然能表现出被摄对象一定的动作.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中景:中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大部分,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它对环境的表现的局部的,不适合表现整个环境.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5、特写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6、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7、运动镜头P83 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8、平视镜头与俯视镜头0P85 平视镜头是一种非常中性化的镜头,镜头中角色对象的力量、善恶等属性随着镜头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平视镜头本身无法对视野中的角色对象加以评价. 指的是人眼处于平常生活状态下的俯视镜头,不包含类似鸟瞰镜头这样的极端俯视镜头.俯视镜头没有鸟瞰镜头的统治感和主宰感。 二、名词解释 2、平行蒙太奇P105 又称并列蒙太奇。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3、交叉蒙太奇 P105 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4、重复蒙太奇 P106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5、长镜头P106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摘要: 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传播过程都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受了岁月的沉淀与磨练,在中西方丰 富多彩的动画作品中淋淋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时,都会在无形之中给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延伸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世界前行。整体而言,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而大致方向不变。并且动画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达到动画作品的大力宣传,然后供本土及世界的观众来欣赏。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如何才能大力地推进动画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进而实现动画文学的全球化。 关键词: 动画;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深远影响 无论是中国动画作品,还是西方动画作品艺术,都会在无形之中给人类文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动画艺术,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创造财富。 尽管中西方动画作品中艺术传播的形式各显神通,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同样是运用 动画作品来表达艺术的文化气息,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环境的缩影,从而让儿童乃至大人认识到文化知识真正的力量,所谓的真善美的真实所在。 一、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1)由于动画的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动画偶像剧,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简单的动画内容都能够脱口而出,比如说:《熊出没》这部动画的兴起,成为多少儿童心中的所爱,家喻户晓。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都会模仿其中的话语,进行通话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这些简单 的话语通俗易懂,就不值得一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你通过看动画而有了这些话语感觉的时候, 说明你对语言的交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就证明你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进步。动画的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不同的语言,了解许多简单的跨国文化知识、简单的短语,经过反反复复地 观看,重复地听取,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达到了文化宣传的效果,看的动画越多,对文化学 习的开展越有利。 2)动画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解决这些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对于文化交流来说,观看动画让人们在身心愉悦、身临其境的同时轻松地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这个过程既简单又方便,还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忆,听多了画面中的描述,自然就刻在脑海中了,至少也会给我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动画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在不经意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经典台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经典台词 导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经典台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下面本站为大家分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经典台词: 1、您不是莫斯科人吗? 现在差不多是吧。 2、看着他们,我不由得很感伤。我们自己给自己往脖子上戴枷锁。一切都人所共知:先攒钱买电视,再买洗衣机,汽车,冰箱。一切都象国家计划里那样提前20年都定好了。 这有什么不好? 这有什么好? 3、请问您的姓? 我的姓对您说明不了啥。 4、然后去哪里? 去特列切亚科夫斯基画廊。 我教你,教呀教,可一点作用也没有。那里都是到首都来出差和旅游的。 我看的是画,又不是人。

5、你不懂。化学是人类的未来。 未来?你还是想想现在吧。 6、瞌睡虫,还睡呢?这样一辈子就睡过去了。 星期天一大早就叫人起床。 7、别怕!还不知道谁相谁呢? 什么相亲?我们只是去做客。 8、卡佳,你怎么,考砸了? 是的,没通过二级。 别难过,卡捷丽娜。 我不难过。我反正要考过。 谁说不是呢?大学里招收35岁以下的你这样的。你的机会还多着呢。 9、那儿应该种绿色蔬菜,可以现摘现吃。 说得对。 10、那你到哪儿去遇到这些演员去呢? 你看到根儿上了。主要是到哪里找。但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11、今天我们全家去别墅。 走哪条路? 走柏油马路。 12、冬尼娅和尼古拉去别墅了…… 完蛋了,陷进了小市民的沼泽地里了。

