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_省略_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_余向华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_省略_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_余向华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_省略_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_余向华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变迁

*

———工资差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余向华陈雪娟

内容提要:针对农村户籍者普遍遭遇的同工不同酬和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基于1993—2009年CHNS 微观数据,从工资差异和机会差异双重视角,本文进行了综合异质性揭示和内生性处理的计量和分解。结果显示:改革中岗位进入上的机会歧视有所减弱,但部门进入方面的机会歧视依然较大;户籍分割与其他分割的结合,使城乡户籍劳动力面临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而机会差异与工资差异内在关联,使户籍分割的工资效应被部分隐藏在部门差异、岗位差异等分割形式之下;分位数分解后发现,城乡工资差异各分位点都未能缩小,甚至屡显扩大迹象,其主要根源就在于户籍工资歧视。因此,切断户籍与部门和岗位进入等的联系,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消除机会差异,促进城乡就业平等,实现同工同酬的关键。

关键词:户籍分割效应

劳动力市场分割

机会不平等

同工不同酬

*

余向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048,电子信箱:yxhpku@126.com ;陈雪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

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chenxj@cass.org.cn 。本研究得到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和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

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10301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JY005)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9JJD790003)资助。作者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在城镇住满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即列入城镇人口加以统计。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启动的大范围变迁,使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配置就业机会和工资福利的主要机制,

其运转的效率和公平性,日益成为影响和谐发展的关键。就业机会平等、同工同酬,是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各种非竞争性因素,

现实劳动力市场存在诸多形式的二元分割。在相互分割的不同子市场,就业机会配置机制、工资决定机制及工作条件等有着明显差异,且不同子市场间自下而上流动困难,导致事实上的机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尤为明显,其中,农村户籍者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遭遇歧视最为突出。

在中国,城镇不仅是人口和市场机会的聚集地,更是公共服务和福利的聚集地。改革开放后对流动的限制逐渐松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了城市,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大军———农民工队伍。据邢春冰(2008)基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截至2005年,进城务工农民占整个城镇劳动力的比重平均达22%左右,

流向集中的省份(如浙江、福建和广东)甚至超过40%,最高的广东达56%。而从绝对数量看,截至2009年6月底,民工总规模达2.4亿,外出农民工规模约为1.5亿,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①约1.23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外出务工,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起着重大作用(Giles ,2006;孙文凯等,2007)。但这些外出务工农民,虽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并主要靠工资生活,但由于未获得城市户籍,面临着双重歧视:就业机会上受到“进入”歧视、工资报酬决定上同工不同酬。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精神

7

9

的现象极为普遍,多年的户籍改革依然未将其明显消除(孙文凯等,2011),严重阻碍着城镇化的推进,也明显与人本和谐、包容式发展等时代诉求不协调。为此,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专门提出了明确目标:“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①

本文拟以分析测度中国农村户籍劳动者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的就业歧视状况为主旨,揭示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的存在形式,识别户籍分割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不同户籍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定量分离出户籍工资差异中特征因素和户籍分割因素的影响大小,由此从就业机会差异和工资差异上测度户籍分割的效应。相关经验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两条主线:一是分析检验市场分割的存在性。检验这种分割涉及3个关键特征假说:市场可划分为几个明显不同的子市场,各子市场的就业机会配置机制和工资决定机制不同,子市场间存在流动障碍(Ryan,1984;William,1985)。藉此,文献多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存在诸多形式的分割,如:城乡分割(蔡昉等,2001;王美艳,2005a,2008)、地区分割(Daniel,1999;Démurger et al.,2008)、部门分割(Démurger et al.,2009;余向华、陈雪娟,2011)、行业分割(张展新,2004;陈钊、陆铭等,2009)、岗位分割(Yang&Guo,1996;Meng&Zhang,2001)和性别分割等(王美艳,2005b)。这些分割多与户籍制有关,户籍分割是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关键(赖德胜,1996;李骏、顾燕峰,2011)。

二是分解测度户籍歧视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程度。城乡分割导致机会不均等并进一步引起收入不平等(Zang,2002)。Meng&Zhang(2001)基于上海的微观数据,发现歧视引起的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间收入差异达50.82%;邓曲恒(2007)利用中国社科院2002年CHIP数据,通过Oaxaca分解,发现歧视可解释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低工资群体上的差异主要由歧视引起,高工资群体间的差异则主要是个体特征差异所致;王美艳(2005a)利用中国社科院2001—2002年的五城市调查数据,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发现户籍导致外来劳动力在公有部门就业机会低于理论值约30%,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43%由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引起。以上研究大都导出一个结论:户籍歧视是城乡收入不平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人力资本等特征差异是导致城乡工资差异的主因:邢春冰(2008)利用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Oaxaca分解,得出劳动者特征差异可解释民工与城镇工小时收入差异的90%,其中教育差异是主因;Démurger et al.(2009)的研究也指出,城乡收入不平等的主因在于城乡户籍劳动者在年龄、工作经验和教育水平上存在的显著差异。

本文基于CHNS微观家计数据,基于条件分位数回归和分解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分析考察了市场化变迁下不同时期户籍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效应。本文可能的新意在于:第一,现有相关文献多数是从工资歧视角度研究户籍分割的效应问题,本文则选择了机会歧视与工资歧视的双重视角,更有利于完整呈现城乡分割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同工不同酬这两类普遍的歧视现象及其内在关联。第二,本文的实证分析,时间维度与结构维度并重,综合考虑样本异质性问题和变量内生性问题进行逐层深入,使户籍分割效应在机会层面和工资层面的时序表现更为明确。第三,现有文献受数据之限多做截面分析、所用数据较旧,不利于动态反映市场化进程中户籍分割的时序和结构变迁,本文用的是更新到2009年的CHNS大样本微观面板数据,时间横跨了市场化进程几个关键阶段,且教育、收入等重要数据经过净化,特别是收入据地区和年份的购买力进行了平减,因而数据具有更全的时序性、更高的质量、更佳的可比性。第四,本文从机会与工资双重视角,识别了户籍分割

89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http://www.gov.cn/test/2011-03/16/content

_1825941.htm

效应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不仅测度了各年户籍工资溢价的分位结构,还得到了户籍对部门进入和岗位进入机会的影响分布,并以进入概率差异测度了城乡户籍就业机会不均等程度,阐明了机会差异和工资差异间、

户籍分割与部门分割和岗位分割等之间的联系,从而综合揭示了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效应及其时序变迁,深度回应了“十二五”规划所着重提到的农民工平等就业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是数据与变量描述,第三部分阐述识别户籍分割效应的策略,第四部分分析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和政策涵义。

二、数据与变量描述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简称CHNS ),①截止目前,该调查分别于1989、

1991、1993、1997、2001、2004、2006、2009年各进行过一次,每次样本中家庭数为4000左右,个体数约为14000—15000人。1993年之前,相关数据不太完整,故本文选择从1993年开始,而且该年恰好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向的第一年,劳动力市场得以开始真正的大规模运作。此外,按通行做法,剔除了最高和最低各4%的奇异数据。

基于CHNS 数据特点,结合本文研究目标,我们选择了个体特征、户籍登记及就业情况三方面的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虚拟变量,男性=1)、年龄(选取了18—60岁劳动力年龄段的

样本,

同时引入年龄的平方项)、教育程度(定类变量,②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及地区类型③(东、西部为虚拟变量,中部为参照组);就业方面,④选择了就业的部门性质(虚拟变量,国有部门=1)、

⑤岗位性质⑥(管理岗和技术岗均为虚拟变量,

均以一般岗为参照组)和工资;⑦户籍登记方面,户籍变

量设为虚拟变量(城镇户籍为1),这里的农村户籍者,是指流动到城镇就业并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

收入、

但户籍依然为农村的农民工,故此处户籍是中国特定的身份符号。(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整理后的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中分别列出了均值意义上农村和城市户籍样本的相关描述性统计。这些数据,初步反映出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户籍分割迹象,比如:城镇职工受教育优势呈拉大趋势;就业部门结构和岗位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城镇户籍者进入国有部门比例一直远高于农村,城镇工更多集中在管理岗和技术岗,而农村户籍者更多集中在一般岗;农村户籍者与城镇户籍者月均工资比持续下降,由1993年的125%降到2009年的78%;从工作时长看,农村户籍者月均工时明显高于城镇户籍者。

