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_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_周尚意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_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_周尚意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_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_周尚意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7期)95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

 周尚意 许伟麟 成志芬

【摘 要】依据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北京西

四地区为案例地,通过景观观察、实地访谈等方法,尝试回答怎样的胡同乡愁

实践是符合道德取向的。首先,从乡的大小、远近、移动性这三个空间维度评

价案例地的乡愁实践;其次,从人们对身体、生活经验、文化建构的态度这三

个维度评价案例地的乡愁实践;最后,列举了案例地的乡愁实践是如何体现创

新、与人为善、热爱自然的三种人性的。通过调查发现:第一,空间和地方视

角的确可以丰富对乡愁的理解;第二,地理学更关注留住乡愁的空间实践手

段,如景观设计和空间利用规定。

【关键词】乡愁;空间道德;地方道德;胡同;北京西四地区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23(2017)01-0095-07

【作者简介】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许伟麟,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研究生;成志芬,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胡同地区,“留住乡愁”的实践意义更高。因为“胡同”沉淀着老北京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记忆,成为北京人

乡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然而,如何留住乡愁?留住什么样的乡

愁?心理学、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开展了大量的讨论。本研究立足于

“空间”和“地方”的地理学视角,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所谓的“空间”,指

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空间;所谓的“地方”,指的是情感投射的土地。具

体而言,我们将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以人性对于德善的追求为道德评

价的标准,从尺度、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从身体、生活经验、文

化建构的地方维度,对人们的乡愁实践进行道德评价。

一、“胡同乡愁”道德评价的空间维度

1.“乡”的大小

“乡愁”中的“乡”是具有尺度大小差别的,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l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58)的阶段性成果。

96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7期)

之“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的“乡”指家;陆游《示儿》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其中的“乡”为祖国九州。地理学家科茨曾将尺度的大小划分为城市、国家、全球三个层级①,史密斯则将其划分为身体、家、社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共七个层级②。虽然学者对乡愁尺度层级的划分存在差异,但是小大尺度的乡之间可以进行尺度转换已成为共识③。如果小尺度的乡愁可以上升到大尺度的乡愁,或者能将大尺度的乡愁落在小尺度空间中,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乡愁就不是狭隘的④。

西四地区是北京传统居住区,它起源于元朝,且至今其居住功能未发生改变,目前共有院落五百七十多个,常住人口约1万人⑤。该居住区是北京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之一,它保留了元大都时期“棋盘式”的街巷格局,它也是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胡同肌理保留最为完善的居住区之一。西四地区还集中保留了许多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这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达40多处,这在北京的其他居住区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西四居住区居住的许多代居民的共同记忆是“和谐”文化。这种和谐的文化过去体现为独门独户家中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房屋安排;现在则体现为小家庭的和谐,以及院落多户人家的协商公管规矩。这些都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学一脉相承。依据涂尔干的机械团结理论,每个院落的居民若都有和谐的记忆,则整个胡同区就有了集体的和谐记忆。如果没有整体的和谐,单独一个院落的和谐是苍白的。古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小空间和谐、大空间对立的写照。而今北京胡同区的有机更新中,有钱人的独门独院逐渐增多,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的乡愁景象?

2.“乡”的远近

乡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对某个空间的物理距离的远离。人们离开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难免产生一种失去文化归属感的忧伤。于是,乡愁就应运而生。

似乎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越远,那份乡愁就越浓。有了乡愁,就有了对乡的眷恋和责任。但是,人们是否只有远离乡才会有乡愁、有责任,而不远离则就没有乡愁、没有责任?对于西四地区的一些老居民,他们一直居住在这里,他们从未远离过自己的“乡”,但是他们自己所在的社区,对毗邻的社区是否就可以没有乡愁了?

乡愁的映像可以体现为“图”(Figure)与“底”(Ground)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者特兰西克(R.Trancik)提出。“图”为视觉对象中易被注意的对象,“底”为被模糊的、衬托图的对象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家格雷夫斯(M.Graves)认为,在城市有些建筑可“图”⑦,当然有些建筑也可以做为“底”。美国历史保护学者认为,保护历史环

③④⑤

⑥⑦Coates B E,Johnston R J,Knox P L.Geography and Inequ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2.

