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3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2)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

散性思维等

三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是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5 、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答: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

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在生物课教学中,上述特征也比较突出。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目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会动脑筋想问题,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缺乏,已经造成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形成课程目标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实质上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因此,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生物新课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

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将影响到教材的编选和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在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方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讨,并创造出许多新鲜的经验,有的已经或正在成为科学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比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强调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对他们既饶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明确提出,“学科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的过程”。主张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既要有“动手”的实践活动,又要有“动脑”的理性体验活动,更多的是要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他们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强调让学生对他们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并作为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比如,一种称为“hands-on”(动手活动)的科学教育方法广为流行。这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这是一种活动方案,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强调从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取材,不仅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提倡合作与交流。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一方法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事实性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不仅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活动的基本方法,学会做个人记录,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即收集资料),并且有机会练习写作,制作图表,用一定形式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同时,增进理解力。

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则,最重要的首先是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它的灵魂在于把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教给孩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

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实验,学会记录,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6 、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

答:课程资源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从生物学科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可以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分为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校园网络、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各种动物、生物园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应当为此提供条件。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本社区或附近的与生物有关的专家(有些专家可能就是学生家长)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农村初中生物课程与农村生产、农村生活以及自然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资源为生物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

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生物教师在平时就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搜集、积累一切可能在教学中有用的材料,使其在教学设计时派上用场。此外,生物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教学所需的资源,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有比较丰富的各种数字化的资源,教师只要掌握了有关的技术,就可以方便地得到。

7 、什么是教学评价?如何转变评价方式,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答: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手段,更是达成教学目标必可少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课时教学设计来说,教学评价主要包含两部分:

(1)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尤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鼓励性评价,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节课的终端评价: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变式循序渐进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同学都有获得知识的成功感;从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表现评价:

也有人叫实做评价,旨在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学习成果,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等。

教学设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格式。有时是很个性化的。只要能比较好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选择用起来方便、简单、直观的形式(如流程图、表格式)比较适合。

8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的实施有什么帮助?

答:教学媒体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具有固定性和可重复性、扩散性、通用性和能动性以及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

性和功能,所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各种媒体进行适当的选择、组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

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光线、色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综合起来,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微观的、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无法感觉到的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教学方法不能变静为动的缺陷,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

9 、通过对本课中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联系本地课堂特征,进行一堂初中生物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参与或观察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 通过情景体验,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

1. 通过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 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设计思路,主要运用发现法,通过自制教具展示、自拍录像等,结合多媒体手段,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原理。

教学过程

(一)基本内容与程序

两类不同特点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什么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部分?

②请举一个反射活动的例子。引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人教版教材P103插图)中的这段文字,然后请一位同学解释。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一个反射的例子,说明人类的神经调节是非常复杂的。

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

1. 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活动环节: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老师完成一项实验。甲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向外刺出的几枚图钉尖。(如右图)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着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端20-30cm处。

“甲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甲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甲同学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甲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

教师对甲同学:“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甲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甲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分析这先后两次缩手反应,引起反射的刺激方式有什么不同?

②完成这两次反射的神经中枢一样吗?

③甲同学的第二次缩手是紧接在第一次缩手后完成的,这说明这两次缩手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第一次缩手,甲同学也没有看清盒子上有刺尖,还会有第二次缩手吗?

通过分析、推理、概括,总结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

(诊断评价一:此表的填写可以诊断学生是否初步了解两种反射的区别。)

教师利用学生讨论结果作结论,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2. 探究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这个环节从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录像片段开始〈具体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引导进入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环节,并提醒学生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防止对动物的伤害等。

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以对“意义”的认识为纽带,提出问题:“我们人类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承上启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诊断评价二: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方案,反馈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了解;通过交流实验过程,反馈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情况。)

【课后记】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录像生动、形象的画面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多数小组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所采用的实验对象大多是鸡、鸭。如果教师事先强调所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家里饲养过的,而且同一小组的成员中都比较熟悉的,除了鸡、鸭、金鱼外,还有猫、狗、兔等。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能会更丰富多彩。

3. 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谈梅止渴”的典故。并组织一次现场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先请一位吃过杨梅的同学谈他吃梅的体验,问“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唾液的反应?”然后,教师拿出几枚杨梅,“看到这些杨梅,大家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吃它的时候的酸味了呢?很多的同学分泌更多唾液了吧?”最后老师把杨梅(事先洗净)分给同学们品尝,引导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分析总结:吃梅、看梅、谈梅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的区别。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比较引起这两种反射的特点。

(诊断评价三:应用此表,意在引导学生归纳,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组织一个分组竞赛:用实例说明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现象,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诊断评价四:这个环节是一个综合反馈的环节,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

【课后记】通过“谈梅、看梅、吃梅”这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进行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理解了人类特有的对语言文字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在后面的分组竞赛中,各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举手发言,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反映出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准确的。

【布置课后作业】

1. 完成探究实验。

2. 选做题:进一步探究,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如果不给予强化,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会不会消失?