三、识别策略

不同户籍者的工资差异和机会差异在不同群体有不同分布,直接基于城乡混合样本数据以

9

9①②③④

⑤⑥⑦

有关CHNS 数据的详细说明,参见CHNS 网站主页:http ://www.cpc.unc.edu /projects /china 。

小学毕业1、初中2、高中3、中等技校或职校毕业4、大专或大学毕业5、硕士及以上6,去除了缺省值和“不知道”的样本。地区划分参照标准做法,样本省中,东部包括江苏、山东、辽宁,西部包括广西和贵州,其他为中部。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上农村户籍劳动力(即农民工)所面临的工资户籍歧视问题。这里的收入仅限于工资收

入,不包括种植、渔业等其他收入,也不包括奖金和各种福利收入。考虑到工资性收入为农民工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奖金和各种福利收入通常独属于城市正规工,可以预期我们对户籍歧视的估计值相对谨慎和保守。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视为国有部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包括外资企业)视为非国有部门。按CHNS 问卷特点,本文将专业技术工作者、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司机、运动员、演员、演奏员等划归技术岗;将管理者、行政官员、经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军官、警官等划归管理岗。非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服务行业人员,士兵、警察等划归一般岗。

.CHNS 问卷提供了每月工资、每周工作天数、每天工作小时数,利用以上数据我们计算了小时工资和月均工时。

OLS法进行识别,只能得到均值意义上的工资差异表现,不能反映差异分布的异质性,同时,也忽视了变量内生性导致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下面步骤来逐步揭示异质性、处理内生性。

表1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情况

农村户籍均值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城镇户籍均值数据的描述性统计199319972000200420062009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月均工资191.1447.1529.4685.5837.11268.8152.8417.1556.9864.51008.91620.9月均工时200.49195.59194.33211.91209.11201.02190.24171.5172.62176.29176.31178.21国有部门0.650.50.340.130.120.10.950.890.830.640.590.57管理岗0.110.130.080.080.090.080.220.270.280.30.290.27技术岗0.210.210.230.240.240.270.380.380.430.430.410.42年龄32.9233.8934.8137.6438.939.4436.6437.0538.440.3541.4342.19性别0.660.640.670.640.650.650.560.570.570.580.580.59

教育程度1.721.781.892.032.081.972.422.663.013.193.33.29东部0.530.450.430.460.510460.580.440.530.530.530.54西部0.240.260.30.280.230.250.20.190.160.160.160.16样本量77778694152666791418231859168513.0413171366(一)揭示异质性的标准分位数回归模型

Koenker&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数回归(QR:Quantile Regression),可在考虑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识别出差异分布,获得户籍效应分布的更多结构性认识,同时不依赖于OLS的正态性、同方差性要求。我们藉此来初步揭示工资效应的分布情况。有关回归方程形式如下:

ln Yτ

i =X

i

βτ+H

i

δτ+ε

i

(1)

εi

=0(2)

ln Y

i 为对数化小时工资,H

i

为户籍(虚拟变量,1为城镇),因素向量X

i

选取了教育程度、性别、

年龄、部门性质、岗位性质、所在地区等。上标τ表示τ分位;ε

i

是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户籍变量相

同的个体间的残差项,代表隐藏的个人能力或偏好,Qτ

εi

指残差变量ε的τ分位数。给定随机样本

(Y

n )

n=1,…,N

,对应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可通过求解Koenker&Bassett(1978)提出的下式获得:

(β^τδ^τ)=argmin

δ∈R

K∑N i=1ρτ(ln Y i-H iδ-X iβ)(3)

其中ρ

τ

(u)=τ

u

I

[0,?)

(u)-(1-τ)

u

I

(-?,0]

(u)为检验函数,I(.)为示性函数(Indicator

Function)。

(二)考虑变量内生性校正与机会差异揭示的TE模型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就业情况的部门性质与岗位性质,也与个体的户籍、教育等有关,因而存在一定的变量内生性。忽视这种内生性会引起估计结果的系统性偏误。同时,就业的机会歧视很大程度上也主要表现在部门进入和岗位进入方面。为此,本文在工资决定方程之外,再引入一个内生变量的决定方程,来识别不同个体在部门或岗位进入方面机会差异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从而综合揭示户籍效应的机会层面和工资层面表现,以及机会差异对工资差异的影响。

本文首先采用TE(Treatment-effects)模型来校正变量内生性导致的偏差。①模型在基准的Mincer方程(4)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内生变量D

i

的决定方程(又称机会方程,见式5):

ln Y

i =X

i

β+D

i

δ+ε

i

(4)

D*

i =M

i

γ+Z

i

φ+μ

i

(5)

001

①关于TE模型应用技术细节和应用示例,参见STATA技术文书,再参见余向华、陈雪娟(2011)。

D i =

1,D *i >00,{

其他

(6)

D i 为内生虚拟变量,分别代表就业的部门性质、岗位性质等,X 为户籍以外的因素。D *i

为个体进入的机会比率,藉此可得出平均的机会比率;M i 是决定进入情况的各种外生因素。Z i 是识别变量,我们选择的是户籍变量,φ为机会比率系数,代表户籍对进入机会的影响程度。模型选用两阶段Heckit 法处理,

先用(5)式的Probit 模型估计出λ值,得到D i 后代入(4)式,再以OLS 法对(4)式进行无偏估计。TE 模型还可得到城乡工资差异期望值(DIFF )。

(三)同时考虑异质性和内生性的QTE 模型

TE 模型也是一种均值意义上的分析,不能提供有关结构方面的异质性信息。为在内生性问题处理的同时考虑异质性揭示,

可在标准分位数回归的框架下,引入TE 模型思想,这就是Fr lich &Melly (2010)提出的QTE (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 )模型。我们的结构方程为:

ln Y τd i =X i βτ+D i δτ+εi (7)D i =X i γτ+z i φτ+v i

(8)

方程(7)是工资决定的主方程,方程(8)是内生变量D i (部门性质变量和岗位性质变量)的决

定方程。ln Y d i 是潜在变量,如果该样本进入,则d 值为1,获得ln Y 1i ,否则获ln Y 0

i 。v i 是依赖于排序

变量εi 但不可观察的信息。变量z 是选定的工具变量,我们选择的也是户籍变量。此外,定义“按其他条件相同、但因有了城镇户籍就进入”的样本为“户籍依存进入者”(complier ),其占进入者的比例也可反映个体特征相同的城镇工和民工在国有部门、

管理岗、技术岗进入方面的机会差异。模型识别涉及二元内生变量下的分位数回归,Chernozhukov &Hansen (2005)的IVQR 模型,提出了处理二元内生变量的方法,QTE 模型是对IVQR 的发展,解决了低效率问题,它分两阶段回归,首先基于非参数估计思想,用Local Logit 模型做第一阶段回归,以获得倾向评分(Propensity score )和complier 比例,再藉此在第二阶段识别出校正后的变量回归系数。详细解法参见Frolich &Melly (2010)。

(四)城乡工资差异的分解

总差异根据成因可分解为特征差异(个体特征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和系数差异(本文中即指城镇户籍导致的差异)两部分,后者占比越大,说明户籍的分割效应越大。分位数分解有利于揭示各差异的结构分布,Melly (2006)提出了一个分位数分解的方法:第一步,用分位数回归估计条件分布;第二步,

将该条件分布方程对所有样本在X i 上积分,得到工资的非条件分布分位数估计值,Melly 证明了该估计的一致性和渐进正态分布。第三步,通过该估计,再构造反事实的工资条件分布下τ分位数,藉此可对城乡各个分位点上的工资差异进行如下分解:

q (τ,X city ,βcity )-q (τ,X rual ,βrual

)=

[q (τ,X city ,βcity )-q (τ,X city ,βrural )]+[q (τ,X city ,βrural )-q (τ,X rural ,βrural

)]

(9)

上式左边为总差异,右边第一个方括号内为户籍差异,第二个方括号是特征差异。以上分解方法存在纠偏等问题,

Chernozhukov et al.(2012)中做了改进和证明。四、实证结果

基于上述模型,我们运用Stata 进行计算,下面呈现与户籍分割有关的一些最主要实证结果。

①本文附表1左侧的混合样本QR 分析结果显示,除1993年各分位点上均存在显著的户籍工

1

1①由于数据处理量较大,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与主旨有关的主要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来函向作者索取详细数据和计算

程序。

资折价外,其余多数年份户籍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似乎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中存在明显户籍分割的普遍看法相悖。那么是真的不存在,还是被隐藏了导致普通回归分析难以揭示呢?