影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蒙太奇:原是法语的一个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领域,表示把分切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电影的手段。组接的的原则有生活逻辑、推理顺序、导演倾向或美学原则等。 2.安德烈·巴赞(1918-1958) 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被誉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50年代,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他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大多数理论思维通过电影评论体现出来,代表理论文集是《电影是什么》。他的主要理论有: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论、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认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追求空间的真实性、影像与客观现实的同一,反对表现主义与蒙太奇。 3.黑泽明(1910-1998) 20世纪日本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被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在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电影人,引导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的艺术潮流。在导演手法上,他的电影具有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干净利落的特点,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最出名的导演手段是对现场的调度;在影片主题上,通过日本民族的现实和历史展开对人性的讨论,传递出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和人性的弱点。代表作品有《罗生门》、《七武士》、《乱》、《影子武士》等。 4.格里菲斯(1875-1948) 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电影大师,他完成了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使电影成为真正的艺术门类。在电影表现上,他对全中近景的转换、特定镜头的运用、段落之间的连接、摄影机的运动等作了示范式的处理;在电影制作上,他开创了叙事电影的基本叙事原则和制作模式,为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电影至格里菲斯真正成为了艺术,这种艺术是通过镜头的运用实现的。 5.爱森斯坦(1898-1948): 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把蒙太奇从艺术方法上升为电影学说,开创了电影的蒙太奇时代。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要点为:选取具有一定冲突性的镜头,剥离其原本的时空同一性,用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对列组接,就能产生一种全新的综合物,创造出未经剪辑的影片中非固有的概念;蒙太奇的作用不仅是简单的连接,更在于“冲突”和“对立”带来的震撼效果。“理性蒙太奇”主张通过画面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代表作有《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 6.法国新浪潮(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 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 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

北京师大电影学真题)

2010年艺术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意境 2、浪漫主义 3、艺术形象 4、题材 二、简答 1、简述艺术心理分析批评特点。 2、简述艺术起源“游戏说”的主要观点。 3、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4、什么是立体派绘画,及主要艺术特色。 5、简述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孙过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怎么理解。 7、简述艺术舞蹈特征。 8、什么是舞蹈编导能力。 9、什么是艺术设计教育。 10、艺术设计怎们分类。 11、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有何不同。 12、戏剧化电影叙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和特点。 14、简述冼星海创作成就及特点。 三、论述 1、论述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结合作品论述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乐派的音乐创作特征。 3、结合现状谈谈奇观电影或电影奇观现象的认识。 4、结合作品谈谈对美术借助摄影作品进行创作现象的认识。(400字以上) 5、举例说明设计美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6、论述王羲之书法对唐初书法的影响。 7、阐述对书法之“法”的理解。

8、举例评述舞蹈作品的空间结构。 9、论述数字艺术发展的得与失。 2009年硕士研究生艺术基础理论入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3分) 1 六神论 2 悲剧 3 谢晋 4 唐三彩 5 电视空间 6 德彪西 7 曲牌8 秦腔 9 电影《邻居》10 后印象主义 二、简析题(共50分,任选两题,多选无效) 1 试举例说明,谈谈艺术消费与接收的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的音乐思想 3 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4 罗丹的艺术风格 5 论述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6 以一部影视作品为例,谈谈数字技术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7 谈谈刘恒的影视编剧的特点 8 谈谈米芾的书法风格 9谈谈舞蹈的传播方式 三、论述题(共70分,任选两题,多选无效) 1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叙事风格 2 赵孟頫的绘画的风格特色 3 如可达到设计美学的完美境界 4谈谈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张 5舞蹈艺术的形式结构 6吴昌硕的书法风格特色 7 根据你的专业谈谈,你对数字艺术的认识(试着给出自己的界说,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的艺术特质) 8 结合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文艺表演,对当下文化创作中“传统”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企业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它的解决需要广告界和教育界,不断地从实践中操作摸索。本文就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广告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广告策略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广告跨文化传播是指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由于跨文化广告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差异,语言的局限性,广告创意水平与广告传播效果,广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等。故研究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 实践证明,广告的全球化思维战略难以在具体的本土化行动中产生满意的效果,亦不能适应当今多极化广告的发展,而惟一的出路也就只有将全球化广告置于“本土化思维与行动”之中,融入到当地文化的广告诉求之中,才能将国际化的产品与本土消费习惯有机结合,并