Smith N.Homeless/global:scaling places//Bird J,Curtis B,Putnam T,Robertson G and Tickner L(eds.).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2012,pp.87-120.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第4期。

周尚意、成志芬:《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人文地理》2015年第6期。

北京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赵景伟、岳艳、祁丽艳:《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2页。

[卢森堡]罗伯·克里尔:《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金秋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7页。

周尚意 许伟麟 成志芬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97

 

境必须注重保护图底关系。19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对“底”的保护①。有学者也认为,历

史文化街区所根植的背景环境与街区本身形成一种“底-图”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历史文化街

区历史文化氛围的特色保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②。

阜成门内大街历史保护区与西四地区毗邻。历史时期,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的广济寺、历

代帝王庙是“图”,这些宏伟建筑群周边的传统民居为“底”。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条

大街经过多次拓宽和整修。在此过程中,历史记忆中的图底关系发生了变化。阜成门内大街

南侧高大的地质博物馆和国土资源部变为了“图”,而街南侧的历史建筑群沦为“底”。作为西

四地区的居民,不应只看到自己或自己的前辈离开故乡的乡愁,而忽视近在咫尺的乡愁景象

被破坏。

3.“乡”的移动性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那么,人们是仅把自己的出生地当作自己的“乡”,还是会把迁入地也看作自己的“乡”?事实上,当一个文化群体进入到新的文化空间中,容易因为文化不适而造成文化冲突,从而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对空间的争夺,加剧了社会

的不安定③。但是,如果人们认同新的地方为自己的“乡”,兼爱新乡和故乡,那么这将使得

人们对所有生活过的地方都有眷恋和责任感。

西四地区的新老居民大都认同这里传统的居住文化。本研究小组访谈了35位居住在西

四地区的外地人。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其中过半人员认同西四地区的文化,不认同的人员

是那些不太了解西四地区历史文化的人,鲜有了解这里的文化却不认同这里的人。正如有学

者认为,“北京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但它的基调是宽厚、深广、雄浑……它对其他文化有一

种天然的吸引力、包容力和同化力,无论是哪方文化,到了北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一

种对北京文化的认同与归顺”④。

四合院文化是外地人北京文化认同的要素之一。在四合院保护的态度上,受访者表示:“老四合院当然有必要留下来,老北京的文化都在这四合院里了”(西四北六条的外地人);“这里有保护较好的四合院,它们有必要保护下来”(西四北二条的外地人)。由此可见,迁入

四合院的外地人对于北京文化和四合院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人们保护四合院的文化自觉,实现新乡与旧乡共同热爱的道德跃升。

二、“胡同乡愁”道德评价的地方维度

1.从乡愁看人们对身体的态度

身体是人们与地方产生联系的“通道”。人们经由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感知人与地方环境的关系⑤。由于人对身体舒适感有着天然的依赖,所以当身体的识觉系统

遭受干扰,而感到不舒适的时候,就会产生“乡愁”。例如来到陌生的城市中,找不到一个安

静的睡眠地方,就会思乡。因此,“记得住乡愁”的实践,首先要尊重人们身体的基本要求。

①②③

④⑤周建明、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方明、薛玉峰、杜白操:《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孙九霞、周尚意、王宁、朱竑、周大鸣、甄峰、刘行健、杨晶晶、陈敬复、杨茜好:《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地理研究》2016年第10期。

杨剑龙:《都市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5页。

张天宇、杨艳红:《人·身体·建筑》,《建筑师》2008年第1期。

98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7期)

西四地区居民对胡同停车的反抗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西四地区起源于元朝,元大都对都城街制的规定为:“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而胡同的宽为六步①,约为9米。

这样的宽度不能走大车辆,因此可以成为人们放松身体的空间,成人可以在此散步对弈,孩童可以在此嬉戏玩耍。北京普及汽车后,这种美好的社区空间记忆被打破了。现在有许多人开始在胡同中随处停放私家车,挤占了胡同的行走、休闲活动的空间,从胡同中穿行的汽车,也增加了人们行走时的不安全感。胡同空间秩序的重构使得昔日胡同适宜宽度带给人们身心的舒适成为了记忆。