(一)城镇和农村户籍劳动者工资决定机制的系统性差异———基于分组的QR分析

首先将样本按户籍分为城乡两组,分组进行QR分析,然后比较两组样本工资决定方程中有关因素的回归系数,如果存在系统差异,则说明城乡户籍者在劳动力市场面对的是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藉此可揭示同工不同酬的形成机理,进而说明户籍分割的存在,以及户籍分割与其他分割的关系,结果详见文末附表2。

1.部门性质的影响差异。部门变量的回归系数城乡有明显差异。1993年、1997年中三个标准分位点上城乡户籍都显著为负,但对应分位点上城镇折价率普遍更高(说明退出激励越大)。而2000、2004、2006和2009年则出现更系统性的差异,城镇组的回归系数几乎全为正且非常显著(2000年中高分位点例外),且呈递增趋势,说明城镇户籍者进入国有部门的激励越来越大;而农村组的虽然也为正向激励,但几乎全都不显著。这种系数大小及其显著性存在的重大户籍之别,既说明城乡的工资决定机制有较大差异,也说明部门工资决定上存在较明显的户籍分割。①2.岗位性质的影响差异。岗位变量系数对城乡有明显差异。对城镇,除1993年外,各分位点上管理岗和技术岗系数几乎都为正且非常显著,表明城镇职工户籍工资水平存在较明显岗位差异,城镇工进入管理岗和技术岗的激励非常显著。而对农村户籍,管理岗激励虽多数还是正向,但大都不太显著;技术岗早期大多存在显著正向激励,但激励大大低于城镇工,且2004年后多数降为不显著。考虑到岗位差异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人力资本等效率因素,上述结论意味着:总体看城镇工岗位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激励也更大;而农民工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虽有提高,尤其在技术岗上,但激励提高的并不显著。这与表1呈现的就业岗位结构对应,农村户籍者进入管理岗和技术岗比例较低,进入后工资提升也不十分显著,而城镇户籍者则不然,这同样既说明了城乡的工资决定机制有较大差异,也说明岗位工资决定上存在较明显的户籍分割。

3.教育因素的影响差异。作为人力资本体现的教育程度工资效应大部分为正,但大小和显著性同样有户籍之别:1997年后,城镇户籍组一般高于同分位数上的农村户籍组,同时,显著性也大多强于农村户籍,尤其是是后两个样本年度。这表明城镇工更有激励提升自己的教育程度。这说明,教育对城乡户籍者的工资效应也有较明显差异。

4.其他因素的差异。各年度的各分位点上,性别系数都为正且非常显著,表明女性工资水平在城乡各个分位点上普遍受到歧视,这佐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分割(王美艳,2005b)。而对本文更重要的是,性别歧视程度还有户籍差异,在各分位点上,农村户籍女性受到的歧视均更严重也更显著,且歧视总体上有加剧趋势。此外,地区变量对工资的效应也有一定户籍之别,东部城镇户籍获得溢价更显著些,当然,总体看户籍差异不是很系统,而是呈交错状态。

综合可见,户籍分割与部门分割、岗位分割等其他典型分割因素交织,各主要因素对城乡户籍工资水平影响确实存在明显不同,说明城乡户籍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同工不同酬问题有着系统的户籍分割根源。因此,前述混合样本的QR分析未能识别到户籍分割对工

201①这一结果与数据描述表1对照可知,表1中,国有部门就业比例变动,可理解为是由于国有部门进入激励变化导致的进

入机会变化。早期,非国有部门先行改革获得先动红利,导致国有部门各分位点工资折价,尤其是高分位点,国有部门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人力资本者,涌现“下海”潮;而农村流动者一旦随着“打工”潮进入城镇就业,优先考虑的也是有工资溢价的非国有部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部门待遇普遍提高较快,进入激励提高,进入障碍也日益加大,不仅通过提高进入的人力资本门槛(与此对应,高收入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平均水平)来阻止非国有部门就业者大规模转移过来竞争,还通过户籍来进行分割,使民工进入国有部门难度加大,少数进入者也因为户籍问题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

资的显著效应,意味着户籍分割效应被分散到了其他因素上而变得隐蔽了。考虑到就业的部门性质和岗位性质本身实际上是由众多因素内生决定,尤其与户籍关系密切,并在这两方面造成了典型的机会歧视。通过对部门性质和岗位性质变量的内生性处理,有利于揭开这种隐蔽性,并揭示两类典型机会歧视。

(二)考虑变量内生性下的户籍进入歧视与户籍工资溢价揭示———TE 分析结果基于混合样本数据,我们利用TE 模型进行了分析识别,有关详细回归结果见附表1。1.部门进入的内生性处理结果

首先,

机会比率系数λ大部分年度显著不为0,表明国有部门进入确实有显著的内生性,需加以校正;1993年后λ基本为负,说明降低进入比率可提高部门工资。其次,机会比率逐年下降,由1993年的0.87逐渐递减到2009年的0.39,说明进入国有部门难度逐年加大;而影响这种部门进入的因素中,户籍影响最大且各年均极为显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且极为显著,表明国有部门趋向于不断树立户籍壁垒、提高教育程度要求等来提高进入门槛,共同导致农村户籍者进入国有部门的比例越来越低。再次,综合来看,国有部门较之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的期望值(DIFF )逐渐由折价变为溢价且逐渐提高,

转换为小时工资比,由1993年的71%逐渐提高,到2000年持平,2009年变为126%。上述结论意味着,国有部门通过强化户籍要求、提高教育门槛等方式,提高了进入壁垒从而降低进入比例,

以维持部门工资溢价。最后,部门内生性校正后,较之OLS 结果,地区、性别、岗位等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变动不大,而国有部门的影响普遍变大且更为显著,说明户籍分割作用部分是通过其对部门进入的影响而形成的,户籍工资差异部分隐含在了部门差异中;教育的影响系数则稍有降低,

其作用部分体现到了壁垒作用上。2.岗位进入的内生性处理结果

表2基于QTE 的complier 比例

国有部门管理岗技术岗19930.2620.0720.1119970.1110.0040.03220000.1720.1010.06620040.2510.1010.03820060.2890.0380.0392009

0.253

0.024

0.029

首先,1993年后,管理岗和技术岗的λ均显著不为0,确认了两类岗位的进入都存在显著的内生性,

而且除1993年外,λ均小于0,说明降低进入比率可提高岗位工资。其次,各自的机会比率一直较稳定,管理岗为19%—23%,技术岗为33%—38%,说明这两类岗位的进入难度一直较高,尤其是管理岗;而在影响岗位进入机会的因素中,教育的影响一直很稳定且非常显著,说明教育一直稳定充当着进入这两类岗位的重要筛选机制;户籍对管理岗进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且非常显著,说明管理岗存在明显的城镇户籍偏向;户籍对技术岗进入的影响在2006年前也非常显著,

而之后开始减小且显著性变弱,说明技术岗早期也有较强城镇户籍偏向,但其对农村户籍的开放性在不断提高。这一点最终体现为表1中民工在管理岗的比例较低,但技术岗的比例较高。再次,综合起来看,

管理岗与一般岗、技术岗与一般岗,工资差异的期望值(DIFF )都在逐渐扩大。技术岗提高更明显,说明中国的技术人员劳动力市场效率提高较快。最后,与OLS 结果相比,岗位内生性校正后,地区、性别、部门等对工资的影响系数变动不大,显著性也基本没变;教育的影响系数校正后变小且多变得不显著,而管理岗和技术岗的影响系数校正之后更为显著且都大幅提高,尤其是技术岗,这说明教育的溢价作用更多体现在了壁垒

作用上、

并部分被吸收到岗位工资差异中;而户籍,同样由于其壁垒作用,也有很大部分被吸收到了岗位差异中。

(三)机会差异的QTE 分析结果

基于方程(7)和(8),综合处理存在变量内生性的分位数回归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主要是进一步识别户籍对部门进入、岗位进入机会的影响。表2主要给出了complier 比例,部门

3

01

进入方面,complier比例各年平均22%以上,总体稳中略降,表明国有部门的进入确实存在较大壁垒的城镇户籍偏向,在其他特征相同时,城镇户籍易成为决定进入的最后依据,导致民工进入机会多年来一直低于城镇户籍者;近几年差距虽略有缩小,原因并非户籍歧视缓解所致,而是国有部门进入壁垒趋高,导致城镇户籍者进入也大幅减少。①同样,管理岗和技术岗的平均也都在5%以上,最高时也达10%以上,近几年略有缓解迹象,这大致说明,近年来管理岗和技术岗就业机会配置还残留着一些户籍歧视,这与上面TE分析结果基本对应。

