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1蔺文超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剥离于社会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着手,将生活作为完整的载体,重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改进评价机制,进一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特性和生活靶向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在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剥离于生活的理性反思和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变化的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生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提升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诠释

“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人的生活,从静态来加以解构,都能看到由这三个基本要素高度整合,浑然一体而铸造出来的现实生活景况。”[1]基于对生活概念的充分认识,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本体性地位,以把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尽力显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立足于生活,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在注重学生的日常情境教育的同时,使得教育理念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知道其行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1作者简介:蔺文超,女,汉族,1986年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马克思人学主义观点中可以看出,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化的人,自然与实践相结合的人,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来研究人的属性,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也突显了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以贴切学生生活的实际为突破口,践行着人文关怀的的理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教育与生活辩证关系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渊源来自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后经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发展为,“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4]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5]第一,教育源于生活。教育的内在属性要求生活是教育的真实完整的载体,同时,教育的基本矛盾,有效地促进要求与受教育者素质之间的矛盾转化,也植根于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应在不断地教育中提升和发展。第二,生活是教育的归宿。教育方法以及模式的实施和应用,要最终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对个体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固定其教育成果,必须转化为个体的生活实践。也可以说,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受益于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在生活的变化。”教育与生活这样的关系,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彰显生活特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过于理想化

现今“假、大、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徘徊在自己设定的理念判

定里,并以此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

上就有了偏差,理想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过分宣传理想主义的“圣人”,缺

乏现实可能性的考虑。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一直是革命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当

前高校学生的生存环境有其特殊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

完善,学生置身于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信息、思想中,但是,思想政治教育

尚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例如,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上,很

大程度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理念过于形式化,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理想化的目标,但过于理想化,其观念均华而不实,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在这样缺失大学生实际生活考虑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依然很低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模式过于客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就把受教育者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需求的肯定,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客体化的模式中运行。目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对学生主体的漠视,造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只局限于书本,缺乏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片面强调知识学习和规范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用模式化知识的宣讲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品德养成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对各种抽象的理论、规范的识记、背诵,把学生“产品化”,使其主体性的缺失,忽视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内心体验,往往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逆反与抗拒。大学生是一个时期社会问题的综合折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还必须经由教育者引导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发挥其主动性,解决其精神困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因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远离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陈旧,无生命力,是呆板的概念,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现象与我国主流思想政治理论的矛盾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学生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解决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现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未有机结合,不能体现大学生个体生活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一些基本规范,是以绝对真理形式呈现的,低估了教育对象的反省能力及创造性人格的发挥,这就使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远离他们的生活,内容空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考试层面,没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建构

(一)构建生活化的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倘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只惯于灌输空洞的理论和口号,只能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屑,失去其

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贴近教育主体本身,贴近实际生活,避免理想化, 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使其感受目标的可实现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直面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让学生不断接受思想道德素养的训练。在教育目标回归生活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素质的不同层次以及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梯进式特点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水平或同一对象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标准。[6]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仍然片面强调目标的一致性,忽略了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使得目标脱离现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主体性、理想性地位的目标有机结合,打造立体式可分化目标模式,才能使不同利益主体、不同思想层次的人们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贴近现实生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 要将现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从生活中取材,应尽量避免直接传授各种生硬道理,应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多样性,充分体现大学生个体生活的实际需求,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内化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学生所接受,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育内容尤其要注重大学生亲身经历或常发的生活事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生活感悟,引导其道德思考,达到实践道德生活的目的。教育内容还应与时俱进,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删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环境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大学生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达成交集。

(三)构建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能承载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有形和无形的手段,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的中介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 一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推行软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其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 适应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思想问题。二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为我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在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学生们有效利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之上,尤其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利用率高的传播工具,例如,msn,qq,学校网站,个人博客,微博等。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走社区化,实践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课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这就要求高校采取社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中去, 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的课余校外实践。同时,利用社区等团体提供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

注释:

[1],[6]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6-7.

[5]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92.

通信地址: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政治经济学院学院183号信箱蔺文超

电话: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