西四地区大部分居民以不同形式抵抗胡同里停车,以求留住身体层面上的乡愁。其方式主要包括:第一,通过言论反对和抵抗。该地区居民见到调查人员或者政府部门人员会主动发表他们的言论反对。多数居民认为,开车族晚上在胡同停车,白天把车开走后,又把破自行车、破三轮车等锁在停车的地方,来占住停车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居民在公共空间的日常活动。第二,通过实际行动抵抗。部分居民把一些东西放在院落的门口和附近,以防止车辆停在在胡同中。这些是胡同居民保留身体层面乡愁,反对汽车社会在身体层面上的人性异化的努力。

2.从乡愁看人对生活经验的态度

乡愁与地方密切相关。当某主体赋予一处空间以自己生活经验后,这处空间就成为这个主体的心中的地方了②。不同地方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经验包括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环境是乡愁的思恋要素。一旦人们熟悉的生活经验环境发生变化,譬如某一实体要素发生位置的移动,就会让人们感到不习惯③,进而心中也会涌上乡愁。因此,“留住乡愁”的实践,需要留住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环境。

西四地区居民重新安置四合院门墩就是一个例证。旧时,北京传统四合院门前几乎都有门墩。门墩是重要的建筑构件,它和抱枕石连在一起可以用来支撑门框和门轴,具有固定四合院大门的作用④。其次,人们将门墩雕刻成为狮子的形态,寄希望其能驱恶避邪、看门守户。此外,门墩还是日常生活中孩童们嬉戏缠玩的一个重要物件,有北京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为证。学者张善培回忆,幼童时经常听母亲说着唱着这首童谣,少儿时经常坐在门墩上,门墩伴随着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⑤。这些都说明门墩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胡同四合院有的门墩或损坏,或丢失。但是,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胡同一半的居民认为门墩仍然比较重要。门墩既承载着这里居民的记忆,亦是人们文化身份的符号象征。人若没有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层面的乡愁,自我身份认同或同乡认同就会变得虚无飘渺。我们调研中发现,不少人自发地保留门墩,或者在门前放置假门墩,期望留住生活经验中的美好记忆。

3.从乡愁看对文化建构的态度

乡愁具有主体性,其文化意义是具有不同权力的主体所建构出的结果。权力有强弱之

①②

③④⑤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修订本)》,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Tuan Y F.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p.6.

黄向、吴亚云:《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人文地理》2013年第6期。

包世轩、刘文丰、李晶:《传统建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第147页。

张善培:《老北京的记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39-140页。

周尚意 许伟麟 成志芬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99

 

分,以至于当乡愁的物质载体落在公共空间之中时,不同的人所建构的文化意义就有核心和

边缘之别,亦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因此,谁被更多地赋予建构的权力?建构了“乡愁”何种

文化的意义?这涉及到文化价值的道德判断。此外,当不同主体建构的意义发生冲突的时候,主体间能否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促成一种进步的、符合人性的文化价值?亦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西四”一名实为西四牌楼的简称,指的是今西四地铁站所在十字路口的东、西、南、北

四个方向的四座不同的牌楼。牌楼不仅仅是西四的地标,起到标识地方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同时,牌楼也表征西四的地方文化,建构西四居民的文化身份。但是,1923年为了走无轨

电车,改建了西四的四座牌楼,1953年彻底拆除。西四牌楼从此有名无实,成为老北京人

挥之不去的遗憾。2015年,西城区按照“延续原来的历史风貌和肌理”的要求,在旧址旁边

恢复西四牌楼之一,再现西四的地方文化精神,得到了很多居民的赞许。

留住乡愁的地方实践往往涉及到对地方的标志性景观进行重修的问题,诸如牌楼等古建

筑遗产。这既重新塑造了地方的物质文化景观,又重构了地方的文化意义。一般而言,政府

作为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拥有建构景观文化意义的绝对权力。规划师

和建筑设计师是政府合同的乙方,配合政府的意志。他们所建构牌楼的文化意义是值得提倡的,譬如重建后的西四牌楼上刻“行义”二字,意在告诉人们不仅要辨识好空间的方向,也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①。而对于西四居民或者经过此地的路人而言,他们在