(四)工资总差异分布及其分解

基于分位数分解式(9),通过构建反事实工资分布(bootstrap次数为100),对各样本年中不同分位点上的城乡工资差异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结果见图1。

1.总差异变动

各分位点上的总差异测度的是该分位点上城镇工与民工间的平均工资水平之差,除1993年外,各年度总差异基本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趋于放大:1993年总差异为负,城镇户籍总体为折价,差异随分位点缓慢扩大,折算为小时工资比,城镇工与民工工资比最低约为80%;1997年城镇转为轻微溢价,只是高分位点保持轻微折价;2000年,差异普遍提高且分布较均衡,工资比保持在120%左右、高分位点略低。2004年起差异大幅提高、沿分位点呈倒U型分布,工资比分布于135%到160%间(2006、2009年总溢价各分位点普降了约6个百分点),最大差异在60分位点附近。

2.总差异的结构分解:特征差异和户籍差异

总差异分为特征差异和户籍溢价两部分。特征差异是个体禀赋和工作特征不同引起的工资差异,这是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反映,不违背“同工同酬”原则。户籍差异是个体特征相同下纯粹由户籍分割引起的工资差异,真正反映户籍分割导致的“同工不同酬”情况。户籍差异占比越高,说明不能由市场效率因素解释的总差异部分越大,户籍分割越严重。户籍差异总体上经历了由折价到溢价的转变,且在总差异中一直占很大比例,甚至多数年份和多数分位点上都占主导,说明户籍分割一直在工资差距的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

1993年特征差异和户籍差异均为负,特征差异很小,户籍折价是总差异的主因,占70%以上,尤其在40分位点前几乎接近100%,中位点左右折价达最大。1997年,除75分位点后的高分位点还保持折价外,其它多数分位点上户籍差异转为溢价且缓慢上升,并逐渐主导了总差异。2000年,两大差异均为轻微溢价且较稳定,总差异中对数化占比均在50%左右。2004年起,两大差异的溢价水平都开始拉大,特征差异多数分位点高位稳定并在总差异中占主导,但户籍溢价逐渐扩大、在中位点左右局部超过特征差异,60分位点后户籍溢价有所下降,但占比依然达42%以上。2006年,特征差异一直较高,户籍溢价在各个分位点稍小,但占比一直在40%以上,70分位点左右的最大约占45%。2009年尤其值得注意,总差异和特征差异虽都略有下降,但户籍溢价则普遍提高,在总差异中的对数化占比在80分位点前,都在50%以上,中位点左右最高,占到63%左右,虽然80分位点后占比降到50%以下,但依然高于42%。这说明2009年劳动力市场作用被弱化,户籍分割变得更严重,除高分位点外,户籍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城乡间整体性分割。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户籍者向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大规模流动,对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减缓城乡差距拉大速度、弥合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基础性作用。但户籍制度的分割,系统地抑制了上述

401①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表1中进入国有部门的比例城镇下降的也很快,二是前面TE结果中所示的户籍对

于国有部门进入的影响程度实际上是加大的。

图1各样本年度城镇户籍与农村户籍工资差异的分位数分解

注:纵轴是对数小时工资差异,横轴是工资分布的第10到第90百分位(按惯例舍弃两端的奇异点)。

作用的更大发挥,造成了城乡户籍者在就业机会和工资收益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①这些差异呈现异质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机会差异方面,户籍分割使农村户籍者在国有部门、管理岗和技术岗等优势领域遭遇普遍的进入歧视。这首先表现在户籍对进入决定影响一直很大且显著,尤其在部门进入方面,国有部门complier 比例各年平均22%以上,管理岗和技术岗的平均也都在5%以上,这表明在其他特征相

5

1①

考虑到福利差异比之单纯的工资差异更大,实际上,户籍分割造成的歧视效应比本文所揭示的要更为严重,只不过由于

较完整的微观福利数据一般难以获得,所以本文只能选择工资作为福利的主要替代。

同时,城镇户籍易成为决定进入的最后依据。尽管改革开放逐渐消融了一些分割性制度,使这种机会歧视在近几年略有缓解迹象,尤其在技术岗位进入方面。但能否藉此断言机会歧视问题有全面改观,则有待进一步研究。①

第二,工资差异方面,户籍的分割作用,使城镇户籍者和农村户籍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工资决定机制存在系统性差异,部门性质、岗位性质、性别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显著不同,导致各分位点都存在典型的同工不同酬,总差异在各分位点呈不断扩大态势,尤其近10年来,总差异居高不下。其中,户籍差异总体上经历由折价到溢价的转变,且在总差异中一直占比40%以上,甚至多数年份和多数分位点上占主导,说明了户籍分割一直在工资差距的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也直接凸显了劳动力市场城乡严重不公问题的普遍和持续存在。甚至在2009年户籍差异还有恶化迹象,这显然与城乡一体化、人本和谐理念的大环境极不协调。

第三,户籍分割效应的机会层面与工资层面密切关联,户籍分割与其他分割交织。鉴于城乡教育配置在中国的严重非均衡,教育程度对部门和岗位进入的影响持续趋高且显著使工资歧视具有隐蔽性,部分被以部门差异、岗位差异等形式隐藏起来。机会歧视影响更为基本,机会比率逐渐下降伴随工资的部门差异和岗位差异扩大,部分彰显了机会差异拉大对工资差异的影响;而部门进入、岗位进入的机会比率系数大都显著小于0,则说明降低机会差异可显著缩小工资差异。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尽管市场化改革以来户籍制度的直接歧视作用有所弱化,但它与部门分割、岗位分割甚至教育分割等的结合,使城乡分割有固化的可能,发展的自发溢出作用难以有效消融这种二元分割。要使“促进城乡就业平等、实现农民工同工同酬”的“十二五”战略目标顺利推进,在健全劳动力市场用工制度、破除一些工资方面的直接歧视之外,还应尽快消除各种导致户籍机会歧视的制度根源。当前,尤其需要切断户籍与部门进入、岗位进入决定的联系,以消除户籍在这些方面的直接壁垒作用。此外,应大力弥补对农村教育的长期欠账,并拓宽农村户籍流动者受教育渠道,以尽快压缩教育在部门和岗位进入等方面对农村户籍者的阻隔作用空间。

附表1基于混合样本的TE回归结果

考虑部门进入内生性之后的TE回归结果

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国有部门-0.560***-0.171**-0.04630.437***0.336***0.469***管理岗0.03430.0765**0.186***0.251***0.197***0.141***技术岗0.01080.0995***0.165***0.225***0.197***0.164***教育程度0.00756-0.000540.0325*0.06340.0981**0.163***东部0.0673**0.0634**0.0711***0.0772**-0.00035-0.0378西部-0.0277-0.01360.01210.0108-0.0269-0.102***性别0.139***0.107***0.115***0.0844***0.184***0.212***

进入决定主要因素户籍1.085***1.015***0.975***1.020***0.953***0.929***教育0.247***0.237***0.349***0.426***0.434***0.461***

机会比率0.870.770.660.50.440.39机会比率系数0.100*-0.01640.0331-0.166**-0.095*-0.13*溢价(DIFF)-0.35-0.20.010.150.170.23

考虑岗位进入内生性之后的TE回归结果———管理岗

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国有部门-0.396***-0.202***0.00660.155***0.169***0.241***

601

①因为实际上,户籍对部门进入的影响程度是在扩大的。

考虑岗位进入内生性之后的TE回归结果———管理岗

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管理岗-0.2510.502*0.717***0.959***0.832***0.997***技术岗0.007350.103***0.165***0.232***0.205***0.174***教育程度0.0201-0.0369-0.01960.03790.04170.0965*东部0.0683**0.0652**0.0692***0.0728**-0.00287-0.0404西部-0.0277-0.01270.01430.0104-0.0274-0.106***性别0.142***0.109***0.121***0.0848***0.186***0.214***

进入决定主要因素户籍0.204**0.286***0.511***0.648***0.439***0.429***教育0.222***0.279***0.249***0.215***0.300***0.292***

机会比率0.190.230.210.230.220.2

机会比率系数0.162-0.248*-0.313**-0.415***-0.368**-0.490***溢价(DIFF)0.050.060.140.220.160.09