说服本土消费者去接受全球化产品。因此,近年来许多全球性大广告 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全球化思维策略,转 变为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当然这种策略转变并不是说 国际大广告公司放弃了全球化的。 二、文化互动广告策略 广告宣传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文化融合,实现文化互动,可以有效地 占领目标消费市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广告内容会有不 同感受和解释,同样的广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联想意义是不稳定的,它可能会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而变化。只有深入了解异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打 开心灵之门。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带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 在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 一方面适应受众文化才能被接受。 三、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随机应变调整广告诉求点和表现形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不相同“对广告的接 受和理解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广告跨文化传播 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针对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心理和喜好制作适 合的广告,这样才能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共鸣。美国的“万宝路”香烟 广告在美国展现的一直都是粗犷,充满男性气的牛仔形象在荒凉西部 驰骋的场景。在香港,“万宝路”广告就把牛仔形象换成了衣着高雅, 时尚新潮的成功中产阶级形象,才成功地打开销路。

俄罗斯影片赏析

俄罗斯影片赏析 我眼中的俄罗斯影片 ——谈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摘要 俄罗斯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而略带神秘的地方。她有美丽的风光、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宜人的异国风情,她曾是我们前辈神往的国度。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列宾的绘画、大剧院的芭蕾舞都是世界艺苑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艺术的神往。而在电影这个大的舞台上,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其中。对于俄罗斯影片来说,它更擅长于用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而细腻。本文重点从两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透过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来走进这个民族,了解她的一切。 关键词: 俄罗斯影片女性形象俄罗斯情结文化爱情战争 正文: 一直很羡慕有着异国情结的人,羡慕他们对于异域文化的鉴赏能力,羡慕他们骨子里的浪漫。而作为一个神秘浪漫的国度,俄罗斯固然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向往,渐渐地,我承认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于是,找寻这样的机会,我走进了俄罗斯影片赏析的课堂,带着这样的情结去审视电影,尝试着从电影开始去观望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了解和解读那个国家。也很感谢两位可爱的老师,在一学期的课堂时