感叹老北京风貌重现的同时,又把“行义”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道德准绳。

三、渗透三种价值观的“胡同乡愁”实践

1.体现创新的人性

留住乡愁的实践应该鼓励人的创新本能。西四地区胡同墙壁上的涂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

记住乡愁与创新的结合。在古代,四合院民居外墙通常涂以青灰,富贵人家则会在墙体上绘

制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而在西四北四条16号院落的外墙上,艺术家则进行另一番

创作。他们巧妙地将墙画中的姐弟与靠墙的一辆锈迹斑斑的单车融为一体,构成一副生动活

泼的图景:姐姐专注骑着单车,弟弟则从后面紧紧抱着姐姐,他闭着眼睛、张大嘴巴,仿佛

享受着骑车飞驰的刺激和乐趣。本研究小组随机访谈了路过居民,问及他们注视此图此景的

感受,有人脑中会浮现小时候与兄弟姐妹在胡同里骑车驰骋的画面,有人会想起与小伙伴们

每天骑着单车一起上下学的情景,有人则记起小时候站在门前等待着父亲骑车安全回家的情形。此外,在西四北三条至五条,艺术家们还在墙上绘制了以对弈、理发等为题材的作品,勾勒出昔日生活的情景。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四合院外围墙面的绘画不再拘泥于传统内容。艺术家们将对弈、骑车等日常生活的场景被镌刻在墙壁上,使得人们将往昔的记忆以图

画形式呈现出来。当日常生活的绘画逐渐成为各个城市历史街区墙面画的常规形式后,我们

还希望其他的创新。

2.体现与人为善的人性

记住乡愁的实践要体现与人为善的人性,这在各类人与人的交往中会体现出来。所谓

①《北京西四牌楼被拆60年后修复亮相》,《法制晚报》2015年1月6日,http://news.sina.com.cn/c/p/2015-

01-06/132031366155.shtml.

100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7期)

“远亲不如近邻”,胡同里的人们会十分珍惜左邻右舍的情谊,他们怀念过去四合院内“一人有难,众人来帮;一家有喜,全院来贺”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邻里互助的形式不再流行了,四合院的人际交往也日趋冷淡。为了增进胡同邻里之间的感情,为了让老居民在和邻里的交流中获得快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学生在西四北社区发起一项“胡同口述史”的活动,该活动中,他们精心准备旧时的照片、粮票、翻绳、铁盆等物件,然后邀请胡同的居民聚在一起,看着老物件讲述老故事。如有居民讲述买蜂窝煤的故事,因为购买和运输蜂窝煤不方便,所以快入冬时,邻里们就合作一起买蜂窝煤①。通过故事的分享,项目发起人李子寅发现,老居民的感情在交流中变的越来越深厚。年轻人在倾听中获得并体会了与人为善的道理,以及父辈乡愁中的具体内容。这种良善不但在代际中传递,还可以从老住户传递到新住户中。相比讲故事的实践,更值得一提的是,邻里为了和谐使用院落空间,建立了空间安排的民间规则。

3.体现热爱自然的人性

记住乡愁的实践还体现人地和谐观,即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尊敬,以及对自然的保护。

西四北胡同的槐树保护的活动就是一个鲜活案例。槐树具有性耐寒、抗旱强、扎根深等特点,十分适应北京的自然条件。因此,经过长期的选择,北京人选择将之作为胡同里的行道树。根据本研究小组的统计,西四地区目前一共保留老槐树五十多棵。一些记述西四胡同区的文章提到了槐树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联系。如有学者回忆,炎炎夏日,绿树成荫,槐树为人们提供消暑纳凉的去处;花开时节,香气馥郁,让人们神清气爽;调皮的孩童顺着树势,轻而易举爬上屋顶,如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般洒脱②。然而,随着胡同和四合院的改造,许多槐树因挡路等各种原因被砍伐,数量日益减少。因此,保护槐树以延续人与槐树的情感联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98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对每棵古树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加以保护。近年来,西四社区居委会又通过绿植认养的方式,使得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到槐树等古树的保护中来。所以,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是乡愁的一部分,倘若槐树得不到保护,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也必将被切断,乡愁亦无处安放。