考虑岗位进入内生性之后的TE回归结果———技术岗

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国有部门-0.364***-0.197***-0.008460.156***0.165***0.232***管理岗0.02770.0771**0.184***0.269***0.216***0.174***技术岗-1.085***0.1260.687**1.303**1.253**2.097*教育程度0.114**-0.000576-0.0233-0.0130.01780.0221东部0.133***0.107***0.120***0.0868***0.185***0.215***西部-0.0247-0.01390.01690.0106-0.0296-0.101*性别0.0635**0.0634**0.0717***0.0801**-0.00019-0.0365

进入决定主要因素户籍0.296***0.315***0.274***0.211**0.147*0.108教育0.261***0.197***0.224***0.257***0.242***0.228***

机会比率0.330.330.360.380.360.36

机会比率系数0.663***-0.0158-0.319*-0.652*-0.637*-0.167*溢价(DIFF)0.020.10.160.220.20.43注:Δ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各表同。本表和上表,均只列出了与本文主体有关的关键变量及其系数,对于其他与本分析关系不大的变量系数未列出,如读者对完整结果和其他数据有意,请来函一并索取。

附表2分位数回归结果的主要变量系数

样本年度

混合样本的标准分位数回归结果(QR)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0.25分位点

户籍-0.100***0.0652*-0.0320.06030.004860.0371国有部门-0.297***-0.218***0.0687*0.174***0.180***0.274***性别0.0950***0.149***0.114***0.138***0.193***0.250***东部0.0645*0.0849***0.0762**0.0507△0.0172-0.0974***西部-0.01520.0428-0.007860.0606△-0.0357-0.134***管理岗-0.01680.129***0.185***0.276***0.217***0.170***技术岗-0.02390.146***0.171***0.296***0.196***0.221***教育程度0.0211*0.0200*0.0496***0.128***0.123***0.119***

0.50分位点

户籍-0.169***0.04760.020.0693*0.0502-0.0183国有部门-0.450***-0.286***-0.02390.236***0.204***0.278***性别0.133***0.133***0.161***0.109***0.206***0.213***

701

样本年度

混合样本的标准分位数回归结果(QR)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东部0.112***0.0806**0.0375△0.0926**0.0352△-0.0372西部-0.0316-0.0654*-0.0565△-0.0234-0.0532△-0.010***管理岗0.02030.102**0.201***0.247***0.193***0.212***技术岗-0.008970.140***0.197***0.199***0.168***0.221***教育程度0.005570.0413***0.0529***0.0696***0.129***0.124***

0.75分位点

户籍-0.130***0.0470.02210.122**0.0734-0.0795*国有部门-0.580***-0.282***-0.112***0.118***0.144***0.199***性别0.154***0.127***0.134***0.106***0.183***0.198***东部0.0919**0.0986***0.0543△0.119***0.0623△0.0356西部-0.0101-0.0741**-0.0521-0.0596-0.0362-0.0963**管理岗0.103*0.04280.236***0.189***0.159**0.260***技术岗0.04520.103***0.225***0.150***0.173***0.247***教育程度-0.01290.0403***0.0416**0.103***0.105***0.119***

样本年度

农村户籍分组样本的标准分位数回归结果(QR)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0.25分位点

户籍

国有部门-0.252***-0.169***0.04240.008*0.02740.0102性别0.224***0.214***0.130**0.149**0.263***0.302***东部0.118*0.05280.130*0.01450.02610.0476西部-0.171*-0.09△0.0326-0.0454-0.0867-0.147**管理岗-0.0393-0.0253-0.01710.04940.0687-0.0278技术岗0.01730.165**0.121*0.197**0.113△0.0295教育程度0.01930.0120.02830.0644*0.0914***0.0590***

0.50分位点

户籍

国有部门-0.285***-0.221***-0.02910.172*0.02030.119△性别0.207***0.242***0.211***0.180***0.299***0.382***东部0.193**0.133*0.0859△-0.118*0.0329-0.038西部-0.0546-0.08060.0233-0.134*-0.0549-0.118*管理岗0.0764-0.05470.1060.0240.148△0.0419技术岗0.05030.150*0.174**0.189**0.102△0.0177教育程度0.0230.01310.01590.0657***0.104***0.0767***

0.75分位点

户籍

国有部门-0.446***-0.247***-0.01490.02230.03310.0698性别0.177**0.199***0.189***0.177*0.360***0.355***东部0.199***0.0817△0.0608-0.0737-0.0185-0.0678西部-0.0265-0.05670.119*-0.127-0.0876-0.192**管理岗0.0462-0.07320.313***0.08810.09430.109技术岗0.132*0.205***0.198***0.156△0.06050.078教育程度0.03230.0601***0.002420.111**0.107***0.0810**

801

样本年度

城市户籍分组样本的标准分位数回归结果(QR )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2009

0.25分位点

户籍国有部门-0.430***

-0.259***

0.133***

0.177***

0.206***

0.285***

性别0.0841*

0.129***

0.114*

**

0.162*

**

0.129*

0.181***

东部0.0553△0.128*

**

0.0722*0.0667△0.017-0.163*

**

西部0.007540.076△

-0.0255

0.0784

-0.0433

-0.088△

管理岗0.006540.165***

0.180***

0.294***

0.225***

0.309***

技术岗-0.01120.142*

**

0.154***

0.298***

0.224***

0.384***

教育程度0.0208

0.0202

0.0601*

**

0.150*

**

0.154*

**

0.142*

**

0.50分位点

户籍国有部门-0.767***

-0.321***

-0.0165

0.231***

0.245***

0.274***

性别0.127***

0.0964*

**

0.120*

**

0.0789***

0.155*

**

0.110*

**

东部0.0727*

0.0633△0.0505△

0.133*

**

0.0576△-0.0389

西部-0.0265-0.0436

-0.113**

-0.0189

-0.0808*

-0.101**

管理岗0.02450.155***

0.239***

0.285***

0.224***

0.320***

技术岗-0.005470.140***

0.211***

0.214***

0.204***

0.368***

教育程度-0.00867

0.0391*

0.0587*

**

0.103*

**

0.137*

**

0.128*

**

0.75分位点

户籍国有部门-0.899***

-0.334***

-0.158***

0.182*

**

0.168***

0.210***

性别0.154*

**

0.111***

0.102*

**

0.0649△

0.0975**

0.140***

东部0.05520.0966*

0.0493△

0.204*

**

0.143*

**

0.0687*

西部0.0265-0.0668△-0.144***

-0.0603

-0.0223

-0.0994*

管理岗0.0987*0.03880.291***

0.213***

0.190***

0.341***

技术岗0.02550.0767*

0.297***

0.157**

0.206***

0.318***

教育程度

-0.0174

0.0438*

0.0397*

0.0988*

**

0.0916*

**

0.131*

**

参考文献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1:《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第12期。蔡昉,2007:《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第7期。

陈钊、陆铭、佐藤弘,2009:《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经济研究》第10期。邓曲恒,2007;《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第6期。赖德胜,1996:《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科学》第6期。

李骏、顾燕峰,2011:《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社会学研究》第2期。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2007:《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2011:《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期。

Sylvie Démurger 、Martin Fournier 、李实、魏众:2009,《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管理世界》第3期。

Sylvie Démurger 、Martin Fournier 、李实、魏众:2008,《中国经济改革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同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王美艳,2005a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王美艳,2005b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经济研究》第12期。

邢春冰、罗楚亮,2009:《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邢春冰,2008:《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管理世界》第5期。

9

01

余向华、陈雪娟、孙蚌珠,2011:《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与部门工资差异问题》,《中国软科学》第7期。

张展新,2004;《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Abadie,A.,J.Angrist,and G.Imbens,2002,“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es of the Effect of Subsidized Training on the Quantiles of Trainee Earnings”,Econometrica,70,91—117.

Bian,Yanjie,1994,“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laise Melly,2006,“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Wage Distributions Controlling for Endogenous Sector Choice”,Swis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University of St.Gallen Working Paper.

Chernozhukov,V.,and C.Hansen,2005,“An IV Model of 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s”,Econometrica,3,245—261.

Chernozhukov,Victor,Ivan Fernandez-Val,and Blaise Melly,2012,“Infrence on Counterfactual Distributions”,Econometrica (forthcoming)

Hiebert,Daniel,1999,“Local Geographies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Economic Geography,75(4),339—369.