光,让我们接触到众多各具特色的电影,并且带领我们解读人物,解读电影,解读俄罗斯这个国家和现在和过去。 关于语言,我什么也不懂,但是通过字幕我看得到人物的对话,懂得了他们的情感,也通过表情动作和情节,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看过的电影很多了,但依然有众多印象深刻的,如《西伯利亚理发师》、《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丑八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发现众多的影片都塑造了各种不同环境下典型的女性形象,而她们又都是小人物。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而是那个生活再年代的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电影在带给人们悲伤与欢乐的同时,也让观众徜徉在电影的细腻的情节中,心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与故事的情节产生共鸣。下面,结合看电影的体会,分题材着重谈谈我看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两部电影后,对其中塑造的不同的女性形象的解读及一些感悟和个人见解。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1979年前苏联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因天真幼稚和充满幻想而冒充教授的女儿,并爱上了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进而怀了孕。不久,鲁道夫发现真相并抛弃了卡捷琳娜。但卡并未就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读书,终于在十六年后成为莫斯科一家大厂的厂长。此后,卡捷琳娜又结识了电焊工果沙,并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真相再一次暴露后,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 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 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可归结为一句话: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符码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让信息含义得以理解的逻辑关系。而“次符码”是符码在一些相应电影领域中使用的规律性) 3.类型电影 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⑤近年来,类型电影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将不同的电影类型特点融合在一部影片的创作中的“类型融合”,为了研究类型电影理论的制作、生产规律,电影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类型电影理论”,对西方电影中成熟的电影类型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电影中的产生背景、分类依据、主要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功能和社会机制等。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的元素外表下,蕴含的是美国“相信自己”的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的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的一个原因。 二、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的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化创1401 张晓静201443007 《我看俄苏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很让人期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为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战争场面或是战后重建的战争主题电影,听到片头跳动的典型苏联欢快音乐,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果然,这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导演仿佛为我们遮住了帘一样,避开女主角卡捷琳娜未婚生女的尴尬处境,只用一个篇幅有限的深夜哭戏(因照顾婴儿与加紧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所导致的心力交瘁而落泪)来展现,至于一个地位卑微的工厂女工独自抚养一个孩子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却没有详细描述;镜头一转,我们可怜的卡捷琳娜已经变成了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女厂长,并且非常幸运的在火车上邂逅了浪漫风趣、真实睿智、不追名逐利、热爱生活的果沙,我想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用在果沙身上,因为在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社会大环境下,他的真实和优秀尤为可贵,很多人愤世嫉俗自恃清高,但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客观来讲,我不喜欢这部有点现实主义的女性主题肥皂剧,缺乏阿莫多瓦式的想象力和风格化渲染。角色和故事情节太过类型化,有着现在韩剧的标配,只不过深爱女主的男二换成了两个热心真诚的好姐妹。这部影片被人奉为经典,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以不成熟的眼光来看,很大原因是影片成功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让大家相信美好,让我们相信“四十岁开始生活”一切都不算太晚,你只要保持勤奋上进的态度,总有一天会碰到对的人,过上对的生活。 如今的我们,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彼此伤害,无论是利益上的还是感情上的,都淡淡地称之为现实,看到那些无私的、纯粹的人或事,总是像看到旷世奇珍一样感慨万千。电影是理想化了,但是她让我们相信美好,看一部长的电影,回忆情节很多遍,最后所看到的多是电影之外的东西。这是个有益的过程,是个成长的过程,然而这过程并不轻松,往往伴随着怀疑,伴随着痛苦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有虚荣心的面包工柳德米拉遇上善良不介意她出身的古林并幸福走进婚姻殿堂;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玛丽娅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尼古拉,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可怜的女工卡捷琳娜过着忙碌又窘迫的生活,这仿佛才是生活的常态。生活总是这样需要一些技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需要耍一些小聪明才能蒙混过关。年复一年许多事还是那样,天真的孩子找不到他的天堂。你木讷、不聪明又不足够优秀,就是要受些苦头,结局也不近美好,这是我们的传统认知。电影打破了这种观念,努力就有收获!像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口号一样。 卡捷琳娜是一个幸运儿,你得花多少的运气才碰得上一个果沙,他像极了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喜欢的那类人,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希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你又得多么优秀真实才能做到平等的和果沙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讲一讲生活的乐趣。这给了观影者很多想象和动力。 我去过很多的教堂,可还是没有找到我的信仰。感谢这部电影塑造的果沙这一人物形象,他让我相信美好,他具备你所希望的一切美好品质,但你必须变得足够优秀,才配得上一个果沙。我很喜欢歌手李健,因为他温和、睿智又真实可爱,在他的一首歌里,有过这样的一段歌词:当列车飞奔向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哪里的深夜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相聚分别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不仅是窗外的世界。我希望我人生的列车是一辆老旧的绿皮火车,不快,但是哐当哐当的一直很有节奏感的行进,当我老了的时候,变成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变得更加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地位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不放弃热情,保持对世界基本的信心和期待。 我希望这样一个老太太不管有没有遇到她生命中的一个果沙,她都一如既往的热爱生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 A Aberration:像差 摄影影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绝对电影 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抽象电影 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Academic Editing:学院式剪接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影艺学院片门 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奥斯卡金像奖 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导片 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影艺学院遮片 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Science: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 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该学院最知名的是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Standards:影艺学院标准 指美国影艺学院所订立的技术规格,以在电影工业界推行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包括:影艺学院画面(ACADEMY FRAME),影艺学院导片(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遮片(ACADEMY MASK)