四、结论

本文虽然运用地理学“空间”和“地方”的分析视角,分析北京西四胡同历史保护区的乡愁实践,但是与一般的地理学的“物理人化”,或“理性人化”的“空间”和“地方”不同。本文中的主体是生活在该区域的各类居民,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即站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上,分析乡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

第一,地理学的空间和地方视角能够丰富我们对于乡愁的理解。乡愁的空间分析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主体是否将乡愁投射的区域固定化。如果主体跳出空间固化的乡愁区域,将不同尺度上的“乡”嵌套在一起,对远乡和近乡都有情感上的投射,对新乡和旧乡都有文化上的认同,那么主体乡愁所折射的价值观就具有大爱无疆的情怀。乡愁的地方分析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留住乡愁之于维系和谐人地关系的意义。如果人们能够尊重身体的基本需要、留

①②《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老物件儿拼起新城旧事》,《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

《西四牌楼东北角:六合胡同与大兴隆胡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1d6f0101fd3w.html.

周尚意 许伟麟 成志芬 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与地方道德评价———以北京西四地区为例101

 

住熟悉的生活经验中的合理性、提升个体的文化自觉进行地方文化的建构,那么这样的乡愁

在道德上的意义更深远。

第二,不同的学科在留住乡愁的实践方式中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其中有些是非空间手段,有些则是空间手段。地理学更关注的是空间手段,并且注重评价其是否“合理性”。本文

所提供的北京西四胡同历史保护区的实践案例对于我们留住乡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

绘画景观、绿化景观和空间利用规定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区域只是局限在北京西

四胡同历史保护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希望在不同的地方发现更多符合人性的乡愁实践

案例,以呼应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城镇化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

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

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要求。

[责任编辑:张永芝]

On the Morality of Nostalgia

———A Case Study of Xisi Area in Beijing

ZHOU Shangyi 1,XU Weilin1,CHENG Zhifen2

(1.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 Beijing Studi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study of nostalgia has recently draw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from psychology,history,sociology and so on.Nostalgia is the affection of people to a place.Therefore,it is a

topicin geographical studies.Based on the moral analysis framework in cultural geography and

landscap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this article takes Xisi,a historical area in Beijing,as the case

study area.The aim is to show the moral orientation in nostalgia practice.This study consider the

morality of nostalgia in Xisi by three steps.The first is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like size,distance and mobility.The second step is from the view angle of place,which comes from the body,the living experiences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ive in Xisi.The third step is

analyzing the nostalgia practice in Xisi by three dimensions of morality which are the attitude to

oneself,others and nature.This article has two conclusions.One is that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concerned with space and place can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nostalgia.The other is geograph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patial practice of nostalgia,such as landscape design and spatial planning.Keywords:nostalgia,space,place,morality,Xisi,Beijing

罗黑芷《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愁 罗黑芷 写了《死草的光辉》已经回到十四年前去的这个主人,固然走入了淡淡的哀愁,但是想再回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时候,终寻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并非是十四年以前的时间的海洋里,竟看不见一点飘荡的青藻足以系住他的萦思,其实望见的只是茫茫的白水,须得像海鸟般在波间低徊,待到落下倦飞的双翼,如浮鸥似的贴身在一个清波上面,然后那仿佛正歌咏着什么在这暂时有了着落的心中的叹息,才知道这个小小的周围是很值得眷恋的。谁说,你但向前途寻喜悦,莫在回忆里动哀愁呢? 呵!哀愁也好,且回转去罢,去到那不必计算的一个时候。那时候是傍晚的光景,我不知被谁,大约是一个嬷嬷吧?抱在臂里,从后厅正屋走到前厅回廊,给放下在右手栏杆边一个茶几上站住。方从母亲床上欢喜地睁开来的一双迷蒙蒙的小眼睛,在那儿看见一个穿蓝色竹布衣衫的女人,是在我小小的心中觉得一见面便张手要伊拥抱的女人。我从旁边不知又是谁的手里喝了一口苦味的浓茶,舌头上新得了一种苏生的刺激,我立刻在这小小的模糊的心中感觉了:这是我家的七月的黄昏。 回转去罢,房屋依然是那所古旧的房屋,在那条有一个木匠人家管守入口的短巷左边;落雨的时节,那木匠饲养的三只斑鸠便在檐下笼中咕咕地叫唤,时候却仿佛是五月。祖母在伊静悄悄的房中午睡;父亲的窗子里似乎有说话的声音;我的一个伴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叔母生的——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也不见;我独自在后院天井里蹲着。那从墙边和砖缝里挺生出来的野草,有圆叶的,有方叶的,密密的,疏疏的,不知叫做什么,衬着满阶遍地的青苔,似乎满院里都是绿色的光的世界。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姆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背靠着那窗下坐着。伊是我的姐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仿佛比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因为是十五岁的女孩儿呢!姐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用面庞亲热地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摇我的肩膊,抚我的头发,喊我做“赫弟!赫弟!”我痴痴地瞧着伊的那笑眯眯但是而今我记不清楚了的尖尖的脸。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一、余光中简介 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3、婚姻家庭余光中与表妹范我存的情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余光中的文采和地位,更多的是夫妻俩的情深义重。 据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在此之前,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几眼,不过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 范我存此时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母亲孙静华是新女性的前辈,她总是教导范我存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 范我存的父亲范肖岩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早年留法,当然受西方影响,比较尊重女权。抗战爆发,范肖岩在带着妻女逃往内陆的途中染上肺病,一病不起。幸好外婆和舅舅已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doc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 读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扰,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