Demurger,Sylvie,Marc Gurgand,Shi Li,and Ximing Yue,2009,“Migrants as Second-class Workers in Urban Chin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7.

Koenker,R.,G.W.Bassett,1978,“Regression Quantiles”,Econometrica,46:33—50

Lin,Nan and Yanjie Bian,1991,“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

Markus,Frolich,and Blaise Melly,2010,“Estimation of 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s with STATA”,STATA Journal2010.

Meng,Xin,and Junshen Zhang,2001,“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29.

Ryan,P.Segmentation,1984,“Duality and the Internal Labour Market”,in Wilkinson,F.(ed.),“The Dynamics of 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London:Academic Press,1984.

Zang,Xiaowei,2002,“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43,no.1,27—44.

Yang,Quanhe,and Fei Guo,1996,“Occupational Attainments of Rural to Urba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nts in China,1985—1990”,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30.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volvement o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China:From

Dual Perspectives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Wage Gap

Yu Xianghua a and Chen Xuejuan b

(a: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Institute of Economics,CASS)

Abstract:In view of the widespread urban-rural unequal paid and un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problem faced by the rural immigrant work force,from perspectives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wage gap,based on CHNS(1993—2009)data-a micro level household survey data,this paper applies quantile regression dealt with heterogeneity,and treatment effect model dealt with endogene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volvement o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and shows that th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of occupation against rural household has decreased,but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y of rural labors to the state-owned sector is st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labors;seg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kinds of segmentations make urban and rural labors face with different wage decision mechanism;and the interaction of un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ith unequal paid makes the effect of Hukou segmentation on wage deceptive and partially hide in the forms of sector difference and occupation difference;Quantile decomposition found wa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not effectively relieved while increased,and its root lies in the Hukou wage discrimination.Therefore,cutting the channel of Hukou interacting with the access of sector and occupation,narrowing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is the key point to eliminate the un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equal employment and equal paid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Key Words:Hukou Segmentation Effect;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Difference;Wage Gap JEL Classification:J31,J71,O15,D31

(责任编辑:詹小洪)(校对:梅子)011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及答案

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一、单项选择题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以下简称“内部市场”)建设,促进人 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市场是指在公司范围内, 以盘活存量、优化配置、集约提效为目标,通过构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运用组织行为或模拟市场机制开展员工流动,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供需平衡的内部机构、场所及相关活动的总和。 第三条内部市场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政策规定,坚持“集约管理、分级负责;信息公开、双向选择;统筹规范、流动有序;优化配置、双效提升”等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资、控股单位,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内部市场建设运营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制定公司内部市场管理制度。 (二)负责协调解决内部市场建设运营中的突出问题。 (三)负责建设、维护、完善公司内部市场信息平台。 (四)负责组织实施跨单位管理、技术和技能岗位人才 帮扶;负责公司系统内员工跨单位调入省公司、省公司所属

非在京单位员工调入在京单位、公司系统外人员调入省公司的审批等具体工作。 (五)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公司系统单位内部市场的 建设运营。 (六)负责公司安排的内部市场建设运营等其他工作。 第六条公司人事董事部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实施总(分)部的岗位竞聘工作;组织 实施直属单位员工的跨单位岗位竞聘工作。 (二)负责组织实施总(分)部的挂职、挂岗锻炼工作;组织实施直属单位员工的跨单位挂职、挂岗锻炼工作。(三)负责组织实施处级及以上干部的跨单位人才帮扶 工作。 (四)负责总(分)部及直属单位人员借用的审批,以 及公司系统员工借用到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审批。(五)负责公司系统内员工调入总(分)部和直属单位、直属单位所属非在京单位员工调入在京单位、公司系统外人员调入总(分)部和直属单位的审批。 (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相应干部的退出管理工作。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公司(以下简称“省 公司”)和直属单位(省公司和直属单位统称“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 (根据讲课内容整理,准确内容于12月28日下午复习才知道)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论述题: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

兖州煤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 关于印发《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管理办法》的 通 知 矿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内部市场化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经矿党政研究、矿职工代表团(组)长与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特制定本办法,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 2015年2月2日 -1-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内部市场化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原则: (一)坚持双向选择、平等交易原则;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坚持效率优先,人尽其才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东滩煤矿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交易、流动管理(具体办法见附件1)。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第四条为加强我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领导,矿成立由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副总、人力资源科(组织科)、经营管理科、内部市场办、党委工作科、综合办公室、纪委监察科、工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领导小组,负责人力资源市场的全面指导和协调工作。 第五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科(组织科),人力资源科(组织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其他成员由相关 -2-

工作人员组成。具体负责人力资源市场组建,制定相关管理培训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培训、交易平台,办理人力资源相关手续,提供政策咨询结算服务。负责人力资源交易需求信息发布和市场内人员管理、培训、考核,制定市场价格指导线和市场日常运行管理、综合协调和各级市场人力资源定员需求审核工作。 第六条各基层单位成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单位定编定员标准制定及人员管理、培训、考核制度的实施工作。负责本单位人力资源需求上报,单位内部人力需求信息发布,负责制定实施本单位人力资源交易、培训管理办法。 第三章 市场主体与客体 第七条市场主体 我矿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共设四级市场主体:矿(包含各职能部门)为一级市场主体、各基层单位为二级市场主体、班组为三级市场主体、个人为四级市场主体。 第八条市场客体 各市场主体间提供的劳务服务。 第四章 运行管理 第九条矿设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再就业中心,日常挂靠矿职工培训中心,负责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办法见附件2)。 第十条矿设立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服务大厅,地点设在人力资源科(组织科)4楼407室,配备业务精干、思想作风端正、工 -3-

公司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意见 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全面贯彻集团公司“两调整、两提高”战略举措,持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效配置资源作用及“蓄电池”作用,加快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省政府国资委关于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精神,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对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引导 当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有序分流富余人员、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集团公司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稳运行、保增长、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管理升级、实现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涉及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关乎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各级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握工作时机和工作力度,提高工作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畅通富余人员退出渠道,

做好转岗培训,有条不紊地推进人员调剂与分流,保障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做好正向引导,要切实让广大员工明白: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员工利益的根本保障,是“以人为本、人企合一”的真正内涵。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共识,赢得支持,形成“同舟共济战危机”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协同推进 进一步健全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成立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领导机构合并管理。各成员企业及其所属区域公司、矿(厂)等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要配备配齐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及各项业务的专兼职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落实成员企业主体管理责任,加快建立成员企业、区域公司、矿(厂)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分级管理体系及相应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分级负责,逐级落实。各单位“一把手”为本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人力资源工作分管领导、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办公室主任及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为主要管理责任人,其他相关专业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承担相应专业责任。

劳动力市场学试题1

劳动力市场学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工资按()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分) A:表现形式 B:分配形式 C:运用方式 D:性质 2、在所有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因素中最为基本的制度约束是()(1分) A:户籍制度 B:地方性就业政策 C:城市福利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3、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选择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作的选择。(1分) A:政府的收入水平 B:政府的转移收入水平 C:政府的支出水平 D: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水平 4、在()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安全水平与社会最优的保护水平相同。(1分) A:政府监督 B:信息不完备 C:信息完备 D:工会监督 5、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是()(1分) A:年龄因素 B:经济因素 C:地域因素 D:爱好因素 6、在解决弱势群体总是的过程中()(1分) A:政府是主导性的力量 B:个人是主导性的力量 C:家庭是主导性的力量 D:社会是主导性的力量 7、农村中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民流动自由度的提高形成了农村中的贫困阶层和农民群体。所有这些造就了弱势群体的()(1分) A:同一性