【板书设计】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 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2. 条件反射的建立。

3. 人类神经调节的突出特点:

能建立由语言、文字等抽象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习热情也很高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单元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回顾上课时的情景,我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中,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令我难以忘怀。其实,农村中学的老师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远不如城市中学,实施新课程谈何容易,于是便产生出一种所谓“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认为“缺乏资源,我改不了”。通过学习理论和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我发现,“课程资源俯首皆是”,关键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验中去挖掘、整合。在课程资源方面的“城乡差别”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必须克服惯性、惰性。只要坚持做教学的有心人,下功夫去想、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本课的成功也给我增加了信心。

本节的不足之处是:在交流探究实验方案时,学生所设计的方案缺少多样化;由于时间仓促,在引导学生从其他熟悉的动物来建立不同的条件反射方面做得不够。另外,本节学生活动的环节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如何缩小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是课改过程中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发芽学问多 二、活动对象:八年级(13)班学生指导教师:党溪 三、活动背景分析: 【资源分析】:种子发芽学问多是综合实践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主题探究的活动内容,是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探究、实验、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以及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在小学自然课种植过辣椒。),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种子实物,画图、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四、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六、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如何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 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 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科学素养论文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本文由收集整理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

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作文/zuowen/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范文)

范文一: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 途径]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说来,生物科学素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有关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遗传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和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1.实践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向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而群体间的尊重与宽容,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拓展了生物知识,同时还体验了人类发现这些知识和生命规律的艰辛。学生在研究中、在推理归纳中、在积极的思辩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了生物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普通生物学实验整理全套

普通生物学实验 内容提要 本书共编入20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动植物组织、个体解剖以及制片、标本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印证理论,学习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后附有思考题,能启发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合我院本科、基地班及大专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中学教师参考。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生物绘图技术 实验三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四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植物组织 实验六植物组织制片技术 实验七叶绿体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还原作用 实验八植物根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九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一植物的繁殖器官 实验十二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实验十三动物组织(一) 实验十四动物组织(二) 实验十五 ABO血型鉴定 实验十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七血细胞的计数 实验十八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类群(一)鱼类 实验十九脊椎动物——鸟类 实验二十脊椎动物类群(二)哺乳类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性能,学习本掌握正确的使用技术 二、材料和用品 生物切片标本;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 三、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光学显微镜是研究生物学的常用工具,由一组光学放大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它的机械系统组成,有的还带有光源部分。其结构见图1。 图1 显微镜的结构 1、机械系统 (1)、镜座和镜柱 镜座是显微镜底部的沉重部分,它使显微镜重心较低,以使之不致倾倒。其上直立的短柱部分为镜柱,支持镜臂和镜台。 (2)、镜台 又名载物台,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平板。其中央有一圆孔,称镜台孔,以便从下方来的光线由此通过。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标本。较好的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或称推进尺),既可固定载玻片又可转动螺旋前后左右移动标本。有的标本移动器上还带有标尺,可利用标尺上的刻度寻找所要观察的标本位置。 (3)、镜臂 为镜柱之上弯曲的部分,以便于持握,有些老式显微镜的镜臂与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