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想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壶。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漓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结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窄.(zhǎi)揣摩.(mó) B.海峡.(xiá)矮.(ǎi)弦.乐(xián) C.坟墓.(mù)掠.夺(luè)湾.(wān) D.颠簸.(bǒ)倾.听(qīnɡ)承载.(zài)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全诗共四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B.《乡愁》一诗中,诗人将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人生阶段的共同特征。 C.《乡愁》一诗中,在长大后这一阶段诗人找到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是邮票。 D.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都实现了物化。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7.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9.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课外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群星璀璨的诗海中,《乡愁》可以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诗作之中,感情上继承了古典诗歌念亲、恋乡的传统,又融入了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对大陆深深的依恋,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诗作难以比拟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而笔者作为一个身处异乡之人,对绵长的乡关之思,体会尤甚。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情感,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将之呈现在读者眼前,其蕴绵长。 本诗又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

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思乡之情固然愁,然个中滋味实在耐人深思。最后我也作首小诗,也算是一舒胸中乡关之思。 登高 秋日登高,遥望乡关,怅然之感不觉涌上心头。不自意露于笔尖,得七律一首: 千里南粤初见秋, 欲览风光上高楼。 乡关北望九连外, 烟雨西风使人愁。 负笈他乡长作客, 山南山北身迹留。 徒羡飞雁生双翼, 偷闲小归亦难求。

《乡愁》随堂课后作业含答案

3 乡愁 01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5.(陕西三模)请你参加以“剪不断的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题目。 (1)【写名句】请将杜甫的诗句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对对联】阅读下列材料,把下面这副为余光中先生写的挽联补充完整。 材料一: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因病去世,享年九十岁。那个写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诗句的人,那个曾经想象生命的终结是返乡的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给灵魂贴上了一枚邮票,返回了他生命的上游与故乡。 材料二:余光中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笔耕不辍,他自称所从事的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政大台文所教授陈芳明也曾赞誉:余光中在的地方就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 的《乡愁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 在细细品味和理解。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 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 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
1/6

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 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 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 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 和 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 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 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 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 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 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 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 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 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 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 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 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 却在苦苦 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 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 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 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 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 国人的心中, 将所有海外游子, 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 给了祖国同胞, 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 时, 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 读者可以感受 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 而 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 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 的“中国情结”。 其次,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 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 文化,尤其是《诗经 》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 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 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是,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 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 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采用 《诗经》 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
2/6

《皇帝的新装》阅读

《皇帝的新装》阅读语段 (一)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地称赞“布料”的原因是() A.为了蒙骗皇帝 B.替骗子说谎 C.他们相信别人都能看见布料 D.为了表明他们可以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2.“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是两个_____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皇帝的__________,又写出了他的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对皇帝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4.《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中心意思是() A.指责了两个骗子的卑劣行径,他们利用人们的信任骗取他人财物。 B.讽刺了皇帝图漂亮,求虚荣,反而被骗得赤裸裸地大出其丑。 C.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D.指明了只有无私欲、无邪念的人才能说真话,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们,剥下了他们虚伪的面纱。 参考答案:1.C 2.反问恐惧骄横 3.语言心理 4.C (二)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 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 的影子也看不见。 “你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皇帝的新装》同步训练答案及解析