C:同质性 D:单一性 8、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动是()(1分) A:劳动务需求量的变动 B: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C:劳动力代给量的变动 D: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9、80年代初,在我国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雏形应运而生的是()(1分) A:职业介绍所 B:职业培训机构 C:劳动服务公司 D:政府就业部门 10、凯恩斯认为解决失业问题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1分) A:货币政策 B: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C:提高工资弹性 D:财政政策 11、在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中,把经济发展过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是()(1分) A: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B: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C:托达罗模型 D:哈利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12、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唯一决定性的就业量,这一就业量是由()(1分) A: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B: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决定的 C: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D:单一市场均衡决定的 13、下列关于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分) A:只存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会出现短缺的劳动力 B:双边垄断条件下,垄断的工资率和就业量都会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 C:只存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劳动力的雇佣量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D:只存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劳动力价格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4、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1分) A:滞后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劳动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L ABOR E CONOMICS AND P UBLIC P OLICY R ESEARCH C 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工作论文系列 LEPP W ORKING P APERS S ERIES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黎煦 一、引言 新古典学派作为当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以19世纪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以后,马歇尔,庇古,希克斯,道格拉斯,米歇尔,贝克尔等对此作了重要的发展。该学派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观点是:(1)从理论框架来看,强调市场机制和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理论一般把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者视为假定,这些非市场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产权和财富分配等;(2)从市场的本质和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方面来看:虽然该学派承认劳动力市场具有某些特殊属性,(比如,他们认为由于地理的,生物的,特别是象年龄等因素会导致劳动投入要素之间不能完全替代,而使劳动市场存在某种程度的分割,)但既便如此,他们认为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理论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认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受到市场竞争的严格控制)。总之,新古典劳动学派强调竞争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由市场性因素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受非经济因素干扰最多的市场,而新古典理论又不能合理地解释工人的报酬差别、失业和歧视等现象,因此频频受到其他学派的攻击和责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制度学派。他们认为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及其他非经济性因素所替代”(Richard Lester,1951).该学派认为,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以及社会性因素(如社会阶层和歧视)会分割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非竞争性群体,并阻止了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因此市场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和效率远不象新古典学派认为的那么理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为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正是在与新古典学派的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他们曾公开反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而倾向于具有非竞争性质的其他学派。(大卫.桑普斯福特,1999)。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SLM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们认为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理论相悖的收入分配等),未能注意到妨碍工人选择的制度和社会因素,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决定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特点:(1)劳动力市场不再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2)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内部劳务市场运行管理办法

内部劳务市场运行管理办法 为适应建筑市场发展,构建与我司改制相适应的劳务市场运行体系,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搞好劳务公司,实现两层分离,优化人员结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部分:内部劳务市场运作规则 一、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组建和管理公司统一的劳务市场,外称甘肃森洋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日常管理由各项目部负责。 二、内部劳务市场运行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其职责是: A:公司生产管理部: 1、督促项目部按月上报劳动力计划,劳动力计划应填报现有劳动力、工种、人数及次月所需补充劳动力、工种、人数及进场时间。 2、负责对全司劳务分承包(以下简称劳务方)的评选及管理工作,负责对劳务方人工费结算的审核,并收取人工费结算0.2%管理费,主要用于个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劳务公司资质年检审核等有关费用。 3、参加项目管理日常检查,控制人工费不合理开支,降低人工费成本。 4、公司生产管理部经常下基层,跑工地,了解情况,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会要求,及时平衡,调度好各类劳动力,满足生产需要。

5、同劳务方负责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网络,定期召开劳务方负责人联系会,互通信息,征求意见,使公司形成一支招之即来,能迅速到急需生产岗位上的施工队伍,以解决劳动力不足。 6、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组织定额管理检查,抓好一线生产工人工资分配制度的执行,严格审核外包工人工费结算。 7、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会同工会组织和各基层单位,参与一线工人中的各类工伤、死亡事故处理。 8、制定对一线工种的培训计划,配合各基层单位搞好对一线短缺工种的培训。 B:项目经理部: 1、根据项目部用工计划和公司生产调度会,及时向公司上报各类劳动力补充计划,及时组织合格的劳务人员进场,输入项目部的劳务人员必须服从项目部的管理和指挥。 2、按项目需要配置混合劳务作业队,组织劳务领包,加强对劳务领包人的选拔和培养,逐步扩大劳务领包范围,凡基础、主体、收尾工种都要全面推行劳务领包制。 3、加强劳动力的调度平衡,搞好工序衔接,减少和避免窝工浪费,保项目形象进度,保工期质量,保安全生产,保原材料节约,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务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意义,特点及借鉴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直接受供求调节的外部劳动市场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同特点: 第一,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它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完全被纳入到管理规则。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特有的惯例与传统作为非正式规则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外部市场则通常是以价格为调节手段。 第二,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这是其最典型特征。企业在完成初始雇佣后往往通过默契或承诺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性,为职工在企业内提供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机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即使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也不立即把多余的员工推到社会,而是首先通过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的措施来应对。与此相对应,员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动性或“跳槽”行为。这与外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频繁波动形成反差。 第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联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意义 那么,在市场体制下,为什么除了外部市场调节之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呢?这是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 首先,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其次,内部劳动力市场还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预期,从而确立了人力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 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有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在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等方面研究的重大进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市场体制下制度安排多样性的认识。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当代劳动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从交易成本、合约、非对称信息等新视角出发,集中探讨企业内部的就业制度或劳动合约安排的性质、特点及运作机制,超越了新古典的简单框架,弥补了传统劳动经济理论的空白。它对于企业理

劳动力市场学(试题)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促进经济 B.资源配置 C.信息传递 D.增加收入 2.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工资机制 B.市场机制 C.供求机制 D.竞争机制 3.在短期生产内,额外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是【】 A.产出增量 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 D.总产量 4.在短期内,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A.为0 B.越小 C. 越大 D.不变 5.自家庭成立(结婚)至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我们将其称为【】 A.个别劳动力供给 B.家庭劳动力供给 C.社会劳动力供给 D.劳动力总供给 6.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其代表人物是【】 A.马克思 B.凯恩斯 C.希克斯 D.瓦尔拉斯 7.劳动者在企业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职位之间进行的流动是【】 A.国家之间的流动 B.企业集团内部的流动 C.地域之间的流动 D.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8.在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为出发点来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进行决策的模型是【】 A.刘易斯模型 B.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C.托达罗模型 D.哈利斯模型 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最大化的是【】 A.自由竞争 B.垄断竞争 C.政府干预 D.寡头垄断 10.实行最低工资保障的直接目的是【】 A.确保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B.确保劳动者的工资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C.约束雇主的行为 D.维护社会的稳定 11.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 A.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 B.与雇主合作,为其找到最理想的工人 C.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D.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和参加用人单位民主管理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摘要: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演进揭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分割的原因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产业方面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中国要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实践上可从多个方面同时推进。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体化 《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广东省今后重大发展任务之一。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新古典学派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一直是公认的主流学派。该学派有许多代表人物,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第一,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如法律、制度、文化等作为事先给定的因素;第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假设为:经济人、理性选择、偏好独立;第三,对劳动力市场本质的假设: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在市场自由进入和退出,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运用边际决策原则,即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可图的。二是常常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假设条件少,能够推断出精美复杂的经济模型,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致命缺陷:一旦假设条件稍有偏差,模型和预测结果便可能被全部推翻。 根据上述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出,在其理论框架中,劳动力市场被当做是富有竞争性的、统一的整体,不存在地区、城乡等的隔离现象,这是分析个人和企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MS)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假设截然不同,认为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性假设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相悖的收入分配等),忽略了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的特点是:劳动力市场不再被看做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不同的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因素是集团因素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第一,侧重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而新古典学派侧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强调制度、组织、习俗包括社会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 最早全面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有高度组织的正式劳动力市场,有详细的雇佣决策原则,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其需求方生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工资分配遵循的并非新古典的边际原则,劳动者收入高,升迁机会较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佣与工资分配则根据边际决策原则决定,市场力量工资和就业决定中发挥主要作用。其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小公司或行业,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一级市场与次级市场之间存在流动障碍。 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学派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本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分割主要来

内部人才市场

海外回流内部人才市场亲身经历 背景: 海外非漂,打杂岗位,心力交瘁;种种原因,计划外主动转岗回流。 流程: 1,资格审查:内部人才市场资格校验,系统校验;一般海外SAP关系满两年即可;跨BU或海外可走内部人才市场,同区域内不可通过内部人才市场调动(未亲测,听说); 2,完善简历:内部人才市场完善个人简历;该简历适用于所有岗位; 3,搜索岗位:内部人才市场搜索岗位,投递简历;如不OK,会邮件知会不符合岗位要求;如OK,HR 会联系你;(也可单独联系HR,让其推荐内部核实岗位,如有); 4,业务面试:一般是业务部门主管;面试内容多是原工作范围、个人情况、新岗位相关业务情况等;5,综合面试:一般是上一级主管;面试内容多为聊天式,一般业务部门无异议,综面问题不大; 6,流程审批:HR负责面试通过后的HC审批流程;如有必要,可单独与HR沟通进展; 7,发放offer:审批完成后,会邮件知会offer发放;W3待办也会有通知;offer有效期海外一般为3个月,但报道截止日期一般在有效期内,以与新部门沟通为准。 8,接受offer:如与原部门已撕破脸,则直接接受offer,并选择通过内部人才市场调动;如与原部门未沟通,则建议先点击接受offer; 9,主管沟通:建议接受offer后再与主管进行沟通;除非有100%把握,否则建议选择走人才市场;10,调动方式选择:建议沟通后立即选择调动方式; 11,调动审批:中国区内30天,海外90天;据根据HR沟通,海外启动调动审批后,平均审批周期为1.5个月。(如涉及权限电子流,一般为信管办/总经办主卦审批;若其犹豫不审批,可联系内部人才市场HRSSC选择自动跳过);