(高考生物)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技行业)什么是生 物科学素养

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

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8-11-17T18:21:34.94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7期作者:刘洋 [导读] 现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生物学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代高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不够扎实等, 摘要:现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生物学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代高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不够扎实等,所以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以期能为高中学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 生物科学素养 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中生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高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为将来的学术研究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水平[1]。高中生物是高中生踏入探索生命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为了学生将来可以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培养其生物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于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1.当代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1.1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在高中生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有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不够重视的现象。生物在高考中的比分相较于其他学科略低,导致有些高中生对待生物这门学科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其重要性低于其他科目,所以将学习重心放在了数学、物理等分值略高的科目上;还有些学生觉得生物学科的难度不大,自认为已经背诵了知识点,就是掌握了知识点,即学好了生物这门学科。 1.2说教式教学方法抑制自主思考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还停留在课堂上的一对多说教式教学,对于许多中学生物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可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听懂了课堂内容,背会了课本重点,考到了好成绩便是学好了生物这一门学科。 1.3生物学习的自主选择少,课堂方式单一在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生物的学习仍然是由理论课与课后刷题组成。然而,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与枯燥无味的课后练习使得一些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反感,更不要说主动地进行课外拓展,自然无法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长期处于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亲身感受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缺乏对生物科学前沿技术的接触和感悟,自然无法培养其自身对生物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由此观之,高校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少,也是当下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难点。 2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1学生夯实基础,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高中生要想将来在生物科学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拓展,高中阶段拥有扎实的生物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兼顾成绩的同时在课堂外开阔自己的眼界,主动学习、接触更深入更前沿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生在日常的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上,主动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中生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 2.2 设置问题情境,实现探究性学习科技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们的好奇心,而这也是每个人的天性使然。说教式的课堂看似实用高效,实则枯燥而不易使学生激发与生俱来的探索热情。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是被动的,并且学生学习能力与老师不相同,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如果教师能够在这时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引导,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搭建学习环境,比如说组织学生一些常见但并未深入学习的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则更易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其洞察力和创新力,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 2.3注重生物实践的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中学生的生物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而没有加以实践的话,学生与生物科学研究的距离感会越来越大。生物这门课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关联性很强,并不是只重视理论的一门课,大自然中的一切动植物与场所都是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场所,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也可以开展实践学习,例如组织生物趣味活动、开设实验课等。注重实践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应该把握机会,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激发对生物学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2.4 提供必修和选修课程,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人类本能是趋向于控制周围情况并把握主动权,因此长时间的被动学习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放手,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例如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引入大学生的上课方式,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课程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是组织一场专题报告,对某种生物现象组织讨论会,或者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性论证。可供选择的空间越大,越有利于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化被动为主动,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结语: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索科学技术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对高中生来说,是尝试迈向生物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108班11080816 唐雅婷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生物科学的便是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正在逐渐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生物学家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 要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 二、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改革进行的几年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未能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为突破,也就是说面对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主题学习材料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行知实验学校 2012年6月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多的认为,科学的课程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品质、情感、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 关键词:科学方法自主合作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多的认为,科学的课程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品质、情感、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现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通过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传授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得到的才可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 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从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在实践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 (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学生科学知识、技能与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吴婉结合您的课堂教学实践,简要说明在生物新授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式。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开好、开足实验课,不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更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线索”,才能抓住观察重点。通过一些实验可以逐渐让学生抓住观察的重点,学会观察。例如,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一般调查表包括“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我在设计该调查表的时候,加多了一栏“形态特征”。虽然是一份调查,可是这样一改,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验。学生能抓住观察目的:该种生物具有的形态特征,如何去区分不同植物、动物。学生通过多种植物的观察,慢慢能把握观察的重点:植株高矮、叶的大小、形态、花的颜色等。接下来观察油菜花的结构时,目的是了解花的结构,因此可以由外向内,以“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线索来观察。 科学观察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例如在观察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草履虫等实验中,都要借助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更能获得正确的具体的观察结果。 有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例如绿豆种子的发芽、生长,青蛙的发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观察中的耐心和毅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实验中,引导学生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实验结果,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中,设置以下提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出什么物质? 2、如何检测? 3、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 4、为什么?怎么办? 5、如何去除叶绿素? 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也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演示实验,在对比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甲瓶中的蜡烛会熄灭而乙瓶中的没有? 2、甲瓶中的氧气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讨论,进一步活跃思维。 三、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规范性、熟练性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要使学生动作规范,学生在上课前应该要很熟悉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可能兼顾、指导到每个学生,所以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的方式,逐步检查自己动作的规范性。例如“使用显微镜”这一实验,可以同桌互评,给对方的每个操作步骤打

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人类进入了21世纪也进入了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

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 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的萌发 二、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指导教师:于敏 三、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 四、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五、活动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推断出种子萌发的必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探究实验法完成对种子发芽的探究活动。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学习,感悟人生的一点道理。 3、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六、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做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花生、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清水、等。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种子发芽相关资料、准备各种状态的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