《皇帝的新装》同步训练答案及解析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勋章(x ūn) 派遣(qi ǎn) 骇人(h ài) 呈报(ch éng) B .头衔(xi án) 称职(ch ēn) 妥当(tu ǒ) 炫耀(y ào) C .赏赐(c ì) 爵士(ju é) 授予(sh òu) 御聘(p ìn) D .滑稽(j ī) 愚蠢(ch ǔn) 陛下(b ì) 大款(ku ǎn) 2.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骇人听闻: (2)不可救药: (3)随声附和: (4)盖世无双: 3.关联词语使用恰当,表意明确的是( )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 )不关心他的军队,( )不喜欢去看戏,( )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A.既 又 又 B.既 也 也 C.不但 也 也 D.不但 还 还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B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C .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D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的。 B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 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D .班长提议星期日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声附和.... ,纷纷表示赞同。 6.对本文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B .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夸新装 C .喜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D .喜新装、做新装、夸新装、穿新装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扰,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 “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想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壶。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漓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结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

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

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

皇帝的新装阅读段落及标准答案

初一语文《皇帝的新装》语段精读 语段一、 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给这一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2.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按要求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A、极力突出皇帝爱穿新衣这一癖好的词语是: B、照应后面皇帝受骗的词语是: C、暗示故事高潮与结局的词语是: 5、“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有何作用: 6、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语段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的人。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13.“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15.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语段三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结合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2.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3文段中加粗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4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语段四 [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会会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 题记:心是一块碑石,铭刻无数难忘的记忆,最难以被日月风化的,是乡愁, 乡愁! 01 鸡鸣狗叫是我记忆中的序曲。鸡在笼中打鸣,母亲起床了,看见我骨碌碌地睁 着眼睛,说:鸡还在叫呢,赶紧眯着眼睛睡。 小黑狗在门外慢声嚷嚷;父亲如厕去了,这是他老人家被生物钟定住的时间。 小狗在和主人搭讪,或者是为主人壮胆;黎明前最黑暗、最瘆人。 太阳出来了,鸡报晓就完成任务了。母亲起床很早,一大家子家务,五更后在 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开始忙碌。 02 门前有棵皂角树,生长在一条羊肠小道边上,有十来个小儿牵手合围的腰身。 一两人高处,又横向长出一枝大树杆,也有树腰的三分之一粗细。整个树冠枝 叶特别茂盛,从崇小放学出门,一眼就看见它,似青山隐隐。 祖奶奶喜欢它。她有块平整的原石在树下,带着自己编织的蒲团放在上面,这 是她的交椅,任何人不得占坐。只有她不在时,我们才去坐一下没蒲团的光石头,学习她的姿态:你们这些小臭屌的,不好好念书……俨然一副老奶奶样子。 祖奶奶在下半年,把皂角收集起来,晒干了,留着洗衣用。她教年轻小媳妇小 姑娘们用皂角洗衣:先把皂角捶碎,夹在衣服里一块搓。 “省钱又掉邋遢,晒干了穿在身上舒服,清香。”祖奶奶说。 我就看见万年姐姐和我家小姐姐没听她的话,偷偷地洗肥皂、香皂。祖奶奶发 现了,把嘴翘多高,大半天都不会搭理她们了。万年姐姐“咯咯…”地笑,歇 不下来,倒在我小姐姐怀里打滚。 皂角树在夏天可是大家的宝贝了,浓密的树叶子亭亭如伞盖,有一个大稻场那 么大,在它下面歇息,阴凉、舒服,大人常常在这里开会商量事情,休闲、纳凉。这里也是“大碗会”的处所,大碗装满饭,堆尖着菜,边吃边说话,有时 互相还可融一些美味,比在家闷热用餐舒畅多了。 03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梁衡《何处是乡愁》,完成下列小题。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莱,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⑤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乡愁》原文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