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作者魏丽宏中国社科院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 【正文】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跨国企业的商品、资本、服务和信息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而随着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越来越广泛,企业品牌的跨国传播日显重要。在利用种种现代资讯手段不断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给企业品牌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最为直接也最深刻。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是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同样,文化的差异和误解及其引发的冲突与碰撞,也往往会造成企业品牌跨国传播的困难和阻碍。正如美国学者拉里·A·萨默瓦(Larry A Samovar)和理查德·E·波特(Richard E Porter)在其编著的《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一书中所阐释,“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他们在文化认知上的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本身。”因此,依据对不同文化因素的认真考量而制定和实施跨文化传播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品牌跨国传播和企业跨国经营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而只有高度重视和策略地实施跨文化品牌传播,企业才能真正有效跨越不同文化障碍,规避文化冲突,克服先天文化差异形成的阻力,并在努力寻求文化融合中,实现传播诉求,获得良好传播效果,彰显品牌魅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从而使企业品牌赢得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认同、选择和喜爱,使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走向世界,实现品牌和市场的国际扩张。 一、本土化传播:企业品牌跨国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个企业品牌本身都承载着文化,而在其跨国传播中,也都不可避免地将直面目标国的本土文化,并有可能因种种文化差异和传播策略不当,而引发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统计和分析表明,全球大约有35%—45%的企业品牌在跨国传播中失败,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造成的,国际营销案例中因跨文化传播引发冲突的实例不胜枚举,尤以品牌广告传播的创意领域为甚。种种实战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跨文化品牌传播中,企业应充分认识不同文化差异的事实,尊重目标国的文化与传统、情感与信仰等文化理念,通过入乡随俗、本土移植的品牌传播策略,形成文化对接,从而规避和缓冲文化差异带来的疏离、震荡和冲突,并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最终赢得目标国市场。 那么,在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究竟如何参照考量本土文化因素,才能制定有效的本土化传播策略呢?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在其合著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中指出,“不同种类的文化是根据一系列按照某些基本的尺度或核心的价值特征建立起来的变量来表现差异的”,这些变量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与法律、审美心理等等,如果忽略或漠视这些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变量,就会在传播过程中间引发文化误读并给品牌本身带来认知的紧张与压力,品牌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与冲击,甚至导致品牌在目标国市场被拒绝接受。 1、语言符号: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藏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并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语言文字往往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赋予远超过其本身的更丰富的意义,这就造成企业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即“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和语法本身,必须将对文化的理解范畴扩大延伸到一种更宏阔的视野”因此,出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非常容易达成认知的共识;但是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或者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中,品牌传播面临着众多语言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电视台记者编辑笔考试试题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挑战主持人》栏目初选笔试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1分,共60分。) 1、我国对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上岗资格的要求是普通话须达到(B)水平。AA级B 一级甲等C一级乙等D六级 2、汉语拼音方案中有(d )个声母。A20 B 23 C 26 D 21 3、实行兼容并包教育方针兴办北京大学的教育家是(D)。A陈寅恪B胡适C叶圣陶D蔡元培 4、播音员应掌握的正确呼吸方式是(C ) A胸式呼吸B 腹式呼吸C 胸腹联合式呼吸D深层呼吸 5、电视三原色是(A) A红绿蓝B黑白红C黄白红D黑红蓝 6、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是(A)。A齐越B方明C 铁成D曹山 7、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倡导者,古文运动发起于(C)时期。A北宋B 初唐C中唐D晚唐 8、被称为“第九艺术”的是(电子游戏) 9、我国近当代致力于研究敦煌学的历史学家是(C)。A郭沫若B金岳霖C 陈寅恪D 梁启超

10、曾主持过《现在请听》和《现在请看》的美国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是(C)。A克朗凯特B拉里.金C 爱德华.默罗D温弗瑞 11、着名的西方美学着作《悲剧的诞生》是(B )的作品,据说他最后疯狂了。A叔本华B 尼采C黑格尔D凯恩斯 12、中国最早的报纸出现在(C)。A 1895年B 1904年C唐朝D 1958年 近代中国历史最早的报纸为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 13、一分为二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B )的思维。 A唯物主义B 辨证C形而上D形而下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遍诊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 14、《沧浪诗话》是南朝严羽的一部(A)着作。A诗歌理论B诗集C杂文集D人物传记 15、我国的人民广播是从(B )建立开始的。 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B新华广播电台C北京电视台D 上海广播电台 16、丑、悲、喜、崇高都属于审美范畴吗?请选择(C)。A丑不属于B都属于C悲不属于D都不属于 18、全国性节目主持人评奖的奖项是(C )。A金鹰奖B百花奖C 金话筒奖D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百花奖】与【金鸡奖】【华表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