国有企业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之探索实践

国有企业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之探索实践 近两年,很多传统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处在转型发展的阵痛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整体效益增速减缓或出现亏损、个别业务板块向新兴产业转型但尚未形成有效利润增长、企业内大多数人员劳动负荷降低、中高端人员流失严重、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笔者结合有色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思路,抛砖引玉,供业内人士批判参考。 一、现阶段有色行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几个典型问题 1.多数生产制造类企业人员结构虽呈金字塔形,但现阶段总体过量,人员负担重,薪资待遇低,且缺乏顶尖工匠。 2.设计咨询类人员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的趋势,发展达到天花板的人员比重偏高,且有少部分人员存在薪资水平高但工作积极性不高,价值贡献从峰值逐年下降;而年轻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因企业整体业务情况呈现不饱满的情况,直接导致收入低,而这部分员工思维活跃,体制概念弱化,流失率较往年上升明显。 3.近10年围绕有色金属主业快速发展的环保、监理、概预算、消防等业务,在转型拓宽非有色相关的竞争领域过程

中,面临结构性超缺员、但快速扩张会带来人工成本激增、不利于转型的困局。 针对以上情况,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发挥缓冲带、蓄水池、过滤网的作用,用内部市场无形的手主导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用有形的手缓冲外部市场的冲击和加速高低两端员工的优化,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 二、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实质和前提条件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是在企业内部模拟用工市场,其中用工需求、企业现有人员和外部市场潜在人力资源是供给,市场价值曲线就是基于岗位价值评估、企业人工成本承受力、内外部供需结构和内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等共同形成的、企业内部的岗位的广义薪酬价格。构建这个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定岗定编定员工作系统规范,并根据企业发展定期进 行岗位编制的修正,定期进行人员任职资格的符合性评估。 2. 绩效管理系统化,绩效设计时有较好的上下沟通,指标符合SMART原则,绩效分析反馈和绩效改进到位。 3.做好企业职能管理和下属事业部、控参公司管理的权 限界定,在可控范围内有效授权,完善各级法人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基层一线经理的管理能力。 4.在有效授权和制度完备的情况下,遵循市场规律,允 许企业内各业务板块实施差异化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其对

《劳动力市场理论》word版

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解释1 陈广汉李军曾奕2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 ) 内容提要: 中国的民工迁移过程时至今日有许多现象以现有理论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原因及其产业基础,但是却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分化的原因。本文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民工市场明显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和熟练劳动力(或技术工人)市场。这两种市场有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供给曲线,前者正是刘易斯理论所说的无限劳动供给的市场;后者则是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市场。本文运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决定的机制。 关键字: 民工潮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民工潮”现象——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被认为是刘易斯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的最好印证。然而,劳动力迁移过程发展到今天,有许多重要的现象是现有理论模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 比如说,有调查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民工的月工资只增加了68元(《廉价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珠三角民工荒真相调查》,中华工商时报,2004.10.20);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说明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这就是说自出现民工潮以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4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资助(批准号:01JAZJDGAT004),是“中国二元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与收入分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Email: lnscgh@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900051.html,;曾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success@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900051.html,;李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 limuran1127@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900051.html,。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900051.html,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与实践 作者:梁斌孙安民王波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5-000-02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人力资源全员全额全口径管理以来,张家口公司不断在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上找办法、寻突破、求创新,在立足公司全口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充分总结提炼主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健全机制、集约提效为目标,探索将主业内部市场配置功能延伸至集体企业,搭建集体企业二级内部市场,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管理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配置方式,制定实用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公司范围内全口径各类用工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与实践 一、管理目标描述 (一)专业管理理念 总结主业内部市场建设经验,以控总量、调结构、提素质为核心,以盘活存量、均衡总量、提升集体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构建统一规范、目标明确、功能完备、流动有序的集体企业内部市场,运用灵活多样的调配手段,深入挖掘各类用工潜力,不断提升经营效益,实现做大做强集体企业目标,逐步形成与主业缺员岗位和优势专业的人员互补和良性互动。 (二)专业管理策略 规范管理策略。研究制定集体企业用工配置标准,完善各类人员日常考核和奖惩机制,执行用工信息月度申报制度,严格惩处各类违规用工行为,切实发挥集体企业信息化平台作用,全面加强集体企业人力资源基础建设。 成本管控策略。针对集体企业产业结构、经营效益等因素,合理预测人工成本费用,实施用工计划与成本总额双管双控机制,逐步实现以成本控人数,以成本提效率目标,增强集体企业盈利能力。 提升素质策略。探索集体企业各类型岗位价值评估标准,动态考核评价在岗人员履职能力,建立差异化的薪酬分配体系,优化完善以岗定薪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人员工作效能,从而减少实际用工需求。 (三)专业管理范围

内部劳务市场管理规定

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企业标准 版本号:C 修订状态:0G RZ/CYLL2.4.6-2006 内部劳务市场管理规定 2006-09-01发布 2006-09-19实施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标准化委员会发布

内部劳务市场管理规定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员工进入内部劳务市场待岗、培训、调动的管理程序。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关于印发“五定”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的通知》(零烟[2005]119号)及相关政策解释 《常德卷烟厂违纪违规员工处分或处理规定》(常烟规字[2006]5号) G QG/CYLL13.2.1-2006 综合考核规定 《工资考勤管理办法》 3 职责 3.1 人力资源部负责按规定接收员工进入内部劳务市场以及对内部劳务市场的员工进行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处理待岗员工的人事关系。 4 管理内容 4.1 内部劳务市场员工的接收 4.1.1 接收对象 4.1.1.1 待岗员工 竞岗中失岗、受厂规厂纪处分且规定到内部劳务市场待岗、经厂部研究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自愿申请辞岗、请(休)假超过三个月以上均属进入内部劳务市场对象。 4.1.1.2 托管员工 申请缓冲待遇人员、离岗培训人员、新招聘未定岗人员、借调人员均属进入内部劳务市场托管员工。 4.1.2 接收程序 内部劳务市场根据待岗调令或有关规定接收员工进入内部劳务市场待岗或托管。 4.2内部劳务市场员工的管理 4.2.1 待岗员工的管理 4.2.1.1 待岗期限 4.2.1.1.1待岗最长期限为三年(受违纪处分员工处分期包括在内)。 4.2.1.2 工资待遇 4.2.1.2.1待岗员工的工资按零烟[2005]182号文件执行,待岗期间不享受任何奖金。受违纪处分而进入内部劳务市场的员工,处分期间待遇按常烟规字[2006]5号相关规定执行。 4.2.1.2.2待岗员工的工资待遇调整根据调令时间确定。在10日(含)以前进入内部劳务市场,于当月调整工资;在10日以后的,于下月调整工资。 4.2.1.2.3待岗员工根据内部劳务市场安排选择从事临时岗位工作的,按厂部规定发给相应报酬。待岗期间被借调其他部门工作的,其借调期间生活费标准不变,奖金按借用期间岗位标准执行,但奖金系数不超过1.0。 4.2.1.3 管理要求 4.2.1.3.1待岗员工进入内部劳务市场须如实填写《内部劳务市场待岗员工基本情况登记表》,签订《内部劳务市场待岗协议》。 4.2.1.3.2待岗员工应积极参加内部劳务市场通知的活动,内部劳务市场负责对其进行考核。 4.2.1.3.3待岗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按厂部相关规定执行。 4.2.1.1.2待岗员工必须每周一、三、五到内部劳务市场签到,否则作旷工处理。 4.2.1.1.4待岗员工在待岗期内达到提前退养年龄时,根据本人申请可按待岗前岗位办理提前退养手续;待岗期间合同到期的按零烟[2005]119号文件中《富余员工分流分置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